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8: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育理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理论研究成果不足,在教育实践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各学科的研究者努力从自身课程出发,提出自己一套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一般包含科学、民主、人本理念。本文将围绕以上三大现念进行分析,阐述其基本的内涵。
一、科学理念
科学,一般是指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抽象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可以理解为: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联系,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理念的具体内涵。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进行语文课程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这个定义首先就凸显了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参与,那么这种过程就不能叫做教育。所以,教育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教师就很难开展科学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就很难称得上成功。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推进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具有一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只有努力培养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才可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2.小学语文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教育手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借助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实际上就是教学工具的科学化,一般是指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施、图书馆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与观念的科学化,更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手段。教师传递知识一般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教学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提倡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和设施就得同时实现科学化,比如利用科学的样板书、多媒体设施等等。
二、民主理念
民主是指主体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互动,理性倾听各方意见,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理念。因此民主实际上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主体之间的平等,如果没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主体之间就不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二是指包容的心态,也就是说主体之间的交流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对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应持着包容的心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民主理念也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教师民主,二是学生民主。所谓教师民主是指学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民主,学校管理体制有别于行政体制,所以应该具有更大的民主和自由,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本着一种服务的态度而不是命令的态度。所以推进教师民主最关键的着力点是学校教育体制的民主化,让小学语文教师在学校管理之中感受到民主的气息。所谓学生民主一般上是指课堂上的民主和教学过程中的民主,这种民主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形成一种具有学生民主的氛围。
一、挖掘教材中民族语文文化的魅力
1.诗歌是我国语文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
新教材中每册均有诗歌单元,饱含着各种近于完美的诗歌范式:《诗经》中的《静女》以其质朴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四言诗的典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古代五言诗的典范;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是古代律诗的典范。而现当代的诗歌作品则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新的成就。
2.古词代表我们民族传统语文文化样式的一种载体,是我国特有的形式
苏轼的“大江东去”和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是气势磅礴的豪放制作;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妩媚的婉约之作。这些都是语文文化中的瑰宝。
3.散文的创作在我国语文文化的百花园中是内容最丰富,形式也是最多样的
新教材选编了各种类型的散文典范。先秦散文为我国古代语文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初始的语录体散文到后来成熟的议论文体,无论是写作手法的运用,还是文章体例的创制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文文化财富。先秦以后,光彩夺目的《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韩愈的《师说》是提倡朴质文峰的“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宋代散文则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如教材中选编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等,从标题看,体例各异,写法多样,进一步丰富了古代语文文化的创作领域。
4.新版的语文教材还选编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时文,让语文的样式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时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拉近了学生同时代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这也是大语文理念的体现,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还有《工商文明的基因》《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等。
二、感受教材中民族文化的要素
1.语文教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今的职校学生未曾经历过战争,生活安逸,在他们的心中,对于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缺少直观的理解和深入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努力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新教材中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元素主要凭借以下几种方式体现:
(1)作家笔下记载的爱国事迹,文章中反映了不少爱国志士表现出的铮铮气节和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意识。(2)借助作家的生花妙笔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内心升腾起爱国热情。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学生就在心中产生一种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与豪情。同时新教材的许多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明史,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辉煌文化,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2.语文教材是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载体
语文教材是民主自由精神的载体。其实,追求自由、民主的赞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未停歇。新教材中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文不在少数。如李白的《将进酒》是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民主自由精神的咏唱。诗的后一段突出反映了诗人追求向往自由的思想,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又如,《祝福》对封建节烈思想的批判十分深刻,在祥林嫂的身上鲜明地呈现出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雷雨》中的蘩漪等都体现了民族文化中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
3.语文教材是多种文化要素载体
新教材所选的篇目中还包含着多种文化要素。概括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印证着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沉淀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我们的新教材中有不少体现。其中既有专门介绍传统民俗的篇章如《景泰蓝的制作》,又有不少涉及民族习俗的课文,如《鸿门宴》中项羽、刘邦、范增等人排列座次就反映了古人在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古代的民俗文化时时可见,林黛玉进贾府的沿路中所见的院落、牌匾、摆设反映了当时的民俗。而《故都的秋》中对老北京各种独具韵味的风俗描写,亦是让人回味无穷。
(2)教材中的政治文化。职校学生较之普高学生更早进入社会,因此,了解古今的政治文化,接受进步积极思想的熏陶,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中的《六国论》等篇目,反映了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重要传统。再如《祝福》《药》中对封建制度和观念的批判无疑是对腐朽的封建政治文化的彻底否定。
深入了解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才能解读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丰盈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索,让语文学习的视角变得更大,让大语文教学落在实处。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人文精神都是其核心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国民修养水平的标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识字、考试,还需要具有一些精神文化的引导。这就如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畏惧、不害怕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成为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更加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总结下来,影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如下: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根本上讲,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教师无须有所偏颇。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人文教育的人文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从而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渗透人文性呢?
