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三语文教学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了新的教学气象,但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存在的不足
1.习题训练缺乏创新性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主张以应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点,但是就高三而言,客观上,高三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三阶段开展习题练习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现阶段高三语文习题练习教学课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练习题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虽然目前高三语文教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同类型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论从种类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学,不能只依靠现成的练习题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编者根据当地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其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不具备普遍性。而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整合优化练习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更具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上依然遵循着那种“唯我独尊”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三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也往往被视为教学中的异类,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激励,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慢慢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对策
1.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要开展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高三语文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准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再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创新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高三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让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
2.要以生为本开展高三语文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三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教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没有错,但是把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未免有些过激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以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语文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以实效性的高三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这样学生不仅在高考语文学科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语文素质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对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效率的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三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摘 要: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国学教育的重视,高中语文课堂上,古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于学生而言,古代散文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的释读上,也不能仅仅以文言文翻译为目的。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古代散文学习中的学习感悟,并且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散文;教学策略;文化修养
高中古代散文,并不能用“文言文”这一术语来进行笼统的概括。古代散文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学属性,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古代散文,也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作者内心情感上,古代散文有着更为强烈的表达,老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对内容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古代散文在语言上比较晦涩,在内容上又落后于白话文学。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古代散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情境创设。另一方面,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对古代散文中的内容进行趣味化的探讨,可以有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古代散文的时候,老师不妨根据课文中的内容――“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教室中进行相关的座次安排,然后让学生扮演相关的人物,根据文章中给出的内容,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像其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等内容,学生都可以进行形象的表演。还有一些存疑的地方,比如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这句话讲的是樊哙单人闯营。但是,当时鸿门宴上,项羽仅在帐中的卫士就有几十名,老师不妨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演练,看看相同情况下,扮演樊哙的学生,能否顺利地冲进大帐。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的探讨。
二、美化意境,帮助学生深化内容
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老师强调的一项内容就是文章中作者所精雕细琢出的文学意境。在教学中,老师也要注意,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对那些句子简单的背诵记忆,还要帮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感悟那些内容。通过口语表达以及思想感悟,将书面上的内容,在胸间转化为气象万千的高山流水。意境的美化,可以帮助学生对古代散文建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助于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
例如,在学习唐代大文豪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老师就要着重在字里行间的意境上进行渲染,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笔下所倾泻出的江山美景,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其中比较著名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L天一色”,老师可以描述道,“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帮助学生对句子中彰显的色彩对比,动静的结合,有个更为形象化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多多使用意境描绘的手法来帮助学生深化学习内容。
三、联系背景,拓宽学生文化修养
