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力指标;农业现代化;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5-02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农村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19.22部,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43.14%,每万人中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604个,每万人中信息员数1.19个,各信息服务站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2 2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也已逐步完善,现电话通村率已达100%,宽带进村率也已达90%以上。县、乡二级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完善了各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中心全面开通了10个县(市)局域网和12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二级农业信息网络。所有县均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全市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达78.4%。
(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农民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农业信息网政务区、服务区及互动区共有的31个功能板块,包含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送科技下乡、致富典型、农业专家在线、农村经济统计信息、农业科技推广等功能;同时,加大了重要的适时信息的采访和报道力度,积极开展网上送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并利用网络及时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招商项目及致富经验等信息;开辟专栏和专网。同时,积极做好完善农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多样化
哈尔滨农业信息中心在全市布设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信息采集点,对大量农户的经济行为做为进行调查,同时与省内涉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三电合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电脑网络、12316服务热线、手机网、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明白纸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综合使用,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二、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县、乡二级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乡镇一级,90%以上的是兼职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自身应接不暇的本职工作,其工作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县一级信息员,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上,缺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没有政府的积极推进,难以使信息资源尽快整合起来,发挥服务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民的功能。
(四)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较少,虽然开发了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系统,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很好发挥。由于资金缺乏,延缓了开发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增收系统等。各市、县、乡网络运行费用紧缺,线路租用费、网络建设与维护费、信息采集费、设备维护费和各种耗材费用严重缺乏,单靠农业部门本身根本无力解决。数量有限的年度建设和发展经费,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完善政、学研、产三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一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其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统计等手段,采集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和农民收入、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并通过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建立的固定信息窗口进行传播,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农业高校、高专、科研院所,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主要科技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信息、农业推广信息等,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汇总农业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广播、各种纸媒体、板报、小喇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利用。政学研产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结合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模式。对于哈尔滨市县域农村的农民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要适合区域特点以及用户特点。农民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其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收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因素,其均衡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学习和运用生产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传播方式的作用愈来愈强,农民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其他传播方式,诸如专业技术协会和信息会、农广校等,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对农民采用生产技术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应注重发挥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传播作用。农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只要采用适合农业信息技术扩散和传播的模式,就能较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采集与利用共建共享模式
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户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上适合采取“示范+推广”的方式,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体做法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并在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设立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可采集和连接各种数据源及其他信息中心和信息用户。将用户划分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户、生产操作者三个级别。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是,由多个上级数据源和一个下级数据源获得数据,经处理生成信息。信息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流向其他信息中心,另一个流向农村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投入
促进自助式投入方式的发展加快县域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以社团自筹资金开展信息服务开展的自助式投入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分析、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组织程度较多。可以由会员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正常活动,其经费主要投资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聘请专家等多项工作,为会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带动其他农户。社团内会员可以享受合作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获得的利益,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投资分担、共享利益的投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崔岩.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07.
