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1: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计算公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

第1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耀武. 会计电算化[M]. 修订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 ; 支付清算系统 ; 全国处理中心 ; 业务用房 ; 种植屋面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新园D区内M02地块,东侧为创新园经2路,西侧为创新园经一路,南侧为创新基地中环路。工程包括业务管理中心及附属用房及地下车库,地上4层,地下一层,框剪结构,筏板基础,建筑面积约52000。屋面总施工面积约4240m2。建筑使用年限50年,建筑分类为二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工程分为业务管理中心与生产运行中心两个建筑单体,业务管理中心屋面分A、B、C三部分,其中B、C两部分为种植屋面为本文论述内容。种植屋面,共设3道防水,保温层为65憎水膨珠保温砂浆,面层800厚的种植土。

2、种植屋面具体做法

2.1业务管理中心屋面(见B种植屋面做法图)

(1)800厚种植土,结合园林设计。

(2)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20g/),在高起部位四周上翻100高,端部通常用粘结剂粘贴50高。

(3)20厚疏水板,凸点向上。

(4)4厚铜复合胎基改性沥青(SBS)根阻防水卷材(铜复合胎厚1.2)热熔法施工。

(5)3厚II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6)60厚C20细石混凝土随打随抹平(内置φ6.5@200钢筋网片)。

(7)分层抹65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每6×6m分缝。

(8)40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平层。

(9)找坡层:最薄20厚加气混凝土块找2%坡。

(10)结构防水混凝土板。

B种植屋面做法图

2.2屋面C为地下室顶板,屋面总施工面积约5500m2。具体做法如下:

(1)种植土,结合园林设计。

(2)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20g/),在高起部位四周上翻100高,端部通常用粘结剂粘贴50高。

(3)20厚疏水板,凸点向上。

(4)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保护层。

(5)4厚铜复合胎基改性沥青(SBS)根阻防水卷材(铜复合胎厚1.2)热熔法施工。

(6)3厚II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7)40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平层。

(8)找坡层:最薄20厚加气混凝土块找2%坡。

(9)结构防水混凝土板。

屋面C做法图

3、主要材料

保温层材料:憎水膨胀珠保温砂浆保温并找坡,容重≤300Kg/m³,抗压强度≥0.3MPa,导热系数≤0.07W/(m・k),坡度2.0%,最薄处10mm。

防水材料:本工程防水选用4+3厚II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道和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保护层。

卷材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防水材料试验要求

材料名称 现行标准 必试项目 验收批划分及取样数量

聚酯胎SBS II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GB18242-2008 1、可溶物含量,g/: ≥2900

2、不透水性:压力0.3Mpa,30min不透水

3、耐热性:≤2mm,90℃,无流淌,滴落

4、拉力:纵向≥500N,横向≥500N

5、断裂延伸率:纵向≥30%横向30%

6、低温柔度,-20℃弯180°无裂纹

7、渗油性,张数:≤2

8、卷材下表面沥青盖层厚度,mm: ≥1.0 1、以同样厂家、同品种、同规格的产品每≤10000m2为一检验批;

2、切除距外层卷头2500mm后,顺纵向切取长800mm的全幅卷材试样2块。

面层材料:上人屋面采用8~10厚彩色釉面防滑地砖,可溶物含量,g/: ≥2900不透水性:压力0.3Mpa,30min不透水耐热性:≤2mm,90℃,无流淌,滴落拉力:纵向≥500N,横向≥500N断裂延伸率:纵向≥30%横向30%低温柔度,-20℃弯180°无裂纹渗油性,张数:≤2卷材下表面沥青盖层厚度,mm: ≥1.0

4、 主要施工方法

4.1 施工程序

屋面B:基层处理弹线找坡找平层保温层找平隔离层防水层防水层疏水层滤水层种植土。屋面C:基层处理弹线找坡找平层防水层疏水层滤水层面层。

4.2 基层处理及放线

首先将杂物、灰尘清理干净,结构的浮浆剔凿干净,结构平整度符合找平层要求可不做找平层,但必须将坑、洞、凹凸不平的结构表面修补平整;按设计坡度及流水方向,找出屋面坡度走向,确定保温层厚度范围。将找坡线弹在女儿墙、柱墩上,把排水沟、水簸箕位置线也放在相应位置。穿结构的管道根、结构孔洞在保温层施工前,用细石混凝土塞堵密实。基层不能有明显的积水。

