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思想感悟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1: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思想感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思想感悟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 师德建设 教学改革

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厌学现象,导致高校教师“教课难”。而对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说,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是难上加难。怎样改进这种状况,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既不能抱怨社会,也不能气恼学生,要从自己的教学工作做起,在自己坚信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塑师德,铸师魂,尽最大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为精品,成为吸引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向上的“催化剂”。

一、用爱铸就师魂,用心培育学生

1.要用师德感召学生

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提出:“德为水之源,才为树之根,有德无才是愚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愚人可教,小人不可用也。”学生看老师也是这样,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只有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笔者认为,要想当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就要贯彻主席在2007年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四点希望”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是对教师岗位的严格要求,也是新时期教师品格的基本准则,指明了为师从教的正确方向。教师要用“四点希望”自励自勉,努力成为兼具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近两年流行的“点评老师网”,很耐人寻味。从网上评价教师的情况看,教师的学识、资历、能力、外表等都会成为受学生好评的因素,但是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道德,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2.要有对工作的事业心

作为教师,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

做敬业的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要热爱自己选择的事业,只有用爱撒播希望,用心浇灌智慧,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多是带着观望的态度来听课的,有的甚至有逆反心理。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每学期的前几节课,与学生“拔河”,使出双份的力气,把学生“拉”过来,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学的、管用的,否则学生就不会再对这门课感兴趣。

学生不认真听课,怪不得学生,责任在教师身上。身为教师,就要把目标定位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准备,理清自己的思路,怎样讲明重点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驾驭课堂,都要熟记在心,并且认真地自我演练,使每一节课都展现自己当时的最好水平。课后再认真总结,回忆自己哪部分讲的自己满意,学生反映也好,哪部分还要进一步改进。

3.要有对学生的责任心

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言。既然为“父”,就要关心爱护学生,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责任。“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要体现对学生的亲和力

让人惧不如让人敬,让人敬不如让人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增加一些讲课的幽默和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二、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

在当前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应当铭记当年范文澜先生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1.要不断充电,尽力完善自己

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力,能够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更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存储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做终身学习的楷模,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妙语连珠,深深地吸引学生。

2.要严谨笃学,甘于忍受寂寞

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严谨笃学,甘于忍受寂寞,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信念,需要教师自己凭着良心去备课、讲课和面对学生,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各种相关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3.要刻苦钻研,舍得付出心血

教师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付出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想讲好更多的课,在更多的班级受欢迎,就须刻苦钻研,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干好教师这份工作,要舍得付出精力和心血。

三、转变观念,全面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这种创新应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诠释前人的思想和即有的知识,要想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真正受到学生欢迎,在当前新的国际环境和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就要大胆探究,踊跃投身于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大学的教学不同于中学或中专的注重阐释教材,说明知识点“是什么”,而是要考虑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的基本知识性的内容可以略讲,注重阐释“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旁征博引,介绍国内外一些前沿性的争鸣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内容很通俗,学生能够读懂时,就超越教材,列出专题精讲,拓宽学生知识面;内容非常重要,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时,就紧扣教材,深入浅出,或通过搞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

3.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好传授与学习的关系

教师教育学生,要通过言教,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多是通过身教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学会做人和做事。“以人为本”,就是在传授与学习的相互活动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仅要“备课本”,分析如何处理教材,还要“备学生”,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满堂灌,而要有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获得解答的时间,使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4.教学形式的创新,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教学变革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建设就成为大学教师中师德建设的重要主题。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直接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更新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淡泊名利,追求崇高境界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行为特征是“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功利境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要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为利”是其行为特征。“道德境界”是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行为特征是“行义”、“为公”,目的在“贡献”,重“与”。“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行为特征是“事天”,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最核心的本质是给学生以实际教益,首先教师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实践“道德境界”,追求“天地境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1.要有无私奉献的远大志向

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仅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角度提高道德水准是不够的,还应从深层次上即从理想志向等思想根源上分析。教育工作是无止境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无法用具体的器械来度量,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获,因而不能换回等价的报偿。这样,教师用以调控自己工作的职业道德必然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教师要有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平和心态。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要理智对待名与利

