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海绵城市监测评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0 14:4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海绵城市监测评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海绵城市监测评估

第1篇

[关键词]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评估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78-02

1 现状评估

1.1 水资源评估

大伙房水库向我市总供水能力为166.7万立方米/日,关山水库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日,浑河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日,地下水供水能力为1.35万立方米/日,合计194万立方米/日。其中市政水源供水能力为169.7万立方米/日。

现状水厂总的设计规模为102万立方米/日。依据总规:规划2020年水厂合计规模为85万立方米/日。

对比水资源量和现状用水量,水资源不构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

1.2 水安全评估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内涝风险评估在积水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划分。具体评估情况如表1:

1.3 水环境评估

(1)城市面源污染

我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主要是SS、COD、N、P,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大伙房水库、浑河及其支流河水体的上游有大量耕地及农作物大棚,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污染农产品,使耕地土质退化,农田害虫的天敌数量锐减,而且大量化肥农药的流失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随着降雨时地表径流的作用,对河流水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合流制及其污染

我市望花区,新抚区南站地区、南北台地区、公园地区及老虎台等地区,东洲区绥化路南侧及章党地区均为合流制排水管网。排水干管为城市污水截留干渠,溢流口主要分布在浑河左岸,部分溢流口的溢流频率达到50%。浑河及支流河两岸还有23个主要生活污水排污口没有截流至污水管网,直排入河。

(3)点源污染

我市点源污染点主要分布在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农药、电镀等行业,污染物主要为一些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及无机物等。

1.4 水生态评估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以往掌握的水体污染和投诉情况,对所有城市水体的黑臭情况进行预评估。评估结果见表2。

2 问题识别

2.1 水资源

(1)随意开采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无补给水源,目前中心城区周边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取用深层地下水,如果任其随意开采,必然导致该层地下水的枯竭。

(2)浅层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

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使有些地区原本水质较差的潜水,水质进一步恶化,有些过去水质好的地区,某些离子的含量已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2 水环境

我市浑河及其支流河等水体是城区雨水、污水(包括污水厂出水和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的收纳水体,大量污染物随雨水、污水进入水体。加之我市水系多为硬化堤岸,水体内生态系统简单、自净能力差;支流河旱季水位低,大量N、P等营养物质的排入使藻类极易快速增长,导致我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水体景观效果差。中心城区有22条河道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3 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问题

①管网老化,需要翻建

我市老城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始于1908年,由于近些年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既有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超出了服务年限,譬如南站地区、南北台地区、海城地区等地区污水管线建于解放前,老化严重,需要翻建。

②缺乏统一管理,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导致大量污水排入雨水管道捏,破坏了一些区域较为完善的分流制排水体系。

③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偏低

由于我市地下排水管线建设年代不一,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原建设标准与现行“规范”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雨水管线的设计重现期为0.33年,建设标准不够造成雨季便发生内涝。

④城市透水面积的减少,调蓄能力降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市水面率普遍降低,对渗水地面没有硬性要求,建设的公园绿地比周边道路高,给城市排水造成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导致城市雨水管渠排水压力增大,易产生内涝。

(2)城市防洪问题

浑河上游段和下游段防洪堤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其中,鲍家河口至大伙房水库段北岸为土堤,章党大桥至大伙房水库段南岸河堤为土堤。受城东三期规划设计影响,李其河尚未治理,基本无防洪能力。海新河现有堤防长约5.8公里,青年桥至河口段左岸堤基被沿岸厂矿占用,右岸滩地被农民开荒占用,是城市防洪的薄弱地段。

2.4 水生态

(1)浑河支流水系周围城市建设发展中忽略了河道水系湿地应起的积极的美化、水利安全作用,反而隐伏了污染、洪灾、恶化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

(2)滨水公共岸线严重缺乏,公共活动与优质河道景观脱节,浑河景观远未达到合理化的开发利用,产生足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城市主中心岸线近水不亲水,滨水绿化薄弱,不足以消解、软化岸线之刻板硬质。

