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少儿古典文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少儿古典文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少儿古典文学

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古典文学 《西游记》

当下,课外阅读的推进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笔者留心观察,课外阅读课近年来呈现出“儿童文学化”和“绘本化”的趋势,而鲜见经典类读本,尤其是古典文学类书籍,这使得小学生阅读的结构发生了偏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高年段学生读古典文学,合情合理,为什么课外阅读课上教师避而不选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古典文学作品小学生读起来有难度;二是课堂中如何教学有难度;三是非潮流所在。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文章是要表达道理、阐释思想的。课堂也同样如此,课外阅读课的课堂应该兼容并蓄,不论古典还是现代,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学。语文课堂之道就在通过短短的40分钟,迅速有效地给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窗。

一、为什么是《西游记》

1.母语情结。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应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1]“母语情结”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情感支撑。四大名著,源远流长,其可读性不必赘述,仅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母语特质就应该选来为学生所读。

2.有趣易读。

《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趣味性最强,情节相对易懂,古白话文的表达也较好理解。北大教授白化文说《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2]其中的感悟,唯有读之,方可得!

3.初小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相较前三学段的要求,明显有一个较大的跃升。即将升入中学的高年级学生将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此时阅读《西游记》原著,易使他们对古典文学产生好感。

二、如何爱上《西游记》

1.读不懂就读不懂——自由读:放手去读,博客反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程标准上写得明明白白。杜威曾提出:“教学起点应直接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3]原著“厚”的篇幅、“文言”的表述、“繁复”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都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经笔者在博客上调查,初次阅读原著的某小学六年级的35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的初读感受是“读不下去”,而原因大多是语言障碍。

笔者又在博客里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主要关注如下:(1)《西游记》写作不是用文言,而是古白话文;(2)引导学生关注原著人物形象和少儿版及影视作品的差异。一段时间以后,35人中有22人觉得《西游记》原著是“有趣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些解决阅读困难的方法,阅读得以继续进行。

用博客将课堂交流延伸至课前,打通了部分学生的阅读障碍,可贵的是他们通过交流习得了阅读古典小说的一些方法,这个“琢磨”的过程很有价值。还有部分学生带着困惑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对于学生的“读不懂”,教者不必绕开,应直面教学中的障碍,选择最有效的办法。只要能将学生的课前状态真实反馈,便是教学的宝贵财富。

2.为什么是唐僧——抓典型:“揪”出唐僧,窥一见百。

《西游记》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天上地下、芸芸众生,选择什么情节和人物作切入点呢?唐僧!

选择唐僧作为切入点有两点设想:

(1)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兴趣。《西游记》原著交流非同一般,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很有必要,所以以唐僧这个人物为交流的话题,意图是降低与学生交流原著的起点。

(2)引发学生对原文情节的关注。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在原著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西游记》衍生作品中的反差较大,学生稍稍接触原著中的唐僧,就会发现他在原著中的“特别之处”,从而会对原著产生很大的探究欲望。

用唐僧做引子,导入课堂教学:

师出示:阿弥陀佛,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师:你们想到了谁?

生:唐僧。

这样的开场白,自然而又有所指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停留在唐僧身上,从而很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情境。

3.原著更精彩——作比较:截取对比,凸显原著。

课前交流的博客中,一个学生问道:“我们已经读过青少版《西游记》了,为什么还要读原著呢?”这个问题问得太有价值了!怎样让学生发现原著的阅读价值呢?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西游记》开篇几回中有不少写唐僧的高僧形象: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文武人人喝彩。……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

师:青少版也有关于唐僧出发前的描写。

出示青少版相关片段:太宗召见玄奘,让他穿上锦襕袈裟……文武官员齐声喝彩,太宗皇帝喜不自胜。

师:为什么读了青少版,老师还推荐你们读原著?

这一直观的比较,点到为止,让学生见识到了原著描写的细致、生动。读完以后,经过教师激励,学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更有学生感受到了古白话文中的骈句的特色,自然地对原著产生了好感。不由地,笔者想到了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这堂课太好玩了——增趣味:经典影视,增色课堂。

视频的引入是如今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手段,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选择合适的视频,为课堂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才是要旨所在。

在一次课外阅读赛课中,笔者使用了《大话西游》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改编自《西游记》的电影,情节与原著已经基本没有关联,但是对于唐僧人物形象的解读却十分精彩。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西游记》还被改编成另外一部作品,咱们来看一看。播放《大话西游》视频。

师:唐僧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在原著中发现唐僧很啰唆吗?

师生交流。

《大话西游》中的唐僧责怪孙悟空乱丢垃圾的片段可谓经典,它的出现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1)对课堂教学第二板块——领会唐僧俗人形象的教学起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教学板块清楚自然。

(2)让唐僧走下了佛坛,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他啰唆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原文。

(3)很好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被幽默的表演逗得兴致盎然。

课后,一个小姑娘走到我旁边,笑着说:“老师,这堂课太好玩了!”这是不是也有这段视频的功劳呢?

