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厂生产经营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工艺研究;精益生产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002-02

1 国内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从2012年起,中国风电建设模式从“大基地为主”走向“大基地+分布式齐头并进”,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风资源和消除“大基地”项目限电压力;虽然不利因素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电行业。但是,风电行业在2012年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2年12月末,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2733兆瓦。

2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现状

目前,国内整机制造业存在着过多企业一哄而上的状况,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达86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

但事实上,真正具备规模化产销优势的企业也不过10家左右。其中年产销达到1500台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不到十家。其余绝大部分企业产销量较小,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大部分企业处于样机实验和调试阶段。现在国内投资风电设备总装厂资金门槛比较低,由于不会带来像钢铁、水泥等行业那样的沉淀资本投入,因此很容易导致供大于求的现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没有实现独立自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本掌握的风电机组的制造工艺,但是在装配质量上与国外老牌风电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风电设备的主要制造国,但是从整体风电机设计技术上将,仍处于落后水平。

3 精益生产应用情况现状

精益生产来源于日本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快速换模技术等。精益生产的关注点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到用户的过程,其中包括原材料供应过程、备品备件供应过程、非生产供应过程、生产现场和产品销售过程,同时包括产品的设计过程。

精益生产在国内的应用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众多外资企业在将其制造工厂建立在国内,同时带来了外资企业先进的精益生产方式。但是,我国企业在消化和吸收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仅仅是模仿或借鉴的多,开发运用的少,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这些企业在引入精益生产时,注重纲领性文件,而在具体实施的工作方面准备不足,基层职工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导致精益生产执行不畅,更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更有一些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时背道而驰,不仅没有节约成本、没有提高效率,还给企业带来了危机。

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所以,本文在进行风电发电机组总装厂的精益生产分析研究时,可借鉴的相关经验与成功案例并不多。

4 问题分析

精益生产的目的就是优化生产布局,调整生产结构,消除浪费。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问题分析:降低质量缺陷,缩短周期时间,降低使用成本。

4.1 分析问题的准则

1)是否适合质量改进的方法和工具?

2)规模(Scope)是否适当?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区分为几个专案。

3)改进目标之数据搜集是否足够?

4)使用最小的资金投入。

5)公司是否具备此项专长?

6)视专案性质,至多3~6个月内需完成。

7)设定专案财务指标,以硬性节约(Hard Saving)为主。

4.2 存在的问题

1)零部件投运。目前装配车间零部件投运效率不高,6个零部件库房,零部件虽然按照工序的布置存放,但是投运的线路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投运的效率偏低。

零部件使用的储料盒没有根据零部件大小、规格、类别进行分类,不方便投运。

零部件的投运数量没有规范,没有按照生产排班进行投运,管理比较混乱。

在零部件入场检验只有通用的检验规范,没有针对不同零部件的检验规范,致使存在缺陷等问题的零部件进入库房,进而进入装配。

2)物流线路。装配车间内部优化物流线路目前与工序位置一致,也是直线布置,一旦某一工序出现问题,将阻止整个工序进行,只能将有问题的半成品搁置在工序旁边。

没有按照零部件使用时序分类,没有规划零部件暂存区、中转区、大部件区和小部件区。个别工序运转车辆存在干扰。

装配车间内部与外部物流路线的衔接存在问题,运输不及时。只有一个成品库房,装配合格的产品不能够及时转运至成品库。

3)工装优化设计。目前机舱装配的大部件如机舱底座、偏航电机、扇热风机等部件的工装没有统一,每个大部件有好几种工装,工装数量较多,工装之间不能通用,利用率较低。

目前装配用的零部件在每个工序位置上都占据了大部分位置,没有单独的转运台车,没有转运通道,极易发生零部件转运磕碰。

4)现场管理。目前现场管理虽然实现了看板化管理,但是没有区分材料区和产品区,生产看板和取货看板数量不足,要求不够细致。

看板设计不合理,工序内容没有显示零部件数量、工序位置、工装等信息,看板的形式没有应体现企业文化。

现场文件管理按照文件的使用状态(如:在用、作废)进行了分别存放,但作废文件夹并未进行明确标识,存在误用的风险。

车间工具放置柜,标识为文件放置柜,但是工具放置柜上挂置大捆电缆,车间整洁度差。

查计量器具台账,计量器具没有分区标示,放置混乱。同时在计量器具室发现有作废的文件。

5)合理化建议。目前车间没有开展合理化建议制度,员工智慧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要充分发挥最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献计献策,不断改善装配工艺。应该在零部件投运、物流线路、工序时间、工序位置、工装优化、人员配置等方面收集合理化建议。

5 结论

精益生产是消除浪费,纠错,持续改进,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工业工程技术,各种专业技术等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涉及组织结构调整,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其他领域,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改造工程。然而,与其他一些新的管理模式相比,精益生产的推行成本低,收益大,尤其是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风电制造业,精益生产可以消除浪费,降低库存,减少人员,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本文对风力发电机组总装厂现有问题的分析,下一步将设计出一套风电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步骤,进一步优化工艺,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贾江丽.精益生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10(117).

[2]王仕卿,宋建林,李景元.精益生产方式在车间生产中的作用[J].车间管理,2005(01):4.

第2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结构层次和模型;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stem's basic content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t first;It proposes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and analyses some questions of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models. Finally the design thought、key technology、design restriction and character of system is expatiated.

