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微观经济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微观经济常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微观经济常识

第1篇

关键词:张维迎;市场经济观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张维迎是从市场经济带给世界的奇迹来引出他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按照他所说,人类的奇迹在过去250年里出现,而中国的经济奇迹只是在过去30年里出现,这不是因为人变得比原来更聪明了,也不是因为人类的资源变得更多了,唯一的答案就是人类实行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

张维迎认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自己说了算的制度。在市场上,任何人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所以必须努力为他人创造价值。价格提供了一种信号,消费者根据你为他服务的价值来付出价格,企业之间通过创新的手段,彼此竞争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剩余价值,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财富。他还指出那些单一地认为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完全来自于技术进步是一种误解,历史的发展可以证明,只有在市场经济这种体制下,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并使新的技术很快投入运营。

在张维迎看来,企业、利润和企业家三要素是建立市场中的信任的关键因素,也是理解市场经济的关键。

熊彼特曾说,经济学家所谈的经济成长,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没有出场。的确,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没有谈到企业家的地位。张维迎认为只从价格的角度,并不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拿着利润,承担着为整个社会组织、生产并监督的作用。他认为,忽视企业家,忽视利润与不接受市场经济根本是同一回事。

张维迎的市场经济理论是以市场的基础为主线构建的,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建立一个自由,注重产权而不是特权的制度。所以,张维迎说,市场有三个基础,自由、产权、企业家精神,如果公民不能够充分享有言论和行动、创业的自由,如果私有财产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文化保护,如果企业家精神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精神。

张维迎是一个坚定的市场价格论者,在自学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信念已深深扎根在他的脑子里。他认为,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从而调节供求、引导资源配置,而不能用政府的办法去管它。成功的关键是找到改革本身的机制——即价格改革,也就是放活市场,分析价格的信息功能。必须把价格改革的重点放在价格制度的改革上,而不是简单的做价格调整。就好像温度计,价格调整是拿新的“不胀钢温度计”代替旧的“不胀钢温度计”,只有价格改革才是随着气温变化而自动调节的“水银柱温度计”。

在此基础上,他系统论证了以“放”为主的“双轨制价格”的改革思路,由于企业自与固定价格体系是不相容的,要想扩大企业的自,平衡宏观经济的发展,解决中国价格体系不合理的根源,必须将价格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放开价格管制上。他指出价格体制改革的核心思想首先是将产品的指令性计划基数固定下来不再扩大,相应地开放计划外市场,基数内按计划价调拨,基数外按市场价交易。然后,国家再分批、分类、分步地逐步放开基数内产品价格,同时取消计划和调拨,或者对某些产品“先调后放”,直至建立起完整的市场价格体系。其具体办法可以参照农副产品价格改革的办法,实行双轨制价格,旧价格用旧办法管理,新价格用新办法管理,最后建立全新的替代价格制度。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确保每一步都趋向合理。

张维迎这一价格改革思路在经济学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开创了从放开市场的角度考虑价格改革的先河。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明确了把市场价格制度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第二、将现实中自发产生的双轨制现象从理论上提升为自觉的价格改革道路。

在有关经济改革方面,他认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计划经济运行的主体是政府官员,而商品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家,改革的主题就是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家化的过程。他是国内公开鼓吹企业家的地位的第一人,在这方面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在当时影响很大。

第2篇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所在图书馆的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也有部分图书馆存在着经营地位不合理、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在图书馆的经营定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机遇先进的经营定位理念,形成图书馆定位的基本原则:“合理定位、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规范经营、提高效益。”其中,合理的定位是基础,提升服务是关键环节,而效益则是最终的目的。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合理的定位、管理才能够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在面对读者服务方面逐步树立起自身的文明形象。同时,在图书馆定位的过程中,首先要基于图书馆的工作和定位现状,例如服务不凸显、管理质量不高、资源松散以及人员流失等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定位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之前,图书馆的定位问题并没有被体积,图书馆的经营和管理主要是按照既定的政策进行的。而在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之后,传统的经济平衡环境被打破,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①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较大;②受网络信息化的影响较大;③图书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定位受到影响。对于上述变化和影响,图书馆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定位找到自身与当地经济环境的契合点,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经营效益。