学习古代散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作者的研究,了解他的人物生平、创作风格以及这篇文赋的创作背景。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学生能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在进行背景联系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对自身的语文推理能力进行锻炼,剖析出作者进行创作的目的,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立体。
例如,在学习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赤壁赋》时,从字句中,感受到的是作者豪放不羁的创作风格,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句话中,感受到的是作者超然的思想心态。但是,紧接着,学生会发现作者的思想情怀陡然变得落寞,开始对人生的短促进行感慨。在联系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就能明白原因何在了。《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惨遭折磨。在多方营救后,于当年十二月被释放。所以,这篇文赋中情感的跌宕,也正包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感慨。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既能对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进行更为精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文化素养进行拓宽。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忽视古代散文的教学,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这方面的内容也愈来愈重要。老师在教学中,既要实时的结合学生的反馈,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手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改变古代散文教学课堂上那沉闷、严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全面地领会古代散文中所蕴含的崇高思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91-02
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中高三体育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学校领导比较关注的问题,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升学压力的限制,在体育教学上存在着其他科目所没有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生虽然酷爱体育运动,被迫于高三紧张的学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体育过程中导致出现了上体育课时过分的行为懒撒和思想上的过分放松,首先在思想上忽视体育课堂,因而给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带来较大的困惑和压力。本人通过几年的体育教学,针对高三的教学现状关于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提出个人浅薄的见解。
一、高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懒撒的体育课堂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高三的教学任务重,体育教学作为不参加高考的负项科目,长期不引起学生家长和其他科任老师的重视,因此,学生经常以课程负担重、科任老师拖课、考试为由迟到;在体育课过程中,较多时间安排给学生自主练习,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乘此机会拿起书本或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回班级看书中途早退;学生还经常以学习压力大、高考报名、特长生考试、体检等事为由旷课。
(二)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中难以实施
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较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已经不再是小学、中学时的为唯命是从了,在教学内容上要不仅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性和娱乐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积极和厌学现象,进入高中阶段后特别是高三体育课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酷爱体育运动的男生打起篮球、羽毛球等有的是浑身的劲,满头大汗,等到了下课理论课不仅浑身汗湿,夏天还容易睡觉;而女生或一些特别爱学习的男生,一上体育课就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三)体育教师对教学不重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正确的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很少能够付之于行动,对于体育课堂的设计和课前的备课置之不理,很多老师甚至认为高三的体育课就是活动课没有必要去精心准备,只要学生活动时能够放松身心不发生意外伤害就算上的好。
(四)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老套的教学组织
从小学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三年的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无非遵循着同一标准——整队集合、立正、稍息等,虽然体育课的操练是必不可少,但是未必每节课都循规蹈矩的遵从,更有学者曾认为没有体育课堂常规的体育课不叫体育课堂,个人认为未必是事实,国外的体育课就是以开放式活跃、轻松、高效取代了队形队列的操练。
(五)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但是没有真正实施到实效上。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的评价制度都过于单一,基本上现在还是沿用以前单一的考试测试考评制度。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考试测试月考各种考试已经压的喘不过气来,如果体育成绩还是千遍一律的话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评价制度严重忽视了学生主观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一些肥胖身体虚弱和一些先天性遗传病的学生来说存在不公平的评价特点。
(六)学生人数及专业不稳定
高三年级学生特别是高三上半年由于所选专业不同,如体育、艺术、播音主持特招等不同,他们不同专业课的专业课时间不同,各院校的测试时间不一致导致体育课上学生人数时间的不固定,从而影响体育课的教学。
二、体育教学采取的对策
(一)规范体育课堂,塑造良好的学习纪律与氛围
针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首先要从思想上着手,改变对体育课堂的观念,不仅在课堂上要传授体育教学内容还要教授他们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和实用性。其次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本身在于锻炼身体、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遵守课堂纪律。
(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优化体育内容
考虑到高三教学的特殊性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或备课组长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大纲灵活的变通体育教学内容,根据文理科男女生性别的比例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酌情给予合理的调整;在内容的量上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压力及考试的情况而适当的增减。鉴于以上特点并通过女生体育课的实践教学,我认为在女生体育课的内容上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例如安排女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排球、篮球。
