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0 14:4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导向高中地理教学分析

一、创造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与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基于设计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教师应遵循由浅及深、由内到外、逻辑清晰、有层次的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进行探讨解决,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实现课程知识的自我消化。在学习方法中使用小组协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近些年来高中地理课堂中广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的基础是提问,也就是说设计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基于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来向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应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并从相关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坚持教学标准,以教材为基础是教师上课的基本原则。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有课程内容应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问题还应遵循启发式原则。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是容易被学生探索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创设,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或是过度伐木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问题太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感,或是因为问题太过简单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不高。难度适中的问题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

二、求知探索———分析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重点就在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问题,共同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分析问题,然后收集全组的想法,通过团队协作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解决,尽可能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促进他们思想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课程中也至关重要,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可以从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分组对该问题进行探析。一组探究雨林的碳氧平衡作用;一组探究雨林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一组探究其物种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展示他们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教学目标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遵循鼓励评估的原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引入互相评价的机制,并制定互相评价的具体内容。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高效性,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既定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学生不同的思路和对问题的理解,并组织他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和分析。此外,教师应该更多注重开放式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并让这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旁观者进行倾听,适当地给予提示,为学生自由发言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纠错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3

一、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三维目标难以掌握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三维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容易掌控。虽然新教材在课改后其存在的知识点数量已经大幅度地减少许多,但是在三维目标中,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两项来讲,仍然很容易被冲淡。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难度。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其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新教师对于新课标还没有进一步的理解透彻,导致无法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

2.探究合作过于形式

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合作学习又过于形式化,小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盲目的性质。

3.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

有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太过于依赖,甚至完全使用多媒体代替自己教学,这样的行为通常都会适得其反,让原来应该充满讨论问题的课堂,沦为只有计算机在不断播放教学画面的“影院”,因此,在采用多媒体使用频率的基础上,要把握好使用的度。

4.课堂评价机制缺乏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当学生在进行问题的回答时,有些教师会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想法直接否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出现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没有将评价机制很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之中,评价机制形式化。

5.教辅资料的使用价值低

新教材与辅助教材资料之间配套不是非常齐全,在辅助资料里,都存在着超标的内容以及传统问题的现象,知识结构相对混乱,因此使用价值较低。

二、地理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转标教学观念

在课改后,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革新,积极参与教改科研活动,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自主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其中。

2.正确选择辅助教学方式

继课改后,教学内容经过革新其内容增加,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进行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板书的时间缩短,能够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吸收知识,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用其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过多地依赖使用,而忽略学生的体验,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要将传统的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譬如,在对《地球自转》这一环节讲解的时候,就可采用多媒体形式和地球仪的形式进行演示分析,将多媒体应用于描述地球是如何自转,以及如何围绕太阳转的,经过这样仔细分析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而在分析地球自转速度以及自转角度以及分布规律的时候,则可以采取地球仪的形式进行演示,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就能够更加形象地将内容展现出来,这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知识。

3.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元素

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教材中添加了大量的图标元素在里面,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里面的各种实物照片,分布图等等多种示意图,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充分地理解,并通过分析提升掌握图标的识图能力。

但是使用教材时也要正确对待,不能过于依赖教材。比如在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这一课程时,文中的春分、秋分日以及不同的纬度的示意图,还有处于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的高度这些事物的变化,相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其中内容比较困难,读图时容易出现错误,造成知识点的混乱。为此,在教学时,对这两幅示意图的讲解不要将时间过多地停留在图上,而应利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三线图,让学生根据太阳的不同纬度及不同季节的规律分别进行理解分析,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就容易掌握了。

第3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 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灵活应用

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制定正确适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思考、总结和教师的讲解等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运用的。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最多,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分析、推断等学习数学知识。但是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不只针对数学问题,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可有效地针对学生存在的难题进行解决。针对高中地理的有关知识和具体应用,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讨论,进而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有利于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自主地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地理知识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更加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无论关于什么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高考压力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而对以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将学生没有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重新讲解。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学习误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容易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高中教育更多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因为面临高考的压力,存在着死记硬背、只记重点等问题,难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将地理知识引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中应该如何运用。