4.3 保温层

工艺流程:基层清理标高抄测管根堵孔、固定板块状保温层铺设拍(刮)平补填板缝检查验收

(1)现浇混凝土表面应将尘土、浮浆、松散颗粒、杂物等清理干净。

(2)在女儿墙上抄测出保温层标高控制线。

(3)穿过屋面和墙面等结构层的管根部位,应用豆石混凝土塞密实,将管根固定。

(4)将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材料分层铺摊在基层上,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100mm厚,坡屋面应沿低处向高处铺摊,用刮杠刮平。

(5)用配制好的防水溶液用喷壶均匀喷洒,每立方(虚方)用防水溶液80公斤根据每立方铺设的平米数计算每层防水溶液的用量。

(6)防水溶液喷洒完后紧跟用铁碾子压实两遍,然后用刮杠刮平再次碾压平整(压实系数为0.6。压实后超过100mm厚的要分层摊铺,方法同上,最后拉线检验厚度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7)排气孔:屋面保温完成后安装,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施工,管径不小于75mm,埋入保温层内深度至结构板顶。

4.4 找坡层

4.4.1工艺流程

四周弹线找坡基层处理做标高墩找坡搅拌铺设加气碎块混凝土振捣或滚压密实拍边修整养护

4.4.2 弹线找坡

按照图纸要求屋面设置一道分水线,两面找坡,按照2%进行找坡,屋面雨水口处按照0.5%进行找坡,在女儿墙和其它突出屋面的墙体、管道上弹出找坡层上平标高线和控制线。

4.4.3 做标高墩找坡

找坡层采用加气碎块混凝土,坡度为2%,加气碎块混凝土(体积比)=水泥:砂子:加气碎块=1:1.5:4,加气碎块粒径≤30。根据水落口的位置和坡度,按2%的坡度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以及坡线。结合女儿墙上弹好的找坡线量出找坡层各点的上平标高,拉小线做好找平墩,间距为2m,以便控制找坡层的上表面标高。

4.4.4 铺设加气碎块混凝土

铺设前,按施工布置的运输路线先远后近、先里后外的顺序铺设。用室外电梯将加气碎块混凝土运至屋面,按2%由最低点(雨水口处)向外找坡,最薄处厚度为50mm。铺设时按各标高墩的高度,用铁锨铺灰粗略找坡和找平,虚铺和压实厚度比为:1.3:1,厚度>100时,先铺加气混凝土块,覆盖≥50厚加气碎块混凝土,做到压实后的厚度不大于虚铺厚度的3/4。

4.4.5 滚筒滚压

全部铺设好后,用铁滚筒滚压,随即用大杠细致找坡和找平,经反复滚压并随时调整平整度,达到要求的厚度和坡度。此项工作一次完成并浇够厚度。在滚压过程中,随时拉通线检查其表面的平整度和坡度,对局部过低处用加气碎块混凝土填平,高出部位铲掉,调整平整度,直至滚压平整,表面无松散颗粒为止。

第3篇

一、建模的理论基础及过程

1.电功知识

学生在电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电能不断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同时知道了电流做功的多少即电功的大小,跟下面这三个因素的大小有关:电压U、电流I、时间t,计算公式为W=UIt,并且,对运用这个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学生们也能理解成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之和的一个总量。

2.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这个热量的多少,跟电流I、电阻R、时间t有关,计算公式为Q=I2Rt,这就是焦耳定律。由这个定律计算出的数值,物理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它理解为仅是电流做功转化为内能的一部分,为下面进行欧姆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论模型构建做好铺垫。

3.引线搭桥之一

老师:当电流通过电扇时,电流在做功过程中会将电能转化为哪些形式的能呢?

学生:机械能和内能。

老师:此时电功W与内能Q谁大谁小呢?

学生:电能W大于内能Q,即W>Q。

老师:将上式W>Q中的W和Q,分别用公式W=UIt,Q=I2Rt进行替换,不就成了UIt>I2Rt吗?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个不等式它是不是一个最简式?

