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学校课程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0 14:4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学校课程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学校课程管理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40-01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位置比较特殊,一方面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却缺乏市区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生活方式却和城市的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师生思想活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文化生活追求比较高。但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却难以满足师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究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科学化管理的策略。

一、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城乡结合部初中大多数都处于城市郊区,学生大多基础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各种自学考试和函授考试,通过学历进修,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第二,开展城乡结对的教研活动,使学校教师在市区优秀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专业学习,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能使学校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第三,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教研室、教育局举办的各种优秀课例、教坛新秀、优质课、论文等评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并鼓励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借此提高教学水平;第四,积极开展教研组培训工作和校本课程培训工作。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能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并能帮助教师学会联系本校实际开展教学;而教研组培训工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教师的学科教学。此外,学校还应该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给广大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城乡结合部初中由于地处城市和乡村的交界处,在教学资源配置上明显落后于市区学校,因而导致学生难以享受到市区学校的待遇,这也是致使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城乡结合部初中必须注重改善学校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巧妙借用外部资源。除尽力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初中可以与市区中学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等,借助条件优越的市区中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发展自己,如可以借用市区中学的电脑室、图书室(馆)、学生运动场、音乐教室、实验室等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与市区重点中学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如请重点中学的名师来校指点本校教师的教学,以此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向市区学校看齐。

三、建设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改善教学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应立足现实,规范管理、放眼未来,让学校向社会型、教师向学者型的方向发展。为此,校长应建设“严、新、高、实”管理模式。所谓“严”,就是严格依据管理目标、规章制度要求来从事管理活动,尽可能减少在管理过程中因主观因素所造成的错误。“新”就是根据现代管理理念实施民主管理,在管理活动中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人翁作用,提高教师的地位,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的发展需要。“高”就是实施高标准管理,这个高标准,指的是管理思想、工作纪律、组织机构效能的高质量、高标准。只有实施了高标准的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和制度管理,才能在学校形成优胜劣汰和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实”就是讲究实效,在工作中讲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如在体育和卫生工作中,城乡结合部学校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活动。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郊区的农村,这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干各种家务劳动,有吃苦耐劳的好习惯,身体素质也胜过市区中学的学生,同时这些学生受到城市的竞争意识的影响,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城乡结合部学校可从实际出发,在学校开设田径队,对学生加强田径训练,为体校和运动队培养输送田径运动人才。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也能有效利用学校的师资。因此,城乡结合部学校要根据生源特点,建设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开展特色教学,这样才能推动学校向更新、更高层次目标发展。

第2篇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 探究规律 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

“预设”是指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面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精心“预设”,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成”

学生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的原因是对知识点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形成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吃透知识,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如果不“吃透教材、备好学生”,不认真钻研知识,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时,就可能会出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但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

二、“预设”自然,巧妙处理“生成”

吃透教材知识,备好学生很重要,但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生的实际也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去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生成”就是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有疑问。解决预设外的问题,必须遵循学生探究的规律,需要教师机智、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按照预设的步骤和环节去授课,按照教师备课的思路去教学。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如遇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具有价值的“生成”,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产生共鸣与碰撞,让课堂更精彩。

三、多种“预设”,在协作中解决“生成”

教师的讲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学。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一定的余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预设目标:运用图形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预设圆面积转化的多种教学方案。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生成”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让学生在协作中,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在辩驳中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四、发挥“预设”作用,引导学生探索“生成”

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需要教师在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进行生成,这个过程也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但当学生出现“生成性问题”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没有教师的提前预设和课堂主导,课堂的讨论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学生的提问就会偏题,离题。所以,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做及时点明主题;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参与探究。可见,在问题生成中,教师不是不起作用,而是所起的作用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授之以渔”。因此,课堂中不断出现新的生成,教师不应回避,而是应迎接生成,因为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思维的光芒、无穷的活力,耳目一新,同时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学从被动到主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五、运用发展性评价标准,正确评价“生成”

第3篇

一、强化自身形象的树立和塑造,让学生学有榜样

很多人回忆起自己求学时代对教师的印象以及带给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都会选择班主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最重要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在班级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认识上仍然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学习和模仿的能力很强,注重对教师形象、气质、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效仿,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必须努力抓好自身的建设,不断强化自身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和学生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班主任还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对自己严格约束和要求,规范自身在班级中的言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改起,强化学生德育的实施与引领,在日常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事件或问题,经常讲一讲自己是如何考虑的、自己又是怎么做的,从言谈举止中为学生当好表率、树好标杆、做好榜样,带动和启发学生思想和行为向上、向善的积极转变。同时,要注重将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体会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将自身一些比较好的习惯传递和迁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强化班级管理思维理念的转变,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