(一)国家应当不断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当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国家的教育评价则是通过高考来形成,各种考试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也往往会以考试为标准。只要能够提升考试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奋不顾身的,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解题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当不断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需要树立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并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形成严于律己的教育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形成启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过于拘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标准答案式的、固定学生思维的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举办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不断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作者:李佳佳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二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语文教育;弊端问题;方法策略;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先导性与启蒙性。语文教育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借助自己言行举止的力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实施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就自身的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探讨。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
1.重视智育的开发,忽视德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开发不可忽视,但是也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开发。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学校求学理应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实有效的科学文化教育,使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但是,学校教育受到影视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目标,忽视德育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追求的是分数与成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永远是流于形式上的内容。在教师的理念中,德育教育完全没有成绩重要,德育教育的渗透没有落实到实践的层面上。即使有德育教育的实践课,也是脱离生活实际假大空的理论,将这些理论与语文教材生硬的连接在一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脱离,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一种表面上的功夫。
2.形式呆板,有效性与实效性比较低。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具有德育教育的意识,也具有德育教育的践。但是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与弊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有效性比较低。例如,有的教师不认为德育教育不重要,不想为其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愿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加强知识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进行生动的讲解,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德育教育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这种呆板的、机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若想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但是,德育教育的评级不能单纯的以成绩与分数来衡量。如果采取计分的方式来进行衡量,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一种功利性的心理状态,德育教育就会趋向功利化,学生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也不会德育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例如行为观察法、情境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去细心的观察与思考,精心的完善这些评价机制。在许多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缺乏智育与监督机制,也缺乏良好的评价体系,育人功能得不到完全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功能。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1.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把握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做出一些总结,在上课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包含着许多德育材料,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些材料,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八角楼上》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突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与革命先贤为了广大人民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材料,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2.使用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若是缺乏科学的德育方法,德育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生硬,小学生难以直接的理解,德育功能被完全的抑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德育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有利于小学生接受,加深小学生理解与体会。另外,德育方法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德育的主题来选择。例如,上文提到的《八角楼上》这篇文章,教师需要注重突出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强调“诚实”的含义与意义,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虽然具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便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再数量,而在质量。语文课堂毕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把握高度,引导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将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将德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挥德育教育的功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理念 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72-01
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来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产生情感的体验,逐渐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的教育,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可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可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认可的一种共鸣,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强调和不断的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语文教育的语法分析和逻辑肢解中解放出来,用情感的本性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完善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的效果。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却轻视了情感经验的累积,重视提高语言、概念、逻辑以及推理能力的训练,却轻视了情绪感染的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这种教育倾向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对文章的讲解中,往往会化整为零,从应试的需要出发,把原来的文章按照教学中的惯有模式,比如: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来进行公式化的肢解,将本来充满着人性美的,最有趣味的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探索出情感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逐渐的构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化格局。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理念的实践
因为受到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根本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或者说只能体会到很小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用真情实感,来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重要的催化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感染力。首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研究课文所要表现的感彩以及表达的方式,调动自己的情绪,随着课文的情感路线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酝酿良好的心境;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要饱含情感,语言应该要具有亲和力,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不知不觉地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反复的推敲和品味,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文章要传递的感情,准确地把握情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比如,在《草地夜行》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序进行变换,“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通过比较,就会认为变换之前的语序,更加能够表现出老在危机的时刻,首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配乐朗诵、即兴表演或者复述等形式,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加学生对于情感的深刻体验,提高情感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之余,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是教给他们知识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同时还应该有计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书籍,通过书籍的阅读,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感和气质,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隋玉双.语文阅读教学之情感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2]李金原.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愉快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3]姚雪勤.让语文教育回归人文关怀[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罗林秋.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塑造[N].黔西南日报,2009年.
