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岗位需求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岗位需求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岗位需求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

在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环境下,会计电算化逐渐成为会计领域中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实现高职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体系环境下,中小企业电算化人才需求的有效分析,实现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导向的定位

在现阶段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其人才需求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其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大,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电算化专业人才;第二,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能力担任企业中的会计核工作。因此,在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环境下,应该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进行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为企业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依据[1]。

(二)在高职院校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就可以得到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强化,很多学生不经过岗位职能培养就可以上岗。应该为学生构建专业化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理论基础,充分满足行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2]。

二、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调查

(一)人才经验成为企业人才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主要包括了实务工作、理论工作等,在这些工作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各个企业中的会计人员需要进行核算工作的确立,将实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从而对会计人员、企业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而且,企业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会过于注重人才的工作经营,希望他们已进入企业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免去公司的培训成本。

(二)会计企业中高级会计人才稀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扩大,而且跨国企业以及外国企业纷纷在国内建立了公司,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发展状态,因此,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应该充分认清市场的发展变化,充分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学历背景,还应该强调其在会计市场中的实践经验,通过教师行为的综合性分析,强化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学生的实用能力。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实践,从而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而且也应该构建综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提供稳定依据[3]。

(二)合理完善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体系

在引入会计点算化课程体系中,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项目执行中的标准,构建教学实践,实现课程项目与教学效果的有效展现。在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层面上,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对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运行的现状,构建专业化的科研学术机构,定期的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从而使人才培养呈现出理论化的发展。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设计互动化的教学活动,提升教育应用理念下的发展空间,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提供良好支持[3]。

(三)人才培养方式应满足时代的发展

在专业性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充分满足时代的基本需求,教育人员除了利用教学时间之外,还可以鼓励院校教师及学生参与到企业中,进行电算化工作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充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为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素养及基本价值[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及人才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在原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认识到电算化培养中的人才缺陷及基本不足,并在学科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完善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社会基本运行现状的分析,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满足社会环境下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中,也应该做到在立足于社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国家关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恩景,韦丽青.会计电算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业,2013,05:272-273.

[2]程养林.构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3,08:114-116.

[3]赵绍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2辑)[C].2015:2.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需求分析

计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确保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办出特色,2014年4至7月期间,我们组织师生深入企业,结合毕业生跟踪调研,开展了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预测的调研活动。针对我院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故此次调查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尤其是乌昌周边中小企业。

一、调研组织情况

(一)调研对象

分三类:一是结合会计专业老师所服务的企业,开展调研;二是面向目前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双基地”进行访谈;三是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发放问卷,开展调研。

本次调研企业共126家,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访谈企业17家,访谈人数46人;选取近三年毕业生150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9份,访谈21人。

(二)调研目的与内容

调研目的:了解行业企业一线会计工作的需求,重点了解企业会计、出纳、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银、仓储管理等财务工作岗位设置及财务人才结构现状,以及具体财务岗位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对知识、技能、情感和经验的要求,对财务工作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同时了解会计行业企业未来5年经营趋势对财务人才需求及人才规格新变化。为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依据。

调研内容:一是新疆会计行业发展现状;二是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情况;三是会计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四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企业财务人员、历届毕业、双基地企业发放问卷,了解企业对毕业的反馈、对财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以及毕业对学校设置的课程及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2.访谈法:分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重点选择了万江财务、宏叶税务师事务所、宏昌事务所等五家单位,进行了访谈;二是毕业生层面,重点选择2010届、2011届、2012届已就业的毕业生,根据其工作体会,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交流、反馈。

3.专题讨论和资料查询法:在初步整理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骨干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研讨,针对问题,学习相关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研讨对策。

二、新疆会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了2014年自治区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强调“五化”要同步发展,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而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均离不开准确的财务信息与合理的财务分析,依赖于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013年,自治区工商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若干意见》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工商职能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其中提出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放宽公司非货币出资方式”和“放宽市场主体登记住所条件”等意见为全区企业总户数大幅增长创造了条件。截止到2013年底,新疆企业总数已超过14万家,仅2012年,全区新注册登记各类企业2.2万户,同比增长了9.3%。按近五年企业平均每年8%的递增率计算,平均每年新增各类企业1.1万家,至少配备2名财务人员,每年新增财务人员缺口至少2.2万人。从自治区财政厅会计处了解到,截至2013年5月底,新疆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数已达到20.4万人,2008年的人数是16万多人,平均每年增长近8 000人,年需求缺口达1.4万元。根据天山网2013年6月7日信息,2013年全日制学历培养的财会类毕业生总数为3 000人,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比例不到50%。可见,财务人才供不应求,存在近万人的缺口。目前,财务人员结构中,汉族占到85%以上,少数民族不到15%。少数民族财务人员匮乏已成共识,南疆财会类人才需求缺口更大。

从新疆地区企业需求来看,2014年春季人才招聘会上,酒店服务人员位居第一,营销人员位居第二,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位居第六,同时,根据日常教学实习及外联活动中接触的信息看,企业不断向学校要会计类的毕业生。由于我校实行“2+1”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学年学生通过财务公司为期2个月的“会计孵化”即可“双向”选择就业。多年来,大三时,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就业,且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随着我区“五化”推进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小企业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会计类人才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同时,会计职业以其稳定性、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而凸显其职业的优越性。近五年来,会计专业一直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根据企业用人的分析,会计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业务上突出学生的“专”,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尤其是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开办高职会计专业,满足我区中小企业增长对出纳、收银、记账会计等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加大少数民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对维护南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17家合作企业、46位财务骨干的访谈,当问到“贵企业对未来毕业生(担任会计工作)的学历要求”时,仅有11%的企业选择高学历,89%的企业对学历没有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且品德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即可录用。这一点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招聘财会人才时,不再把学历当作录用的唯一标准,更加注重财会人才的职业精神和实践经验。一般要求2年以上“实践”经验,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当问及“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当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所有访谈企业都谈到了应当加强实践经历,至少在毕业前有过半年以上企业财务工作经历,且三年培养中实践不能断线,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尤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方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调研显示,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第二位是会计工作经验,然后依次为:财务核算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信息化技术、沟通能力、税收法律知识、团队精神。大多数企业需要复合人才,随着企业核算规范化,业务的互相渗透,监督控制力度的加大,单纯的人才已经不是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

