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言文字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1: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言文字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言文字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结构主义

Abstract:Asacounteractiontosuchwesternphilosophictheoriesaslogicismandconstructivism,deconstructivismoffersanoveltheoreticalperspectivetotheacademicworldincurrentdays.AdeconstructivistviewofChinesegraphologicalstudiesshowthat,sinceChinesetraditionallinguisticshasestablishedasetoffinetraditionsofitsown,ChinesegraphologicalstudymustbreakawayfromtheshacklesofEuropecenteredideologyandsucceedourowntraditions.Meanwhile,weshouldfollowacreativeselfrelianceroadofChinesegraphologytodevelopinnovativetheoriesbasedonexistingfactsofChinesebyapluralistapproachbytakingadvantageofthetheoreticaladvantagesofwesternlinguistics.

KeyWords:deconstructivism;Chinesegraphology;constructivism

1

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曾经以其完整的系统和功能为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为语言、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一套封闭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认识的深入,逻辑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在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西方思想逐渐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西方语境也出现了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后现代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想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政治、哲学、文学、语言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解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尼采哲学。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新评价一切价值,这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叛逆思想对解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与逻各斯问题。他要研究古代的逻各斯(Logos)是怎样变成近代的逻辑(Logic)的?它又是如何以理性的名义取得西方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残篇的研究发现,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是相通的。而自柏拉图后,西方人开始与存在发生对峙,越来越自信自己拥有支配存在的主体性与知识能力。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批评,德里达则直接继承了海氏的理论。再次,解构主义的出现与欧洲的左派批评理论密切相关。1968年,一场激进的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法国的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但革命后随之而来的是激进学者不得不把革命的激情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们明明知道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却偏要去瓦解其存在的各种基础,包括语言、信仰、机构、制度和规范等。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德里达以《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柯、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为了达到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的目的,选择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消解策略。解构主义内容冗杂,缺乏统一的理论和解释。解构主义者也拒绝为自己的理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们主要的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发端于柏拉图对古希腊逻各斯的强行曲解,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内在、直接的关系。因此,逻各斯中心论也被称为“语音中心论”,强调言语优于文字,书面文字是第二位的。德里达对此说法进行了解构。他说,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为了打破传统的“语音中心”偏见,他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这种文字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可重复性”。其次是符号应该在不考虑讲话人意图的情况下,依然能被人们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符号上述的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验证了德里达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arch-writing)。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主义的语音中心说。

德里达从言语与文字的关系入手,成功地消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以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形成了在二元对立中的等级秩序观念。如在言语/?文字、男人/?女人、灵魂/?肉体、意识/?无意识、开明/?蒙昧、西方/?东方等的区别对立中,逻各斯中心论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德里达独辟蹊径,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对言语和文字的解构,瓦解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二元之间只有差异,而没有等级秩序区分。不仅如此,“对立”的两项之间还存在大量的相互渗透和包容等。

德里达还发明了“延异”概念,即延迟与差异。他直接利用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观念,打破语言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他说“延异(différance)”既非概念,也非一个单词,本身是一个杜撰的词。在法语中,difference和différance两者的发音相同。若要区分它们,我们必得借助文字拼写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言语优于文字逻各斯主义论点的一个极好讽刺。解构主义关于“替补”和“互文性”的策略主要为文学批评理论所借鉴,这里不再介绍。

通过以上提到的一系列的具体策略,尤其是从言语与文字关系入手,德里达批判了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观,提出了概念之间没有等级和中心而只有差异的思想。解构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目的是解构西方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论,对现存的等级秩序提出挑战。强调通过对旧秩序的打破,建立新秩序,重新塑造新的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批判与重建的双重姿态,德里达称为“双重约束”(doublebind)。他说:“事实上,我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或者说我一直尝试公平对待两种可能看起来相互矛盾或不兼容的必要性: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我承认这么做很困难,但无论在写作还是授课中,我重视始终尝试尽可能地同时采取两种姿态。”[1]

这一思想产生后在思想和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建筑理论领域。它在政治学上就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瓦解,重视多元文化价值。而这恰恰是任何一个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解构主义思想对民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重建,对世界多元化格局的确立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解构主义思潮自产生后也受到很多批评。因为其理论本身漏洞很多,而且它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而来,这样说来有点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味道。而且解构主义发展下去也陷入了另外一种历史困境,即真理虚妄、意义不确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等。因此我们对这样一种影响巨大的理论思潮也应该抱一种批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利用解构主义审视我们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最主要的是承认语言多元性,承认每种语言与文字都有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而不可轻易否认自己的语言文字。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深受西方语言理论体系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中国古代谈不上语言研究,进而否定汉语和汉字研究的传统和成就。从汉语言文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对汉语和汉字的认识与评价都带上了西方学术思潮的烙印。如汉语的语法研究一直是跟在西方的语法理论后面的,如汉语的语义学研究一直没能好好继承自己的传统,没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对汉字的误解导致的汉字落后、汉字要改革等错误观念,如汉语目前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汉语现象缺乏解释力等等。这都是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的深层观念所导致的结果。

兴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潮,是对西方中心主义传统思潮的反思。现在“解构”一词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而是属于人类自身。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研究“解构主义”,吸取其精华,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

2解构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在此视角下,我们反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既要承认我们的成就,同时也要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言文字的客观事实出发,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总结出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开拓新世纪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首先应该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有以下三点。

(1)重视实证和归纳。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实证法在中国本土有厚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从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他考据文字“至于小大”,都“信而有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2]316仅仅这几个数字就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许慎重视实证的态度和做法。许慎之子许冲在《进〈说文解字〉表》里,称其父秉承了“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的问学传统。许慎以实事求是、信而有证的学术精神和态度成就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汉字学基础。着眼于汉代的这种实证态度,学术史上汉代古文学家的学术成就称为“汉学”。这种实证方法一直延续下来,到清代还有很多追随者。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清代的语言学研究达到了传统语言学的高峰。清代的实证表现为考据法的盛行,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给予考据法以高度评价。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过实证和归纳而成就的。如在《说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学派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乾嘉和传统实证方法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对此,王力先生曾强调:“能不能因为乾嘉学派太古老了我们就不要继承了呢?决不能。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乾嘉学派必须继承。特别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乾嘉学派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段王之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永放光辉。他们发明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3]鲁国尧先生也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注:参阅鲁国尧《“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论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可见重视实证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