1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不断推进,最终结果是使发电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集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达到既保证足够的机组安全裕度,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又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走“安全效益”型的管理道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发电企业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亟需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涉及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运用管理的,以生产经营的过程为管理重心,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控制,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是依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分配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是对已经选定的各个决策方案,统一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和概括,借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限内所应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同时,又要以它为依据,作进一步分解、落实,使之具体化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单位在具体完成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各自应实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进行业绩评价的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在模拟和预算的基础上,据根据企业的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电厂和电厂所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厂全年主要目标(利润、上缴、电量、费用、指标、燃料成本等),、合理地制定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系统通过及时统计各相关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出与计划指标或预测指标的差异,加强过程控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量本利管理子系统、费用管理子系统、指标管理子系统、综合计划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燃料管理子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等七个子系统。它以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强调过程与控制,强调绩效度量与整体最优,强调企业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全面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的有效推展,可促进发电企业组织扁平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库与生产数据库的形成与挖掘运用;抓紧企业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这两条核心流程;实施“低成本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系统总体构架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关键要抓住系统层次结构图的设计(即子系统的划分)。因此,为提高系统软件的生命力,应抛开企业具体的组织机构,以“过程集成”的方式,以业务过程为主线,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规划思想。

全面预算管理是电厂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电厂的高层(决策层: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基于预算控制的综合分析和挖掘,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财务分析、资产分析、电能报价支持等)、中层(管理层:汇集、整理、控制数据,对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相应工作及管理流程预算控制等)、基层(执行层:处理各类日常事物,产生数据并在环节间传递,进行单个环节或局部的分析)共同参与。根据ERP和MRP思想,以企业管理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为两个数据中心,以企业成本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为核心流程,建立涵盖企业利润成本电量、固定资产、指标管理、费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覆盖全厂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机信息系统。整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来要与财务会计以及集团公司的ERP进行整合,共享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第一期开发的六个子系统既是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是对这六个子系统效果的综合评价。各个系统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3 系统设计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电厂经营管理的龙头,它直接关系到全年发电量、利润、发电成本的完成。它由全面预算编制、全面过程控制、全面分析三部分组成。它要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由决策层(厂级),管理层(部级)、执行层(班级)三级控制,对实行成本战略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目标如下:

1)以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重组理念为基础,构筑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企业信息网,建立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软件系统;

2)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制定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程序和管理标准,实施P(计划)、D(实施)、C(检查)、D(改进)循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3)应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实施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分析、监督和考核工作中;

4)推行“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想;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管理思想;体现事先计划的正反预测及过程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思想;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管理的思想;推行精益生产和经营同步协调的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的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思想;推行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思想;

5)结合电厂的企业特点,开发建设成具有特色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创行业典型;

6)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与目前的现状,确保电厂的信息管理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促进电厂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推动电厂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7)通过系统提供诸如生产经营情况、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可用性等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提高信息资源流通速度和共享程度,达到纵向强化职能管理,横向加强综合协调的目标,为领导和决策层及时提供需要的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

8)在设计开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将充分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管理软件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现技术,如:计划与控制、ERP、MRPⅡ、成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建立以全面预算为龙头的化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全面提升;

9)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建成开放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厂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全面事中控制和全面事后考核、分析手段;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总结,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电厂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实现竞价上网提供发电实时成本。

10) 体现自、自适应的管理: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把流程处理的知识固化形成相应的文件包,支撑企业的;利用预算把隐形知识(经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变成显性知识,纳入知识库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潜移默化,增加企业战斗力。

11) 体现知识管理:发电企业知识就是嵌入在发电企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协作性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知识管理的包括:设备知识库(体系、标准、规程、制度、状态、维护、缺陷)、运行知识库(安全性、可靠性、可调性、性、燃烧优化、计划调度)、供需链知识库(物流预测、供应商评估、电力市场预测、同行及合作伙伴)、经营知识库(目标、预算、指标、费用体系、人力)。通过闭环的预算流程积累的定额、指标、预算等知识能够为未来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制定预算提供帮助。

12) 实现六个整合:

战略规划、业务计划、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的整合;

战略层、经营层、作业层三层组织机构协调流程的整合;

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互为支持的整合;

计划体系、目标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出题”、“解题”到“评分”的整合;

预算从制定、调整到考核评价周而复始的整合;

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整合

4 总体设计思路

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先进的ERP管理思想与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和控制流有机统一,确立以成本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效益和利润来经营和管理电厂的思想,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的信息系统。

从业务实现角度讲,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处理,采取以下实现措施保证系统实用化: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节点树,以利润和发电成本为树根,以经济技术指标和费用为两个分支,层层分解,一级保一级,确保低成本目标管理的实现。

及时统计:生产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实时系统及时统计;费用的发生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及时发生并反映到机系统中,及时统计分析;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根据需要及时产生,并到达指定的地点。

整理分类:对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并根据需要将信息及时传递到指定的场所。

及时查询:根据需要及时提供所需的任何时段的信息。

偏差分析:对预测和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差异进行自动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对达到报警界限的指标给出预先警示;对超过使用额度的费用实施不予接收,达到对指标的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

工作流转:通过对指标、费用及各管理流程的规范和规定,实现各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并提供工作及时性的统计分析结果。

安全保密: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需要和权限范围,对需要的信息实施严格的保密。

各种比较:提供同期、同类、同事件等的比较和分析。

工作提示:系统自动向相关人员提示和提醒当前需要处理工作。

从计算机实现角度讲,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先进性、可维护性、适应性、实用性,特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下:

系统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采用功能组态技术、流程组态技术、界面组态技术、报表定制技术、多级权限定制技术等,提高软件的开放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技术,提高软件的扩充性和可适应性;

运用组件技术,提高软件的复用率;

采用三层次(C/S/S和B/S)架构技术开发软件,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及异构数据库的适应性;

运用工作流自动推进技术,提供待处理工作的主动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racle、DB2以及第四代开发工具Delphi,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图形交互界面;

基于自适应体系架构的平台技术,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挂接;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知识的加工与抽取;