(三)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不是大纲内容要求的而是根据教师的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和风格决定的,在高三体育教学中为改变学生繁重和无味枯燥的学习而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可以试着实验并实施目前大学教多采用的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组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如: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健美操体育舞蹈俱乐部等。由体育教师担任主要教练,具体的组织可以交给班委和班级主要骨干。在课余时间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还可以以年级俱乐部形式各班年级的学生的科任教师之间进行友谊比赛。这样不仅丰富了体育课堂还活跃了气氛,这样同学们也自然乐意的走向了运动场寻找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四)增加激励机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高三学生面对种种考试,当然考试中往往失败较多,而发泄成了他们唯一能释放自己的方式,体育课上成了他们的一个条件。因此,在体育课中教师应该多用一些鼓励的语言或一些非物质的奖励机制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而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的过失和不足。从而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发挥学生运动的自信和创造能力。
(五)弱化考评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高三生活本来就是两天一小考三天大考,种种考试令他们对考试产生了厌恶,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忌讳“考试”二字的出现。但是必要的测量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这些测试可以采用多样选择方式,例如:八百米测试我们可以解释为最后的冲刺,看你跑的快不快;或者说看你有没有在高三的冲刺阶段停下来,这样测试反而成了他们的动力源泉不担心会有测试不合格。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培养学生发展个人特长,鼓励个性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总是向学生传授技术为主,应该教会他们进行抑郁锻炼的发放、并经常组织一些竞赛来检验自己的体育课好与差。对于教学考试采取多维评价,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应该增设一些鼓励机制方面的内容来丰富评价手段,如:平时成绩、加分机制等。
(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策略一:强化三个意识
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要作到在备课时依据考点、在课堂中观照考点两个方面。
《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部分D级能力的“鉴赏评价”里有这样一条表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这一考点,我们选择了2010年高考全国卷I中的一题为例进行解读,并梳理答题思路和方法: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第(1)题首先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写什么到怎样写。让学生抓住意象词语及关键动词――蜂、雀、日、风、花、叶,绕、隐、争、归、见、飞,写素蝶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指导学生归纳提炼答案: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环境渲染)、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景物衬托)来描写的。第(2)题也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含意到手法,让学生抓住第一问题干中的“咏物诗”及诗中关键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中的“幸”“欲”体悟“托蝶寓己”主旨。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炼出答案:托物言志。
在复习教学中,还要把单一问题上升为同一问题,即从考点出发将问题类型化,并根据考点要求提炼答题思路和方法。比如由《咏素蝶诗》而归纳咏物诗表现手法的类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物寄事、借物讽事。也可以通过此题整合表达技巧鉴赏步骤:第一步,抓住诗歌内容(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效果怎样)。第二步,注意题干线索、诗歌题目、注释。第三步,回忆表现手法的类型。第四步,对应本题表现手法,提炼答案。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建议要紧紧围绕考点进行复习教学,讲、练、评、析、改,不能旁逸斜出,要突出考点的落实。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咏物诗为例。我们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提供咏物诗或词约10首,早读时反复诵读。在课堂上讲析本题后立即课内练习2到3首。随后再进行2到3首同类型诗歌的课后巩固。紧扣考点,将同类型问题拓展深化,反复训练,直至练熟,以实现“讲一类,读一类,练一类,巩固掌握一类”的基本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还是应试的主体。所以,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树立“学生意识”,是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好的一件重要工作。
首先,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学。可以通过试卷分析、小纸条调查、个别谈话等方法去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文言文翻译,多次训练后,我们发现学生在特殊句式的翻译题上普遍得分较低。为此,我们针对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安排训练,通过评价比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巩固。
其次,找准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教学。不妨通过分析学生答案、学生自检自省答题的思维过程(或针对某题写出答题小结)、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掌握真实情况。比如现代文阅读题,我们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四大问题:读题审题不准、关键信息提取有误、思维缺乏深刻性、提炼表达不精练。问题明确后,在复习中可对症下药逐一解决。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目标生”。比如上节课训练了修改病句,为了解某几个“目标生”训练情况,可再选几个句子让他们做。上课时,抽“目标生”回答问题,并评析修改答案。
我们关注考点,聚焦学生,最终可以实现提高效率。强化“效率意识”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复习来说有着关键意义。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效率呢?一是课堂价值最大化、训练价值最大化;二是集中目标、突出重点、一课一得;三是练一类、会一类、熟一类、迁移一类;四是讲一类、懂一类、掌握一类、迁移一类。
策略二:加强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法来考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然后是研究《考试说明》。我们发现近三年考纲稳定,没有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考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如造字法和汉字形体演变不考,前者可能在字形、词语理解等方面略有帮助,但不应费时费力,后者则不需涉及。
在结合《考试说明》进行复习时,既要注意考点全覆盖,又要突出重要考点,更要关注考点创新。还要尝试紧扣考点创新题型,在创新题中,要加强多考点融合、主客观题融合的题型训练。另外,也应该注意指导选题、拼题,淘汰不符合高考试卷考点覆盖特点的试题,提高训练针对性和有效性。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研究近三年各地高考卷的试卷结构、分值、试题编排、考点覆盖、试题与考点及能力点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高考卷语文试题选材的四个关注: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地域特点及文化特点、关注文化反思、关注日常生活。这就为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选好资料,精选试题,淘汰陈旧落后的试题,命制、选择和拼组时代性、文化性、生活性强的试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说研究题型变与不变的规律与特点。比如字音、字形题,江苏省多年来第一题一直考的是宇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可是2011年突然考了字形,虽然变了,但“胜卷在握”“相形见拙”“咳不容缓”三个词语错误点明显,大多数考生都能准确判断。
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注意考点融合与题型综合,考点与考题不回避重复、已考常考轮换等问题。
策略三:把握三个关系
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建议把握好三个关系:知识、试题、方法的简化、优化与内化关系,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与学科整体或套题训练的关系,讲、练、改、析、评、补有机整合的关系。
要把握好知识、试题、方法的简化、优化与内化关系。首先是研究考纲与高考试题,根据其已考、常考、重考等规律特点,根据复习的不断推进,根据学生已
