时间:2023-08-17 17:42: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综合性金融危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迎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经济形势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我国企业仍受到不小的影响,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获得发展成为了各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经济管理 创新
1、前言
企业经济管理包括很多种方面,比如企业生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管理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想要做到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从而提升竞争力,那么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结构就成了企业为发展所要走的第一步。
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在后金融危险时代的大背景下,是否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成了企业是否能够在优胜略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首先从我国不断转变的经济体制来看,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想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跟随市场的脚步及时创新和改革;其次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看,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集约型,这就意味着必须创新企业管理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活力;而现代网络经济模式的到来则要求企业加快创新改革的进程,只有不断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才能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而不会被淘汰[1]。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的企业经济管理特征
3.1综合性的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盈利就必须控制成本,因此就必须对企业经济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就是说要对企业进行财务、经营、人力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管理,才能达到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目的。
3.2企业经济管理的广泛性
综合性的企业经济管理涉及到企业的资源分配问题,使得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几乎囊括了所有管理人员与员工,毕竟企业经营成绩的好坏与员工收益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营造一个健康的经济管理氛围也会促使企业其它方面的管理顺利进行。
3.3通过财务报表来反应经营情况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的一个直观上的反应。这就包括了企业全年上、季度上和月份上的财务指标,所以企业决策高层通常是根据财务报表的反应情况来调整企业的工作重心,一方面促使企业达到生产指标,另一方面也有效的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机遇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也随之有了回暖的倾向,近年来我国总外贸出口额相比金融危机时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经济贸易即将复苏,市场经济将迎来第二个春天,这就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而且金融危机下许多企业遭遇了重大损失,这时如果能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就能很好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一些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老旧型产业,为市场环境注入活力。
5、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创新
5.1更新管理理念
为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就必须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从高到低的进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培训,使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要认识到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敢于创新的动力,才能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再适时引进战略意识以及危机管理等新观念,指引企业高层制定年度生产目标时能够从大局方面出发,科学先进的制定出一个战略目标[2]。
5.2控制财务支出
控制财务支出的目的是节约成本。即对油费报销、公关接待、电话费、办公费等一系列成本的控制,做到不铺张浪费,合理有效的投入资金,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发挥作用。为了做到这点就必须重视财务支出的约束制度和预算制度,成立财务约束制度能有效的节约成本、填堵漏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成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则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预算和计划能力。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财务实际情况来执行约束制度和预算制度,避免出现对必要管理经费投入不够的情况出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企业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当做财务管理的核心,控制协调企业资金的投入,这样不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也能够更深入的控制企业,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5.3创新经营方式
企业经营方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盈利的多少,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形成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更新以前的经营结构,有弹性的创新经营方式,提高企业收益,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努力[3]。供应链方面应当扩展自己的业务,不仅只担当采购、生产、验货等方面的职责,应该转变思想,积极寻求合作、整合市场、提供信息和服务,综合性提升竞争力,而销售链方面则应该开拓市场,积极寻找新的买家,提升品牌效益或者结成经营联盟来巩固自己的市场。
5.4强化内部监管,提升资源掌控力度
加强内部监管,提升资源掌控力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第一,要提高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只有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机制,有效的控制成本,规避风险;第二,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代表的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先进技术,企业若想实现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新型财务制度就必须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一方面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财政漏洞,另一方面也能为决策层提供一个直观及时的决策平台;第三,注重企业内外部的合作关系,企业外部合作关系指的是与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内部合作关系指的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应对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实现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姗.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优化刍议[J].中国商贸.2012(03):3-37.
[2]张夕.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2(06):2-16.
一、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钢铁跨国投资的特征
1.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总量锐减
2002—2007 年,全球粗钢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达到了13.45亿t的历史高点,2008年受危机初期影响,产量微幅下降 1.4%,2009 年受危机深化影响,全球产量大幅下降8%,如果剔除同期中国产量大幅增长的因素,2009年中国以外的全球钢产量的下降幅度实际高达 21%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球钢铁跨国投资因需求不振的影响而大幅萎缩:2007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总额接近1 000亿美元,达到历史高点,2008年约为740亿美元,降幅为24%,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大约390亿美元,降幅为47%。
2. 中国成为全球钢铁投资净流出国