5.唐僧怎么会这样——探本性:高僧俗人,还原唐僧。

大多数人对于《西游记》人物的了解是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包括这次授课的对象。他们对唐僧的初始印象是:一位善良的得道高僧。这节课上,就是要让学生见识不一样的唐僧,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上就直言:没想到,唐僧怎么会这样!

当唐僧得知比丘国王要用他的心肝做药引时,三藏战兢兢地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

……

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

学生分角色读完这段师徒对话后,大跌眼镜。唐僧虽然有时懦弱胆小,但毕竟是三藏法师,德高望重,没想到为了保命,竟然愿做悟空的徒子徒孙!学生被这样的片段所吸引。写唐僧,既有洋洋洒洒的高僧形象描写,又有幽默风趣的俗人形象叙述,这便是《西游记》原著!充满人性魅力!

6.博客中再见——接着读:博客呼应,课外延伸。

说实话,在课外阅读课中上《西游记》,是有很大压力的,这样一部厚重的古典名著,一堂课40分钟能做些什么?只能取其精华,点到为止,在短短的时间里,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就像给学生尝了一口绝世佳肴,并透露了一点烹饪方法,想吃?自己去做吧!博客让这堂课外阅读课没有随着铃声的敲响而终结,我们相约,接着读下去,把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感受记录下来,博客中再见!

三、爱上《西游记》

这堂课获得了南京市课外阅读赛课的一等奖,并受邀上了省、市两次展示课,得到了省市区教研员的肯定和鼓励。作为教者来说,很兴奋。更兴奋的是,笔者通过对授课班级的跟踪了解及博客的延续交流,了解了这样几条信息:(1)35名学生全部读完了《西游记》原著;(2)班级里出现了聊“西游”的热潮;(3)学生作文里出现了“文言片段”。

曾经和赛课评委组的老师交流过自己的上课感想,我说:“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在这堂课后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完,我就觉得自己的课是成功的!”当然,这句话只是代表了教者的一种心态,极期待学生能在教师充分施展教学机智的情况下,自由地从课堂中获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读《西游记》原著更大的课堂收获呢?

【参考文献】

[1]何惠,李东航.浅谈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养成途径[J].琼州大学学报,2005.1.

[2]白化文.古代小说与宗教[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2篇

寓言故事是按照本相也许假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并且大部门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假造的,并没有的确的按照。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工夫,有工夫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出来,并且历史自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虑的道理,学会有关于马的成语故事。以是,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符合寓言故事的分类首要是在讲述故事的宗旨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宗旨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形式,使成语更容易剖释,寓言故事的宗旨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抵触,成语故事视频下载。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自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以是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方一个班,有人嗜好音乐,有人嗜好行动,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有什么区别。有人即嗜好音乐又嗜好行动,那么嗜好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嗜好行动的人就是寓言。

所谓寓言即有所托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天然物的拟人手法来阐发某个道理或指导的文学作品,常带有取笑或劝戒的本质。

所谓成语是言语中经过恒久应用、锻炼而变成的稳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效又相当于词的言语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你看有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它经常用精练的言语展现出富厚的形式。

特征:我不知道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①机关的绝对定型性。②意义的全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惯用性。④变成的历史性。事实上

有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有什么区别

。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有什么区别。⑤形式和形式的民族性。

源泉: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你知道成语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第3篇

面对这珍贵的历史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相信在古诗的陶冶下,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才会更和谐。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把着学生学习古诗的脉搏,不断摸索着。几年来,也有了一些感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入学伊始,在识字阶段,就要读一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孩子接触的第一首古诗,此阶段的孩子尚未形成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师宜用抒情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带领孩子走入古诗、走进江南。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正当采莲时节,采莲女们驾一叶扁舟,在高高低低、参参差差的荷叶丛中穿梭……全诗视觉效果极为鲜明,采莲姑娘、嬉戏的鱼儿、满湖的莲叶和荷花互相映衬。“莲叶何田田”则进一步把主景凸显出来。整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也是一段舞。基于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表演的形式让他们体会《江南》美,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村居》一诗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孩子自己绘出一幅画,使他们体验创作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以后,再引导孩子演一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画面在孩子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孩子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地体验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深入意境,把握内涵

诗人往往依靠诗歌蕴积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情感,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孩子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孩子去品味,感受诗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诗歌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给我们展现了美丽的春景、繁华的场面。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后,作者紧接着写江南的楼台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是想借南朝覆灭的历史,提醒当时的皇帝,一定要以史为鉴,汲取南朝灭亡的教训,只有国富民安,才能江山稳固。深入了诗句的意境,就能感悟诗人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反复吟诵,陶冶性情

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反复吟诵古诗可以加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品尝到成功地解析和运用语言的快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联想、想象力,进而培养其艺术修养。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中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自然地把青松看作是逆境中的高洁之士,将凌寒挺直理解为一个人顽强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志的教育。

四、大量诵读,润物无声

第4篇

一、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能借助幻想,将许多常见的人、事、物或者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奇异的图像,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适合于年龄层较低或初次接触儿童剧的幼儿观众。它的题材奇特、新颖、亲切;内容幽默、滑稽;人物夸张、变形、拟人;它的情节神奇、荒诞;主题直接、鲜明。一旦把这些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搬上舞台,那种打破幻想来到现实的刺激感便不言而喻。如童话《长袜子皮皮》被改编成了音乐剧《皮皮・长袜子》,当中典型的音乐剧元素,好听的朗朗上口的音乐歌词、充满色彩感的演员造型和舞台结构,趣味性极强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深深着迷。《白雪公主》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童话故事。台湾如果儿童剧团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结局改编成《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该剧用希腊歌剧队的形式A Cappella纯人声伴奏模式,熟悉的公主、王子、七矮人和坏后母,再加上一个偷偷加入的平凡人物,让老故事发出新光芒,变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告诉你:人不因平凡而渺小,人因为有爱而伟大!