2.5 其他

(1)城市文脉模糊 ,地域人文标识踪迹缺乏挖掘,滨河地带一个足以与名城匹配的城市风貌与景观体系未及建立。

(2)沿岸景观较差,生态建设贫乏。滨河建筑形式刻板陈旧,天际线缺乏韵律与变化,没有明显的标志性景观。

3 需求分析

3.1 重点解决的问题

(1)城市黑臭水体问题

我市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通过城市水体水生态评估结果,有22条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情况。

(2)排水防涝问题

通过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我市存在易涝点36处,其中低风险区1处,中风险区22处,高风险区29处,极危险区2处。

3.2 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

(1)经济方面

传统模式是建设宽马路、大广场等,硬质铺装后,再建大排水管道等设施,且运行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建设重在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是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吸水、净水、排水,减少人工系统建设,并不意味着多花钱。同时其具有社会收益(城市防涝、增加就业等)、环境收益(减少污染、补充地下水等)、经济收益(地产升值、减少建设费用等)、美学收益(城市景观等)。

(2)技术方面

我市大部分为丘陵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城市周边水体水质较好,局部有污染。特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敏感度高。海绵城市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方式。实现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及生态恢复和修复。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

(3)管理方面

加大管控力度,坚决杜绝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事件发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彻底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3.3 可能存在的风险

海绵城市的“产业”需要边实践边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工作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涉及气象水文计算,降雨模型、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水力模型、水工设施水力模型、流域淹没模型、河道水力模型、水质模型等诸多建模工作。但规划设计部门对这些工作缺乏了解及实践。

(2)建设成果评估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的建设难点。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做好全局战略规划,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第2篇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的作用,推动重点项目和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相关验收要求,确定我市三年内(2015-2017)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主要工作任务目标。

(一)绿色低碳生态

1.低碳生态城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0.05吨标煤/m2.a,单位建筑面积CO2排放强度0.10吨/m2.a。

2.绿色建筑发展。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执行65%建筑节能率。新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面积511.7万m2,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266.1万m2,比例52%,建成303.8万m2,比例59.4%。

(二)节约型城乡建设

1.节约型规划。规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m2,城镇控规全覆盖率。示范城市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用地面积占整个示范区域面积的比例100%。

2.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面积80万m2。

3.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75%,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公交站点可达性500米覆盖率90%,新能源公交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30%,公交站台智能化改造50%。

4.节约型村庄建设。村庄设施完好率85%,村庄环境达标率85%,美丽宜居镇村20个。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70.6%,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10%。

6.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覆盖率50%。

7.成品住房。按照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建筑的60%。

8.城市绿色照明。照明年节电率5%,新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100%,公共区域装灯率达98%,灯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85%,高效光源应用比例85%。

9.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1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9%,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100%,雨水利用率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0%。

10.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率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率60%,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0%,污水市政淤泥资源化利用率100%,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5%,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11.建筑工业化。推行建筑工业化,采用建筑工业化施工的工程建筑面积10万m2。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

三、重点工作

(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时,编制出台市绿色生态专项系列规划,全面推进市绿色建筑发展,积极实践建设低碳生态城区战略目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格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分别为: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能源利用规划》;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实施方案(2013-2017)》;

《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规划》。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65%建筑节能率、成品住房、生态环保、建筑产业现代化、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中,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针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如何落实,提出措施和计划。

(二)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且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率达到65%水平。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居住区,重点推进大学城、新区等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域,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率先垂范,具备条件的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引导商业开发的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规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监管。积极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设计和能耗公示等工作,扩展市级建筑能耗监测中心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实现监测数据的采集由市区向各辖市、区延伸。所有建成示范项目按照建设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中的能耗指标体系结构设置各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统计得到的建筑能耗数据上传至省住建厅监测中心。推广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全面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对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中所有的示范项目开展能效测评,并将建筑能效测评达到设计要求作为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大力培育能效测评机构,加强能效测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量评估,指导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扩大太阳能利用,将太阳能利用纳入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等。

