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0 14:48: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编织俱乐部提供的毛衣五颜六色,从头上套进去,可以覆盖住母鸡的后背和前胸。附近农庄的鸡穿上退休老人亲手编织的毛衣后,下蛋的数量明显增加,令老人们开心不已。从15岁就开始织毛衣的76岁老奶奶威德梅尔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替鸡打毛衣。她表示:“最近世界有许多纷争,做这件事能让我心情平静。”

无独有偶,来自英国纽卡斯尔的老人桑德森因糖尿病不得不将两条腿截肢,当他收养了一对斑点狗之后,他特意换了与斑点狗一样图案的假肢,来和自己的狗的毛色匹配。当他和小狗们一起散步时,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桑德森说,小狗们是他的好向导,也让他平静地面对残疾。

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研究入选2016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等当选。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建立与调控、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内源性干细胞介导功能性晶状体再生治疗婴幼儿白内障、活性RAG型转座子的发现揭示抗体V(D)J重组的起源、植物雌雄配子体识别的分子机制、tsRNAs可作为记忆载体介导获得性状跨代遗传、MECP2转基因猴的类自闭症行为表征与种系传递、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研究等也入选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几年前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国家造成了1万余人死亡,引起了全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出埃博拉病毒表面激活态糖蛋白与宿主细胞内吞体膜受体NPC1腔内结构域C的复合物三维结构,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快速血型试纸诞生

日前,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出一种能够在1分钟内鉴定血型的新型试纸。该技术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罗阳团队开发。其试纸含有一种特殊染料,遇血时,能够根据血型中抗体不同的作用,显示出褐色及蓝绿色,进而通过比对得出血样的血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0秒,并可以分辨出Rh阴性的罕见血型。而传统方法,通过离心机分离血液进行化验分析,需耗时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研究团队认为,这项技术适合应用于战场环境,另外还适合资源有限地区使用。

48亿建全球最亮“北京光源”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在北京建设一台高性能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光源,设计亮度及相干度高于世界现有、在建或计划中的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是指一种利用相对论性电子在磁场中偏转时产生同步辐射的高性能新型强光源。目前,全世界相继已建成50多台同步辐射光源,这些光源能为多学科的创新研究提供支撑。比如在医学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科学人员就借助“上海光源”揭示活体肿瘤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第2篇

大家好!

我叫*,是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所属的*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首席芯片专家,是1999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海归”学者。回国后,自从有了从事研究生命科学的舞台后,我的人生突然开始变得灿烂;我的生命也仿佛融入了新的内涵。我高兴的是,我用最短的时间,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同时,这些科研成果用“中国速度”,跨入世界科学前沿的行列。

八年来,我主持和参加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内第一个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创建,开发了寡核苷酸芯片等一系列基因芯片产品,生产出国内第一块基因芯片,4项技术成果通过*市科委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4项成果被认定为*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在我国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虽然我只是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可是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许多荣誉:从*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到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劳动模范的崇高荣誉。为此,我衷心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

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教师家庭,曾是一个山里的女孩,1982年来到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学习,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当上了一名大学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更好地掌握现代生物学的一些尖端技术,我于1997年6月辞去复旦大学的教师工作,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博士后深造。在美留学期间,我专心致志学习,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帮助和赞赏。当时国内正发大水,我参加了当地留学生团体组织的捐款赈灾活动,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我觉得身在异国他乡,就像浮萍一样,找不到根的感觉,只有回到祖国,回到亲人身边,心里才能有一种踏实感。我的内心总是在想,我真正的事业应该在祖国,在*这块热土。

1998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了我先生的越洋电话,他告诉我复旦大学刚刚开始搞人类基因组研究,复旦的老师也希望我能回来,从事这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事业。这一夜,我失眠了。斗争了一夜,最后我决定回到祖国,接受这个生命科学的挑战!1999年1月,我毅然放弃了在美国获得工作签证、2万多美金年薪和可以申请到绿卡等优厚待遇的机会,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到了*,为我国生命科学而探秘和攻坚!回国以后,出于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追求,我在回到复旦大学的同时加入了联合基因科技集团。联合基因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7年,它以人类新基因为核心,通过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功能,并实现产业化,造福人类。

