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估;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以至于每年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量巨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农业科技评估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估结论不仅能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对我国农业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以便于加强农业方面的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农业科技评估概念
农业科技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农业科技评估不仅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国家科技部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同时在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的农业科技评估工作都积极开展起来,对提高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对当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及目的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估的定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之一的农业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因此,农业科技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与农业学科本身有关,也与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有关,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2.1 评估机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各国的管理模式和属性不同,评估机构大致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种属性,国家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美、英、法等国家的科技评估机构设置都相当健全,2种属性和3个层次的机构同时并存。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服务对象非常单一,主要是政府,经费的来源也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因此,在开展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和科学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评估机构很多、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意识,大多数是在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的委托下对某些项目进行评估的,这对全面开展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想要完全坚持“第三方立场”和发挥评估机构的主动职能都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性。
2.2 评估制度和方法的不规范性
农业科技评估机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其评估制度和方法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英、法、日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十分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及方法。而我国的评估制度、体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农业科技评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被引次数及专著数量这些指标作为依据。但是,量化评估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导致科研中倾向于重视刊物级别、轻视论文档次。由于应用研究领域的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主要集中在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因此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估并不适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受到主观化影响,选择的评估指标的不同,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标准不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如果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过分倚重,评估标准的过度量化,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就会产生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2.3 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人们未知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评估过程和结果中更是承载了这种风险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采集不充分,导致预测新技术效应的难度非常大,加上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活动都是在科技管理部门内进行,缺乏市场需求性,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科技评估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农业科技评估的对象也非常广泛,选择的评估指标也要包括环境、价值等多种指标特征。根据评估者的能力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多样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评估人员的评估能力及素质的影响。目前农业科技评估领域还缺乏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以及有效的评估监控机制,有碍于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评估的结果存在着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科技评估对政府和各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用性存在误差。从而带来人们对农业科技评估能否为科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能否在决策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产生疑问。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3 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评估快速发展因素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熵权法;“互联网+”农业;权重;灰色关联
目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分散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阻碍,一时间难以解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领域,则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互联网+”农业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以及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实例分析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以往文献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X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万千瓦)、农业增加值X(亿元)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X5(万人)作为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算
(一)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为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三、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笔者团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整理出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并根据其数值计算出相应权重。
即在关于“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中,黑龙江省表现最好,辽宁省次之,吉林省表现一般。东北三省在 “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中表现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短板,其中农业基础最好,农业机械化最高的黑龙江省,在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实力较弱;而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吉林省,其农业基础及自动化水平不够发达,制约了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短板选择加强自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网络配套设施建设,以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对“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中,应着重考虑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尚属于新生事物,学界对于其的研究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熵权法这一赋权方式以一种客观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的确定,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宋富胜,赵邦宏.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信息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在获取相关农业信息时便遇到了很多阻碍,获取渠道单一,造成市场定位不准确、生产量少、生产产品不明确等问题,而由于对现代农业服务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因此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与社会发展、市场运行环节的脱节,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因此,要想建设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网,就必须提高对政策、市场、技术和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农村金融发展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研究,并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与扶持政策,协助农村地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与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农业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期与范围内,形成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特征的农业形态。要想实现现代农业,就必须从农业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集约化与商品化发展,采用现代经营理论、管理方法、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弊端。针对国内年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平均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发展的水平。又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缓慢。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短缺的自然资源又面临流失的危险,使原本极为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如果我国不能够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科技、拓宽农业发展的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资源存量,就会与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产生冲突,从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规模。因此我国必须在应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的同时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农产品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优质化,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1.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因素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析评价农业区位,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区域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所有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农业生产在该区域的分布。如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水源即是其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它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即成为主导因素。