根据访谈企业用人现状结构分析,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主要集中出纳(37.3%)、会计核算岗位(46.3%),少数会在收银岗位(5%),还有部分在审计、营销、仓管等岗位(11.4%)。可见,高职职会计专业应当着重加强学生出纳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以适应新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

通过对近三年150位毕业生跟踪调研,调研方式采取访谈和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其中访谈了21位毕业生。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会计(占48.7%)、出纳(占33.6%)。这两个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占到总毕业生人数的80%以上;其次是收银、营销、其他岗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对拓展岗位培训的课程,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就业面。

(二)毕业生薪酬标准调研(见表1)

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月平均薪酬为2 340元左右,从上表可见月薪1 800元以下的占16%,在1 801―2 500元的占61.3%,在2 501―3 000元的占15.1%,在3 000元以上的占7.6%。这与就业的环境以及学生职位有关,我院培养的学生65.5%就业于乌鲁木齐和昌吉,这两个地区是新疆最发达的地区,竞争压力大,学生多数在会计助理、会计员等初级岗位上,处于单位财务工作的底层。担任财务主管等中级岗位的人员较少。

今后,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关注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强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效果,努力缩短学生职位升迁的时间。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在新疆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尤其是对南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增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上深化改革,凸显高职特色。

(一)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新疆工业、农业、商业、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中的微型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必备文化知识、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会计账务处理技能,从事出纳、会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一线财务人员。

(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高学生财务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开放办学。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依托财务中介公司,基于“会计工作能力需求、会计行业准则要求、学生认识规律、高中职教育规律”,将会计职业技能要求与资格证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仿真模拟”+“企业实账演练”相结合,以项目化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为主线,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实训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财务人才。

(三)凝练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组织校企骨干、职教专家,采取头脑风暴法,针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会计、出纳等岗位,研究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从简单到复杂的8个职业发展阶段。针对每一职业发展阶段,再通过头脑风暴法,最终确定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确定了本专业96项具体职业能力项目,为今后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会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详见表2所示。Z

参考文献:

[1]李国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与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2]刘颖,徐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05).

[3]李中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调查[J].中国证券期货,2011,(06).

第3篇

一、国内外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际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国内外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的难题。国外典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等,这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值得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双证书”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培养模式、项目中心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复制照搬国外的经验而不进行社会发展背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区分,或盲目模仿工科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则很难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综观国内外有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与结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产学结合”,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遇冷,高职院校要找到一家能够提供大量实习岗位的合作企业比较困难,学生很少有长期实习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对必要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增加了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在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建筑业急需高质量会计人才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对高职建筑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给予重视。

二、我国高职建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会计人才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于2018年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针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九个省市的二十多家建筑业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随着人工智能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取代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而且用时短、准确率高,同时随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会计基本技能,而是拓展到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策的思考和创新等方面。

建筑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要求会计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除了要完成企业基本的财会工作以外,还要进行工程投融资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结算,并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等。建筑业企业在获得竞标后,会计人员需要对整个建筑项目进行预算,如施工前期投资、项目预算、项目施工时间等,要求施工企业给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以方便不同建设环节的资金支付和资金流向查询。如果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人才培养仅仅定位于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仅关注如何组织财务活动,而忽视了对财务协调、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应对压力的培养,高职建筑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偏離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为中小企业,企业的财务人员较少,分工困难,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建筑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建筑业有关的财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建筑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征,为了更快地融入企业,进入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高职建筑会计人才应掌握建筑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内部市场环境情况等,并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一般涵盖会计专业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比较齐全,包括考证课程和竞赛课程等。但课程设置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与建筑业企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得不全面、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三)一线教师与学生均缺乏建筑业企业的实践机会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练就了足够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却缺乏相应的经验,尤其是缺乏建筑业企业会计工作经验。对此,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教师每五年参加的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规定学生应在第五、第六学期到企业实习,但在实际中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对于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实习实践,学校的投入远远不够。

三、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九个省市的二十多家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参考上海华泽科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泽公司)的上海市财会类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索,将产教融合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主要采取网络数据采集方法,调查范围为某招聘平台在2017年9月的上海地区会计职位招聘信息,样本来自于1 377家民营中小企业,选取了9个主要会计岗位:出纳(200家)、会计(200家)、成本会计(200家)、财务助理(200家)、财务主管/一般会计主管(200家)、财务经理(200家)、首席财务官(100家)、审计员/助理(27家)、税务专员/助理(50家)。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与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匹配。通过对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可知,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比较看重以下几方面:(1)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选择“精通经济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的企业占52.38%。(2)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选择“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能力”的企业占66.67%。(3)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选择“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企业占71.43%,选择“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企业各占57.14%。(4)必须具备哪些技能:选择“会计分析能力”的企业占76.19%,选择“会计核算能力”的企业占66.67%。(5)最看重的职业素质:选择“敬业精神”的企业占76.19%,选择“责任心”的企业占71.43%,选择“合作能力”的企业占61.9%,选择“沟通能力”的企业占52.38%。

从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1)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熟练使用财务软件(738家)、熟悉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624家)、熟练使用办公软件(619家)。(2)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沟通能力(687家)、财务分析能力(365家)、组织协调能力(307家)。(3)对价值观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责任心(635家)、认真细致(646家)、团队精神(550家)。