基因芯片技术是随着基因组计划而产生的新技术,已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一上任便受命负责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组建和技术攻关,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驱使我带领一群年轻技术人员风风火火地干开了。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组建和研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仅凭过去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当时在国内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指导人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其间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一面埋头于图书馆和资料室,废寝忘食地查阅文献资料,一面想方设法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系,虚心向他们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芯片研发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进展。然而,要想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光有文献和靠别人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自己亲自去摸索和实践,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那些日子里,早上我骑车带着女儿去上学,可我一路上还在想着“芯片”研究,最后竟然多次把女儿带到了我公司门口。

怀着对科学的一腔追求,我日以继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灵感上来了,半夜也会立即起身连夜研究。就这样,我边实验,边研究,边攻克难题,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次次实验的失败,没能阻止我们研究的步伐;一次次难题的破解,增强了我掌握尖端芯片技术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苦战,我们的研究工作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个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基因芯片技术平台在我们手中建成了。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都竞相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人攻克基因芯片技术平台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在国外一般至少要一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速度”,让国际同行也为之震动!美国cDNA微阵列基因芯片创始人之一MarkSchena博士曾先后两次到联合基因参观交流,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惊讶和赞赏,回国后,他立即向国际基因组织发出呼吁,要求即将召开的国际大会增加一个来自中国*女学者名额。*年11月我被邀请参加了在美国费城召开的“chiptohits*”国际大会。

如果说,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为基因芯片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那么,通过不断完善技术,我又开发了表达谱系列芯片等十多种基因芯片产品,这些科研成果,在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医学诊断、个性化治疗、疾病易感基因检测、药物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研究开发的基因芯片技术及衍生的产品不仅推动了基因技术产业发展,同时还为功能基因组学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打破了高端科研试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因为我们研究的成果有着科学的前瞻性,因此我们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博星基因芯片公司也由此成了国内生物技术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新星。

*年以来我又投身于全民健康系统工程,把基因技术直接用于普通百姓的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现在无论是生病的或是没病的,通过我们的基因“芯片”,即可检测出各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探知自己生命的全部奥秘。

作为一位知识女性,我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家人对我的研究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为了钟爱的事业,为了跟上生物技术发展的步伐,我放弃了个人的爱好,牺牲了大部分业余时间,一心一意地扑在科研工作上,丝毫不敢怠慢。近三年来,我完成了国家“十五”86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项。申请国家基因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六完成人)。由我负责开发的*市火炬计划成果转化项目——“表达谱基因芯片”的用户单位达到近千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在*年的一次全球招标中,我们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挪威三文鱼基因组的合作项目,提高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几年来,我培养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并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不少成了公司的技术或管理骨干。

第3篇

据介绍,这个学院的成立是为适应我国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科研、自然类博物馆、化石保护与管理、以及化石能源开发等领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古生物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古生物学专业领域政产学研用的年轻后备力量。

学院设有古生物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古生物博物馆学、化石保护学、化石能源学等5个专业方向,其中化石保护学、古生物博物馆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

据介绍,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8人,绝大部分为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博士,其中在职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外籍兼职教授也都是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院院士。地球上“最早的花”的发现者、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古植物学分会理事长孙革教授任院长。

学院的教学与科研设备先进,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及近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附设的古生物研究所含古鸟类、古脊椎动物、早期生命与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与孢粉等4个研究室和1个技术室,收藏化石标本一万余件,另有用于教学的古生物实验室、岩矿实验室、地质与化石能源综合实验室、显微镜室及微机室等。学院迪尔切图书室收藏了美国科学院迪尔切院士捐赠的6000余册古生物图书及3万余册单行本及杂志,是我国高校古植物学藏书最多的专业图书室。

第4篇

为贯彻落实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中科院党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研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经2014年7月7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8月8日,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率先行动”计划》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有部署,要求中国科学院进一步聚焦“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抓好落实,早日使构想变为现实,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党的十以来,正是在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 率先”要求的指引下,中国科学院开启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三个面向”不断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科技国家队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率先行动”计划为中心,贯彻“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科学院坚定创新自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系统进行学科布局,聚焦战略必争领域,瞄准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

