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家庭教育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0 14:4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家庭教育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家庭教育专业

第1篇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

第2篇

家庭教育 成人 成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我们注重家庭教育,努力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抑或是为了成才成功吗?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从而造就了一个不均衡的结构,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不利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清楚教育本身的目的,以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简单地说,家庭教育的目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成才,而应拓展为成人。成才也只是成人的某一面的具象,而非全部。

一、成人比成才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有普遍意义

成才固然好,但大多家庭进行的所谓成才教育无疑是社会竞争的产物,只要出类拔萃,便可享有更充分的生存资源。于是,很多父母寄望于此。但大多具有盲从性,竞争中的优秀者只能是少数几个,当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菲尔普斯(2008北京奥运会游泳8金获得者)一样的人物,但菲尔普斯只有一个,因为这是竞争的产物,只能有一个冠军。那么,众多试图培养游泳天才的家庭将是失败的;当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朗朗一样的人物时,但像郎朗一样的人为数不多。那么,中国众多的“钢琴天才”的培养注定是失败的。在家庭教育中,成才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以庞大的培养基数去造就少数成功的家庭。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不防去培养孩子热爱体育,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孩子热爱音乐,去享受美的意境。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而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健康具有活力的人,是每个家庭都能担负的责任。

使孩子长大成人,实现自我价值,共享人生的精彩比使孩子出类拔萃独享生存资源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成人比成才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即使很多人明白了其教育目的,但仍然会偏重于成才模式的培养。可能是认为成人内容过于“空泛”,似乎“实际收益”不高,不太现实。那我们就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分析一下,成人的重要性。

1.个人发展的“短板效应”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成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多发生着“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那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个水桶的话,那么,他的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便是构成这个人的木板,而他能有多高的水平呢,或他能有多大的发展潜能,可能便取决于他最短的那块木板。水桶原理是否适用于人的发展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与其相关的大量案例。

西迪斯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从他一出生,他的父亲就对他进行了异乎寻常的早期教育,他6个月时就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3岁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时看到家里骨骼标本,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的成绩。9岁时,他通过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两年后即1909年他11岁刚过就进了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做了一次关于四维空间某个数学难题的讲演。可惜西迪斯在哈佛只读了一两年后因精神负担过重而休学,后在得克萨斯休斯敦的赖斯学院工作,后因为参加一些激进的游行受到拘留后一蹶不振……

据和他同一时期的神童维纳回忆,刚进哈佛大学时的西迪斯粗野无礼,没有朋友,在社交能力和适应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多数和他同龄的孩子。而他的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在学习上出人头地,这势必会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较多接受智力方面训练的同时,他的作为人的其他素质(如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的发展时间便被挤占。久而久之,形成这方面的缺陷,最终造成成长中的“短板效应”,以至于连成才都不可能实现。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小时候也是个智力超常的神童,尤其是在心算方面,而且他很热衷于数学方面。但他的父亲担心他变成一个畸形发展的人,便干预他与各种数学科目的接触,鼓励他读历史、地理、诗歌等方面的书籍,教导他真正地思考比耍聪明高超得多。他一生都崇尚人文主义的文明,因此也对父亲感激不尽。他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也是一位科学全才。他说:扎实而深刻的独立思考能力比智商测定的反映速度更重要。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就是为了补齐木桶的短板,因此成人的培养决定着木桶盛水的多少。

所以《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说:如果只能二者选一的话,我认为宁可牺牲一个智力上的天才,也要拯救一个社会上发展协调幸福的人。

2.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佳时机

成才是从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到学校或专业教育中得到强化和提高,而最终在社会教育中走向成熟。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才要在社会教育中才能完成。即一个人是否能实现他能力的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历练和选择中实现。况且在成才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能力之外的支持,如坚韧的意志,个人的魅力,不断提升的思想空间,等等。而这又与成人紧密相关。

而成人通过家庭育之、学校教之、社会化之而实现。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其成人教育的时机最恰当,起作用也最明显。正如有这么一句话:习惯决定习性,习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良好的习惯、习性、性格的形成,正是家庭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时机。心理学家杨风池提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最佳时机是越小越好,等到18岁父母已不能再教育孩子,只能与他交流。由出生到18岁成人正是家庭教育时间。即成人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家庭教育,错过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达到再塑一个人的几率将会很低。

综上所述,我想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一生是健康、快乐、幸福的,但这是“人”的内容,而非“才”的结果。成才固然重要、固然好,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使孩子成人。这样才能真正成才,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即成才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其重要的基石——成人教育。如果根基坏了,便无以成良才,甚至不会成才。所以,成人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第6篇

