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科学与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0 14:48: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科学与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科学技术 环境 资源 生态观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促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革。高速发展的科技为人类追求高度舒适的物质生活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也无限延伸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向自然索取的能力。

生态,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的状态,她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到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模式使得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循环的自在规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但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反,正是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科技正是其原动力。人类跨越工业文明向更高的生态文明迈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创建社会和谐,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生态文明包含着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②。因此,构建生态文明,是科技进步的伦理要求;发展“绿色”科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一、科学技术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

人类永远无法将科技排除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外,人类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对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以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必然会服务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诸多方面。

1.农业方面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生态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迈进了一个生态发展的新层面,为农业的生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扩展生物固氮的能力,实现粮食的增产;也可以创造农作物新品种。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改善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成功地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生态工程——稻田生态工程、桑基生态工程。前者是在稻田中加入红萍和鱼,红萍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富集水中难以利用的钾,充分吸收阳光二氧化碳以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以此调节稻田中氮和钾等各种物质循环和积累,将稻田人工生物圈调控成为一个为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水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亩还可增收鱼250公斤;后者是将低洼地深挖为塘,将泥覆于塘四周为基,基上植桑,塘中养鱼,残叶入池喂鱼,塘泥上基为肥料,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纯的植桑或养鱼。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化肥用料,净化了环境,使资源、环境、效率、效益都得以兼顾。

2.工业方面

就工业生产而言,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与产品生产行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无公害技术的推广、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改革生产工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对废气进行治理,有效地控制工业废品的新陈代谢。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是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所努力的方向。例如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洁净煤技术”③,增强煤焦油、苯的开发利用,这里的范例是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的宝钢化工。而煤焦油在19世纪之前仅仅是煤炭燃烧之后的副产品,苯则是19世纪初煤气作为照明用气时合成出来、一直被公认为有毒无用的废弃物质。

3.资源保护方面

当今时代,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保护森林和水土等资源早已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人类用飞机播种建立植被,用卫星遥感监视森林火情,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用生态学的方法指导树种搭配、林业建设。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采用这些科技手段大量进行人工植树,建成了防风、固沙、农田牧场防护和水土保持森林带相结合的“三北”万里防护林带巨型工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站利用现代生态学作指导,找到一条成功地利用机械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战胜沙漠化的途径,建立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无灌溉固沙植被防护体系,为我国干旱沙区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4.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

我国常规能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目前我国利用的能源仍然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高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上。仅电力能源开发就有美国实施的光电池项目开发计划,将太阳光转化为电力的阻挡层;日本的利用海浪发电;意大利、冰岛、新西兰等国家使用的地热发电;还有早些的荷兰使用风力发电;俄罗斯也试图用风力气球从对流层通过电缆引电力至地面而获得电力……以及备受争议的核电站,都是对于生态能源开发的努力探索。我国更是对于无污染能源核物理学的开发运用于核电站和开拓受控热核聚变作了很大的努力,争取无污染、干净清洁的能源。

总之,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生态农业,保证粮食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开发清洁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减少污染排放、探索和开发新资源,缓解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

科学技术本身是客观的,它自身并不具备价值的判定,科学技术的价值来源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为了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优先发展的科技都是为经济产量输出的迅速扩张服务的,有时甚至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速度,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提出,赋予科学技术自然和生态的价值判断和理念,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的灵魂。如果人类只是将科学技术过多地用于追求舒适、便捷生活的本能,而忽视生态的价值,那么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会深深地刺向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用生态价值评价科学技术,用“绿色科技”推动生态化生产,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政策导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自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中国已经认识到必须对现行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与高效率利用的手段,在生态化的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和微观层面上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一些具体的指标计划,如《“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GDP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等,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节能减排提出指标性要求,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应用。

许多高校设立了环境与资源学院,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取得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国家和政府设立了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来研究并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也使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观念导向:生态文明观促使科技走向生态化

科学技术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也包括尊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界的法则,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协调发展。而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人类忽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式确立起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促使国家和政府建立起一套以生态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立足于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制度,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实现科技绿化、生态化。科学技术在当今已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是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生态科技。

在这种生态科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在开发和产品研制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力求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人们会在环境困难的艰难形势下,重视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将经济、生态、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持久效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消除工业文明产品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负效应的弊端。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和谐系统的健全发展,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恩格斯说:“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和胜利都会受到自然的报复④”,笔者认为,人类采取的每一个活动实际上都是自然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我们不应该在每一次灾难后才重视恩格斯说的这句话,我们需要在行动前就有所思量,把自然、生态纳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人类的行动或许就会谦逊许多,科技、生态和人性也必将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的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只有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才能够提高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缓和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好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走一条人与自然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注释:

①同志所作十七大报告

②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③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2篇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 、兴起

( 1 )含义: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 2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 3 )生物工程的发展:①基础: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等;②核心:基因工程

