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内涵建设与创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J].科技信息,2006,(10):3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构建方式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急需加快对信息化网络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将来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基本内涵,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构建过程进行叙述,由此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相应的有力依据。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网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是一种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信息化网络的核心目的是将职业教育学校打造并发展为数字化校园,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字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最终发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1]。此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更注重对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对校园网络的组建,从而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计算机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环境,由此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另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其中心实质思想就是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相融合,由此保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本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过程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重要前提就是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其也是职业学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硬件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基础设施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骤。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需要结合本职业学校办学的特点,然后通过科学的规划、布置、实施,才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网络覆盖于整个学校,从而构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例如:网络机房、校园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等[2]。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一种可以对网络教育功能的系统进行控制与操纵的设备,例如:网络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网上服务系统等,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的建设程度的高低决定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甚至代表着校园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对于整体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言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时候,需要将该环节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实施,从而为整体校园网路系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保证信息化网络的应用水平。
(三)关于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常见的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包括以下几种,例如:电子教案、试题库、各类素材、百科知识等,可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保障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教育信息资源,那么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本院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四)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建设
当职业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均建设完毕后,信息化网络教学活动才可以有效开展,其通过综合上述所有“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升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由此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整体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关系到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的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由此使其具备信息化素质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全体学生提高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4]。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进行叙述,并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而探讨相关建设步骤,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教育资源的构建、网络教学的构建等,由此确保信息化网络技术实施于整个职业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学生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为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职业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校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外,笔者希望通过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和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由此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将其培养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与意义,指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职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质和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识就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虚假与共享问题,资源共享,并不是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情况下,能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1.2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中心,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课堂与试验地。
图书馆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延伸,它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能适应时代要求,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满足专业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目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方向[2]。
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传统应试性教育依然在延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质低,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去检索信息;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信息与筛选信息。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缓。
2.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国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得相关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较高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教育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专业技能,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捕捉机遇和迎接未来面临的挑战。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堂――图书馆
3.1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4],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所有人一生学习的机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化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很多国家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国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开拓,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特长,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社会使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学习中,信息教育的动态要求终身教育。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又必须借助信息教育。
3.2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意识、伦理、道德、技术四个要素[6],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首先,开设合理的信息教育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教育,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途径与步骤。其次,培养师资,开发教材。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授课老师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外语、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教材,是推进大学生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最后,在校内开辟信息交流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二、三次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3.3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职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一样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应与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联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研制网上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并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将文检课的教学从填鸭式向自助式转变,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如进行书海导航活动,开展信息角活动,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相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优秀的信息人员能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6]杨丽.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28-32.