学生:不是。

老师:请同学们化简,并研究一下化简后所得的新的不等式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不等式两边同时约去It这个正数值,不等号的方向仍不会改变,即U>IR,这与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欧姆定律I=不相符合。这就表明前面我们所学的欧姆定律,其成立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为什么教科书的前前后后都没有说明呢?难道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教科书上应该有的却不曾有的“新发现”?同学们兴奋不已,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老师:同学们,你们的分析是有根有据的,做出欧姆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所依据的物理公式W=UIt、Q=I2Rt,电扇工作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的物理事实,以及运用不等式进行变形的数学知识都正确无疑。

老师:接下来我们就自然要追问:什么条件下U=IR呢?这个条件也就是欧姆定律成立的限制条件,请同学们再接再厉。

4.引线搭桥之二

老师:当电流通过哪种或哪类用电器做功时,它们两端的U才会等于流过的电流I与其自身的电阻R的乘积呢?请从电能转化的角度,列举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电流通过电饭煲、电水壶、电熨斗等用电器做功时,电能会全部转化为内能,即有W=Q。再将此式中的W和Q,分别用公式W=UIt,Q=I2Rt进行替换,得UIt=I2Rt,最后化简得U=IR。

老师: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笔记本上写出这个理论的推导过程,好吗?

学生:对电饭煲、电水壶、电熨斗有W=Q

UIt=I2Rt 则U=IR

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欧姆定I=就一定成立。

二、建模的功效

1.正确理解和区分电功或电热计算公式的多样性

对于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来说,U=IR,W=UIt都成立,因此,在计算电功W=UIt公式的四个量中,除时间t这一个物理量外,其它的三个物理量电压U、电流I、电阻R,任一个量可由公式U=IR用另外两个量求出,所以,可推出W=UIt=I2Rt=t三个计算公式,同理可得Q=UIt=I2Rt=t。而对于电扇、电动机等这类用电器,由于U>IR,计算电功只能用W=UIt,计算电热只能用Q=I2Rt了。

2.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知识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理论水平和理解能力

比起借用“纯电阻”这个初中学生根本模糊不清的物理概念来理解和区分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的多样性来说,学生少吃了一知半解的亏,并且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自己所理解的电功和电热的计算公式中,经历发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的数理推导过程,于自然的融合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深化了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

3.为初中教师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提供了一种方向

第4篇

关键词:物理 咬文嚼字 概念 定律 原理 性质 公式

现实中,初中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偏科现象,纠正偏科现象是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学生是从初二开始接触物理,对“文强理弱”的学生恰好是加深偏科或减轻偏科的关键时期,如果物理能够比较顺利地学好,会督促其重新审视学好数学;如果物理学得不好,会加重偏科的倾向。那么怎样学好物理呢?从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下面就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作了一些探索。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虽然初中物理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还是应提倡咬文嚼字。只有认真地咬文嚼字,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中的有关概念、规律、性质、公式等,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从而增加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一、对一些物理概念,定律、原理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叙述,言简意赅。对一些物理语句在教学中就要咬文嚼字,辨词析句。

例如,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是吸热过程,与“火”有关,所以要写成“熔化”而不能写成“溶化”;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样就改变了入射和反射的因果关系;串联电路的“串”字,若在教学中结合若干个灯泡象冰糖葫芦一样连成一串,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若干个灯泡顺次连接在一起,再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叫做串联”。同样“并”字,结合其字义字形,若干个灯泡并排排列的形状,学生头脑中就会很容易形成“并联电路”的概念。

二、对某些物理性质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的某些物理量的性质是处理问题的先决条件,忽略了物理量的性质,盲目地应用,必然走上形而上学的泥沼。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就是快慢不变,速度不会因路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分析路程与速度,时间与速度关系时,首先就是要抓住速度不变的这个性质;质量,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会因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比热容,热值等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也不会随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应该先认识物理量性质的典型情况。

三、对某些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也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有许多计算公式,还有许多公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导用公式,差的就是对公式的咬文嚼字,以至于一出现变化就错误连连。

例如,电现象中的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如果注意了电流的定语是“导体中”,电压的定语是“导体两端”,电阻的定语是“导体”,那么在用公式I=U/R进行计算时,就可找准同一段电路中的I、U、R三个物理量:还有物理力学中所说的功的计算公式W=FS,S一定是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才满足这个公式的前提条件:F和S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四、题型里的某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均要咬文嚼字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文言诗句等无处不凸现包含的物理道理。近来在各种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题型。

第5篇

电功、电功率和电热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计算时,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所谓纯电阻电路是指只含有电阻的电路,电流通过时,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即W=Q;电路中如果有电风扇、电动机等用电器,电流通过时消耗的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少部分电能转化为内能,这样的电路是非纯电阻电路。

一、纯电阻电路的计算公式

在初中阶段属于纯电阻电路的用电器有: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电炉、电烙铁、电烤箱、电热毯等。①电功和电热的计算公式:

例1:某保温电热水壶的电路图如图所示,电热水壶有加热和保温两种状态(由机内温控开关S2自动控制),其铭牌技术参数如图表中所示。(不考虑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求:⑴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热水壶处于哪种工作状态? ⑵电阻R1、R2的阻值分别是多少?