代表们建议,省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二是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在所有农村地区由政府为所有的中小学提供网络接入设备、信息终端设备,组建局域网,大力开展信息通信知识基础教育,并设专人负责操作、管理。搭建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民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知识。三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技术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村村通工程”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四是积极开展信息互助。积极组织信息专家和其他领域专家下到乡镇和农村,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农信通”等产品,普及信息富农的知识和技术。
办理结果: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件代表建议列为2007年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听取代表意见,认真办理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研究。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县、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此外,开展数字新农村发展规划、数字新农村建设标准等相关研究,探讨全省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推进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加强农村供销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加快邮政系统信息化,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全省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民权益维护的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四、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信息化。加强基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鼓励开发切合“三农”实际需求的文化信息资源,提高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广播电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提供信息服务能力。推进数字电影进村,增加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延长播出时间。
1.农村信息化的概念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
2.农村信息化的特征
2.1统性和集成性
农村信息化是生产、生活所需信息,以及经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2.2多样性和差异性
农村不同阶层的信息需求不同,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3.农村信息化的内容
农村信息化包含在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具体有以下内容:
3.1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
它是整个农村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关键内容是建立各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及相应的检索系统。
3.2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它有助于加强农村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3.3农业生产信息化
它具体指动、植物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能大幅提高生产的精确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促使农业生产高效益。
3.4农村科技信息化
它能有效传递农业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并指导农业生产、科研、推广、教育部门的有机协调与正常工作,促使农科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3.5农村教育信息化
它是指农村教育和培训手段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它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信息建立数据库上网运行,并开展农资电子商务,从而促进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效益的提高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费用,从而有助于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3.8农村管理信息化
它通过网络化管理农村行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要素,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速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9农民生活信息化
它包括生活、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有利于彰显人性自由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信息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能够建立起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改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确保广大农民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保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最优化,从而找准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农村信息化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动力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与公众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有助于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建立一个依法行政、廉洁、“以人为本”的政府;此外,农民通过这种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进而保证社会的安定。
3.农村信息化是促进科教文卫体公共事业建设,保证其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宝
促使建设农村社区数字文化阅览室,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输送到农村;此外,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在线申请受理和审批行业数字证书以及食品药品监管热线等能最大限度建设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社会事业服务大平台,实现科教文卫体公共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农村信息化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非充分就业群体,农村信息化能够促使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容纳大批就业者;能够提高农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投入到农产品物流和营销产业就业的农民,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的增强。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有效信息的自觉性,而仅仅依靠传统落后的言传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此外,农民信箱用户通过农民信箱平台建立网上免费摊位并买卖信息最终达成交易的,仅局限于部分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这些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大大阻碍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2.农村信息流动不畅,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备把握,大多数农民的生产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经济上遭受损失不可避免;由于信息流动不畅,近些年来造成的“谷贱伤农,果滞坑农”的现象比比皆是。现阶段,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这些传统的媒体只能将市场信息单方向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反馈回来,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尽快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刻不容缓。
3.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普及尚需很长一段时间
纵观全国,虽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已建成大量网站,但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生活仍徘徊在温饱线水平甚至温饱线水平以下,且文化素
质又普遍较低的农民来讲,他们已没有多余的经费来购置并不昂贵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况且还要支付价格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急需农业市场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4.基层现代网络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现阶段,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干部普遍缺乏网络、计算机的理论及操作知识,有的甚至无法运用常规软件进行办公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过分依赖村信息管理员及大学生“村官”,大大降低了工作力度,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
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探讨适应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具体措施有:
1.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秉承“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营造“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服务平台环境,构筑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切实加大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力度,鼓励、引导网络运营商结合自身优势,为农村信息化服务,推进和完善 “金农工程”、“农民信箱工程”、“村村通工程”、“信息化普及村工程”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2.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
围绕“市级抓提升,乡镇抓延伸,村组抓服务”的思路,依托农经网、远教网等已经形成的运行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投入体系,进一步整合农经网、远教网站点,充分利用好两网现有的人员和设备,实现多部门、多行业的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多网功能合一,提供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
3.加强农村现代网络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抓好基层干部的农村信息化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发证等手段提高基层干部的网络、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业务能力。大力提升农村信息管理员队伍素质,积极拓展人才培养引进渠道,积极利用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有关社会中介力量,发展壮大农村信息管理员队伍,促进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五、结论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具有普遍的指导示范意义。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军喜,朱晓飞.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
[2]张喜才,秦向阳.农村信息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11).
[3]陈良玉,陈爱锋.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J].中国农业信息导报,2005,(2).
[4]董增礼.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11,(3).