综上,目前建筑业企业高度重视会计人才以下方面的能力:熟悉并精通财经法律法规、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具有财务分析能力和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等。由此可见,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于以上几方面,真正做到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融合。

(二)课程设置融合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最好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参考,或者鼓励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毕竟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相融合。在对建筑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以下要求:(1)认为应开设以下专业课程:基础会计(71.43%)、财务会计(57.14%)、出纳实务(52.38%)、会计电算化(42.86%)。(2)对教学提出的建议包括: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61.9%),注重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57.14%),注重专业知识理论的培养(52.38%)。

结合华泽公司的分析报告,要想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升课程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将岗位工作流程纳入课程内容。工作经验、上手速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有课程内容如果纳入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工作流程与工作要点以及相关案例等,会使学生受益匪浅。(2)将财务软件、法律法规纳入课程内容。在现代社会,电子单据越来越普及,学生需要熟悉常用的财务软件。此外,学生应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敏感性。会计专业课程应加入相关内容。(3)添加拔高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要求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有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等,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为部分优秀并有余力进行选修的学生提供比较深入且更具实用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设计为纯线上课程,向学生提供教材、视频、习题等,教师仅作答疑辅导。(4)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邀请行业精英,继承和选择优秀的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办公软件、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雇主的满意度和学校的知名度。(5)举办各类交流会。定期邀请知名校友、行业专家、合作企业专家开展专场交流会,通过实用性主题演讲、热点问题研讨、现场答疑等形式,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行業动态、职场风云,提前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

综上,目前建筑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考证课程、实践能力课程、岗位技能课程、财务软件与法律法规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应多加重视。

(三)实习实训融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最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5+0.5”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为2.5年,最后的半年时间用于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除了实习企业的带教师傅外,各高职院校还配备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及毕业班辅导员进行指导及实习走访。这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使指导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

在对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对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态度如下:(1)是否赞同安排在校学生(非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选择同意的企业占66.67%。(2)安排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最好选择哪个时间段:选择1月和6月的企业各占19.05%。(3)希望接受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选择3个月的企业占38.1%,选择半年的企业占23.81%。(4)对顶岗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是否考虑留用:选择经考核合格可留用的企业占52.38%,选择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留用的企业占38.1%。

结合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进行改进:(1)根据分析数据显示,要求具有一年或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包括出纳员、财务助理、审计、税务等,学校可建议实习单位尽量提供上述岗位,以保证学生实习的含金量。(2)加大校企合作范围。高职院校应不断发展对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包括顶岗实习、就业指导、招聘等,为毕业生铺路搭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师资队伍建设融合

第4篇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医院会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首先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确率,提高核算精细化而进行的。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方面的进化程度。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目前既没有很好地对系统处理工作进行监控,也没有发挥网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至今没有修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没有规范依据。如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核报销流程、数据档案的管理、系统管理员的不相容岗位等。

如今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办公自动化等科技革命促进医院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会计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医院收费人员极度减少,都由自助设备、系统进行处理完成,仅剩处理一些意外事件的维护窗口;财务核算人员减少并集中工作,大量工作通过软件系统处理,标准化水平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国家和单位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财务高级分析人员将大量增加,要求熟悉医院工作业务和经济运行知识,并对影响医院经济的相关事项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当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辅助医院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大量增加,对部门经济进行核算、分析与管理,提高部门运行效益,将医生科主任的时间尽可能给病人和科研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基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统筹。

二、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风险防控变革

(一)优化了工作流程

许多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导致诸多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内部管理风险降低,有些风险环节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手工记账差错等。未来应该连凭证的编制也可能由机器处理(现在许多医院的收入凭证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编制),这将进一步减少人为出错的风险。再如收费,通过现在的APP网上支付、自助机等收费,实现了无人操作、系统自动监控,从就诊到收费入账这一流程中内部风险控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无须多人经手,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此外,由于整个数据流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了全面监控,比先前更到位。

(二)实现了联网勾稽与对账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对账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风险和差错风险,如医院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账、医院内部成本数据的核对、医院与供货商的往来账务核对等。会计勾稽与对账的目的是防弊纠错,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只要程序编制不出现错误,将进一步解放财务人员的机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及大数据存储调用的实现及普及,新增了许多管理要求,如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合同的监管,政府采购的监管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更使原来无法实现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如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

(四)从“人控”到“机控”

通过在软件系统中固化相关制度要求,使制度执行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会计报销审批流程,就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把管理制度固化进去,形成软件操作流程控制报销审批流程。每一个节点的审批控制,不再由人为控制,只能是系统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节点的工作。并在每个节点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信息,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从而保证流程完整到位,而不会造成制度与实际执行脱节。

三、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漏洞、运行、维护、数据安全、网络以及黑客等风险。具体如软件的编写过程、系统的维护过程等,都存在需求分析不完善等造成的差错风险。在程序开发中,由于开发人员的失误,或者对于设计的理解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系统存在风险,导致对账不平等问题。再如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存在漏洞,甚至于程序员留有后门等管理问题也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中都不曾出现,也不易发现。在后期的系统维护中,经常会涉及到软件的更新,系统数据的备份,也是原来手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如数据备份丢失,在线数据被覆盖等新问题,甚至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风险点更隐蔽,不易被察觉和监控

手工时代存在许多差错风险和作弊风险,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成熟完善,如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的差错作弊风险等已经大幅降低,而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的差错作弊风险逐渐增大。在网络时代,系统后台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都明显加大,原来可以凭借手工肉眼完成的审核,在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综上,后台程序的不可见性大大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化滞后于风险的变化