DL-PASA平台:主要包括DL-PASA-AIE应用集成环境、DL-PASA-WFM工作流组态工具、DL-PASA-RPTM报表组态工具、DL-PASA-FCM功能组态工具、DL-PASA-UIM界面组态工具、DL-PASA-SM权限组态工具、DL-PASA-REAL实时数据组态工具等;

通过对电厂已有MIS和电厂未来MIS的规划的统一考虑,提供友好数据接口,保留与未来系统接口;

运用面向对象技术,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度,规范代码管理;

通过设计文档将传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与面向对象开发语言有机结合,采用规范文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降低项目开发风险;

提供专用系统维护功能模块,提供权限控制的统一解决方案,将数据权限控制到字段级;

提供审批流转组态及定制功能,提供工作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提供界面部分组态功能,提高软件适应性;

将业务功能分析与软件维护功能分开处理,使分析任务单一化;

采用功能最小化的对象分析设计,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事前进行开发方法和模式规划,提高项目开发的可控性;

采用通用模板设计,统一软件风格,提高开发效率。

5 系统设计约束

在为电厂设计解决方案中,需要全面考虑电厂已有的环境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和对系统的要求:

电厂是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企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其现有的安全运行规程的支持;

电厂对生产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很高,设计时应充分予以考虑;

系统需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基本处理;

采用电厂现有MIS运行环境:服务器为IBM RS6000小型机,操作系统为RS6000 AIX,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DB2,以光纤通道为主干,一级交换机为155MD 3COM CB7000 ATM,二级交换机为10/100M 3COM CB3000;

系统界面需要清晰、友好、易操作以及图形化;

开发过程中用户需要参与开发方的开发工作(合作开发);

提供友好数据接口,全面考虑整个企业信息的数据接口以及相关数据的流向和流量等交互问题,保留与未来系统的数据关联;

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控制;

提供开放、实用、可扩充、维护性好的系统;

用户与开发方共同享有版权;

开发方需要提供后期技术支持和维护。

6 系统特点

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

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手段;

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企业实现竟价上网提供实时成本;

系统实际涉及生产经营的全方位和各流程,系统及时统计各生产经营任务的执行情况、完成情况及差异,为管理提供实时、准确和有效的信息;

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

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

参考:

第3篇

1.前言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好。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而要使管理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这就需要有一套符合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2.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2.1.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开放,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2.2.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

3)设备可靠性要求高

4)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

5)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

6)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

7)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3.中国发电企业信息化历程-从MIS到ERP

在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以手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

*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不及时;

*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

*信息纵向传递滞后,横向交换不及时;

*数据分散、冗余,信息共享性差。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各省市电力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成百上千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sePlanning)是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集成式信息系统。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一出现就被称为企业竞争的“必要武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全部采用ERP实现对生产经营的管理。

3.1.传统MIS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传统的电厂MIS是根据电厂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它基本上与电厂的行政管理体系结构相符合,各部门将其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通过一定的处理,供各类人员查询和统计,把用户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上,实现了无纸(或少纸)办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传统意义和功能上的电厂MIS只能起到比较单纯的数据收集的作用,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的功能,但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传统的MIS系统多处于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一般包括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政务管理系统等涉及电厂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的多种分立系统,它们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等信息的“截流”,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部分数据有冗余或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的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2)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厂领导在决定申报电量和电价时,不可能亲自去查阅大量基本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能散布在电厂各个部门,于是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3)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的台帐、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

(4)功能上缺乏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接口和相关的辅助服务功能,只实现了单一的接收信息和报价的功能。

(5)信息编码标准不统一,缺乏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不能实现业务整体集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

3.2.全局集成优化的ERP系统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的数据,合理规划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电厂的经营目标服务”。从需求来看,要求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以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和报价辅助决策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实时和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分析模型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电价趋势分析、预报以及报价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这样,传统的电厂MIS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厂需求,作为独立的发电企业,电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MIS,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将电厂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MIS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MIS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各类优化目标下的辅助决策,甚至给出推荐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减少盲目性,提高竞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

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将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增加设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资产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ERP的概念由美国GartnerGroup于90年代初首先提出,仅经过几年的时间,ERP已由概念发展到应用,并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最初ERP的思想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它一般分为财务、仓库、采购、分销、制造等模块。从广义来讲,电厂也是一个生产企业,它同样存在原材料的采购、存储、消耗,产品的生产销售、财务的结算。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在企业的流动。将ERP的管理思想和软件结构用于电厂MIS的建设中,是解决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的新需求的可行方法。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WorkFlow)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企业资产管理(EAM)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ERP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用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3.3.发电企业ERP系统的发展方向

发电企业的ERP系统实际上将信息、业务、人等全局资源进行有机集成。通过集成,使得流程得以疏通,效率得以提高,内部的各项管理控制程序得以真正贯彻。管理软件系统的技术焦点是集成,简单单一的系统容易实现,复杂系统需要解决系统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集成。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需要解决异构系统间的集成,解决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集成,解决业务层面上的业务逻辑集成等。ERP是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结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发电企业管理新需求的提出,电厂新一代ERP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大的发展方向。

基础业务平台:为了实现ERP系统的功能集成,应该使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业务基础平台,能够将具体业务功能与系统底层的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安全、权限、工作流、系统日志等)分离。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功能集成。

组件化: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化技术,实现业务功能的“封装”,建成组件库和企业业务模型库,以业务基础平台为基础,保证系统应用时可针对企业特点灵活构建,真正实现贴身化的服务。

第4篇

1.前 言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好。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而要使管理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这就需要有一套符合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2.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2.1.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 “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开放,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2.2.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 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

3) 设备可靠性要求高

4) 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

5) 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

6) 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

7) 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3.中国发电企业信息化历程-从MIS到ERP

在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 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以手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

