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

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企业 海外战略

星巴克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在全世界53个国家与地区拥有17420家零售店。星巴克于1971年成立,最初为优质咖啡豆的经销商,后再公司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的带领下转型为同时提供咖啡豆与现磨咖啡饮料的综合型咖啡零售商。自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后,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星巴克咖啡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星巴克出品的咖啡豆已经成为了咖啡品质的保证,同时星巴克咖啡也成为了一种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咖啡文化。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星巴克咖啡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00家,并且在未来几年内还会保持快速增长。

星巴克的成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点的成功。事实上无论是企业文化,品质控制,员工培训,营销策略等各方面星巴克都为零售企业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我此次参观而言,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星巴克在金融危机企业受到严重打击之后,对公司的经营战略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与众多美国企业恢复缓慢相比,星巴克在遭遇到08年金融危机后,仅仅在09年一年表现出了业绩滑落,10年的业绩收入就迅速恢复到08年之前水平。因此探究星巴克如何在金融危机后如何成功开发海外市场对我国零售型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值得借鉴的作用。

星巴克海外战略的成功是星巴克自金融危机以来的主要业绩增长点。在海外战略上,星巴克采取直营店加加盟店的形式。直营店可以保证公司在一些重要城市的市场占有份额,同时可以使其能够更好的跟踪市场走向以及顾客需求。加盟店可以帮助公司减少资金压力,同时分担风险。

继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星巴克将海外扩张的重点放在中国,印度和越南三个亚洲国家。截止2012年5月,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已经拥有超过600家零售店,并计划到2015年底再开1500家零售店,其中绝大多数新店都将位于各二线城市。同时为了配合各国对咖啡以及轻食的不同口味,星巴克会根据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星巴克根据欧洲消费者对咖啡豆烹煮方式的不同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并增加了多种浓缩型的咖啡品味。在中国,星巴克调整了各种甜品的口味来配合中国人饮食习惯。此外,星巴克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合各国建筑风格在装修风格也会根据当地建筑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会继续保持星巴克咖啡所特有的元素和装饰风格。

当然星巴克还会利用其零售店和其他销售渠道推广期包装类产品,尤其是最新的VIA系列。VIA系列推出两年半之后,在美国市场上已经超过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因此星巴克将在加拿大、英国以及日本市场上加大对VIA系列产品的推广。同时也会根据各国的节日习惯,推出一些特殊节日的产品。例如在中国市场上所推出的端午节粽子以及中秋节月饼就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

当然作为高品质咖啡饮品零售商以及咖啡文化的传播者,星巴克根据亚洲消费者对咖啡认知缺乏这一特点,推出各种咖啡讲座和培训以及在各零售店都推出各种咖啡知识的宣传手册,提高消费者对咖啡产品的认识,加深其对星巴克咖啡品质的认同感。这将有助于星巴克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此外,组织一些消费者前往星巴克咖啡产区参观等活动也能向消费者提供其对品质控制的重视程度。

星巴克的海外战略较其他美式快餐类餐饮相比,要落后很多,但是却能够后来居上。其快速有效的扩张策略,适度的本土化以及对消费者的适当引导使的星巴克在很短的时间内开拓出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事实上,很多跨国连锁企业都会面临本土化的挑战。如何在本土以及保持自身原有风格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这个挑战的关键。星巴克之所以成功,是其在本土化之余,始终保持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咖啡品质以及星巴克咖啡文化。星巴克所采用的咖啡豆是原产地委托种植和生产,这将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咖啡豆的品质和供应量。同时虽然在店堂装饰,轻食等方面会根据各国文化、饮食习惯作出调整,但是为顾客提供轻松舒适的休闲场所这一星巴克咖啡文化却在世界各国的咖啡店内保留了下来。

第2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第3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3):92-98.