(2)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

中国传统语言学重视书面文献的研究,重视意义的独立研究价值。中国从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一套汉语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古代中国记录文献的语言,也是知识分子进阶应试所用的语言,故名“雅言”。文言文不仅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还是形成现代汉语的源头之一。当然,由于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从隋唐时期开始文言文和口语分离日渐严重。到近代,文言文就成为影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间接因素。白话取代文言,成为汉语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不能就此否认文言文在汉语发展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汉语的一个传统,一个与汉字的表意性质有关的传统。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中国学者把意义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还可以见到它的本义,看到其本义如何引申出新的意义。古代学者一直把意义当作可以独立研究的对象看待,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在训诂学中,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它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就是在意义内部进行结构分析。传统语言学还特别重视语音在词汇语义系统、词源系统、诗词韵律中的表现,古人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而是在务实的基础上以音证义,以义证音。这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特色。

(3)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浓厚、很自觉的人文传统,“离经辨志”、“随文释义”、“微言大义”等说法,都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寻语言背后的东西。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乱也。”[2]316他研究文字的根本目的是解经传道。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形成了中国古代“小学”与经学融合的现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语言文字学著作即在经部。因此,传统的文字学、训诂学研究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字构成的理据、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直接牵涉到文化,或是直接为文化服务。这就是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如张世禄先生在《文字上的古代社会观》中写道:“居今日而欲知茫昧之古代社会,史策既无征考,则惟有求诸古来之余形遗迹,俾可想见其一斑而已。例如考化石而知生物之递嬗,察地层而识地壳之胎成,皆其类也。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吾国,则此文字者,诚有史以来,先民遗迹之所留,曷借之以窥其政俗之梗概,以补史策所未及者乎。”“世上言上古文化者,或且欲吐弃一切,并文字之不知谓何,吾又乌睹其可哉?”[4]他在这篇论文中从汉字的构造入手来看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物质生产和精神建构,体现了语言文字与文化相互参照研究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罗常培先生出版《语言与文化》一书,是自觉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划时代专著。

中国现代语言学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影响很大,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语言本身较重形式,而汉语和汉字则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为了促进汉语研究,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注:新时期文化语言学的代表性著作有: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传统。

中国语言学的这三个传统都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尤其是后两个传统恰恰是解构主义所重视和强调的。解构主义着力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观念,客观而实际地认识其他语言文字的地位。解构主义非常重视书面语,这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等著作名称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德里达正是看到了逻辑中心主义、结构主义等存在的局限性,才利用语言的差异,强调书面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意义。

汉语和汉字重意义的特点和现代语言学的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向是非常吻合的,这本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却被以西方为中心的语言学者认为是落后和缺乏理性的表现。西方逻辑中心主义认为,语音和思想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之间有最直接、最接近的关系。从“语音中心主义”出发,言说和口语受到推崇,文字被贬低。而且他们责难对象不包括字母文字,而是针对非语音文字。不少西方哲学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见解,黑格尔批评汉字说:“他们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便是一个大障碍。或者,相反地,因为中国人没有一种真正的科学兴趣,所以他们得不到一种较好的工具来表达和灌输思想。大家知道,中国除了一种‘口说的文字’以外,还有一种‘笔写的文字’,后者和我们的文字不同,它并不表示个别的声音——并不把口说的字眼记录下来,却用符号来表示那些观念的本身。”“中国因为语言和文字分了家,所以文字很不完善。”[5]黑格尔的这种见解代表了西方人看待汉字的普遍观念。西方人对汉字的偏见,还进而扩展到对汉语的认识。对汉语和汉字的偏见甚至一度成为西方人不自觉的思维习惯。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力图创立一个具有普遍理性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学变为一门科学。尽管索绪尔在心理上不愿意舍弃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的丰富多样性,但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普遍性以及独立性的全新理论体系,事实上他将理性的语言观和人文现象对立起来,舍弃了语言符号的人文性。他对人文现象的舍弃,根源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根深蒂固的逻辑中心主义,他的语音中心论实则是逻辑中心主义的翻版。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逻辑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以及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础上的,长期以来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代表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种观念与拼音文字血肉相连,互为因果。这严重影响到对人类语言文字的公正认识,导致弱势民族语言被边缘化以致面临失语的困境。

解构主义实际上是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反思,它检讨和总结了西方世界因为自己的科技成就和物质丰富而产生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错误思维,以及将文化系统建立在逻辑中心主义之上的缺点。解构主义承认东方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所代表的文化一样,具有各自的价值。德里达从融合表音与表意的汉字中发现了在逻辑中心主义外发展出强有力文明的证据。德里达的理论阐释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上部分西方学者的汉语言文字观念曾对西方逻辑中心主义造成过威胁,“一次是与科学思想的结合,汉字通过一般语言,通过莱布尼兹使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产生了偏离。再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东方学家费诺洛萨(ErnestFenollosa)和现代派诗人庞德(EzraPound)那里,这次是与诗学的结盟”[6]。德里达认为,从文学和诗学方面,汉语言文字展现的魅力能打破逻辑中心主义。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无论莱布尼兹,还是费诺洛萨、庞德,乃至德里达本人对汉语言文字的揄扬都是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上,他们都没有彻底了解汉语言文字。无论是相当多的西方学者对汉语和汉字的贬低,还是少数学者的褒扬,他们的观点和认识都没有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字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因此,还必须依靠我们自己,从汉语现象出发,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3

从解构主义的立场看,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应当从汉语现象出发,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中国语言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在中国近代向现代的转折时期遭到质疑,受到冷落。与之同时,西方语法理论却极大地影响了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那么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应当如何走呢?答案很明确,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文化的发展更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民族的发展道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前人和现代的语言学者已经导夫先路,提供给我们可资借鉴的探索。