作为自然的人、生物的人,人对金钱、财富、地位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理智的、社会的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目标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而要追求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要对自己的事业有感恩意识

一名受学生爱戴的称职教师,虽然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会缺少一些令人羡慕的名誉地位,但也在收获着其他职业没有的欢乐。教师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教会学生有感恩意识,教师自己也要有感恩意识,感恩党和政府以及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等为你提供了安定的教育环境,感恩你的学生,是他们使你实现了人生价值。有了这种感恩意识,才能增强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决心,才能在经历困惑、痛苦后仍无怨无悔。

总之,正如俗语所言:“教师职业是种良心活”,即使是被许多大学生忽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教师加强了自身的师德修养,用无私的“大爱”去感召和影响学生,就能起到催人奋进、育人无痕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四元,彭书强,奚树良.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时珍国医国药,2007,(12).

第2篇

【关键词】感悟;感悟式教学;感悟式特征与策略

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主体化,情境生活化

感悟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感悟多样化,课堂动态化

多样化和动态化是感悟式教学的内在特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共振多赢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不是结论,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探讨的产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这里没有唯一,只有真实与合理,并且允许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感悟,人人都有话语权。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思想、情感在互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三)角色多元化,知识实用化

在感悟式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感悟。第三,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在课堂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进入社会,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使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二、感悟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创造感悟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比如在讲授《好习惯受用一生》中的《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节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我设计了小品《小琳的一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对小琳的上述习惯进行分类,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慨最深的是,小琳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等影响到了她的思维发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2.积极营造轻松环境,激发感悟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主动参与感验。

讲授《悦纳自己》时,将课堂设置成一场座谈会。上课开始时,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同龄人《小明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座谈会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体验。此刻,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所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才能激发起学生感悟的热情。

3.引导学生主动设疑,拓展感悟的深度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于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感悟的深度,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适时共享探究成果,实现感悟的价值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使之成为今后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感悟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新课改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1.“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第4篇

关键词:回归生活;体验感悟;道德践行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它不应该仅仅发生在课堂上。结合这一理念,笔者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几点做法。

一、在生活中体验,思想品德课应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以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个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进课堂。例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我不是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生命体之间的联系,又通过教师深情地讲述《一个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进行配乐渲染,使学生情感以升华。

3.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例如,在上《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熟悉的童话人物走进课堂,以匹皮诺曹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走进诚信―体验诚信―坚守诚信三大板块。知行有机统一,课堂效果良好。

二、在体验中感悟,思想品德课应提倡体验式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所以,在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思想品德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验活动,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1.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在体验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品、故事、问题、诗歌、小品、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统一和谐,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在《感悟青春》这课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准备歌颂青春的诗歌,在班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演唱了赞美青春的歌曲,以诗歌和歌曲作为媒介,使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和宝贵,自然引发了珍惜青春的情感,使呆板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融入情境,获取感悟

引导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使学生唤起学习和情感的需要。我们可以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并从而认识、感悟其中的道理。

行动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体验。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体验性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日渐形成。

三、在感悟中成长,思想品德课必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践行

从根本上说,道德是践行之知,践行就是强调道德体验,教育重在行动。为此,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围绕教材进行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教学,还应该注重将品德课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阅历、社会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品德内容,内化自身行为,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

1.创设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它不应该也不会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因此,思想品德课不会在下课铃响中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的教学。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体验、感悟那些实际角色承担者的生存处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了体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自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感悟到父母的艰辛,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热情,也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践行,养成良好习惯

第5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浅谈点滴体会。

一、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做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学生要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第6篇

一、CTA 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作用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就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在国外较为成熟的期货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机构投资者。他们凭借其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其投资范围内的上市期货品种和合约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通过其自身的交易行为传递到市场中。同时,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决策流程往往更为严谨、规范,有助于使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得到完善。

而在国内期货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很少,其参与程度也较低。有统计表明,我国期货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比例超过 90% ,且贡献了近 80% 的交易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我国期货市场上虽然有不少成交高度活跃的品种,但却仍未能产生一个取得全球定价权的期货品种。

目前,国内法律允许的期货公司业务仍然只有经纪业务一项。作为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期货公司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其研究实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CTA 业务的推出将有助于期货公司将其研究工作有效地反映在其市场交易行为中。