第4篇

关健词:金融危机;出口结构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此次经济危机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溢出传染性以及极大的危害性,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GDP的40%左右也是由出口拉动的,所以在金融危机阴影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的冲击最大。

2008年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19%,11月陡然下滑至一2.2%。时光进入2009年,降幅从个位数扩大至两位数,5月份达到了,-26.5%,创下了当年月度最低值。

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外贸出口也曾经一度遭受重创,但当年外贸出口仍实现了0.5%的增长。而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出口累计降幅达到16%,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给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压力,但是并不意味着外需随之消亡,外贸随之被忽视,其实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优化外贸结构、扩大市场的良机。

20世纪90年代,宏基集团的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 (Smile Curve),阐明了产业链上附加价值的分布规律。微笑曲线分为三段:左段为研发、设计,中段为组装、制造;左右段为服务、品牌。这三类产业结构构成一个类似笑脸的符号,左右两段为附加价值高的区域,中段为附加价值低的区域。它们对应的产业模式分别为:左段为原始设计制造商(ODM),中段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右段为自有品牌制造商(OBM)。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也是微笑曲线的底部,是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就是朝两端发展走研发或者品牌经营的道路。

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合同法推出等因素的冲击,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中国制造业已经表现出难以为继的态势。我国长期依赖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出口产业链收到极大的冲击。造成我国处于一个低端位置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前期处于新的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这一期间的主要表现就是重化工业。日本在50年代70年年代的经济结构也是处于此种状态。重化工业是经济快速增长期的特征。

另外出口贸易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对科研开发不足,导致大部分企业都是作为OEM为国外企业做贴牌加工,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

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内在要求,金融危机又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外部条件。事实上,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市场驱动的还是政府主导的)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且将沿着原有轨道继续下去。 由于产能限制,在一段时期内许多企业没有拓展欧美以外西方国家的市场,此次危机导致的欧美西方国家市场大幅萎缩产能过剩也是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的良机。据海关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向美、日、欧出口明显减少。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向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而2009年前8个月,巴西与我国双边贸易总值为254.1亿美元,跻身我国前10大贸易伙伴行列。拉丁美洲、南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近年来经济发展也较快,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值得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加以关注,大力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因此,要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压力,就应该摆脱单一的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只有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来拓宽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才能分散我国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就企业而言对于新市场的开拓除了在营销手段上要有区别于欧美(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对于产品开发也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风俗习惯进行有差异化的设计与开发。以我国手机为例我国手机由于价格低廉,性价比高在印度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原本已经过剩的产能得到了有效的分化。

第5篇

【关键词】微观审慎,宏观审慎,金融危机,银行监管

一、银行宏观审慎的理解

与微观审慎相反,宏观审慎是在微观审慎的基础上对微观审慎的升华。微观审慎顾名思义,注重的是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和风险的评估预测与解决,而宏观审慎则着眼于整个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对宏观审慎进行了较为精确的阐述:首先宏观审慎政策是逆周期政策;其次,宏观审慎政策目的是在面对市场失效的危险时使整个金融市场能够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最后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复杂化。银行宏观审慎关注的是银行在运行周期内的波动性引起的银行即整个金融机构面临的系统风险,从宏观的、非周期性的视角采对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以求达到银行企业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并保证国内货币的稳定。

二、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必要性

国家监管局对银行的监管普遍采取两大方式:审慎性监管和限制性监管。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金融危机的扩散和危害,转变银行监管制度,使银行监管由限制性监管转变为现在的审慎性监管,并从微观审慎监管中升华到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业而言,是预防金融风险的最有利方式。

(一)直接目的不同。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目的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爆发;而宏观审慎尽管的直接目的是防范金融系统危机的爆发。

(二)最终目标不同。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或者成为投资者或存款人的利益;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危机下银行的损失,以及整个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风险的模型不同。当银行采用微观审慎对银行进行监管时,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外生风险,对整个金融行业而言属于不可分散风险;而采用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时,银行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内生的,并不存在与整个金融行业,因此其危害性较小而且容易解决。

(四)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性和共同风险暴露的关系不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下,金融机构间的共同风险的暴露并不认为是有关联的;相反,当采取宏观审慎制度进行监管时,整个金融机构间共同风险的发生被认为是有一定联系的。

(五)审慎控制的衡量标准不同。以单个金融机构为单位实行自下而上的衡量方法是银行微观审慎控制下的衡量标准;与微观审慎不同,宏观审慎是以整个系统范围为单位实行自上而下的衡量方法的。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将不断扩大,而其中蕴藏的系统风险更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将无法做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衡量。另外,微观审慎监管下,银行对市场面临的顺周期性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相反,缓解顺周期性导致的风险积累,将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任。同时,宏观审慎还能实现对市场流动性的有效监管。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临的资金流失的重大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也正是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的。因此,实现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转到宏观审慎是一种很好的关注资金流动性的方式。结合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微宏观审慎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实行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和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它是有效预防金融风暴的发生,保证整个金融体系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