1、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学人文性
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际内涵的学科,没有把人文精神和学科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对于学生掌握整个学科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语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语文作为高校的基础化教学内容,应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学的人文性。在专业技能课的教育上,开展思想教育,积极发扬良好的人文精神,实现科学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有效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人文特性,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把握人文素养内涵,构建语文教学革新基础
人文理念主要体现人的文化,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在现阶段的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注重专业技能教育,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魅力。因此,高校教育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立体素养为教学核心,摆脱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3、推进语文教学革新,在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
在高校的语文教学中,要以人文精神为培育目标,通过积极引导,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情感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积极运用教材,提高创新意识
在高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工具,综合各种知识,培养学生文学赏析能力。同时,教师转变知识传授模式,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锻炼中,要加强能力的训练,积极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创精神,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审美情趣
在高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转换观念,通过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高校的教育中,要加大开展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力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任务。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通过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从而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在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时,一定要转换观念,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出发,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及主要内容,将其落实到审美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去。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通过生动的文学教学,陶冶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美的感悟和思考,才能使得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不同行业都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在高校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响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下,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结束语
关键词:教育生态;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02
1.对“教育生态”的理性认识
“教育生态”源自自然生态,又超越自然生态,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对教育生态的研究与实践是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然,教育生态本质和方向的确立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指向标,并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2.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1)激发兴趣,夯实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人的发展,一方面靠学校的教育,另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这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方向。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发展的本源所在。笔者从自身的经历中得到启发,认为语文兴趣是从阅读开始的,这就是语文的本质所在;将其与听、说、写进行有机联系,把这四维视为语文教育的四根支柱。兴趣引发下的听、说、读、写全方位培养,正是建构语文生态的重要基石,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2)发现价值,促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笔者曾调研了所教的部分高中生喜欢语文的理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难看出,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步入社会的人,都是因为喜欢,才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东西,才在教育中获得感悟,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
(3)突出尊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语文,笔者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的语文教学自然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更能进行灵魂的碰撞,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与此同时,语文强大的精神魅力充分体现了出来,从文字到思想,从对话到写作,都充满着人文情怀,因而显得丰富多彩,富有生机。从教育生态来看,这就是平等师生关系的体现。以学生需求为首,就避免了教师过分扮演权威角色的不足,也能更好地提醒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自立、自动的精神,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保持高度的统一。
(4)体现生态,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情感和能力的投入,更是师生、文本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师生真诚沟通与交流,从而营造民主、自然、情感、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珍惜生命的本真和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情怀。生态的课堂更应该是灵动的课堂,不管是知识的掌握探索,还是人格的培养形成,都应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悄然形成。再回头审视新课改三维目标,我们就会发现生态课堂应该是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高度融合,唯有如此,才是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巧妙安排学生背诗、点评、写文,巧妙地融入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也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这应该就是坚守灵魂的生态课堂。
(5)活用文本,丰富语文教学的生态圈。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有语文的地方就有生活。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奠定了它在教育生态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才能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的生态圈?仅仅靠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应紧紧围绕知识、能力、情感价值、方法、创新五个层面活用文本资源。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文段、深入解读、方法的指导都是开发语文资源的重要方式。这样一来,就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多项能力,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而这一切又与课堂教学一道构成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生态圈,从而以优质文本为依托,吸纳思想文化精髓,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生态理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文课程;知识重构;教育理念