中国广阔的市场和持续增长的需求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钢铁资本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以日韩为代表的海外钢铁企业通过对钢铁制造后端工序的投资巧妙地绕过政策限制,逐步增加对中国的投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钢铁跨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但是借助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这一现象出现了逆转。这是因为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钢铁业均陷入了困境,惟有中国一枝独秀。2008、2009 年在全球钢产量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产量仍保持 2.25%和13.5%的增长——一方面,中国政府继续实行对钢铁业的外资限制政策;另一方面国际钢铁巨头大多因危机而陷于财务困境,大大减少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投资。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借助相对景气及海外资产相对廉价之机,以资源为重点大规模地实施海外投资,如:武钢出资4 500万澳元与澳大利亚WPG公司合资开发铁矿石,参股加拿大铁矿商CLM25%的股份;华菱钢铁出资 5.58 亿澳元认购 FMG16.48%的股份;包钢出资 4 000 万澳元获得澳大利亚矿商 CXM50%的股份;鞍钢与澳大利亚金必达公司合资经营卡拉拉铁矿项目,获 50%的股份;宝钢出资 2.9 亿澳元获得澳大利亚资源公司AQA15%的股份;等等。2009年,中国成为钢铁投资净流出国。
3. 日韩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势头不减,欧美钢厂海外投资陷入低谷
(1)日本钢企聚焦亚洲市场,按部就班推进海外投资。以新日铁和JFE为代表的日本钢铁企业尽管在金融危机期间遭遇了重大的经营困难,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推进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日本钢铁企业以亚洲新兴市场为重心按部就班地以原有的节奏稳步推进海外投资,具体情况见表1。
(2)韩国钢企变“危”为“机”,强化海外发展战略,海外投资力度不减反增。以浦项为代表的韩国钢铁企业具有良好的抗危机能力,充分利用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将金融危机作为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的一个良机,海外投资力度不减反增。在海外加工中心投资方面,浦项在金融危机期间投产了印度、泰国、日本九州、日本四日、马来西亚、中国芜湖等6家加工中心,新开工印度、土耳其、美国、中国大连、中国天津5家加工中心,还收购了中国辽宁、印尼等两家加工中心;在海外钢厂投资方面,浦项与新日铁合资的越南冷轧厂和墨西哥镀锌板厂相继投产,在越南合资建设型材厂,收购越南小型不锈钢厂,在印度建设镀锌板厂,在马来西亚合资建设彩涂厂,在印尼建设综合性钢厂,谋求在印度建设综合性钢厂、在阿曼合资建设钢管厂,等等;在海外资源投资方面,浦项参与日韩企业联盟收购巴西铁矿公司NAMISA股权,收购南非锰矿项目 11.36%的股权,收购澳大利亚 Jupiter 矿业公司16.65%的股权,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开发钛金属,收购印尼烟煤生产商MRI65%的股权,等等。
(3)安米等欧美钢企在金融危机期间大量收缩对外投资。安米、谢韦尔、盖尔道等国际化比较激进的欧美钢铁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对外投资处于“冬眠”状态,2009年安米的全球投资额相对于2006年、2007年的活跃期下降幅度超过50%,另有一些欧美钢企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以下是充斥于当时财经媒体的新闻标题:蒂森克虏伯美国阿拉巴马州不锈钢厂推迟投产1年;Corus公司将出售Teesside连铸厂的大部分股权;安赛乐米塔尔印度建厂项目推迟2年;美国钢铁公司关闭部分加拿大生产单元;安赛乐米塔尔关停罗马尼亚无缝钢管生产单元;安赛乐米塔尔暂停并购活动并减少新建项目;安赛乐米塔尔搁置印尼建厂计划;安赛乐米塔尔南非公司搁置扩产计划;安赛乐米塔尔搁置塞内加尔铁矿石项目;安赛乐米塔尔推迟墨西哥建厂项目;安赛乐米塔尔可能出售俄罗斯1座煤矿;等等。
4. 不同的跨国投资方式和领域受危机影响程度不同
海外并购因钢铁市场低迷、产能严重过剩、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深受影响。尽管金融危机使全球钢铁资产泡沫挤净,应该是全球并购的最佳时期,但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资本市场“买涨不买跌”的规律;海外新建投资因周期较长,可逆性较差,金融危机对其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远小于国际并购,只是大量投资项目进一步削减投资规模或拉长建设周期;海外加工中心投资反而受益于金融危机,投资额逆势增长,浦项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下海外销售更加困难,作为营销服务体系的加工中心建设有助于钢铁企业在危机时期加强营销力度,此外加工中心较小的投资额也是钢厂所能接受的;海外原料投资在资源垄断的背景下仍然保持此前活跃的态势,并扩大到铁矿石以外的其他资源领域。
5. 大型综合钢厂新建投资准入难度大,成功率低
由于对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全球各大钢铁巨头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谋划在印度、越南和巴西等国投资建设规模性的长流程综合钢厂,以改变单轧厂投资小打小闹的局面。但是由于受投资所在国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综合性钢厂的跨国投资成功率很低,能够顺利获批并开工的寥寥无几。近年全球主要钢铁企业谋划的海外综合性钢厂项目见表2。
6. 金融危机以来钢铁跨国投资分布情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规模锐减,但日韩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势头不减,并且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致使该地区成为全球钢厂跨国投资的主要流入地,占全球钢铁投资的半数以上。澳大利亚由于其便利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储备,大量新诞生的中小资源公司在打破“资源垄断”的旗号下成为全球钢铁企业集中投资的对象,2009年吸引了全球钢铁原料类投资额一半以上的资本。
二、后危机时期全球钢铁跨国投资发展趋势
1. 全球钢铁跨国投资将领先于全球跨国投资整体复苏速度
全球经济的复苏渐趋明朗,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恢复到5%,其中中国增长率为10.5%。钢铁产业跨国投资对于宏观经济的敏感弹性要远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尽管金融危机期间其投资增长的下跌幅度高于全球跨国投资的整体下跌幅度,但同样反弹速度也要快于整体水平(跌得快,涨得也快)。钢铁业的投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许多投资项目酝酿时间要数年之久,金融危机使许多酝酿中的跨国投资项目暂停,一但外部环境变暖,项目很快恢复。2009年年底以来,全球钢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安米为代表的欧美钢厂全球投资重新活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仍将达到4.5%,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而有理由相信2011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2. 中国将成为全球钢铁投资输出大国,同时也是钢铁资本输入大国
国内钢铁产能的巨量过剩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使我国钢铁产业生存环境恶化,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是未来的无奈选择:一是国内新建投资获批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内跨地区重组障碍重重,迫使中国钢企走跨国重组之路,中国钢铁企业将实现从“要我走出去”向“我要走出去”的观念转变。此外,中国钢铁产业已完成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钢铁对国家经济安全度的下降,将使政府按照“市场换市场”的原则放松对外国钢铁资本流入的限制,这既有利于国内钢铁产业的充分竞争,对产业健康发展有益,也有利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投资保护主义”行为的指责压力,促使全球钢铁资本在中国的大进大出。中国目前接近全球50%的庞大钢铁产业资本未来都有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即使流出的比例很低但乘以庞大的基数就能轻易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资本输出国。
3. 全球钢铁原料投资的区域和领域呈多元化趋势
传统钢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成为全球众多钢企资源投资的聚焦地,在抬高投资门槛的同时也引发这些国家的资源开发保护。传统资源国的资源储备呈现垄断化趋势,允许外资进入的空间变小,而非洲及内陆国家虽然运输及基础设施欠佳,但投资门槛较低,投资这些国家有利于减弱对传统资源国的依赖。因此,全球钢铁原料投资区域向多元化发展,非洲及内陆国家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区域。铁元素的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铁矿石供求失衡只是暂时现象。低品位铁矿石开发利用、高炉大型化对未来焦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中锰、锌等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的不经济性(或技术不成熟性)决定了这类资源未来也是总体紧缺的。因此,资源投资重点将由铁矿石转向焦煤等其他不可再生性资源。
4. 合资仍将是钢铁跨国投资的主要形式,但不同的投资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合资是化解钢铁跨国投资风险的主要形式。21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业跨国投资95%以上的项目是以合资形式实现的,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但可能出现一些新变化:一是资源类投资虽然仍以低比例参股为主,但参股比例显著上升,资源行业稳定的高投资回报是钢厂提高参股比例的主要原因;二是钢厂跨国并购以谋求控股为目的,但并购初期以高比例参股为主,东道国对投资方能力的考察是合作初期不放弃控股的主要原因;三是单轧厂新建投资以控股为主,相对较低的投资额及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这类跨国投资较易获得控制权;四是综合型钢厂投资规模大、建设难度高,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大,投资各方均希望谋求控股权,大多以折衷性的平均股权寻求平衡。