2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合理定位条件的缺失

2.1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长时间受到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影响,图书馆长久以来都没有自主用人的权力,造成了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不能进来,而专业管理水平较差的人却占这编制。因为图书馆在部分领导的概念中是一个工作相对较为清闲,而且待遇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而且部分事业单位对图书馆事业的长期发展不重视,导致图书馆成为关系照顾的重点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理定位的能力;其次,因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结构的不合理,加之部分人进入图书馆是通过关系进入的,形成了学非所用的局面,图书馆管理所急需的图书馆学、计算机和英语专业人才不能进入,导致整个图书馆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信息资源分析、书刊分类标引以及文献编辑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图书馆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合理定位工作,首先要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2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文献量不足

该问题主要是受到当地的经济环境以及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其中,硬件差表现在:①馆舍面积较小;②网络条件较差;③藏书、文献资料以及文献更新速度较慢等,这些是当前图书馆合理定位条件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受到经费的制约和限制,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及发展速度较慢,投资金额不足造成图书馆藏书陈旧新书量较少,各方面指标都不能达到评估标准。

2.3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缺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图书馆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因为部分图书馆硬件方面的不足,导致当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缺失,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求不相符,存在较为明显的供需冲突。其中,信息服务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图书馆主要以提供纸质文献资料为主;其二,大部分图书馆在信息编译、课题查新以及咨询参考等深层次的服务基本没有涉猎;其三,在电子文献查询与获取、打印、扫描、馆际协作等服务方面基本没有开展。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图书馆管理定位障碍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的合理定位策略

3.1确立合理的定位原则

当前,图书馆合理定位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服务社会为基本原则,兼顾经济建设的目标”。当前,社会建设的两大主要任务是:①建设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②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通过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内在的和谐统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应该将市场鲸鱼与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都是精神文化服务的源头,承担着面向社会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必须拓展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与经济环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加良好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图书馆必须努力使自身走向社会,依然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能,同时将经济建设目标作为一个辅助手段,通过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知识和精神服务。

3.2以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图书馆”为最终目标

当前已经进入到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时代,这对社会生活状况、管理体制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搜集、信息储存以及信息传播三个方面,是整个社会知识传播的中心位置,因此极容易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现代文献资料是数字化信息与传统纸质文献的集合,这也急需图书馆做出对应的调整,即实施图书馆的信息化。因此,在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定位综合型图书馆理念,将传统手工操作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图书馆建设模式。这也是图书馆在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基本发展方向。综合型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的信息载体与纸质载体结合起来,开展文献信息的搜集、传播以及开发等工作,承担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职责。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型图书馆建设定位应该集中在几个方面:①普通纸质刊物与电子出版物的合理结合;②纸质文本与虚拟文本的结合;③计算机软件与有形硬件的结合;④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享;⑤图书馆管理人员直接服务与读者自助服务的结合。

3.3服务方式的定位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改革;有序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管理在当今事业单位的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下的事业单位发展现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受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限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单位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会计人员和机构,必须遵循客观的价值规律并承担起相应的经济责任,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会计单位和会计人员必须通过适当的管理手段才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提供最有效的会计信息。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事业单位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的社会公共组织,其主要肩负国家要求的事业任务,由于事业单位独特的性质,事业单位的组织与活动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付。事业单位财务决算和财务预算是考量单位完成任务创造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改革,对于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国家在管理上越来越放松,难免导致只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浪费资源,资金混乱的不良现象,财务预算决算监管不严,法律约束不到位,某些单位只顾争取预算却并未对预算资金做合理规划和管理。资金浪费、挪用、肆意采购等现象更是大量存在,严重影响国家拨款的使用效率,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与管理措施不当

事业单位的预算决算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滞后。在编制预算财务决算时,财会人员仅仅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工作心态和工作态度,敷衍了事,预算金额用途不明确,规划不合理。同时在编制预算和财务决算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会计方法,工作方法上不仅没有创新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性,财务预算的简单性、粗放性,结果就是财务预算和决算,规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另外,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对预算结果的执行体系还相对混乱,支出审批手续不全,许多不应该纳入预算范围的资金被纳入预算范围,挤占资金、小金库、部门间的隐瞒、包庇,结果就是现象的滋生,甚至有肆意扩大单位的财务预算范围,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单位的财务状况,并且破坏了事业单位与国家公共资产的管理体系。