二、神话与传说

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的拟人夸张的叙述手法,是幼儿戏剧故事题材中最自然的资料来源。如十二生肖的传说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改编成童话剧《十二生肖》。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代表着全世界的孩子,同十二生肖在一起,去追寻那纯净的希望。该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烘托一个全球关注的主题――水资源的保护。又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的“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将三部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的儿童剧分年次搬上中国儿童戏剧舞台,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儿童戏剧创作先河。表现形式集音乐、舞蹈、功夫、台词为一体,可谓“唱念做打”俱全,在舞台上创造出梦幻般奇特意境的新型神话剧,不仅适合少儿观众观看,也会满足带着孩子来看戏的家长的审美需求。再如神话传说为主题的著作《云豹森林》描述了一个现代都市孩子,走进山中神奇的传说故事中,幻化成传奇的小猎人,云豹的传奇又再度活起来。

第5篇

【关键词】《三国》;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这句俗话流传甚广,但究竟是何含义,民间流传的说法颇多。有种说法,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钩心斗角,对于一个历经人间酸甜苦辣、风风雨雨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比较,而减少其作为老者的豁达恬淡。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里有太多的人生沧桑和人生感叹在里面,老者读了《三国演义》回首往事,同自己的人生阅历相比较,难免会心潮澎湃,不能自抑。从“老不看《三国》”发起话题,少读《三国》好像没有什么歧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四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忠义谋略取胜,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书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人物早就妇孺皆知,成为包括学生在内的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平时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带给我太多的人生智慧,给予我很多的人生思考。从儿时的小儿书到小学阶段的拼音本,再到成年时的原著,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仍然觉得不过瘾,总想着还要再读一遍,而每一次阅读都会带给我新的收获,产生新的喜悦。激动之余,我忍不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分享一下阅读《三国演义》带来的乐趣。

少读《三国》,可以让学生从书上大量的文言句式中体会文言文的奥妙,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某学生用文言文写就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从“致乱之由”到“分久必合”的叙述中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三国历史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再则,书中人物的塑造很有特点,文章结构巧妙,叙述详略得当、语言简练,是学生写作时借鉴的文学宝库。如对典型人物的描写中,作为奸雄代表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等,个个栩栩如生,使学生很容易学会抓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而克服怕写作文的心理,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从书上对一些典型事件的描述中,如关羽刮骨疗伤、曹操困境大笑等,增强学生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刘备三顾茅庐、曹操的礼遇关羽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信心和动力;从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到赵云舍命救阿斗的忠义中,学习古人的忠义良善;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中,学习“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刘备的三让徐州和“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的言行中,学习刘备的仁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这部哺育中华文明的精品中,汲取精髓,陶冶情操,增强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千万急不得,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我在阅读实践中采取了七步指导,由浅入深、分层推进的策略,使学生尽早地系统地了解这部古典名著,受益匪浅。

一、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少儿故事

选择学生熟悉的重要人物故事特别是书中介绍的少年儿童故事,通过老师生动地讲解,使学生了解书中主要人物的故事。如刘备小时候桑树下立志、曹操诈倒于地欺骗父亲,还有孙亮尝蜜、曹冲称象以及孔融之子覆巢说、诸葛子瑜之驴说、钟会汗不敢出说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听的智慧小故事。

二、介绍典型事件

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如桃园结义、走麦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这些典型的事件,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教师有选择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兴趣倍增。

三、观看《三国演义》影视

指导学生通过影视媒介直观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内容。这对学生系统了解《三国演义》大有裨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影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积极性。

四、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

阅读浅易的《三国演义》图书,包括拼音注解的版本和一些连环画册,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选读《三国演义》原著中的一些章节,引领学生学习《三国》片段,为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涓、妇寺等词,小学生并不知道指的就是太监。

六、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系统学习原著

一开始的阅读或许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感觉,对书中有许多生僻的字词、难以理解的典故,可以粗略带过。但系统学习阶段教师要及时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工具书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

七、组织阅读沙龙

第6篇

一、丰富、活化教材资源

“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与其它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新课程。”教师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1.必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还有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因此,教材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试想一下,当学生学到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时,有关安徒生及其童话,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童话作家、作品的声像简介能够多样化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供师生欣赏与选择,那将大大激发学生对童话世界的憧憬和热爱,满足学生对童话世界的了解、探究的欲望。

2.必须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

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放眼四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典雅美丽的校园风貌、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教学人教版《乡村人家》一文前,根据我们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们的家乡”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通过走访、询问、翻阅乡土杂志等途径,确立了“家乡发展史”、“家乡的主要产品及特点”等一系列子课题的研究。这不仅使学生对本地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新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比不上城市学校的环境、设施,但它仍是教学资源中最直接、最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活起来。