初中班主任应当坚持转变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思维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宗旨和“人人都发展、个个可成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爱岗敬业,努力构建与学生之间平等、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对班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管理培养策略,增强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初中班主任应当按照“良师益友”的标准打造自己,在学生出现或遇到问题时,强化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充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生推心置腹,强化对学生的关心、鼓励与支持,让学生主动地去弥补错误、改正不足,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与困难。而且新时代下单打独斗已经成为过去式,每一个人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协作与配合,班主任要注重班级学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学生比较容易参与且喜欢的集体性活动,并且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思维应用其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配合,这样慢慢地学生的班级整体意识、与其他同学的协作意识就会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提升。

三、强化初中阶段学生特征的把握,让管理更具柔性

第4篇

一、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地选择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

二、创设理想的课堂情景

教学情景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教学情景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调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因此,营造理想的课堂情景,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及自我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于课堂突发事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握教育分寸,恰到好处的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突出重点、细化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五、 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等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教材与课程资源;知识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教学法;语法教学

Abstract: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schools. There still exist, however, a few problems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We need to deal carefully with sever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guided approa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 and optimizing grammar teaching.

Key words: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knowledge and ability, learnercentere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 grammar teaching.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过深,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改革步履维艰;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为了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课本”(textbook)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用书”,“课本”就是一课之本,是教材的核心,它担负着完成英语教学的基本使命。教材(teaching materials)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教学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必要材料。而“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教学材料以外,还包括语言教学设施、文字音像材料、网络信息,以及英语环境等。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本就是例子”。也就是说,再好的课本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它仅仅为教学提供例子而已。目前一些教师总是抱怨教材内容太多,教不完,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不敢进行取舍,被动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有一就教一,有二就教二,一味地照搬教材。实际上教材编写是有弹性的,给教师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凡是课本上写的,我都要教;凡是我要教的,学生都要记住;凡是要求学生记住的,我都要考。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对英语课本的认识和使用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本不是“圣经”。课堂教学应当基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本既不是“圣经”,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它应当是资源性的“圣经”,“圣经”性的资源。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课本去教”(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而不是仅仅去“教课本”(teach the textbook)。从英语教学理念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变革。教师“用教材去教”,必须走出“课本就是圣经”的误区。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删减。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

补充。补充相关话题的词汇、结构、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等。

替换。替换那些过难或过偏的文章、对话或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近的内容来替换。

改编。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

拓展。教材当中的活动或练习的难度会有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对于难度过大的活动,教师可为学生增加铺垫,以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过低的活动,可以拓展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要求。

调整。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调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或提前或推后教学。

整合。单元中不同的教学模块是开放的、灵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移动重组,比如语音和对话、语法和课文、阅读和写作等。

二、语言知识教学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实际上,任何人学习语言都有一个从“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承认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把英语作为知识来教学,而不是作为能力来教学,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功能。在语言学上,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2]陈述性知识就是有关语法规则的知识,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得,而且这种知识通常是“被记忆了的知识”(memorized knowledge)。比如什么是现在进行时,学生可以把它记住并且可以复述出来,甚至可以在练习中做得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运用现在进行时。而程序性知识是指运用语法规则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internalized knowledge),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能力(competence),但还不是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从陈述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自动化(automation)”,二是“重构(restructuring)”。首先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需要“自动化”。让学生做各种形式的语言知识练习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然后从“程序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重构”。自动化过程只是把陈述性知识变成了简单的能力,而将这些简单能力组合成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重构”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学生需要进行更加复杂而真实的交际活动,比如综合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任务型活动等。任务就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具有真实性、目的性和交际性。完成任务就是“用语言去做事情”(use the language to do things)。

由此可见,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转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语言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语言情景的创设者等。教师不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上,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参与语言实践和体验语言运用,让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语言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指导的关系