随着会计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岗位责任及重要程度的变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如记账、对账的差错风险降为极小,而系统编程、维护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提升为重大,但目前许多单位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的规范化等工作都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两个方面都需要新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把软件开发的审计工作或者说监督机制建立起来,把后期系统的维护管理规范制定出来。

四、网络信息时代有效防控内控风险的建议

(一)及时加强制度建设

医院财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如网银收付的开通,不同人员密钥的管理,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收费的对账管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此外,对资金审批、设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的内控制度,也应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及时调整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岗位设置也已经发生变化,岗位的工作内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系统维护员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又与多个岗位不相兼容;出纳岗位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现金支付,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审核工作;报表编制、凭证编制、?Y产对账等岗位在强大的网络功能面前,工作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财务部门认真讨论,加强岗位的梳理,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明确职责,防控风险。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

央视2016年曾报道贵州黔南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财务主管兼出纳杨某因误信犯罪分子的虚假信息,造成该局账上资金1.17亿元被转走,是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全国震惊!同时也敲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警钟!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与监管没有到位所致。不论国家的法规,还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人就是不去重视、执行、抽检,最终就必然给一些利益熏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要更加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任何事物都是机会与风险、优势与不足并存,现代科技也一样。它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多样化的手段。如程序编写的时候,应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路,分块分步完成,每步形成核对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数据分块形成管理制度,汇总形成整体报表,多表平衡,有助于系统内部相互监督、彼此呼应;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和数据测试;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库多做备份的机制,可有效防止误操作和修改;完善日志管理,可实现对于数据操作的事后审计。

(五)加强软硬件安全防护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形成完整的需求分析文档,开发中形成的开发技术文档完整交付医院,形成事后审计的条件,必要时还应该移交源代码等。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开发者的监督和规范。在硬件防护上,财务网应该独立成网,如有与业务网交互的应该按照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增加防火墙等边界管理设备。

第5篇

【摘 要】文章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出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为ESP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对改善ESP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习需求;ESP教学;会计专业英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会计作为一门经济语言,在国际贸易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英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学院为大二会计专业学生开设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基础英语(EGP)的扩展和延伸,并设定为必修课、考试课,采用任课老师自编教材。目的是提高学生处理涉外会计业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笔者从大学生学习需求角度出发对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需求分析理论

专门用途英语(ESP)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将来的专业领域中进行交际的能力。ESP理论认为,ESP教学应该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Hutchinson和Waters(1987年)指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分析他们的“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情景需求分析是指分析学习者将来真实工作环境对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学习需求分析是指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学习方法等。然后再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ESP的课程设置、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问卷内容涉及个人情况、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教师角色五大方面,共16道客观选择题。调查对象是本校200名大二会计专业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82.5%。并用Excel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其中12名学生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学习英语的态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2.1%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考试”,32.1%“提高自身素质”,22.6%“满足就业”,13.2%“个人兴趣”。39.6%的学生对ESP课程的开设持肯定的态度,认为ESP课程“重要,结合了专业和就业的需求”,58.3%持中立的态度认为“一般重要,将来的工作不一定会用上”,只有2.1%认为“不重要,学一的基础英语就够了”。这两项数据说明学生对于学习英语还是有着较为明确和实际的态度,出发点以实用为主,用什么就学什么,学用结合。因此ESP课程要紧密结合具体职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二)对ESP课程的需求

在对课程的期待方面, 32.8%的学生希望能“看懂专业文献或资料”,25.9%“通过考试”,22.4%“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19%“用英语交流专业信息”。但是调查显示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异,60.4%学生觉得在学完ESP课程后“收获不大”,17%“没学到什么”,只有17%认为“收获很大”。通过访谈了解,多数学生认为一个原因是自身英语基础薄弱,二是之前的专业课知识没有学好,导致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学起来吃力。而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缺乏让学生在学习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数据呈现明显的分散态势,表现出多样化的需求,33.3%学生认为保持“试卷形式”、21.1%采取“随堂练习”、21.1%“听说读写译综合考核”、19.3%“任务考核”。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ESP课程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应加大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对ESP教师的需求

授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43.4%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英语水平>会计水平”,37.7%“英语水平=会计水平”。因此理想的授课人选64.2%认为“英语教师和会计教师合作”,24.5%“英语教师”,只有9.4%选择“会计教师”。而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teacher”(32.4%)以外,学生更期待“学习协助者practitioner”(30.3%)的教师角色。

(四)对ESP课堂教学的需求

调查显示,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其中“传统(文章翻译+词汇学习)教师讲解”(25.8%)、“案例教学”(22.7%)、“情景模拟”(20.5%),而其它的“专题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发言”“班级辩论”也占到一定的比例。48.2%学生希望教师采用“中英文各一半”语言授课,35.7%“多半用英语”,12.5%“多半用中文”,而“全英语”则为0票。因为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全英语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学不到东西。学生希望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授课地点40%选择“多媒体教室”,23%“仿真实训室”,21%“语音室”。

(五)对会计英语教材的需求

对于现用的会计英语教材学生观点比较一致,79.2%认为“难度适中”,20.8%“很难”,这说明自编教材还是比较适应高职教学的,它考虑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该教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53.7%认为其内容覆盖面“一般”,37%“有限”,主要缺乏“趣味性”(65.8%),而“实用性”(15.8%)和“知识性”(11.8%)也需要加强。在语言技能方面,学生认为听、说、读、写、译同等重要,英语综合技能应与最新的会计知识融于一身。而现用教材更偏重材料阅读,很少涉及听力和口语的内容,希望多增加一些常用财会英语口语对话练习。

四、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

课程设置。鉴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不宜进行“一刀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按照学生实际英语水平进行分级授课,A级班进行ESP教学,而B级班继续学习EGP,这样有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考核方式也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侧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以及对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会计信息搜集、业务处理和对外交流能力的评估。

