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2: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战略管理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战略管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知识 企业战略 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过程

企业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或明确企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过程,项目管理方法是一个结构化的方法。基于这种明确的项目管理方法建立项目的目标和整体实施计划,可以帮助企业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同时在项目启动后,确保企业的项目组和相关部门建立共同的项目目标和管理基准。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整天忙于日常经营活动的企业管理人员,以合理、井然有序的方式分析问题、进行决策。

项目管理的过程可以采用PMBOK的项目管理过程划分,即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无论项目本身的特点还是阶段的划分,管理项目的过程都是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过程一般都会反映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

二、管理方法与业务流程的集成

企业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的第二个任务,是将项目管理方法与企业的业务流程集成,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企业的业务流程描述了公司如何开展业务,是公司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并相互合作的指南。一般说来,公司运营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具有明确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标准。在IBM公司和惠普公司,业务流程方面的审查,是业务部门接受公司的业务执行审计中的主要内容,通常涉及以下问题:该业务部门执行业务是否有明确、文档化的业务流程;该部门中的有关人员是否都接受过业务流程培训,并能通过各种途径查看业务流程文档进行学习;该部门执行业务是否按照业务流程的规定进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是基于项目管理的过程设定的。基于过程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方向。

比如,在ERP软件厂商中,SAP公司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管理设计的ERP软件,淘汰了众多公司基于企业部门职能管理设计的ERP软件。过程管理的业务流程是以业务开展过程为核心,将业务过程划分成阶段,定义参与业务过程的角色和职责,而不是定义职能部门。以角色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强化了角色的作用,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因而具有很大的弹性。而且,部门和组织进行调整,一般不会涉及业务流程的调整。这样,相对稳定的业务流程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IBM全球服务事业部和惠普咨询事业部的业务流程都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基于角色定义的过程管理流程。以惠普公司为例,其咨询事业部与Focus PM方法相匹配的业务流程叫ELCP(Engagement Life Cycle Process),由以下六个阶段组成:项目预设立、项目建议书和评估、项目选择、项目执行、项目保证阶段、项目的后续支持。

三、选择项目

项目的选择和计划是国内企业项目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也是建立项目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加强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项目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项目的选择过程和项目的执行过程。

项目的选择是项目型企业业务能力的关键。项目型企业的项目选择过程,是指从市场上获得商机到与客户签订项目合同的过程。过程开始于收集项目商机,进行简单评估,确定可能的目标项目,初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项目,然后对项目进一步分析,与客户进行沟通,制定项目方案和计划,通常还需要与客户进行反复交流,参加竞标,直到签订合同才算完成项目的选择过程。

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对项目的定义和计划已经有相当明确的描述,应包括明确项目的目标、时间表、项目使用的资源和经费,而且得到执行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和项目发起人的认可。项目执行则是依此进行管理。IBM公司的一位资深项目经理说过:“好的项目经理选择对的项目”,很有道理。也就是说,项目经理在项目开始前,必须对项目进行分析,判断项目是否正确,是否可以执行完成。尽管项目经理常常没有挑选项目的权力,但有经验的项目经理接手项目后,会立即全面了解项目,与客户确认项目的目标,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当发现项目与初始计划有偏差时,必须与有关人员沟通,达成共识,得到客户和公司领导有针对性的承诺,以便项目可以按照计划进行。项目选择过程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项目才能成功执行。只有这样,项目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四、实施过程

项目型企业的项目战略规划实施是一个过程。根据企业的状况,该过程需要半年到两年的时间。通常,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企业高层通过战略研讨会达成企业实施项目管理战略的目标,并承诺实施项目管理战略;建立企业的项目管理方法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规划相应的组织角色、绩效考核等;实施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需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实施。在建立企业的项目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中,企业管理层和业务人员进一步沟通了企业项目选择和项目执行的目标。

五、小结

总而言之,项目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推广应用将整体提升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并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桂维民,杨乃定,姜继娇. 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4(05).

[2]赵明. 我国任务驱动型企业的战略管理特点分析[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04).