(二)缺乏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手段

资产核算与资产盘点时,没有严格地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且盘点不及时没有做到经常性,出现的财务问题和财务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都直接的关系着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成本、资产等的有效科学管理。例如: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中存在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比较低,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同类资产重复采购,资产意外破损丢失等。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利用职权之便,把行政类收费直接作为事业单位收费项目,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把事业性收费转化为其他类型的收入,更有甚者把单位的罚款私自作为捐款收入然后入库登记,这些行为都使事业单位成本收入失去了最初的本性,让收入渠道失去科学性和正规性。最后,虚增当期成本也是缺乏成本控制的表现之一,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往往都作为一次性成本,这样就会导致结余虚减情况的发生。固定资产不计折旧与减值,就会出现资金总量不能有效减值,最终还有可能出现增值的情况。

(三)事业单位的核算系统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数据反应内容不完整,新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都是会计财务核算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例如常见的有收付款已完成的情况下,本期已发生的经济往来,在现金支付记录中没有体现出来。或者在收付款已达成协定的情况下,没有交付资金,单位却提前收到了实物,经手人、登记人入账不明确。还有就是事业单位经常性存在的年度收入波动起伏大的状况。例如,某个年份单位固定资产维修费用巨大,隔年却没有固定资产维修费用这一项,难度支出在子项目上差距就会比较大,连续性的业务开展将难以有效的得到管理与控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点在于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各个财务环节中,决策与监督都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整改方法

(一)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提高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重视,把会计管理摆在合适的高度与位置。在单位的财会问题方面,不仅要重视经济事项的事后监管,同时重视事前监管,彻底打破只重事后监督核算的传统的会计管理思想。第二,设立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结算中心,方便单位内部的资金流转和内部监管。第三,建立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增加单位内财务资金的透明度。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公开的财务信息网站,提供多渠道的财务监管途径。第四,建立符合单位自身特点的内部审查机制,加强内部监管力度,对于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惩不贷,单纯的走过场惩治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第五,政府要加强引导,作为主要的监督管理主体,政府部门要从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税收部门等方面健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各部门之间协调运作,组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使每一次管理活动都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二)加强财会人员对工作的认识

根据《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里的负责人对单位内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负责,自然而然就是说单位的财会人员肩负着保证单位会计资料会计工作准确真实的职责。因此,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掌握会计法规和基本原则,自觉的承担相应的责任。针对此项法规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现状,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财会人员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定期的培训与不定期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果考核结果载入档案,并作为年底考核的考察条件之一,以此加强财会人员对工作的认识,提升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财会人员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单位的会计工作有序开展。

(三)完善会计从业制度

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的财会从业人员培养制度、选拔制度、评价制度,提高财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充分的调动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证从业者依法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保障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针对这一需要,会计从业者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者必须通过由财政部委托会计行业协会组织的会计从业者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并由会计行业协会颁发专业资格等级证书,才有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并且通过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财会人员还要继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采取禁止从事此类行业的制度,促使会计人员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保证会计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高质量。

(四)建设合理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议

充分学习了解了内控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后,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合理完善的内控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方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制度的规定及执行都要以国家法律要求为大前提,并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国家法律的支持,这样才有便于内控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进一步实施;另一方面,财会人员要树立起内部控制的观念。只有管理者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内控制度对企业的作用,才能保证在具体业务工作中不断推进内控制度,发挥内控制度的光和热;所以健全的管理结构是实现内控制度的前提之一。

(五)提升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会计从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管理工作,保证能够从源头上阻断资质不够的人进入行业。其次,对于考取资格等级证书和已进入会计行业工作的人员要做好后续的教育工作。最后,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诚信一直以来就是各个行业关注的职业道德热点之一,作为涉及经济活动的会计人员更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能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风尚,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履行自身职责,遵循单位的会计工作纪律,维护单位的经济权益和公共利益。(六)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法首先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特有的属性,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状况和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合理的去运用相关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等都是运用广泛的资产折旧法。其次,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可以为部门预算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将固定资产核算纳入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基本建设范围之中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完善单位固定资产核查制度,使单位的资产盘点核算活动,严格的按照已有的规范和标准展开,保证单位的资金运用都是为了单位正常运转和单位发展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规避资金浪费等状况。

四、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事关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事关事业单位的良好有序发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必须从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从完善会计管理工作制度、从强化监督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展,必须结合事业单位的属性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深化改革,有效的将提高会计工作水品、综合素质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相结合,促进事业单位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7(08).

[2]余海立.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36).

[3]曾园园.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2015(08).

