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1: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课程构建
[作者简介]钱春野(1956-),男,江苏盐都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基础医学;李仕红(1979-),男,江苏如皋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神经病理;李玉华(1963-),男,江苏建湖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解剖学。(江苏盐城224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影像解剖学’课程综合化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JSJG28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58-01
在医学影像技术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该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已关系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把知识寓于能力训练之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由学术型向技术型转变,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这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使模块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用传统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完整,一般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但这种课程体系学科界限明显,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2.课程结构随意化。部分高职院校在具体课程设置时未根据培养目标、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只考虑本校的师资、实训条件等,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从而造成课程结构随意化。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欠妥。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在学时的构成比例上侧重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技能的能力。
二、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的依据
1.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词在于“高等”和“职业”。“高等”一词使之赋予了与普通职业教育的区别,在教育别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一词使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岗位教育,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谋生教育,更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终生教育,因此,在进行课程模块化结构体系构建时,应该将课程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依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直接依据。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结构的构建,才能保证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会偏离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瞄准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确立知识结构,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在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任务、性质以及质量和特色。
1.调查分析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群)。结合本院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必备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我们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组织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深入医技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结合调研结果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医学影像技术岗位、放射治疗技术岗位、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岗位、医学影像设备营销岗位。根据这些不同岗位列出其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分为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一般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质、体育能力、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各种常见影像设备的操作技术能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能力、射线防护能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能力、设备的营销与生产技术能力等;关键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科研基本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
2.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各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形成“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和“技能应用”五模块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养”模块,提升学生的一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模块,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技能拓展”和“技能应用”模块,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以“专业技能”模块为例,将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相应的放射技师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的课程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的每一个考核点编入课程标准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3.校院合作,情景实训,突出工学结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构建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考核标准体系,即岗位实训技能考核实习准入技能考核实习中期技能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学生在岗位实训、顶岗实习中必须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不合格者需要继续学习,直至通过。
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该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实践检验我们总结出如下特点和优势:(1)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影像岗位(群),拓宽学生的就业面。(2)扩展性好,能很好地应对扩充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要求。(3)实践性应用性强,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岗位、接触临床工作,在日常的训练与综合实训中积累实践经验,有效增强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要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七[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 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 15- 17.
[2]景汇泉, 张训巍, 于晓松. 影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因素分析[ J] . 中国考试: 研究版, 2005, 7( 1) : 22-2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不论是在国际场合的交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初中生而一言,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下,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左右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改之甚微。新课程标准中首次对数学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的教学不再单纯指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开始着重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本质的再探索,同时是给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完成课改要求和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世界教育不断变化着的重大举措,中国的课程改革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结合中国自己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是循序渐进,探索中的前进的过程。
2.课程特色的变化
每门课程都具有某种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也有相统一的部分。而不论是经历过初中学习的学生还是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每当拿起数学教材或是走进数学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气息,而对这“不一样的气息”。就像不同的人站在你面前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们身处不一样的城市会有不一样的情怀那样,数学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3.所处境地
