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2: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市场 营销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企业也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单单是电网企业的竞争,同时也包含着发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电力企业认识到了电力市场的重要性,并逐步改进了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适时的改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从营销执行力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影响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并详细的分析了提升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方法。

1、营销执行力的概念

营销执行力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营销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所行使的原则以及效果,既市场营销过程中对影响因素进行规范及控制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企业营销执行力提升的过程。从营销执行力本身来看,其行使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以执行为主线,把企业的销售过程规范化、系统化,如果企业有效利用好营销的执行力,那么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将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从现阶段我国的营销执行力来看,企业提升的不仅仅是管理环节,其还涉及到管理中的组织、绩效、流程、目标以及领导决策等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强化企业销售部门的营销执行力,促进外部检查工作的互动,计划好销售人员的奖惩机制,以此确保销售目标的实现。

2、影响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电力企业的营销存在着执行力度不足的现象,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由四个主要因素组成:领导者关注度、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系统。

2.1领导关注度

销售是电力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销售行为往往是被动的,一般都是通过用户自行购电来完成的,其销售行为缺乏主动性,这与企业领导决策和关注度是分不开的。首先企业领导缺乏对营销执行力的关注度,同时思想上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造成了行销执行力的不足。其次,在领导日常工作中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到销售战略及规划方面,使得执行力的时间长短不一。再次,领导者之间对营销执行力作用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领导者会将营销执行力混淆为销售策略,造成销售过程与目标的失误。

2.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电力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销售往往不受时间、环境、产品形态、市场的影响,而销售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销售员人长时间的坚持销售执行力,而两种文化形态会对营销执行力产生影响:首先是企业的人员选择文化,这种文化对会企业营销的执行力产生影响,是执行力差异形成的根源,企业人员选择文化不是人力部门的制度能够完善的,这需要企业内部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进行逐步的培养;其次,部门之间的合作文化,这是电力企业销售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的关键因素,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那个企业内部协作的更科学更流畅,那个企业就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而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电价结构不合理,供电规则滞后的现象。所以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分工协作的企业文化,以解决各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

2.3激励机制

供电企业的营销执行力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是企业确保长期销售的主要途径。在激励机制建立过程中,要考察销售人员的工作状态及业绩,以此为激励机制的建设提供参考,同时观察电力销售人员的执行水平。电力企业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体系、考核机制、奖惩制度、压力制度等,这是企业考核员工工作状态,调动积极性程度的主要指标。

3、提升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方法

3.1明确目标及执行计划

电力企业销售是以计划目标为前提的销售,其执行力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时效性。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并分配好销售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力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销售周期较长,市场发展方向难以控制,所以必须建立销售目标和销售计划,并以此为指引,强化销售执行力的完善,以此确保电力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

3.2强化营销执行力的组织体系

在电力企业销售过程中,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强化营销执行力的保障,所以在构建电力企业营销部门时,要以市场为主导,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完善销售体系的职能。一个完善的营销组织体系能够在营销过程中准确定位企业的销售目标,同时还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以此推动企业营销计划的有效执行。营销组织体系一般都是由营销部门全员参与,主要分成四个组织系统,其中包括:营销计划系统、营销控制系统、营销实施系统、营销战略系统。

3.3明确业务流程

明确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是提升营销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力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都是以业务网点为基础,进行电量的销售,而业务网点销售中的业务流程就是电力销售的重要指标,所以必须要明确业务流程,并提炼出主要业务的流程,做好关键业务的流向。明确业务流程中还要对流程内容,流程规范、流程效率进行分析,确保网点都是按统一流程进行操作的,保证销售系统的运作效率。

3.4营销绩效考核

电力企业在营销团队绩效考核上应该注重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并掌握绩效考核的过程。营销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围绕企业的整体营销设计建立。营销绩效考核绝对不能脱离营销关键业务,并要有助于整体策略目标的形成。营销绩效考核围绕策略规划的重点,就是要设计一套关键绩效指标,这种方法融合了目标管理和关键业务两种方式的优点,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又抓住了关键业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调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学军,刘建安,白起翔.电力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杜松怀,温步赢,蒋传文.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第2篇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会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然而实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会影响实习目标的实现。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后,普遍选择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从教学角度看,到酒店实习是一种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而酒店出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前进行人才储备、使用与管理方便等方面的原因乐于接受实习生。但是实习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酒店、学院以及学生各方的利益,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各方目的,值得认真探讨,切实执行。