⑶将温度为20℃,质量为2kg的水烧开,需要26min,那么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是多大?

[c水= 4.2×103J/(kg?℃) 标准大气压下]

分析:电热水壶属于纯电阻电路,解题思路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在第三问中涉及了能量的转化和效率。水烧开吸收的热量是由消耗的电能转化而来的,用来做有用功,因此,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就是水烧开吸收的热量与烧水消耗的总电能的比值。

解:⑴由公式

例2:一台直流电动机,其电阻是0.5?,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是220V,正常运转时通过它的电流是20A,试计算1h内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产生的热量和产生的机械能。

分析:电动机不是纯电阻电路,因此,消耗的电能的计算公式用W=UIt ,产生热量的计算公式用2 QI Rt=;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电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故电能与电热之差就是电动机的机械能。另外,在计算之前,先根据题设条件进行单位换算。

⑴1h=3600s 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例3:将一台“220V 100W”的电风扇、一个“220V 100W”的充电器、一把“220V 100W”的电烙铁分别接入220V的电源上,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通过它们产生的热量最多的是( )

第6篇

一、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不少学生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生活中的干活、做工、工作就误认为做功,而教材上的定义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这样,就让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的掌握。这是本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指导学生找准靶子,才能打准把子。

其次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才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识记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①有力存在;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二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另外,教师应特别强调物体必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方向相同,否则不做功。或者教师给学生总结反概念,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也就是不能同时满足的两个必要条件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有距离无力,③物体通过的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几幅彩图让学生试着判断,图中的人或物到底对另一个物体做没做功。并且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再列举几例,如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过程和在空中停留的阶段等,然后指名让学生举例说明。

二、根据功的概念推导公式并加强练习

根据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教师可以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根据公式再次强化功的定义,并且对功的计算公式加以解释:公式中W表示功,单位为焦耳;F表示力,单位为牛顿;S表示距离,单位为米。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识记公式以及变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1J功的大小,否则学生没有参照物。1J功是用手拖一个50g的鸡蛋从地面缓缓举过头顶,因为所用的力为1N,从地面到头顶的距离2m,根据公式W=FS代入求得为1J。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例题加以巩固。例如在平地上,用50N的力水平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20m,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那么他做了多少功?本题看似没价值,很简单,但如果每个同学都能会做的话,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只有学生理解了,在以后的变式题中学生才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注意题目不能过难,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吃到”,而且“吃饱”。

三、学以致用,解释生活现象

教师让学生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劳而无功”的真正含义,肯定不少学生会思考一些生活中的不解现象。如一些盘山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的,而是修成环山型的,不浪费材料吗?我们家中的手压井的井把离得越远越省力呢?我们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会省力呢?……学生学过本节知识后应该会加以正确、合理地解释。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根据公式W=FS,如果做相同的功时,F越大那么S就越小,F越小S就越大,所以盘山公路修成S型的,就是增大S,从而减小F,为汽车提高更大的动力,不至于在上坡时动力不足,增加安全性。像类似问题让学生试着去解释,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学科自身优越性加以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物理知识他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这门学科中有所渗透。另外,物理这门学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揭示一些简单的规律和概念,注重基础知识和习惯的培养,并且初中物理主要探究声、热、光、力、电等几方面知识,它与生活联系的十分密切,对于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而言也具有优越性。正如心理学所说,学生已有了前认识和前概念,并不是脑中一片空白或者像其他学科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所以具有优越性。

第7篇

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中电学部分的学习最为头痛。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对于不少学生来讲是个难学的部分。但再难的学习内容若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领;注重练习,善于总结,成绩的提高也不为难事。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转贴于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第8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中物理电学;实践研究

在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下,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让初中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组之间相互交流。不同小组之间各抒己见,在交流和讨论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这种亲身体验交流学到的知识要比传统教学中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掌握地更加牢靠,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初中生学习电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物理学习以及其他的学科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

