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0: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课;自学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课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政治理论课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较为空洞,观点、概念抽象,难理解。学习感觉不到其与切实利益的重要关系,也就没了兴趣。为改变这种局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外,重点要加强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愿学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能力,是学习的促进剂。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其次,培养其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这样营造一个师生相容的良好学习环境,在师生心理相容的前提下,自然学生在尊重教师之下对老师讲的课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对这位老师就不感兴趣,甚至惧怕,他岂能对这位老师上的课感兴趣?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精心备课,认真讲好课的前提下,虚心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信任、尊重、团结、帮助、发展的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
2、挖掘人文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名言、谚语、诗词、图片、媒体、标语、对联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它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将其有效信息生动的语言用于教学之中,使之新颖,趣味的信息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3、教学的生动活泼、方法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开放自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如“辩论会”,“研讨会” 像小品演出、知识竞赛、答记者问、成果展示、模拟法庭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活动等。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有效方式,也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及身体等多种器官的协同运动。
二、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我们要善于指导和开导学生,启发学生解惑。没有教师的开导,学生就没有积极地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1、教师要指引学生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世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不要讲完,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索”,引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愿望。老师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思、去问。老师不应独占课堂,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2、教师要对“存疑”进行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予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行动和独立思想的人”。当他在自学碰到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时,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都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进行讨论。
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相比而言,气氛要活跃得多。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某种问题或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和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引导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在讨论时,不但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主动解答问题。即使在讨论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方式也未必中肯,但通过这一阶段之后,至少可先澄清所讨论的原则中包含的概念。在这个时期,教师发现学生对原理中某一概念缺乏了解,就必须设法补充,再继续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时候给予诸如反问、设问、提示等诱导信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讨论进行下去。如果组织和运用得当,讨论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创立良好的讨论氛围,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愿意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见解。
4、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创造性自学。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还要让学生带着发现新答案,提出新观点、探讨新方法的目的去从事自学,即进行创造性自学,要鼓励学生不要都信书本,要大胆设想,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到图书馆、档案馆、网上来查阅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来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余活动,提高自学能力。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应是多类型,多渠道,多形式,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交叉进行的复杂过程,单靠课堂上听讲是不够的。大学生每学期课余时间,约为课堂时间的一半。因此,政治课教师,利用这个时间,改变学生“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社会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人的科技业日新月异,我们政治课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才会使其今后立足于社会,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对社会有所贡献,适应人们对新一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专教育;思想政治;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0-02