2 、特点和影响

( 1 )特点:①起源于美国;②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③大大促进了相关技术的革命;④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 2 )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现代音乐和电影

文学

作品

作者

国籍

《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

美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法国

《等待戈多》

贝克特

法国

《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美术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西班牙

《记忆的永恒》

达利

西班牙

音乐

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很快风行美国

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摇滚乐

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风靡西方,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流行音乐

电影

诞生

1895 年 12 月28 日,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

发展

从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

第3篇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第4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17-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承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发挥教师教学创造性、提升学生主体性、活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抓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经普及。这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学生面对这些,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好奇心,才能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教师再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给了学生一个看得见,听得见的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声音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点,这样比单一的讲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能够在音画上获取自己喜欢的,并将其保持在记忆中,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会好于以往的传统教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认得思维的展开是需要环境的。在多媒体提供的声像图文信息中,学生最容易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这种直观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将所教知识融合到信息中,能够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土壤中学习、创新、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了事实,而不是空谈。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为了增添课堂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成为许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学科教师是客体。教师为了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新颖独特,充满吸引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厌学现象,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枯燥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五)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加宽阔的学习空间,它的画面、声音、动态视频等功能,能够让学生将自己融于情景中,进而被感动、被吸引、被震撼。使以前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带有感彩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简易了,变得具体化了,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运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渠道,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1.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把多媒体手段带入课堂,从图像、色彩、动画、声音等方面给学生以诱导和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巧妙设疑,解决问题。疑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语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才有思,思则能解疑。

3.做好演示实验,扩大观察视野。教学中涉及实验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会很难全面展示,加之有些实验仪器离学生很远,观察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突破“语言障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不好解释,学生不好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现代化的整合,逐步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与老师用新的方式进行互动,进行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课程体育的实施虽然为教学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理解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原则,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传授者,同时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集音、图、动画于一体的形象教学相比,后者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

优势。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科学突出教学难点。现在体育课程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大,教师演示动作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很难看清、掌握关键的技术动作,学习效果较差,在分解技术动作的教学中,学生又不能将整体技术连贯起来进行,造成技术脱节。同时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增长,使得教师只能用语言去讲解,难以演示这些动作过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课件进行细节展示,就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环节的技术要领并连贯技术动

作。例如,在观看包一中马驰老师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马驰老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NBA优秀球员的比赛动作,提高兴趣,而后观看技术动作的分解与连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整个动作的要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技巧。在常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运动理论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的,然而体育课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进行学习,锻炼身体技能需要在身体运动之中去认知、

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程度也良莠不齐,而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并播放易犯的错误动作,从而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进而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会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及时用语言加以鼓励,让学生逐步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于体育活动,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无论新课标还是老的教学手段,体育课堂教学的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所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还是应该以此为基础。首先,应明确计算机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过多地引用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张张变化的图像上,从而忽略了课堂的关键――“学”;其次,每次的媒体课,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穿插播放教学内容,如果将整个部分图片、影像都先放一次,然后讲解,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已经都看过了,不用听老师讲了,这也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再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课标下的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运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课件制作来说,体育教师对多媒体运用、掌握的情况和使用的熟练程度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技能的掌握。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更应该去进行学习多媒体的制作,只有优秀的教学课件和合理的课堂掌控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体育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现代教育技术不放,而应该在体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锋.浅谈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建议.科教文汇,2006(11).

[2]邓国良.新课程视阈下的体育有效教学.成都体育学院

第6篇

《2011年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显示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吉林省2011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00亿斤大关,达到634.2亿斤,比上年增加65.7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2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5600万吨,粮食产量达到11200亿斤,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9连增,粮食产量世界第一。农业专家分析增产原因时指出,除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外,增施化肥的作用已从过去占综合增产措施的50%增加到60%,而肥料的利用率却已从过去的30%下降到30%以下,表明土壤肥力在不断下降,今后再用大量增施化肥的办法继续提高产量受到土壤潜在肥力持续下降的威胁。近些年来农民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的状况日益突出,施用农家肥越来越少,甚至严重不足,重氮轻磷钾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板结,腐殖质得不到及时补充,土壤龟裂情况比较普遍。

造成土壤板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氮肥过量施入。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二是磷肥过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三是钾肥过量施入。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因偏施肥造成土壤板结减产减收问题,吉林省昆脉龙肥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研发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无机复混肥、掺混肥料(BB肥)等复混肥料生产技术,采用高新科技技术探索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吉林省昆脉龙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生产安全环保肥料的高科企业。公司位于素有东北粮仓“黄金玉米带”之称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十家堡镇三家子。公司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现有国内先进的“改进尿素熔融”转鼓造粒复混肥、掺混肥多条生产线,检测设备齐全,年产能力35万吨。公司与“中科院高新肥料研制基地”合作,创建“博士后创业园”,坚持自主、合作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立足高起点、应用高科技、追求高目标,做到产品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