三、金融危机下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人至今仍心有余悸,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原有金融生机是国家金融机构的重任。同时,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金融改革方案更是全球性的当务之急。将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加大和完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银行业面对金融风险的必选之路。

(一)关注欧盟,遵循央行监管。面对金融风险的袭击,欧盟实施监管改革中,建立了一个新机构:欧盟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其旨在汇集和分析有关金融市场稳定、宏观经济条件和所有金融部门宏观审慎发展的全部信息。因此,关注欧盟应对系统风险的相关对策制度,是银行面对金融危机的威胁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更要结合实际国情,遵循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政策的趋势。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同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加入欧洲联盟,因此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必须始终遵循中央银行的审慎政策。中央银行具有理想的能力来监测宏观经济的变化,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可能对杠杆和风险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把宏观审慎职责集中在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带领和引导国家银行业从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齐心协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

(二)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双管齐下。宏观审慎是在微观审慎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是微观审慎的升华,但这并不表示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时只有采取宏观审慎的应对策略,相反,应该将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使二者并肩作战。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管理理念中也可以发现,其二者各有侧重,同时也各有重任,任何一方的失职,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金融风险。

(三)设计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风险都是潜在的,危机也是无形的,银行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多大的市场无限是无法直视的,而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汇总进而对金融形势进行评估和预测,在对银行面临的风险的预测的前提下,争取将风险降至最低直至消失,是银行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也是银行实现监管制度由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的关键。

结论:银行业面对的无论是潜在的非系统风险还是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实现银行监管制度的宏观审慎,使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肩作战,不仅是银行从金融危机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完善银行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中国金融研究 》2012年5月

[2]巴曙松 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

[3]李妍 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 金融研究 2009年8月

第6篇

2008年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但受冲击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却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危机过去5年之后,美欧特别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复苏迹象,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却有越陷越深之势,至今危机影响犹在,经济仍在低谷徘徊。同时,经济金融风险亦越来越敏感。

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允许外国投资进入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个深刻教训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者将其投资转向国外,以追求比在国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新兴市场迫切需要得到这些投资以利于开展各种开发项目,因而也十分欢迎这些外国资金流入本国。

当时,从泰国到南非,各种贷款和资产性投资都增长得很快。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成长,一切看上去都似乎相安无事。但随着投资增速减缓和一系列银行危机事件,巨额短期资金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外流。数额巨大的银行贷款都需要按时偿还,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

由于这些国家中大多数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因而只能依靠抛售外汇储备进行干预,直到几乎耗尽。许多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期获取所急需的短期资金,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他们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这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商业和经济出现急剧的衰退,最终爆发亚洲金融风暴。

到2000年,大多数国家经过减缓产出增长、降低实际工资、重新安排债务以及贸易顺差等调整措施,终于从危机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经济增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病毒只不过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他们在静悄悄地等待着下一轮投机热潮的出现。

这种投机热潮的危害性很快就酿造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必须看到的是,正是从亚洲金融风暴中抽身的发达经济体投资投机资本回到本地区后,不改兴风作浪的本性,最终从发达经济体引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过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投资投机机会减少,投资者和投机者又转向新兴市场,以追求比在国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一个轨迹是,发达经济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地经济影响,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而大肆放水的货币在本地很难寻找到投资投机机会,都溢出到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甚至投机。其中一大部分是短期资本的投机目的。

当这些海外投资或者投机资本看到新兴市场被炒作投机的泡沫风险很大,自己已经赚得盘满钵满,而发达经济体的本土经济复苏、投资机会出现时,就会果断撤离新兴市场,使得新兴市场各种经济金融风险凸显甚至爆发危机。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逐步退出,发达经济体资本撤离新兴市场的几率在增大,高盛、大摩等海外投行就是基于此而建议投资者减配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体国家特别是外汇储备大国的中国一定要密切关注投资者减配和撤离新兴市场带来的风险,要有预防包括房地产泡沫等被刺破爆发金融动荡的预案和对策。