(四)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体现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原则,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统筹开发地下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库)、商业服务设施、物资仓储、人防设施等地下设施。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权属管理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时应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同步开发地下空间。

(五)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优化城区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完善公交线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进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加快城市公交建设,实现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以上。形成适应风景区休闲旅游功能的慢行网络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加强步行系统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建立便捷借还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系统,实现机非交通运行的空间分离;另外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运动方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市居民的自行车休闲运动文化建设。扩大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推动公交使用LNG(液化天然气),鼓励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的使用,出租车实现CNG(压缩天然气)全覆盖,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

(六)节约型村庄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经济适用、集约建设,地方特色、乡土风情,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全市节约型村庄建设。重点集中在农居集中、村庄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依照省《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村庄土地节约、环境整治、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庄开展节约型村庄建设试点,同步开展特色村庄建设改造,探索节约型村庄建设的方法、途径,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自然生态、特色鲜明的节约型村庄。

(七)深入推动建筑产业化和住宅全装修

推动建筑产业化。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培育发展具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建筑业企业。鼓励各地政府安排适量用地支持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研究出台对于开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应率先开展住宅工业化应用试点。推进成品住房。开展装饰装修工厂化生产示范试点、菜单式装修住宅小区试点,研究集装饰装修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装饰装修新模式,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鼓励品牌家装企业、材料企业构建生产加工制作、物流配送、民工培养管理平台,为成品住房质量提供市场保障。在绿色建筑、廉租房和公租房中率先推行成品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成品住房建设,按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的60%。

(八)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加强照明设施的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灯具和节能控制技术,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绿色照明信息网络平台、绿色照明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安装路灯照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路灯照明系统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路灯使用寿命,保证节能、高效、安全运行。

(九)节水型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针对旧城改造,兼顾新城开发,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根据有利地形、自然沟渠等条件,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等雨水利用率,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提倡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工艺改造,合理建设市政中水供应管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自建中水处理站。

(十)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

市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垃圾源头减量、过程分类、高效收运与资源化处置同步推进,向“分散收集、集中转运、集约处置”方向发展。优化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加强源头分类,按照“三分类法”(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完善日常保洁系统,提高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运营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扶持发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推广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加强医疗垃圾监督管理。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向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延伸。

四、推进计划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重点任务推进计划(2015-2017)》

五、资金方案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专项引导资金使用方案(2015-2017)》

六、考核指标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考核指标(2015-2017)》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职能,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各辖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安排专人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组织推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部门联动。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支持、主动服务,认真细化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沟通,合力解决全市绿色低碳建设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层层分解下达目标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年度目标任务执行情况的汇总分析,牵头部门和各责任主体,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政策扶持。按照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装配式建筑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奖励政策,对于符合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项目,可优先享有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政策。

第3篇

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水文工作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即将结束。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作一简要总结。

一、关于本次会议的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水利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水文会议。刘宁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2016年水文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形势任务,明确了“深化水文改革,全面提升水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的目标和任务,部署了2017年水文重点工作。刘宁副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目标明确,任务具体。部水文局分别就防汛抗旱水文测报、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监测改革及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大会交流发言特色鲜明、启发性强,集中反映了一年来水文工作实践经验与成果,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分组讨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会议安排紧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收获很大。

一是鼓舞了干劲,增强了信心。会议总结回顾了一年来的工作,各级水文部门以新时期中央治水工作方针为指引,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提升站网功能和监测能力、水文服务能力、行业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水文工作的良好开局。刘宁副部长在讲话中,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2016年水文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这是一份凝聚了全国广大水文职工辛勤汗水的成绩单,是同志们共同奋斗的一份丰硕成果。去年全国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涝灾害,与此同时各项建设项目快速推进,水文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大家经受了重大考验,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进一步鼓舞了干劲,增强了我们推进水文事业发展的信心。