课程改革之初,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对领导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振动和改变都比较大,可谓是大刀阔斧,轰轰烈烈。于是上至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加强对新课改方针的学习,学习之后加强理解并尝试着应用到教学之中,是一次较大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参与到课改中的所有人在嗅到课改所带来的新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要想改变带来的困惑和难题,甚至很多的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新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甚至提出了质疑和排斥,这是适应期中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二、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勤于反思,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思考,但其中大量的是杂乱无章的,不受我们自己意识控制的思考很少给人留下对自己行为有价值的东西,本文所指的反思是有意识的进行的一种思考,它的发生时基于出现不确定的,复杂的,困惑的,惊奇的或有明确目标的情境下的。而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寻找解决这种困惑情景的行为,并对行为背后的假设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是说,这里的反思是带有探究的性质。
2.善于学习,以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学习对于初中数学老师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材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获得,数学知识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数学教师通过学习这一唯一渠道而获得,所以说,善于学习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学习无非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性的学习,一是经验性的学习。理论性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新课程实践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也需要这些知识的获取来解决。
3.乐于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他所处的生态圈是学校老师,学生,同行。其三个生态链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群体与学校。这个生态圈的生态系统如何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发展,也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每个教师的乐于合作是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绿色、和谐的关键所在。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其次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方法不当及学生的冲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及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的解决的。
4.勇于改革,以方式转变促效率提高
参与教学改革是教师能够理解新课程的最好方式,勇于改革是教师理解了课程改革的最佳体现。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新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操作,对数学这一学科来讲就是要把改革渗透于备课与教学的环节之中,归根到底是落实到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提高,关系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对要加强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红.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110-113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高职学校都面临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高职学校培养出的相关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就造成了相关人才的缺乏和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下降等问题。对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过程当中,应当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条件有限
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社会中,时代感很强。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却往往难以迅速地融入工作岗位当中,在计算机方面也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现今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课程教学较为缺乏,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培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同时,一些高职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实训软件落后,缺乏实训基地。因此,很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无法长时间的顶岗工作,从而会对其工作业绩、未来发展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1.2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学校当中,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效果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专业实践、企业实践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实践案例和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因此,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在过去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水平的有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实训条件建设
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创建,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况,对职业技能培训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布置和安排,从而营造专业性较强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实际开发项目实例,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学校应当面对专业学生实时开放实训室和实验室,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实践进行实践培训。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在校内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和建立,让学生能够尽早感受和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这样,在日后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由教师带领学生成立相关的工作时,进行软件开发、网页设计、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维修等实践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联合进行招生和培养,从而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良好的学习和与就业,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2.2就业培养模式
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职业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不过,职业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才能够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对于计算机技能职业岗位来说,需要具备良好的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才能够使其在社会中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时展,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高职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企业之间达成人才培养和输送协议,从而帮助学生对实际工作拥有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工作能力对其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从而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计划。高职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将其作为努力和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不断地提高自身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还能够逐渐形成职业素质、社会竞争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使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