1.教室——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我们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教室除了要有学校统一规范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如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要焕然一新;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博览群书、增长知识;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2.图书馆——小型校内课程资源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图书馆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斟称校内课程资源库。这里面也同样有和语文知识内容相关的图书。我校图书馆现存书六万多册,对每本书进行电子编号、分类存放。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凭图书借阅证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少儿百科知识竞赛等。

3.校园环境——课程资源中的“活教材”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研究性学习版面、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很多学生在参与校园文体活动之后,他们便有了写作素材。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题的佳作不断,这充分说明了校园活动也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开发、运用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

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

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

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大知识时代。网络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今,在许多农村学校已兴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

1.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利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

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纠葛充满疑惑。因此,引导学生上网点击有关《三国演义》的网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2)补充人文典故。《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从网上阅读这些典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补充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荷花》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关于荷花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荷花,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3.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如《翠鸟》一课,课文主要从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来介绍了翠鸟。学习这课后,可以“认识翠鸟”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以电子作品或探究小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

五、充分认识教师、学生、家长是最重要的“人本”资源

第7篇

儿童舞台剧《西游记》系列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表现形式集音乐、舞蹈,功夫、台词为一体,可谓“唱念做打”俱全在舞台上创造出梦幻般奇特意境的新型神话剧,不仅适合少儿观众观看,也会让一同前去的家长大饱眼福。本次国庆演出季三部《西游记》将依次上演,购买三部连演的套票还可以享受优惠。

师徒奇遇记

《西游记》第一部是从孙悟空诞生开始,到唐僧收齐四个徒弟携手西行结尾。

东海之滨花果山上,天地精华孕育出一块猴子状的巨岩怪石。晴空霹雳电闪雷鸣间,孙悟空破石而出,自号“齐天大圣”。悟空为得到海底龙宫镇海神针,闯龙宫,戏龙王,夺得“如意金箍棒”;也因此惹恼了龙王,被告上天庭。玉帝欲收服孙悟空,派太白金星说服他,封他为弼马温。悟空不为官诱,大闹天宫。玉帝遂命哪吒率天兵天将征讨花果山,二人斗法,孙悟空施展72变最终打败哪吒和天兵天将。玉帝无奈,请如来佛收服他。如来佛施计,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唐僧西行至五行山,救出被压在此的孙悟空,同时也给他戴上紧箍,欲收他为徒。悟空先假意答应后又反悔,欲回花果山做山大王自在快活。唐僧念动紧箍咒制服悟空,并向他阐明取经大义。孙悟空终于答应做他徒弟,护卫他去西天取经。

师徒二人来到高老庄,高太爷向唐僧哭诉求救道,有猪妖精要强娶小女高翠兰。悟空变身高翠兰,设计狠狠戏耍了猪八戒,擒伏他并强逼他拜唐僧为师。狭隘记仇的猪八戒却暗怪悟空坏了其美事,欲寻机报复。

师徒三位经过流沙河,铺天盖地的黄沙暴阻断了去路,唐僧为不能实现信仰而失声痛哭。孙悟空使出火眼金睛,识破藏身流沙河里的卷帘大将沙僧。沙悟竟自愿拜唐僧为师,施法平息了沙暴。欢歌笑语中,师徒四人牵着白龙马踏上了危机四伏妖魔挡道的漫漫西行之旅……

踏平坎坷路

《西游记》第二部说的是师徒一行来到白虎岭,白骨精为了永葆青春,三番变化,想吃唐僧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责怪其滥杀无辜。孙悟空据理力争,却惹恼了唐僧。对孙悟空际恨在心的猪八戒,趁机挑唆,于是唐僧将孙悟空驱逐出取经队伍。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却发现老窝被假悟空所占,猪八戒以大师兄自居,却几乎断送唐僧生命。无奈去请孙悟空回归,不想又遇上真假美猴王的争斗。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后,真金不怕火炼的孙悟空击败妖魔,救出了师傅唐僧,四人重上西行路……

冰与火的考验

《西游记》第三部说的是唐僧师徒过通天河,闯火焰山的艰苦历程。

第8篇

如今,金盾出版社年出书千余种,其中新书600余种,建社以来总计出书4.2亿多册,年发行码洋已逼近3亿元大关,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出版社。

金盾与“三农”图书紧密联系在一起,金盾版“三农”图书是一块金字招牌,金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实,“三农”图书只是金盾的一类产品,除了“三农”图书之外,金盾的图书种类还包括生活、医疗卫生、家电维修、建筑、工具书、古典文学名著、绘画书法、少儿等众多门类。

据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介绍,在不断夯实“三农”图书出版工作的同时,金盾社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主动出击,为实现金盾社的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并卓有成效。