[2]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3] 陈步苓.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7-28.
[4] 杨小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195-196.
关键词:传统社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77-01
一、引言
瑶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瑶族节庆、祭祀、民俗等传统活动主要表现形式的瑶族舞蹈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不断走向辉煌,不仅体现了瑶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还展现了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对舞蹈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传承与发展赋有美学意蕴和昂扬向上民族精神的民族舞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如何依托传统社会教育,发展作为瑶族文化根基的瑶族舞蹈,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对传统社会教育的冲击和推动,唤起人们对瑶族传统舞蹈的兴趣,形成保护与传承、和谐与共生的社会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瑶族舞蹈内涵及其与传统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瑶族舞蹈种类繁多,多与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耍歌堂”是广东瑶族节期最长、活动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民族盛典,盘王舞即是为祭祀共同的祖先盘王而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统舞蹈,它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气氛。
瑶族传统舞蹈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造型优美、独具内涵,它详尽地记录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传统社会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人文、科教领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和带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广东连南的“耍歌堂”和“长鼓舞”分别于2006和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社会发展更加离不开传统社会教育,加强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三、传统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共生关系对策
理清民族文化传承思路。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瑶族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舞蹈种类繁多,但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应从筹措资金、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到开辟文化馆等重要场所等入手,让更多的瑶族同胞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瑶族传统舞蹈行动中。
营造传统社会教育氛围。近年来,年轻人对瑶话、瑶歌、瑶舞等本民族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逐渐淡薄,后继无人现象突出。面对困境,必须加紧营造传统社会教育氛围,抢救和保护瑶族传统舞蹈。如通过多方渠道,争取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对民族文化馆的资金支持;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瑶族舞蹈大赛;文化馆免费向中老年人开放,开展瑶舞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氛围的营造,既可传承民族文化,瑶族传统舞蹈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加大瑶族传统舞蹈宣传力度。群众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和领导者,他们艺术造诣高,魅力独具,应利用媒体和舆论宣传工具,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可通过政府补贴、活动奖励等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待遇,授予"长鼓舞王"、"瑶歌大师"、"民间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提升知名度。还可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瑶族传统舞蹈的资源共享,逼真地展示瑶族舞蹈高难度舞姿的技巧。多媒体可让更多的人领略瑶族优秀传统舞蹈的源远流长,获得美感,启迪心灵,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如“长鼓舞”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现瑶族人民建造美好家园时找地基、丈量、砍木、削木、搭建等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瑶族先民的生活场景。
拓展传统社会教育途径。瑶族传统舞蹈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厚的历史积淀所代表的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艺术魅力通过传统社会教育予以完美呈现。应将舞蹈教学纳入中小学教学,提高青年学生的舞蹈鉴赏力,造就瑶族传统舞蹈生力军;开展瑶族传统舞蹈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瑶族传统舞蹈管理和研究人才;开办传统文化培训机构,将以瑶族传统舞蹈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融入传统社会教育。
四、结论
传统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课题。只有对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传统社会教育,才能焕发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人类精神生活,达到传统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共融。
参考文献: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A.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B.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C.滕尼斯(Ferdinand
) D.梅奥(George Elton Mayo)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首次提出是
A.1976年日内瓦的世界就业大会 B.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
C.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D.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3.关于创造型人格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哈根 B.D.麦克莱兰
C.A.英格尔斯 D.S.N.艾森斯塔德
4.______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A.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B.社会层面的城市化
C.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D.观念层面的理性化
5.城市成长和扩张的理论模型中,1925年社会学家E.伯吉斯提出了
A.同心圆模型 B.扇形模型
C.多中心模型 D.链条模型
6.“陌生人”为主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角色之间的互动 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 D.完整的人的出场的互动
7.推动民主化的内在动力,______是最重要动力。
A.经济发展
B.教育和科技的发达
C.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8.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倡导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人是
A.弗吉里奥 B.卢梭
C.但丁 D.薄伽丘
9.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教育普及化 B.民主化
C.世俗化 D.理性化
10.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A.劳动力市场 B.技术市场
C.产品市场 D.资金市场
11.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势,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
A.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B.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C.从单向型流动向双向型流动转变
D.从区域性向全国性流动转变
12.国家粮食局在______宣布废除“户粮挂钩”政策,宣告了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的结束。
A.1986年 B.1992年
C.1998年 D.2001年
13.在中国当前现代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A.将促进组织管理结构由纵向控制型向横向互动型转变
B.促进集权式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组织体系向分权式科层制为基础的现代组织体系的变更
C.将提高组织成员的革新和开放意识,为组织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员
D.将根治非正式关系畸形发展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并为组织现代化运行提供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
14.要建立现代组织的组织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
A.强化管理者的法制和民主观念 B.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C.制定规范化的管理规章 D.推进科层化的管理制度
15.______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A.“马太效应”理论 B.“转型效应”理论
C.倒“U”理论 D.倒“J”理论
16.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社会进步,“无发展的增长”的实例是
A.巴基斯坦悲剧 B.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的“烟雾事件” D.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17.新型工业化的内容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依据______进行社会分层属于等级式社会分层。
A.经济收入 B.劳动技术分工
C.权力关系 D.市场关系
19.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中,______是属于边缘性群体。
A.农民工群体 B.个体劳动者群体
C.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 D.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
20.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是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横向流动
C.循环流动 D.机械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A.发展条件的劣质性 B.发展动力的外缘性
C.发展进程的跳跃性 D.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E.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型
22.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发展经济学 B.发展社会学
C.庇护主义理论 D.依附理论
E.世界体系论
23.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
A.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B.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C.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D.伊亚尔的“比较资本主义”论
E.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论
24.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的是