5. 投资保护主义在钢铁领域表现得更为典型,未来针对中国的投资保护更为明显
事关国家产业及经济安全,完全开放钢铁产业海外直接投资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比开放其他产业更为谨慎。钢铁产品频繁的贸易保护壁垒是投资保护壁垒的最初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钢铁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在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背景下注定比其他产业遭遇更大的投资障碍。中国的崛起引发了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政治恐惧,仍有相当多的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有实力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钢铁企业多为国企,其背后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就决定了中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之路并不平坦,未来针对中国的投资保护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已经在2010年显现。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系统性风险;应对措施;分析论述
经济全球化能够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危机,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深,其危机导致的成本损失也会进一步增加,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有关财政部门越来越重视经济监管的作用,设定审慎政策以预防部分金融机构引起的风险传播到整个行业里面来,通过调控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不但应保持微观审慎的调控,还应加强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力度,找到不同风险的起因以及建立相应的防御设施系统,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安全地运行。
一、系统性风险的起因及分类
(一)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因素
风险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并不能彻底根除,关键在于对于风险的认识。例如,以前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误解扭曲风险价值的评估,所以才会导致社会经济的严重损失,给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响。怎样应用宏观审慎政策控制系统性风险,就系统风险的评估方法而言,就应考虑到这些风险源自哪里,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
可从金融内部摩擦以及系统风险的传播途径来评估系统风险。我们从微观审慎系统中得知:由金融内部摩擦造成的经济市场失灵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证,所以我们对金融内部摩擦如何在金融体系以及社会经济中传播的问题更加重视。其传播途径有杠杆以及期限转换两种方式。杠杆对资产及其对应的债务比率大小做出规定;期限转换对短期负债应用于长期投资的程度方面做出了规定。二者都对社会经济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某个家庭因某种原因收入中断,通过负债仍能进行正常的消费活动。期限转换让人们应用社会资金进行长时间的投资,从设定的目的来讲,二者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被人们使用过度,超过当下社会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现在的系统性风险就产生,如果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就会全面导致金融风暴,给社会经济造成冲击。
(二)系统性风险的分类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引起系统性风险危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原因是:金融内部摩擦造成的经济市场的失灵,从而刺激加速了杠杆与期限转换被人们过度使用,进而加快了社会资金的流动性与人们偿付能力的不足,对整体社会经济造成冲击。
1. 综合性风险
由于在社会经济中,个人、公司和银行系统具有聚集性,如在经济昌盛期力图更高的利益,而在衰弱的时候往往会避开它们,此种特性会随着金融系统以及期限转换的使用呈现出周期波动现象,因此一旦这种波动的峰值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范围,就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过大,其信贷和资金流动的周期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再加上很少有人对社会经济每个周期波动的幅度、持续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个体金融部门和相关监督机构往往忽略行业性质的综合性风险方面的准备工作,进而造成社会经济的动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具有积累性的期限错配、具有全局观的个体风险、有效性战略的盲目仿照三个原因引起的。
2. 网络性风险
很多金融机构在采取发展方法的时候,往往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原则选择,很少顾虑到其行为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的溢出后果,同时也很少留意到他人的抉择对自身负债所造成的影响。这种现象可能让金融系统中一些风险未及时发现,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就以此而言,金融结构网络性风险是附加的金融系统风险。每个金融机构都有造成此风险的责任,然而无人有充足的理由去解决并消除网络性风险。金融危机在爆发过程中,风险溢出效应就更为明显,惶恐情绪的传染比金融危机的扩展更具危害性。溢出效应对流动性风险有着放大作用,例如因某种原因一些银行对其资产进行巨量抛售,对市场经济正常流动性造成损害,间接地导致其他银行的利益损失。网络型风险随着在金融机构中传播中慢慢扩大,长此以往,金融企业间的联系就会大大超过自身预期,这就需要一种强力的规则来约束这种因聚集而产生的溢出效应,而宏观审慎政策就是针对这些风险的良药。
二、贯彻宏观审慎政策处理系统性风险
通过对系统性风险充分论述可以看出贯彻宏观审慎政策处理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由于导致风险的可能性有多个方面,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对系统性风险作出有效控制时,应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以及传播途径的不同具体处理。在保证经济下滑的时候能够进行风险有效投资来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转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强化社会经济系统在流动资金波动周期的适应力。
(一)有关综合性风险对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集体的脆弱性的增加方面
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就是为了降低经济昌盛时期不断出现的综合性风险发生概率,让金融机构在应付危机的时候更有韧性,保证金融体系发生偏差时能够自动回复正常。从理论上来讲,很多政策都可以调节控制银行的相关风险,但根据实践得出,能否对资产及流动性的监督管理有明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由是否能够对风险传播中的杠杆效应和期限错配进行有效的控制。
1.保持信贷杠杆平衡。为保持信贷杠杆平衡,最简单可行的做法是在微观审慎规定内容的前提上加上一个附加费的规定,用来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附加费应随信贷量的迅速涨高综合性风险提升时而增加,以加大贷款的成本;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应减少或者不设力附加费用,用以维持信贷供应的平衡。按照设定附加费的反周期调节措施,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因综合性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多个方面的标准,例如对有效市场结构的标准进行评估,根据结果设定附加费的数额,还有运用宏观审慎的标准制定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指标,所有这些结果作为评测综合性风险的高低。
2.减少期限错配的概率。我国对中长期贷款需求量大,银行存款活期化以及贷款中长期化发展趋势越来越为显著,流动资金的短存长贷造成银行资产期限结构错配现象的加剧,其相关风险在不断出现。现在实施起来较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不同类型的资产组合放在恶化市场情形下进行压力的相关测试并观察关键不同变量随压力改变时的变化情况,根据结构来判断当前的经济风险。这种方式要求政府把市场压力具体化,来检测金融系统是否真的可以适应压力而正常作业。
(二) 网络性风险有关聚集性而造成的溢出效应
综合性风险发生概率的提高对金融体系违约率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而有关网络性风险发生概率的提升则加大了违约损失,例如某些银行经营不善而破产,它们的倒闭会带给其他银行的间接额外利益损失,而个体机构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身造成的损失。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网络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处理方式就是设置相关激励体制,减少因个体崩溃而带给其他机构的损失。