第2篇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 战略管理 发展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到战略管理。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在经济方面显现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处于新阶段的情况下,积极更新,将新知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使其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柱,可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总之,在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发展之际,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积极进行知识创新,使其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创造了机会,但同时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新的竞争、新的困难将要来临。企业要想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的发展,就要明确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缺陷。综合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缺陷有:

1.战略管理的实用性不强。

以往企业所开展的战略管理活动讲究的是“静态、理性、单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战略管理计划,严格按照此计划来落实管理工作,忽视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战略管理不能及时调整,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导致企业发展现状不佳。其实,导致传统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观点不科学、不全面,过分关注企业的内在性,不注意综合动态的市场环境、分析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目标、管理结构、知识创新。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企业应当正视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明确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战略管理水平。

2.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

说到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主要是传统战略管理过于重视环境变化的研究,尤其是环境变化中风险的研究,为了防范风险而制定战略管理方案。其实,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是考虑不够全面、分析不够到位。环境变化,使得环境的混沌性、不可预见性增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在规划战略管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跳出战略思维模式,对非线性的战略变化予以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如此才能使战略管理有效解决各方面问题。所以,企业应当重视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这一问题。3.知识研究不够深入。传统战略管理所关注的仅仅是清晰的显性知识,而不注意对隐性知识的了解。知识被作为同质化的假定,所有知识都被看作为易于转移、交流、共享的资源。大多数国内企业只是认为在规划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对显性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使知识达到强化战略管理的目的即可。但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知识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当在隐性知识的研究上加以重视,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点来分析和观察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从而探究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才能创新战略管理,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知识的深入了解应用,是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调整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

二、从知识经济发展趋来探析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1.知识视角的企业本质。

在传统观点中,企业被视为“黑箱”。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知识解释了企业,即知识这一特殊资源运用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生产、存储、运用的运动过程,也可以将企业称之为知识系统。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企业,重新调整企业,将知识创新、交流、转移、共享作为企业组织成员接触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2.知识创新支撑的企业战略管理。

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就是将知识、技术、业务、组织、与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使知识贯穿在整个战略管理中,使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战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那么,知识创新如何支撑企业战略管理,促使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呢?

2.1知识创新革新战略管理思想。

知识本身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将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根据新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促使企业管理层对战略管理进行全面的革新,使其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积极且有效的落实战略管理,改变企业传统战略管理的局面,使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所以,知识创新革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良好发展。

2.2知识创新为优化制定战略管理方案提供支撑。

在知识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企业积极的进行知识创新,将实时更新且丰富企业知识资源,促使企业根据知识资源了解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制定适合的且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积极推动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另外,知识创新还可以促进企业系统的分析竞争哲学、企业使命、企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企业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战略制定框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做铺垫。

2.3知识创新对战略实施的支撑。

知识创新,意味着不同方面的知识都在创新,因此不同知识所涉管理领域将会受到新知识的影响,促使管理逐步向知识化、流程化发展。因此,知识创新同样可以支撑战略实施,可以对企业人员、企业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全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企业,使企业有效落实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在企业人员方面,知识创新将改变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思维,改变企业领导及员工固化的思想,强化知识意识,促使企业领导及员工更加注意知识创造。在企业资源方面,知识创新将丰富企业资源,促使企业制定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合理且有效的应用资源。在企业文化方面,知识创新将深层次的拓展企业和社会文化,提升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在企业内利用文化来发展员工的潜能与智慧,可以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所以,知识创新将支撑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实,促使企业战略管理能够在新知识的辅助下,对企业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优化落实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实现战略目标,为推动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在企业战略管理市场化、科学化、合理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知识创新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对战略思想、战略策略、战略内容、战略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与时俱进,更好的管理企业,促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会,克服困难,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注意知识创新,调整和优化战略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10(1):39-42.

[2]马玉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05-105.

[3]程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50-50.