围绕“宇宙、地球、生命、物质”四大尺度上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国科学院坚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促进了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全面提升,集中优势力量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如:“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 “中微子振荡”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微子振荡”团队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被评为2012年《Science》十大突破;“发现含有四夸克的新粒子Zc(3900)”入选2013年《Physics》十大成果;“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和“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入选2015年《Physics World》十大突破;多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包括“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 “甲烷高效转化重大突破”等。

近期,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又有新的重大进展: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模式,为防控病疫情及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是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揭示了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精细结构,使我国在植物光合作用结构机理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开辟了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途径;揭示了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为实现杂种优势高效利用、推动育种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首次揭示了末次冰期欧亚地区完整的人口动态变化情况,并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力量,立足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战略必争之地,围绕制约我国深空、深海、深地的技术瓶颈及其应用障碍,加强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率先在未来有望成为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领域方向部署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贯彻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体制上实现突破,成立了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整合院内资源,开展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实施,使一批中国科学家原创的科学思想展示在世人面前;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二号和神舟11号任务的实施,中国科学院10余项科学实验获得成功;探月工程稳步推进。在北斗导航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高分微纳卫星及民用卫星有效载荷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面向我国深海战略的重大需求,建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科考船队,完成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抢占深海科技前沿制高点;构建国际一流深海探测体系,引领海洋探测能力跨越发展;引领国际西太平洋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驾护航,为我国深海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面向我国资源重大需求,聚焦深层油气、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重大任务,部署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通 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深部成矿成藏”、以海相油气为特征的“油气工业二次创业”和深部矿产资源“攻深探盲”等理论和认识,发展了深层油气与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指导了我国深层油气与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实践。

第5篇

一 干细胞的分类与来源 

根据其发育阶段,于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 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也有报导,按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可分为三类:一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二是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三是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11)。 

据报道,胚胎干细胞可来源于畸胎瘤细胞(ec)、桑椹球细胞(es)、囊胚内细胞团(es)、拟胚体细胞(es)、生殖原基细胞(eg)等。 

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将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分离出来进行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细胞可在体外“无限期”地增殖传代,同时还保持其全能性,因此被称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培养条件下,若加入白血病抑制因子lif(leu kaemia inhlbitory

factor),则能保持在未分化状态,若去掉lif,胚胎干细胞迅速分化,最终产生多种细胞系,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或发育成“胚胎体”。 

据报道,成体干细胞可以由下列几个方面得到:(1)胚胎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或移植分化而成。(2)胚胎组织——由分离胚胎组织、细胞分离、或培养而成。(3)成体组织—— 由脐血、骨髓、外周血、骨髓间质、脂肪细胞等得到。 

近几年来,研究证明:干细胞是自我复制还是分化成为功能细胞,主要由于细胞本身的状态和微环境因素所决定。干细胞本身的状态,包括调节细胞周期的各种周期素(cyclin)和周期素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基因转录因子、影响细胞不对称分裂的细胞质因子。微环境因素,包括干细胞与周围细胞,干细胞与外基质以及干细胞与各种可溶

性因子的相互作用。 

早在1970年小鼠胚胎于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就已经获得成功。然而,人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才取得进展,1998年,美国科学家jumes thomson首次取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的非分化增殖,他们从体外受精的人胚胎内细胞团分离胚胎于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获得了成功,证明了人体胚胎于细胞与啮齿类动物有极为相似的特点。从而使胚胎干细胞可能被用来取代病人体内的环损组织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研究的成功,被科学家认为是干细胞研究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1999年12月美国科学家margarel goodell发现小鼠肌肉组织干细胞可以 “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成血液细胞,这一发现很快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证实,并且发现人成体干细胞同样具有“横向分化”的功能。现在已证明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肝脏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这种横向分化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横向分化”可以利用病人自身的健康组织干细胞,诱导分化病损组织的功能细胞,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组织坏损性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可克服由于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又可以克服胚胎细胞来源的不足以及其它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1999年12月干细胞研究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之冠。2000年12月干细胞研究再次被《科学》杂志评为该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一。 