知、熟知、必知、不知情况,将教材、复习资料(特别是第一轮)由厚变薄,尽量将知识简化。如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学常识、名句名篇默写等就不宜多讲详说,宜简化,重在常见常用、易错易混,应记少不记多、练生不练熟。集中复习与分散训练又可以有机结合。几个板块可集中复习训练两周,然后化整为零,以“随堂小练”形式,课前三分钟,限时训练有关4个考点的选择题15个,对完答案即可,自习课时可重点讲其中几个较典型或较难的题。其次是备课组集体研究,确定深讲多练、精讲精练内容,以“精要好懂、高效好用”为原则。随后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生自己反思提炼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好用的做题方法与习惯。最后,内化要特别强调反复训练、反复揣摩、熟能生巧,达到“得鱼忘筌”的程度。
要把握好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与学科整体或套题训练的关系。比如在进入二模复习之后,根据一模考试的情况,我们开设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之筛选整合信息”专题复习,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我们教给学生四宇解决方案:“理“――通读全文、理清结构,“定”――审读题目、确定区间,“提”――精读语段、提取关键,“组”――再读题干、重组答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把握好讲、练、改、析、评、补有机整合的关系。要讲有重点,练有方向,改有目标(考点与能力目标、目标生、边缘生),析有问题(诊断主要问题),评有针对,补有拓展(知识、能力、材料、方法与思路、题与题之间、相同相近或相反试题补充训练)。
策略四:突出三个训练
抓好三个训练:主干知识过关训练、基本能力形成训练和综合应变能力训练。
以辨析并修改病句为例,掌握判断七类病句的知识与方法就是主干知识。对它的专门过关训练,意义重大。事实证明:病句题屡做屡错的根本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把病句的毛病找出来。语病具有隐蔽性,它隐藏在健康的语句之中。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还可以分得细一些,找一些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细细辨析。解题时,首先要求画出有病之处,然后再加以甄别确定。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思路梳理类题目的训练即是基本能力形成训练。行文思路,从作者角度来说是思路,从文章角度来说是结构。要考虑文体、线索、叙述方式、逻辑事理顺序、时空顺序、段落关系(如并列、转折、因果、层进、条件等)。
最后,关于综合应变能力训练。首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题:
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顸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一副对联。(4分)
想象的调用、拟人的修辞、对联的知识等综合能力在这一题中充分得到训练考察。
还有方法、策略、思路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和知识、方法、策略、思路的灵活运用能力训练。尤其是新知识、新思路、新策略、新方法与旧知识、旧思路、旧策略、旧方法(常规)对比。比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
1.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4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
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2.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4分)
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对比发现:第1题要观照情景与人物身份的差异;第2题要观照“幽默”与“含蓄”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策略五:狠抓三个规范
任何考试的应对都有一定的规范可遵循。面对高考,想要获得更多的分数,我们必须强调规范。操作越规范,结果就越成功。
首先是训练的规范。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给学生做的试题应该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符合高考要求和高考模式的规范的试题。不然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同时也要求时间规范,作业按时、解题现时、考查定时。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平时练习时可以做出的题目,临场应试时往往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训练缺乏时间规范。5分分值的题目花20分钟时间做,在考试的限时状态下,当然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了。老师的评改也要规范,高三的老师必须要求自己按高考要求评改。以作文为例,高考的阅卷标准与平时习作的标准就有不小的差距,若不分清其中的差异,必然谬以千里。
其次是答题规范。思路方法要规范,不同题型、不同问题、不同要求有相应规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答案要规范,应按要求答题、按点答题,准确简洁、无错别字及病句。比如,我们提出阅读题规范答题四个步骤:
1.审读题干(弄懂要考什么):2.回归文本(找到答题区域);3.整合答案(连缀有效信息);4.修正润饰(检查是否完善)。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必修课常见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两者差别不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修课也要遵循基本的规律,教师应当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能随意舍弃。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者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必修课强调课程基础与均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可选择性也更大。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学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选修课的基本特点和必修课不同,所以选修课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并且它要求的活动也更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必修课相比,应该要有更多、更丰富主动学习的时间,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的,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关系密切,在教学内容上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模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注重主题、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理论性,但它的完成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往往需要一节甚至好几节课的时间。在选修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其在学习上的热情。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它和其他优秀的名家名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给教师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屈原《湘夫人》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当老师。教师在简单讲解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写教案的基本要点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书写教案、以及做课件。教师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诗歌意境、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性的自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很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具有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角色的了解来发挥表演,将角色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演员和观众两个部分,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应当交流各自的所想所感。演员和观众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