* 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不及时;

* 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

* 信息纵向传递滞后,横向交换不及时;

* 数据分散、冗余,信息共享性差。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各省市电力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成百上千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是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集成式信息系统。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一出现就被称为企业竞争的“必要武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全部采用ERP实现对生产经营的管理。

3.1.传统MIS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传统的电厂MIS是根据电厂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它基本上与电厂的行政管理体系结构相符合,各部门将其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通过一定的处理,供各类人员查询和统计,把用户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上,实现了无纸(或少纸)办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传统意义和功能上的电厂MIS只能起到比较单纯的数据收集的作用,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的功能,但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传统的MIS系统多处于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一般包括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政务管理系统等涉及电厂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的多种分立系统,它们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等信息的“截流”,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部分数据有冗余或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的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2)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厂领导在决定申报电量和电价时,不可能亲自去查阅大量基本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能散布在电厂各个部门,于是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3)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的台帐、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

(4)功能上缺乏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接口和相关的辅助服务功能,只实现了单一的接收信息和报价的功能。

(5)信息编码标准不统一,缺乏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不能实现业务整体集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

3.2.全局集成优化的ERP系统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的数据,合理规划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电厂的经营目标服务”。从需求来看,要求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以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和报价辅助决策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实时和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分析模型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电价趋势分析、预报以及报价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这样,传统的电厂MIS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厂需求,作为独立的发电企业,电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MIS,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将电厂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MIS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MIS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各类优化目标下的辅助决策,甚至给出推荐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减少盲目性,提高竞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

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将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增加设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资产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ERP的概念由美国 Gartner Group于90年代初首先提出,仅经过几年的时间,ERP已由概念发展到应用,并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最初ERP的思想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它一般分为财务、仓库、采购、分销、制造等模块。从广义来讲,电厂也是一个生产企业,它同样存在原材料的采购、存储、消耗,产品的生产销售、财务的结算。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在企业的流动。将ERP的管理思想和软件结构用于电厂MIS的建设中,是解决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的新需求的可行方法。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Work Flow)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企业资产管理(EAM)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ERP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用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3.3.发电企业ERP系统的发展方向

发电企业的ERP系统实际上将信息、业务、人等全局资源进行有机集成。通过集成,使得流程得以疏通,效率得以提高,内部的各项管理控制程序得以真正贯彻。管理软件系统的技术焦点是集成,简单单一的系统容易实现,复杂系统需要解决系统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集成。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需要解决异构系统间的集成,解决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集成,解决业务层面上的业务逻辑集成等。ERP是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结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发电企业管理新需求的提出,电厂新一代ERP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大的发展方向。

基础业务平台:为了实现ERP系统的功能集成,应该使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业务基础平台,能够将具体业务功能与系统底层的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安全、权限、工作流、系统日志等)分离。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功能集成。

组件化: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化技术,实现业务功能的“封装”,建成组件库和企业业务模型库,以业务基础平台为基础,保证系统应用时可针对企业特点灵活构建,真正实现贴身化的服务。

第5篇

摘要:本文概述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分析了各层次模型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结构层次和模型;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不断推进,最终结果是使发电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集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达到既保证足够的机组安全裕度,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又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走“安全效益”型的管理道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发电企业目前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亟需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涉及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以生产经营的过程为管理重心,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控制,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ComprehensiveBudgetManagement)是依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分配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是对已经选定的各个决策方案,统一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和概括,借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限内所应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同时,又要以它为依据,作进一步分解、落实,使之具体化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单位在具体完成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各自应实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进行业绩评价的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在模拟和预算的基础上,据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电厂和电厂所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厂全年主要目标(利润、上缴、电量、费用、经济指标、燃料成本等),科学、合理地制定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系统通过及时统计各相关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出与计划指标或预测指标的差异,加强过程控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量本利管理子系统、费用管理子系统、指标管理子系统、综合计划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燃料管理子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等七个子系统。它以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强调过程与控制,强调绩效度量与整体最优,强调企业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全面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的有效推展,可促进发电企业组织扁平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库与生产数据库的形成与挖掘运用;抓紧企业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这两条核心流程;实施“低成本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系统总体构架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关键要抓住系统层次结构图的设计(即子系统的划分)。因此,为提高系统软件的生命力,应抛开企业具体的组织机构,以“过程集成”的方式,以业务过程为主线,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规划思想。

全面预算管理是电厂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电厂的高层(决策层: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基于预算控制的综合分析和挖掘,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财务分析、资产分析、电能报价支持等)、中层(管理层:汇集、整理、控制数据,对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相应工作及管理流程预算控制等)、基层(执行层:处理各类日常事物,产生数据并在环节间传递,进行单个环节或局部的分析)共同参与。根据ERP和MRP思想,以企业管理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为两个数据中心,以企业成本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为核心流程,建立涵盖企业利润成本电量、固定资产、指标管理、费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覆盖全厂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整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来要与财务会计以及集团公司的ERP进行整合,共享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第一期开发的六个子系统既是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是对这六个子系统效果的综合评价。各个系统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设计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电厂经营管理的龙头,它直接关系到全年发电量、利润、发电成本的完成。它由全面预算编制、全面过程控制、全面总结分析三部分组成。它要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由决策层(厂级),管理层(部级)、执行层(班级)三级控制,对实行成本战略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目标如下:

1)以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重组理念为基础,构筑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企业信息网,建立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2)结合电厂的企业特点,开发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创行业典型;

3)应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实施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分析、监督和考核工作中;

4)推行“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想;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管理思想;体现事先计划的正反预测及过程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思想;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管理的思想;推行精益生产和经营同步协调的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的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思想;推行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思想;