汉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和国语,汉语文教育却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要想重塑汉语言文化,就得重塑汉语文课程。要对汉语文课程的知识进行重构,首先要有对汉语文学科的一个明确的学科界定和价值取向作为根本。教育活动有复杂性,所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生命个体和自主意识的人,所以在制定和实施语文课程的前提和过程中,都该有对这门课程具体是要指向怎样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怎样的人的价值理念。本文将从当代汉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和边缘化的现状,从教育理念和价值尺度的方面讨论汉语文课程的知识构建和课程重塑。
一、当代汉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
当今语文学科建设自身的许多理论建设没有建立,对于许多学科内的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描述和解释,这样的理论混乱和新的教学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师不知该从何下手,教学内容模糊化,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被淡漠化。教学评价体系和社会的实用追求使得语文学科出现了被人忽视的现状,教育领域与政治相连,权利过分集中,教育管理出现呆滞,缺乏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创造力。“片面地追求教育与社会实用意向的结合,从而忽视了潜能开发教育、想象力丰满教育、心灵激发与梦想引导教育,导致了整个教育缺乏创造性,从而造成人缺乏创生力,国民从整体上缺乏创造力量。”①
(一)、当代汉语文教育面临的迷茫与矛盾
就汉语文学科来说,在理论建设上出现了许多迷茫:对象的模糊,学科教授的内容不确定,学科建设研究内容不清楚,这些理论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在汉语文教学的实施层面上因为对汉语文课程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出现了许多的偏差。汉语文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度感到自卑,让步于其他学科,这是一个不正常和尴尬的局面。
(二)、作为中国文化与根基的国语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国力强弱总是其民族语言分不开,汉语文的特殊学科性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外的孔子学院增设,更多的人学习我们的母语,而我们自己的母语教学却处于越来越被淡化和异化的局面,这与中国的文化强国、强调民族根基都是不符合的。教育与政治总是有联系,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形成了长久以来的教育领域被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场面。
(三)、汉语文课程自身的价值体系
汉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但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对其的评价总是处在功利主义的模式上,不能发挥汉语文课程的光和热。课程评价的“功利至上”主义使教育过分的强调实用,在中小学的课堂当中表现为自然科学的科目得到的重视远比人文学科要多。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教育和社会实用意象的结合,语文教学就越来越流于形式。“语文课程价值体系由目标价值、结构价值和本体价值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一般价值;语文课程本体价值是由言语生成、母语思维、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四个要素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②课程是一个发展概念,但是语文客场的性质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二、当代汉语文课程的知识建构
这么多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多种版本教材,教材频繁的更替使老师们更加迷茫,知识从其来源和分类有多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定位呢?
(一)、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
“汉语文教育是基础学科。汉语文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这种定位结构,使它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功能,此一教育功能定位形成了它必然具有标志其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这个标识汉语文课程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即是汉语知识。”③我们把语文定义为基础学科这一点不难理解,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既然我们说汉语文课程的知识依托是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应该根据对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决定其知识体系。知识代表着“获得、知道、能够”,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会与经验分不开,任何知识总是在一定的经验总结上形成的,从最初的经历到有所感受形成感性知识再到理论的填充与思考,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知识。在语文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感悟和理解是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或者达到与文想通的灵犀才能有的知识。
(二)、汉语文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对象是通过经验而构成,因而,经验的对象也即知识的来源性对象。”④知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波普尔知识分类,学科分类,知识的功能分类。我们都知道语文在古代虽有文法修辞和规范,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文意,古人对于用词用字以及格调的强调,则又是属于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确定知识体系一直都有不同意见。根据波兰尼的分类,我们知道在语文中我们要重构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包含基础的称述性知识,还应该增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的知识建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总体来说就是要遵循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注重双基,使学生最终走向敬畏生命,学会学习,学会感受和感悟生活,具有审美理想的人。
三、汉语文课程应体现的教育理念
汉语文课程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人文人本观念,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人文人本的,所要培养的一代人也是人文人本的。“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一个无赖在精神上是无所畏惧的,在操行上是没有规范也没有边际。无论要做出怎样恶劣的事情,都不觉得有什么心理障碍。”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其基本的教育思想由六部分内容构成,这六部分关注的内容正是语文教育的内在思想中心,即是个体人本中心论: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全面培养学生“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过程要求重视人的存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的价值观。平等思想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基石,爱国思想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灵魂,生活修养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语文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展开方式。从语文学科的具体出发,我们要培养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特质,从熏陶和感悟入手,培养学生整体的、动态的价值体系,学会成为一个人所需的基本条件和信仰追求,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展,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一个有自己,对社会都有用的人。(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
[3] 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新理念[J].2002.8.