1.预防关键机构倒闭,减少溢出效应。实际应用中,宏观审慎政策内容要对金融系统合理设定一个附加费来反映整体市场的现状,要对关键性的金融机构如大型银行规定较高与其他机构的附加费,对调节好自身负债资产做出相应的激励,来达到间接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控制,以防其倒闭,从个体到范围,实现控小制大的良好效果。因此对金融机构资本要求不光是满足自身状况,还要对它们面对风险时的溢出效应有所考虑。
2. 减少金融行业间资金流动,降低其网络关联程度。宏观审慎政策不但能从制定附加费来预防关键机构倒闭的方式达到控制网络性风险的目的,而且可以从限定金融行业间活动往来来控制网络性风险的传播。首先很明显的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限制金融机构间的资本流动,例如,设置银行同业拆借限定金额量的大小,来降低金融网络之间关联性和复杂程度。其次,要采用一些非量化手段对业内资金流动进行限制,采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金融机构跨地域设定分支,最大程度地让它们分到不同地方,以降低它们的关联程度;严格把金融机构核心交易活动与其他机构分离开来,防止网络性风险的扩散。最后,对某些微观审慎指标的控制也能达到宏观控制的效果。
三、对相关政策的一些建议
一是尽量不要过分采用相对比当作宏观调控的指标,相对比率对真实数额的差异有所遮盖,过分追求结果很可能导致相反的后果。二是绘制动态的附加费用与风险高涨程度的函数。在经济衰退时加大资本与资产的比率大小,达到降低面对危机时的经营压力。三是提升监督管理资本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运用一级资本的比率去把握资产风险状况,还要将其与普通股权联系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四是限制负债期限与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对它们错误的使用会导致杠杆过高与期限错配问题的产生,对系统性风险的传播有加速作用。五要限制银行分支系统。六要控制行业之金融活动的往来,加强单个金融机构的独立性,来减少业内系统性风险。
四、结论
基于以上论述,对金融市场体系的宏观审慎调控应是把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当作核心,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上,对系统风险进行充分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可有利于得出相关宏观审慎政策设定的目标方面的内容。由于金融行业综合性风险与机构间网络性风险的相关调控政策对减少系统性风险起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可控制不同风险传播途径,针对性地实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既降低金融体系市场整体风险发生概率,又能达到预防金融危机爆发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晨栋,李卫兵.系统风险分解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分析[J].武汉金融,2011(5)
[2] 刘广伟.系统风险、宏观审慎与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J].西南金融,2011(5)
[3]包勇恩.论宏观审慎层面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J].时代法学,2013(1)
[4]涂志勇,雎岚.论信用衍生产品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角色[J].上海金融,2012(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经济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目前我国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订单减少、贸易额骤降、库存积压的问题,如何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化解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每一个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经济管理创新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都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根据世贸组织统计显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贸易额呈下降趋势,2009年全球贸易额同比下降超过20%,虽然2010之后全球贸易开始回暖,但是中国经济的弊端也暴露出来,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放弃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新技术,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案,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主要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部分产业还依赖于出口补贴,产品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案、组织经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的企业大多面临着组织松散、企业认同度低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要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1.经济管理走向综合性
在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变为对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管理。现代化的企业以价值形式为基础,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经营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加强
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各项管理工作偏向于独立的管理过程,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资金的应用和调配将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有机联系了起来,在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每个员工的自身收入与福利,可以说,经济管理涉及到了企业所有的下属部门和人员。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让全员都积极参与到经济管理中去才能有效推广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3.财务管理机制重要性提升
企业月度、季度、年度的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企业内部要建立专门的财务机制和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实现企业部门预算细化,让企业的财务支出和收入都有章可循。同时,通过对过去一个经济阶段的财务分析能够为企业未来的经济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相关方针的制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建议
1.更新经济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手段
一个企业的经营观念决定着这个企业的整体走向,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要适时引进危机管理策略和新的战略意识,不断更新企业员工与领导阶层的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通过新的战略意识的引进和管理观念的更新,让企业领导能够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目标和方针。同时,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领导要注重技术的创新和新型管理方法的引进,充分挖掘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特点,从全局把握,抓住知识时代的特征,强化人才的培养。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才与技术就是企业的两大核心,只有重视人才资源的获得,强化知识管理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制定新的经营战略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营战略的创新,企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经营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弹性管理。企业要改变过去死板的组织结构,采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将生产、技术、销售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企业间经营联盟,增加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的企业一向不太注重品牌战略,很多企业都是以代加工等低水平生产模式为主,容易受到其他公司的牵制和冲击。企业要想在经济的长河中走的更久更远必须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3.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而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就是让企业血流通畅。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约束机制,明确企业的每一项收入和支出,建立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等专项制度。加强对于电话费、办公费等费单的管理,使得企业的财务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要细化部门的预算,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调整预算的定额标准。建立企业的财务盘存登记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盘存,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进行相应的实地盘存。对于办公用品、材料、存货等实行定额管理制度,或者计划价格制度。最后,要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主流,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数字化,还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远程审计、远程报账、远程查账等远程处理工作能够完整。财务管理信息化也极大地减轻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能够实现数据集中化,可以用图标等形式将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直观地表现出来,方便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及时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