5)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制定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程序和管理标准,实施P(计划)、D(实施)、C(检查)、D(改进)循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6)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与目前的现状,确保电厂的信息管理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促进电厂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推动电厂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7)通过系统提供诸如生产经营情况、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可用性等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提高信息资源流通速度和共享程度,达到纵向强化职能管理,横向加强综合协调的目标,为领导和决策层及时提供需要的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

8)在设计开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将充分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管理软件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现技术,如:计划与控制、ERP、MRPⅡ、成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建立以全面预算为龙头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全面提升;

9)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建成开放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厂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

,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全面事中控制和全面事后考核、分析手段;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总结,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电厂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实现竞价上网提供发电实时成本。

10)体现自学习、自适应的企业管理: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把流程处理问题的知识固化形成相应的文件包,支撑企业的发展;利用预算分析把隐形知识(经验、技术、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变成显性知识,纳入知识库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潜移默化,增加企业战斗力。

11)实现六个整合:

战略规划、业务计划、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的整合;

战略层、经营层、作业层三层组织机构协调流程的整合;

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互为支持的整合;

计划体系、目标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出题”、“解题”到“评分”的整合;

预算从制定、调整到考核评价周而复始的整合;

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整合

12)体现知识管理:发电企业知识就是嵌入在发电企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协作性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设备知识库(体系、标准、规程、制度、状态、维护、缺陷)、运行知识库(安全性、可靠性、可调性、经济性、燃烧优化、计划调度)、供需链知识库(物流预测、供应商评估、电力市场预测、同行及合作伙伴)、经营知识库(目标、预算、指标、费用体系、人力)。通过闭环的预算流程积累的定额、指标、预算等知识能够为未来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制定预算提供帮助。

4总体设计思路

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先进的ERP管理思想与中国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和控制流有机统一,确立以成本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效益和利润来经营和管理电厂的思想,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的信息系统。

从业务实现角度讲,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处理,采取以下实现措施保证系统实用化: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节点树,以利润和发电成本为树根,以经济技术指标和费用为两个分支,层层分解,一级保一级,确保低成本目标管理的实现。

及时统计:生产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实时系统及时统计;费用的发生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及时发生并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中,及时统计分析;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根据需要及时产生,并到达指定的地点。

整理分类:对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并根据需要将信息及时传递到指定的场所。

及时查询:根据需要及时提供所需的任何时段的信息。

偏差分析:对预测和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差异进行自动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对达到报警界限的指标给出预先警示;对超过使用额度的费用实施不予接收,达到对指标的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

工作流转:通过对指标、费用及各管理流程的规范和规定,实现各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并提供工作及时性的统计分析结果。

安全保密: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需要和权限范围,对需要的信息实施严格的保密。

各种比较:提供同期、同类、同事件等的比较和分析。

工作提示:系统自动向相关人员提示和提醒当前需要处理工作。

从计算机实现角度讲,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先进性、可维护性、适应性、实用性,特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下:

系统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采用功能组态技术、流程组态技术、界面组态技术、报表定制技术、多级权限定制技术等,提高软件的开放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技术,提高软件的扩充性和可适应性;

运用组件技术,提高软件的复用率;

采用三层次(C/S/S和B/S)架构技术开发应用软件,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及异构数据库的适应性;

运用工作流自动推进技术,提供待处理工作的主动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racle、DB2以及第四代开发工具Delphi,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图形交互界面;

基于自适应体系架构的平台技术,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挂接;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知识的加工与抽取;

DL-PASA平台:主要包括DL-PASA-AIE应用集成环境、DL-PASA-WFM工作流组态工具、DL-PASA-RPTM报表组态工具、DL-PASA-FCM功能组态工具、DL-PASA-UIM界面组态工具、DL-PASA-SM权限组态工具、DL-PASA-REAL实时数据组态工具等;

通过对电厂已有MIS和电厂未来MIS的规划的统一考虑,提供友好数据接口,保留与未来系统接口;

运用面向对象技术,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度,规范代码管理;

通过设计文档将传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与面向对象开发语言有机结合,采用规范文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降低项目开发风险;

提供专用系统维护功能模块,提供权限控制的统一解决方案,将数据权限控制到字段级;

提供审批流转组态及定制功能,提供工作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提供界面部分组态功能,提高软件适应性;

将业务功能分析与软件维护功能分开处理,使分析任务单一化;

采用功能最小化的对象分析设计,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事前进行开发方法和模式规划,提高项目开发的可控性;

采用通用模板设计,统一软件风格,提高开发效率。

5系统设计约束

在为电厂设计解决方案中,需要全面考虑电厂目前已有的环境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和对系统的要求:

电厂是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企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其现有的安全运行规程的支持;

电厂对生产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很高,设计时应充分予以考虑;

系统需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基本处理;

采用电厂现有MIS运行环境:服务器为IBMRS6000小型机,操作系统为RS6000AIX,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DB2,网络以光纤通道为主干,一级交换机为155MD3COMCB7000ATM,二级交换机为10/100M3COMCB3000;

系统界面需要清晰、友好、易操作以及图形化;

开发过程中用户需要参与开发方的开发工作(合作开发);

提供友好数据接口,全面考虑整个企业信息的数据接口以及相关数据的流向和流量等交互问题,保留与未来系统的数据关联;

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控制;

提供开放、实用、可扩充、维护性好的系统;

用户与开发方共同享有版权;

开发方需要提供后期技术支持和维护。

6系统特点

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

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手段;

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总结,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企业实现竟价上网提供实时成本;

系统实际涉及生产经营的全方位和各流程,系统及时统计各生产经营任务的执行情况、完成情况及差异,为管理提供实时、准确和有效的参考信息;