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企业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1.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企业针对环境的变化,规划与环境相匹配的富有弹性的战略,并继而进行实施、评估、控制。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最大化。企业通过战略管理分析成功的原因,并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对相关战略作出调整、进行部署,可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我们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结合企业面临的具体内外部环境来进行,既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内容与目标的影响,又要作到以我为主,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2.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价值优越性。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本质的特征。价值优越性是由企业的内在环境和市场决定的,其中市场中的客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得到体现最有力的佐证。如果企业不能通过创新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回报,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那么顾客就不会选择这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然不能获得超额利润,从而使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第二是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会让竞争对手通过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蕴育于企业文化中,具有比较强的抗复制能力;第三是多元延展性。所谓多元延展性是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针对环境作出快速应变的能力,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面对多变的市场和环境时,企业如果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就会针对环境变化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去开拓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进入新的市场,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等;第四是有机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些关于知识与技能、产品与服务、管理机制与创新的有机整合,单纯的一项能力无法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整合才能显现出巨大的力量;也正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整合的结果,才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容易让竞争对手进行模仿和复制。

二、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

1.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从本质上讲,成功的企业应该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同样,企业内部的某个人、某个团队也必定具有不同于其他人和团队的知识体系,企业必须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加强对这些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的管理。因为从企业的层面看,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价值,知识就是竞争力的源泉;一个企业的产品创新、制度设计、管理提升、营销策划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和支撑。知识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基础和保证。由于单纯的价格竞争或简单差异化竞争的时代已逐渐一去不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研发具有新的知识含量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创建以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全新管理模式。这里所谓的知识是广义的知识,不但包括了一切学问和理论,还包括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化。新经济时代,知识逐渐转化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天的企业处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企业的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它拥有物质资源、资本和员工数量的多寡,而首先在于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以及知识的管理和开发水平的高下。知识,已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财富的主要来源和资本交易的主要对象,这必然导致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必须随之进行转变。

在20世纪初的世界500强企业中,至今仍位居其列的仅有3%左右。许多研究者由此称,使企业“基业长青”的主要因素,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知识管理,将是帮助企业避免步步落后的有力武器。传统静态管理模式是固化、框架性质的程式,缺乏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在今天已无法适应企业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战略创新。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的变革,以获取、整合、保存和应用自身拥有的各类知识,创建动态化、知识化的管理体系。知识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应被提上日程。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首先,企业要认识到知识管理是对其它现有的管理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因此,开展知识管理要与其它管理方法相结合,与具体业务开展相结合。其二,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必须构建一定的组织形态和与之相关的制度保障,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环节明确相应的目标任务和管理人员,并由一名熟悉企业全程业务的高管负责系统推进。其三,配合必要的培训和定期评估、反馈,不断整合优化。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不断获取、整合、利用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信息,对于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拓展和优化营销渠道、营销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相信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企业崭新的未来。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施战略管理,强化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倡全员、全过程学习,是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希望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战略层面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D923.4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是最基础的市场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自改革开发以来,各种规模的企业就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开始趋向一体化,我国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成不变只能让企业坐以待毙,创新发展才是企业永葆活力的重要源泉。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间竞争的正负手,对企业战略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1相关概念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的是如何制定、实施和评价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综合性决策问题,是在当前竞争背景下诞生的重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相较于企业其他具体的管理活动来说主要特征就是宏观性,它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有体现,但是却不拘泥于细节,而是着眼于大局,从整个企业的宏观角度来看待企业发展问题,关心的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大潮中的存活能力和长远发展的稳定性。

而企业文化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任何企业的独特的企业成员共有的基本理念和对企业的认知,它主要关注的是价值观等方面精神层面的问题,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内在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效益而进行的日常管理活动;都推崇创新,不赞成一成不变;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社会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这两种模式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但是二者也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关注的角度不同。企业战略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企业的外部适应问题,而企业文化则更加注重内部协调。上文中提到,企业战略管理是在竞争环境下才诞生的,所以其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外部适应问题,重视的是企业在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长远考虑,而企业文化则是充实企业内涵的内部协调问题,是一种更易被接受的相对柔性的管理。

(2)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是企业发展中的“事”,其主要内容以事务性居多,而企业文化研究的重点却不是“事”,而是“人”,是如何通过建立起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组织氛围来促进企业事务的发展。这两项工作只有共同完成好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才能够获得内外兼备的良好发展契机。

