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2: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第3篇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第4篇

我们在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课题调研时发现,高一新生在常规文化课闭卷考试中历史成绩偏低,且种种因素导致班内学生的成绩反差较大――百分卷答卷中,8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左右,30分以下的学生却占到学生总数的37%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课题组多次对此进行研讨,认为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是进行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教师要认真地对照这两个标准进行研究。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就成为可能。

二是抓好教材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国家教材编写“一标多本”的政策,每一省份或者市区选择的教材可以各不相同。河南省同时选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有多种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选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不是出于同一家出版社――我们南阳一带初中普遍选用中华书局等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初中教材基本是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编排,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高中教材则是按照专题性质,古今中外的历史排在一起,共三册书(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为必修教材,另外六册书为选修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教材衔接工作。例如,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针对教科书不同或相似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三是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都较强,并已具有相对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针对高中生这些特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学议导练高效课堂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解放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第5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牧区初中;历史教学

牧区学生的母语几乎是藏语,受母语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然而,初中的许多课堂教材全为汉文,尤其是历史教材,完全是跟内地汉语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一模一样,学生大多没有兴趣去学习。如此之多的汉字加大了学习的理解难度,历史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因此,历史的课堂效果和学习难度非常大。实践发现,随着电子白板在牧区教学中的逐步普及,电子白板现代教学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实践。

一、耳目一新,吸引课堂

以往教学主要是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知识重点,本身学生就难以听懂汉语。由于历史知识带有极强的归纳性,因此,学生根本没有多少兴趣看黑板,听课堂。有了电子白板以后,电子白板的现代媒体界面非常吸引人,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历史课堂中,笔者经常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许多新鲜的工具进行板书和材料展示,使用书写功能,运用不同的字形、不同颜色的字,甚至还使用智能笔进行箭头、几何图形的展示,随时给教学插入一些历史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给历史课堂增添了无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只要是历史讲授课,按照传统的教师拿着书,学生看着书,边听课边看黑板边做笔记,学生的兴趣非常低。只要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学生的精神就来了,他们天天盼着上电子白板课,课堂吸引力也就明显提高了。

二、重复使用,减轻负担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的黑板板书只能在本班使用,不可能搬迁到下一个班级。这对于藏文、汉语等学科教师来说无所谓,因为他们一般只教1~2个班级,到了下一个班级以后,他们可以重新再写。而大多数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师则对于黑板板书苦不堪言,他们一般都是4个班以上,有些甚至7~8个班。如果每个班都要重新书写黑板,工作量非常大。

电子白板具有“屏幕批注”和“文件保存”功能,如果我们在每一课的第一个班上课时,使用“屏幕批注”把板书记下来,再把文件保存到U盘里,下一个班上课时,我们就可以调用讲课板书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创设情境,增强气氛

传统的历史黑板教学,学生面对是教师的讲解和黑板的重点板书,通常都是单调的、乏味的。自从有了电子白板,我们不但可以大量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创设五彩缤纷的板书气氛,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观,既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真正可以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时,以往我们只能按书中内容进行讲解与重点勾画,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两弹一星”,但是学生还是对“两弹一星”模棱两可,课堂气氛非常一般。而当笔者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时,在课堂中穿插了图片、视频,让学生观看了原子弹的爆炸、导弹的发射、卫星发射、载人飞船等,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良好,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调用资源,提升效率

历史课涉及相关教学资源尤其丰富,包括人物、建筑复原图、模型、地图、风土人情等资源。当使用电子白板以后,我们可以利用白板的展示功能,调用一切合适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跃;策略

历史学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学在向学生介绍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如何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向学生展示历史的魅力呢?让历史课堂变得更活跃,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授课方式,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制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才是学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的一环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每个人,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尊重的。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学生站起来提问发言,甚至到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体验环境。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不责备不苛求,努力建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以赞许的眼光来搭建学生课堂学习的良好平台。