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

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全面计划管理;火力发电企业;应用

一、全面计划管理概述

全面计划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其管理重点在于企业所有组织架构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全面计划管理具有全企业、全员、全过程等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实现则必须依靠企业管理工作目标化以及管理系统化。在全面计划管理体系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将更具科学性,企业员工也将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任务。

二、火力发电企业中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

将煤炭转化为电力是火力发电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电力的不可储存性使得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必须是同步进行的。全面计划管理有助于火力发电企业预先筹划全局以及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其在火力发电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销售特点决定了其全面计划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计划、生产技术指标计划、检修维护项目计划、技术监督项目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党群工作计划等。其中,生产经营计划在全面计划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他计划则是生产经营计划的辅助与补充。

三、火力发电企业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火力发电企业的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应包括组织机构、计划编制、审批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计划落实、监督、反馈、调整制度等一系列内容。

1.组织机构

火力发电企业需形成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最终决策部门,以计划、生产、经营、教育、党群生活等为基础职能部门的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的组成人员除需具备基础的检查、监督、考评职责和能力之外,还需对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职责和能力加以掌握与了解。

2.计划编制和审批制度

全面计划是指导火力发电企业年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其在制定过程中需与企业实际相符同时还需保证绝对的可执行度,其正式与实施还需经企业决策层审核批准;

3.计划落实、反馈、监督机制

在火力发电企业进行全面计划管理时,企业业务部门需担当执行部门和反馈部门,而全面计划管理部门则为计划监督部门,执行部门应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存在问题等反馈给全面计划管理部门,并由后者对其进行或定期或不定期地工作抽查。全面计划管理部门需将企业制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完场情况、存在问题及时汇报给决策层,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决策层则可根据其意见反馈对计划进度、工作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任务完成方式、方法及效果进行评估。

4.计划调整

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外部市场环境、设备和人员操作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其所制定的全面计划的准确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往往会与计划产生一定的偏差。对此,火力发电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既有的计划目标或指标进行调整,当然,企业计划调整并不是随意的,计划调整需有充分的理由,而决策者也应严格监督全面计划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调整原则进行调整。

5.奖惩机制

全面计划管理中奖惩机制的设立有助于员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面计划,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实现均有着重要作用。火力发电企业中的奖惩机制应坚持过程与效果并重、效益优先、不重复考评、灵活性与刚性并重的原则。

四、全面计划管理在火力发电企业应用实例

在对全面计划管理的定义、火力发电企业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及其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以本市某火力发电厂为例来说明全面计划管理在火力发电企业中的应用。

1.设立组织机构

依据前文所述的全面计划管理内容及其管理体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该火力发电厂首先成立了组织机构。在全面计划管理领导组中,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经营副总经理为组员。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提供具体的思路及策略,对全面计划中的各项目标及措施进行审核与批准,对计划的调整进行最终批准,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与指导,并针对执行部门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奖惩兑现。领导组下设了全面计划管理部门,部门主任作为部门负责人。全面计划管理部门在全面计划管理体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具体操作和执行。

2.计划编制、执行、监督和奖惩

确定目标是计划编制工作的发端,对于火力发电行业来说,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应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置于同等位置,而社会效益在发展目标中的占比理应高于经济效益,因此安全和环保是火力发电企业在进行目标确定时应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制定销售目标时,火力发电企业首先要对市场环境、生产设备的健康状况、生产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其中,火力发电厂在对市场环境进行调查与研究时,主要分析对象包括发电厂所在区的生产建设和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量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需求量;设备健康状况分析内容则包括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参数以及其运行时间、历次故障原因与检修等;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需对企业生产、销售岗位人员的知识技能、实践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岗位调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即我们所说的对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分析。各项计划初步编制完成之后,该火力发电厂的全面计划管理部门着手进行全面计划的汇总与编制工作,经由企业预算管理部门进行全面预算之后可形成全面计划管理目标责任书。领导组审批通过之后即可进行计划印发。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均需按照该全面计划管理目标责任书承担自己的工作指标与工作任务。

五、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水电厂;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理念;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制度

成本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必须严抓企业成本控制意识,做到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都重视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利用有效控制手段来对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成绩进行衡量,实施全方位成本控制,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提高发电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成本控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加强成本控制,积极创新成本控制的方法,提高成本管控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成本控制概述

成本控制作为水电厂进行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主要是在实际管理工作时对各项费用进行指导、调节和监督,将实际使用的费用有效控制在预算成本的范围内。成本的降低会提高效率、增加利润、节约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因此水电厂可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有效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水电厂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相关的原则:一是节约原则。水电厂作为能源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节约资源和能源,从物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加以优化,并积极改进相关技术,从而减少浪费现象,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二是目标管理原则。该原则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原则,其可行性对水电厂的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部门责任的迅速落实,便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实现成本控制的良性循环;三是全面控制原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将成本控制贯穿于全过程,强化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将成本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确保相关部门的业绩中的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和实效性。

2水电厂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水电厂作为一项大型水电工程,主要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工农业供水等综合效益。近年来,很多水电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严抓严管”和“两个转变”加以全面深化与努力推进,稳步改革,有效实现了自身的协调稳定发展。但是在成本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控制理念落后。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观念,缺乏市场理念,没有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控制成本,过于重视短期利益的实现,而忽视长远利益,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无法全面认识管理的范围,仅仅只对生产和办公环节的成本管理加以重视,而忽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片面认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效性。此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全面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为成本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事务,无法协调好各部门的职能,缺乏成本意识,导致成本控制成效的降低;二是全过程控制不力。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难以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仅仅只借助以往的数据来制定成本控制方案,导致方案单一化和表面化,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影响成本的核算;三是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费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但是水电厂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仅仅只对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加以考虑,而忽略相关项目的经营管理费用,并且只要求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控制,致使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性。此外,水电厂难以落实相关的责任成本制度,导致该制度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差,出现项目受损时无人负责、成本降低时无奖励的现象,严重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3加强水电厂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电厂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分析水电厂成本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由整体成本管理结构的建立到具体账务处理流程严格按照准则要求执行,提出转变成本控制理念、加强会计核算、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和引进市场机制并明确责任目标的应对措施,立足水电厂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水电厂经营的效率效果。