组织学生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学生积极报名申请,申请内容要包括如何选定演员,如何进行排演等。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选拔若干名演员。要求学生都积极报名。学生递交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中要写明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及理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将会如何来表演这个角色。这项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研讨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申请,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判,选拔出导演和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的观看和评价后,选出一名最佳演员,并且给其颁奖以资鼓励。第四,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和现代汉语进行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会朗诵古文,而且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7―0095―01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前城乡差距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传统守旧,教学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断更改和变换,但由于农村教师教学培训不充分,致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透,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更新较慢,使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导致教学目的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城市当然有城市的优越性,但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笔者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农村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引入到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果教学。
一、调动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融入意识
笔者在农村小学工作多年,对农村孩子有着很深的感情,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生活艰苦,学习条件较差,他们与城里的学生在智力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情感、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费时更多但获得却少。由于阅读少,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一开始都很茫然,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只是认认字,读读课文而已,平时的学习就如一潭死水,上课一点不主动积极,导致课堂效果低下,语文教学成效降低。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入手,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学绅的《悯农》一文时,立足一个大家熟悉的“农”字,围绕“与农事有关的古诗”,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家乡的农事,观察并积极参与农事活动,记下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搜集与农事有关的古诗,阅读思考,联系自己的体验记录阅读感受,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会,运用朗读、表演、解读等方式在小组内交流,欣赏与农事有关的古诗,感悟诗人眼中农人的纯朴、农事的繁忙、农景的朴实。通过实践,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让古诗文走近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更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当今各级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纷至沓来。“多媒体”“电教化”“课件”等概念备受青睐。笔者主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我在所教班级中设了七个语文兴趣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必向其他同组同学推荐精彩句子、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如公议好的做法或内容还可以向其它小组推荐。这样人人动手,充分调动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理解,通过绘画、表演、歌唱等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创造,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我教给小学生预习符号,并授其“读、画、标、思”四字预习法:读即读通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尽量不读破句子;画即画出生字和新词,看看字形,想想意思;标即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思即思考课文有关内容,主要指思考题。在交流时谈谈自己的预习所获,让小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对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探究式学习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理想的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语言知识是这样描述的: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指出: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but 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然而,在当前高三英语教学课堂中,许多教师对基于教材阅读文本的词汇处理仍停留在字典搬家式讲解、听写检查、课文填空等简单机械的模式中,很少主动创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词汇使用情景语境。这种费时低效的词汇教学模式俨然让高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成为鸡肋。为此,本文重点探讨基于文本阅读高三语言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
二、教材分析
《牛津高中英语》第九模块第四单元Reading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文本阅读材料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圣经习语的定义,几则习语的圣经故事以及掌握圣经习语的重要性。但当进入对文本语言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学生忽略了对高三课文语言知识点学习也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说明
1.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阅读任务,基于话题去整理语言,理清文本的内容和脉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想策略来理解记忆词汇,主要是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可改善语言输入的质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相对于by and by,可以帮助学生大脑风暴这类短语:again and again,on and on,bit by bit,little by little,step by step,day by day,day after day.相对于文本中出现的in a word,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表示“总结”的表达:to summarize,in summary,to sum up,on the whole,in short,in brief,in a word,in conclusion,to conclude.语言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相对零散,导致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需要从大脑记忆深处临时调集所需词汇来满际的需要,费时低效,而且准确度不高。
2.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达到扩大学生语言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阅读课教学目的。