2.3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当中,教学内容应当满足市场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和定位要根据行业主流技术进行调整。对于已经淘汰的教学课程,应当及时摒弃,从而解决教学内容落后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教学十分重要。在教材当中所设置的内容,往往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重点。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开发精品课程,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内容,并且设置相配套的材料和软件,灵活高效地运用教学资源。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来说,应当掌握熟练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使用能力。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建立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多媒体设备和实训软件进行充分的应用。
学生要想不断提升自身技术与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当中。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网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入各种实训项目,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当中,能够充分考虑到专业技术的最新动态,并且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其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很难与新的发展形势相适应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随着现阶段项目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全面深化和发展,各高校应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思维,将项目案例教学有机地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促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定项目教学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而项目案例教学具有着非常良好的实践功能与实践基础。我国高校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将实际教学内容融入项目案例教学中,将企业作为案例教学的教学背景,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任务,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不断上升,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环境艺术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的工作室和项目实验室来实现的。因此,教学规范是项目课程的最基本要求,选定好项目教学任务,设计好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实践情境的真实情感。在该环节中,各教学教师自行组成教学任务小组并对所要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后选择相应的项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任务及所要进行的项目案例进行相结合分析,对具体的每一课程进行实际的教学组织分析,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等的安排,并按照相应的项目案例教学流程完成项目设计,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际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掌握。
例如,选择“城市住宅景观规划设计”为专业实训项目,在这一项目中,需要对住宅小区级其分区的平面图进行相应设计,同时对分项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进行简要说明,后对该项目的设计概念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对其模型的制造以及版面的设计,在上述项目案例设计过程中,必须将课程与实际案例紧密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计划
项目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产生是时展的必要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教学手段。学生在开展项目之前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按照相关的项目任务要求对项目进行正式的工作程序及计划制定,后结合之前整理的相关资料对任务进行相应分析并进行实施方法的探讨,从而最终实现对项目计划以及项目方法的确定。例如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时,相关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对实际项目地点进行测绘,现场制定项目图表以及项目平面图,并对其进行现场拍照,根据收集的实际相关案例以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别评价后完成资料的汇总与整编,制定设计目标完成图纸的初步设计。
1.项目计划实施
学生按照之前的小组分组进行任务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规划,并要求每组小组成员按照相关项目既定的程序以及既定的实施计划进行分析与整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的完成与实施。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引导、监督等效用,因此各指导教师在学生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组织与严密的监控,从而保证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项目指导教师还可以在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对之前与该项目有关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住宅景观设计的整体了解,熟悉景观住宅项目相关的设计程序,了解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终的住宅景观设计计划并使其得以有序的开展与实施。
2.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的开展是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项目过程及最终项目成果的评价,在项目评价开展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异的地方进行总结。在项目最终结束时,各个指导教师组成相应的评价小组对各组之间的分析报告及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图纸等各部分进行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对项目案例教学的整体运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对该课程的教学实际吸收,提高学习质量。
结束语
项目案例教学法作为现代高校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项目案例教学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目标的高效掌握,促进学校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 项目化教学 实训 应用
平面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培养从事图像、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与广告元素相关的设计人才。项目化教学,是将授课内容和训练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一种。具体来讲,就是将课堂训练演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实训。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尝试了项目化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际的设计工作,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文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项目化教学产生的相关背景
高职与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要求学生不但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如何能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一毕业就能上手,这就要求高职的课程必须进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就能直观的学习到工作的内容,才能实现毕业后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此,项目化教学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教改的主要方向。
二、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
项目化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广告公司设计师的工作,将一个完整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资料的查找、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但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是布置完任务即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充分学习感受。然后再由学生或个体或组织团队进行独立项目的制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趣味性。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特点
平面广告设计是以加强销售为目的进行的设计,也就是替产品、品牌、活动做宣传推广的。追溯最早的广告设计,就是早期报纸上的小布告栏,到现在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平面媒体广告、电视影视广告等等。平面广告设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为手段进行的一种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与一体的造型活动。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把技能放在第一位,如何能进行熟练的运用,在新闻出版、广告公司等部门进行广告设计工作,是开设广告设计课程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学生已经修完大部分专业课,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如何引进或者创造适合学生实训的项目,设计好教学内容就成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内容了。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应用