公司按党的“十”要求,把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工作和生产的首位,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检测设备先进、齐全的优势,深入开展为“三农”服务工作,免费为用户测试土壤养分状况、理化性质,与农技部门配合研制、生产、推广“配方肥”,将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推广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螯合肥逐渐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推广施用“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安全环保,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施用该系列产品丰收丰产、改土肥田、生产绿色农产品、保护资源环境效果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公司产品符合国家GB18877-2002、GB15063-2001、NY227-94标准和NY/T394-2000的绿色食品肥料使用标准要求,产品选用活性有机物料,高活性腐殖酸、无机养分(包括微量元素)和适宜多无组合调理剂等配合起来,采用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经特殊工艺加工成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生态肥料产品,利用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和适宜多无组合调理剂吸附、缓释、控释养分,腐殖酸钾等综合作用提高、延长肥效。多年施用实践表明,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氮磷钾有效利用率达50%~60%,大幅度减少了养分、能源消耗,肥效期达110~120天,使氮磷钾含量30%的有机-无机复合肥、36%的腐殖酸螯合肥肥效等于高于氮磷钾含量45%的无机复混肥(包括BB肥),且后期不脱肥,可“一炮轰”施用,作物早熟、增产、品质好。长期施用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可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实现土壤-作物良性物质循环,使土地“长用长新”。利用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养分利率高的特点,将养分高含量无机复混肥做成低含量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可大大降低能源等物质消耗,还可减少农民投肥成本,不仅实现增产增收,而且减少了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土壤资源。由此可见,生产、施用腐殖酸螯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当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时,粮食产量随增施化肥而提高,而当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到1.0%以下时,粮食产量难于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吉林省梨树县东河乡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0%,施用化肥由2006年的750公斤/公顷发展到2012年1000多公斤/公顷,粮食产量由1.1万公斤/公顷增加到1.3万公斤/公顷,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而双辽市柳条乡吉兴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多年来化肥的施用量都在1000公斤以上/公顷,粮食产量一直在1.0万公斤徘徊。该村村长陈国林近日说:“我们这里土地施再多的肥料产量也超不过垧产1.0万公斤”。这表明,土壤有机质下降到1.0%以下时,土壤的潜在肥力已不能保证肥料肥效的发挥,靠增施化肥提高产量已逐渐失去作用。昆脉龙肥业“施贵宝”、“禾合谷”牌腐殖酸螯合肥有机部分有机质含量达15%,腐殖酸含量达10%。施用这种肥料是目前能较快增加土壤有机质、团粒及团粒结构,防止土壤板结,逐渐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最好措施。

第7篇

现代自然课堂教学,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又动脑,并凭着志趣在课后进行后续研究,本文谈了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擦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胆量等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明确研究目标。

二、化解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抛砖引玉,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然教学,能使教师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下面,我就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压缩空气》一课中的运用。

一、激发兴趣,明确研究目标

这是创新教育中培养创新兴趣、创新意识的阶段,也是创新教育的启蒙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活动。他们易为内容新颖、方式方法独特、活动变化多样且变化激烈的事物所吸引,产生兴趣,同时,自己也会因事物、环境的新奇而产生独到的想法,别出心裁的见解!

《压缩空气》这一课中培养能力的知识载体有1、空气可以被压缩;2、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是新颖的,它与固体的压缩与弹性有相似点,但更抽象,更能以理解。所以在教学引入的方式方法上,必须从他们喜闻乐见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望。

本课开头,我利用录像资料,播放一位叔叔骑瘪轮胎的自行车,费力而难以前行,然后叔叔用气筒打气。发出冲气时“哧哧”的声音,轮胎气充足后,转动轻巧而有力,这样通过熟悉的、直观的轮胎形状的变化,充气时形象的声音,进而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时,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想到了体育课上打篮球,气充足时拍起来轻松、弹性好,而且落地有声;当没有气时,费力而弹不起来。还有顶气球活动:饱气球用头轻轻一顶就蹦得很高,而瘪气球用力顶还直往下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录像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整理了头脑中原有的信息知识,进而又明确了研究目标,进入迫切想解疑的心理状态,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也为后文的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意识状态。

二、化解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也会影响学习信心,降低学习热情。

在《压缩空气》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如何压缩的,压缩后是什么样的,又如何会有弹性呢?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在用实物在进行探究时是观察不到的,为了全体学习能够理解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为后文的实践应用、创新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空气分子画成形象可爱的小人头,当没有压缩时,它们自由自在地在空间中活动、游戏;当被压缩后,它们满脸愁容地被挤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恨不得冲出去,由此一旦有空隙,它们就奋力往外冲,这也就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当学生通过媒体展示,见到这一形象的情景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说:“真好玩,我也是这样想的,但说不好!”也有的惊讶地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就像我们人挤公共汽车一样,许多人挤在一起很难受,当到站下车时,便从车门中冲出去,感觉很宽敞……”多么精彩的比喻。通过以上活动使同学们把实验、感性认识与抽象认识溶为一体,切切实实从搜集、整理知识过程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并从中享受到了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乐趣。