2、改变观念,激活课堂

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一言堂。在新课标要求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引导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一味地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说、读、写,积极地思考问题。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满堂问。尽管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提问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可有些教师只是将原来的“满堂灌”简单变为“满堂问”,整整一堂课的不断提问,让学生疲倦得应接不暇,并且大多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貌似热闹的课堂,实则华而不实,何谈摄取知识与思维锻炼?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满堂看。随着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历史再现,不少教师干脆在历史课上放起了“电影”,把曾经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结果多媒体上热热闹闹,台下学生冷冷清清,这样喧宾夺主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多媒体中的情景画面通过学生的兴奋神经转化为知识的升华和思维的更新时,才算得上一次成功的教学。

3、有序组织,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地活动起来,而不是乱来,要活动的有秩序、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1)认真设计学习目标和提纲,是让学生积极自学的重要一环。尽量在每一堂课前,精心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小黑板提纲,让学生自行通读课本,进行自学预习。(2)划分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确定学习分节任务。根据前面的自学预习提纲,让学生全面通读熟悉课本知识,让后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在各个组长的主持带动下,讨论交流学习内容,在交流中总结归纳,完善整理学习内容。(3)进行竞赛演示,反馈自学效果。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交流后,由各小组发言人展示本组学习所得,同时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发言,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反馈展示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肯定和点拨,积极鼓励,通过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4)要适当作好笔记,巩固好学习内容。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地点、人物、时间等等相关内容,需要学生记住大量内容知识,因此,在课堂学习理解之外,要适当引导学生多做笔记,教会学生结合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做好完整细致的笔记,在课后通过笔记进行巩固学习。

4、调动活力,释放激情

当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一湾“活水”,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积极调动,才能让学生一直保持饱满活力和充沛激情。(1)调动课堂情趣。例如在学习商朝和西周历史演绎时,可以给学生通讲电视剧《商周王朝》的情节,在学习秦朝历史时,利用学生笔记的间隙,播放《秦始皇》主题歌曲等。(2)积极植入兴趣。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独特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历史课中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我国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或成语故事有哪些?同学们最近读的课外书籍里面,印象最深内容是什么?我们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加强与历史相关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3)手、脑、口联动,全方位活跃。通过解放学生的手、脑、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让学生在自学是勾划重点、批注疑点,书写教学课题、板书自学展示等等,培养学生自觉动手的习惯和能力;二是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在表达发言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如学习小组中的积极讨论发言,辩论问题上的积极辩论,讲述历史小故事,等等。三是激发学生的脑细胞,让其充分思考起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认识。(4)进行拓展教学,延伸学习激情。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变知识为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思想后,进行开展“如何开展校园建设”辩论会,又各派代表分别依托相应学派思想进行阐述校园建设观念。通过延伸开展系列活动,延展了课堂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做好观念转变,尊重每一个学生,适当地调动兴趣和激发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宽怀的学习天地和舞台,改善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

参考文献

[ 1 ]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笔记

历史中考已实行开卷考试,课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堂笔记的记法也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时查阅而提高考试速度和做题的准确度,规范做好课堂笔记就显得致关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呢?

一、做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本的有三个作用:一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解题技巧,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用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理性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大资料。

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策略

1、明确做笔记的宗旨

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做笔记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该让自己怎样去做笔记。

2、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3、注意做笔记方法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做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简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一言以蔽之:做笔记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有重点的记,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4、老师在念笔记时,语速要适中

由于历史老师任课班级多,每班的周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工作量大,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每一个笔记,多数时候是老师口头念,学生自己写,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述时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学生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笔记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完整地记好;过慢,无法保证完成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同时老师在口述笔记时,要不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语速,把学生写不来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5、历史笔记中的圈、点、勾、划技巧

圈、点、勾、划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笔记方法。“圈”就是圈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点”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历史图(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等)作上符号;“勾”和“划”就是把基础知识用直线或波浪线进行勾画,(学生可按自己的习惯使用符号)在进行勾画时只需要学生划出主干部分,修饰成分可去掉。

6、注意笔记内容

记笔记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

7、课后要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8、定期整理笔记,可以升华为单元归纳、主题归类等。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积极作用 注意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的积极作用