【设计说明】学用结合永远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文秋芳,2001)。创设与所读文本内容相关的新的情境,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机会。语言学习与阅读密切相连,但不能凌驾于阅读之上,至少不能脱离语境和上下文来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用选词完成句子的练习来巩固文章中所学的谚语,再补充其他类似文本中的圣经习语,一方面满足学生对圣经习语学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至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多圣经习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使用的情况。
3.探究熟词新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利用各种字典探究阅读文本中重难点词汇,及时整理归纳。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对文本词汇进行深度广度探究,进而促使学生对词汇的熟词新意更关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针对语言知识这一项注明:“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不少于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同时,在语言运用这一项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考生应能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适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适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相较于2014年《说明》,2015年更强调在熟记3500词汇表的基础上关注一词多义,熟词新意。
四、结束语
英语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它承载着话题、语言、结构等功能信息,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其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陈娇玲,2014)。词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词汇、积累词汇、扩展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陈琳等,2007)。在一切为了高考的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学生不能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词汇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语言形式,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运用能力。“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语言使用(包括听、说、读、写)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词汇知识”(桂诗春,2006)。高三词汇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文本的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最终目标应该是基于高考,高于高考。
参考文献:
[1]Wilkins.D.A.1972.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4]陈玲.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娇玲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8.
[6]桂诗春.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J].外语界.2006.
【关键词】“三为主” 双主体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13-02
一 “三为主”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三为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建构主体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强调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为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以学生为主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习得知识;以学习为主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由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取知识的途径、建构新知识的方法等;以学力为主指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小学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困境
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以知识的传递为单一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开展教学的出发点,这种教学模式曾经为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机械记忆上,而是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开始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表层的含义,而是感触社会、建立在自我价值观上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成一个学生行为处事的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教师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教学,教学目标单一的表现为知识积累一个方面,教学过程以讲授法开展,过程为字的认识、段落的分析、思想的概括。陶行知先生将这样的学校比喻成一座生产罐头的工厂,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抹杀,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的关注较少。
三 小学语文“三为主”课堂教学开展的策略
1.以导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是关于作者思想的一个表达,而作者的文化范围与读者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小学生在习得拼音和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的过程。“三为主”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起点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以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胖乎乎的小手》的课题中吸引学生字眼的一个是“胖乎乎”,一个是“小”。小手大事的对比对于小学一年的学生理解是困难的,学生理解的小手是因为年龄的差别,因此不是一个好的分析点。这时教师首先从“胖乎乎”着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PPT教师呈现出几只胖乎乎的手,这些小手都非常的可爱,那怎么样才会有这么可爱的手呢?小朋友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要多吃饭,有的是爸爸妈妈做的饭好吃等。在大家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文章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们有的说是一个父母爱子的故事,有的说是和小朋友玩的故事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兰兰的爸爸妈妈奶奶喜欢兰兰小手画的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分析和理解,启发学生表达自己读完课文后想到的,学生大多能够明白孝敬父母,结合之前对胖乎乎的分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建构,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学会如何搜索资料,如何深入地分析课文,如何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讲解出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三为主”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课程开展的核心,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以导学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疑难,在小组的互助学习中解决疑难,通过展示环节促进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和吸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解决疑难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在《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读了这篇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故事?