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关键词: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 区域活动 可行性策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浩瀚无垠,博大精深,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夯实幼儿生命的基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要而有难度的课题。那么采用什么方式实施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优选哪些内容作为幼儿传统教育的切入点,以什么教育形式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等成为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究的问题。为此,我就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等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总结了一些可行性策略,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一、区域活动是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之一。
区域活动以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同时,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其特有的美和乐趣使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有益一生发展的知识与体验,成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积极的承载方式。
二、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为载体,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区域活动同行。
民族传统文化是个大的概念,它包罗万象,涵盖文学、艺术、体育、建筑等各个领域。因此在3到6岁的幼儿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找准切入点,从局部入手,从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入手。据此,我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渗透、延伸到区域活动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原本枯燥、深奥,幼儿不易理解的教育内容,变为生动、有趣、幼儿喜爱的自主游戏,让幼儿在开心、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开设特色区域。
在设置区域时,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开设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使整个区域活动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机结合,凸显传统文化的特色。如:结合山西的饮食文化特点,开设了角色游戏区“三晋拉面馆”、“晋南蒸馍房”、“汾酒专卖店”等;结合民间艺术特点,开设了美工区“美丽新娘剪纸”、“小小布老虎”等;结合民俗文化,开设了表演区“小小秧歌队”、“小小旱船摇”等;结合地产特色,开设了自然区“山西煤炭、矿产自然角”,等等。每一个活动区都赋予了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内涵,而使区域活动拥有了新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浅显的方式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
2.把握幼儿兴趣点,有选择地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区域活动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领悟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以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幼儿的兴趣点为依据,选择一些形式活泼、操作性强、形象生动、难易适当、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1)可以有选择地把主题活动中部分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如在晋商文化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在建构区融入山西特色建筑的活动,孩子们了解山西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创意搭建,兴致盎然。
(2)可以选择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某一特色活动为载体,进行区域活动。如:在山西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社火”这一民间活动,人物形象丰富,活动形式活泼多样,色彩艳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表演、装饰的欲望。美工区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运用自己的想象装饰旱船;动手区的孩子们用各种美丽的亮片和串珠等材料为秧歌服设计富有创意的图案;表演区的孩子们随着秧歌曲尽情地投入表演;角色区的孩子们为所有工作者准备着丰盛的山西面食;建构区在为社火活动搭建舞台;语言区的孩子们在为社火活动制作宣传册……孩子们情绪高涨,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创造性的活动中,在与周边区域的互动中,感受着民俗活动传递的快乐情感,感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收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
3.特色区域的材料投放。
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做到“三结合”、“四根据”,即结合传统文化主题教学投放材料、结合传统节日活动投放材料、结合地方特色活动投放材料;根据特色区域设置的需要投放材料、根据幼儿特色活动的需要投放材料、根据幼儿发展情况有层次地投放材料、根据活动发展情况阶段性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应包含图片、制作原材料、音像制品、成品与半成品等,以支持、满足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需求为原则。
三、教师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指导策略。
1.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地创设、指导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
2.支持幼儿在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
3.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为目的,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积极的内容渗透在区域活动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华。
4.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把握好区域活动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5.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要以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活动为铺垫,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6.活动后的小结,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从表面的形式提升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层次,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艺术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中华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教育的背景,艺术教育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艺术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中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二、艺术教育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不朽的根源,因此它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宣传紧紧相关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展示出中国梦的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根基,通过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除此之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根据艺术教育独有的教育方式和特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内容,把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做到井然有序,突出重点,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教育课程建设上,可以对课程体系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可以结合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艺术教学,把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地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戏剧等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
(一)规范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领导者,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高不高,取决于教育的师资力量够不够雄厚。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来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对教师定期实施艺术教育培训,从而促进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能够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来看,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名人课,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研究者等等,邀请名人来亲自讲解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邀请优秀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进行讲授,把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和示范带头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监督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对优秀讲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它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思路和其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充分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参观和展览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此外,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播,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传承,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高校需要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在集成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作者:刘江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
[2]王洪斌,朱效刚.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4
[3]刘磊.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J].鸭绿江月刊,2016