马建忠最早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写出了《马氏文通》。该书并不是完全模仿西方语法写成,而是马建忠用“普世语法观”分析汉语语法的结果。对此许国璋先生的评价颇中肯綮:“(《马氏文通》)不象是模仿学习《拉丁文法》,也不象以法国《普世唯理语法》为范式。此书之成,我以为只是马建忠根据普世语法字别种、句司字的通理,凭个人的哲学自信(conviction),经过十四年的勤求深探,写成这部中国向所未有,在体系上又超过当时西方语法书的力作。”[7]马建忠利用“普世语法观”分析汉语语法现象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各种具体语言,必然会有很多共同的特征。《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分析贡献很大,但总体上看,其中更多的是总结出汉语语法和西方语法的共同方面。因而汉语本身的特点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王力先生说:“各种具体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共同性,因此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语法也是具有共同性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就一种具体语言的语法来说,世界语言的共同性是次要的,而特点是主要的,没有这种特点,就会丧失其为独立语言的资格,和另一语言同化了”[8]。可见,对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人类语言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自的特点是更值得关注。

王力先生说的世界各种语言的共同性,应更多体现在日常语言中。而对于某种语言来说,日常语言只是这种语言的表层部分,其深层部分应当是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更容易展现一种语言的民族特点。科学语言的民族特点很不明显。自然科学的那些诸多概念、公式、定理与逻辑推理,很难说有什么民族特色。能代表一个民族语言特色的,必然是其文学语言。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语言学十分重视口语,重视语音中心主义,重视共时描写,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但如果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甚至走到语言科学主义,则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对书面语不重视,就容易使语言研究失去民族特色。我们以往的汉语研究由于过分借用西方语法理论来构建自己的体系,想利用这种体系来解决汉语的所有现象与问题,但结果并不遂人意。

合理的做法是从汉语的实际现象出发,扩大汉语的研究领域。我们过去的语言研究只管散文,而不管诗词骈文,只能分析形义相应的词语,不能分析形式压缩、内容积蕴的典故之类,这显示了汉语语言学的贫血现象。试问,如果汉语中去掉了“葛郎玛”(grammar)套不住的一些特点,那我们的汉语还是汉语吗?这些现象包括:第一,汉语中的对偶、平仄和骈文等;第二,汉语句法构造比较特殊,主语、谓语、宾语常有省略;第三,汉语的词难以确定词性等。

在这方面,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做出了贡献。启功先生摆脱了从语言理论出发到汉语中寻找汉语规律的模式,坚持从汉语语言现象的实际出发去研究总结汉语自身的结构规律。从对一些具体汉语现象的观察中,分析归纳出若干条汉语规律。如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修辞与语法的关系问题,语言环境对语法结构的影响问题,语气、语调跟语义、语法的关系问题等。启先生对“葛郎玛”不能包括的汉语特点都有一定探索和解释。[9]

关于汉语词性灵活的问题,19世纪英国汉学家威妥玛曾提出:“汉语词的多功能性(theversatility)——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即汉语中对于这么多的词语(尤其是我们倾向于称之为名词和动词的词)有共通性,在有广泛差别的语法功能的可容性方面达到如此程度:任何把语言权威性地划分到像我们语言中词性的范畴里去的努力,都将枉费心机。而且,我们语言中的此类分析当然得有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语法,且不管能否对它们做词类分析;在所有的别的语言中用屈折变化生效而产生的大部分结果所需的那些方法,汉语自身也拥有,否则汉语就不成其为一种语言。”[10]对此,王宁先生也有精彩比喻:“象英语、俄语这些种语言,一个词象一根小铁钩,一边有环,一边带钩,这个钩钩进那个环,连成一条就是一句话。钩和环得对合适了,大钩穿不进小环,大环挂不牢小钩,词的自由结合度很小,错了一点就被判为语法错误。可汉语的词象一个多面体,每面抹的都是不干胶,面面都能接,而且用点心都可以接得严丝合缝。比如回文诗,干脆结成一个圈儿,从哪儿都能念。这虽是文字游戏,可难道不启发人去想汉语的特点吗?”[11]39-40

以上认识使我们看到,要想真正认识一种语言,就必须不带偏见,承认其独特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对于汉语现象的认识都会有更多的一致,都会发现更多的汉语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则和理论,这也才是汉语言文字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4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现象出发,借鉴解构主义思潮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下面问题。

(1)如何看待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我们的传统研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传统的语言学有注重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有不善于演绎和推理的不足。单独的归纳法,难以产生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问题,还有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而没有细致精确的声音分析的习惯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反映出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不足。

西方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结构分析和描写方法等,都来自西方。西方语言学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哲学的思辨精神以及逻辑的推理与表述,造就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方法。西方语言学的不少流派都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给予了很多的启示和帮助,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和关注。此外,西方学者关于汉语传播和研究的著作也很值得我们重视。这些著作的成果有利于我们看到汉语的特点。[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北京音系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论十九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等。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等。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

当然有些西方学者对汉语言文字的偏见,我们必须加以抛弃。我们不反对学习西方,但反对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甚至重复别人遗弃的东西。西方语言学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我们盲目追从,把那些本身片面的东西用在汉语上,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

(2)如何看待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关系问题。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曾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结构主义以来以语音为中心的重口语和共时的方法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具有重要贡献。但这种过分重视口语和语音、轻视书面语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汉语现象不是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如启功先生所说,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多于四拍的压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虽然现代语言学重言轻文,是苦苦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语文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把结构主义强调到极点,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影响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导致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现象。

而解构主义则给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3)如何看待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问题。

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是不足的。汉语有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常用部分即实用语言,非常用部分如古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不同,实用语言以明白清楚为目标,因此逻辑、语法重于形象;文学语言则以有意味有情趣为目标,因此形象重于逻辑。“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母语比做一颗大树,树干、树枝、树叶、花朵,都属于表层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层的非常用部分。”[12]因此对汉语的研究,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可偏废的。(4)如何处理好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

当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还有重本体、轻应用的倾向,似乎只有本体研究才是真正的语言学。实际上任何本体研究如果脱离了应用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果。启功先生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然后考虑理论上如何解决。他在自己的研究中,立足于应用,注意古今汉语、文言白话的等值翻译,注意中文信息处理的“电脑传译”,注意辞书编纂的义项归纳与排列等等。这都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楷模。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处理本体和应用的关系,目前语言文字学许多应用领域,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问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汉字规范和国际通用标准问题、辞书编纂问题等,都存在由于本体研究的滞后或游离而产生的诸多难题,影响了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阻碍我国向高科技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今后的汉语研究必须重视本体与应用的结合。

为了解决好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用一种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比认识自身容易,认识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路线能够解决的。”[13]只有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和西方语言学界进行平等对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这就是解构主义给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78.