二 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由于干细胞具有特定的分化潜能,表现其全能性、多能性和专能性,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现举例如下: 

1.胚胎干细胞育出心脏组织 

以色列工学院最近宣布,科学家首次从胚胎干细胞中培养出人类心脏组织。他们培育出的心脏组织,可以自然跳动,并且有新生心脏组织的电特性和机械性。这项实验证明:以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巨大的。过去一直认为当心脏细胞受到损害后,不能自行修复,此项发现,对治疗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致命疾病可能具有重大意义。 

2.骨髓干细胞育出肾脏组织 

英国科学家近日报道,他们已经用骨髓干细胞培育出了肾脏组织,这在器官移植手术中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一突破,使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必再依赖干器官捐献,医生可通过修补受损肾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是第一次证明了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发育成成熟的肾脏细胞。 

3.成人干细胞治心梗 

德国医生近日宣布,他们使用病人自己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脐血干细胞 

由干脐带血和胎盘含有大量的干细胞,而干细胞又具有极强的造血功能,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和利用。 1979年,医学界首次发现脐带血中含有恢复白血病患者造血功能的细胞。自 1998年以来,从胎盘和脐带血中提取出来的血液已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5.皮肤干细胞 

我国研究人员已发现人体烧伤皮肤 原位处存在着皮肤干细胞,利用它在一定药剂调控下能使烧伤皮肤原位再生,修复如初,这是我国在皮肤干细胞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6.神经组织细胞 

瑞典神经学家bjorklund及其同事应用从流产胎儿脑中分离的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人患者的脑中来治疗帕金森症,经对术后10年的病人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移植的神经元仍然存活,并继续产生多巴胺,而且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7.胰岛干细胞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ramiya及其同事从尚未发病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导管中分离出胰岛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这些细胞分化成为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移植实验表明,接受移植的糖尿病鼠血糖浓度控制良好,而对照的小鼠死干糖尿病。这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以上例子表明,用干细胞治疗许多疑难病症、提供器官移植,以及康复、保健,减轻老化、恢复青春活力等等广泛应用干临床已为期不远。 

三 干细胞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是目前细胞工程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项技术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发医学领域的重大变革,它已成为 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干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干细胞只属干造血系统,随着干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发现了干细胞,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之后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和最有应用前景的生命学科。 

美国政府已批准投入巨资,给予支持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并在短短的两年中,成立了几十家以干细胞研究应用为主的生物工程公司,并在美国上市。 

日本在2000年度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中把干细胞工程作为四大重点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有关科学家进行研究。 

英国在2000年以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医疗上的研究等等。 

第6篇

【关键词】miRNA 微小RNA 肿瘤发生 肿瘤治疗

Advances of microRNAs in Cancer Research

He Liu-yuan, Xu Xiao-hong. Medical Laboratory, Hefe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Hefei 233000, China

【Abstract】MicroRNA (miRNA), a kind of about 22 nucleotides non-coding small molecule RNA in length, which is mainly involved in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regulation, promotes target mRNA degradation or inhibits protein translation through complete or incomplete complementary pairing of mRNA.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amount of tumor-related miRNAs have been found and participate in multiple signal pathways of human cancer formation. Meanwhile, it is reported miRNA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target of cancer treatment. This review will present the advances of miRNA in cancer research.

【Key words】MiRNA MicroRNA Cancer occurring Anti-tumor therapy

目前,miRNA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曾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被Science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研究表明,miRNA参与调节体内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是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miRNA简介

miRNA是一类小分子单链RNA,长度约为21-25nt。miRNA本身不具备开放阅读框架(ORF),故不能编码任何蛋白质,但能够在基因转录后水平负调控基因表达,其表达上调或下调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miRNA在肿瘤中的研究

miRNA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与肿瘤相关的miRNA基因被鉴定出来,以下对各种肿瘤中出现异常表达的miRNA作简单的介绍。

2.1 miRNA表达与白血病

Calin[1]等报道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iR-15a和miR-16a-1表达下调,并且编码这两种miRNA基因的染色体区域13q14有50%以上是发生缺失的。进一步研究发现,miR-15a和miR-16a-1是BCL2基因的反义作用因子。这两种miRNA可通过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当这两种miRNA表达下调或缺失时,对转录后水平BCL2的负调节作用降低,导致了BCL2表达升高,促进了白血病的发生。