不断夯实“三农”出版工作

提到金盾,就不能不提“三农”图书出版。金盾社的出版理念是:“让通俗实用的科学知识,从金盾传向四面八方”。这用在“三农”图书出版发行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图书,特别是以后,适时提出了农村改革和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民走脱贫致富之路。金盾出版社隶属于总后勤部,从1983年成立之初就认为,作为军队的一家出版社,应服从国家工作大局,把服务“三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必须承认,在“三农”图书出版中,金盾社有着天然的优势。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总后勤部负责全军的后勤保障,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涌现出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这些都为金盾社开展“三农”图书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多年来,金盾社出版农业类图书1000多种,发行上亿册,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欢迎,创造了金盾社的特色和品牌。2003年被中央14部委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工作先进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和总政、总后等上级领导对金盾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初,刘云山部长批示:“要认真总结宣传金盾出版社的经验”。把金盾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重大典型,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再次报道了金盾社服务“三农”的新经验。

金盾社每年出版的新书约有1/3是适合农村需要的科技类图书。在金盾版“三农”图书中,有百余种图书被评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图书”或“优秀农村科技图书”,《快速养猪法》、《畜禽药物手册》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快速养猪法》1985年出版,根据养猪事业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技术,得以一版再版40多次,累积发行量460多万册,目前仍然保持畅销不衰。据张延扬介绍,有一年他们在东北和福建等地调查研究时,发现当地种树的农民很多,但在出售木材时却不会计算圆木的体积。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金盾社立即组织编写了《木材材积计算手册》一书,书一出版,各地竞相购买,成了畅销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金盾社在“三农”出版工作中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成绩辉煌,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扶持“三农”建设,金盾社从中受益匪浅,仅“农村书屋”工程,金盾社一年就实现销售码洋1个亿。

20多年来,金盾社从1983年靠5000元借款起家,到年实现利润数千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金盾社的新办公大楼也于去年落成启用,为金盾社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石。张延扬说,20多年的实践证明,金盾社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是正确之举,是一条成功之路。

跑出来的金字招牌

金盾社从一建社起就自办发行,组织了一支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的发行队伍。可以说,金盾社的自办发行,创新了书业营销的新模式。在出版发行放开之前,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是全国最大的批销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北京发行所再到各省新华书店,再一层层往下调拨。自办发行放开之后,出版社一般也都是发行到省一级批销中心即止。相对于其他出版社的自办发行,金盾出版社的自办发行更彻底,直接到县新华书店,相当于是直销。

20多年来,以离退休军人为主要力量的金盾社发行人员跑遍了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2600多个县级新华书店,占全国县新华书店的90%以上,充分体现了军人过硬的素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金盾社20多年来销售的4亿多册图书,80%都是在地县级书店售出的。

张延扬说:“即使这样一年四季跑基层,还是有很多图书不能就近及时地送到乡村农民手中,有些农业图书我社早就出版了,但还经常接到农民来信来电询问有没有这类图书。我们从这一现象中感到,县一级新华书店在为乡村基层农民提供图书服务上还存在空档,这些空档影响着金盾图书的发行和销售。为此,金盾社重点在解决这些空档、扩大发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更好地为农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服务,金盾社自2001年6月起推出了“金盾图书读者俱乐部”邮购服务新举措,读者只要想买金盾的图书,就可以免费成为这个俱乐部的会员。俱乐部会员购买金盾的书不规定指标,并且享受不同的折扣优惠,一次购书超过15元的还免收邮挂费。近两年,读者俱乐部的会员已发展到70多万人,遍及全国2820个县,占全国县市总数的98.6%,几年来仅会员邮购图书就达600多万元。

从1995年开始,金盾社在全国有代表性的乡村办起了“金盾农村图书室”,每年都为这些图书室捐赠几十万码洋的图书,供农民学习使用。近年来,他们又进一步加大了“金盾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力度,这些建立“金盾农村图书室”的村镇,农民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很高,不仅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示范样板,而且通过他们也检验了金盾图书的实用效果。

为了解决边远地区乡镇农民买书难问题,金盾社2004年在全国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乡镇建立了“金盾图书会员联谊站”。这个联谊站实际上就是金盾社图书发行的延伸,是对那些县以下乡镇没有书店的补充。这些会员联谊站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骑着三轮车带着图书跑集贸市场,走村串巷,深入农户,宣传和销售金盾的图书。建立联谊站既方便了农民买书,又让热心宣传和销售金盾图书的农民得到了实惠。

金盾社坚持参加“送书下乡”工程。张延扬认为,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送书下乡”工程,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军队出版社理应积极参与。近5年来,金盾社每年都挑选一批“三农”图书参加“送书下乡”工程。在参加“送书下乡”工程的同时,金盾社还积极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捐赠金盾版图书,仅近两年就捐赠了500多万码洋的图书。

在不变中求变

在几乎所有关于金盾社的宣传报道中,“三农”图书出版几乎是金盾社的全部,事实上不是这样,张延扬再三强调,金盾社是一家以出版科技类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而不单纯是一家“三农”图书出版社。

适应图书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图书策划出版工作的思路,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一个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据张延扬介绍,金盾社自成立以来,除不断强化“三农”图书出版之外,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图书的品种、内容和结构,在“不变中求变”。目前金盾社的图书产品包括种植养殖、食品烹饪、服装裁剪、美化生活、医疗保健、工业交通、字典辞典、古典文学、少儿图书、经济管理等十几个大类,以及500多种内容丰富的音像制品。