[4]王希.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音乐大观,2014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赞同把知识学习单纯的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表现,并据此为手段解决学生教学内容抽象性与生活多样性两者的矛盾。[2]大卫•库伯进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3]体验式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主体存在,关怀生命主体发展,提升生命主体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发扬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二者都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产生于现实世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里,体验产生了直接的作用。[4]可以说,道德的产生就是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结果。[5]所以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知行统一”的教育过程,一方面,我们只有掌握和根据学生认知特性及人格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强化德育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全面素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知识型道德教育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充分统一。
二、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具有真实性、持久性的效果。[6]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转换为德育教育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德育教育教学与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益探索。将地方文化优秀精华与地方高校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可通过创设多元文化情景,如名景、名胜、名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亲历中引起思索,并与个人的修养、修身相联系,从而上升为道德体验,达到建构意义的作用。[7]
(一)地方优秀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地方文化”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地方文化形成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8]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该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有机统一。[9]以永州地方文化为例,永州地方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个性文化,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喻,中华文化是根,区域文化是叶,没有根深蒂固,也就难有枝繁叶茂,没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地方文化。可以这样说,没有区域文化之一的永州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一份风采。因此,我们在深入解读永州地方文化的同时,更应从地方文化的一般认识,升华到科学探索其他地方文化的特色文化现象中去。
(二)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0]中国现代德育理论构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德育的链条,相反它会以这一传统为土壤,吸收其中合理的、先进的因素。因此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也是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要求要把“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1]列为党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1.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重在引导和自我修养。如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修养的资源与载体,供大学生学习、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十分必要。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知识智慧的荟萃,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导向作用。
2.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实践营造了新环境。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背离了个性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2]干枯的说教不应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吸引学生自发地走进现实,融入生活,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地方文化情境中,或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追寻名人的足迹,在实践中探寻人生的美德与真理,实现育人的目的。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教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在其中感受生活世界的各种关系,践履美德,选择符合个性德性的行为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发生道德体验”。[13]
3.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在当前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如何鉴别腐朽文化与有益文化,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三、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14]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本地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挖掘,要推陈出新,创造出立足现实、依托传统、古今融合的德育教育资源。
(一)注重理论挖掘与研究
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一是要注重挖掘与整理,要对质朴、粗犷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整合,精选出适合教育教学的内容,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的引领力、影响力、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效。二是要深化研究,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要在建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师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与解读,可通过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课题立项等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这也为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二)加强德育塑造平台打造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把握好新时期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二是要完善专兼职德育队伍建设,为德育教育提供人才保证。要在建立好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专职德育教育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以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纪念馆讲解员、社区群众等为主体的兼职德育队伍。三是要注重德育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德育体验提供实在的指导和帮助。[15]
(三)推进“三进工程”深入开展
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加强大学生体验式德育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地方传统文化教材,为传统文化“三进”工程打基础;二是要将本地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可通过开设“舜孝道研究”、“柳宗元民本思想研究”、“女书与瑶文化”等专题品牌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三是要突出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可明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入学时可带领学生游览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初步了解;进入大二可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提升人文素养;大三大四则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培养大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四)创设和谐校园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6]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道德体验,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一是可在校园内建立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观雕塑、悬挂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道路等等,通过物化的人文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利用地方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柳宗元笔下《江雪》的百折不挠;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松树的风格》体现的无私奉献等,通过对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对历史遗址的考察论证,能够起到提升品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三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文明养成。可从“孝悌理家”、“人浊我清”等地方文化思想精髓为突破口,加强大学生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基本行为规范建设,培养锻炼学生“三自”能力,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五)突出具体活动体验
贯彻党的十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走迸中小学校,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合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占多少比例才是科学合理的?如何让这些内容与中小学语文教材巧妙结合,使老师好教、学生好学?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期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撰文谈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走进中小学校的看法,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北京师范大学温立三、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北京101中学程翔等高校学者和一线教师,则分别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入选篇目、编排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他们的真知灼见能对大家有更多的启发,也欢迎读者朋友撰稿参加讨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校、融人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言献策。
在直接倡导和推动下,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东风正在吹进校园。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因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再被冷落了,它本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让人忧虑的是,社会上又有一些人和机构,包括有关部门又开始打学生的主意、走老路了,那就是当下教育盛行的很奇怪、很荒诞且很无知的现象:领导重视什么内容,教育部门就给学校和学生加一门课、增一套书、配一批人。这样的现象应该警惕,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即停止。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应该怎样进校园呢?