[4]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6.

[5]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25.

[6]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8.

[7]许国璋.《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J].中国语文,1991(3).

[8]王力.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M]∥龙虫并雕斋文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493.

[9]启功.汉语现象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威妥玛.语言自迩集[M].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

[11]王宁.汉语现象和汉语语言学[M]∥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第2篇

关键词: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民国语言学史

薄守生老师所著《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一书即将问世,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中国古代学者之治学,往往并不严格地区分学科,更不刻意把眼光局限在今人所划分的某一学术领域之内。拿郑樵来说,作为宋代学者,他兴趣广泛,著述颇丰,所涉猎的领域包括史学、经学、音韵、文字、训诂、考据乃至文学艺术、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诸多方面。从他仅存的几种著作来看,郑樵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史学方面,因此后人在研究总结中国学术历史时,往往更多提到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而对他在传统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成就关注相对不多,论述也比较零散。

然而,在郑樵现存的著作《尔雅注》以及《通志》中的《七音略》《六书略》中,都有对文字音韵之学的研究成果和贡献。郑樵处在“疑古”“变古”之风大盛的宋代,其社会的、学术的背景和他个人的治学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上这些,都值得今人仔细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对于整个宋代的语言文字研究来说,如果缺了对郑樵成就的系统研究和总结,恐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一书的面世值得高兴,这是原因之一。

薄守生老师对古代语言文字学很有兴趣,近几年对民国时期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下过不少功夫,有些心得在本书中有所体现,对此,读者自可通过阅读该书去了解、评判,此不赘述。除此之外,更可贵的是,该书作者思路活跃,能够在当今学术发展的新的视野与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字学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的性质进行反思。

中华民族是很早就注意训释研究自己语言的民族,是世界上语文学发展得很早、成就很辉煌的民族。虽然以往有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经学的附庸”的说法,但至晚在东汉时代,文字学、“雅学”、方言学、语源学、训诂学都已经建立并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系统性,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后经宋至清,除了原有的领域继续发展,不断有新成果出现之外,音韵学、古文字学等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应该说至晚到乾嘉以后,传统语言文字学早已经独立于经学之外,说它博大精深是绝不为过的。西学东渐之后,西方现代语言学随着各种新的学术思想传入我国,使我国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与现代自然科学面对客观世界相比,语言这个研究对象毕竟具有更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西方语言学是以西方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而不是以汉语为研究对象,也不是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土壤中产生的,所以它与古代乃至现代汉语的实际语言现象结合时,难免遇到种种困难。因此,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就有如何洋为中用的问题,如何借鉴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的问题,或者说如何看待西方语言学以至现代科学与传统语言学的关系的问题。薄守生老师在自己的这本书中谈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一书的面世值得高兴,这是原因之二。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在当前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更多把精力花在课文内容“理解”上,而“语言文字训练”遭到边缘化。当前语文教学中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

2.重机械积累,轻实践运用。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大量的积累、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确实会背许多优秀诗文、名人名言、名篇名段等,但只是机械地背。积累的东西不用,不会用,就不能算作有效积累。这样的积累,成了机械的抄写,机械的累加,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自然就难以体现其在作文中的功效了。

3.重朗读形式,轻细读精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毫无指导地、反复地让学生读课文,读了一段又一段,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一味地读书,到底有何收获不太重视,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语言文字训练要加强积累

1.在背诵中积累。背诵,是学习和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

2.在理解中积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两三百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熟读、诵读来理解,感悟文中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表达方法,从而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文中第四自然段写了鱼很多,课堂上,请学生先反复的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读懂了这一段鱼很多,那么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说说是从哪儿看出鱼多?可以动手画一画,学生再次读书,有的学生回答是从“成群结队”看出来的,有的回答是从“有的、有的、有的”这个排比句看出来的,还有的学生说从“多种多样”、“多得数不清”看出来鱼多的。学生通过对文段的理解感悟,体会到原来写鱼多可以用这么多丰富的词语,可以从这么多的不同角度来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从中领会到了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在理解中积累了语言。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注重理解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品读的功用主要是加深对词句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如《丰碑》一课,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把这段中“吼”字换成“喊”或者“说”,再与原句比较,细细品味和品读,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因素。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一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好好儿活”。它涵盖了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母亲就是以自己残缺而愁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陷的生命。文中三次出现的“悄悄地”,那“挡”、“朴”、“抓”、“忍”,告诉儿子的“好好儿活”,充分体现了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

3.抓住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和渗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文质皆美是当下教材选文的一大特点,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我们在欣赏、理解感悟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和指导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语言文字训练要强化运用

1.抓住典型的句、段借鉴和仿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写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既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妨让学生仿写一段,描写校园花坛里的。

2.构段仿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模仿表达的训练不仅仅是把句子写具体,还可以进行构段方法的仿写。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交互方式;交互技术实践;汉字交互原则

1 汉字交互原则

汉字交互原则从文化传播、人机交互、设计心理三方面可以归结为三条原则,分别是汉字文化解码、对话自然含蓄和生活态度外显。

1.1 汉字文化解码

解码,指译出代码符号的消息。是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受话人分析理解话语意义内容的一种方式。[1]汉字文化解码,在笔者理解就是用交互设计的方法把汉语言文字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者将汉语读音、汉字符号、读写的行为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的过程。解码的过程是完成文化格式的更新,为本时代传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文化格式。因此,解码的重点是交互格式的选择:移动端、可穿戴设备、交互装置艺术等。选择的标准在于汉字文化与交互技术的匹配程度和具体的实践条件限制。

1.2 对话自然含蓄

对话,在人机交互(英文HCI)领域一般区分为人与机器对话、人与系统的对话、机器与系统的对话三种。现代交互技术的研究趋向于更为自然的对话与交互设计,将对话的语言从程序、字符、图形、声音等拓展到肢体语言、脑电意识语言等更广阔的语言范围。因此,语言表达的技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汉语言文字表达技艺的核心总结为“含蓄”,即指委婉而非直言,谦虚灵活应对。这种表达更容易被别人接受,也更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达到有效交流,沟通思想的目的。