(一)项目的设计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如:“图文编排”这一章节的训练,可以命“某产品宣传单”为项目题目,在要求中给予颜色、品牌的设定,交由学生进行创意和方案,并最后提交电子稿和纸质输出稿。教师进行评级和展示。
其次,要注意项目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 必须与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学生在进行项目之前,已经熟练掌握设计软件,能进行图片处理和文字编排,所以给予的命题,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不会出现的挫败感。
(二)项目的教学与过程
项目制定后,老师要起到讲解和协助的作用,同时要展示具体的实例给学生看,介绍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但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少讲”,以免学生打不开思路,容易模仿而非创造。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要更多培养和鼓励的是创新。所以教师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
整个项目化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执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收集资料、资源整合、方案创意确定到最后的实施整个流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也是项目化教学的初衷所在。如以项目 “某企业宣传三折页”为例,本项目是某广告公司委托笔者进行的实际设计业务。笔者用来给学生做实训项目,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此类三折页设计的要求与方法,同时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设计稿。得知是真实的企业业务并中标者能得到相应的现金奖励后,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此项目中笔者规定,自由组队或者独立完成均可。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组队进行设计。最后的效果非常好,作品也被企业老总选用并支付了现金奖励,这样的激励使得学生的自信与兴趣倍增。同时对于工作流程和客户需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当然教师确定项目的时候要评估哪些项目难度会大些、哪些项目更有创造性,有选择的安排并指导。
(三)项目的效果与评价
项目的评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虚拟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另外一种广告公司的真实项目,则是以中标的情况来评价。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方式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较大区别。小组团队的表现和学生与其他成员间的合作能力以及个人的专业能力都是考察的标准,具体的比例和实施按照各院校各系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即可。总体而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挖掘学生的长处,鼓励他们在团队中能取长补短,从而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团队荣誉感。
四、结束语
在高职教改的风潮中,越来越多的项目化教学法、工作室制的教学法等被拉到教学前沿,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到企业锻炼,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才能让学生“学的都是新的,教的都是用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 技术转移 策略
[作者简介]刘永芳(1970- ),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刘凤云(1965-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2011/01/02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25-03
现代大学正经历着“象牙塔中的裂变”,经由传统学术角色向新型组织形式――创业型大学的演变。大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公立大学正在走向创业型大学,并由在英语国家发生作用的相同的全球力量推动和拉动。①大学尤其是创业型大学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在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作为中国知识经济社会“动力源”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日益凸显,据统计,中国高校在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中的获奖比例达68.8%。②中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将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大学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知识技术成果转移的重要力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大学知识创新、传播以及成果转化的法规政策,并通过新的资金投入与制度安排对大学施加变革的压力。现实情境中作为受到政治、政府和政策强有力影响的中国高校也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作为自身一项重要使命。从创业型大学建设视角审视中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与策略问题是推动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中国高校的有效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一种是政府主导推动和高校积极呼应背景下的校办企业主导式技术转移模式;另一种是以大学自身主体出发、强调学术和市场相结合,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
1.校办企业主导式技术转移模式。我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并引导大学创办校办产业,旨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适当弥补教育经费短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政府政策推动以及大学呼应政府要求、增加教育投入的需求推动下,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美国非营利性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产生了5000家衍生公司。③同期我国校办企业规模与美国衍生公司数量大致相当,到2004年共有校办企业5000余家,资产总额约740亿元,由高校及高校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有40家。④但是,伴随着国家经济产业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财政拨款制度的变化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办产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根本路径的重要性发生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转变并实施985、211工程后,大学办学经费相对充裕,再加上校办企业发展中诸如产权、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人事以及经营风险等问题逐渐显露,校办企业主导式转移模式不再是大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唯一路径。2001年以后,高校开始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意见要求成立国有独资性质的高校资产公司,以推进校办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转变。
2.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随着大学自主发展意识的增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欧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逐步深化,创业型大学的后发优势以及强调产学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愈加受到关注。欧美创业型大学为了呼应内外部各种力量的要求,在一如既往重视教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和彰显社会服务职能,并通过学术和市场的有力结合使大学逐步成为社会“服务站”。那些已经知道如何将学术和市场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的学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中成功而有原则的竞争者。⑤在欧美创业型大学内部,以技术转移办公室(OTL)为代表的机构所开展的,以专利许可为主要特征的大学主体技术转移方式和大学师生创办的衍生公司个体转移方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模式。当前中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主要通过技术咨询与服务、科技产业园平台、专利授权与转让、参股学科型公司等方式,总体上是一种基于校企合作、具有多元化特征结构的技术转移模式。在推进技术转移过程中,实施主体既有依靠政府和大学共同推动的产学合作、校政企合作,从而整体推动知识与技术的扩散;也有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所实施的技术、专利授权转让及大学孵化学科型公司式的技术转移;还有大学课题组和科技人员的自行技术转移方式,即与单个企业进行的一对一技术转移⑥。
二、影响高校技术转移成效的要素分析
1.高校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技术转移成效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经历着实质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研和学术在自我扩大的影响周期中,稳定连绵地形成更多的专业和跨学科的科目。这些认知领域的追随者,在加强和分化主要学科和扩大科研事业的同时,向着新的观点、解释和密集的知识推进。”⑦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由科学家自主决定科学与知识发展的走向,学者迈克尔・吉本斯将这种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以单学科研究为主的方式归纳为知识生产模式一。⑧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政府、公众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的决策中来,使得知识生产模式一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并更加具有反思性,并在广泛的应用性情景中产生了基于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二,并逐渐成为大学的一种主要知识生产方式。高校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知识的转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三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在埃兹科维茨所阐释的由创业型大学所推动的“永无止境的转化”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不同的技术领域之间,相互融合并且不断转化。⑨由于学科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重要关联性,创业型大学重视和强调研究的应用性和实效性,通过重视跨学科研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整体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技术转移。