【关键词】后经融危机;企业经济;企业管理;创新体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指当金融海啸席卷之后,各个国家所面临的经济被严重破坏,百废待兴的时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产品订单下降、产品积压增多、产品滞销严重等严峻挑战。如何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绝大冲击,如何恢复企业正常生产,如何恢复国家经济的生气,如何变革和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都是目前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面对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快速的获得各种资源,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中所需的资源。只有加强了经济管理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的消耗,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内部弊端,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必须创新经济管理,才能面对各种挑战。
(一)客观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经济管理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的经济都陷入了困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间互相的竞争加剧。这种客观环境因素,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要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
(二)经济体制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经济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各个企业还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企业的认同度低下、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的人员稳定性差、企业组织松散、企业管理落后等问题。在金融危机席卷的过程中,在面对经济困境时我国各企业的弊端显得尤为明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这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我国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经济管理的各种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的消耗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综上所述,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济管理不是一项单方面的管理工作,而是包含了诸多元素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价值形式为基础,综合管理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现代企业的综合管理可以使用科学的方式,规划与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经济管理同企业的其它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所有项目都会涉及到企业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企业的经济管理同企业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有着广泛的联系。管理工作的开展必定会关联着企业的下属部门和人员,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员工的自身收入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只有当在企业里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才能有效的推广企业的管理措施。
(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和高层领导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与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来指导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制作与裁定,及时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调整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营销策略、经营方案等,才能够实现企业最初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才能够提升企业的自身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更新经济管理观念
更新管理观念,对于任何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十分重视的事情。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必须顺应时代及时更新企业员工和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更新的领导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更加重要,因为在企业发展中,是高层领导着决定了企业的走向。另外,在更新经济管理观念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适当时候引入经济战略意识、市场危机管理意识等新观点,保证企业的领导者能以科学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观念,来制定新的经济管理目标和经营方针,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影响面大、涉及面广等。因此,企业在更新经济管理观念的过程中,应该要格外注重对新型的管理方法实践和对新型的管理技术应用。
(二)创新企业经营策略
实时创新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后经融危机时代下,企业只有改革组织结构,改变经营观念,及时采取柔性化和虚拟化的组织结构,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管理弹性、宽度和幅度,才能够满足这个特殊时期的要求。企业的经营联盟创新和企业的品牌创新,是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的两个主要方面。企业的经营联盟创新,是指该企业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等多种元素上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企业间的固定经营联盟。企业的品牌创新,是指企业研发创新属于自己的产品,取代以前帮人做品牌代加工的模式,以此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赢得更多的市场。企业只有通过经营策略的创新,才能增长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在后经融危机时代下,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优化财务管理。整合财务部门的结构,合理分配财政人员的岗位,做到量才为用。在经费管理方面,企业应该提倡节约,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控制企业内部的经费支出,做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加强部门预算的细化,创立科学的预算制度,从而提高财政管理的预测和计划能力。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调整预算的定额标准,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要及时。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并处理核算的最终结果。在企业内部经费支出上应该有计划的安排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是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月末进行本月的成本差异分摊。
(四)提高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保障企业收支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执行的基础。在建立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避免政策性的冲突。同时,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分析和评估风险,帮助企业识别风险。
(五)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企业应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管理财务的信息化平台。用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取代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很多工作都可以依靠远程办公来解决,例如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等。既方便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有提高了财务办事效率,省略了复杂的人工过程。