与“三农”图书相对应,金盾社将非“三农”图书形象地称之为“城市图书”。为了做好城市图书的出版工作,张延扬要求编辑人员做好市场调研,总编室要定期收集和通报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及相关报刊图书销售排行榜情况,供各编辑室策划选题时参考。

第9篇

[关键词]粤剧 戏曲人物 敫桂英 舞台 视觉

人物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灵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舞台创作的核心任务和目的。这个人物来源于真实生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但是舞台上的人物又是经过艺术加工创造的人物,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粤剧演员,一个戏曲舞台工作者,深入研究个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传统戏曲演绎程式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摸索出个人风格,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创新的舞台视觉效果给人以新的震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亲自演绎的获奖角色《焚香记》中敫桂英为例,探讨粤剧戏曲传统人物形象的创新呈现。

一、遵循粤剧程式 结合情节塑造人物

中国戏曲艺术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其中,戏曲人物的呈现更有诸多固定程式,演员必须在遵循戏曲程式中结合情节塑造人物,这样才能做到戏中有人,人戏相融。

(一)戏曲人物有着固定程式

一出戏中,必然要有演出中的人物,而人物的演出又构成情节,为此,人物是粤剧戏曲表演体系中,完成情节的主体,必须放在第一位。

粤剧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只是一个大概的线索,而且,这个线索常常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简单的。同时,粤剧戏曲的语言也极为简单,它对人物的勾勒就像中国水墨画一样,不会太细致和太实在的描写,而是追求意境,因而,表现戏曲人物的空间就在于:在固有的表现程式中,演员可融入自己对角色的个人理解,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的角色。以粤剧《焚香记》的女主角敫桂英为例,红线女老师演绎的敫桂英感情强烈,在唱腔表达上更是独树一帜;陈韵红前辈演绎的敫桂英爱憎分明;还有京剧、越剧等不同剧种演员塑造的敫桂英也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与古典文学的关联甚为密切,中国戏曲的分支――粤剧起初演的也多是传统历史剧目,至现代戏此次彼伏的今天,古装剧与历史人物依然在粤剧舞台上占据着重要比例。因为历史人物取材方便,所以粤剧演员也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演绎。

然而,应该承认的是,粤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历史史实、戏曲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一般不会完全相同,为了“戏”的需要,总要加以“升华”,使之成为一个典型的形象。同时,也正因为人物的典型化,让粤剧的人物类型化了,即观众看到的某一个粤剧角色就联想起某一类人,某一粤剧角色所说的话可以代表某一类人的思想,某一个粤剧人物的经历就是某一类人物的经历。

敫桂英是唐宋时期的一名青楼女子,原是官宦人家之女,却因家道中落而坠入风尘,其天生丽质,秀外慧中,才华横溢。因而,演绎这个人物时,笔者大多遵循闺门旦的表演程式,虽是风尘女子,举手投足却出处流露大家闺秀风范。而其知书识礼的人物铺垫,也为后来与书生王魁相好的剧情发展打下基础。

这就是演员的基础表演,要把人物背景研究透彻,把同类人物的相关描述研读清楚,再用心体会,选择不同的程式表现,才能把剧情准确深刻地表现给观者。

(二)在情节中凸显人物个性

观众看剧,是受到剧情的牵引,而剧中每一个情节的变化又最能体现人物。尤其是剧情的突变,最能刻画人物个性。因为在戏里的转折性事件和场景,对于剧中人物来说,是突如其来的,当这个事件突然降临在他/她身上时,他/她的心理上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和抉择,当他/她不得不去承受、面对和处理所处环境的变化时,内心激发的喜怒哀乐痛愤恨等各种情感流露和宣泄。在情感尽情抒发过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生价值取向、人格品格和道德修养等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让观众对其形象进行判断定位,再施以感情投入选择。

《焚香记》是一部明传奇,讲述敫桂英曾救助落难书生王魁,两人在海神庙山盟海誓,不料王魁高中状元后,贪慕虚荣,入赘相府,向家中苦等爱郎归来的敫桂英寄去一纸休书和三百银元。在敫桂英接过休书一刻,就是剧情发生了“突变”之时,敫桂英与其侍婢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就体现了两个人的身份、位置和不同的性格特点。此时,人物形象才能在互相烘托之下,有力地独立树立起来。

剧情的突变,导致敫桂英的心理产生剧烈变化。从耐心等候情郎变成悲愤与羞辱交织,这时,演员的内心演绎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些年的实践摸索,笔者感悟到,粤剧表演不仅是程式的遵循,更重要的是把内心的想法告诉观众,根据情节而展现的内心戏,是演员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因此,笔者演绎的敫桂英在接过休书后,并没有立即表现悲伤,而是愣了数秒。这是从生活常识所得,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先处于一个短暂的情感与思维真空期,犹如时空停顿的感觉。这也表达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内心反应。

当敫桂英回过神来,才感到天旋地转、天崩地裂,然而,在风尘岁月多年的生活经验,又让她不可能像一般富家小姐一样马上晕过去。她必须强忍着情感,听着王魁所命之人把休书和银元的原委说清。