为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省、扬州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
1、宽带入户:
新增宽带上网农户1万户,到2008年底,我市宽带入户率提升7个百分点,突破15%,并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镇具体目标见附件1)。
2、信息化乡镇、村推进(信息化乡镇、村标准见附件2):
建成三星级信息化乡镇2个:高邮镇、郭集镇;
建成二星级信息化乡镇11个:开发区、车逻镇、龙虬镇、三垛镇、八桥镇、卸甲镇、汉留镇、汤庄镇、天山镇、送桥镇、菱塘回族乡;
建成一星级信息化乡镇8个:临泽镇、甘垛镇、横泾镇、界首镇、马棚镇、司徒镇、周山镇、周巷镇。
建成信息化村40个(见附件3)。
3、对农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信息化服务站12个,信息服务点覆盖各行政村,力争实现“一镇(乡)一站、一村一点”;
二、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1、实施宽带入户“1158”工程,每个行政村树立一个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有十名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济人带头接入宽带网,所有行政村百户宽带上网率提升5%,达到或超过8%,实现村村通宽带,全面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2、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村”工程,今年完成信息化示范村网站的建设。通过建设村务公开、村民论坛、村长信箱等网上栏目,在互联网上信息,村务基本实现电子化,进一步展示新农村的风采,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实现新农村信息化水平由电话村向宽带村、信息村的提升。
3、实施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抓好“高邮新农村”网站建设。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由市电信局配合市新农办、信息办、农林局、水利局、农机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气象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通过开发整合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涉农新闻、涉农政策、气象服务、在线咨询、农产品供求、农业招商、农资农机、劳务用工、在线培训”等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高邮新农村”网站建成能够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信息大超市”和“大百科全书”,使其成为我市农民获取信息和推销农副产品的平台,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界了解高邮“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打造具有高邮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
4、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进农家”工程。在丰富农村党员教育网内容的同时,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实现由党员干部向党员农户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教育网的作用,年底前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网步入30%以上的农村党员家庭,使其成为新农村信息化的开路工程。
5、实施电子政务向村延伸工程。利用农村信息化平台将电子政务系统向行政村全面延伸,今年市政府确定建设的二星级以上的信息化乡镇要在2008年8月底前建设到位,其余乡镇于2008年年底前建设到位。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政府发动、电信牵头、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调整和健全市、乡镇、村、部门四个层面的信息化推进领导组织网络,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
2、组织应用培训。市新农办、信息办、电信局共同制定全市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组织落实;加强互联网络应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市各相关部门在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动员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教师、医生、学生等开展互联网接入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农村信息化普及程度。
3、加强督查指导。在各乡镇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同时,由市新农办、信息办牵头对各镇、部门的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进度,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新农办要重点加强对小康村宽带入户工作的督查,将宽带入户纳入小康村评比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小康村的信息化示范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县数字农业平台。**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问题。根据调查**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内部审计 信息化
一、前言
目前,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致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复合型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对业务风险、信息系统、审计价值关注度不高;审计信息化建设薄弱;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
农村信用社内部设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几年,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不断地增加,更多新服务、新业务、新产品等不断地推出,其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地增加,由于其内部审计的工具、技术以及人员的配置依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分析和发现问题,很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发展信息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势在必行;其二,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数据的处理工作通常以纸质的形式出现,并且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底稿、审计立项、审计文书等都是通过手工处理完成,审计结果不能集中汇总,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致使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记账、流程管理以及业务操作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够实现对事前审计、事中审计、报表审计以及远程审计等,并且还能定期检测业务发展风险动向,对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
想要实现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首先应该创建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其一,强化建设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硬环境,适当的对内部审计硬件配置进行改造,适当的投入专项资金,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强化硬件方面的审计建设工作,尽快的实现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工作和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接轨,适当的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中占有的比例;其二,强化建设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软环境,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广泛的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治理等科技信息系统接轨,强化组织的推动力,以此形成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合力,以此来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二)建立内部审计系统
保证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内部审计系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建立具有较强识别功能的内部审计系统,将指标分析、风险导向识别以及数据汇总分析等内容添加到内部审计系统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采用内控评测、统计抽样等方法,构建非现场、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系统,以此扩大非现场内部审计的功能,经过有效的检查和精确的制导,准确的发现线索,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水平。
(三)创新审计方法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经营管理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人才,并且硬件设备投入也相对有限,审计方法依然采用现场审计和手工操作的方法,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出现缺乏控制风险的能力、审计效率低、审计覆盖面小等问题。因此,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尽快实现内部审计的实时化、经常化、全面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每个内部审计项目之前,都应该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以此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主要风险点,然后再结合其他部门的审计资料,然后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单位、重点业务以及重点环节等,以此不断的提高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建配套的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
农村信用社要建设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核算方法、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以及规模等因素,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然后制定技术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例如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安全平台,强化对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管理,建立病毒防范系统、漏洞扫描系统、报警系统以及实时监测系统等,实现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等的自动化管理,以此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安全、持续的运行。