A.社会关系数量增多,凸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B.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强,拉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临时性和间断性社会互动较多,个人自由感强
D.表达性关系大量存在
E.工具性关系大量存在
25.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神秘主义的特征归纳为
A.不可言说性 B.知悟性
C.短暂性 D.被动性
E.禁欲性
26.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层次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有
A.厦门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青岛 D.上海
E.北京
27.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是具有必然性的,这是有利于
A.农业面貌的改变 B.工业效益的提高
C.社会公平的实现 D.社会心理的平衡
E.城乡环境的改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9.社会网络
30.大众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3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自我强化的表现。
33.简述现代民主国家实现的条件。
34.从人格构成的五因素模型出发,简述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具体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一直在遵循“中国梦”战略思想,构建了富含时代性的话语体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及规律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院校都在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中引入这一战略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1 “中国梦”内涵简述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其主要内涵包括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几个方面。国家富强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予以解决,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最终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则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中国梦”这一构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国梦”思想中包含着其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都可以运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源。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教育方式、载体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2.2 坚定大学生信仰
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等问题,导致价值观、道德观逐渐发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梦想、深陷物质欲望的情况,以科学的思想激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观、人生观。同时,“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追求。[2]在大学生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梦”会对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巩固理想,坚定追求目标,从而完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机。
2.3 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都是我国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其中饱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2.4 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形态,学生愈发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逐渐摒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梦”倡导集众人之力,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不仅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强调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要求个人发展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3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3.1 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践途径,能够有效借助传统教育课程体制,实现“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在教材中增设“中国梦”相关知识内容的专门章节,并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使其真正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教师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则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其次,应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利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渗透。因而,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创设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教师的课堂自信,提升学生兴趣和教育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目前,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巨大,使其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据调查表明,现阶段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网络媒体,占其所有获取信息途径比例的70.6%,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其生活、学习中。例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向学生宣传“中国梦”战略思想,并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对“中国梦”理论的学习。同时,了解本校学生应用各类网络平台、即时沟通软件的频次,选择大学生广泛应用的平台、软件,建立校园公众号,并构建学校自己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针对“中国梦”理论进行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从而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因而,高校应围绕“中国梦”战略思想主题,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清形势,获得改造主观、客观世界的能力。[3]例如,开展“中国梦”思想学习活动、助力大学生完成梦想活动、“中国梦”宣传讲座等。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产业化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致使对高职院校的理解产生偏差,过分强调人才的应用技术性,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性。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只强调专业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甚至存有“先成才,后成人”等思想误区,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等受到消极影响。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众说不一,笔者无意深论。只针对高职院校因此而产生的教育功利化现象,即只关注给院校带来经济利益的招生率和就业率问题,而忽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问题予以探讨。教育的产业性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这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可以多元化,可以为我国一直以来完全由国家负担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并不是把教育完全的按照企业模式去经营。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的产业性还集中表现出对相关的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长期性事业,这一根本性是不可撼动的,对教育的功利化认知将会导致忽视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忽略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轻视,这是对高等院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性原则的一种监测。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上升至30%以上。同时,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新读书无用论”以及大学生道德沦丧现象也时有发生。2010年1月26日,总理在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本取向应该是公益性的,决不能‘一风吹’地搞产业化。即使是文化产业也应该面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高职院校不论是民办还是国办,都不能忽略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所培养的人才都应是人文素养完善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以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强化了产学结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怪圈,突显就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避免出现“有学历没能力”现象。可是,在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特性引导下,使得很多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甚者把其等同于岗前技术培训,盲目要求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把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完全等同于职业能力,从而导致忽视了作为职业能力重要基础和支撑的以德育教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简述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2.1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的技术能力,职业资格则是体现为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的资质程度,它们是职业能力的外显形式与物化。这当然很重要,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所展示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是相对静态化的,而职业能力则是相对动态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具备才能促使从业人员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自由应对技术、资质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调查发现,80、90后的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仅能适应某层次或某类型的工作,而缺乏结合工作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拓展领域、完善自我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的升华。这反映出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德育素养教育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职业能力中诸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心理承受力等人文素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予以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忽略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