当代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应当是多元的、变化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咨询者、评价者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由此看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日常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创造语言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等。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坚持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当今英语课程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在课堂上,该学生去做的一定放手让他们去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去参与语言实践,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教师不能包办或代替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更不能剥夺他们参与语言实践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教师也需要适当解放自己,实现“无为而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四、综合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的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1]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1]此标准一出,“任务型教学”的风潮似乎一下子席卷了全国的基础英语教学,一夜间成了我国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和模式,甚至作为唯一的方法备加推崇。许多人把“任务型教学”看成是拯救我国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其实连自己都还没有弄明白究竟什么是“任务”。难道“任务型教学”就真的那么有效吗?经过几年的试验之后,不少英语教师又陷入了迷茫。一些英语教师曾经反映:“我教了十几年英语了,突然发现我今天不会教英语了。”这种反映代表了不少英语教师的真实想法。一套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应当在继承的基础去改进和发展,逐步适应我国的英语教学特点。如果丢掉了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一味地追求创新,甚至求异,结果是丢掉了旧的,新的又没有学好,岂不是很可惜吗?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体验参与”,而“任务型教学”只是体现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诚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突出语言的意义,重视语言实践,突出习得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强调“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等。但是,“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恐怕一时间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教学能力不够高,二是我国的特殊英语教学条件和环境,比如班大人多、课时较少、考试导向、教学评价滞后等。三是外语学习环境不同于变速器学习环境。另外强调学生直接“在用中学”,容易忽视语言基础,以语言运用(production)为起点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料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去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难度就会更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挫折。

根据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我们以前的问题是机械性练习过多,真实运用太少,而现在的问题是一切为了运用,为“任务型”而“任务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任务型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效很低,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都不教了。忽视基础性的练习,弱化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危险的。我们应当抱着开放的心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兼容并蓄,采取综合的办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如,我们以前曾经使用过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Presentation是“呈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呈现新知识,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语言项目的意思。Practice是“练习”,在呈现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练习,包括机械性的(mechanical)和有意义的(meaningful)练习,为真实的语言运用作一个铺垫。Production是“运用”,强调语言的模仿运用和真实运用。我们应当有效地继承Presentation和Practice的做法,关键要在Production环节多做些发展和创新,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为他们设计一些真实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比如任务,让他们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互动,来逐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我们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评)。 [3]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但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 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五、淡化语法教学与优化语法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以来,关于语法教学出现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重视听说教学,需要淡化语法教学,或者不教语法”。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帮助学生做各种交际活动,但不注重语法教学,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结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提高了,但学生一下笔就错,连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都写不出来。实际上“淡化语法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的确,我们以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语法教学,这是一个通病。但是《英语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法教学,也不主张“淡化语法教学”。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的问题不是教不教语法的问题,也不是淡化或强化语法教学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化语法教学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学习语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语法是语言构成的内在规律,是学习语言的“捷径”。英文词典上把grammar解释为“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很显然,学习英语需要掌握英语语言构成的规律。根据传统语法教学经验来看,语法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大量的讲解、分析、引申、例句、翻译。学生的行为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语法教学的问题是过于深究、过于系统、过于庞杂。语法教学太知识化,太学术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传统语法教学的特点是“先理性,后感性”。这种语法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法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思考,不利于他们的知识建构。当代语言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更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involvement)和自觉思维,语法教学最好不要采用“给予式”,最好采用“发现式”(discovery method)。让学生参与语法知识学习的发现与探究,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智力发展。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Tell me, I’ll forget. Show me,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ll learn.我想这句话更适合于语法教学。根据当今的语法教学理论,语法教学应当建立在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语用(use)三个维度上。语法教学的模式应当让学生“先感性,后理性”,即感受—观察—发现—讨论—讲解—运用。让学生先感受对话或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并试图去理解,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发现的例子或语境,让学生先自己总结规律,然后教师点拨,最后通过运用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现在进行时动词后面加ing的形式,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你能发现下列动词的变化规律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写出其余动词的ing形式。

go—going

write—writing

get—getting

ask—asking

move—moving

run—running

sleep—sleeping

take—taking

nod—nodding

read—

make—

sit—

speak—

close—

put—

教师通过检查答案,让学生说出他们所总结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说得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或纠正,然后再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过程,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总结得来的东西往往是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长久。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否则,英语教学改革很难前进,也很难获得成功。广大英语教师应当以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切忌随意抛弃优秀的传统的东西,而盲目追求新奇的东西,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平衡把握各种英语教学的关系,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仓储管理仿真、仿真业务流程设计、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22-01

正文:

仓储管理仿真技术是一个实时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能够按照运作的业务规则和运算法则(algorithms),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更完美地管理,使其最大化满足有效产出和精确性的要求。