二、CTA 对运行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的来看,CTA 业务的推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期货市场运行效率产生影响:

1.CTA 业务的推出可以改善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CTA 业务的推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通过 CTA 基金投资于期货市场。作为期货市场重要的参与方,CTA 基金规模的扩大,使其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研究实力,发掘并把握市场上期货品种的不合理价格带来的投资机会,减少普通投资者的盲目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冲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过度投机而带来的市场价格的扭曲。CTA 业务的推出也将有利于吸引全社会对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的关注,提高投资者对期货市场和品种的认识和了解,改变期货市场在不少投资者眼中高风险、高投机性甚至“赌场”的形象。

2. CTA 业务的推出将使期货公司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和品种研究的优势

CTA 业务推出之后,CTA 基金将可以通过自身的交易行为将其研究工作的成果体现在期货市场上。具体来讲,当影响期货市场整体或者某个具体期货品种的新信息出现时,由于期货公司在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其可以更迅速、准确地判断该信息对相应品种的影响,进而通过 CTA 基金入市交易以把握相应的获利机会,进而有效影响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避免投资者盲目炒作的情况发生。

3.CTA 业务的推出可以减轻基于噪音的交易对期货市场价格的冲击

基于噪音的交易,通常在期货市场交易者根据期货市场过去的价格变动,而不是自身的分析判断作出决策时出现。当基于噪音的交易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优势地位时,就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而将期货合约的价格推到严重脱离基本面的价位。我国期货市场上资金量较小的个人投资者占多数,因此,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不少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已经掌握他们所不了解的信息并采取行动,从而采用跟风策略,导致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由于 CTA 基金的绝大部分交易行为是由其自身的研究工作驱动的,因此,当 CTA 基金成为期货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时,最终会使期货价格回到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关于CTA 业务相关的制度与政策考虑

要使 CTA 的作用更多更好的得到发挥,一个规范健全的制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讲,以下问题是在设计 CTA 业务相关制度和政策时应加以考虑的:

1.CTA 基金的形式与组织结构

在我国 CTA 业务的起步阶段,应对国外的各种 CTA 基金模式进行研究和比较,并明确我国 CTA 基金的形式与组织结构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我国 CTA 基金更快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 CTA 基金在发展的初期更可能以信托投资的形式出现,每个信托产品受到人数限制,面向数量较少的高端客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更可能是盈利分成而非管理费,这一点与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同,更接近于近年兴起的阳光私募基金。在信托形式 CTA 的表现得到市场认可,建立起声誉之后,公募基金形式的 CTA 基金可以随之推出。

2.CTA 业务的监管

CTA 业务的监管也与证券投资基金有显著的不同。CTA 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其形式与组织结构与现有的其他业务有显著的不同。以信托投资形式的 CTA 基金为例,其涉及至少四个利益相关方,即投资者、管理人 (CTA) 、权益托管人 (信托公司) 、资金托管人(商业银行)。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更多,监管的难度也将相应增大。

在 CTA 业务的监管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密切关注:一是 CTA 业务与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或其他业务的关系;二是 CTA 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

第7篇

一、在反复阅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便是读,且要多读,精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反复讲,详细讲,全面讲,生怕学生悟不出课文的深意,事实上这是越俎代庖。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用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而不让他们吃一吃,如此即使讲得再生动形象,学生也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与其他水果有何不同。语文教师应该从繁说细讲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二、激感培养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有效的感悟,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在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阅读时,学生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之所以读罢能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爱子之情。在阅读中学生就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通过开启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文章产生深刻的感悟。

三、启发想象培养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不能直接可感,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利用自己原由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意境展开再造想象,通过对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事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会感悟的翅膀。

如读高尔基的《海燕》,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的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对这一主题,如果不展开想象与联想,学生根本无法领悟和把握。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因此,语文新课堂应走进生活,应有意识地引进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

《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文化遗产提出的基本观点,即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处理文化遗产时应占有、挑选,然后加以创新。如何对待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化,这一话题对于时下热衷网络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与启导性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见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满足自己好奇心,同时获得自我成就感。处理好网络的利弊,首先要自己有足够的自控力,学会分辨。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问题讨论,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有一个深层次的提高。