2.2 miRNA表达与肺癌

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是miRNA与肺癌之间的关系, Takamizawa[2]等对149例肺癌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肺癌患者中let-7 miRNA表达水平降低,且let-7水平降低的患者在手术切除后存活时间更短,即高表达组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此外,在体外高表达let-7的肺腺癌细胞系A549可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进一步证实let-7家族类miRNAs可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

2.3 miRNA表达与状甲状腺癌

He[3]等将状甲状腺癌(PTC,papillary thyroid c a n c er)病人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对比研究发现,miR-221,miR-222,miR-146在状甲状腺癌病人中表达明显增加(大约10-19倍),而KIT癌基因转录产物和蛋白水平明显减少,KIT已被认为是这三种过量表达miRNA作用的靶基因之一,表明这些负调控KIT基因的miRNA表达上调可能会引起PTC的发生。

2.4 miRNA表达与乳腺癌

Iorio[4]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76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中miRNA的表达谱,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29种差异表达的miRNA,这些miRNA在乳腺癌病人中表达紊乱,其中miR-125b和miR-145高表达,miR-21和miR-155低表达。

3 展望

miRNA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复杂的基因调节网络开辟了

新的空间,同时也为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相信随着miRNA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给未来的miRNA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

参 考 文 献

[1]Calin GA, Dumitru CD, Shimizu M, et al. Frequent deletions and down-regulation of micro-RNA genes miR15 and miR16 at 13q14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24):15524-15529.

[2]Takamizawa J, Konishi H, Yanagisawa K, et al. Reduced expression of the let-7 microRNAs in human lung cancers in association with shortened postoperative survial[J]. Cancer Res, 2004, 64(11):3753.

第7篇

2007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孟安明为他的实验模式动物――斑马鱼专门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房间在这个充满了上千个海蓝色鱼缸的房间里,饲养着几万条斑马鱼,这种小鱼最长也不过有人的一个小拇指长,身上有着浅浅的斑斓的花纹。正是以这种小小的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为研究对象,孟安明带领科研团队揭示了多个新基因在脊椎动物胚胎的胚层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1998年,孟安明从美国回国,来到清华大学白手起家组建了国内第一家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发育生物学实验室。9年时光转瞬即逝,孟安明以出色的成果证明了中国学者在发育生物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极度的耐心和毅力

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都是由单细胞发育为多种组织,多个器官构成的个体,这个发育过程受到了基因的表达,信号的传导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失常都会导致胚胎的异常发育,造成畸形和缺陷。破解遗传基因在生命诞生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发育生物学就是这样一门探索生物体从和卵子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的学科,其需要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富有挑战性,但同时也是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之一。

孟安明本科时学农学,在英国的博士阶段专攻的是分子遗传,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又对发育生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的这种多学科的背景无疑让他在发育生物学领域具有很多优势。

斑马鱼是一种约3-5厘米长的脊椎动物,它的许多基因及发育机制与人相似,一对斑马鱼每周可以配种产生上百枚胚胎,而且早期胚胎透明,都是在体外生长发育,通过显微镜,可以很好地观察到胚胎各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可操作性强,而且成本低。如果通过实验,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在控制、影响斑马鱼的生长发育。

孟安明目前主要关注的是TGF β,Wnt,FGF等信号通路中的介导因子和调节因子,了解它们对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通过诱变、转基因等手段了解它们在胚胎发育的中胚层诱导,神经诱导,背腹分化等方面的功能,这可以为了解人类出生缺陷的分子机理提供借鉴数据。

与生物学的一些其他分支不同,由于斑马鱼的性成熟周期是3个月,每天像人一样昼夜作息节律,这使得相应的研究工作必须配合动物的生活规律,而且胚胎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随时观察。

“搞我们这种研究急不得,需要耐心和毅力,偶尔还需要半夜2点以后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孟安明说。

孟安明领导的科研团队常常会做大量的细微到分子层面的实验,无论从实验难度还是从实验的量上面要求都很高。比如,要验证一种设想,需要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而每个实验方案都需要多次重复。