[4]徐勤.市场经济形势下交通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5]任爱艳.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

第4篇

1、缺乏相关法律。法律法规的完善是高速公路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虽然随着《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则》《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公路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先后颁布,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都能有法可依,但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法律系统。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笼统、可操作性差等都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缺乏相关的具体配套措施,致使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来加以解决。

2、技术落后。我国的高速公路路政实行24小时的巡查制度,但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里程长等因素的影响,巡查人员无法完全做到对所有的如侵犯路权、损坏路产等违法违章行为都及时发现、现场抓获肇事者。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科技成果来分担如交通的状况预测、流量控制、技术设施保护等大量的战略性工作,减轻了路政人员的任务负担。

3、工作效率较低。由于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多家监管、职责不清、设备缺乏等导致了路政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高速公路一般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公路路政部门联合管理、责任分工不明,造成“一条路、两个条例、两个机构”的现象。同时,频繁变动的执法人员、不太稳定的执法队伍,都对路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职业技能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协作意识淡薄、执法手段落后,也是影响路政执法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运营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现行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严重存在着机构设置重叠、执法力度不强、部门职责不明、管理落后分散等一系列问题。原有事业型运营管理体制管理效率比较低、机制运行僵化,很难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对高速公路管理日益增长的需求。

2、救援体系问题。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时,缺乏专门的高速公路救援联动机制、责任主体,没有有效统一的指挥、人员协调能力不够、配合能力较差等都造成不能及时对事故进行有效处理,加大了社会、经济损失。

3、收费问题。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标准的统一性和监督的公开性两个方面。标准统一性的缺乏具体表现为车辆类型划分、称重标准、收费形式、各路段标准的不统一。对一些收费账目不清晰、站点过多、乱收费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使人们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养护问题

1、养护体系还未形成。一方面,养护机械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比较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管理规范等,大大影响了高速公路养护标准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化的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管理、监督制度。部分公路养护单位不能对养护经费进行科学规划,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表现出一种盲目、无约束性,造成养护成本的大量增加、资源的严重浪费。

2、人才、设备的欠缺。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迅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此外,我国缺乏必要的公路养护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速公路养护效率的提高。

对策

(一)完善法制建设、机构设置

要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使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此外,要改变“一路多管”现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彻底解决制约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机构设置臃肿、职责不明、管理分散等问题。对管理机构的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公路专管部门和专职管理队伍,把高速公路收费、路政、安全管理等统一到整个管理体制中。同时可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来加强专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促进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二)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做好高速公路管理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使其能够理解并予以必要的支持。通过传单、报纸、宣传片、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高速公路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沿线尤其是一些重要路段居民的养路护路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得以广泛运用,这对高速公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人才的适当采用是高速公路建设更好地发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对高速公路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培训,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三)重视高科技的运用

第5篇

一、目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首先,由于体制的原因,图书馆没有用人的自,专业技术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却占了编制。图书馆在一些领导和部分人眼中是一个工作清闲且待遇又有保障的单位,再加上有些单位的领导对图书馆事业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图书馆自然成了照顾关系的首选单位;其次,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相当一部分人是照顾关系调入图书馆的,基本上是学非所用,而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图书馆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造成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在信息资源分析、书刊分类标引、二三次文献编辑等方面工作难以胜任。因此,图书馆确实有必要通过调整专业工作人员的比例、调整现有人员工作性质来推动图书馆的发展。一是做好“入门”工作,在引进人员方面有所甄别,选取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培养学科馆员等高水平工作人员;二是做好“升级”工作,在现有人员中,组织培训、轮训、参观等多种学习提高活动,鼓励馆员申报课题,撰写论文;三是做好“出路”工作,给每一个馆员一个职业发展的可能,提升其业务能力。

2、硬件设施建设较差,馆藏文献总量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图书馆硬件设施较差。一是馆舍面积生均较少;二是网络条件差、藏书少、学科面窄、文献补充速度慢是全国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受经费制约,文献建设发展缓慢,投资不足,许多图书馆藏书陈旧,年进新书量少,生均文献量达不到国家评估指标要求。

3、信息服务功能单一。图书馆软硬件方面的严重不足,导致信息服务功能单一,这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极不相符,供需矛盾突出。服务功能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提供纸质文献服务;二是大多数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信息编译、课题查新等纵深层次的服务难以开展;三是电子文献阅览、扫描、打印、文献传递、协作联合等工作没能开展。造成服务功能单一的因素有人才队伍结构、人员素质、文献收藏量、计算机应用与服务水平、图书馆管理影响等多个方面。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图书馆服务只限于一般借还阅览,服务功能单一,纵深层次服务无法开展。