大家知道,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程为中心,通过教师使用教材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框架是课程教材体系。近百年的现代教育已经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做了大致规划,实践经验表明,这样的课程规划适宜中小学生,是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外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以及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艺术类课程等。从我们大致描述的这些课程来看,完全可以将我们所倡导的许多内容融人现行课程教材体系中去,比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学生安全、国防、慈善、防艾禁毒和心理健康等。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的课程老化、教材陈旧,亟待改进和更新;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改革迟缓,且不断在现行课程和教材以外给学生和老师增加砝码。据报道,某部门编写的全国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试验教材》已经送审。有人预测,此类教材和读本将会在近年的出版领域大规模泛滥。此类劳民伤财、加重学生负担的事情,我们以前做了不少,比如将书法教育单列出来,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学书法,还比如心理教育单列等等,学校、老师和家长叫苦不迭。现在不能再做此类事情了。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而不是两张皮。
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走进学校教育主要课程和教材,当下最紧迫要做的:一是立即修订并尽快实施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和音乐、美术等较多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内容的科日;二是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使现有教师短时间内适应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四是有关部门要尽快整合现有学校课程资源,改变零散的、个别的和效率低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状况,优化课程,提高效率。
当然,在保证学校教育主要课程之外,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增加地方和校本课程,并配之以地方和校本教材,但这不应当成为主流。应当坚持以主要课程为主,地方和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真正做到主辅分开,形成合力,促进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高职学生;模式
党的十报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说明,客观地决定了做好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形势影响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对于学生未来人生信仰的有效培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做好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稳定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个人价值观的树立,有利于加强自身对于外界不同事物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些事物的特征信息做出合理的评价,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种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将会逐渐地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并对自身的各种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作为所有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逐渐形成并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为了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为这种认同教育实际影响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也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相关工作中,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足,致使学生无法通过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状态。
(2)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具体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加上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同,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平衡性,无法将这种价值观与自身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施的实际作用效果。
(3)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高职学生心理上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着强度不足、稳定性差的问题。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喜欢追求个性独立等,往往会造成他们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必要的担当精神,各种网络信息复杂性鉴别能力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提升的客观因素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某些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间接地降低了这种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工作质量。这些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对于人们价值观及追求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平公正、效率优先、创新意识等逐渐成为了人们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的扩大造成了一定影响,无法真正地挖掘出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潜在价值,逐渐地淡薄了高职学生的理性信念,容易造成信仰缺失现象的出现;(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信息,促使高职学生的思想更加开发。但是,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信息并没有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精髓、精勤俭孝、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认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3)生活环境及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职学生自小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在追求享乐、攀比的过程中丧失了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加剧了价值观危机的发生。
三、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大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地展现,促使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自己的思想意识。具体体现在:(1)高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渗透丰富的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资源信息,逐渐地扩大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2)结合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当下的文化发展背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3)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博物馆,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二)注重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精髓对于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学校实际的发展概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过程中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应用范围。具体表现在:(1)学校应定期组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开设专门的宣传栏,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义务劳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3)充分地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增加更多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报刊、杂志和电子信息等,为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地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整体发展现状等,高职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满足学生在培养自身价值观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各种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展示,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强他们对自身实际行为的正确认识;(2)充分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组织开展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确定学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生、特别是在地方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基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整体认识,并在具体的学习中能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人生信仰,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全面发展。因此,需要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为手段和目的,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模式进行深入地研究,促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整体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08).
[2] 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3] 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4,(06).
[4] 程迪.对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2).