我国主要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举例:
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变化的,自然因素变化相对较小,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大,如科技、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变化,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将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如图所示:
3.小地域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在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区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而区位条件是指区域农业发展中,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有利条件(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也就是对区位因素的优劣进行评价。
【答题构建】
高考题命题中,其答案紧紧围绕区位因素,密切结合材料,要求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农业区位问题的答题描述方式可构建如下:
1.自然区位因素描述:
(1)气候:①有利条件: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高温多雨;②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不足;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热量不足;旱涝灾害频繁。
(2)地形:位于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3)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水源:冰雪融水丰富,水源充足;临河流、湖泊,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描述:
(1)地理位置:位置适中,靠近城市,市场广阔。
(2)市场:市场的远近、位置。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价格。
(4)交通:陆路交通(铁路与公路是否便捷)、海运条件、空运条件。
关键词: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财政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由长春科技学院科研启动基金(博士启动基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40
1 吉林省农民增收的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民增收主要采取的方式:一是农村第一产业中农民收入增长稳定;二是非农产业的增收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三是政府相关惠农政策的落实,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四是农村的各项税费改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民的减负增收;五是在竞争中的农村市场经济环境下,为解决农民增收创造了必要的竞争条件。
2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弱,与整体的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愿望仍有较大差距。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存在农业机器、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吉林省农产品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实现稳产、高产;二是一些农村农业生产的工程标准较低,整个工程设施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效益缩减等问题,不能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可见,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吉林省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吉林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吉林省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条件,促进了全省农业的发展。
2.2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吉林省农业及林业的比重较高,而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较低,畜牧业发展滞后。在饲养业中,由于吉林省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中过多偏向养猪业经营活动,致使节粮型、食草型畜牧业、高蛋白质的禽类生产不足。就现阶段总体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整个吉林省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发展策略等必须达到一致要求。当前,在我国支农、抚农政策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速度与往年比实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在整个吉林省城乡发展进程中,乡镇企业也在逐步调整发展策略,争取在当下的务农政策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展,吸收新的就业机会。吉林省要在当前的抚农政策下,适时作出新的调整,以达到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于整体合理化的最终目标,实现在吉林省农村各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加快吉林省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
2.3财政支农机制不够完善
自我国取消农业税以来,吉林省农村财政体系趋于完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农户自身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吉林省农业财政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财政支付过程中信息不透明、支付结构不够合理,这种情况下,吉林省农业整体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不断降低,从而对吉林省农民收入增加造成影响;二是目前的财政机制尚未健全,财政支农机制不够稳定和规范。在当前财政支农机制政策扶持下,吉林省财政支农机制的补贴资金虽逐步增加,但总体的支农资金在持续走低。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当中的生产要素很难流向农村,反之,在吉林省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加剧外流。原因在于吉林省现行的农业财政支农政策中没有起到引导作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劳动力剩余
吉林省农业人口居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较低,耕地资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相对于耕地资源来说农民的数量呈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农业资源之间没有很好的匹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剩余的劳动力闲置,影响了农业劳动总体生产率,对全省农户的收入、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过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在有限的土地上分散的农民,生产规模的粗放模式,土地补偿规模下降趋势明显,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5科技水平低下
在资金投入上,吉林省对农业科技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吉林省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新科技应用推广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在农业科学和技术上的投资相对量、绝对量存在较大差异。农业科技的渗入占全省总农业产值的0.5%~0.7%,发达地区的农业总产值是9%,全省农业科技水平对农业增长率奉献为40%左右,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地区的70%~80%的水平。
2.6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现阶段,吉林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要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开展专业的农业生产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农民中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在日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户,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生产效率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权晓超.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增收问题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农业种植;种植结构;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存在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现象,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为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农业种植结构不是很理想,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而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资源、肥料及科学技术等,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其农业种植结构,以此来促进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种植各因素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影响其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不但会影响其种植结构,还会加大农业生产负担,影响农业发展。就广西地区而言,影响其种植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资源、肥料及农业技术等。
(一)土壤
广西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带,其土壤呈酸性,土层比较湿润,并且土壤缺磷,还有湿冷的特点,适合种植常绿阔叶林或者常绿落叶混交林。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壤土、紫色土及水稻土等。广西地区受其土壤资源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其土地资源多为山地、梯田式,而且宜山林地比较多,比较适合发展农牧业。对于已经耕种的土壤来说,可以施用有机肥料,也可以用一些石头或者磷肥等来进行农田的基本建设,以此来防止土壤被侵蚀。
(二)水资源
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比较充沛,是我国降雨量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该地多为阴雨天气,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相关数据显示,广西的水资源,来源于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年降水量达1100mm,人均拥水量达3800CBM。而且该地不但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也比较好,有利于农田的基本建设。然而,正是其降雨量比较大的优势,尤其是每年的4-9月是广西的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发生洪涝现象就会给农作物带来极大的损失,还会给农作物带来病虫害的伤害,影响着其农业种植结构,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
(三)肥料
目前广西地区的土壤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除草剂等,使得农作物出现了营养缺失的现象,影响着广西地区的农业产量,也影响着其种植结构,同时也破坏着广西的生态环境。而且广西农药使用量依然在逐渐增加,一些农作物经常出现农药残留的现象,过度使用肥料还给周围的水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病虫害现象的增加,从而影响着广西农产品的质量,影响着其种植结构。同时,一些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还会使其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发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僵化现象,从而使得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流失,久之使得土地不在适合农业生产,从而使得其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
(四)农业技术
目前,我国新型的农业技术在全国都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使得农业种植向现代化、规模化、及产业化方向发展。然而,广西在应用农业技术方面却不容乐观。如一些新型的农业机械不但没有被广泛普及,而且由于农民知识有限,未有效利用这些新型的农业机械。加之广西政府的不重视,也没有将一些农业技术如植物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等向农民进行普及,使得广西农业依然处于分散式经营状态,影响着广西的农业种植结构。