二、图书馆的定位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成为最具有价值与魅力的资源,在社会财富的增长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信息的积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开发利用信息程度的竞争。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培养读者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中的作用,从某个角度讲,没有图书馆的参与,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对图书馆(室)的地位和作用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把认识停留在图书馆可有可无、建与不建一个样的观念上,要转变思想。下决心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条件、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标志性工程,成为经济建设的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读者求知和向往的地方,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景观。

2、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图书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对既有的社会生活、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图书馆处于社会知识信息搜集、储存、传播的中心地位,既最受到时代进步的步伐,又直接面临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现代的数字化信息载体与传统的纸质信息载体的有机结合,将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图书馆模式,这就是“复合型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将是手工操作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主要表现形式如各种互联网站、音像信息中心等)之后的第四种全新图书馆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方向。复合型图书馆将融数字化信息载体与纸质信息载体为一体,承担着信息化社会知识信息的搜集、储存、传播、开发的重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复合型图书馆将会有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的主要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复合型图书馆将是普通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是线性文本和虚拟文本的有机结合;是有形建筑和计算机界面的有机结合;是信息资源内部采集与馆外共享的有机结合;是图书管理人员提供的中介服务与读者自我服务的有机结合,等等。面对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面对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公众对有效信息的巨大需求,以“复合型”作为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的图书馆业,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笔者认为,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图书馆”,首先要搞好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有一套科学的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因为科学的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特色化,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数字图书馆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投资环境。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指导与规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有关数字图书馆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研究、论证阶段,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公众认可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数字图书馆的实际建设中进行评估应用。当务之急是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尽快出台一套科学、系统、开放的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和正确的评价评估方法,积极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评估环境,使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章可循。同时,对照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在各个层面和系统内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样板,介绍和推广其建设的成功经验,让各种类型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借鉴、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居民 企业 银行

一、利率市场化之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总之,利率市场化,指的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让市场主体充分竞争,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过程。由此将打破政府对利率的直接调控,进入间接调控领域。

二、利率市场化之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居民的影响

不论利率是升还是降,都能够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利益。首先,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同银行对于不同客户将差别化经营,对待同一种币种也将采取不同的利率。风险监控能力高,信誉度好,经济实力雄厚的银行,利率可能稍微偏低;而那些安全系数较高,风险监控能力较弱的小银行,将企求以更高的利率吸引更多的储蓄。由此,若居民是风险厌恶者,可以寻找经济实力雄厚的银行,在保证风险的前提下,谋求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若居民是风险中立者,可以寻找实力较弱的小银行以获得高息。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居民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行市场化。对于不同的人也将实行差别性待遇,个人信用程度记录将在消费信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消费信用体系,促进诚信消费。那时银行则按照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收支情况、学历、婚姻等综合情况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如信誉状况良好、收支合理、文化程度高、家庭幸福美满的贷款者,可以以较低的利率从银行贷到需要的款项,从而促进每个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建设。

利率市场化将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当个人认为市场利率处于低位时,存入银行并不能带来高收益,人们往往会加大即时消费的力度,从而有力地激活消费市场。而当个人认为市场利率处于高位时,此时的个人将会减少即时消费转向理财投资领域,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回报率,利率市场化将有力的调整整个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使资本在消费,投资,储蓄之间合理有序流动。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地位,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客观主体。长期以来,正规的金融市场对于中小企业一直采取歧视政策,与国有企业相比属“三等公民”,融资难问题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转向民间融资,地下钱庄等,高额的利率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只能夹缝中求生存。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大企业具备与银行谈判贷款利率的能力,将要求低的贷款利率,贷款利差的缩小导致银行在大企业间业务利润的下浮,由此中小企业将成为银行争夺的重要客源之一,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地位。

利率市场化将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利率市场化后,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中小企业融资地位的提高,将使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中释放出来,减少地下金融放高利贷,从而以环比较低的贷款利率筹到所需的款项,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中小企业规模的发展在扩大,为中小企业营造了一个平等,稳定,公平的金融环境。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生存压力增大。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为抢夺客源,一定程度会增加存款利率同时适度下调贷款利率,这将大大影响现存以利差收入维持生存的商业银行,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严重挤压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由于中小银行经济实力薄弱,风险监控能力较低,不得不以比同业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吸引客户,最终导致成本上升,收益减少,从而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贷款利率上升加剧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在一定时间内将导致贷款利率升高。面对新的资金价格,部分优质的风险规避型客户将退出市场寻求其他可替代性融资渠道,而留在市场上的则是高风险的借款人,金融机构贷款拖欠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上升,银行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都将增加。