二是提高了认识,厘清了思路。刘宁副部长的讲话围绕“深化水文改革,全面提升水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这个主题,从新时期治国理政新方略、水利发展新举措和防灾减灾新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水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提出了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强化服务的水文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强调要科学谋划水文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努力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科学水平和支撑能力。大家一致认为,这些思路和要求,是对近年来水文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是对新时期水文发展理念的补充完善,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全面贯彻到水文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是突出了重点,明确了任务。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做好今年的水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刘宁副部长在讲话中对年度水文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强调要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测报工作、切实抓好水文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拓展水文工作服务领域、认真抓好水文业务基础工作、切实加强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等六个方面重点工作。讲话既明确了全年工作的任务,又提出了全年工作的措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家一致认为,这六个方面重点工作事关水文发展大局,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各地要按照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关于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对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我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要高度重视,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刘宁副部长的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及时做好传达学习。当前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水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家一定要凝聚精气神,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会议精神真正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会后,要及时向水利厅局党组及相关部门汇报好这次会议精神,引起水利厅局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争取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组织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切实把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传达到基层水文单位,用这次会议精神统一全体水文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激励热情,鼓舞干劲,指导工作。

二要厘清思路,把握好水文改革发展方向。目前,各地水文发展还不均衡,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各单位要对照刘宁副部长的讲话,总结经验、找准差距,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要结合会议精神,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厘清流域与区域水文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自觉担负起推进水文改革发展的历史责任。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按照“提升三方面能力、抓好六方面举措”的要求,开创性地谋划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切实将会议的各项部署和主要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好水文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

三要狠抓落实,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贯彻会议精神,最终体现在工作落实上。大家要按照刘宁副部长的部署要求,认真对照会议明确的今年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结合实际逐条逐项进行分解细化,谋划好2017年的重点工作。要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和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心无旁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确保圆满完成今年水文工作的目标任务。

三、关于做好当前的几项工作

第一,全力做好水文预报测报工作

根据预测,今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可能呈现南涝北旱的不利局面,干旱灾害重于去年,部分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偏强、影响偏重,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各地务必要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观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一要抓好防汛检查。层层落实人员责任,抓紧修复水毁设施,补充完善测洪方案和各项测报措施。我局近期还要派出检查组赴各地开展防汛水文测报检查工作。二要加强值班监视。确保网络和信息畅通,确保重要水情监控及时,做到首报要快、核报要及时、信息关键要素全面准确,努力提高水文应急响应能力。三要加强预测预报。要严密监视暴雨洪水台风发展动态,加强预报会商,强化中小河流预警预报,及时水情预警信息。要进一步加强墒情、水库和新建中小河流水文测站信息报送,切实提高信息报送质量。要不断强化干旱综合评估分析,加强水资源供用水分析和江河来水中长期预测,为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一要抓紧做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建设收尾工作。还有部分建设进度滞后的单位,要加快项目实施,倒排建设工期,强化节点控制,务必于上半年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行使用。要把验收工作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在年底前努力完成竣工验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成效。二要加快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重要目标。按照项目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今年要完成主体建设内容,任务十分繁重。各单位要统筹谋划,明确节点任务目标,严格落实基建程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实施项目,确保今年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三要抓好其他水文项目建设。按照工作计划,各流域机构要完成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年度建设任务,做好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系统初步设计报告和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各地水文单位要切实实施好各类水文项目建设,按照年底前完成80%以上建设任务目标,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抓紧项目实施。要强化建设管理,加强对招标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四要加大水文援疆力度。各单位要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水文援疆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按照水文对口援助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不断推进水文援疆工作力度。各流域机构水文局要切实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加强与受援单位沟通对接,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对口援助省(市)水文单位要发挥自身特长,在人才培养、业务交流、技术扶持等方面继续加大援助力度;新疆水文单位要认真梳理援助需求,积极主动与对口援助单位协调对接,切实做好受援工作。