教材选编。根据ESP理论,ESP课程内容体系应以“目标情景需求”为导向。目标情景需求最为客观,反映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用英语完成的每项具体工作。编者可以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会计英语的实际使用内容,再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来选编教材内容。并且材料不能只偏向专业文献阅读,形式选择尽量多样化如文本、音频、视频,根据具体职业岗位设置学习情境。

教学模式。ESP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课程期望、学习偏爱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打破单一的传统讲解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师资建设。ESP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ESP教师资源的匮乏将直接影响到ESP课程的顺利成功实施。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ESP师资建设,如引进双师人才;对英语教师进行会计知识培训或进修;给教师提供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大ESP教师的激励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瑛.基于学习需求的ESP课程改革调查与分析——以江汉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 李娜.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校ESP教学实证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财务管理模式 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94-02

评价一个财务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这个系统是否完成预期的建设目标,是否给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带来效率和水平的真正提高。在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进一步拓展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向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校园于一体的“一体化”管理方向迈进。因此,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平台应以账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模块建设为核心,结合校园一卡通系统,整合形成校园后勤管理的一整套业务流程。

一、后勤财务信息化的需求与系统管理目标的设计

(一)后勤财务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从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高校具体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管理目标进行调研,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后勤财务信息化需求分析和评价。对于要达到的既定目标,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又不能脱离现实条件,尽可能细化、量化好系统需求方案制定前的组织调研工作。

1.理清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结构。高校的办校规模不同,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管理都要服务并服从于高校的整体管理,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要为学校的财务管理服务这一点无可厚非。部分高校多个校区,属于多级次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差异影响财务信息系统组织机构的功能设置,并对实施方案中的软硬件环境(诸如网络环境、软硬件设备的选择、人员的配备和岗位的设置)等要求产生影响。因此,只有明确了整个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后,才能对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作出既科学又实用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2.确定目标工作流程。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后,要着手对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运行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前景规划。通过对后勤财务信息系统工作流程与现行的财务工作流程进行比较,如果两个流程的差异很大,那么应该及时同财务主管领导做细致的沟通,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杜绝可能出现的漏洞,确认目标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为方便今后开展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的最终工作流程的分析报告也需要得到财务主管领导的签字认可,方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3.信息化平台的目标定位。对于将要建设的后勤财务信息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和合理定位,包括这个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和性能目标,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整个系统要进行多大规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怎样投入等。整个系统建设周期的计划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特别是如何进行对系统建设完工后的验收、使用和评价等。

4.出具需求分析报告。通过前期各阶段的准备工作,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了论证调研得出结论后形成书面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将成为系统设计的依据和今后系统改造的基础资料。

(二)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方案

详细了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状况以后,作出对具体的财务管理需求的分析报告,设计制定目标方案。理论上,财务信息化的目标与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但我们必须要考虑财务信息化的阶段性发展问题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不同阶段会面临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能一刀切的看待遇到的各种障碍性因素,更不能主观期望从一开始就解决所有的财务管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开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前,对高校的财务管理状况要有一个比较整体、客观和细致的了解。要内外兼明,尤其是对于高校后勤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上级部门的支持情况、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情况,以及高校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软硬件环境等做一个比较细致的调查。应当明确高校后勤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否解决这一问题,能否做到通过一定程度上制度的变革来为财务信息化扫清障碍,领导层是否做好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因为,当我们决定开始启动财务信息系统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财务管理体制“地震”,因而需要事前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

二、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根据已经确定的需求分析报告对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网络环境要求、系统需要的硬件和软件配置、财务信息系统软件的选购、系统的运行维护、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整合这些具体的设计方案就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设计。

(一)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1.规划和设计网络环境。通常情况下,单一校区的高校后勤多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高校后勤则采用分级管理。规模较大且多个校区的高校比较适合采取分散布局、集中管理的模式。建设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网络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设计后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案时,一般都会优先考虑财务网络的建设方案。单一校区的高校,往往选择物理上与其他网络隔离的独立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网络环境安全系数比较高,缺点是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受限。规模较大且拥有多个校区的高校,在选择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时,要考虑的因素就相对复杂得多。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其次要考虑到建设实施的成本问题。在校区间相距较远的条件下,构建独立的财务专用网络会产生较高的成本,这样建设难度就比较大。近些年来,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和发展速度较快,绝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通过依托“校园网”建设“财务局域网”成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利用VNP技术,依托校园网搭建一个财务专网,成为一种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在技术上和安全性能上也有一定的保障。网络布局方案设计完成后,还应考虑网络环境建设需要的网络设备条件。网络设备的挑选通常按性能价格比的原则,在建设资金保障充分的前提下,可选择稳定性好、质量高的产品。

2.服务器及周边设备的选型与配置。服务器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择前要先咨询这方面的专家。系统的应用规模和发展趋势是选择服务器种类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要考虑到发展的需要,适当留有冗余。服务器工作环境要得到保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器最好设在通风、散热条件好、环境整洁的独立机房内。

(二)软件平台的建设

1.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当前应用较广的操作系统有Linux、Unix、WindowsServer系列等等。高校在建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时,常会选择一种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软件。不过,也有混用的情况,如果从管理便捷性方面考虑,多种操作系统并用的情况往往会出现系统不兼容的现象,因此不利于管理。

2.选择数据库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系统处理财务信息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有SQLServer、Informix、Oraele、MySQL等,这些数据库软件在性能方面各有各的特点。不同操作系统对软件功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建设财务信息化平台之前,要根据后勤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考虑其他管理系统的需求,以便选择更适合后勤财务管理的数据库软件系统。