一、创新实验教学

要想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创新。比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设计实验,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来提供最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提升,并可以不断实现电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开展多种迷你小实验,如利用电池的温度、电阻的大小的实验,这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相应的实验探究。通过安装各种电路,来对串联和并联的规律进行研究。学生还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检验家庭电路的特点,是串联和并联。开放性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就是兴趣,只有学生对电学知识充满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电学的学习中。因此,在初中电学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物理电学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比赛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探讨电学的计算公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设计学习任务,然后小组组长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对电学的计算公式认识的更清楚,对各个电学条件也记忆深刻,并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在初中电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与生活元素进行结合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当与生活结合的前提下,还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生活实例渗透物理电学知识,是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体现的应用,这同样也是一种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的物理生活实例,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指导,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电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家庭电路》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家庭电路的特点,教师可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讨论,并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家庭电路复杂多样,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开关、插座、导线等组成。为了让学生可以了解电灯与开关之间的串联关系、开关在火线上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是并联的情况,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解决电灯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发光。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电学例子,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理的学习效果。

四、创建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

在新课改中,提倡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尚未成熟,不易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兴趣忽有忽无。因此,物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当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想法相违背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应注重引导,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顺利地进行。

总而言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是推进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师可以从创新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创建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等四个方面展开实施,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不同版本 速度 认知发展 初高中衔接 教学策略

一、三种版本教材“速度”描述的比较

1.三种版本教材“速度”的描述

(1)人教版教材[1]中速度描述

人教版教材使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给出速度计算公式和速度的物理意义,没有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2)苏科版教材[2]中速度描述

苏科版教材给出了速度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没有使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也没有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3)上教版教材[3]中速度的概念出现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上教版教材给出速度计算公式和速度的物理意义,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比值定义法的思想体现不明显。

2.三种版本教材“速度”的描述差异

比较上述三种教材,它们的主要差异有两点:

(1)是否使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

(2)是否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同一个概念,不同版本教材描述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点差别呢?这是由速度这个概念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速度是学生惟一历经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学段学习的一个“特殊”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和提高。初中“速度”作为一个过渡性概念,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它的理解与认识的不同,导致描述方式出现差异。

二、从高中“速度”看初中“速度”

1.高中对速度的认识

在高中,与速度直接相关的物理量有四个: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它们的定义如表1所示。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在直线运动中,用位移定义速度,认识其矢量性,形成平均速度的认识。再用极限或微分的数学方法将平均速度发展成瞬时速度。

2.对初中“速度”的认识

(1)初中“速度”的内涵

初中“速度”是一个过渡性概念,它将发展成高中的平均速度。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对速度概念认知的发展过程如图4所示。

学生在初中“速度”的认识基础上,融入矢量性的知识后,用位移定义速度,将初中速度发展成高中的平均速度。所以,表1中高中的四个“速度”中与初中速度直接对接的是平均速度,即初中速度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前身”。

因此,初中速度应该是高中平均速度中除矢量性外的其他内容,即初中速度就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2)将初中“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1中,质点的路程s与经过这一段路程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即vs=,定义的是平均速率。当质点沿曲线运动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其平均速率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这时平均速率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它们的意义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在初中,如果不限定于直线运动,直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种定义方式定义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如果再将这一定义应用在曲线运动中,虽然教学时不向学生提及平均速率的概念,但这时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对速度的定义所形成的是高中平均速率的认识,他们会在无意识中将初中速度定位成高中的平均速率,后续学习中将自然地将其发展成平均速率。这样的发展轨迹偏离初中速度的发展方向。而将初中速度的定义及应用都限定在直线运动中,就可避免学生对初中速度的认识产生上述偏差。

虽然初中教学中我们不要求学生区分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初中速度作为一个过渡性概念,我们给学生的定义即使是阶段性的,也必须是严谨的,不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偏离发展方向的、错误的认识。

因此,在初中定义速度时,应将其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上教版教材(图3)中在定义速度时加上“直线运动”的限制条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三、三种版本教材速度描写的分析

人教版教材(图1)中,突出比值定义法的思想,但表述过于简单,未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学生容易将概念定位成高中的平均速率,不利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这样的描写可能使初中学生在潜意识中对速度概念的构建“偏离正道”。

虽然人教版教材在定义速度时,没有加上直线运动的条件,但在本章教材的小结“学到了什么”[1]中又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如图5所示。

很显然,该处对速度定义时,编者考虑了初中速度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定义更严谨、更科学、更规范,既体现比值定义法的思想,又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差错。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将图1与图5比较后,对图5中为什么加上“直线运动”的条件提出疑问。因此,教材编写时,与其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如在图1中对速度定义时直接加上“在直线运动中”的限定条件,使教材描述前后一致。