五、丰富的积累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基础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探索、思考,磨砺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理性思考、情感、观念的价值取向,将构成心理图式系统,潜伏在学生的潜意识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文本信息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时,便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六、适时点拨引导感悟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点拨是门艺术。教育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同时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第8篇

一、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心声

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生活;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童真世界,因为成人世界与童真世界是存在“隔墙”的。教师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入学生的心里,用一颗不泯的童心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把中学生的作文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对自然、人生的思考感悟。教师不能逼着学生写下违心的不真实的话语。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作文中产生话语表达的分裂,说出迎合成人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套话,让“假”“大”“空”的话语充斥于作文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孩子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富有中学生个性的笔触去进行讴歌与鞭笞。

作文教学的生活之“源”应该是学生的童真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求教师不要把成人的生活“嫁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无所适从,无话可说。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相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或谈心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国学中的传统道德。如“乐善好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爱思想,“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品格,以及“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以此为标尺来做人处事,来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指导学生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踩着时代鼓点,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佳作。

二、引领学生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这是感悟之基础。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就是要求他们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对于学生作文来说意义重大。观察,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教师要给予学生观察方式、与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马观花,泛泛地看看而已,而是要用心加以审视,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捕捉最能触动自己心灵之弦、能够掀起情感波澜的人物和事件的细枝末节。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生活,不单纯是观察学生周围的社会,还应该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可以观察、记录,身边的花草树木也可以驻足欣赏、品味。至于观察的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整体感知,也可以分解描述,还可以比较分析,找出异同。

一叶落而知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于平凡处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让普通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熠熠生辉;于生活琐事中揭示深刻的哲理,振聋发聩、给人深刻启迪。观察事物,既要学会横向观察,如事物的概况、位置、特点等,又要学会纵向观察,如人物的前后变化、事情的来龙去脉等。当然观察还要细致,要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情的各个环节、对人物的各种神态表情,都要观察到位,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微的地方。

三、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提升感悟能力

(1)引导学生善于触发感悟。所谓“触发”,即以感知到的人、事、物、现象为前提和基础,寻找到表达的独特视角。学生常常感到捉襟见肘,无话可说,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感想,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思想动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或细节特点等都可以触发感想。这个触发的感想可以在文章中开门见山地点明,以统领全篇;也可以在文末画龙点睛,启人深思;也可以时隐时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成为文章的一条情感轴线。

感悟,要把握好一个“度”。首先要有信度,即要感悟得真实,能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无矫揉造作之嫌;其次,要有坡度,即要感悟得自然,体现在写作过程中要有一个呈现的过程,注意铺垫与蓄势;第三,还要有深度,要感悟得深刻,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其中的意蕴。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写人叙事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抒发自己对生活的顿悟。写景状物,可以景物的某一特征为触发点,抓住其形、色及其变化的某一过程来作为触感点,引发自己对于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思考。关于作文中的感悟,教师要强调进行真实而准确地描写与抒发,要防止学生进入误区,出现感悟不清、漫无目的或感悟不当、失之偏颇的现象。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都要进行感悟、思考、反省与自我解剖,这一过程给学生留下的认识上的提升与思想上的成长。学生的感悟、反思与解剖,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体验”和“感悟”皆属于顿悟思维,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需要学生个体自主去完成,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启发和点拨。以自己的思想引领着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视角引导着学生的视角,让学生放眼生活世界,贴近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记录生活,提升作文水平。

第9篇

        一、初中科学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教育

        感悟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方法的使用。如学习者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来获得信息,会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者不受原有知识的限制,通过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对头脑中某些观念、表象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感悟都具有创新的特征。教育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感悟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正因为此,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

        科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需要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需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角度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需要应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手段等来收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特殊的科学语言对众多的科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而一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通过感悟才能获得。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促使学生感悟。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科学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平时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油锅里的油着火的时候要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器灭火、消防队员用水管灭火等。再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让学生做镁、锌、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金属有的能和盐酸反应,有的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感悟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感”,但必须有“悟”,才能形成感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新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对新知识进行深刻的思索,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激励感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