2.高校内部学术组织的有效转型和校政企平台的有效搭建是影响技术转移成效的必要前提。高校通过内部组织机制变革――学科组织的调整和跨专业平台的设置来快速适应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学科的整体优化与组合。高校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中心是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被激活以及大学强有力驾驭中心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加快知识的扩散并带动产业提升。美国专门针对材料工程专业的调查显示,同工业部门的合作有利于学者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变革,进而开展更具前沿性的研究。⑩校政企合作过程中既包括发挥高校内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组织平台作用,也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建立的各类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还包括政府、高校等不同主体所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等平台。
3.社会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是影响技术转移成效的重要因素。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规范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是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是最早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其成立目标就是要“识别在技术上领先又具有商业潜力的产品,同时找到能够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推向市场的人。”11美国1958年的《小型商业投资法案》进一步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扩大,“到1979年,共有250家风险投资公司。”12另外,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与社会投资者还共同建立“种子”风险资本基金,发挥技术孵化器的作用,专门以大学中产生的技术作为创建新公司的基础,不断推动了一批“知识产权资本化并实现自我创造的学术型公司”的创立。13我国高校在政府和高校内部行政力量的有力推动下在专利授权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专利授权总量已达到49436件。但由于中国社会中介服务信息咨询与评估体系的不健全,技术市场交易环境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既懂科技又懂市场和管理团队和人才的缺乏,我国高校在技术转让收入方面与美国高校相比较为薄弱。从技术转让许可收入来看,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许可收入在2004年就已达13.9亿美元,而我国高校2012年专利授权许可收入仅为8.2亿元14。
三、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成效的思路与策略
1.基于高校特点,需着力构建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转移管理创新组织体系。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学科发展水平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发展状况是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关键。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创业型大学及时捕捉信息产业、能源产业、材料产业的前沿需求,通过开展跨学科合作,促使新学科持续不断地在旧学科的交叉点上诞生,由此在大学内部产生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信息学、行为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综合性学科。15新兴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升了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声望,并通过创业型大学的组织张力得到了及时转化与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的体现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2011计划”,强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通过协同国内高校、政府等多方研究力量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重大应用和基础性研究,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必须要推动内部组织创新,应通过完善协同创新机构,加强学科整合,并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高校技术转移管理创新组织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技术转移。
2.基于高校长远发展需要,需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与经营机制。近年来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转让。高校也相继制定了一些文件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推进在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创办学科型公司等方面的技术转移行动。但是,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体系和技术转移的运行机制。从政府层面而言,需要完善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市场条件和运行机制;高校则需要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开发制度,因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基本原则需要落实到体制、机制和程序上”。16科学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开发制度能够激励教师创新创业活力,确保技术转移的实效性。
3.基于高校创新要求,应注重发挥各种校企合作平台的辐射功能。中国高校还需要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来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有效技术转移机制。要真正并长久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需要有依托政府、企业项目所支持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来形成具有重大技术转移前景和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校政企行合作性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研究院,推动多方合作,开展更加广泛的应用性研究,推动教师主动、自觉地行动、创新,为学术成果转化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企业、大学与联邦政府的紧密合作并不是必然要发生的,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由具有特定目标的特定的人所塑造的。”17
4.基于高校现状着力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多元评估框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文件和激励措施,鼓励、引导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活动。技术转移模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技术转移成效的评价的复杂性,不能以单一指标评价技术转移的整体成效性。同样,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技术转移的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现实情境中,不能简单地以专利实施率等内容做出单一性评价,也不能用相同的指标内容简单评价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技术转移成效,而应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结合来综合评估不同类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着力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与转移的复合评估框架和体系。
[注释]
①(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②柴葳,高靓.我国高等学校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183项[N].中国教育报,2013-01-20.
③O’Shea,Thomas J.Allen,Arnaud Chevalier.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noff performance of US 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2010(34):995.
④周济.2005年7月23日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cn/xbcyfz/ldjh/webinfo/2005/07/1331845775588
371.htm,2012-05-08.
⑤(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⑥朱彦龙.高校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联动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5(3):64.
⑦(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2.