第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创新

一要大力推进理顺水文管理体制。水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我部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文自身发展规律。各地要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加快推进完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地市级水文机构,在此基础上实行双重管理工作。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首先从建立健全县级水文机构上取得突破,提升基层水文管理和服务能力。另外,也要积极谋划,提前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要确保省级水文机构职能在改革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确保机构完整和人员稳定。二要加快推进水文监测改革。去年我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水文监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做出了总体部署。各单位要将技术创新作为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量、推进水文现代化的动力,大力推进水文监测改革。要结合水文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订本流域或区域水文监测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不断提升水文监测服务能力。三要强化运行维护保障。近年来,水文测站大量增加,水文服务领域大幅拓展,水文测报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各单位要切实做好运行维护工作,确保水文设施良性运行。要多渠道积极落实运行维护经费,有条件的省区可参照云南、**等省做法,制定地方水文业务经费定额,合理测算运行维护经费,争取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水文运行良性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推动水文业务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推进用人用工方式改革,探索实践政府购买服务,要注重加强对购买服务队伍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保障服务工作的成果质量。

第四,进一步深化拓展水文服务领域

要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双控管理、全面推行河长制等新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水文工作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提出年度工作目标,拓宽水文服务领域。一要积极践行服务河长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我国水治理体制和生态环境制度的重要创新,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水文部门要乘势而上,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发挥作用。要围绕河湖管理保护要求和河长制管理考核要求,大力推进水文水资源和水生态监测,建立健全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河湖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河湖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分析以及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努力提升河长制管理科学水平。二要强化支撑落实双控管理。支撑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全面深化水文服务的有力抓手。各地要围绕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加强行政区界主要断面监控,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分析,加强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评价,积极开展用水定额分析和单位用水量分析,提升水资源预测预警服务能力,为严格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三要不断推进城市水文工作。各地要按照《加快推进城市水文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深化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拓展城市水文工作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在城镇化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发挥水文的技术支撑作用。四要加强水文信息共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不仅要求提供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实时监测信息,而且要求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综合分析成果。水文资料是国家基础信息,各级水文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快适应新时期不断增长的水文信息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好水文资料的公益作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互通有无、信息共享。要加快构建水文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提高水文公共服务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大水情、地下水、水资源等实时信息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及时全面优质的水文信息服务。

第五,认真组织开展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大赛

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大赛是水文系统锻炼队伍、交流成果、展示技艺的传统品牌赛事,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排在国家级二类竞赛的第一位。水利部于1992年举办了第一届大赛,在水文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广大水文勘测工自觉学习技术和锻炼技能的热情,培养出了一大批水文职业技术能手。当前,大赛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地要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技术、苦练技能,抓紧开展区域性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做好人才选拔工作,积极参加全国竞赛,争取得好的成绩。要通过竞赛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水文监测技术发展,能够掌握各类水文先进仪器设备应用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水文勘测工人才队伍,为水文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六,要继续加强行业宣传工作

水文工作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减灾、突发水事件处置、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各地要高度重视水文宣传作用,加强行业宣传工作。要紧密围绕水文工作重点、亮点和难点,及时宣传水文工作发挥的作用和成效,改进宣传模式,强化宣传实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水文服务信息,扩大水文服务范围与影响力。当前,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各地要及时推进项目建设成效总结评价和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颁布10周年,各地要认真分析总结水文条例对水文事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积极做好水文条例的贯彻落实与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宣传贯彻水文条例的有利时期,加强水文监测设施保护,提高水文作用地位,树立水文形象。要深刻领会依法治国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水文条例》,进一步加强水文法规体系建设,五个尚未出台地方水文法规的省份要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严格按照法规规章要求开展工作,将水文事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七,认真抓好水文安全生产工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