1 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2 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3 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慧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7-28

第3篇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中历史的复习介绍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4篇

【关键词】微课 辅助作用

2015年地平线报告指出:基础教育技术的六大趋势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使用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也越来越受欢迎;混合式学习是指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时间、空间、途径方面有更多体验。借鉴线上学习和面授课程的成功经验,混合式学习正在中小学课堂兴起,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趋势的有利影响。

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校认为,在线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互补的机构功能支持,有利于他们突破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互动。此外,混合学习模式更加支持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更加积极、自主的学生。

布鲁姆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有五大变量。其中,他认为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在课堂中用于主动学习的时间是一种较易改变的教学变量。在课堂上每个学生所拥有的可用时间是相同的,但用于主动学习的时间却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两个学生坐在同一教室里学习,一个学生用了一节课的90%的时间主动学习,而另一个学生只用了30%的时间主动学习,那么,这两个学生同一节课的学习质量肯定有较大的差异。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学习上的差异,往往是由于学生们所拥有的“主动学习时间”的差异造成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自我调整学习的速度和次数,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养成。

我校在高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分了文理科班级。由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及能力上存在差异,个别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为了弥补学生知识点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观看微课,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我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使用微课辅助教学的时候,感受颇多。

一、通过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课堂实效性的实现。

我在讲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课的时候,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微课。为了对比使用效果,在2班上课之前,让学生利用晚课时间统一观看视频,上课直接利用微课的知识点做题;在1班上课之前,没有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而是在课堂上依据教材进行讲解。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对比发现,在2班上课,节省了课堂时间,由于学生提前观看视频的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相比之下,由于1班没有提前观看视频,在课堂上,我大约花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讲解该知识点,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内,有的学生掌握的就不好,在随后做的练习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差距。

二、使用微课教学有助于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提高历史成绩。

在高一年级期末考试中,正好有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通过必由学提供的试卷分析,我们一起来进行总结。2班与1班相比较,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班好于1班。

三、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微课的认识与认可程度

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我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下发40份问卷,收取40份问卷。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对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对课程学习帮助一般;从表2可见,大多数叙述认为微课适合新课学习以及突破重点和难点,说明它很适合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使用。

从表3可见,历史是高考学科,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学习内容,通过微课可以准确掌握知识点,并且有扩展,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是教材内容简单的重复,要有扩展和拔高。

四、在微课制作和使用中,我有很大的触动

1.在制作脚本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制作的微课不仅要讲清楚知识点,而且必须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喜欢看你的微课,是发自内心的被你吸引,而不是迫于任务的完成。这对教师来说这是个挑战,也可以说是一次提高。比如背景,教材中没有介绍多少,通过教材的几句话,学生难以理解的,为什么日本式蓄谋已久的。因此教师必须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找出真正原因,学生不自觉的被视频吸引,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效果。

2.微课比较适合历史学科中低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使用微课资源,能够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仅仅符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知道、理解和运用前三个层次,并没有涉及后三个高阶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过分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忽视高阶层次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第5篇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一历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9-01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高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高一历史教材采取“模块+专题”式结构,内容丰富、历史跳跃性大、思维层次高、专业性强。因此,高一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应建立在系统地学习通史的基础之上。初中历史教材虽然采用通史体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不高,弱化历史知识体系;加之历史学科不是“一线科目”,许多学校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未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历史的认识模糊、混乱,难以适应高一历史新课程学习。在此形势下,高一历史教学的难度增大,师生负荷过重,使探究式教学收效显微。

其次是教学任务与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高一历史新教材增加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比旧教材多了一倍的内容,而课时增加不多。以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为例,新教材有9个专题共28课,尽管教师参考用书要求用1个课时完成1课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课都需要1.5课时或2课时才能完成。依此来计算,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总共至少需要35个课时,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必修教材每周安排2个学时。这就呈现出教学任务与教学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也使师生互动、创新性教学及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的效果不明显。