[5] 范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机制探索――以高职学生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
[6] 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7] 李玲.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2015,(09).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项目名称:
据新华社报道,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定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校又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教育?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现代化和城镇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濒临灭绝。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教育部等部门也多次发文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等课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中小学校园。
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不论对学校文化生活、办学特色还是对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通过学习优秀民族文化,使学生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获得民族自尊感、自豪感、认同感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艺,从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设立包括民族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自然而然相关文化就得到了传承。
近年来,全国各地正在努力探索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实践途径,并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承方式。例如,甘肃省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逐步增设如敦煌舞、秦腔、地方画、砖雕、刻葫芦、皮影、剪纸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将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间艺术等情况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鼓励聘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了切实可行的载体。
广告设计是一种视觉设计,不管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这些元素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和色彩,通过这些元素符号传达给观众。产品广告目的是要达到刺激消费者,让他有购买的欲望,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公益广告是用情感去打动观众,引起心理共鸣。其主要目的都是要通过视觉符号去吸引观众,通过内容和美感去打动观众,最终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二、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个设计作品怎么样吸引人、记住并被感动。那么就需要通过出色的创意、丰富的内涵、足够的细节、切当的文案、图形语言、视觉美感、审美情趣、色彩品位、材料质地来表现……通过这些元素、视觉语言、形式法则进行有机组合,艺术化处理。这些文化元素就相当于设计作品的构件,构件很重要,有了好的构件才能构成好的作品。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对我们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重要源泉
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那么好的创意怎么来,用什么元素去表现,用什么形式去表达?这是我们广告设计者要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来源,民间故事也为人们熟知,诗词歌赋也可提炼为广告文案,能取得的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有一个体育健康频道的形象宣传广告,就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龙这一活动,并把场景安排在龙翔桥(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从而传达体育健康频道这样一个目标追求:为百姓的体育事业助力,让老百姓的“竞技场,无处不在”!在这个广告中,“民间舞龙”这一元素的运用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的创意。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广告设计更具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图形或文案,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即有深刻内涵,又有文化韵味,更具民族特色。有一则佳洁士牙膏的电视广告,人物形象都是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有孩童、老人,乡村农妇还有城市情侣,每一个人都在镜头前展开自己的微笑,虽然表情不一样,但都是很单纯朴素的微笑,都显得健康自信。这则广告里的“微笑”元素的运用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礼待人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佳洁公司致力服务中国百姓的企业文化追求。全国各地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又创造了各区域的文化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个地方的广告或各个区域的广告要想具有地方特色,就可以把地方传统文化发掘出来,融入到广告设计当中,这样才能突显出自己的产品特色。比如说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他引用了古诗词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杏花烟雨江南”,然后通过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水乡地方特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能够引起本区域的受众的心理共鸣,带来强烈文化认同感,对外省的观众更多的好奇心,进而持续关注。还有安徽卫视的形象广告中的元素主要取自黄山的奇松、云海,黄山名闻天下,牌坊、马头墙等建筑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的特色。以上优秀作品说明,要想打造一个好的品牌,一个具有个性的品牌,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及提炼,是一副好的作品的前提好保证。还比如非常优秀的广告语“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我心飞翔、白沙文化”都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精髓,利用谐音来打动观众。我们强调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并不是对外来文化一概否认。对外来文化也是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传统文化元素能提升广告的品位
什么叫广告的品味,优秀的广告为什么优秀,自然不能庸俗,自然要提升它的品味,有的广告非常低俗化,所以必然要受到批判。大多数广告的目标受众都是普通人,因此广告力求通俗,但通俗决不是庸俗。像雕牌洗衣粉“你泡了吗?你漂了吗?泡泡漂漂晾起来”受到批判,很大原因就是其低俗化的表现。例如有一条电视广告,他的主题是“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通过诉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喜事,非常通俗,贴切生活,但是非常的典型、到位。即使是那些小众诉求的商品,也要注意品位问题。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运用和借鉴,对于落后的、低俗的要摈弃。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等,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有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传统元素符号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更富有时代的特色。比如说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著名的植物、一些图腾、代表性的动物,如龙、麒麟等,这些传统符号具有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形式也非常独特,通过改造和提炼,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去,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重新历史文化的完美,这样具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作品,富有时代的特征和深刻内涵。
(二)传统文化意蕴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中表应用非常的广泛,文化意蕴深厚,文化意义非常重大。在运用上不是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提炼加工,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去表现。比如用中的山水画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中国结,他的象征意义就非常独特,代表着团结、祥和、幸福之意;还有中国文化中的的谐音来暗示吉祥的含义;中国的古字画,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中国的瓷器等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广告设计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广告设计的生命。色彩的象征意义很重要,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具有传统民族特色,象征吉祥如意,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发掘色彩的象征手法,借鉴传统美学的审美理念,运用到现代的广告设计当中去,使得广告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特色。色彩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重要,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没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平淡的。比如说:奥运五环的标准设计,它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现代的造型蕴含着民族特色。这个标志可以说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一种完美结合。这个作品的成功,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结语
和平解放后,现代教育从无到有,并取得巨大发展。不过细微观察现行基础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贯穿着内地汉族地区的教育方式,虽然这其中不乏带有部分的特色。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现行基础教育制度也与内地大部分教育制度一样,以考试为中心,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基础教育中缺乏专门的藏族文化课程教材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双语教学乃至多语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还根据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及意愿,开设有汉族班、内地班等形式,对部分藏族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其目的还是为了考试,围绕考试而编写的教材,也许会接近汉语体系下的实际生活,但其大部分却与藏族社会文化背景和实际生活需要相脱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的关系,这些教材无法满足藏族学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发展需要。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容易使其从心理上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排斥性。