⑧⑨(英)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茨曼.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⑩Mendoza P.,Berger J.B.Academic capitalism and academic culture:a case study[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2008(16):23.
11121315(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92,131,139,14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3.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制教学;组织机构;项目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工场”是我院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艺术设计学院环艺学部为主,与广东省远洋装饰南方设计院设计公司深度合作,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运营的对外创意设计服务机构,也是我院开展项目制教学的中心。
“创意工场”引入企业文化,采用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按照中型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构建真实职场环境。企业与校方均委派团队进驻,共同投入和建设,进行常态运营。通过连接市场与课堂,承接社会真实工程与项目设计,实施项目制教学,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1.组织机构
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的全过程,必须搭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创意工场”借鉴企业的组织机构模式设置了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通过“创意工场”,筛选和统筹后将实际项目导入到本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中,与企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进行“项目制”实践教学。
“创意工场”实行艺术设计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校内职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协同下,采用企业运作模式独立开展工作,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作为创意工场的运营宗旨。
2.基础设施及人员配置
“创意工场”场地设立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区内,结合校内新的实训基地建设,由学院出场地,企业负责创意工场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负盈亏。
“创意工场”成立由校方代表、合作企业负责人和校外顾问组成的董事会,下设各部门管理团队,由校企双方委派常驻人员进行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管理团队成员包括经理、副经理、设计总监和项目负责人等;由企业委派负责人为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创意设计部经理由企业和校方各委派一名,协调管理企业设计人员和校内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由企业主案设计师和主持教师共同担任,组成项目及课程的指导团队;后期制作部副经理由校内实训室管理员负责。企业员工与学生通过混搭等方式组成团队;课程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3.运作方式
“创意工场”设一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工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围绕项目的工作流程,即业务接洽、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施工执行四个环节,通过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将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素养、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项目实践形式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此形成工与学相结合的项目制教学体系。
(1)项目承接:项目开发部对外承接项目,包括环艺方案设计、工程咨询、后期模型制作、文本打印等。由项目开发部组织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三个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开发部同时负责教学项目的开发与管理。
(2)项目导入:由项目开发部将项目导入创意设计部。创意设计部负责项目的筛选和统筹,根据项目的规模、类别、进度等,导入到创意设计部不同团队中。
(3)项目传递:相关专业副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教师等,将部分项目依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进一步传递到项目制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并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保持协调。
(4)项目设计:各设计小组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对项目现场进行前期考察,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与客户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要求,商定服务内容及时间进度等;再通过案例调研、资料分析,制订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
各团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和归纳。每组拿出若干方案进行内部汇报,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方案点评,同时给予修改建议;最终在所有方案中筛选出1~2个优秀方案提交给客户,听取客户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的最终确立。
(5)后期制作: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项目成果的提交要求,进入到后期制作部进行模型、效果图、动画、文本等制作。
(6)项目验收:设计成果制作完成后,提交甲方验收,由项目负责人完成与甲方的沟通,完成项目的管理与跟踪。甲方审核通过后,企业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完成各团队的工作成绩评定及项目补贴发放。
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指导,将课堂知识教学融入到项目设计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制教学。
(7)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的转化包括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①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制教学中完成的学生作业,完全按照甲方及工程质量要求完成后,返回到项目开发部,递交甲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项目成果。②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项目完成后,项目开发部及任课教师负责将项目类型、成果、核心技术、适用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等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并纳入专业资源库中。
4.管理制度
“创意工场”的管理制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工场日常运营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校内常驻工场学生选拔制度、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工场设备管理制度等。
工场日常运营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照企业方法执行上下班考勤管理。入驻工场学生遵守工场管理规定,管理房将学生的迟到、早退、离岗和旷工情况进行登记,如果是以课程形式介入创意工场的学生,考勤纳入学院的课程考勤记录,依照学院学生守则规定进行处理。
常驻学生的选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确立初期人选,接着由校企双方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确定最终名单。年度考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择优进行聘任,转化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董事会制订创意工场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制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对应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设多元评价机制。基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与职业岗位能力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双考核”制。考核及退出制度建立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别于课题内的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是工场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开发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宋晓真.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