3.选择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选择财务管理系统软件时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软件应用的核心问题是它的配置。财务管理软件系统是整个财务信息系统运行的载体。财务管理软件取得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购买,另外一种是自行开发。在后勤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系统软件的规划与选择是核心工作,一方面要考察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功能上是否能够满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直接购买的方式取得软件,因为,这种方式的建设周期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没有开发风险,系统运行也会比较稳定。但是,这种商品化软件通常都是通用软件,很可能存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三、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实施

(一)硬件平台的运行

系统硬件平台能够稳定的运行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服务器及其配套设备、网络设备、备用电源供给、客户端设备配置等。硬件平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数据的安全保障是首要和重点考虑因素。财务信息系统因其功能的特殊性,在硬件设备配置的选择方面要求相对较高。首先做好网络设备的暗转与调试,其次做好服务器及周边硬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二)软件平台的运行

要保证软件平台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做好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安装工作,然后进行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这时应注意确定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使用规模和顺序。通常高校后勤在安装使用新系统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历史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延续,因而会比较谨慎地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把握的子系统进行试运行,待稳定运行一个阶段后再使用其他子系统。当然,也有高校采用新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的方法。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另外,财务软件的初始化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系统初始化的工作不仅重要,而且工作量也很大。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同时还要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一并安装防病毒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会计学会科研课题,编号:1155KJXH402;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552175]

参考文献:

1.肖富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2.许永斌.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理论基础.会计研究,1996

3.薛云奎,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于金红.税务会计应用的障碍性因素及发展思路研究.财会研究,2011(12)

5.王海林.试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风险与控制.会计之友,2009(1)

6.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8(3)

第7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在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而言,中小型企业经济业务较简单,且自身发展空间不大,不能长久吸引本科等更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更倾向于从高职会计专业选拔人才。中小企业对高职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严谨职业态度、良好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熟练。但是,随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会计核算中的算账、报账等工作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会计岗位将不可避免地要从技能型向管理型过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知识迁移、可持续发展等更高的能力要求。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及位核心能力分析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已将会计从业资格作业从事财会工作的门槛,且形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制度。其中初、中级会计专业职务对应的资格考试及科目如下表所示:

毕业生取得上述职业资格证书是其顺利就业和职业提升的重要条件。同时,《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规定了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会计业务处理和操作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纳税申报、银行结算、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些核心能力正是会计从业资格、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

三、“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并将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性”表示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是指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会计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无需经过企业专业培训即可上岗。根据“职业性”的需要,结合上述人才需求及职业证书分析,可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应是符合会计市场需求的“初级会计专业人员”,其初次就业的主要岗位为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岗位。

“高等性”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指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覆盖整个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是毕业生职业提升及中小企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根据“高等性”的需要,结合上述人才需求分析及职业证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在一定期间成长为“中级会计专业人员”的潜在能力,其毕业三至五年后的主要目标岗位为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及相关经济管理岗位,社会中介机构的记账、税务岗位。

“职业性”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高等性”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二者同等重要。

四、基于“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结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需求、学生就业的行业、领域对应的岗位任务及职业提升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设计学习领域,构建高职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如下:

其中,表中的《会计职业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从业资格考试的《基础会计》。

除了上述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外,会计各岗位的技能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相应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课程来互补,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股价变动等调查,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调查及寒暑假实习,针对会计工作各岗位、财务分析方案、会计软件应用等进行的技能竞赛。

五、基于“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实践化,强化考证的应知就会。

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经验性和理论性,尤其是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的应知应会。这些相关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双循环”结构,以核心实例贯穿的结构教学做一体的“三明治”结构,通过情景分析、研讨式教学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目前初级、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大纲中,核算主体基本上为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公司制企业,而上市公司会计工作总是处于当代会计实务的最前沿。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信息定期公布,资料易于取得,会计核算、信息公布较透明规范。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其网站公布了各上市公司的概况、股本结构、筹资情况、利润分配、财务指标、临时与定期报告等信息,内容涉及了会计类专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等课程中。在上述课程中分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上市公司进行实时的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跟踪调查,有利于将会计教育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学生可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学习。

2.实践教学岗位化,强化岗位能力。

会计类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因企业财务的保密性和分工明确、岗位设置的唯一性等特点,不可能象工科成建制、大规模的在企业从事实践教学,因此必须建好用好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础建设应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营造职场化的教学、实训环境,使之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校企合作的基地。根据会计岗位分析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表所示: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实施时应按基本技能训练、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企业顶岗实习四阶段,进行“四段递进式”教学,在形式上做到课内实践项目化、岗位专项技能训练系列化仿真化,综合实训实战化。在教学中,要采用 “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让企业财会人员更多地参与指导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企业财会工作。在认知实习环节,安排学生深入企业;校内实训环节,请企业财会人员参与指导;毕业实习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顶岗操作,并结合毕业论文或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岗证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成绩创新评价。建立以岗位能力测评为中心的成绩评价标准。以岗位能力为重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将获取职业证书的应知应会进行的理论考核与岗位技能的操作考核相结合,以操作考核为主。考核方式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核与操作过程考核、研讨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8.