最后是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历史认知水平等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历史认知水平及历史思辨能力不强。这就使学生较难理解或不能准确理解新教材中的内容,也使高一学生难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高一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新的挑战和考验。但在面对这些挑战和考验时,我们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担当和奉献精神,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是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重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包括纵向的时间及因果关系,也包括同一时期的民族、国家等横向空间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高中历史教材测重历史的横向联系,而不少高一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基础知识极为薄弱,不能准确把握历史纵向发展的时序。因此,作为一线的高一历史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一教学内容时,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六、七专题从纵向介绍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与法律到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强调西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由早期的民主制向近代民主制的发展历程。学生对诸如“民主”、“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责任内阁制”及“代议制”等专业术语、历史概念的认识不足,难以准确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偿相关的知识,并将其与同一时期的民族、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加深学生对西方民主制产生和发展的理解。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梯级设问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梯级设问法是指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步步推进的方法。此方法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学习“列强的不断侵略与中华民族危机深化的关系”的教学中,老师可将教材内容分为列强侵华的表现和民族危机两部分,再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层层递进设问、解疑。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个大问题之后,自然过渡到第二个问题民族危机。通过层层设问,师生共同解疑,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也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主体参与探究教学的程度决定着整个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满足学生“学会”的要求,还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例如,在《伟大的》的教学中,笔者跟学生一起探讨:日本在华犯下哪些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国抗战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胜利有何重大意义?等问题。课后,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查找相关资料。笔者还带领学生开展了寻访当年参战的老战士等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培养其历史思辩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广大师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洗礼,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开化思路,拓宽视野,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形势下,广大历史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的涵养,才能应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使历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第7篇

关键词:高一历史 学习困惑 应对策略

一、高一新生历史学调查反馈

2012年9月,我对本校的高一新生就历史学习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的困惑:①课后学习时间不够用;②想背书但不知到背哪部分;③做题时只想着查书或参考答案;④很难将历史知识点归纳起来;⑤材料题不会做; ⑥对老师分析的东西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⑦不知道怎样记笔记;⑧不知道怎样学历史,很迷茫。

2.学生的期望 :①希望老师多详细解释名词概念,发现好多名词我以前会用,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②希望老师每一课都严格按照教材讲课;③老师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抄写下来,要求学生背;④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将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抄给学生,否则容易记乱;⑤多讲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课;⑥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要严惩;⑦多补充些课外知识,我以后学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⑧多讲解习题,多讲些历史学习方法。

二、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时间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2.记忆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

3.理解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

4.学习态度问题。①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②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

三、应对策略──做好学习笔记

从学生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摆脱困境的最好学习策略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1.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几点细节:①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②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③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④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

第三, 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

3.课后复习笔记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借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笔记对比,在对比中辩伪、补充、调整,以补缺补差。最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②处理好释惑与生疑的关系。“释疑”,既解决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生疑”,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处理好教材、教辅资料和笔记的关系。教科书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学什么”,笔记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掌握了什么”,教辅资料的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怎么考”,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④要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克服做题的盲目性;⑤注意及时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好复习的间隔时间、次数、强度,将课后复习与单元复习相结合,并将复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别人请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第9篇

一、“保驾护航”与“顺水行舟”

历史学科在学考中的及格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若学校不重视,教师则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及格率,所以学校对历史学科的“保驾护航”至关重要。具体“护航”措施:一,从高一年级起就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程,有了规定课时的保证,新课教学才能按时保质完成。这也是学校“护航”的前提性举措。二,高一年级时第一次考试开始直至学考前,历次考试均与语、数、外一样计算在总分之内,而不是有六科成绩和九科成绩之分,平等对待,这会让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这个所谓的“小科”。否则单纯靠考前复习、备考时期的冲刺远远达不到3本历史必修教材、89个考纲的条目要求、200多个考点的基础知识的目标。三,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学考动员会是擂响备考冲关的战鼓,学校角度的动员会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要有计划地全面复习各个学科了,历史这样的非高考学科才会得到相应的重视。四,期末阶段学校专门组织非高考学科的学业水平模拟测试,确定及格困难学生的名单。学校责成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由家长督促孩子利用好寒假,做好复习巩固,并以开学补考的方式进一步加以督促。家校共“促”,提高及格率。五,高二年级下学期考前仅有的20多天是学考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学校相应地调整课时,调整课时分配,增加非高考学科课时,让学生有紧迫感,让历史这样的学科更有市场,确保及格率。六,学校将学考及格有困难的学生分别承包给任课教师,分兵把守,各个击破。