1.3 生活态度外显

生活态度,是人们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通过生活实践而形成的。汉字交互中通过将用户内在稳定的心理和意愿等情感表现为交互行为方式、交互视听语言和交互技术实践等,提高了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外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和沟通,其优势在于满足用户超越语言表达范畴的精神品位追求。生活态度的外显的重点应着眼于交互方式的研究,难点在于对于生活态度的解析和行为重构设计。生活态度外显的需求,来自于不同用户群体多方面水平的差异,例如,经济条件的限制、情感化需求、社交认同的需要等。

2 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2.1 交互方式的选择

交互方式的选择,是完成从问题研究范畴到设计研究范畴的转型。因此它是汉字交互设计的关键步骤。交互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以活动为基础的交互,如指令、交谈、导航与操控、探索与浏览;第二,以对象为基础的交互,通常基于对物理世界物体的模拟,如一本书、一个工作台等场景。在完成交互设计时,经常是两种类型的交互方式的综合运用。通常,交互方式依据用户需求、设计预算、支持用户行为的适当的交互技术和其他限制等因素进行选择,进而成不同风格的交互格式。

2.2 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的内容

交互方式的继承是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尊重和满足本民族或当地文化继承需求,这也正是汉字交互设计存在的意义。例如,中国人对于打开卷轴或扇子的动作并不陌生,这来源于人们有相关的生活经历或具备基本的汉文化知识。那么在汉字交互设计中采用“平移展开”或“扇形滑动”相关动作行为设计,这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会得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文化认同感、减少行为学习的负担。

交互方式创新的对象是客户旅程,[2]它涵盖了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各个阶段中的体验感受:客户的情感、目的、交互、障碍等。创新的难点在于避免设计与客户体验格格不入的孤立的接触点(touch point)或产品的特征。客户在使用一个较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时,往往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分多个步骤或多个渠道对不同的接触点进行操作。因此,高水平的交互方式的创新是阶段体验层次分明、不同接触点自然过渡、产品功能从整体到阶段,执行力好的设计。

2.3 汉字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之术

日常生活的处处可见可闻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社会化交流的必须,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但体现为口头语言,还可以包括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等。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作揖,双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以示敬礼;西方人见面时握手、拥抱或亲吻脸颊表示友好。 交互行为会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当下开放的中国社会中西文化交汇、传统文化行为与流行文化行为交织的状态下,交互方式既要也要创新,这融合之术在于“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习俗会变迁、中外有差异,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无论见面时作揖、握手、拥抱或亲吻脸颊……不同动作都是表达“您好!”之意。交互设计随着科技更迭和文化差异,在信息传递中的编码和解码方式不断变化。“编码和解码”理论,最早出现在80年代的美国电视传媒领域研究中。在汉字交互设计中的理解,编码,是按照一定设计思维方式的将承载信息的汉语言文字转换成计算机程序语言,方便传播和交互方式的创新。解码,则是目标用户通过一定的交互行为从计算机程序语言获取信息的过程。例如,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万文杰和葛一汉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交互有声脸谱》,几十个京剧脸谱面具背后暗藏玄机。用户轻轻叩击京剧脸谱,不同角色的京剧脸谱就会发出对应角色的京剧唱腔唱词。京剧角色的信息如性格、语言特征和情感等以“唱”的语言形式和京剧脸谱视觉形式被重组编码,用户以“叩击”的交互方式解码并获取信息,得到全新视、听、触等多元体验。这样,使得京剧的艺术魅力不再局限于舞台或广电等传统传播平台,交互设计让它有了新的展示平台和观众的交互方式也日渐多元化。

3 汉字交互技术实践与趋势研究

3.1 汉字交互技术实践

汉语言文字交互设计项目的实践开始于2014年,在广博的汉语言文字中,交互设计团队不断从新角度选择题材、尝试不同交互技术应用、借鉴相关交叉学科的设计思维方法、理论和设计形态,完成多种类交互技术实践,不同交互格式的设计作品。笔者将按交互格式分类、选择典型案例介绍汉字交互技术实践案例如下:

第一,增强模式网页体验。网页,受到交互智能产品多元化冲击,需要转型为能更好适应不断更新的智能交互设备的新形式――增强模式网页体验。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林荒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书法艺术体验》选择HTML5交互技术应用,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欣赏网页交互体验更具美感和。HTML5语言的应用,也让跨平台展示更具便捷,文本、图片和视频,可以自适应不同平台的尺度变化,极大地保持了设计的一致性和高效率。

第二,移动端交互(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从智能手机诞生以来,移动端的交互设计一直是交互设计的重要领域,技术革新快、商业应用效果好,因此是交互专业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4年毕业设计作品《方言地图》以平板电脑作为交互体验和展示载体,用户通过手指触摸屏幕及语言指令互动方式感受了以官话为代表的汉语方言的特色。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无处不在的交互体验。在这类的设计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在于谁是用户、用户用设备做什么、怎样拿着设备等。

第三,交互游戏。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陆娟娟、庄慧敏二位同学作品《汉字生肖》(见图1)是一款基于图像识别技术,为儿童早期语言学习服务的交互设计。游戏方式是利用立方体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把汉字通过动物动态的方式展示。剪纸画风交互视觉设计展现了中国味道的十二生肖动态形象与汉字造型及读音。

图1 交互游戏《汉字生肖》作者:陆娟娟、庄慧敏,指导教师:杨志麟、杨洁、王可

图2 交互作品《颜文绪字》作者:王宇,指导教师:杨洁

第四,多屏互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王宇同学作品《颜文绪字》(见图2)是基于智能电视和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多屏互动,运用表情识别技术认识偏僻文字的实际应用。平板电脑通过摄像头识别表情、并表情解码,再通过无线网络将内容传输到智能电视完成展示互动。多屏互动基于DLNA协议,通过WIFI网络,在不同多媒体终端进行传播内容传输、展示、控制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跨平台(智能家电、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多媒体等)和内容的整合,可以创新的交互方式和体验,打破了单一交互终端交互体验上的局限性。它代表了一个新的交互方向“智能生态系统”的交互设计,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交互技术方向。