对于中专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来讲,只有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中专学生群体思想方面的特征,了解剖析其特殊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当今中专学校思想政治课,不重视改造学生思想行为的实际需要,仅仅作为课程需要而设置,笔者认为应该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必要的改进。
一、中专学生生源分析
中专教育所面向的招收对象主要是16~18岁之间的未成年人。与刚恢复高考时的状况不同(那时候的大中专学生凤毛麟角,都可谓是当时青少年中的佼佼者),在我国现阶段,扩大招生使得升学率普遍提高,就学历而言,这类学生最高学历一般为高中,主要包括高中辍学生或者初中辍学生;就综合素质而言,这类学生在普通初中或高中阶段通常被视为“差生”,无论学习成绩还是思想素质都不能与其他学生相比。以笔者所在的中等财会学校为例,学校总共有269名学生,其中90%以上为农村户口学生,有138名为初中毕业未考入普通高中的生源(占51.3%),49名为初中辍学生(占18.2%),其余82名为高中辍学生源(占30.4%)。
二、中专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当前中专学生群体以初中后学生为主,这个阶段正是学生青春期发育阶段,其身体与心理正趋向于成熟。尽管中专学生生源相对处于劣势,但不能就此否认其作为青少年本身具有的同阶段其他类学生相同的思想特征:
1.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但思想稳定性差。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思想还处于未成年时期,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也正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也表现出思想稳定性差的特征。
2.智力发展迅速,求知欲强烈,但盲目性强。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这也是部分中学生“追星族”产生的思想基础。
3.尽管中专学生身上有着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的共性,但是囿于学生生源这一现实条件,使得中专学生的思想特征还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有如下三个方面:①追求个性,叛逆心理过于强烈。追求个性是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提高的表现,追求个性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起到培养自己独特性格、增强个人魅力的作用,但其相反面却是以追求个性为借口,拒绝接受意见和劝诫,这无疑是当前中专学生思想性格中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伴随着“个性突出”,中专学生在面对家长、老师的劝诫时听不进去,采取对着干的方式,助长了其叛逆心理的增长。②自信心不足,极易诱发自卑心理。自信心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习进步等方面有着巨大作用,但中专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由于学习成绩欠缺,通常被冠以“差生”的称谓,长期忍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日久而诱发自卑心理,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日久积深,会对该类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③自暴自弃心态严重。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相比,有自暴自弃心态的学生更加让人担心,自信心不足,尚且有“惧怕”心理存在,而自暴自弃者,对外界没有畏惧,我行我素,如同失控之火车,沿原来轨迹滑动,让人在一旁徒劳叹息。由于初中阶段成绩差,老师批评,家长数落,缺乏关爱,自认为是破车一辆、破罐一个,从而自甘堕落,破罐破摔。导致学生此类心理的主因是自尊缺失,因为较长时间缺乏周围人的关爱,自己轻视自己,从而导致心态失衡。
三、思想政治课的改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中专学生思想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适当改进,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引导中专学生修正思想错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作用。当今中专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修改。
1.强化思想政治课在中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中专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必须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大到和就业同等地位来考虑,如果学生仅仅专业技能、文化知识水平达标,而思想水平处在低端水平,无异于为社会培养了一个潜在的危险人员,诚然违背教育的初衷。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地位,需要学校领导重视,除了各年级设置专门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外,各班级要以思想政治教师为骨干,同时发挥各科教师协同教学的作用,从相关老师处了解学生近期的行为表现,将表现纳为思想政治课的考核范围内,在发现学生有思想问题后,本着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采取疏导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思想行为的端正。同时加大对好人好事的表扬和奖励力度,树立榜样,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2.改变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形式。试卷考试几乎是各类课程最终考核的必选形式,对基础知识性的科目,试卷考核不失为最佳形式,但对于中专思想政治课来讲,其意义有很大折扣,该课程本身是以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向上为目的,其政治思想面貌需要通过本人的具体行为来表现,而一张试卷只能看出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的多寡,根本看不出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其具体行为有所改善,这种考试必然不会有多大实效。考核形式应分成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类,各占一半。平时成绩需要根据学生上课情况、下课表现来打分,具体需要从各科教师和同学间了解,好则加分,坏则扣分。
3.增设信心教育章节,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课堂上要求学生铭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义,告诫学生不应该仅看学习成绩就判定一个人好坏优劣,判定一人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励志类电影、图片、文字等以增强学生感受;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其潜能,通过培养多种能力来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福森.新时期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传承,2010,(8).
[2]陈华.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浅见[J].内江科技,2009,(12).
[3]沈宇辰.浅析当前加强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师,2008,(11).