1.仿真业务流程设计

仓储管理仿真旨在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仓储作业的流程,所以在这里选取了一个作业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物流教学的特征,设计了仓储管理作业仿真业务流程图,通过流程图的应用,不仅起到了教师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学生可以以实验的方式切身体会企业第三方物流的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

2. 策划与实施阶段

首先准备以我校12级08班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取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储存业务这一章作为教学内容。准备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学习,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环节包括:

情景创设、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情境创设:假设现在有一家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以仓储业务为中心,并能够提供分拣、配送、运输等服务。

确定任务: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上面所设计的业务流程,在物流中心实训室中利用仓储管理软件系统、手持终端等信息技术以及设备来完成入库任务、流通加工及出库任务、盘点任务。为了方便完成任务,将同学们分组,每三个同学一组,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岗位,具体包括信息员、仓管员、操作员三个工作岗位。

作为信息员的学生: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完成入库订单处理、出库订单处理、补货任务生成、流通加工任务生成、盘点任务生成。

作为仓管员的学生:入库作业时与送货人员交接,发货作业时与接货人员交接,盘点作业时与仓储经理交接,盘点单、出库单和盘点结果单的填写、签收及签发。

作为操作员的学生:按照手持终端生成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各项操作。

任务一:入库作业。由教师给出若干相应的入库作业通知单,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题,完成入库作业。作业步骤如下:

实训步骤包括:第一步仓库收发货人员将入库通知单上的内容录入MRP系统来生成入库单,并将其打印出来;第二步仓库保管员拿着打印的入库单,到收发货区进行货物验收,以保证货物数量和质量,并在入库单上注明异常情况,完成货物验收后将货物连同入库单一同交接给送货人员;第三步,物料员利用叉车或地牛等设备将空托盘运送到收发货区,利用手持终端扫描货物条形码标签和托盘条形码标签完成组盘作业;第四步,再次扫描托盘条形码,生成搬运任务,并将货物从收发货区运送至托盘货架区域;第五步,物料员扫描托盘条形码生成上架任务,并将货物从托盘货架区码放到系统分配的货物地址,完成上架操作。

任务二:补货作业。由教师给出若干相应的补货作业任务单,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题,完成补货作业。作业步骤如下:

实训步骤包括:首先信息员在仓储管理系统中按补货任务单的要求,生成补货任务;其次,操作员利用手持终端下载补货指令,利用堆高车将托盘从相应的货位取出,扫描确认货位地址后,将托盘运至托盘货架交接区;利用手动搬运车将托盘运至补货缓冲区,根据手持终端的提示,从补货作业通道将货品零拆补货至对应的货位上,回收空纸箱。

任务三:流通加工作业。由教师给出相应的流通加工任务单,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题,完成流通加工作业。作业步骤如下:

首先,信息员在仓储管理系统中按流通加工任务单的要求,生成流通加工订单;其次,操作员利用手持终端下载流通加工作业任务并启动;第三步,操作员利用手持终端下载流通加工下架任务,取空周转箱和手推车至小件存放区,扫描货位条码和货品条码,将货品从相应货位取出放至周转箱,利用手推车搬运至加工作业区;第四步,操作员利用手持终端下载流通加工操作指令,到加工作业区,按要求取货品和包装材料,进行加工操作,扫描加工后的货品条码确认完成该加工操作;第五步,操作员利用手持终端下载流通加工上架任务,取空周转箱和手推车至加工作业区,扫描加工完成的货品条码,获得目标货位后,将货品搬运至小件存放区并放入指定货位,扫描货位条码确认上架任务;最后,利用手持终端确认完成流通加工作业。

3.仓储管理仿真在物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1 由学生动手实践比例来比较做效果分析

由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来看,仿真教学环境下,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来完成自己的课程,每一块所学的内容都是在完成一个仿真业务。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对于实际企业当中的操作流程也会熟悉。改革以后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有比较明显的良好的作用。通过任务驱动法,把这一章节的内容分成了几个可以完成的任务,每一个任务都需要把班内的同学进行分角色,布置相应的任务,最终任务完成的效果如何,要看小组每一位同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是否到位。这样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了起来,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事可做、参与其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一个任务就是每一次作业,将任务与作业结合在一起,任务完成的情况就代表了作业的成绩;最终就出现了表格当中的听课人数、参与实践人数、以及作业(任务)完成人数全部为100%的情况。

3.2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来比较做效果分析

第7篇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34-36.