第五,展呈交互。博物馆、展览馆、博览会及各类展览活动中能越来越多看到新潮的交互技术应用。汉字博物馆、汉字语言知识竞赛等活动也会伴随着交互技术的应用。因此,我们团队也尝试着运用软硬件结合和VVVV语言的编写,完成了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6年毕业设计作品《时节味道》。本设计以机械拉线开关和拨动开关两种方式控制屏幕上多媒体播放,从操作方式复古性角度完成对展览呈现方式的创新。

第六,无边界交互(活动和体验)。随着技术发展,交互不再局限在屏幕里和指尖的滑动。人们身体发出的多种信息都可以被智能交互设备识别产出互动。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郑萍萍和冯婷同学的交互作品《甲骨文》运用体感交互技术,通过单人或双人的肢体语言实现甲骨文欣赏体验互动。再如,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王宇同学作品《颜文绪字》通过用户表情变化完成与智能设备互动,表情识别技术,不但解放了双手,也让用户体验了新的交互方式带来的乐趣。最后,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万文杰和葛一汉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交互有声脸谱》用声控技术完成的京剧唱腔体验交互设计。身体语言、表情语言、语音控制等多方面的交互技术尝试也为汉语言文字的交互设计应用拓宽了设计的边界。

汉字交互设计不断实践应用多种交互技术,追求体现多种风貌的汉字交互设计作品。汉字交互作品或者学院风,或者有商业应用前景,都是对汉字交互设计形态的不断尝试。通过不同技术的应用,不得不说,交互技术对汉字交互设计形态、交互方式和体验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交互技术的新浪潮也不断涌现,推进汉字交互设计的研究深入,对交互技术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

3.2 交互技术趋势研究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即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仿真的、沉浸式的人机交互手段。但支持这项技术的硬件如VR眼镜尚存在一些体验欠佳的问题。但对交互设计师而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技术浪潮本身,VR概念早在80年代初就被提出,今年这一技术却被炒地火热的背后,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好的交互设计师会考虑交互技术如何应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关注技术趋势中,不可忽视行业应用的研究。行业不同、用户不同、交互内容与交互技术研究的结合,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等相关思维方法。

4 结语

从点头之交到点赞之交、远程互动替代面对面交流……交互技术革新改变着我们的交互方式。交互技术的应用也受到行业、文化和用户差异等限制。因此汉语言文字的交互方式与技术实践研究是一个互为补充的研究,从人的行为与计算机技术两个角度寻求交集,为创造更好的汉字交互设计探索最佳解决方案。首先,明确三点汉字交互原则:汉字文化解码、对话自然含蓄、生活态度外显。其次,掌握汉字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之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再次,通过多项汉字交互技术实践与趋势研究总结教训摸索规律。最后,笔者将汉字交互设计任务总结为:创新交流方式、丰富语言形态,创新地传承弘扬汉语言文字的优秀文化。希望以此为目标,继续完成汉语言文字交互设计项目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绍克,阎俊杰,刘中富,孙永选,张树铮,等.汉语知识词典[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对策

一、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1.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式存在偏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应当说,课程标准对汉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评价办法等方面的设计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中学教学并未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因此也就没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原因在于:

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基础教育中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陷入盲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许多学校把语文教学重点都放在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上,重知识轻应用,重理解轻表达,重文学轻实用,造成很多高中毕业生只会写格式化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不会写简单的小论文和应用文。有的高中毕业生连写张请假条也会错误百出,存在格式不对、语句不通、表述不清等问题。“写请假条”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为什么高中毕业生不会写呢?问题就在于考试不考写请假条。中考不考,高考也不会考,于是学校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学生就不会自觉地去练习,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写了。调查数据显示,有37.6%的学生对自己应用文(如通知、请假条、计划与总结、调研报告等)写作能力“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第二,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条件。一是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甚至有的老师还在用方言授课。二是教学条件不完善。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综合性语文应用和实践机会,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组织一定量的活动,学校提供一定的设施,学生分出一定的时间。调查发现,有41.35%的学生反映中学没有自己组织的文学社团,31.95%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创办学生自己的文学刊物,28.2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

第三,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52.25%的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61.28%的高中毕业生对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28.26%的高中毕业生认为中学阶段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只有9%的中学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只有1~2小时,不太喜欢或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竟高达38.91%。

2.学生在培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少实际行动

“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中学阶段并不十分注重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60.15%的高中毕业生表示在中学期间没有参加过朗诵比赛,62.59%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72.18%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辩论赛,72.74%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读书报告会。有60.1%的人表示在读书报告会上积极发言“做不到”或“比较困难”;有39.66%的人表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做得到”甚至“比较困难”。能经常阅读名著的学生只有18.23%,经常写随笔(日记)的学生只有20.11%,经常与老师交流的学生只占20.56%,有57.89%的学生从来不投稿。

在中学阶段,由于缺乏指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方法也了解得不够,训练不够系统。调查中,有19.74%的高中毕业生表示自己在中学时期虽然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训练,有11.28%的高中毕业生则公开表示自己不太重视口语表达训练。

3.我国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份由权威部门的专门用于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能力评价的方案,因此无法确定培养、训练的真正目标,也就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水平。标准不明,则目标不清,训练就会迷失方向。

二、意见与建议

1.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真正重视汉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语文水映在一个人的能力上,表现为语言文字能力,能准确完整地表达清楚一件事情,反映在一个人的素质上,表现为文化素质的高低。这些当然包含直接反映在实际工作能力上,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

2.中小学应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出发,探索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探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73-03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评价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样,语言文字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医学类院校共计186余所,占高校总数近10%,有着很大比重。在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语言文字对于医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与病人沟通交流,如何书写医嘱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帮助。对于综合类、文史类院校,有着文科基础,有利于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而医学类院校专业性强,学科相对单一,缺乏文科基础,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医学类院校如何开展好语言文字培训与测试工作很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加之医学专业课程繁重,留给语言文字方面的时间就不多了。以河北省为例,省内医学类本专科院校共计11所,这些院校中具有独立设置的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几乎为零,均是挂靠在教务处管理,而拥有专职的语言文字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上至领导、下至工作人员,对于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还是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认为语言文字工作就是普通话测试,而且这种考试可有可无,进而导致医学类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开展不尽顺利。(内容较少,应做一个调查表,补充点内容,可与我校现状综合在一起写)