1. 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行的环境。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我国很多高中生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并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积极、轻松并且快乐地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将原本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

在讲解自然灾害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同学畅所欲言,说出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对其中的人为因素赢进行怎样的改正才能尽量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2.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和运用。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的补充、延伸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成长,更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时候,可以联系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程度,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再让同学讨论我国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布局以及对各区域发展的影响。

3.将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具体案例。知识源于生活。将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具体案例,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不再只是为了高考而进行的被动的学习。让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讲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时候可以将本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废弃物的排放等,提出解决和改善环境的方法,进而得出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

4.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时候要掌握具体的进度,并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在问题误区中走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的自信,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

在讲解气候类型的时候可以对所在地区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对该地区的影响等讲解清楚,对造成该地区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析清楚,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不会造成学习误区。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对地理教学不足之处的有效补充,通过学生主动地思考、讨论、总结以及教师的补充和讲解,可以让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颖.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新课程(教研). 2010(03)

第4篇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引进了一批新型教师,增加了相关地理器材的投入,采用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过分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干课程,过分强调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产生了诸多问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以期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然坚持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现阶段,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常常根据课程大纲或者依靠传统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来布置作业,学生在课下去完成相应任务,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师讲好课程,学生在课下写好作业,坚持题海战术,就完成了相应教学活动,产生了诸多问题。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往往依靠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开始时,许多学生对地理还是充满了兴趣,通过这门课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民情,但是,许多教师片面的按照已有经验进行教学,未能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课程,未能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长此以往,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现阶段,部分学校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才是高中教育的主干课程,对地理存在一定的忽视,缺乏足够的师资队伍,一个地理教师常常带了很多班的课程,往往是这个班级上完课程,直接去上下节课程,导致教师们分身乏术,在讲课和课程辅导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也常常找不到教师,无法及时解决自身问题,师生之间缺乏足够沟通。

二、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正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文字于一体,可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覆盖到知识的方方面面,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做成相应课件,综合使用图片、视频,尽量将知识点全面展示出来,并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会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自然灾害时,在播放台风、海啸等灾害视频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它们是怎么形成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容易受到影响等。

(二)充分使用最新热点话题来引出教学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中生都比较关注热点话题,对这些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使用这些话题来引出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前段时间热播的《芈月传》,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地域的问题,如秦国和楚国交战,获胜后占领汉中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这些信息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认识到我国地理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楚国地理位置优越,而秦国处于蛮荒之地?两个国家都有什么地理特点?等。

(三)充分使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经历引出教学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使用自身经历进行教学,使教学贴近生活。尤其是讲到人文地理部分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有关经历来理解地理知识。如在讲交通运输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做过的交通工具,并总结其优点和缺点,引导他们思考地理环境和交通布局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5篇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成为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具体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例如:当老师要讲解《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问题:1月份北半球处于冬天,此时地球离太阳最远,那么怎么会过近日点呢?第二,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到老师要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当前许多国家缺水的状况,让学生们明白这一内容的重要性。第三,根据当地环境的变化提出相关问题。近几年来,水灾、地震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会引发学生思考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

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结出来,并且按照课程的具体标准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学生要具备严密的思维,从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是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丰富以及生动。当学生在思考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在的学习发生了矛盾,问题就应运而生。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会思考这些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呢?

(二)观察地图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学科中,地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图将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以及空间结构表现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比如:行星风系是比较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学生能够看懂示意图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教师要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思考:高空会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会形成什么气压?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行星风系的形成过程。

(三)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实验等提出新问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季风气候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冬季、夏季吹什么风呢?我国冬季、夏季的气温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思考之后老师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老师再对季风气候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好教学问题,有时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境来提出相关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联的问题;第二,要不断明确问题,将问题的实质点明,帮助学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第一,对于那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的问题。有一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此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种方法。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赞扬该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以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这就会打击学生信心,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变换条件来引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天气系统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总结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南半球的气旋特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新知识,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第6篇

关键词: 问题导学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是根据课本内容和要求,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唤起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高中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通过课前预习、教学中建立问题激发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1.具体运用策略