3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影响

(1)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对于企业来说,其根本目标还是要营利,但是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的发展也是要由人来实现的,所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更加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加敏锐地发展企业自身的优势和问题,能够在企业长远战略制定层面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使企业决策更加客观有效。并且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战略如何变化,员工总是倾向于最初制定的战略。

(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仅仅制定出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做好战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保障其实施。而企业文化恰恰能够调动起企业自上而下的积极性,促使全体企业成员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对决策者的决策进行贯彻落实。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就带有激励、积极、引导、辐射等作用和属性,企业文化的成熟与否也是企业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

(3)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企业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规划,所以一般情况下已经考虑到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但是由于谁都无法预言未来,所以战略也是要不断进行调整的。在企业战略变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很可能引发混乱。而成熟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员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战略的变化,利于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十三五”发展时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市场压力,在看似繁荣发展的表象下,我国的企业发展实则步履维艰。在这个已经不能单纯靠企业效益致胜的大时代里,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正负手,而是否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管理是否健康科学的重要评价标准。近些年来,国内很多企业都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从整体上看,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企业文化对企业效益、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也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未来市场竞争会越发激烈,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无疑是另辟蹊径的创新改革措施。并且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应用在企业发展中,还能够进一步在军队建设、国家建设中体现价值,是今后我们应当重视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方振邦.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战略 知识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一般都局限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企业信息战略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特别是国内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还没有上升到企业信息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未能加以认真研究与吸收。随着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肯定和重视,最近几年,知识管理又重新受到企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保罗•罗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收益,知识需要投资,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现今,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客户的信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电信基础结构,以及雇员的创造潜力和技能等。为此,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之中,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当今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信息管理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因此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

信息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发达的信息产业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这些现实的变化对CIO的职责及其工作重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般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而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又使关键性的信息获取变得日益困难,迫使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现有信息的收集、开发,必须努力挖掘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特别是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性信息。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开发任务将日益艰巨,要求企业信息的保管者和加工者,变为企业信息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利用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从而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一般可以这样理解:有关企业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将企业知识视为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够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工作内容。信息是知识的输入端,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在于数据库中、被印刷于纸上或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需要有组织的知识,更需要有组织的智慧。谈到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信息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也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如果缺乏对这种区别的认识,就会把知识管理误解为办公自动化。

知识主管(CKO)的工作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集体创造力,其职责超越了单纯的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范畴,因而包括了诸如员工培训、工作技能、奖励和企业战略等。管理并经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是CKO的份内之事,知识主管正扮演着把企业的智力资源同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营销战略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特殊作用的重要的高层管理者。

信息主管(CIO)作为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的组织和开发为重点,致力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工作重点,其任务是监督企业信息技术的采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企业习惯性地把企业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一种延伸,因而试图把信息主管简单地改为知识主管。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企业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上,从而陷入了知识管理的误区。用一句话来简单、扼要地说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知识管理始于信息管理结束的位置。

在知识管理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细分出来之前,知识管理的实践和操作早已经客观存在于大部分传统企业的实际运作之中。知识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四个层次,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利用。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但是与所有的管理过程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管理过程而非一种结果。虽然知识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但在其概念提出之前,知识管理的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实践之中了。传统企业每天同样也在进行知识管理,如果企业的现状和员工的素质及预期的投入产出率(ROI)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投资一些资金建设IT系统以便辅助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条件不充分,企业不能上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也照样可以进行。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需要树立起一种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的知识资产,从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加强知识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早已经设立了专门的CKO(首席知识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理人还不清楚CKO是干什么的。CKO的产生标志着企业的竞争正在向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方面转化,企业需要尽快挖掘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不断完善优化这些资源,为企业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树立关键性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相关人员都是企业知识的使用者和载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知识资本的运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能够构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了,企业一般性竞争情报的获取和也变得非常容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从而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应该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机制。知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 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市场使企业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作为产品来获利,如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知识制造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而且知识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增加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信心。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而展开活动,企业信息战略的本质就是知识管理,企业需要3C(CEO、CIO、CKO)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来实施,从而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是通过经营和竞争来创造价值的社会经济细胞,这就决定着由3C统筹管理和策划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建设出经济、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紧迫需求。