三、抛砖引玉,培养创新精神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从业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主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以及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视野范围内能够将新型技术运用在实践过程中。目前获得认可的技术应用手段包含着教学终端技术、作品展示平台等等。一些教学单位在基于此对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为学生创造出进行互动的空间,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上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对互动教育模式进行创建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在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必然的趋势。作为教育行业也需要与时展的潮流相契合,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开展教育工作,做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领者。其次,互动模式的创建是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进行有效平衡的基础,它能够促使师生产生强大的相互作用,在交互以及渗透方式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能够逐渐朝着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被提升,教师与学生能够加深了解,这也为互动课堂的创建创造了平台与条件。所以,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活动是创建课堂互动模式的基础,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结合课程改革的标准需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同时对学生主动搜集信息以及处理相关知识的能力进行提升,以此来促使学生来对新知识进行获取,也需要为学生创造出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提升的空间。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展示出教学内容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元素中存在的联系。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师生能够同时参与到课堂中,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学生能够借助网络系统来对教学资料进行寻找,获取一定的教育信息,这也很好地显示出了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技术的先进性。教师与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来对教学效果或者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反馈,并且展开一定的教学评估,展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越性以及管理的全程性。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也能够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自我评价,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融入使得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样,趣味性更强,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灵活性,它能够根据不同的科目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来做出一定的调整,比如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展示出更好的视听性、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展示出更强的结构性等等。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授课的时间逐渐变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将教材的内容以简便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们。所以,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对现代课堂教育所起到的意义重大,同时对互动课堂的创建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将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在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潜在价值,以此来为互动课堂的创建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前提条件。

1.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1)重视过程推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过程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重新选择教学内容,而选择的主要原则基础是重点关注内容的推理价值呢,尤其是相对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与学生都觉得比较头疼,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知识的抽象性问题,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的教学思维以及思路能够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们,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渐学会知识的推导。(2)由教授转为引导。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工作体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便实现了对教学过程以及目标的有效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及时对教育的观念进行实时更新,不断吸取先进教学理念,逐渐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使学生能够在结构更加优良的教学课堂上实现有效学习。同时角色的转变也为教师与学生创造出了平等交流的条件,为互动课堂的构建的基础,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1)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得深入,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人员关注的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尽可能将课件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够保障学生获取到教材上的知识,也能实现对学生知识面拓宽的作用。(2)师生教育思维达成共识。在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行为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计算机终端设备或者是投影仪的屏幕上,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此时教师的示范行为就无法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也就无法感受到教师良好行为的熏染,此时互动课堂的构建并不能实现。在授课时长的束缚下,教师无法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有组织性的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做出一定的调整,因此学生实际的需求很难被满足,学生会一直存在一种被教师领着走的感受。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因此在为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时,需要在教学思想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充分照顾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地需求。(3)发挥出教师育人的作用。尽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够为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些改变,但是教师需要意识到及其教学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教学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模式是无法被机器教学所取代的。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精华进行传授,也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且对学生情感进行陶冶的过程。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也就是需要重视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这是互动课堂创建的基础。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情感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促使学生与教师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为互动课堂的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3.关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策略(1)运用策略分析。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策略,将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起来,从而将现代化教育手段与其他常规行使的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感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教学课堂的兴趣,从而培养出全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思维的拓展创造出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需要对课题进行精心选择,同时对课件的内容精心地进行设计,促使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课堂得以有效优化,促使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出其实用价值。(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多媒体实现了文字与动画的结合,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以动态的模式进行展示,促使动静图像的有效融合,从而为课件的展示创造出更加优良的效果,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能够实现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为互动课堂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新型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内容的真实价值,从而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这对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第9篇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自然学科本身的知识面之广,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靠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起他们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实现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如教学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可以先放一段这些自然现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景”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再引导着学生思考:录像上表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等。

又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我将瞳孔随光线强弱变化的视频资料用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过来,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瞳孔为什么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等系列问题。由于探究情景创设得当,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着持续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小组合作下的独立学习者,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二、学会运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时,往往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湮没。只有对信息去芜存菁、做出正确地分析处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学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保持水土》一课时,我们就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拟订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等,然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题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最后小组交流,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加工、重新组合,制成科技小报,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同学们自由观看,进行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个保护环境知识交流会,各小组通过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自然知识与技能,加深了对身边世界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最终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三、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自然课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根本无法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 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目地的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蚕》、《青蛙》等内容时,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的卵期、幼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沸腾》一课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水等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则很快知道了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 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