二、我校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状况

我校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省属骨干大学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普通类在校学生1.2万余人,专业学科覆盖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七大医学门类。和其他类医学院校一样,我校专业课业繁重,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较少,总的来说人文素养氛围不是很高,对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最多,也相对好些的是普通话测试工作。普通话测试我校开展较早,自2003年后就进行了在校生普通话测试工作,在2006年我校对普通话测试工作就达到了全员测试工作。我校于2009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也是全省较早的开展机辅测试的院校之一。

通过几年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也对医学类院校如何更好地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下面就与各位同仁一起做个交流。

对于提高认识,这不仅是医学类院校需要注意的,而是所有高等院校都应提高认识。由于医学类院校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更应该多做此方面的工作。语言文字知识在医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方。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是患者,这就需要沟通交流,只有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获得准确的病情,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只有良好的语言及文字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解除病痛。由此可见,提高医学类院校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尤为重要。

四、大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塑造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氛围

医学类高等院校本身一般没有人文类专业,这就会造成没有人文教育的氛围。可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经典的文字并不缺少,现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使很多我国经典文字重新焕发光明。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诵读,传承经典文化,塑造语言文字氛围。医学类院校应开展多渠道的活动,如诗歌朗诵,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来提高人文素养教育,进而提高语言文字氛围。

在举行这些活动的同时,可以融入我们医学院校自己的特色。在医学中并不是没有经典文字,医学专业中同样不缺少优秀文字巨著。早在我国唐朝,孙思邈就写下了《大医精诚》一文,此乃我国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文献,也是习医者必读之经典,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这类的经典还有很多,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将这些经典文字,和传统的诗歌朗诵、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就能得到适合医学类院校的,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字活动,从而塑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

五、开展普通话类的课程,让语言文字知识进入医学院校教学安排环节

在语言文字工作中,普通话的地位很重要,现在的医学类院校中必修课没有这方面的教学任务,这是有欠缺的。语文的教育应该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建议在有条件的医学类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普通话》、《硬笔书写》等有关语言文字类课程。普通话是用来沟通的,规范字是用来记载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在当代大学生中水平却差的很多。

医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良好的普通话,和标准的文字书写基本功。现在有种说法就是大夫开的处方,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他一定的特殊性,大夫在诊治病情时的确繁忙,时间紧任务重,从而写字就有些潦草了。可是这不应成为书写不好汉字的理由。我们都知道,说话、写字是从小练起的,有了良好的基本功以后才能书写一手漂亮的文字。而这些说话、写字的教育应一直跟随着教育始终,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也不应该停止,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教育,才会使语言文字深入每个学生心中。医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医学类院校的教学安排环节中,要努力开展《大学语文》、《普通话》、《硬笔书写》等语言文字类课程。

六、科学的进行普通话测试考前培训,结合医学内容融入医学文化

对于普通话测试前的培训,有的学校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或是认为说话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所以对考前培训不够重视。其实在我们看来,考前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进了说可以提高普通话测试的通过率,远了说它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使学生通过普通话考试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重视,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习惯的培养。当然这培训还是要结合着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比如培训是根据一些医学生常用的词语,来纠正学生的发音等。也可以引用些医学经典作朗读科目,用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我校为例,2010年我校参加普通话测试人员共计1924人,当时未进行系统的考前培训。当年考试结束后对成绩经行分析,其中达到一级乙等级别的学生数仅为54人,占2.81%;达到二级甲等的学生1173人,占总考生60.97%;达到二级乙等的学生593人,占总考生30.82%;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104人,占总考生5.4%。经过我校科学系统的考前培训后这个结果大有改善,在2013年普通话测试结束后我们又对当年的学生成绩做了个分析:其中一级乙等的学生占总学生的百分比达到5.41%,二级甲等的学生占68.86%,二级乙等的学生占22.65%,三级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占3.08%。由此可见科学培训后,学生成绩提高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七、对普通话测试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测试的重视

普通话测试是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推手,对于这个考试很多院校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家普通话天天说,考试没有必要了吧,而且有借考试的方式来收取考试费的嫌疑。对于普通话,只是个交流工具,只要不影响沟通,发音准确与否无关紧要。殊不知正是有这种思想,才导致现在语言文字工作不受重视的。其实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了,往大了说他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书同文,车同轨”。往小了说这也是一个人的门面,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在我们进入社会时就会为自己争取到更有优势的竞争地位。所以说普通话很重要,认识到普通话的地位后,这个普通话测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普通话测试,高校还是要用心的科学的去安排,去组织。它不像其他考试在固定同一时间进行,但这毕竟是国家级的考试,其地位应该引起所有组织者和参与者的重视。就像高考一样,人们都很重视,所以从考试组织,到考试安排,以及学生的考试都很严肃、认真。普通话考试也应该如此,每次考前应该组织考试委员会,对整个考试全程经行指导。制定适合本学校的考试流程,明确各考试工作人员职责。只有考试工作人员对考试重视了,这个考试才有严肃性,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普通话考试,也就不会散漫应付了。

以上就是我校近几年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些感受,通过这些办法,语言文字工作在医学类院校中开展就会事半功倍。紧紧抓住医学院校特色,寻找适合医学类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语言文字工作能更好的在医学类院校开展。让广大医学院校学生爱上普通话、爱上规范字,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进一步将语言文字工作真正地融入整个医学类院校教学的全过程,最终结果必将会得到医学类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字水平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聂丹.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1,(5).

[2]殷平善,庞杰.汉语言文字与中医学的整体思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6).

[3]刘莉.医学院校推广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

[4]黄玲娟,蒋耀辉,刘婕.综合性大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5]孙洁,,范忠,李亚南.论医学院校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3).

[6]包和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与高校的历史责任[J].北京教育.高教,2012,(12).