信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利用率,而知识主管的工作则是始于信息主管对信息管理结束后而开始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产物,但是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企业中同样可以考虑设置CKO,将管理工作再次细分。CIO和CKO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尽可能同时确立起企业的CIO和CKO机制,而CEO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决策,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奎,魏昱,曲嘉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初探.情报探索,2001(6)

2.盛小平,王新敏.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2(1)

4.卢宏,孙金华,卢宁.努力造就中国企业的CIO . 南京社会科学,2002(2)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管理创新 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73-01

创新是一种对新思维、变化、风险乃至失败等都能持欢迎和宽容的态度,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明显特征,这是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里,知识创造财富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中知识的含量逐渐增大,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工作,创新是发展的基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只有创新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因为创新的内容诸多,本文将着重就管理创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1 管理主体应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预测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正由传统的程序、设备、技术、生产指标等因素的管理转向创新型方向转变,知识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与进步。知识是推动时展、进步,推动着时代的文明发展,因此,在当今人们形象把未来的时代确定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也是科学的基石,我们要科学发展,没有足够的知识不行,因为知识是通往科学顶峰的阶梯,知识是人们思维的源泉,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它充分体现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经济、科学的重要作用;而知识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的,因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应适应时展需要,认真做好全面创新工作,给自己的企业发展插上翅膀,给创新注入新内容和新内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的主体是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如何组织生产等等,随后企业的管理逐渐向企业的生产工序、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和组织系统等企业内部因素与社会生产力等方面,而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它的管理内容和主体是企业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决策,组织,指挥与协调。而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即为传统型管理主体,其侧重于规范和稳定。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要素和格局,内外部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市场需求等等都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而其管理主体则侧重于创新,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等的创新时代。知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创新的速度也必须适应知识更新,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真正让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力,使企业真正拥有新知识,新思维,新观点,新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管理方法要从传统刚性向柔性人本化转变

进入21世纪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彰显出来,并且愈演愈烈,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企业的管理要顺应历史发展,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柔性”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制度,我们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采取“刚性”管理,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固定的人员机构以及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也就没有了市场的竞争力,人才也不可能留住或者是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建立柔性的人本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知识信息流”为依托,依据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为导向,不断灵活的调整其部门设置、作业流程、管理决策、生产经营要紧紧围绕的创新活动而作不断的变化调整,它应该具有鲜明的弹性化,灵活化,快速反映化,人性化等多种特征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的固定模式束缚,积极向先进的管理制度发展,加强内外部的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为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数据为制定制度规定提供依据;其二,要重视人的作用,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与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组织灵活性的提高,加强管理效率。

3 管理的客体要以静态实物向动态信息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常用的一句口头禅: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说明在信息网络平台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企业管理必须以知识信息为主,做好企业本身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加强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信息以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技术、市场等信息的运用,密切注意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将发生的重大变革,及早研究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对策,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要积极利用知识信息为企业发展服务,要加大科研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挥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人员素质,创造条件。重视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开发利用,运用快速便捷的信息渠道做好现代企业的管理,做好管理创新工作。

总之,我们要根据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做好应对工作,做好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适应日益变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易凌峰.新经济时代的知识员工管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企业想要提升知识管理工作质量,必须要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以此作为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并结合发展规划决定是否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或者是部门。另外还需要配备相应管理工作人员,保证其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并给予其一定的行政权力,或者是其直接受企业高层领导指挥,保证其工作的顺畅性和有效性。企业所建立的知识管理部门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各项具体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程度。同时还负责对企业内知识产权的申报、保护工作,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策略研究。另外,内部知识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企业范围内员工知识管理意识的培训,并增设维护各部门以及总体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

2.加强企业知识文化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效益,整个过程的实施主要还是依靠企业内部知识人员,为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提升,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与知识工作氛围相关的企业文化,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加强企业知识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内知识工作人员可以完成对各类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同时还可以激发员工创新意识和动力,保证由知识到效益的转化过程更为顺畅。企业知识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员工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必须要通过创建文化氛围,鼓舞员工进行合作和创新,通过企业所提供的知识交流机会,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3.建设完善客户管理体系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建立完善客户管理体系。企业必须要加强对零散知识信息的整合,将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产品资源等多种有关企业发展的信息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有效整合,形成组织记忆。另外,对于新的项目与知识资源要通过汇总、联系、提炼等步骤将相关知识信息传达给工作人员,并通过其努力将知识信息转化为企业效益,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4.结束语