第8篇

Abstract: In IT projects,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fundamentally rethinks and radically redesigns business processes. The system's Use-Case analysis should be based on business center and combine the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 then it can be more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manner to find use cases, describe use cases and express the customer behavior needs or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关键词: 用例;业务流程再造;需求分析

Key words: Use-Case;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requiremen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78-02

0 引言

息系统项目开发中需求分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需求阶段出现的错误会一直延续到系统的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其结果往往是为纠正错误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导致项目失败。然而如何才能确定客户的需求却是困扰系统分析师的首要难题,我们往往很难通过简单的询问客户来真正了解到客户所需要的内容。因为很多时候客户一开始也只有一些初步的功能要求,给不出明确的想法,一个流传盛广的冷笑话是:“我知道这就是我所要求的信息系统,但是它不是我想要的。”

1 用例与需求分析

在RUP中用例被定义为“由一组用例实例构成,每个实例是系统所执行的一系列活动,以此产生对特定参与者具有价值的可观察结果。”它被用于说明系统的参与者使用系统以实现某些目标,广泛应用于需求的发现和记录。一般认为用例主要是说明系统如何工作的功能性需求或行为需求,它是以参与者为中心,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描述它要做的工作,并分析这些工作之间是如何交互的,既所谓用例驱动的过程方法。

用例强调了需求分析的两个态度:一是关注系统的用户或参与者来编写需求,询问其目标和典型情况;另一个是关注理解参与者所考虑的有价值结果。有价值的可观察结果对用户来说正是系统的实现目标,通常和业务用例直接对应。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用例是由参与者发起的,不存在没有参与者的用例,用例不应该自动启动,也不应该主动启动另一个用例。

在信息系统开发中需求分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应用域(业务建模),建立概念模型阶段和系统建模。其中业务建模的目标是通过用例模型的建立来描述用户需求,需求规格说明书通常在这个阶段产生;而概念模型阶段是系统分析员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分析业务用例的过程,业务架构通常在这个阶段产生;最后,系统建模是将用户的业务需求转化为计算机实现的过程,系统架构通常在这个阶段形成雏形(在系统分析阶段确定)。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用例分析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核心,我们需要在用例中包含满足所有涉众关注点的事物。

那么,信息系统开发中该如何来确定用例的参与者,发现用例,完成用例的场景描述呢?通常的做法,系统分析师首先会定义“涉众”,可能包括投资人、项目发起人、项目管理者、项目执行者、第三方、相关法律法规和客户等。再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的用户,即用例的参与者,问他们类似的问题:你工作主要做什么?这件事是谁交待办的?做完了你需要通知或传送给谁吗?做这件事情你都需要填写些什么表格吗?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汇集起来就是业务用例。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获取用例的有效方式,系统分析师再配合参与者的业务代表进一步就可以完成业务用例文本情节的描述,这种描述方式是完全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强调了用户的目标和观点。

然而,如果新系统相对于旧系统的业务发生了调整,作为参与者业务代表并不总是清楚自己在新系统中将完成哪些工作,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这时按前面的方法获取用例和用例的场景还有效吗?

2 IT项目的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场技术管理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最早倡导BPR理论的学者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教授,在《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对“业务流程再造”是这样定义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实现在关键业绩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响应速度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

2.1 BPR的几个主要着眼点 BPR以业务流程为对象,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信息技术和人员组织为动力,以求达到企业关键性能指标和业绩的巨大提高和改善,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到BPR的实施。

①满足用户需求变化而对业务流程要做的改变;②由于计算机处理与人工处理的不同特点,为了发挥计算机处理的优势,避免计算机处理可能产生的问题而需要考虑的业务流程变化;③适应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中存储与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业务流程革兴;④为了提高效率,创造效益,采用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支持下才可能有效应用的现代管理原理、方法与模型,而创新的业务流程。

2.2 BPR的主要方法 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设计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其中一些主要方法有:

2.2.1 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 如果一项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而每一部分再细分,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出现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等现象。而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易于查明原因,更不利整体的工作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把相关工作合并或把整项工作都由一个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工人有了工作成就感,从而鼓舞了士气。如果合并后的工作仍需几个人共同担当或工作比较复杂,则成立团队,由团队成员共同负责一项从头到尾的工作,还可以建立数据库,信息交换中心,来对工作进行指导。在这种工作流程中,大家一起拥有信息,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能够更快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

2.2.2 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 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在细分化了的组织单位间流动,一个步骤未完成,下一步骤开始不了,这种直线化的工作流程使得工作时间大为加长。如果按照工作本身的自然顺序,是可以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的。这种非直线化工作方式可大大加快工作速度。

2.2.3 根据同一业务在不同工作中的地位设置不同工作方式

传统的作法是,对某一业务按同一种工作方式处理,因此要对这项业务设计出在最困难最复杂中的工作中所运用的处理方法,把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所有适用于这一业务的工作过程中。这样做,存在着很大的学杂费,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设置出对这一业务的若干处理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使工作变得简捷。

2.2.4 模糊组织界线 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完全按部门划分。为了使各部门工作不发生磨擦,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工作。因此BPR可以使严格划分的组织界线模糊甚至超越组织界线。

从以上BPR的着眼点和主要方法我们可以看出,业务流程的再造导致传统的工作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都有可能发生改变。而原来的业务人员并不能全面的了解自己在目标系统中所做的工作,这种情况下依然从参与者出发来完成用例分析就会得到不完整、不全面的用例及其描述。比如企业人工方式下的账务处理会计人员需要根据记账凭证做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的记账处理以及编写会计报表,在实现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后基于对系统数据冗余和数据一致性的控制,业务流程再造后系统中仅设科目余额表,不再有对应于各种账簿或报表的文件,会计人员也就没有了“记账”,“编制报表”等用例或者用例情节发生了较大改变。

3 以业务为中心的用例分析过程

有些系统分析师认为基于流程的分析不是面向对象的,所以要“深恶痛绝”。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以“业务为中心”的分析过程不单要从参与者的角度微观的去了解,还要从宏观的业务整体上去把握,把微观的业务整合起来以发现其中的缺失用例,保证用例分析的完整。特别是在完成业务流程再造以后,更需要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根据新的业务流程完成岗位设置,分析业务用例,明确业务之间的联系。