(五)强化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一线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科技专业知识、审计以及业务等综合培训,也可采取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强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打造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的提升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然后在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内部审计资源,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创新内部审计方法,进一步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提高一线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依赖于计算机,每年都需要录入大量的业务信息,而一线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数据录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强化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柜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对加速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创新、系统的工程,其需要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然后建立内部审计系统,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创建配套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最后创建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韩亚丹.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2013(30);245-24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正融入到我国各个行业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近几年,农村社会的建设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所提到的农村信息化主要说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农村的各种新型资源被有效地开发出来,并且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提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意识,从而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能全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 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1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个方面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并发挥了决定性的优势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独特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农村事业中快速的应用也催生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提升生产关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产业在农村中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对农村现有的商业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和人性化的特定服务,并且还会对社会分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的成本,扩大了交易的范围。
1.2 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由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决定的,同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信息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意识,因此,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农村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一步一步的进行下去,只有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信息化的配套建设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而如果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就缺少了必要的物质支撑,这时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2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向前发展,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走入正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例如像通讯设备、光纤设备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相应设备逐渐的应用到农村基础事业建设过程中,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单单依靠这些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撑。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提高重视,并要积极落实好县、乡和农村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不断强化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地区落后、淘汰的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和硬件配置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并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
2.2 加大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人才问题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作为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平精湛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同时,在人才系统引进高水平、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之外,还需要对所有参加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业务培训,对其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专业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强化,保证专业操作人员能够更快的适应室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当农村地区积极的开展农村就信息化宣传和普及工作,积极的尝试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及时的接触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提升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网络覆盖率较低
就目前来说,农村的居民还是普遍的认为网络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城区或者郊外的农户,都认为使用网络花费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这种意识,使得农民朋友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农业网站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站资源的浪费与闲置。还有一种情况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者对于网站的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资金的投入太过注重,却忽略了对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致使硬件以及软件设施出现极力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抑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二)农业信息匮乏,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农民、农民经营的企业、政府机关等等相关部门都是农业信息的使用对象,但是由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信息的质量以及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的变量,这使得农业信息的供应需要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然而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的发展还相对的滞后,如信息的渠道较单一,转载的信息量较多、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量又较少,原创的信息又相对稀缺,不能将地方农业的发展特色充分的表现出来,更不能满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职能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将各区域、各部门、行业的专业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各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将工作的布局以及分工工做到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村经济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资金基础,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保障资金的使用率,规避重复性建设或者因建设不当造成的资金的浪费现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贪污浪费现象发生的概率。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农村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个人、集体、以及企业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并适当的放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贷款额,实行较合理的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二)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启动性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做到资金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树立大局意识,共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在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逐步的完善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交流以及制度,进一步的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早日实现农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使用率。故而网站信息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在信息资源的收集以及整合加工能力,保障完整性以及准确度。另外,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媒体的宣传来扩展农业信息的来源,从而降低网络的运营成本,并有效地提升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知识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建设 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为农产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方式和措施等。
3.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1)制定礼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0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0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2)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及时加强信启、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启、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证。
4.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一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