敫桂英人物的变化关键点,就在于休书的出现,其内心的矛盾、激愤、羞辱都在此酝酿,并终将发展成《焚香记》最著名的一场折子戏――《打神》。通过《打神》,洗尽铅华的敫桂英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刺激下,激发出人性与情感的另一面,从而成就了粤剧人物演绎的多重转变,让人物角色的舞台呈现更为丰富。

二、创新传统表演 柔情女非只有悲惨

长期以来,行内外都挂在嘴边的一句说话,就是舞台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粤剧戏曲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有拔高和夸张的成分的,因为拔高和夸张,更容易体现一个类型的人物,以往戏行中人都是这样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然而,当下的粤剧表演不能够再一味注重人物的夸张性,而要回归到生活本质,这样才能用最真挚与纯朴的表演打动观众,帮助观众更好地投入角色与剧情。让传统夸张定式回归自然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一)通过创新人物行动来塑造人物性格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差异,往往导致行为模式的差异。不同性格的人,就有不同的表现行动。许多文学名著也展示了人物性格化的行动。比如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比较暴躁鲁莽,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酗酒闹事。正是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才使得他在知道关羽被害的消息后有了酗酒拷打手下将士的行动,体现其发泄心中愤怒和痛苦情绪,而这样的行动,又导致其惨被部下杀害的结局。人物的行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不断塑造着人物的个性。

通过行动来塑造性格化人物的关键,在于把这个行动放在人物性格特色上来创造展示。以笔者演绎的粤剧《焚香记》为例,就有以下几点:

1、救助穷苦书生。

山东济宁府秀才王魁,进京考试落第,穷途潦倒,流落山东一寺庙中,并饿

得晕倒在地。莱阳名妓敫桂英遇见秀才王魁,并非绕路而行,而是上前细察,并施以援手。这样的行动,体现出敫桂英有别于一般趋炎附势、认钱不认人的。其救助贫苦的行动,表现出人物的善良、贤淑与惜才。而敫桂英的行动始终带着几分纯真,其救助书生只是出于本能的反应,笔者演绎这些行为动作时,就如日常生活般自然,无需过多思考与渲染。

2、赠予玉扇坠为定情信物。

敫桂英把王魁带回妓院后,二人过起了双双对对的夫妻生活。这样的行为在当时虽是离经叛道,但是符合敫桂英的人物角色定位的。同时,敫桂英向情郎赠予玉扇坠为定情信物,二人在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私定终身;敫桂英更用自己的积蓄供王魁读诗文,又资助其上京赴考。体现了敫桂英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性格特点。笔者在演绎《钟情》一折戏时,特意用盖衣服、秀荷包等等舞台动作展现敫桂英对王魁照顾的无微不至,并表现出,在妓院的三年里,敫桂英与王魁实质过着姐弟恋的生活,敫桂英是王魁的物质依靠,王魁是敫桂英的精神依托。二人互相依存,才有了相亲相爱的结果。

3、临别嘱咐珍藏玉扇坠。

《饯别》一折戏中,传统表现都是敫桂英与王魁如何依依不舍,王魁如何对

天发誓永不变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悲情离别往往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因此,笔者在《饯别》中演绎的敫桂英虽然万分不舍,但没有太多拥抱、牵手等常规动作,而是突出嘱咐王魁珍藏玉扇坠这一行动,配以深情目光,以展现人物的情真意切,同时,也是其柔情与天真,为接下来的《打神》一折戏埋下伏笔。不仅展现敫桂英可怜、可悲的人物性格特点,更放大了可爱的比例,让人物呈现更清新而不落俗套。

(二)借鉴影视表演细节来展示真实的舞台人物

如果说大体行为动作可以展现类型人物与相似情节的整体特性,日常生活习惯、个人的细节动作则能够暴露出一个人的个性化心理特征。在粤剧戏曲舞台上,编剧、导演和演员也十分重视通过细节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无论是动作细节还是语言细节,都能够揭示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比如性格轻浮的人经常东张西望,眼神飘忽;性格沉稳的人脚步从容稳重,语速不快不慢;个性张扬的人喜欢高声谈话,穿着夸张等等。粤剧戏曲就常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来展示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化艺术形象。

以《焚香记》中《打神》的唱段为例,在这折经典的戏中,如何凭借人物细节表演做好经典的戏剧,是笔者在实践不断摸索的。通过观察与推敲,笔者发现,这折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浓缩了敫桂英遇见王魁后的命运转变。因而,在吟唱该唱段时,不能一直以悲愤的心情来表现人物,更不能把《打神》的敫桂英演绎成泼妇。

于是,笔者借鉴了影视作品中,在忆述中时而平静美好时而悲愤交加的内心变化,而眼神的运用也不再悲泪盈眶,而是展现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可怜可悲,时而愤恨交缠。