“搞科学研究的,要对一个问题孜孜不倦地探索答案,而不是遇难而下。”他说。

正是以这种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孟安明带领实验室的学生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建立了活体胚胎中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体系,克隆并阐明了多个新基因在脊椎动物胚胎的胚层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特别是在TGF β信号对胚胎发育的调控作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004年10月,孟安明与陈哗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斑马鱼Dpr2通过促进Nodal受体的降解抑制中胚层诱导作用》,阐述了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动物胚胎发育调控的新机理,为揭示人的出生缺陷之谜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孟安明作为通讯作者还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EMBO Journal),《发育》(Development)、《发百生物学》(Developmental Blology)等3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血液》(Blood)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诸多引用。

孟安明与陈哗光教授合作的科研成果“调控动物胚胎中胚层形成的一种新机理”,被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由于他在发育生物学方面杰出的成就,2007年,他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此外,在畜禽分子遗传育种领域,孟安明最早将DNA指纹技术引入我国,以其预测杂种优势和寻找蛋重的分子标记都取得了好的成果,作为骨干完成的成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养学生的诀窍是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从每天早上8点多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没有节假日,孟安明几乎天天如此。他说,既然要求博士生经常在实验室做研究,自己就要做出表率,一方面是自己的工作确实需要,另外一方面让学生想找就能够找得到他。

孟安明说培养学生的诀窍无他关键是要常常和他们在一起。

“尽管很累,但是会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孟安明说。

在实验室定期举行的组会上,孟安明常常和学生们一起研讨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有意识启发学生从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中找出不足,鼓励他们建立起自己判断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认为,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一个关键。

他给学生常常说的话是“不怕做不了,就怕想不到”,如果要验证一个科学的设想,如果能够想到的10种验证方案可以实现3种,就要去做3种,以验证这个设想的正确性。

“只采用一种方案去验证,然后把结果拿去草草,这样的行为我是不赞成的。”孟安明说。

除了学术研究,孟安明对于学生的为人处世也要求严格。

“他们还都是孩子跟我的小孩差不多大小,该批评就要批评,有毛病就一定要纠正,要有耐性,科学工作者不只要会做研究,还要会做人。”孟安明说。

在他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毕业的赵珏和张丽霞分别获得2004年、2005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张丽霞的博士论文入选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除了培养博士生之外,孟安明常年担任生物系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发育生物学》的主讲教师,也讲授《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进展》等研究生课程。以《发育生物学》来说这是一门更新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学科,孟安明给学生选用的英文课本3-4年就要改版一次,为了讲好课堂上的45分钟孟安明往往要在课前花几个小时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他讲授的《发育生物学》已经成为生物系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之一。

“我素来认为,干一行要爱一行,我既然是老师,就要对得起学生,就要尽力把我的课教好,把学生培养好。”孟安明说。

科学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孟安明认为,做基础研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然,破解基本的生命现象,从而为人类服务,这是科学家的责任。

“从根本想不到怎么应用的基础研究,到可以直接为人类服务的成熟技术,这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说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添砖加瓦的过程。我们做科研要有更加开阔,更加长远的眼光,不能够急功近利,否则就难以完成科学家基本的使命。”

对于已经取得了成果,孟安明说“生命科学未知的领域有很多,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一点点,而且我一个人也是难以取得任何成绩的,已取得的成绩都是靠我的同事,我的学生等大家共同的努力去完成的。研究胚胎发育的工作我做到退休也做不完,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探索。”

第8篇

大成投资总监刘明(下简称刘明):我们看重的是投资的安全边际。当时分析,重庆啤酒主业啤酒业务市场份额稳定,盈利能力强――作为国内十大啤酒企业之一,重庆啤酒在重庆地区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重啤销售毛利率较高,即便不考虑乙肝疫苗项目,其正常啤酒业务业绩就可以基本支撑我们的成本价格。考虑到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话,重庆啤酒可能的下跌空间有限。然而疫苗研发一旦成功,上涨空间却可能很大。因此,我们认为有关投资是符合投资逻辑的。