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风险,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敏感性程度加强,这将直接加剧利率的波动,带来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客户选择利率风险也将提高。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尽管商业银行可以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自己的存款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很难采取有力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的行为。

利率市场化也将给银行带来新的活力。利率市场化放松了对银行的直接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独立自主的分析核算内部成本,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的引导资金的流向,防范了利率风险,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优化客户结构,进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金融发展提高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三、总结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推进、日臻完善的系统性进程。在此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积极作用的一面,更要密切关注其所可能带来的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缜密筹划,循序渐进,积极创新,优化配置,积极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不断实现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设;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理论建设滞后。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将会严重地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如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用这些基础理论来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这种模仿无疑会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如2002年2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4年9月出台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制定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框架,制定数字图书馆核心标准规范体系,这些图书馆的标准和规范对图书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基础理论建设出现了滞后现象,需要对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加强和完善。

(二)投入不足,图书文献资源短缺,硬件设施还需加强。随着高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学校对图书馆建设也很重视,对图书馆的投入也确实不小,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高校图书馆发展与高校的规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不少高校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图书文献资源短缺,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多媒体阅览室、文献复制、缩微技术、音像视听服务等服务功能等设施还需加强等诸多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是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往往偏向教学战线,忽视图书馆人才的引进,这种观念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也直接造成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图书馆专业队伍出现数量庞大、素质不高、结构畸形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还需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陈旧;二是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落后,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没理顺;三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四是考核办法不科学;五是现代化技术手段落后等。因此,为了促进图书馆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以及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诸多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不仅应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还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中心。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以及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一)加强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进程。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因此要加强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根据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有计划地开展图书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出科学系统的图书馆基础理论,制定科学的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修订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进程。

(二)加快推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期、准备期、高投入期、基本停滞期。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已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经营模式的困扰,信息来源的困扰,资源共享不足的困扰。因此,我们应加快推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一是对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理论框架加以全面的评估,尽快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较为权威的理论系统;二是加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库的跨库无缝链接;三是使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并真正服务于全社会;四是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自动化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当前高校图书馆已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摇篮,因此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必须加强。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引进教学战线技术人员的同时,要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引进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其次,要加强图书馆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经济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科学的经济预测和决策就成了一句空话。图书馆不仅应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扩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中心。因此,要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第8篇

大学新生在大学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保留着高中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慢慢接受着大学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他们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一个关键期。另外,对于这些“90后”的大学生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校和学习上,很少做家务,基本没有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他们将面对第一次远离父母而独自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由于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在中学时期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烦躁的状态,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忐忑。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大学之前的各阶段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教材式的,但到大学后,大学新生会突然发现大学的教育方式是基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的模式,教师的讲授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下课之后很少能够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教授,更多的是强调课后的实践和个人能力的扩充。在习惯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这些新生会感到突然失去方向,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方式。另外,大学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应接不暇,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做好新生管理工作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表面层次来讲,一个良好的管理开端能够很好地解决后续困难和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和减低管理成本。从延伸角度来讲,对于高校新生的管理,可以使他们确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消费观、就业观、社会观等,能够带来长远的、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价值。由专业的辅导员团队做好新生管理工作,引导新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心态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有利于高校向社会输送优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从价值观角度分析

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前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储备人才,大学生需要从入学开始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团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观最根本的体现,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迫切要求;从现实层面来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进一步改善高校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无论从社会和谐环境氛围的构建、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轨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预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一个良好的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开端。

(二)从消费观角度分析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形形的消费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一样开始受到高校管理阶层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消费习惯,对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样,在大学里,正确消费观树立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努力工作和教育引导。实践证明,辅导员团队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消费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今日消费者,又是未来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并且将来他们还将成为消费的主体,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应该在辅导员团队的引导和教育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从就业观角度分析

目前,从我国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基本情况来看,社会和市场上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恰恰是影响就业情况的最主要因素,招聘会上往往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造成的。从奥肯定律可以看出,就业率和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正比关系的,所以正确的就业观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着手进行新生管理。

四、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