苏科版教材(图2)中,描述比较谨慎,为避免将学生带入平均速率的误区,没有用比值定义法对速度进行定义,也就未能体现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教材中只将v=说成速度的计算公式,会使学生对其认识仍只停留于小学数学的认知水平,没有从物理量的角度来研究速度,未能体现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描写会导致初中学生对速度概念的构建“短了一截”。

在2012年改版时,除速度外,教材中其他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都使用比值定义法,唯独速度是个例外,可能编者的意图是为避免学生将“初中速度”定位成高中的平均速率。

上教版教材(图3)中,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可避免学生将其应用到曲线运动中去,从而避免学生将概念定位成平均速率,概念的描写相对合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考虑到概念的后续发展,严谨规范。只是教材中,比值定义法思想体现不明显,使得学生对速度概念的构建因教材描写的“羞羞答答”而“缺了一角”。

四、优化初中“速度”教学的策略

1.突出比值定义,突显思想方法

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导出物理量的一种方法。速度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初中教学应有别于小学数学和生活中的认识,要让学生从科学规范定义的角度对其形成科学的认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让学生明确v=是速度的定义式,而不只是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体现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思想。

根据导出物理量的定义要求[4],初中“速度”的定义为: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性定义),在直线运动中其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s跟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定量定义)。依其定量定义可得出速度的定义式为:v=。

2.限定直线运动,避免误入歧途

由前文分析已知,初中速度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大小,则定义式中v=的路程s就必须等于位移的大小。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其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v=定义的就不是平均速度大小,而是平均速率,这与初中速度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因此,在定义初中速度时,加上物体沿直线运动的限定条件,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初中速度才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初中教学中也不要将速度的定义应用于曲线运动,这些问题在高中会用平均速率和线速度的概念进行研究和分析。初中学生对速度知识的认知不完备,他们不具备解决曲线运动问题所需的知识,如果初中教学时向前跨出一步,让学生将其运用于曲线运动,他们通过自身的思维对概念进行自我建构,将初中速度定位成平均速率,形成错误的认识,不利于高中“速度”概念的建立。

3.理解两种“速度”,利于初高中衔接

“速度”与“平均速度”是初中学生在本章学习中遇到的两个概念,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在无意间将它们进行了“割裂”,使学生误以为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速度”。上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尤为明显。上教版教材分别在两种运动中给出两种速度,互不关联,彼此独立。人教版教材的本章小结“学到了什么”[1]中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定义速度(如图5所示)后,却又另起一行:“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似乎在暗示学生,速度与平均速度是有区别的,它们只能分别运用在各自对应的运动中。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误认为此处的平均速度与此前的速度是两个概念,从而错误地认为速度是用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只是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它们是有区别的。

为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两种“速度”,有利于初中“速度”的发展,在给出平均速率概念后,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统一两种“速度”

教学中在平均速度的概念出现后,我们要回过头来让学生重新认识速度的定义,使他们认识到不管“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所定义的都是平均速度,知道速度与平均速度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初中它们是一致的,此前速度定义的就是平均速度。

第二步,比较两种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时间选择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时间选择有关。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对两种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比较,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片断教学可利用人教版教材中图1.3-3[1](如图6所示)。

先让学生计算图6中两种运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如表2。

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表2两种运动中每一段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得出以下结论:(1)匀速直线运动中每段的平均速度与全程平均速度相同;(2)变速直线运动中每段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变速直线运动全程平均速度与每段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形成以下认识:(1)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所选时间无关;(2)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所选时间有关,只能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三步,留下发展空间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讨论:

(1)全程与各段的平均速度相比,哪种方式计算的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更准确?

(2)要使描述汽车运动快慢更准确一点,计算平均速度的时间应如何选取?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计算平均速度时所选取的时间越短,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物体运动快慢越准确的结论。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然会产生新的疑问:计算平均速度时如何才能使时间取得更短呢?这就为高中瞬时速度的教学留下思维的悬念、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综上所述,在初中“速度”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概念在初高中的衔接,从利于学生对概念认知的发展方面来设计教学。用比值定义法的思想定义速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量与生活(或小学数学)中的“速度”的不同;不突破直线运动的范围,避免初中学生潜意识中将其界定成高中的“平均速率”;认识定义的是平均速度,其描述的准确程度依赖于时间t的选取,为高中平均速度发展成瞬时速度的教学留下伏笔。

参考文献

[1] 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刘炳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