“忆当初风雪夜……亲送他上京去求名博展翅扶摇。”一段可以理解为敫桂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段时光里,敫桂英与王魁真心相爱相守一起,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因而唱着这一段时,敫桂英虽已是遭抛弃,但内心仍是甜蜜的,因而流露出少女般烂漫的眼神。“岂料他姓名标”的转折才逐步把情绪提高,因敫桂英认定两人缘定海神,所有盟誓都是海神为证,她一边哭诉,一边逐步陷入绝望――一个人把全部心思、精力、希望放在一个人身上,等来的却是如此残忍的结局,从而发出“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的哀鸣。最终进入“海神爷你怎也冷眼都不瞧。”的极度悲伤以致神智迷离状态。疯癫打神,是把内心的绝望更推进一个,这时候,人物表演已经升华到另一个阶段。

有了铺垫有了过度才有人物个性发挥的极致与戏剧情节发展的。这样的细节表演,能把观众一步步引入人物心理变化中,更能把人物形象投射进观众内心,从而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重新包装视觉 让人物类别年轻化

敫桂英无疑是一个中国式悲剧妇女人物形象,然而,在道统思想掌控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发展历史里,这样的女性人物并不少见。因而,其人物类别也成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身影。如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与打神告庙的敫桂英就极为相似。

由于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与思想观念已经相距甚远,如何让这类古典文学中的传统女性人物形象再次走进现代观众的内心,这是一个难题。

因此,在《焚香记》中,除了运用粤剧戏曲程式、个人实践经验与对人物、情节的理解相结合,创新地个性化地把敫桂英这一古典文学人物表现出来外,还注重舞台视觉展现的重新包装,让年轻化、时尚化的符号嫁接进粤剧舞台。焕发经典人物的全新活力与魅力。

(一)服装设计清新化与时尚化

作为戏曲艺术,粤剧的写意性与写实性是统一结合的有机体,其首先就体现在舞台表演上,其次就体现在整体舞台美术效果里。

戏剧的舞台美术包括戏曲化妆、服装、灯光、道具、布景、舞台设计等。以往,在粤剧戏曲中,人物的服装和道具都是配合唱念做打凸显个性化形象,而在现代娱乐消费时代中的粤剧戏曲里,人物的服装和道具则需要兼顾一个频繁使用的元素――舞蹈,所以,服装和道具的可舞性与时尚性都是需要考虑的,而这个必须由演员和导演与服装师、道具师共同设计,才能做出符合该版本戏曲与戏中人物的舞台美术效果。

众所周知,粤剧服装是有程式的,比如水袖、翎子、帽翅等等,代表着不同角色的基本谱式。《焚香记》中,笔者与导演、编剧、服装设计师一起,为敫桂英设计了五套新戏服。

首场《庙遇》中,敫桂英穿着淡雅的浅黄色套裙,因要凸显气温寒冷,而特意添加了斗篷,虽然她是一代名妓,但由于出身大家闺秀,因而并非庸脂俗粉,浅黄色的套裙很好地凸显了敫桂英端庄大方的气质。同时,虽然舞台上需要较夸张的装扮,但笔者始终坚持要凸显展现敫桂英的纯真、清雅、对爱情执着的性格,因而,服装设计上较以往版本的更清新。

在《钟情》中,敫桂英与王魁爱情如胶似漆,因而二者的情侣装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配色上选择明快的色调,各人的服装也有相互呼应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一目了然的恩爱。

同时,演绎的《焚香记》在服装设计上也注重在固定程式上加入时尚元素,让“老掉牙”的题材焕发一种别样的青春活力。

(二)灯光效果层次化丰富化

除了服饰创新,在演绎《焚香记》敫桂英一角时,还注重灯光效果的编排和设计,除了开场亮灯,换场关灯外,还与舞台工作组人员一同设计出层次更为丰满的灯光效果,而这,在《打神》、《上路》、《情探》等最后几折戏中表现尤为突出。

据史料记载,灯光在戏曲舞台上运用,最早出现在明传奇《唐明皇游月宫》这个剧目上。20世纪初,灯光已经用在粤剧戏曲舞台上。不过这时候的灯光主要起照明和突出主角之用。传统粤剧舞台基本采用大白光进行舞台照明和艺术表现,当角色念唱或做手时,灯光就打到角色身上,让观众目光集中到有光的地方。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日新月异的美学观念应用在传统粤剧戏曲上,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的舞台灯光因广泛借鉴、吸收西方舞台灯光创造手段和技巧,而与从前有了很大差别。

以《焚香记》为例,《打神》、《上路》、《情探》等都使用了切光、追光、闪光、色光、收光、交替光等现代灯光设计,有效补充了戏曲人物在戏曲虚拟程式中的不足,烘托出更丰富和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得整部戏更具现代性、时尚性和丰富性。

因此,舞台美术创造对于凸显戏曲人物,尤其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古典题材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粤剧的承继与发展有着特殊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粤剧青年演员,每演绎一个人物角色都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也是对粤剧艺术的一次重新认知。感谢广东粤剧院能给予我演出敫桂英的机会,让我在参与该戏剧创作的全过程中摸索属于自己个人演出风格的人物塑造。

参考文献:

[1]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粤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9789628104178),P65-80;

[2]赵锡淮.戏曲舞台创造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P255-278;

[3]生生.李秋元:诠释“包青天”.南国红豆,2012(6):P33-35;

[4]欧阳中石,欧阳启名.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P9-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