第7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53-01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是2001年开始在全国发行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全国的使用量、影响力上都有占有重要的比重。同时由于江苏教育质量的含金量很大,所以江苏教材说是全国教材改革的风向标一点都不为过。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多年,对本省的教材一直很关注。从一开始的试水,到现在的基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体例安排。近年来,我省中小学生在汉字听写大赛上的优秀表现,正是苏教版小学教材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上的最好佐证。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1、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教育阶段基本任务之一,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里边有大量的字、词、句的教学,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要保证这些课本中的语言规范是否规范使用。如果是教材中都出现有明显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那么就是教给学生错误性的知识,这个比学生自己犯的错误还要严重,因为学生自己犯的错误还可以进行改正,这个语文课本中出现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情况,教给了学生,学生可能还不知道是有错误的,这个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就不利了。所以要重视小学教科书中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要运用一些符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的语言文字等。

2、规范的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仅是这一种内容的学习,还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息息相关,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这些能力的基础,只有从小就认真打好了基础,才会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小学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语言文字材料的学习、训练,在认知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所以小学语文课本语言文字规范性的使用非常重要。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

1、不注重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使用的教学

虽然在小学阶段交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以浅显的、基础性的为主,但在教学中也应对一些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段年级的教学来说。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就要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不同之处。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关联词语教学中,当讲到苏教版的课文时,里边往往会出现一些例如像“无论……都……”与“不论……都……”的关联词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就一笔带过,或者直接说这两种关联词语是可以直接换用的,既没有探究课文中使用得是否恰当,也没有进一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给学生带来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是这两种关联词语都是可以对换的,这就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2、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课后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练习题中有明显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内容,课本后面的练习题的语言文字使用得规范非常重要,但往往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一些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课本补充习题》的参考答案中出现有“浑浊咆哮”、“千年”等的搭配,这明显是不够规范的。

3、在低年级阶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一些注音问题

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包括了字词的注音的规范性,注音甚至是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如果在字词的注音都出现问题了,那么就会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葡萄”一词标注为原调,但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注为轻声,小学课本中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规定出现冲突,这就说明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注音的问题,注音使用不够规范,也就是语言文字使用不够规范。

三、改进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规范语言文字问题的主要途径

1、首先教师要明确了解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相关规定

语文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有相关的规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首先就要了解相关的规定,掌握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在备课或者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课本有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也能及时知道、指出,寻找正确的教学方式;同时,当有学生问相关的问题或者发现学生有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时也能及时指出并帮助改正过来。

2、在课本教学中注意不要受到生活或者网络上一些不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影响

教师在小学阶段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潜移默化式的,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非常重要。在课堂课文的教学当中,要注意不要受到生活或者网络上一些不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影响,例如在课文中说出现“再见”,或者在课堂结束时与学生说“拜拜”时,不能直接跟学生说“88”,或者把“88”写在或打在课件上,这是不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的。

参考文献:

[1] 曹国军.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不规范语言文字问题的商榷[J]. 教学与管理. 2015(02)

第8篇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和普及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远自秦汉后至唐宋,乃至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都和汉语言文字的统一、革新与普及相联系。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的普及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这个被世人看好中国的时代,不仅国人,就是外国人也必然需要汉字,与汉字文化交流。

特别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文化还相对较落后的大国,自身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的世纪竞争大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要解决识字问题。不解决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工具问题,便谈不到建立吸收现代文明的渠道;,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两个基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是校门内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个是校门外的新文盲“屡扫不止”问题。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是,从文化教育根源的自身分析,说到底还是识字问题解决得不好。何以见得?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难题。这一点可以从小学四年级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只有到四五年级才脱盲。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不良后果,其一是,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分化的产生的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课本等)。其二是,孩子上学多年识字不多,迟迟没有解决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需求问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二三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挫伤了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为辍学、为新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仍然是识字问题。识字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拖现代化的后腿。简言之,识汉字少慢差费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应该承认,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尽管多少代人也曾经做过种种尝试,但是,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问题始终没有较好地解决方法与途径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结束了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历史。能够在一二年内使学生轻松地突破2000个常用字的大关,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终于有了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

这个交待来之不易,有些探索已近40年之久,两三代人的心血倾注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这项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小课题,多方、反复研究与实验,并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作全面调查,促成了1994年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会后我们总结了当时全国现存的全部20种识字方法的改革经验,并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比较研究,探索了汉字识字教育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归纳如下:

1.小学汉字识字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大多数新教学方法的识字量能达到1700-2000个。

2.识汉字要从汉字固有的特点出发,按照汉字识字规律,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设计相对集中识字的方法。

3.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把识字同阅读、写作联系起来作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发挥好的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势。

4.小学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问题,所有新教学方法都重视以教育学、心理学、汉字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作指导,从汉字象形、会意等特点出发,把识字过程设计成为识字教育过程。

第9篇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重语言、轻文字的倾向,这主要是受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西方语言理论建立在西方语言事实的基础之上,拼音文字的拼写与语音基本一致或基本相当,因而西方不专门进行文字的教学。

形。口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是“两个王国”。而不是索绪尔认为的语言符号只是心理现象,于是得出口说语言和文字虽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但却是“一个王国”,文字附属于口说语言。在这个王国里,文字连“服装”的资格都没有,只是口说语言的“照片”和“假装”。由此得出的结论:“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是完全错误的。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将口说语言和文字视为一个王国,分不清口说语言和文字的界限,因而将口说语言和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亦视为同一个,或称之为“词”,或称之为“字”。

1938年,郭绍虞先生已经提出“字本位”的观念:口说语言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文字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徐通锵后来提出的汉语口说语言和汉字都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没有“词”这个单位;印欧语言和拼音文字只有“词”为基本结构单位,没有“字”这个单位——这是徐通锵“字本位”的观念。相比之下,郭绍虞的“字本位”观念是比较接近科学的。我们认为“字”是一切文字(包括“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包括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不是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

辩证唯物主义细胞分析方法论,将口说语言和文字视为两个王国,因而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与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不同的。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我们称之为“语基”——口说语言的细胞。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我们称之为“文基”——文字的细胞。“语基”与“音节”“音素”除了在语音形式上不同而外,更主要的区别在于:“语基”是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是语音、语义、语法的统一体。而“音节”“音素”都只是语音的单位,不是语言单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