1.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历史是初中时期的小学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以及单一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淡薄,历史成绩和素质能力也难以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它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声音、及时有效的反馈,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能较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每门学科中都有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如,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与民族工业发展过程的相互影响,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性概念,等等,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点击鼠标,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创设出形象的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再配以动听的音乐和老师的生动讲解,更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效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都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新的多媒体教学能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媒体技术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能够更加具体地反映历史思维过程,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

5.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新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讲练结合,做到当场测练,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给予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习题编制成一个可交互操作的界面,使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对学生完成正确的由计算机给予表扬,回答错误的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继续思考。此外,通过课堂测练老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注意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像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其实,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多媒体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

2.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写副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轻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3.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配合使用。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手段。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与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

4.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一些重点,教师往往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位置,以便学生在整节课中有所参考。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等特点。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虽然多媒体教学中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5.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第9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复习 学案

科学的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促进思维、提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历史复习方法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而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复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具体的历史复习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我认为学案的实施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为此,我在历史复习课中对学案的实施进行以下的调查、实验和研究:

一、学案实施前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对传统的历史复习课进行调查发现,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教师进授,学生听、练,灌输式的复习教学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2.教师复习系统知识,学生记笔记,学生缺乏梳理、提炼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独立的主见、个性和主人翁的学习态度,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4.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常在复习课中昏昏欲睡,缺少兴趣,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下降。

5.教师有时候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我行我素开小差。

根据学案实施前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着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本人致力于在不断提高自身历史教学理论素质的同时,精心研究教学实践,注重教育以人为本,朝着:(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3)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师生伙伴式的团队文化的方面不断尝试努力。

二、学案实施重在过程

所谓的学案,即学生钻研相关知识、根据现有掌握的知识和收集到的信息知识来归纳、总结确定的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课时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步骤安排、教具和进程,预期所要达到的效率等具体过程的计划。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出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作为人的学生的发展,她使学生日臻完善,使其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一切从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进行教育决策,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得以健康的成长。为此,当每一个章节新课知识学习完成,我通常布置:全班学生回家整理、归纳本章节的知识,理清重点、难点、该掌握的知识目标配以你认为所要掌握的知识习题等,自写学案。学案的实施其主要框架结构和流程:其中学生实施学案这一环节中,以教学形式完成,主要经过以下流程:

其中学生实施学案这一环节中,以教学形式完成,主要经过以下流程:

在复习课中轮流实施自己所写的学案,学生兴致盎然,蠢蠢欲动。回家积极认真收集信息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有的用表格法,有的用图表法,有的用大纲式等等;许多学生还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突出重点、难点,配以自编习题及所需要解决的知识难点。第二天在课上交流、自告奋勇上台实施学案,台下的学生积极合作配合,共同解决难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指导一起解决完成。有个别学生还创造性的制作的一些学具,在实施学案时故意把学具所属的年代或朝错,通过展示,让其他同学找错误,全班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流畅的复习完各个朝代的发明创造,并且突出了复习重点。从那以后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自制一些学具,想尽一切方法使自己的学案实施时生动、有趣,基本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许多学生从家长、老师“要我学”慢慢地转变成“我要学”,学习态度有了质的飞跃。有一个平时学习不努力,各学科都较差的学生在经过几次这样的复习课后,看到别的同学能在讲台上表现这么出色,也跃跃欲试,上历史课开始非常认真。在八年级历史最后一单元复习中,他找来了家里的老照片和一些生活用具,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一个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场景。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紧密结合,学生大多能轻松愉快的学习、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学案实施所见成效

通过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实施学案以来,首先,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信心、自信心、,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一些本来各科基础都较差、上课从不举手的同学也争着上台来讲演自己的学案 ;其次,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学习,能时时表现出主人翁学习态度,常关注课外相关的历史知识,遇到疑问常主动请教老师,如看到电视里的一些探索与发现栏目,跑来问老师,对于一些历史疑难能敢于和老师讨论、争论,直到弄清楚为止;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欲望不断增强,同学间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发扬。

四、学案实施所引发的思考

初中历史复习课实施学案过程中,怎样使每个学生在每节复习课中都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其次,怎样使学生在实施学案过程中把握知识的难易度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再次教师如何能适时指导还有待在今后的复习课中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