(2)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3)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当时心情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程的导入, 课程的讲解以及课堂学习的评价都有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教师只是在学生讲解不清楚或需要补充的地方予以补充。课程的开展由各个小组的轮流讲解,每个小组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有学生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小组展示的语言、内容的清晰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以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在语文课文中,需要逐渐将语文学习的策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策略,并进一步运用于各种形式不同的语文阅读中。语文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固定的定理和推论,但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这些共同的规律就是教师需要交给学生的学习策略。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选择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而说明文、记叙文等都有相对固定的分析方法,说明文的形式、记叙文的事件的描述方法和特征等,都有相对确定的方法和范式,这些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分析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通过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说明文、记叙文的文章行为风格、不同类型文章语言的使用,以及在记叙文细节上描述人物外貌的方法和事物发生过程描述书屋细节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是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掌握小学语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高三是高中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高三教学理念上看,高三课程应该是“复习为主,练习为辅”的回顾课程,既不需要“花式各异”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进行更庞大、繁杂的“高考外”知识信息学习。尤其是语文的高三课堂,充斥着无止尽咀嚼“老旧知识”以及各类“高分作文”规范格式的无味气氛,沉闷且低效。要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最初的教学目的,并通过“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胜,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着手于改善日益偏离正轨的高三语文教学模式。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品德素质的形成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语文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在达成情感教育目标以外,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然而,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需复习的语文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体系,繁重的复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上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影响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由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较为稳定,无更多新鲜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教师既没有形成“复习教学创新”的理念,也没有在课堂上采取更多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高三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较易在“分数”与“知识”两者的把控中失衡,过于重视“高分套路”教学以及极端追求新知识,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均属于不明智的行为。以上现象在当前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较为普遍,在降低语文课堂活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总结的几方面问题,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方面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重体验,轻任务”,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内容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古代文言诗词识记、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以及写作技巧和能力培养等;且每个部分均包括大量的分支知识体系,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期望效能降低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复习课堂上走“重体验,轻任务”的教学风格,通过灵活转换复习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时,可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提升课堂活力。例如,为提高学生“词语字形辨别”类题目的答题准确率,教师可在复习课前先使学生在10分钟内快速浏览已经学过的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如“玷污”“娇生惯养”“严厉”等;将学生分为若干竞赛小组,每一回合均由一名学生代表参加;利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重现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平均每回合20个字形;计算每组学生完成100个字形辨认任务的时间,并对其正确率进行总结。该竞赛式的复习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活动掌控能力,可在提高学生对零散基础知识的记忆水平基础上提升课堂活力。
2.着眼于教学创新,先提质,再提量
“题海战术”是多年来高考备战过程中永不褪色的战略之一,但“提量”策略的盲目实施极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走出传统的“高三教学模式”,重新着眼于教学创新,做到保证复习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理性应用“题海战术”。
同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阅读理解的复习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对短文阅读的方法、思考框架、答题思路等模式进行创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进行问题的初步浏览,并在文中做好问题的定位标记,然后阅读文章,分析问题。而在复习课上,教师可采用“术业有专攻”策略,在多篇现代文阅读中提取相似段落,并针对段落进行常考题型设计,使学生通过快速段落阅读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建构答题的准确性。在确保学生段落阅读答题质量的基础上,再合理实施“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复习目的。
3.合理避开“套路教学”,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套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作为高考学生的备战利器,然而,教师一旦将“套路”以原本的形式授予学生,则将导致“教”与“学”均误入歧途的局面。因此,教师应采取“合理避开套路教学”的策略,在保证高三语文复习效果的同时,重回素质教育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