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鼓励高中生通过认真思考后勇于大胆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而这项工作是在预习阶段完成的。因此,高中地理老师运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时,引导高中生展开高效的预习是十分关键的。在引导学生预习之前,老师应当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1.1来自课本内容而提出的问题。课本内容和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有所差异,因此会产生疑问。例如,老师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冬季,地球应该离地球最远,为什么是近日点呢?7月正是夏天,为什么会是远日点呢?”这些都是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经过思考后得出的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时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2根据热点实事而提出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老师在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杂志上看到一条新闻:在中东的多哈,养活一棵树至少要花费五千美元。要想知道一个多哈人是否有钱,只要看他家院子里有几棵树、多少植物就知道了。学生会根据这则新闻,结合教材内容得出应当节约用水的结论,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1.3结合当地环境变化而提出的问题。高中生都听过或者经历过水灾、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尤其近几年全球各地都发生了强烈地震,会使得高中生联想到很多问题,比如,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做;为什么有的城市不会发生地震;在家乡发生山体滑坡时应当怎么办,应当如何预防。当学生产生这问题后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情境的创设

2.1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诱发性。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可以诱发高中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悬念,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展开学习。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点处产生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冲突。因此,老师在向高中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课本内容的分析,才能找到相连接的地方,展开针对性教学。例如,老师在讲解“三圈环流中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的过程中可以先问学生地面风是怎么形成的?这样会有利于高中生在学习“气压带”有关知识时,理解得更加透彻。

2.2建立的问题应当具有展示性。高中物理老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前,必须充分运用形象具体化案例,向高中生展示地理知识的内部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地理老师在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有关图片,让高中生更容易理解大气、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也有促进作用。这样,高中生对于这一相关的问题就知道用思考方式展开分析,可以帮助高中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3建立的问题应当有层次性。地理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尽可能做到科学、有层次,用各种方法相结合提高问题的效益,同时还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高中生将问题讨论的结果展开有效的融合,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注意适当性和生活化,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学习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设置难易程度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

3.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其内容,精心设计出教学问题。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经过思考才能理解,这时老师应当根据高中生思维特点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分析。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得地理信息表达得更加丰富、生动、直观,使得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其展开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发生冲突时,问题就形成了。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形成问题,带着问题解读地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历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地理观测、考察、实验提出新疑问。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学展开教学,使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君利.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20).

[2]孙慧敏.发挥地理信息系统优势开展高中地理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

[3]娄凤莲.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

第7篇

通过高中新生入学检测来看,学生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相对零散,知识不成系统。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基本雷同,无非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按照考试的不同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课下进行记忆。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多将地理复习留到考前突击完成。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到乏味。升入高中后,由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他们感觉到地理更加难学、不好理解。尤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学生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较初中课本上的较难,有时明明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在做这方面的练习题时还是不会做。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解决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很重要。

二、重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态度势在必行

多数初中生认为地理是“副科”,是因为在中考中地理学科的分值比重小,有的省份干脆就不考地理,在八年级就结课了。九年级时为了给所谓的“主课”让位,干脆就取消了地理学科的讲授,即使课程表上有这一科目也没有上,形同虚设,七年级、八年级开设此科也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就打心底里认为地理是“副科”,家长也不重视,所以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也没有兴趣,他们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讲几句,非重点和学生能懂的内容就一带而过了,甚至是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课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背一背。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就更不重视,对考试成绩也不在乎,认为反正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小,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升入高中后,这些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再学习高中地理是相当吃力的。对那些八年级就结地理课的学生更是如此,扔了一年的地理知识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高一教师的首项任务就是要通过介绍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通过讲授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来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帮助高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地理知识的状态,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奠定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三、摸清学生地理基础,因材施教

如实地掌握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十分必要。笔者在上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时,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课下通过与学生座谈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了解完后,笔者认真地分析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转变他们的态度。