关键词:大班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探究
大班教学指高校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原有的一个以上的班级合成一个大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方式。这是高校扩招后解决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专业的明显区分,而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班上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家常便饭。大班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班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低
大班上课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大班上课人数多;学生学习功利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就业没有帮助等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2.课堂纪律差
教室大,人数多是大班教学的特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班教学人数一般都在100人左右,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很难兼顾到后排的学生,而后排的学生也很难听清楚教师授课内容。大班上课较小班上课的课堂纪律要差得多,有些学生虽然到教室上课,但无视教师的存在,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其实都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大班课堂环境的限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大班教学使用的大多是阶梯教室,具有桌椅固定,学生座位流动性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互动如专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往往因此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教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范围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讲究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与行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满堂灌的照本宣科,只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成效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质量的途径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教辅结合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工作目标、任务等方面是统一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大班教学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排课时尽可能安排同一名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一起上课,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他们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通过教辅结合,辅导员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课堂教学调查反馈等工作,共同解决大班教学背景下出勤率低、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选配一些具备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辅导员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的具体案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更好。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解决了大班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难以因材施教的矛盾,也有利解决大班教学教师任务重,师资不足的问题。
2.化大班为小班,建立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互动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学时,任课教师把大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个人成绩与小组团体成绩紧密结合。分组后,就变成了面对几个或者十几个小组的教学,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明显降低了。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供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生确定选题,明确成员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参与教学,并将小组学习成果通过课件讲解、图片资料展等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由小组代表和任课教师对小组汇报成果进行打分,小组成绩计入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和专题教学模式的融合,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三、贴近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欢迎,主要在教师,关键在教学方法。大班教学采用的是单一的教授法,课堂氛围沉闷而枯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填鸭”模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的目的,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热点以及大学生面临困惑和矛盾等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和生动的例子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信服,也更加容易进行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外,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冯焱.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5-126.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问题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入主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呈现出新内容和新气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层面、理论深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新特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给“90后”大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关注自我,团队意识薄弱。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的年轻人,俗称“90后”,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时代原因,大多数“90后”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优越与父母的关怀溺爱,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一方面,与背负太多包袱的“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主观愿望与内心感受,他们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保护和关怀,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教育,不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二)善于表现,抗压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大多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很多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物质无忧且具有文艺专长,富有自信且善于表现。同时,“90后”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大多平坦,在父母的呵护下很少经历挫折,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校园,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需要独自面对时,压力与挫折随之而来,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较差,当现实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时往往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90后”自信且脆弱的一面,在他们面临压力,经受挫折的时候要积极有效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建构起坚强的内心世界。
(三)知识面广,理论深度不够。
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面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要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90后”大学生所吸收的知识更加广博,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吸收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面对如此庞杂的资讯,大学生往往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能力,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碰撞的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但缺乏理论深度,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片段,但很多大学生没有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还是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加工与处理。
(四)擅长网络,人际意识淡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丰富、娱乐性强等特点,对“90后”大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QQ、飞信、微博等都是“90后”大学生离不开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宁愿在网上发泄情绪,也不愿找同学好友交流心情;宁愿在网上玩网络游戏,也不愿走出宿舍去进行体育锻炼。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但是如果沉迷网络,耽于游戏,就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沉溺在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隔阂,人际关系虚拟化,现实人际意识淡漠,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目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而政治理论课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政治性比较强,大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功利化倾向使得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意义。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多数也是“临时抱佛脚”,机械记忆知识点以求过关,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自身的原动力。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学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的对象是正在经受各种思潮影响且自主意识强烈的“90后”大学生。但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学生从小到大反复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重复、雷同使得大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化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科学发展观等。但是教材里理论的丰富没有生动现实案例陈述的支撑,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加工与整合。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普遍满足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很多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不注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重授轻受,无视学生的成长变化和需要,忽略学生正在面对的实际问题,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提不起兴趣。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需要改善的。
(三)教学环境落后,缺乏同步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硬环境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忽略了思想政治课对硬件教学资源配置的需要,没有建立起有效、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软环境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长期工作,平时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式的宣传号召,而忽视了深入广泛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营造。对于普遍对思想政治课提不起兴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三、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8年10月27日,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在各类教学中。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的特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将启发式教学加以合理利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最好围绕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与大学生的共通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的科学理论去解释、解决现实问题。
2.要适当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和教育理念,其强调教学主体间交互式的对话,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言语、反思为基础,主体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生们都已经是成人,具有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较为成熟的现实观念,与教师对话的主观能力。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思维发散性强且较复杂,客观上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3.要合理建构网络第二课堂。对于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必将成为思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网络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该与时展相适应,高校应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并充分利用QQ群、微博、飞信等新兴的信息工具,来扩大网络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网络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二)改善教学内容。
1.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导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世界观、价值观多元,但是还不成熟与稳定。所以,我们要将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2.将书本理论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泛地谈理论,尽量将理论与生动实例相结合讲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时政内容,鼓励大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三)完善教学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从教学硬环境方面来看,要优化学校设施环境,配备良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控制课堂人数,优化课堂效果;从教学软环境方面来看,要加强校园思想政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如运用制作宣传海报、组织讲座、辩论、影视欣赏等方式为教学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另外,还要加强人际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2]马向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黄淑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决策,2008,12.