二、完善农业种植结构的建议
广西应结合其土壤结构特点调整其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化肥肥料的使用,合理使用农业技术等,来完善其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结合土壤结构特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广西地区应结合其土壤的特点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如应用土壤保健技术完善其土壤功能,让一些比较僵硬的土壤变得松散,提高土壤的净化能力。这种保健技术可以让广西的黄壤土中微生物数量有所增加,改变其缺磷、湿冷的特点,优化土壤质量,从而解决一些农作物不适合在广西地区种植的问题,有效调整其农业种植结构。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广西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来完善其农业种植结构。如可以多种植水稻和甘蔗等,而且为了防止广西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现象,还要根据我国节能节水新能源的政策,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完善其抗洪排水机制,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减少化肥使用
广西要想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其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首先,在作物种植期间,应避免使用一些有害的化学药物,以免影响生态环境;其次,应避免使用那些促进农作快速生长的化学药物,这种化学药物一般都是有害的,应按照有机农业的思路,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有机肥料不但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避免有害的化学肥料影响着土壤结构和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为了让农作物可以得到充分的营养,可以应用有机化肥。利用有机化肥来缩短农作物的生产周期,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合理利用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包括很多种,如土壤保健技术、植物保健技术、新型农机技术。在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这些农业技术。首先,利用植物保健技术,帮助植物进行次生代谢,提供其次生代谢所需要的营养,以此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而且广西地区受气候的影响,易发生洪涝灾害,利用植物保健技术就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给农作物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其次,土壤保健技术,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还能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对于一些新型的农机技术,广西政府应加大重视度,组织专家到种植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农民做好技术培训,提高新型农机的使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结语
对于农业种植结构来说,其种植因素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完善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广西为例,其影响因素是土壤、水资、化肥及农业技术等,因此,可以结合其土壤的特点,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化肥的使用,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来完善其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广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才翠.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大科技,2013(31):12-13.
[2]于艳华.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33):22.
[3]李威.分析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57.
[4]范金水,姚青海,吴金民.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农家科技,2013(6):5-7.
[5]赵赞国.分析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5(32):230.
我国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了44个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都有其特点,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依照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发展。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生态农业所在地主要特征以及相关研究者考虑相关问题的角度,通过对地区资源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农业经济以及地区协调性等多个方面对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地生态农业生态与经济、生态农业环境与经济以及当地人口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指标进行有效评价,以此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明确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农业经济,为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
2、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生态农业经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那么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相关参数及内容进行计算评估,在评价指标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二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三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以及系统总可持续性指标计算方法等。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利用二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可以确定权重,权重会随之指标数值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而通过权重的变化则可以判断出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与薄弱点,使相关决策者及工组人员对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客观清晰的认识。三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指的是农业发展指数,通过指数变化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系统总可持续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性进行度量,实际上也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一种度量。生态农业健康、经济活力程度以及社会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可持续性指数计算中不适合赋予其不同的权重。通过生态总可持续性指数变化可以对同一地区或者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间段的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各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实力,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
乐居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乐居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乐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年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我国东北地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属热量带的温带、干湿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该区域内地势平坦,雨热同期,森林植被茂盛,黑土肥沃广布,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它由南部的辽河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组成,气候适宜,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具备农业发展的最佳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所以,我教学的时候,归纳得出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区位条件是: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雨热同期,水源充足;③地广人稀,有利机械化耕作。在长期教学中,我归纳总结出类似的农业发展区位条件,它们是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在一定区域内,只有具备了这些区位条件,农业才能够得到很好发展。
1 对比东北平原与世界同纬度区域农业发展因素
世界同纬度区域中,与东北平原有类似农业发展因素的还有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等。我们如果从自然因素来分析,它与我国东北平原农业发展因素是完全相似,具有: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雨热同期,水源充足;③地广人稀,有利机械化耕作。上述三点仍然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仅有的区别在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机械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农业发展分带比我国东北平原明显。因此可以说,两区域农业发展因素,能够达到完整的知识迁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要讲解一个区域农业发展因素,另一个区域也便水到渠成了。例如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三江平原湿地,在世界同纬度区域中也分布着许多类似的湿地。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因素进行归纳,主要是以下几点: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地下有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④河流有凌汛。
在我们复习世界同纬度沼泽地的时候,就能够完全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如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沼泽地,加拿大的哈德孙湾沿岸沼泽地等等,这些沼泽地的成因,完全同我国的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因素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又如,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辽河平原的盐碱化,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荒漠化,松嫩平原的水土流失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我通过知识点的归纳,辽河平原的盐碱化成因跟华北平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即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旺盛;③不合理的灌溉。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荒漠化成因同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即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过垦、过牧、过樵;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程建设不注意保护环境。松嫩平原的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即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或地势起伏大;④植被破坏;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⑥开矿。因此,高考地理复习中,只要我们认真去总结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最终一定会如上述知识一样,实现同类知识的完整迁移。
2 对比东北平原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因素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很多,只是相对东北平原来说,面积狭小,一些区位优势不如东北平原优越,但是,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优越自然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最终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譬如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四大区域中一些小平原和河谷地带都具备跟东北平原相似的农业发展因素。如果我们教学注意总结,归纳分析,容易得出,它们任何的区域中的农业发展因素都有和东北平原相同的因素。我们教学中把握好知识迁移,将会对教与学双边活动收效非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