第8篇

论文摘要:初中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既是对学校的公共财产维护,也是对学校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保障。怎样实现初中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此的看法,希望对此的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渗透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中要实现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离不开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计算机信息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初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初中学校机房学生操作实践计算机信息的重要场所,学校机房的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初中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是否能够正常进行,亦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实现初中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此的看法,希望对此的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一、初中学校机房管理的重要性即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的教学要求。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深入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强烈的学习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动手学习能力非常强。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如果单凭借教师的讲授和演示,课程是枯燥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房的实践课无疑是重要的良好教学方式,是初中学生所期待的动手课。而初中学校机房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其关系到计算机信息教学课程的实践课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关系到每一个操作的学生是否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保证教学硬件设施,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教学课程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科技课程充满兴趣、自主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才能保证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可以说学校的机房无疑是学生操作实践计算机信息科技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科技课程兴趣、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学习要地。

二、科学管理初中学校机房

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既是对学校的公共财产维护,也是对学校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保障。其攸关初中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是否能够正常进行,亦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实现科学管理初中学校机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结合初中学生学习阶段、年龄阶段特征制定学校机房使用规章,并要求初中学生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初中学生求知欲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很强,但同时初中学生又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甚至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而对他们的德育需要付出更大的劳动。初中学生大多对计算机信息很感兴趣,进入学校机房学习是他们很期待的,而让他们了解学校机房的管理规章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采取讲道理的方式,让其明白如果做了不该做的操作会有怎样的后果,会给其他进机房学习的学生带来怎样的不便,让学生参与到机房的基本维护中来,增强其责任感,爱护学校公共财产,使得机房管理人人有责、人人监督。

其次,制定相应的机房管理规章。机房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管理员职责、管理员工作内容、日常工作责任、机房的安全防范制度、软件及时维护、机房硬件定时检修、机房数据资料、机房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实验任课教师注意事项、学生上机操作注意事项、机房违规处理制度等。使得管理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再次,积极引导、正常操作,明确机房上课教师责任。初中生到机房学习、实践时是由任课教师带领的,任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说明相关的机房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言明利害。在学生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做适当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操作疑难问题。具体操作比如要求学生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爱护机房设备,正常开关机器,有问题及时报告老师,不擅自插拔配件,不擅自使用自带软盘或USB等等。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填写使用记录,将电脑故障现象及时记录下来供维护人员参考。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学校管理理念;转变

引言:学校管理观念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下,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将枯燥的数字化管理变得让校园富有人文气息,让学生在新型的管理理念中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初中学校管理的策略。

一、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初中学校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得以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未能有明显的提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初中学校在教学理念的管理方面忽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界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然而,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不能充分重视素质教育的作用,在招生过程中,仍然以录用优质生源为主。其次,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许多初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更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由此导致学校教师过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初中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课余时间,使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等提升自我。最后,初中学校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许多教师更加注重完成业务,而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师德教育;与此同时,一些教师过于约束学生,对学生限制较多。

二、初中学校加强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更新管理的观念

现阶段,我国初中学校在管理中一直沿用传统管理理念,这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十分不利。为此,在新时代下,我国初中学校应该更新管理观念,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引,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其次,初中学校教育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教学方面的管理

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较大影响,为此,初中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学生的办学水准,积极发展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首先,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中,并且为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加强课程建设,既要提高学校的教学素质,又要使教师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加强课堂建设,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殊的阶段,既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又极易受到身边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为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对初中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首先,初中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发挥影响学生的作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必须积极进行教学反馈,对自我教学进行反省和深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用真实的情感作为管理的呼唤

学校实施以德治校的根本目的是要用真实的情感作为管理的呼唤,不论是在哪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互相感染的。在管理中,学校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积极妥善地解决好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还要注意发展和维护好教师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工作中,学校的领导要做到亲力亲为,让广大教职工感受该有的关心和爱护,时常深入教师,深入基层,及时发现问题,想教师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办教师之所盼,谋教师之所需,有的放矢地解决好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教师中的弱势群体,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建立困难教职员工救助机制,针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一定的扶持,关注每一位教师成长,关爱每一位教师生活,用真实的情感作为治校方法,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根本。

(五)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

在学校管理中,要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除了要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作为指导之外,还要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教育教学、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学校必须强化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并将这些规章制度作为管理学校的根本。很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从教师的德、能、勤等方面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另一方面,也让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能够规范学校教职员工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加强学校常规和细节的管理,用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规范化管理,将学校的管理工作推向。

结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体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初中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为此,初中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管理,为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齐正年,赵海峰.论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12(11):167-16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