3.1转变成本控制理念

水电厂要想强化成本控制,必须遵循“分级管理,统一预算”的原则,科学制定成本预算方案,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应提高战略成本理念。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比较和分析成本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成本,有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二是应利用“纵横沟通”的方式编制成本预算。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话时,应对成本预算的相关要素加以及时修正,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应对成本预算定额的准确性加以强化。水电厂应科学预测投资效益最大化和成本费用的概算,对短期预算和长期滚动预算进行合理编制,从而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现金流量和资金等;四是应对预算和实际差异分析加以重视。在经营过程中,应重点分析实际与预算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3.2加强会计核算

水电厂产生的费用都属于生产成本,根据其本身可控弹性及可预测性的特点,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其中可控成本是指根据多年的经验可做出预测、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使用部门控制影响的成本,包括材料修理费、管理服务费等;不可控成本主要是按规定比例计提发生的成本,包括计提的各项税费。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可控成本的控制,可将可控成本根据费用类型和管理要求划分到部门责任成本。水电厂在强化会计核算时,有效设置费用辅助对象将费用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并严格遵循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保证核算工作的明确化、简单化和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归集和分摊成本及费用时,必须要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水电厂在对成本控制制度加以完善时,可从三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加强控制机组维修费用。水电厂应对费用、工时和材料的消耗定额预算加以重视,采用“先技术鉴定后更换”的原则更换设备,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同时应对易损坏的设备进行科学储存,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库存积压的降低,并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促进维护费用的降低;二是加强采购成本管理。成本支出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物资采购,其对水电厂发电质量、成本降低、资源整合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可采用公开招标竞价的方式,实行阳光采购,保证采购过程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三是强化管理费用的控制。应尽可能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对日常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和办公费等支出加以合理控制,精简工作人员,降低人工费用,有效监控预算的具体执行状况,保证会计稽核审查工作的效率。同时应对财务检查工作纪要重视,对超支预警机制加以建立,定期分析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做好财务总结工作,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

3.4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明确责任目标

水电厂可对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找准关键领域和业务重点的绩效指标,并将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同时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奖惩兑现和绩效考核活动,并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控制成本。此外,相关部门应以成本控制为重点,以自身职能特征为依据对责任目标加以明确,有效划分审批程序及其权限,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机制的高效性,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当然,水电厂应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加以有效发挥,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实现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加强预算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估,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从而合理控制成本预算。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应积极参与到项目投入与规划的价格评审、经济评审和可行性论证中,保证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水电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控制理念落后、全过程控制不力、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等,导致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积极遵循节约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全面控制原则,转变成本控制理念,加强会计核算,完善成本控制制度,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明确责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和健全成本控制体系,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胡军萍 单位:湖南省东江水力发电厂

参考文献:

[1]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曹明才,徐建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部分企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2,(12).

[2]胡东泉.关于新时期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3]戴冀芳,欧阳,姚丽琼,李欣.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对策——以宁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0).

[4]苏扬.基于内部控制的凤滩水力发电厂成本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3.

[5]鲁斌.新时期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解决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5).

第8篇

关键词:火电厂 生产 统计 管理 系统

火电厂企业主要运营电力资源,它为广大社会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但是,上网电价几度下调,电量指标长期不足,发电企业盈利空间减少。为了保持合理的成本效益比率,火电厂企业要从计划“龙头”抓起,从统计管理抓起,用计划与统计的并行结合,相辅相成,为火电企业提供科学系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为火电厂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力的计划性依据,保证火电厂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1 当前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现状

火电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也呈现出其弱化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统计内容与方法滞后而缺乏应变性。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之下,生产统计的功能注重于“唯上”,只作为向上级汇报的报表形式,在生产统计的内容上仅仅体现出产品产量和资产规模等,而涉及火电厂的生产质量、经济效益与竞争性指标的统计内容偏少,这使得传统的生产统计显现于记录与汇总阶段,而缺乏对市场反应的多变,对与火电厂企业相关的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无法体现生产统计对火电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测与决策性的作用。

1.2 生产统计中的成本管理控制意识淡薄。由于生产统计的传统附属性地位,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不成为管理考虑的范畴,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即可,火电厂企业在多年的运行当中,没有运用生产统计进行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也没有精打细算的经济市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1.3 计划统计系统的开发缺乏可度量性。在传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规范,使统计文档的编排随意而散乱,缺乏规范化,致使整个开发过程不可控,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和预测。还有一些相对静态的功能,如: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数据的简单统计等,其功能还是过于简单化,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火电厂企业进行生产统计指标管理的策略性分析

2.1 强化管理决策层的生产计划统计概念。首先,要进行火电变革意识下的概念转变,突出生产计划统计的独立,转变过去单纯向上级汇报的形式转为对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从附属的地位和职能转为独立性的地位和辅助管理职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把握与分析,预测市场运行变化情况,进行辅的生产计划统计,从传统的“后台”走向“前台”,为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2.2 增强火电厂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功能。在诡谲变幻的市场风云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多端,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也在时刻发生改变,为了应付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立足于市场,火电厂企业就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自己的头脑,不依赖于计划任务,用自己的成本控制来增强竞争力,加强生产计划统计的各项指标的辅助,将成本控制纳入生产统计考核范畴,用科学系统的生产成本控制理论,来指导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3 构建科学、全面而高效的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要建立闭环式的综合计划管理控制系统,将计划与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加强火电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七个模块的内容对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进行构建,这些模块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为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服务。