1家庭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点影响

1.1缺少家务历练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90后”一代大多自出生起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到了高中接近成人的年龄,家长为了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学习上,包揽了一切家务,而且有的学生享受到每天上学、放学家长接送,甚至午饭家长都亲自送来的特殊照顾。中学时,学校老师也通过家校网把作业、学生表现、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其他任务发到家长手机,家长会频繁召开,学生已经习惯了由父母包办打理绝大多数事情的生活方式。上大学后,有些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没有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学生无法适应,每天会因为出早操、整理床铺、收拾寝室、洗衣服、到不同的教室上课等各种事情而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心情烦躁。有的大一新生将换下来的衣服、鞋袜胡乱地塞到角落或直接扔掉,有的拿到洗衣店花钱清洗,有的私下里雇佣寝室楼清洁阿姨来为他们上门服务。总之,长期缺少家务历练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1.2家长的溺爱使一些学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

有的学生在家时过惯了“以我为中心”的“小少爷”、“小公主”的生活,和其他同学缺少团结协作、互相谦让意识,不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为自己考虑较多,做不到宽于待人。如对同一宿舍的新生遇到困难视而不见,个别人只是在不损害自己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勉强帮别人的忙;有的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在图书馆等特殊场合仍我行我素、大声喧哗;有的不顾他人休息开灯玩电脑游戏到后半夜;有的从来不负责打扫寝室卫生;有的嘲笑生活节俭或有异地口音的同学;有的随意破坏别人的物品等等。入学后不久,学生间就可能因芝麻大的小事冲突摩擦不断。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到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大学新生的团结协作。

1.3家长对子女学习长期过度的看管使部分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新生进入大学初期要经历学习上由被动到主动的重大转折。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控制学习进程、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调控能力。然而,高考的残酷竞争使应试教育一直拥有稳固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上的竞争同时也是家长倾心付出的比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长期毫不松懈的培养、监督,使我们看到现实中的许多怪现象:家里收入绝大多数是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家长穿梭于各种教育机构,送孩子去各种课程补习班或请家教,费用尽管昂贵但家长始终甘愿付出、乐此不疲。大学新生入学后,高考的好成绩未必完全会体现在大学期间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那些曾经在中小学被父母挟持着前进的学生脱离父母监管在学习上很可能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容忽视。

1.4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具有助力作用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初始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石,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1]。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父母正面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熏陶,对子女的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意识、乐于助人的品行是教育体系中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以亲人情感影响的形式及时帮助调整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观念,弥补学校教育在一定层面上因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而产生的缺陷[2]。因此,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新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强化教育效果,让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发挥好大学新生教育的助力作用。

2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助力作用的对策思考

2.1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随着中国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复杂化、教育难度扩大化,需要多方配合,全方位投入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探索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沟通配合机制,是当今一项重要的新课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高校应和学生家庭将各自的需求联系起来,将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学生和家长亲缘的优势结合起来,排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交流障碍,创新联系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如利用网络条件建立相应规模的家校联系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信息,也能够及时联系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了解子女具体在校表现,进行网上咨询,反馈意见和建议。高校还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规范化、科学化,效果更加突出。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增进和家长联系的各类活动,如新生入学后的开学典礼邀请部分新生家长参加;大型的迎新文艺演出可以邀请部分新生家长前来观看;邀请家长到学校做关于大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报告会、座谈会;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用传统书信形式给父母或其他亲人写一封体现真实情感的感恩信,同样收到信的亲人也回信一封为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新生活、奋发向上而鼓劲加油。对家庭教育效果突出的家长,学校也可以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表彰,激励其他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2.2家长要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

许多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后,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孩子考入名牌大学更是一百个放心,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比较严重。有的家长认为,子女已经成年,又到了大学的成长阶段,能够具备应有的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生活,只要按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就尽到责任了,继续施以家庭教育没有必要。现实中,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学识有限,对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方式无法把握,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因为子女上大学要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日夜奔忙,无暇顾及子女上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因为家庭出现的各种变故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子女上大学后,就大大降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力,弱化了家庭教育,这对大学初始年级大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也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步入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刚进大学,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有的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不适应,有的因家庭贫困存在经济压力,有的因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有的因爱情受挫情绪低落,遇到种种困扰难以排解时,有时会把倾诉的对象选择为最值得信赖最亲近的父母,锻炼子女的独立适应能力不代表需要完全地放手,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2.3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家政教育;家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39-04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过于重视学科发展,反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使得每年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只学会了工作,而没学会生活。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家政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和谐人才的关键时期。