第8篇

一、设计新颖问题,诱发学生思考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就要创设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和手段来使问题更加的具有吸引力,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情境之上,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问题,使学生对这个问题以及知识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1944年德军对诺曼底有着严密的监控,但英美联军还是成功的登陆了诺曼底,英美联军是如何躲避德军的监视的呢?上述故事问题情境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让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除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的形象生动性,将问题情境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多的去关注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另外,多种方式的呈现知识点,也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计科学实用问题,体现学科特色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使地理课程学习讲解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地理对实际生活的帮助不大等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且脱离实际的教学,也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点时。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中,要科学创设贴近生活的地理情境问题,将学科与我们的实际教学想糅合,让学生体会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实用问题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可以活化自身的思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创设实用性的地理教学问题,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一个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太阳的直射点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在我国农业生产、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也知晓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

三、设计渐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通常是对概念的提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之中,要更为有效地去设计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之下,逐渐深入的进行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已知的、比较熟悉的问题着手,再逐渐的增加问题的难度,既不会使学生在面对教师的问题时无处下手,也能带领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通过设计渐进的问题,可以逐渐的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局限在某一个知识点之上,而是可以将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时,不仅有深度更有一定的广度,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第9篇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体系内的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角色是相对化和单一化的,教师高高在上,纯粹地将知识进行机械式地传播;学生被动地把知识进行接收、吸纳。而在强调推进“发散创新式学习”的解决学习模式进程的背景下,将“分层次多元化”这一显著具有“创新”因素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作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的基本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之一。问题解决学习模式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而课堂教学的层次多元化解析则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的观察、感受为主要展开形式,培养和强调学生学习地理的探索性;再次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最后则要回归到地理教学的应用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的地理问题的应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针对探究与可行措施

1.课堂教学目标的坚持贯彻,层次推进

在进行层次多元的解决学习模式的创设推进之时,相关教师需要坚持教学目标的切实贯彻、层次推进、纵深拓展,进而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学生能力提升的协调双赢。例如在讲解“宇宙中的地球”之时,由于涉及的天体、星球的名词、概念、原理繁多复杂,教师就需要明确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作为整个章节的讲授核心,重点讲解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影响制约,诸如太阳的光球、色球、日冕以及太阳活动对于地球的无线通讯影响等等。而对于其他行星的知识讲解,只需要附带性地进行重点知识点点拨勾画就可以,这样就可以让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清新全面的凸显,有的放矢,学生也不会因为本章节涉及的知识点细碎复杂而茫然无措。

2.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因势利导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基本的预习情况进行整体的调查统计,诸如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的初步理解程度以及

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于所学课程的知识难点等等,有必要进行一对一的解剖、分析,前后呼应,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也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细化的教学设计,有侧重地安排教学设计的步骤顺序,做到有的放矢。譬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就需要事前组织课代表进行学生预习课本材料的问题收集,将一些理解难度大、解析强度高的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的图例剖面的重点标注圈划,从而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侧重性、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讲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事半功倍。

3.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交互,细化操作

教师要在具体细致的教学活动中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也要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进行参照类比,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对于新知识的跨越式的发散思维,并进行适当切实地具体的引导性手段加以辅助、强化。例如,在讲解人文地理的长三角的社会区位优势之时就可以附带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貌地质,从而促使学生及时巩固还原之前所学的冲积平原、水文气候等相关概念,然后再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灵活结合,及时列出综合性的习题趁热打铁地检验学习所学,找出尚存的理解盲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二次讲解解析。这样不仅可以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罗列数量众多的具有共同本质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对知识进行积累比照的学习思维和习惯,从而最终在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新层次的提升。

三、学习模式更新推进的细节要素

1.扭转观念,从根本出发

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秉持“释放”学生思考模式的基本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切实合理的大胆猜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量。例如在讲解四季交替变换的成因之时,教师就可以将每个季节对应的各个地区的自然带的自然带的相关知识结论进行附带提示,如果缺少某些条件之后某一自然带的乔木植被特征会如何、缺乏条件后该如何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解决。

2.想象力的挖掘与释放

想象力作为刺激学生创新性思维激烈质变的催化剂,而实现想象力发散的前提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要求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诸如在进行“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的知识点讲解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球形光影的模型构筑,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于相关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大胆想象、针对勾画,教师在一旁进行及时指导、纠错讲解、鼓励创造,从而让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进行发散探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