对于重庆啤酒的投资始于2009年初。在此之前,我们的医药研究主管吕猛一直在跟踪(合成肽)乙肝疫苗项目的临床表现,他根据自己调研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在公司内部进行了推荐,针对基金经理的质疑和问题,做了大量的解释和完整的病毒学学科逻辑推理分析,在得到基金经理的初步认可后,这只股票才得以进入股票库。

需要说明的是,吕猛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病毒学系,获得病毒学硕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生物医院研究院深造,师从闻玉梅院士(治疗性疫苗专家,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带头人),期间参与了闻院士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项目的研究。可以说,我们的医药行业研究团队对于包括乙肝疫苗研发在内的新药研究有很强的专业背景。

《投资者报》:像如此重仓的标的,公司多长时间前往调研一次?

刘明:纳入股票库之后,我们的研究团队和基金经理对重庆啤酒的研究与跟踪更为紧密。这一方面靠大量的外部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对重庆啤酒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以便对项目实验进展以及效果都能及时了解。期间,研究团队和我们的基金经理、包括我自己也曾数次去做调研。可以说,重庆啤酒是大成基金研究最深入、跟踪最紧密的股票之一。

《投资者报》:普遍质疑,为什么大成不在获利丰厚的时候卖出或者部分卖出股票,降低风险?

刘明:对于经过深入研究、持续跟踪,而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认为不应该仅凭股价上涨就判断是否应该卖出。判断股价是否应该卖出首先是要在买入后持续动态研究跟踪,及时深入地了解当初赖以做出投资决策判断的基本面是否有所改变,如果基本面出现变化,或者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了,就应该及时果断地卖出。

对于重庆啤酒的投资来说,我们买入以后,通过持续跟踪的调研发现,其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根据我们对其疫苗研究的不同阶段的市场人群、同类药物价格及市场份额等多方面研究分析,认为其股价尚未达到我们对其的价值判断水平。

要强调的一点是,2009年大成基金介入该股的时候价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而且在最初买入之时,该股在整体投资组合的占比水平并不高,只是后来该股股价上涨,推高了其在投资组合中的比率。期间,除因股价上涨带来的投资超限等原因而进行调整,公司整体基金组合对该股的持仓变化不大。

《投资者报》:投资时有没有考虑到疫苗研发项目失败的可能性?现在大成基金还对重庆啤酒的前景如何看?

第9篇

本刊讯(通讯员 李 强)免疫治疗作为新兴肿瘤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关注,《科学》杂志将其列为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首。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效。因此,如何预测哪些类型肿瘤患者对于免疫治疗有效,正是该领域的前沿问题。近日出版的一期《癌细胞》杂志,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肿瘤免疫治疗转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通过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I)表达水平高低,可以预测肝癌患者对于接受干扰素治疗是否有效。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观察发现,仅有部分肝癌患者对于干扰素疗法有一定效果。为了寻找能够预测干扰素免疫治疗有效性的潜在分子,在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下,曹雪涛院士与侯晋副教授、博士生周烨及郑媛媛等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樊佳教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吕爱莲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医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广西肿瘤医院、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联合攻关,筛选了肝癌组织中干扰素效应分子的表达谱,发现了数种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的候选分子。再经过肝癌患者不同临床队列的验证,初步确定了RIG-I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只有RIG-I高表达的肝癌患者对于干扰素治疗方有疗效。其机制是因为RIG-I可以与干扰素下游效应性信号分子结合,促进其磷酸化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增强了干扰素抗肿瘤效应。有趣的是,该研究还发现男性与女性肝脏中RIG-I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解释为什么肝癌患者男性居多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另外,这项发现成果由多位科学家、多家科研单位联手攻关取得,表明基础与临床交叉合作,对于建立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的研究模式及其疾病研究体系、对于医学课题研究将基础探索创新与临床转化应用相结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光动力治疗胆道肿瘤效果明显

本刊讯(通讯员 张 鹏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内镜科胡冰教授课题组近期开展了经内镜介导的胆管肿瘤的光动力治疗,目前已成功治疗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壶腹癌、肝癌侵犯胆管、胆道产粘蛋白性肿瘤患者10例,所有治疗过程均较为顺利,患者耐受性较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