[4]高明,乔守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分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穆建亚.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6]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6.
[7]刘自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班化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15-02
随着《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高校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江苏在高职院校中实行注册招生以来,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职院校承受的压力增大,招生人数的不确定性给高校带来了教学组织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采用由几个自然班合并组建大班进行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为明显,大班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相对薄弱、教学场地有限、教学计划调整等诸多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的诸如教师不善教、学生不爱学、组织管理弱、教学互动难等,也让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从学情分析的角度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大班化教学的总体情况
1.生源特点鲜明,学生群体复杂
近年来,自江苏高职院校实施注册招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院校既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与压力,特别是教学组织实施更加复杂和困难。分数非常接近,基本上都处于100多分的状况,录取时基本不考虑其分数多少,这也就致使很多院校不再以分数而主要以其志愿作为录取条件。总之,分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必然导致学生入学成绩总体偏低,且呈现分布不均,有的200多分,有的可能只有几十分,甚至更低。中职生、分数偏低的学生等学生群体日趋复杂,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的课堂学习,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习兴趣和意识,刻不容缓。
2.学习习惯不好,存在厌学情绪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开设品德课、政治课或类似课程,很多内容较为熟悉,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只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课,学生觉得没有特殊之处,普遍认为枯燥乏味,教化思想严重,学了无用,不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和就业,持无所谓的态度,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理论素养偏低、抵触情绪存在、不愿学或不去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因而逐渐养成了只带课本或者根本不带任何东西就来上课的不良学习习惯,“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了部分学生的真实写照,课堂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3.教学场所偏大,教学难度增大
大班化教学环境总体不佳,教学场所偏大,学生坐在在100多人的教室里听课,容易出现“簇团”现象,教室后几排异常热闹,前几排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有也是被“赶”至前排,他们谈论着自己关心的话题,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甚至孰若无人地卧桌睡觉,课堂纪律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清楚地把握。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其控制范围还要小。再加上多媒体教学,对电脑的依赖又客观上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和频率,因而常会忽略对一些违反教学秩序的行为并加以及时管控,让学生产生了“肆意可为”的错觉,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缺乏沟通交流,师生互动受限
思想政治课大班化教学中,教师面对100多名学生,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思想状况等情况缺乏细致了解,因而不可能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甚至是很多学生,课堂互动环节也会因此受限。学生也因此会产生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自己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会影响其课堂表现,甚至是长时间低头、沉默寡言而呈现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等现象,再加上各种信息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认识,易产生与教学相背离的看法或观点,往往会不屑于教师的讲解,致使教师会一厢情愿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置身其外,不去过问或简单应付,教师情绪会受其影响而使课堂互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个人演讲”,课堂呈现一潭死水,缺乏活力。
5.教师素质堪忧,存在畏难情绪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在谈论自身发展或职业工作成就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显得底气不足或缺乏职业自信,表现出既想讲好政治的重要性,又无力展示政治带来的益处和价值,进而成为迂腐或者僵化的批评对象,常常遭遇人为的异化和遮蔽,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受到轻视与歧视,这给思想政治课老师讲好思想政治课、讲出效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显得不够自信,力不从心,简单应付,敷衍了事,抑或照本宣科,缺乏生动,甚至放弃了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大班化教学效果的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融入课堂学习之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做好学情分析,完善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通过观察、走访、座谈、调查等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的了解,精心设计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资源,需要认真分析,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对己有用,才能增强其兴趣和吸引力。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自身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过硬的人格魅力、可靠的政治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崇高的师德规范以及乐教的职业精神,要始终遵循学院“学真、业精、爱生、乐教”的八字师德,在理论上不断学习,业务上不断求进,要求上不断强化,精神上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社会阅历,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珍惜培训与交流学习的机会,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实践的引导者、育人的示范者。利用党校培训、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培训等机会,加强理论学习,与同行交流,开阔教学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方法无疑是老师手中的“利器”,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关注与投入,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论语·卫灵公》),这就需要教师要仔细钻研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譬如,“第一印象”教学法,旨在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又要让学生产生一些疑问与思考,开启这门课“精彩”之旅,可以是焦点或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厌倦困惑甚至是“长期无解”的问题,也可以是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等。总之,要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学生分组,分配不同的任务,组织学生回去收集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做讨论交流,具体分工自行安排,最后形成汇总,选一个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辩论赛”“模拟法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形势分析与展望”等,效果较明显;“课堂演讲法”,以“重要日子”为载体,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等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认识,提升精神境界;“讲座法”,以“平安夜,警官与您话平安——大学生伤害预防策略”为主题的法制讲座活动,努力尝试改变了传统授课模式,拓宽校内教学实践活动渠道;“移动教学法”,针对教学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采购了“电子荧光笔”“录音笔”等设备,克服了讲台讲课的距离限制,深入到学生当中,一方面增加了与学生的亲近感;另一方面也有效“震慑”了一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和不雅行为,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5.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信息
加强党史学习,增强理论功底和历史底蕴,贯彻“以史说理”“理实一体化”。教师最好能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信息,对相关理论进行社会化、生活化、学生化的解释说明,从而让学生感到熟悉而不陌生,现实而不虚幻,具体而不空洞,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连贯,而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脉络,任何有违历史的逻辑都是无法获得别人理解或认同的,因而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内容整合,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科学、更丰富。
6.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体现绝不只是试卷上的成绩,甚至不能用“一考定音”来反映。而今天的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取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试卷上的成绩占据了总成绩的绝大部分。因而学生平时的学习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来。而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突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课程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譬如,一个学生在我院开展的“孝、宽、诚、责、毅”五字教育活动中充分达到了活动要求,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自觉践行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那就说明思想政治课已产生了积极效果,并不一定要求他去学习实践相关理论知识或活动,尽管他可能没有学或学得不好。因此,我们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注重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考核方式,多元评定学生总评成绩,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逐步探索“免考”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避免“平常不重视,临时抱佛脚”照样取得好成绩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出勤率和听课率,积累平时成绩,夯实总评成绩基础。