一、家政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家政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素质培养的家政教育,着重于从衣食住行育乐等层面探讨个人及家庭生活品质的改善;二是以家庭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家政职业教育,以培育家政行业的专业人才。本文系指家政素质教育。

大学家政素质教育是以家政学为理论基础,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家庭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家庭观念的培养、家庭生活知识的传播和家庭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家”的理念、家的责任,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家庭文化修养,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其将来成家立业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良好基A的教育。在我国,家政教育已中断了近40年,以至于人们对家政学感到非常陌生。刚考上大学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在念书、考试,很少有机会接触家务工作,对家庭的认识也不太清楚,无法体会家庭的价值,也较少思考家庭责任。由于家政领域的各方面均与生活密切相连,随着成长与成熟的脚步,学生就能体会家政学的恒久价值。所以,高等教育若忘记教学生如何“安身立命”,学生毕业后就无从“安居乐业”。

二、家政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客观需求

(一)家政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大学时代是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身心日益成熟的时期,是社会化程度提高、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担任社会责任的时期,是思想由简单走向复杂、兴趣由单一走向多样的时期,是理想目标由步入大学殿堂转向寻求社会家庭生活的时期。此时,大学生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启迪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家政教育就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家政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客观需求

我国家政教育的传统在建国后遭遇到了冷遇,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对家政教育感到陌生。开放的中国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进步社会中的某些非健康因素也在不间断地侵袭社会中的每个人,如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缺少责任感、婚姻关系松散、生活方式不科学、心理趋向低迷等,这些与中华民族优良家政传统教育相悖的东西,也正悄悄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在对未来事业与婚姻的憧憬和追求中增添了对家庭生活的困惑和彷徨。因此,对“家政”知识的了解就成了大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

1.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的现状迫切需要家政素质教育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关系到其人生的发展。大学阶段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此阶段的“功课”做得是否充足,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日后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观念和其他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现象比较突出。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其家政素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低等方面。有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入学后有36.5%的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能适应的仅占14.8%;非独生子女中不能适应的占16.5%,能适应的占30.2%。如果以这种家政素质状况走进社会,这不仅为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完成职业职责以及人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和谐的因素。

2.社会问题的日益扩大化要求家政素质教育

(1)“啃老族”现象

近几年来,“啃老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啃老族”专指那些成年后不独立仍依赖父母生活的人。中国的啃老队伍在不断扩大,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现实表明“啃老”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啃老族”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缺乏科学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对孩子过度的溺爱、过分看重应试教育,导致对孩子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大学生进行家政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组建家庭前就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而对下一代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使啃老的悲剧不再发生。

(2)“闪婚闪离”现象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的潮流,即认识时间短暂(几个月)就结婚,而后又很快离婚,这样的一个群体被称为“闪婚闪离族”,其年龄主要在20―30岁之间。这种都市情感快餐已在我国不少城市悄然登场,并有走向泛化的趋势,且成为婚姻管理部门、婚姻家庭专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闪婚闪离”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不正确的婚恋观,这也正是反映出学校、家庭对婚姻家庭教育的缺位,致使不少在校大学生没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等,把婚姻当儿戏,对家庭、对配偶、对孩子、对社会不负责任,这是“闪婚闪离”现象高比例出现的根本原因。

(3)“过劳死”现象

“过劳死”这个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中,而且此现象正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以前“过劳死”主要集中在40、50岁,现在过劳死的年龄已经突破30岁。导致过劳死的原因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面对电脑,常坐不动,极度缺乏体育锻炼;三餐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或常吃快餐;睡眠时间不足,常熬夜;身体不适缺乏主动体检,有病不求医等。这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没能合理、科学对待工作、生活,更没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政素质教育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不可否认,儿童的成长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家长素质无疑最为根本。家长的责任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保育教育能力,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现代科学和实践经验也证明,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修养、个性品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父母的婚姻质量和家庭氛围直接决定着儿童的“智商”和“情商”水平,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而抓好在校大学生这个优质未来家长群的家政素质教育,是从源头上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家政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思考和理解作为社会人的角色和责任。种种迹象表明,高等教育阶段是实施家政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

三、高校家政素质教育启蒙与传播的有效途径

生活自理技能是人社会化的最基本内容。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不少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这将阻碍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社会的和谐。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途径就是在大学开设家政素质教育课程,普及家政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家政素质。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家政素质教育的开展

对家政学科,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开始认识到,掌握现代家政知识、技能和学问,是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环节。为此,不少国家的教育部门纷纷将原先大学列为选修课的家政学改为大学生人人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使家政学科出现了由选修课到必修课的发展趋势。如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经费、管理等手段为家政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日本、中国台湾等将家政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了整个教育学制体系中。由于政府的支持,家政教育在许多国家何地区得到了推广普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家政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家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所以,要发展我国的家政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高校应普及家政素质教育,开设家政系列课程