注解:
①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p49.
② 冉正宝.语文课程本体价值的考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8,6,21,6.
③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p198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创新型;语言教师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我国已经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出我国的优秀文化教育理念。
一、培养创新型语文教师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已经广泛普及于我国的教育行业之中,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还仍旧体现在当代实际教学中,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很严重的影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想,无法挖掘出学生的自身潜力。首先,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书本上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真正含义,思想不具备灵活性与创造性;其次,不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忽视个性教育,主要教学内容都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过度重视分数的重要性,看分数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应试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毫无个性可言;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内容只从理论上进行传授与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缺乏创新与探索的能力。
因此,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体现出创新型语文教师的价值,采用最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知识,发挥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思想,使教学方法更加有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语文教师[1]。
二、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培养创新型语文教师
(一)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量的增大,教师的教学内容只限于课本是满足不了时展需求的。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师,为了顺应时代需求,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自身要掌握较大的知识信息量,综合课本知识与网络上的知识,根据已掌握的教学知识,分析教学的发展新动向,不断增加新的教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寻求范围,引导学生学会逻辑思维思考。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在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筛选、处理与贮存,增强创新信息能力。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型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与分析信息能力,加大信息量获取,同时也需要提高道德信息获取能力,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信息,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
(二)满足终身教育观和智能教学观需求
以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阅读、背诵课本上的知识与内容。但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对知识量的要求不断加大,并且知识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知识面过于狭窄、陈旧,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没有加深印象就已经淘汰了,传统的一次性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人们必须要满足终身教育观与智能教学观的需求,这也是顺应时展的必须要求。语文教学中在不断加大知识量的同时,还要提高知识水平,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提高学习方法与能力上,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习的可持续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在将来步入社会时抓住与利用各种机会的能力,把掌握的知识能够进一步延伸与更新,同时提高在社会与时代变迁中的适应能力。终身教育观和智能教学观是具有发展战略眼光的教育观,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善于挑战,这样才能满足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增强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为了促进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人们对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增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突破原有的语文教育水平提供保障。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事业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要注重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思维创新。首先,要突破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是制约思维创新的源头,现代语文教学中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这时候就要避免使用原有的习惯性思维去处理问题,要从其他角度或者多个角度去思考,增加思维的活跃性与创造性,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才能具备创新型思维,从而取得创新性的成绩;其次,要学会善于思考。在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敢于提问,这也是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思考可以提高思维活跃度,扩大知识的理解层次与范围,如果语文教师只是沿袭传统的思考教学观念,只是单一的传授语文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个人见解能力,不具备思考能力,无法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性。思考是提高创造性的动力,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创新性,增强创造性思维,成为现代教育理念下一名合格的创新型语文教师[3]。
(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是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只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侧重于课本教育,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只是一个教育者,而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该转向于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与学生之间增进交流,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擅于提出问题,积极进行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同时,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中还要注重审美方面的教育,教育工作本身就属于一门艺术性行业,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与规律性,能够体现出劳动的创造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领悟能力与思想品质,在教学中运用艺术的方法与手段,启迪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情感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端正、大方的言谈举止,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之中,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提高课本中人物的形象生动性,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对课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情感交流中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
结语: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培养创新型语文教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逻辑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综合教育素质,创新教育模式,成为新一代优秀的创新型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