三 结束语
总之,上好思想政治课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更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从学情分析的角度,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彭瑾.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3):17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2-02
“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消费、消遣、娱乐为特征,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栽体,以市场为依托,以城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无深度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的流行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通俗电视剧、娱乐节目、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畅销书刊、现代广告、电乎游戏、网络文化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大众的趣味、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复合体。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上世纪后期开始在我国迅速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广泛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形式方法,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现、世界现、价值观念教育。因而,思想政治课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影响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与大众文化交叉最为明显,对大众文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学科。大众文化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不可阻挡地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有: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开阔了学生视野,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精英文化的表达者、代言人,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理应具有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其初步具有创造性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但是。大众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潮、理念,更多的思想选择,传统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淡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被动摇了。
其次,大众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严肃性。高校思想政治课针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具有严肃性。但是,大众文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氛围中,耻言理想,失去目的;嘲弄信仰,失去动力;蔑视道德,失去人伦;拒斥传统,失去依托:不要规则,失去尺度;躲避崇高,失去尊严,大学生玩世不恭,嘲弄一切的态度冲击着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严肃性。
第三。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指导性。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具有主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信息的干扰,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电影大片、流行音乐、食品、饮料、理论思潮、网络等文化霸权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青年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价值判断,日常行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
第四,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性。大众文化是商品消费的文化,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在观看大众文化作品或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其中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体现在服装服饰、语言、行为规范模式等日常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无形之中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对自身思想、生活的指导,走向浅薄、粗俗,沦为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
第五。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形式方法。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往往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灌输,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却是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五光十色,生动直观,魅力无限,使大学生们受到极大的诱导。
第六。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教育。大众文化强调自我价值、功利性、全球意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原则受到挑战,造成大学生政话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意识弱化,急功近利、忽视修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人生目的庸俗化、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走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大学生追求个性、文化归属感和文化选择权利,大众文化的新异性、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影响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其次,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性和商业化,深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大学生已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大众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再次,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本身分析。过分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刻板、单一,缺少人文关怀,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大学生提高丰富的理论资源,而此时,大众文化以自由、民主、个性、时尚等新奇的名词来吸引走学生。
二、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主要对策
大众文化时思想政冶教育既有冲击和挑战,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应对大众文化的挑战。
首先。构建大众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
的新格局。大众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耍的转变,大众文化在其商业化运作中所袁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冶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除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等显性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其次,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会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G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在教学中坚持先进文化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大众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采引导大众文化,以精英文化的审美性、启蒙性来提高、培养大众文化。加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来遏制商业媚俗文化,有利于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而且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推动大众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观念形成、道德提高,促进其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第四,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摆脱纯粹说教,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用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装进思想政治的内容。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才能与情形各异、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通俗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五,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园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手段。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其理性判断的能力;通过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实现审美的雅俗共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流性原则。就是要把握主旋律,坚持正确奥论和正面教育,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建设。用积极的、高尚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避免学生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要注重社会理想教育与个性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完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众多有个性的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批评和纠正大焱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大学生能在大众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随波逆流,迷失方向。