第8篇

一、知识创新驱动下,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特征

1.个体战略管理行为。

首先,表现为个体战略管理行为的刺激。当个体持续受到来自环境的刺激后,就会产生各种感知变化,比如听觉、嗅觉,味觉等。同样,企业管理者一旦接收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在企业管理中,对知觉的注意力要求非常高。比如:员工的绩效得到积极反馈后,对评价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远远大于消极评价。这种内部反应主要包括:态度、动机,以及来自个体的感觉。其次,知识创新涉及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识创新为愿景,在战略管理的目标下,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与价值。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传递的、共享,以及创新的高效性。其中,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在知识创新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更加频繁,为了防止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盲目的状态,必须建立知识创新型的战略目标。比如: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改进工艺、流程,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第二层含义指的是:针对企业中的个体而言,知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及成就动机。当个体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内心的创造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组织管理行为。

首先,战略制定需要发挥每个员工的主动性,与环境积极互动,从而达到全员协作的系统模型。在这种交互式的系统中,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群体氛围,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效。其次,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将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进行提炼、编码,从而达到知识的转换与共享。然后,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缺口,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在整个过程中,全面发挥参与者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

二、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管理行为要素

相关专家与学者认为,对企业进行战略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者知识创新行为要素、策略性企业战略管理行为要素。在企业战略管理者知识创新行为要素中,战略管理行为中,知识创新要素更重要。在策略性企业战略管理行为要素中,策略性战略管理行为要素特别重要。企业界及学术界中的大部分人认为,策略性战略管理行为要素的地位更高。另外,除了以上行为要素外,也对知识创新的重要性给予了很大肯定。但是,在行业中的意见不统一,有一定的分歧。

三、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案例研究

首先,以知识型企业海尔为例,对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构建进行分析与探究。

1.企业家直接领导团队,提高战略水平。

最早,海尔只是一个亏空百万的小厂,后来在张瑞敏的直接领导下,企业推行了人才管理、核心能力、技术诀窍方面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力量,最终使海尔走出了发展的困境,实现了年收入超过1000亿的辉煌销售目标。

2.战略支持型的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在无形中影响了员工的战略行为,以及战略执行的成果。可见,企业执行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战略支持型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战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通常情况下,企业不同,战略需要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元化的过程中,“激活休克鱼”就体现了海尔在成长中建立的执行文化。该文化指的是:对无形资产的激活,以及对企业有形资产的兼并。以上为海尔企业文化成长的战略。其次,以某知识型企业B公司为例,阐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利用知识创新的办法,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将决策者、分析者、执行者作为核心,同时使其他员工、企业外人士、专家顾问参与到其中,使整个战略管理行为成为群体性的活动。在探讨项目的过程中,该公司与咨询机构人员加强了交流、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这种交流不但达成了统一的共识,而且实现了知识的隐性转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更加科学、有可行性的方案。另外,基于各种交流建议与意见,需要形成书面性的报告,使最终的方案得到落实,体现了显性知识的传递。最后,在交互性的知识环境下,有效激发了参与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反思方案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修正。这样,管理者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企业的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实践证明,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驱动使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更加明晰,有助于建立交互式的合作环境,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敏锐地感受到市场变化的气息,做出积极的应对,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张渝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管理者缺乏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传统的制造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设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发展重在规模经济,主要靠人力来扩大生产,在价格竞争方面也只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往往只重视事后的成本计算,忽视事前的成本计划、事中的成本实施。另外,有些企业经营管理者成本管理观念不清晰、理解不够,不重视生产经营技术的成本管理,缺乏将企业成本管理与战略相结合的现代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生产的产品结构单一,自身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从而导致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已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间接费用分配不准确、品种结构不合理,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制造企业内部的一些会计管理人员,盲目控制原材料成本,只重视产品产量,而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方法、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都不够合理,导致会计账面成本不全,总账明细账的设置不合理,成本核算信息失真,给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错误信息。制造企业外部伴随着市场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一方面,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下,流水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直线上升,人工成本急剧下降,造成制造费用分配率虚高,产品成本失真;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企业从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化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现代生产模式,那些与人工工时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费用大大增加,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忽视了这些快速增长的费用,导致小批量的产品成本被低估而大批量产品的成本被高估,必定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给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错误信息。