另外,在内部网络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络资料库,免去了庞大的纸质资料库。同时,计算机强大的搜索功能,替代了原始的人工翻阅,减少了工作量。
(六)注重“协同”效应,提高对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种封闭式发展,必须要联合多种元素,进入到市场竞争中,在压力下成长。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支持企业、强调服务的整体战略上,与企业其他的业务子战略的关联度不够高,缺乏协同效应。在当今形势下,弊端渐渐被凸现出来,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因此,协同效应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协同效应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与外部业务的协同;第二,与内部业务的协同。前者指下游与客户业务、上游与供应商业务的协同;后者是指通过内部系统的优化,实现企业对内财务管理的价值最大化。目前,这种协同管理模式是企业共同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最佳办法,也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各种经营风险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5):85-86.
[2]彭艳霞.刍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营销,2012,(9):40-40.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影响;机遇;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美国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各国,不仅波及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波及到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其恶劣影响不仅直接危害到各国的虚拟经济,也逐渐在各国的实体经济中显现出来。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过度的金融创新、金融杠杆泛化催生资产泡沫。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增强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和增强金融作用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使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诱发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资产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银行为分散风险将次级房贷这种高风险的资产以证券化方式投入资本市场,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其所购买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风险,而评级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债券做出过高的评级,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投资银行在高金融杠杆带来巨额收益的驱动下,围绕房贷衍生出大量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仅CDS一种衍生品所涉及担保的金额在2008年3月就达到62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大大超过同期全球所有国家60万亿美元的GDP总和,资产泡沫化的风险显露无遗。
(二)美国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缺失。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恢复了混业经营,但是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没有进行调整,造成了监管的错位与滞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步伐所导致的监管缺失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现有监管体系机构众多,权力过于分散,监管职能相互重叠,表面上看起来每一业务领域都有专职监管机构负责监管,但在现今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多种业务交叉,金融创新业务往往同时涉及银行信贷、证券、保险、投资银行等多个业务领域,单一领域的监管往往使交叉领域出现监管真空,特别是对于涉及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缺乏有效监管和协调,导致监管缺失和效率低下。如,目前美国有多个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而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真空区。
(三)美国独有的“债务经济”运行模式,弱化了实体经济,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卖出产品及资源得到美元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资本项目流回美国。在美元资金的循环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
通过资本项目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以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却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美国以制造业为代表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与服务产业的实体经济只将高端、高价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将低端低价环节转移至国外。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是十分危险的,虚拟经济越庞大越强,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越弱,在经历危机后恢复经济实力也越困难。
(四)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核心的信用本位制,美元具有了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的双重身份,其供给取决于美国本国的经济政策,因而缺乏必要的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由于美元的超量对外供给,金融资产膨胀、实体经济海外转移而日渐空虚和脆弱,造成经济的严重失衡。
与之相对,东亚等贸易国家普遍维持本币低估的出口导向战略,内需低迷,低消费、高储蓄,造成贸易持续顺差、美元作为储备资产持续扩大的局面,面临着对美国市场过度依赖、本币升值压力和美元资产损失等失衡风险。
二、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危”与“机”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外贸出口受挫。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已经显现。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鞋袜、底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减少,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
2、资产价值受损。波及到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欧洲、东亚资本市场的动荡,而这种动荡也波及到中国A股市场,使股指大幅下降,投资者资产价值缩水;另外,由于美元贬值,中国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5,000多亿美元资产也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失业增加,毕业生就业困难。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大,而中小企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布局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破产倒闭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量低端劳动者失业,以农民工为主,但也有部分城镇职工。同时,我国2009年还有1,1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经济的机遇