第:人文性原则。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丰富并非与大学生文化层次的提高、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需要通过精英文化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精英文化是我国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理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栽体,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中具有教化功能,担负着弘扬正义、确立人生信念、引领大众文化的责任。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经典文化或精英文化是难以想象的。而精英文化时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人文性原则,就要以精英文化及其优秀作品启迪大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质。当前,光其要通过精英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第三,民族性原则。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精神是体现民旋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0的民族精神。是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追求文化和谐、面向世界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并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
[前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一道桥梁,将教育者的思想和大学生的思想紧密连接起来;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可以展现自己思想。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却逐渐失去了桥梁和平台的作用。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是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与内化,最终实现外化与践行的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接受疲劳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学生本身分析,而是要兼顾教育者和作为教育媒介的教学方式。以下我提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都是围绕学生、教育者和教学方式这三种因素。
1.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缺失,缺乏求知欲望
兴趣源于人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人生来都具有一颗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总是满怀期待,希望去了解新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求知欲望,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上的知识有些在初高中已经涉及,部分大学生对于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到的内容选择避而不听,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内容已经是陈词滥调,继续听也没有意义和作用,导致大学生丧失了学习欲望。加之目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只拘泥于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授课内容枯燥无味,与现实脱离,本来就存在一些旧的知识却没有新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对于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产生抵触,对于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也就无心了解,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因此大学生也就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奇心,丧失了求知欲。
1.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热情
随着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大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清,认识模糊,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知识无关,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课堂态度,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表现。教育者自身对授课的态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来教授课程,一定会给课堂带来积极影响;但相反的,如果教师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会给课堂带来消极影响。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他们上课只是照着书本念,念完本堂课应该讲授的内容就结束,不考虑大学生的需求,甚至有极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课堂来发表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论。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模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的这种应付态度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积极,出现了上课迟到、逃课现象,学生即使来上课,也是尽量坐在后排,上课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玩手机、与同学聊天、睡觉等等。
2.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政策来保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却很不理想。所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问题成为时下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我针对我所提出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丧失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态度消极两个方面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及对策。
2.1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求知欲,以此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求知欲反映了一个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件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那么他就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关于这一事物的信息,来达到了解这一事物的目的。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经历着大学生对其求知欲望的丧失,所以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就一定要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求知欲。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心理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会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进而激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渴求。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案例,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从而自主的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此来弥补自己思想的局限。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课堂展示,表达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准备展示内容大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发现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并不是都与初高中所学内容相同,只要大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充满兴趣,以此来达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的目的。
2.2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热情
教育者授课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坚定的信仰。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才能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同时教师也应该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说服和教育学生,才能以理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精心备课,以饱满的热情授课,用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才能做到以情动人。同时,高校应该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作为考核教师的关键因素,以此来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式的教学方式,在安排学生上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见闻、使自己更加深刻地领悟知识,而且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逐渐被引入到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授课应该贴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结合大学生好奇心强和关注时尚的特点,不断更新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将大学生喜爱的一些时尚元素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就会使教育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切实提高他们的接受水平,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问题[2]
[结束语]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神圣的使命,高校应该严格把关,为社会输出有德有才的青年,少年强,则国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必须要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信念,因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问题,使大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欣洋(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研究.[A].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