(二)基础教育缺乏相应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中缺乏相应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是藏族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广大农牧区对在基础教育领域传承藏族文化显得不够重视,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存在脱节现象。在基础教育中,目前占有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还是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部分学校的通常做法是砍掉其它所谓的“副科”,然后将所有精力放到“语数外”主科上,从而不仅没有专门的藏族文化传承课程,而且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也很加进传统藏族文化的教学内容。这种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部分是“考试高手”,部分因为藏汉语交流上的障碍,成为了似懂非懂的“半成品”,从而更相信他(她)在眼前听到或看到的一切,而对“科学知识”毫无兴趣。其次,基础教育中师资力量构成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现阶段虽然培养了大批藏族基层教师,可其它民族且不会藏语的教师仍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当然,这些教师专业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可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藏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教授给大部分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藏族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三,在广大农牧区,因上学路途遥远,出于学生学习时间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实行寄宿制管理,与家里的传统环境相隔离,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藏汉语交流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原因,部分学生出现了家长总结的“上完学后,学没学到啥,却连羊也不会放了。”的现象,这是对现行基础教育体制的一种不满。
(三)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缺乏互动性现今而言,的基础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固定的教学场所,而且随着援助力度的不断加大,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也正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于藏民族本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时的传统教育形式与正式的学校教育途径不同,大多具有非正式性,如民族史诗和诗歌故事的口耳相传等,虽然风格生动、自然,较为贴近少数民族的生活实际,比较容易接受,但与正规的基础教育体系相比,不具有系统性、普及性,况且现今市场经济导向下,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更不利于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在基础教育中传承优秀藏族传统文化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教师地位,加大民族师资培训力度以前,大家都说教师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教师是什么样的地位呢?地域不同,情况不一而论。不过普遍性的看法是,教师社会地位正急剧下降,很多人是不愿从事这一职业的。很多地方因为招生压力,不去思考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而只是一味将学生地位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尽力贬低教师价值,这无疑也是对人们的从教积极性的严重损害。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教育的发展,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入教育行业,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加大对已有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要在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下取得,而因为教师不了解藏民族风俗习惯、不懂藏语,要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里所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培训所有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其所教授课程的含金量。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中非藏族教师关于藏族传统文化和藏语方面的培训力度,并要求其加以适当地运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取得好的教育、为在课程中将教授专业知识与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今社会趋势下,要想骤然改变基础教育的教育格局是不可能的。不过教学方法却是多样的。对于基础教育所应担负的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是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加以适当的解决的。很多时候,为让藏族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内容,我们经常会用到作比喻、打比方。这就是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所教课程密切结合的最佳时机。举一些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例子,既可以强化藏族学生对所讲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在无形中传授传统文化,不过这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都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在教书育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引导藏族学生克服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与地域主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祖国观、宗教观、价值观,培养其包容性的心理与积极奋斗的品行。
(三)树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促进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平等的“文化教育”。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进行课程构建,“意味着在教育目标中将‘多元共存,平等发展’的观念”作为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形成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此,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藏族学生的文化风俗。通过藏语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藏族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成藏族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自尊。当然,在注重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的教育,加强汉藏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从而使藏族学生跨越文化障碍获得在社会上的更大发展。
(四)适当有效转化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课堂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基础教育中学校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需要转化并注重转化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充分挖掘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社区或国家有益性;其次要充分挖掘藏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文化体验的促进性;最后在选取藏族传统文化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并使其最恰当。具体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分析所引用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价值取向、起源、演变、传说、神话、发展及其与生活生产、民俗活动的关系。2、分析其教育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是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根本。在物质建设方面要进一步从学校建筑、校园装饰和教室布置等方面体现民族风格,营造富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做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在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正规化、科学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努力营造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校风和人人学文化,人人树新风的良好学习氛围。
(六)让藏族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传承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也是藏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只有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阶段藏族学生对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对全面掌握。除了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外,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补充。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和态度、家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家庭的民族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的影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教育方面,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新闻媒体和各种网络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视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又多了一条便捷的途径。所以如何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形成凝聚力,使三者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