历史学科要想在学考中顺利过关,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而攻“心”为上,要攻学生学习历史之“心”,攻学生重视学考之“心”。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忽视、藐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复习、积极复习、这是过关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的复习才能如顺水行舟,教师的复习思想和策略才能得以真正贯彻,才能使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二、“全面进攻”与“重点击破”

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共有25个学习专题、89个条目,详细规定了考试的内容,且规定试题的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加之考试性质为普通水平考试,所以教师对这89个条目要求的知识的全面复习至关重要。根据近两年辽宁省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只要带领学生逐一复习各条目所要求理解记忆的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清查,且只清查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轻松解决过关问题,甚至很可能得高分。在“全面进攻”不留死角的同时,又要找准着力点,对于主干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核心概念又要“重点击破”,做足功课,下足功夫,因为这些知识点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点。“重点击破”的关键还在于要求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点,而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在历史学科的学考复习中,重点是抓住书本知识的复习。大量地做题,就题论题或以题带知识,只是舍本逐末。一般而言,知识点的复约应占历史学科复习时间的90%,剩下10%的时间做模拟题以适应考试即可。

三、“三个研究”与“两个抓住”

“三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研究学业水平考试题。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选拔性强的高考,命题者不仅要依“纲”还要照“本”命题,方能适应辽宁起步两年的学考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所以教师要依“纲”研究教材中的知识,不必旁征博引、大量补充。复习阶段更要向学生明确各知识点应该掌握的要点,教师特殊强调其中核心知识,学生自会重点掌握。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处的插图、表格、引文、课后习题也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以2012年辽宁省的学业水平考试题为例,第11题为岳麓版必修二第33页的《新航路开辟》图(以下均为岳麓版教材);第13题为必修二第84页《〈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图;第21题为必修三第97页《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图;第12题的表格改编于必修二第65页《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表格;第9题的柱形图来源于必修二第53页的《阅读与思考》;第23题的“材料一”选自必修三第14页《解析与探究》,“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三第4页的《阅读与思考》;第20题题干中的引文来自于必修三第116页一段小字;第22题的“材料二”选自必修二第71页的一段小字。由上述统计可见,教材研究到位,高分必然到手。对于考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除了对必看知识点的研究外,还要研究题型示例和样卷,既然是题型示例和样卷,主要应研究题型。由于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者要依据示例的题型和样卷的模式进行命题,较大的创新一般都很谨慎。纵观这两年历史学科的学考试题,题型基本上未超出示例和样卷的题型。所以,示例和样卷中的题型和模式是教师在冲刺阶段命制练习题及模拟题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研究2012年和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题,对它们的研究主要是整理已考过的知识点,分析试题的难度。这两年中已考过的知识点同一角度重复命题的概率不大,复习中可不做重点,会节省很多时间。但核心知识点要注意从其他角度和以其他形式命题。研究试题的难度主要在于研究学考对历史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明确考查的层次。由于是水平考试,这两年的试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基本处于识记和理解层次,能力层级要求较低。例如,2012年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第1题:在电视剧《红娘子》中有这样的场景:梅家大少爷梅显祖与新婚大少奶奶在梅家祠堂跪拜祖宗,这一习俗源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这道试题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这个核心知识点的考查,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宗法制即可,其他细致深入的知识不必死记硬背,理解为上。由此可见研究学考真题会让我们的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两个抓住”即抓住学生、抓住课堂。初中的惯性思维加之高考文理分科的指挥棒,造成历史学科不被学生重视,学科性质的课上知识解析,课下布置背诵或书写作业的这种方式很难通行。所以进行学考复习时,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解析主干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的记忆等各个环节都将在课堂上完成。抓住课堂、控制住课堂、提高课堂上的效率是制胜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复习方式,布置任务,把控全局,做复习的检查者,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学考复习阶段教师的“讲”要适当,因为学业水平考试不是教师把知识挖得多深的问题,而是学生头脑中有多少基础知识的问题。抓住了课堂,抓住了学生,才抓住了成绩,抓住了及格率。

四、“一对一帮”与“点对点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