以业务为中心的用例分析还在于最大限度保证业务用例的完整和独立性。比如会计在对临时凭证文件的记录进行录入、修改、删除时,每一个都是一个可以获得有价值观察结果的活动系列组合,而且也都是一个参与者(会计)发起的动作,那么是确定为三个业务用例呢?还是作为一个“临时凭证维护”用例?显然,会计人员首先要录入了会计凭证然后才能修改或者删除,它们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业务用例,会计人员的业务目标应该是对录入系统的临时凭证文件进行维护。在RUP中,用例驱动的含义是,一个用例就是一个分析单元,设计单元,开发单元,测试单元甚至部署单元。因此,把紧密关联的业务分成多个独立部分去实施是高成本的,高风险的。

3.1 活动图与业务建模 UML是OOA/D中最常使用的建模工具,它提供活动图来帮助对业务过程、工作流、数据流和复杂算法进行建模。相比于传统的业务流程图它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能同时表示控制流和数据流以及业务的参与者。

我们通过活动图可视化的手段来帮助客户理解其复杂业务过程,而泳道(swimlane)有助于观察多个参与者以及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并行动作。在活动图建模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图通常对于非常复杂的业务过程建模具有价值,对当前的业务流程建模完成后,客户就可以可视化地变更和优化业务过程,完成业务流程再造。②活动图可以分级,分层。从高层的较抽象,但图形清晰、简洁,到底层的细节扩展,有助于划分子业务和反映底层的实现细节。③应当尽量保持同一级活动图中所有动作节点的抽象水平一致。

在用例分析中,将泳道所涉及的参与者和泳道中的业务联系起来就可以明确业务流程再造后参与者的行为需求或功能需求,反过来也帮助用户明确地认识到新系统使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些是不是他们想要的。

3.2 发现和定义业务实体 业务建模后需要从中提取出实体类,业务实体一般来说就是调研时用户所提供的各类表单或报表,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每一份表单就是一个业务实体,所有业务表单也不一定涵盖全了所有业务实体。很多系统分析员声称业务实体的发现过程是全凭经验的,到底有哪些业务实体,靠经验进行提取。如果只是靠经验,那么这个分析过程就无法验证和迭代,事实上RUP的需求分析每一步都应该是可以验证和迭代的。

我们知道在表达业务场景活动图中的每个活动通常都表述为一个动作加一个动作的受体,这个动作的受体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业务实体。比如“审核临时凭证”,“更新科目余额表”等,其中“临时凭证”、“科目余额表”这些名词就是业务实体。再根据场景分析这些业务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大家都熟悉的ER模型,但是与数据库建模的视角还是有所差别的。数据库ER模型要受到数据关系范式的限制,而业务实体ER模型则不必理会这种限制,只要与现实物体符合就好了。并且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为了从概念上简化ER转化成对象类的需要,对二元的多对多联系通常也要引进联系体,变成两个一对多联系。

3.3 用例契约 契约是优秀的需求分析或OOA工具,能够详细描述系统操作(就领域模型对象而言)所需的变化,而无需描述这些操作是如何完成的。用例契约使用前置和后置条件的形式,描述对象的详细变化,并作为系统操作的结果。用例契约可以视为UP用例模型的一部分,因为它对用例指出的系统操作的效用提供了更详细的分析。

用例契约的编写和业务规则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把业务规则分为三大类:

3.3.1 全局规则,这种规则一般与所有用例都相关而不是与特定用例相关,例如参与者要操作用例必须获得相应的授权,用例的操作与授权级别相关,或者用户在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要被记录下来等等。这类规则一般与具体的业务功能性要求没有直接关系。有时候,这类规则也被写到软件架构文档中。

3.3.2 交互规则。这种规则产生于用例场景当中,例如当提交一份定单时,哪些数据是必须填写的,用户身份是否合法。当然也包括一般理解上的业务流程流转规则等,例如金额大于一万元的定单被定为VIP定单进入特殊流程等。这类规则一般要写到用例契约中。交互规则实际上还有两个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前置条件,即用例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启动;另一个是后置条件,即用例结束后会产生哪些后果。

3.3.3 是内禀规则。所谓内禀规则是指业务实体本身具备的规则,并且不因为外部的交互而变化的规则。例如,每张定单至少要有一件商品,同一类商品数量不能大于5件等。同时也包括大家所熟悉的数据效验规则,例如身份证号必须是15或18位,邮编必须是6位等等。这类规则是业务实体的内在规则,因此应该写到领域模型文档中。

一般来说,全局规则很难从用户处调研得来,通常这方面是用户的盲点。这主要是由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员,或架构师以及客户方的IT部门(如果有的话),从业务特点、应用环境、行业规定、法律规章等等方面去总结,再求得客户方的认可。交互规则从用例场景而来,每一个场景,场景中每一个交互的过程可能都隐含着规则。这就需要与客户多讨论。交互规则最主要的来源是业务提出者和业务管理者,最好不要去找业务执行者。内禀规则是针对业务实体的,因此要对每个业务实体的属性进行罗列,并找出它们的规则。内禀规则最主要的来源是业务执行者,需求人员应该更多的去与他们交流。

4 总结

目前,在我国企业IT项目的实施过程通常也伴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以业务为中心的用例分析方法,对获得这类项目的行为需求是行之有效的。以业务为中心并不违背客户驱动的开发过程,它是从业务宏观视角到参与者视角的分析过程,保证了用例分析的完整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张立厚,莫赞,张延林,陶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第9篇

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标准有: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根据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锁定助理审计师和审计师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原则

2.1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在对审计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和对职业标准进行选择之后,构建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应用”为导向形成“公共素质课、公共技能课、职业知识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2.2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1)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应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社会的需求点,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课程的开发、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把教育的目标从强调理论转向强调实践,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教育要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去不断探究与发展新知,具备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基于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审计学专业是面向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掌握会计与审计行业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熟练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日常业务运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迅速投入到会计、审计一线岗位的工作,从事出纳、应收/应付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等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职业升迁与终身发展能力。

3.2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