1、平衡物资储备与外汇储备的机遇。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客观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能源。而能源困境的解决不仅需要节约能耗,更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生产必备物资。金融危机时期,如果我国政府能够在矿产、能源价格较低时加大进口数量,则在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平衡了我国的物资储备和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深化国内价格体制改革的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卓越的成绩,绝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均已实现市场调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然而,还有一些重要商品如能源,其价格还未改革到位,不能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我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遇。金融危机将使我国那些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遭到淘汰,而使那些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金融危机将促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的战略转型,不断寻求新的报酬递增的源泉,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尽管我国银行业中的数个大银行历经不良资产剥离、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其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然而其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知名应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国际金融动荡局面和国内经济调整因素,中国银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一定要认真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提升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力,在各项业务中合规、审慎运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有序地推进金融创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则是金融创新不足。目前,中国的主要问题是金融创新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中国不能因为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而变得谨小慎微,裹足不前,而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创新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只要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并且逐步跟上监管水平,创新就是可行的,就是必需的。
(三)构造金融业有效的综合经营监管模式。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金融发展水平,我国应构造一个更为有效全方位的综合经营监管模式,以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目标模式应该是:按照功能性金融监管的思路,通过立法设立一个覆盖所有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各类型金融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切实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监管机构要能够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通盘考虑和制定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在这一监管机构内部,应该设立综合监管部、银行监管部、证券监管部、保险监管部、信托监管部等多个专业化部门,对于类似金融控股公司性质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可以由综合监管部负责监管,其他按照金融业务来确定监管部门进行监管。
(四)进一步强化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构造中争取主动权。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现有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是挽救金融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我国要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水平,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构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一方面要渐进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际化进程,有效借鉴他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方式,审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走一条渐进有序却坚定的货币国际化之路;另一方面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缩小与金融强国之间的差距,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地位和发言权。(1)通过放开存款利率完成市场化导向的利率体制改革;(2)放松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开设社区银行、农村银行;(3)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加强银行的风险自控意愿和能力;(4)变股票发行的审批制度为注册备案制度,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5)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以形成良好的长期投资环境。
(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需协调发展。首先,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我国应夯实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选择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产生机制,并对现有业绩较差的公司进行以资产重组等为内容的产权运作,以便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促进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要积极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以及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把开发具有避险功能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虚拟经济创新的重点,增加金融品种,提高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成因复杂、影响及其严重,不仅使欧美各国陷入经济衰退,也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价格体系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机遇。我国要充分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金融业的风险意识、积极有序地进行金融创新、创建有效的综合监管模式、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以平稳渡过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时联,刘骏民,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2008.10.31.
谢炎武:经济不景气是事实,但是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放眼世界,很可能找到更多的机会。就这一次的金融危机而言,是留学的大好时机。从一些热门的留学国家大学招生数据也可以看出,08年度的海外留学生增幅依然强劲。美元、澳币、新币等汇率下降,给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支出节省了不小费用。由于本国经济不景气,各种国外大学来华招生也更加殷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留学市场各显神通,一争高下。留学海外,无论是攻读本科还是硕士,几年以后经济逐步恢复时也许就是留学生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在经济低谷时去留学充实自己,等经济复苏正好找工作,这是一种很合理合算的个人规划。所以,有海外留学计划的人士不妨多关注各国招生政策,也许全球经济的冬天,就是留学生的春天。
本刊记者:看来金融危机也有利有弊的,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应对。那么移民的情况怎样呢?
谢炎武:金融危机爆发,对移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动摇,究竟还要不要移民?其实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对每个国家都会有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办移民都是选择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国家实力、社会福利、经济基础还是比较强的,复原能力也会较之其他国家好,经济复苏是毫无疑问的。移民不是办一宗贸易,赚或者亏,一单是一单。移民关系到世世代代,移民的回报是一直持续下去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有没有金融危机,移民都是不会后悔的选择。
本刊记者:那么您认为哪些国家是最安全的移民国家?
谢炎武:根据十多年的移民经验,我认为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和国内环境是比较安全、稳定、对移民利好的。新加坡一直坚持开放的移民政策,欢迎移民成为新加坡的一员,对该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一点在金融危机时也不会改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受到不小的影响。之后新加坡政府吸取了教训,国内的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已大大增强。09年新加坡两大综合性赌场相继建成营业也将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综合来看,新加坡应该是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小的国家之一,也是选择移民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自然受影响最深和最广泛。所以一些兼具实力和胆量的投资者有兴趣前去寻找机会,例如购买一些贬值但是有发展潜力的实业、房产等。
本刊记者:澳洲和加拿大两个传统移民国家的情况怎样呢?
谢炎武:加拿大投资因为有政府保障,投资金额达到要求可以返还投资者,受金融危机或其他经济不景气形势甚微。而且加拿大魁北克省近期通过了投资移民政策的修订,调整后的移民政策全面降低了申请标准,放宽了审批尺度,为之前更多受严格的法例制约而无法提交申请的人士提供了机会。澳洲要求投资者必须在当地投资经验,完全靠投资者的眼光和经验理念,受影响也不明显。
本刊记者:会不会有很多人观望着,等待这次金融危机平息之后再考虑移民?