①整个系统的维护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的计算机用户进行权限设定,普通的用户只能进入查询、申请等界面,而特殊的系统用户则可以进入系统,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运行设定。该模块对系统的初始化进行定义,并对统计指标进行分解与组合。

②综合计划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内部的各项子专业系统进行数据审核与汇总,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报表填报,然后再根据火电厂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平衡与调节,完成计划的上报与分解和下达任务。

③数据接受与采集模块。这是一项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模块,它负责接受上级的计划指示,同时根据火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录入,完成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

④综合统计模块。在上述模块的基础录入数据的构架之上,用该模块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分项与综合性报表,从各分项报表的内容中掌握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进行统一的汇总处理,以实现对外界的统一统计口径。

⑤经济活动分析模块。用综合统计的分项与汇总结果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再执行相关的计算程序,以柱形图表或数据的直观表达方式,多维化地体现火电厂企业的各生产统计指标的完成情况,准确而具体地为管理决策层提供统计数据支撑。

⑥分析预测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从而对市场形势之下的统计指标分析和预测,采用其中关键的重要预测值,为火电厂企业进行未来的预测支持。

⑦数据上报及模块。根据上级行业部门的要求,必须按期对企业的生产计划统计报表进行上报,并进行公开化的统计信息查询工作。

3 结束语

火电厂企业事关重要能源,其电力资源的服务性高低程度决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火电厂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产计划指标统计的重要性,用统计中的成本控制计划来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比率,在经济生产运营活动中,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构建统合计划管理系统,通过对生产计划和统计的预测性分析,进行统计数据的数字化录入与查询,用各分项的统计报表控制和汇总的统计报表,实现火电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化,用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满足火电厂企业日益复杂的计划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彦玲.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统计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3).

[2]霍丽敏,崔和瑞.火力发电厂成本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第9篇

热电联厂电厂简称热电厂,其经营的业务主要是热电联产,其是集中供热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电厂生产电能的方式比较特殊,在燃煤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会带动汽轮机进行发电,还有一部分可以提供热量。热电厂可以提供热源,而且在生产电能的过程中,具有环保意义,其可以节约能源,可以减少生产电力产品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热电厂在经营的过程中,亏损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大型热电联产电厂每年亏损量多达上千万,这主要是因为热电厂没有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其仍然采用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无法与当前市场环境相适应。在发电的过程中,缺乏节约能源的意识,如果热电厂在成本管理时仍然采用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管理方式,会导致热电厂连续亏损。热电联产电厂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体系有着较多的漏洞,比如成本管理的范畴划分不够明确,成本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等。在之前计划经济的影响下,热电厂的管理人员比较重视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了在电力产品供应以及销售阶段对成本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环境的改变,热电厂之前的成本管理管理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热电厂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可以提高热电厂的经营效益,但是由于其成本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采用的管理方式也不够先进,制约了热电厂的发展,而且造成了热电厂连年亏损的发展现状。

2战略成本管理在热电联产电厂中的运用

2.1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

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主要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降低资源与资金的浪费,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对热电联产电厂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时,还需要结合热电厂的发展现状,要提高热电厂经营的效益,还要加快热电厂的发展速度,提高热电厂生产体系的效率。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其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可以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制度,可以降低能源的损耗,可以改善热电厂亏损的现状,经过实践发现,在热电联产电厂中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热电厂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2.2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现状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很多热电联产电厂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以及效益,都应用了战略成本管理制度,其具有经济环保的意义,可以有效降低电能生产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健康、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践发现,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制度后,热电厂在燃煤的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大大减少了,可以缓解我国温室效应,可以提高管理的效果以及水平。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热电联产电厂在当下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臻成熟,热电联产电厂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原料上涨以及竞价上网的多重压力,经济效益也逐年下滑,一些中小型的产电厂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热电联产电厂如何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不断的发展起来,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必须要将其较为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转变成适应市场的发展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在热电联产电厂巧妙的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科学方法,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3热电联产电厂SWOT分析

所谓的SWOT分析是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应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发展战略。我们通过对热电联产电厂的SWOT进行仔细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当下,热电联产电厂的强势主要在于热电联产电厂的供热过程在当下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垄断性,而且电力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电力产品的费用回收也具有非常好的保障;与之相对应,产电厂的弱势则是单位的造价过于高昂,而且产电厂内部人员的成本也非常高昂,工厂在发展过程中所执行的各项政策不够灵活,除此之外,财务支出的费用也逐年递增,企业的成本转移能力非常有限;说到产电厂在日后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主要是就全球环境来看,供热市场依然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技术经济效益也非常的明显,煤炭资源与热点资源的价格一直处于一个联动的状态,对于产电厂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威胁主要存在于,首先计划内的用电量肯定会出现降低,煤炭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出现上扬的趋势,在供热环节中,用户的制约性比较大。

4热电联产电厂的价值链分析

我们透过对热电能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简要的分析之后可以知道,包括煤炭供应商在内的原材料供应方以及包括用电企业在内的下游制造商对于产电厂的成本影响与其他供应商来讲,影响最为明显,我们从实际情况来看,热电企业的规模和大型的发电企业来对比的话,无疑是比较小的,它们不能实行购买优惠政策,只能购买价格稍高的市场煤,在这种情势下,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些信誉状态良好的供应商组成战略伙伴,甚至参与到煤炭的运输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来降低成本。而针对下游企业,完全可以采取缩短价值链和延伸价值链的方法,使用共同投资传热通道的方法以及参与热企业投资的方法,从而推动自身利益的稳步提升。

5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