1.开设家政课程

近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家政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女性,也成为男青年的必修课,家政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如在日本,家政学已成为大、中学校学生的一门人生必读课;在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一些高校里,《家政学》被列为基础课;在巴西,政府规定任何人在结婚之前,都要学习两周的家政课程,经考试合格,才准予登记结婚。纵观世界各国大学的家政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从选修课发展到必修课;(2)从专为女性开设发展到男女均学的课程,是婚前的必修课;(3)从单一的物质生活教育发展到与精神生活并重的教育。发达国家的家政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知识,使其做好了必要的婚前心理准备,减少了婚姻的盲目性,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充分发挥了家庭的功能,保持了社会的健康和谐。

我校自2007年开设《家庭生活科学》课程后,对2305名学生进行了家政素质调查。此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对待家务事、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婚恋观、家庭保健以及服饰方面已树立起了正_的观念,这跟我校开设了《家庭生活科学》课程和开展家庭素质教育活动密切相关。

2.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大学家政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家庭观念的培养、家庭生活生活知识的传播和家庭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家”的理念、家的责任,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技巧,提高家庭文化素养,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家政素质教育可将课程重心放在培养解决各种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将课程组织设在持续且实际的问题上,而这些问题需要各种知识和技巧方能解决,如此也就能更密切回应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需求。当然,课程的设置应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如可开设《家庭生活科学》、《健康护理》、《食品营养与卫生》、《优生学》、《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礼仪》、《服饰搭配与管理》、《插花与茶道》、《中西餐的制作》等。建设之初,这些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修相关课程。

3.建设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堂家政教育课能否成功,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有人认为家政不就是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吗?上这样的课程很容易。其实要上好家政教育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学校中开设家政教育课程,需要一批专门从事家政、劳技和职业教育的师资,而且要有稳定性。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家政师资队伍,势必难以加快该学科的研究与建设,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普及。

4.编写优秀、适用的家政素质教育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由于家政教育在我国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均比较滞后,因此,还没有编写出比较完整的适合高校使用的系列教材,这也妨碍了家政素质教育的开展。湖南女子学院开设的《家庭生活科学》课程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校家政研究所编写出了一本全面、适用的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蓝本。

(三)注重宣传教育,开展家政教育活动

在我校,学生一进大学就知道有一门特色课程《家庭生活科学》,并且充满着期待,而上完课后更是意犹未尽。可见,家政素质教育在我校已经深入人心。能达到此效果,跟我校的宣传教育和开展系列的家政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在我校,每年会围绕国际家庭日,以系列家政活动作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家政教育与文化氛围。如:举办讲座,如正确认识家庭、家庭礼仪与家庭关系调适、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庭理财、家庭护理等;举办家庭操作技能比赛,如厨艺、茶道、缝纫、熨烫、编绣、化妆、插花等;同大学生创业(女红)大赛相结合;举行演讲比赛,如“母爱无垠、孝颂有声”等。活动形式多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并踊跃参与。我校不仅培养学生的家政素质,而且免费为教师进行家政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家政素质。在我校,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开展系统的家政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给家政学以应有的地位。

高等教育的出口直接面向社会。在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投入工作之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家政素质教育,可使他们系统掌握家政学知识,这必将十分有利于他们未来创造自己的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进而改善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面貌。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政素质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文化传统。

――――――――――

参考文献:

〔1〕庞玉珍,光赤.把家政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06).

〔2〕高永芬,申瑞林,刘建华.大学家政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第8篇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两者“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引导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

首先,教师应引导家长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可采用家长会、家访和电话交流等方式,让家长明白: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全面提高素质,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地搞“分数至上”,不能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辅导孩子学习”,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因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关照孩子的饮食起居,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贴心人,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影响孩子成长,可以促使孩子养成优良的思想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个性化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未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未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恰当地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结果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有的家长本想以榜样激励孩子,随口就说“你看人家×××,学习比你强”,“你什么时候能赶上×××”。这些话语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学习有了进步,有的家长本意是让孩子再接再厉,就说:“下次要争取一百分!”孩子可能会将其理解为“现在的成绩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引导家长分析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科学地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中肯评价,提出让孩子自我改进的建议。切不可“恨铁不成钢”,只看孩子的不足,不看孩子的进步,要相信和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进步,克服缺点。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高标准”应以给孩子“鼓励”而不给孩子“加压”为前提,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标准。

第9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