谢炎武:等待危机平复,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稳妥的态度。不过我还是谈一点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是原本就有移民计划,现在办理,不一定代表能马上通过,会有一定的周期。如果顺利的话,新加坡半年,加拿大的申请时间根据项目不同,可能需要一到三年,那个时候也许形势已经好转。如果等到那时候再去办理的话,申请的人也增多,成本就要增加。而且现在办,并不马上付出代价,随着申请人数减少,部分国家门槛降低,出台一些利好政策,通过率高,为自己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所以现在反而是移民的良机。
本刊记者: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留学、移民市场应该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那么作为老牌的留学、移民顾问公司,澳德华采取了一些哪些措施来应对? 谢炎武:是的,如何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就成了各个移民公司面临的现实课题。针对目前的形势,澳德华公司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延伸服务,从而更好地替客户把握资金的安全性,降低风险,尽量寻找好的投资机会。由澳德华发起成立的“新加坡华人联谊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集中客户资源,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和项目,同时也能提供尽可能周到高效的善后服务。另外我司长期美国希瓦南达瑜伽学院的招生,学期四周,可以同时去美国学习、观光、考察,也是对有兴趣去美国的投资者是一次不错的选择。
综合金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混业模式,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相互之司交叉持股。这种模式对于监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其风险在于,因内部业务复杂程度很高,容易造成不同业务之司的风险传递;而且,由于不同性质的业务混杂,难以计算资本充足率,不利于实施有效监管。
另一种是分业下的综合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集团不参与任何具体业务,子公司各自经营业务并独立核算。这种模式并不违反监管机构分业经营的要求。对于子公司来讲,集团的整体上市有利于其使用集团的统一融资和管理平台来降低自身资金和运营成本,而且交叉销售也会提高子公司收入。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形成双重管控。集团作为控股股东,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履行控股股东的责任与义务,它和监管部门一起对子公司进行双重财务管控、双重审计稽核、双重合规内控、双重计划执行以及双重高管问责。
后者无疑是与中国分业监管体制匹配度最高的一种综合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综合金融模式因此次金融危机成为争论焦点。某些国际大型综合金融机构正剥离非核心业务,回归分业经营模式。有人甚至将金融危机的发生怪罪于银行发展综合金融,这是不正确的。
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波及了很多大型综合性金融机构,但危机的根源并不是综合金融,而是监管不到位,导致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业务所累积的风险,传播到了传统金融领域,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然而在此次危机中,那些业务和利润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均衡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非综合金融机构。
部分综合金融集团的亏损也是其非传统金融业务导致的。例如,花旗集团购买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也正是这些综合金融集团率先走出危机,恢复正常经营。
但是综合金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非常严谨、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有四个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一个庞大的网络,一个清晰的战略,一个优秀的文化,一个强大的平台。 首先,综合金融集团必须依托于一个庞大的客户群和销售网络才能发挥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交叉销售收入。
第二,一个清晰的战略对于发展综合金融集团至关重要。如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全金融业务牌照体系和一个完善的综合金融集团管控体系是关键。在这一体系下,如何协调各项业务也是极其重要的。对此,矩阵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各专业公司信息交换迟缓、客户被不同系列推诿、产品销售不能共享渠道等司题。
但矩阵式管理也可能增加沟通成本,延长审批流程。可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以实现灵活、高效的资源共享和内部沟通。
第三,建立海纳百川、高度协同、内部资源充分共享的文化,以及具有强大执行力和竞争力的机制,是综合金融集团最关键的一步。集团应当建立一整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机制和文化,让整个集团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因规模扩大、结构复杂而老化、僵化。
最后,一个强大的平台是维持综合金融集团竞争力的关键点。一个产品的领先,最多维持几个月;一个系统的领先,最多维持一两年;只有取得整个平台体系的领先地位,才能建立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
1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需求及管理特征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需求分析。后金融危机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企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针对这一发展现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采取新的措施就有着其必要性。总的来说,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层面,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发展限制,而在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过程中,企业间的的竞争也进人到白热化阶段,所以面对这一形势,企业的降级管理模式就要能加强改革创新的步伐,向着资源集约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和国外的一些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企业在认同度方面不是很高,技术方面以及人员的稳定性方面都需要进行加强,所以在这一发展现状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也就比较重要。
2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特征分析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有着其独有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土作的联系比价强,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项目涉及到资金应用,这样在经济和企业管理间的联系就相对比较广泛,所企业部门以及人员也会涉及到,所以就要能形成良好经济氛围,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促进作用。在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属于综合性的管理,也是对集体活动的管理,这对企业的效益提升就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再者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着反映,根据相关的指标就能对企业的管理目标方针以来对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等进行有效科学的调整,从而推动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增长。
3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产生了影响,世界经济一直是处在低水平的增长阶段,而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也比较显著,主要就是对我国的CNP增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出口方面的影响,另外对我国的就业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得到了降低,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随着不断发展虽然在经济形势上已经逐渐平稳,经济有了增长,但所面临的问题还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对我国的企业发展而言,使得企业的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的迫切性较高。
4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针对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要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主要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创新举措来进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能够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实施创新,这对内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要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观念加以改变,同时也要能够对企业员土的观念加以创新,如此才能将企业的内部分为良好的营造。在此之中也要能适当将危机管理的意识以及战略意识等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化引人,从而来促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再者就是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发展,这是对企业经济管理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组合效率的保障,也是企业的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能充分的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科学化的制定。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企业的活力来源主要就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了保证才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得以有效应对;还有是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也要能对企业的资源实施科学化的整合,如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适合当前的整体形势,才能保证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另外,企业要能够对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建,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财务支出以及收人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对企业的财务支出制度中一定要能严格的按照制度办事,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能对企业的公共财产使用管理制度加以强化。同时在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上要能得到充分构建,从而实现企业部门预算细化,不仅如此,企业也要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实施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将企业的经济管理预测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尤其是在内部的控制管理上要能加强,将经济监督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