(三)只重视成本核算,不重视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核算只重视制造成本,忽视研发成本、营销成本和人力资源,由于产品市场格局的转变,销售区域网络的不断扩张,营销成本快速增长,研发成本和人力资源等服务成本比重也在不断上升,造成企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卖方市场结构中,制造企业只要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便能占领市场,制造企业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为产品制造成本所占的比重大,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相对占的比重小,所以忽视了其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但随着市场环境结构的变革,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对产品的性能、质量、服务等因素,企业必须加强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管理。如果只考虑产品制造,将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经营决策结果。

二、加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显然,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平庸无奇的企业是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相反,制造企业必须采用以战略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必须制定使自身与从不同、并能吸引顾客的战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措施,以加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一)加强企业管理层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管理层应以约束理论作为制造企业解决瓶颈问题的最优战略生产技术理论。而约束理论有助于解决企业盲目提高局部自动化效率,避免投资浪费或滞留过多的产品带来间接浪费。制造企业大多都存在瓶颈工序,这意味着企业如果能够消除间接浪费,管理层就会尽可能扩大每单位的最大边际贡献率的产品,以实现整个企业边际贡献的最大化。另外,制造企业管理层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避免产品堆积,减少存货,减少存货的同时更容易发现存货中的质量缺陷产品,利用科学先进的生产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总体存货水平,取得有竞争优势的合理成本,并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设备成本不可控制,而仅仅关注直接材料及直接人工成本的企业,现在不得不转变成本管理理念,重点关注设备使用效率,关注设备维护成本、服务成本及其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由于产品成本结构的巨大变化,不仅要求企业加强对产品成本的精密核算,而且还要求企业透过生产成本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生产经营决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产利用效率。

(二)采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

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只关注成本核算,且将成本核算重点放在产品制造过程所发生的产品成本,而这些产品成本只涉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的简单分摊,其生产成本无法如实反映企业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而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成本分配导致的成本扭曲,清楚的展现了企业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体现在:1.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产品成本信息,由此能得到更真实的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定价、客户市场需求及成本效益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2.提供了真实的作业驱动成本的计量信息,它把公司成本管理的视角扩展到车间之外,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决策;3.提供了正确的作业成本信息,使管理层容易利用相关成本进行经营决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更是紧密相连。它根据产品消耗的资源,将成本分配给产品,显示了作业如何消耗以及产品如何引发作业,战略选择决定着作业,它帮助管理者将战略落实到实处所需要的作业与资源,为作业增强竞争能力。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战略思维。

(三)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内部控制和决策的有效管理工具,能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决策目标与市场环境、内部资源配置规划相连接,通过事先的规划、以组织协调的方式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有效地聚集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制造企业可以制定与预算相应的适合企业要求的各项管控目标,预算指标与预算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的战略要求确定,如在设计阶段,管理层可以使用目标成本法来推动设计方案的改进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对独立的制造过程的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不是试图降纸成本,而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及设计阶段倒算出产品成本。为了消除库存,减少浪费,优化生产,制造企业应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追求零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更好的帮助企业做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四)重视成本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随着党的的召开,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质量第一”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产品质量的忽视,不仅使企业经营利润锐减,而且还直接威胁到企业的持续经营。我国的制造企业必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制造企业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返修率,为企业增强品牌忠诚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存货水平,为企业自身提供更合理可靠的生产流程;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消除返工工序,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重视质量管理,还有助于增加企业机会,减少竞争威胁,提升企业投资回报率。质量改进的战略意义在于满足顾客需求的原则下,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的利润增长以及长期的繁荣。制造企业应该认识到质量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更应该将质量管理溶入到企业战略中。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