第7篇

【关键词】民间融资 社会危害性 规制 理念 限度

【中图分类号】D924.33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融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河北的“孙大午案”到“吴英案”再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公权与私利该如何平衡?民间融资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何在?可以说没有哪个问题能像民间融资这样引起法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乃至社会公众如此广泛的关注,没有哪个罪名能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那样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诟病。刑法的效力既取决于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又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其认可度,后者是影响法律效力的终极决定性因素,因此审视民间融资的刑法规制问题不仅事关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也事关刑法规范自身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民间融资犯罪化的制度动因

民间融资是一种基于民间信用关系的资金往来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社会集资等多种形式。它处于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之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民间融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融资的管控力度,但民间融资仍然繁盛。

民间融资的存在机理。对于民间融资的存在原因,学界公认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除此之外,我国民间融资存在机理还包括下列方面:

一方面为融资结构变迁的必然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都包括两部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以国有大型金融企业、银行为代表,非正规金融以民间融资、借贷等为体现。从企业的融资源头来看,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向银行或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融资。从总体来说,外源性融资能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分析,在过去40多年中,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引导正规的金融机构向民间提供贷款几乎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发挥民间融资的作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考察世界各国近三四百年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各国的融资结构变迁均呈现出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移的态势。但各国在处理融资结构战略上,存在着自然演变型和政府干预型两种不同类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自然演变型,以美国、英国等为典型。日本和韩国则是政府干预型的代表。②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融资结构必然会经历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变迁过程。从长期看,我国融资结构战略是从间接融资主导转向直接融资主导,短期内我国适合采用自然演变型的融资结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的民间融资发展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民间融资是社会变迁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国家的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金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社会各类主体对金融有现实的需求,金融成为其获取资源的重要管道与途径,应该面向普通大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金融活动成为市民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金融活动呈现出主体更具包容性和福利上更具普惠性的特点。金融成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常态社会生活,追求财产性收益成为百姓的普遍要求。在当代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刺激了长久以来隐藏的“追求财产性收益”的欲望,民众要求更多的投资和理财渠道,金融社会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同时,我国社会金融化程度逐步增强,这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活动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据相关研究发现,民间融资的规模、发展水平和民间投资的规模、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民间投资水平越发达,民间融资活动越是活跃,“民间投融资”共生演进,二者在规模、结构等方面相互适应,从而通过分工、合作提高彼此生存和发展能力,使二者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提高机会。实践证明,民间融资的存在有着客观的经济规律,是在有限或无限的平民百姓和中小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是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经由选择演化而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理性的限度。

社会危害性:民间融资危害了谁的利益?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民间融资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但在具体的民间融资案件中,率先向司法机关报案的往往不是集资群众,而是当地垄断金融机构,“受害群众”对司法机关的“积极作为”并不领情,出现刑法打击和社会公众认同的背离。民间融资为什么被群众认可但却被司法机关贴上“犯罪”的标签?民间融资究竟侵犯了谁的利益?又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生成是社会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整合。”③犯罪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是统治阶级把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对之动用刑罚的根本原因。“对于社会危害性的理解,可以从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着眼,也可以从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入手。但从终极意义上讲,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最终体现为对社会生产力的阻碍或破坏。”④在犯罪圈的界定上,要求立法者以生产力标准评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之有无和大小,把是否有利生产力的解放、发展、保护,作为检测、评断、衡量行为之罪与非罪的终极标准,凡是与现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行为,都是立法上必须加以否定的、应该认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在我国,生产力标准又可以解构为四个具体标准:改革开放的标准;发展经济的标准;科技进步的标准和公平竞争的标准。⑤以此标准来衡量民间融资行为,民间融资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繁荣。以发展经济标准来衡量,民间融资行为发源于民间,是典型的契约行为,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通过灵活的民间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完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以科技进步的标准来观之,好的法律制度必须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性,民间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客观经济规律做支撑;公平竞争标准要求法律尤其是刑法为社会主体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打击、制裁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以此四个标准来衡量民间融资行为,民间融资行为完全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行为,何来社会危害性?现行刑法对民间融资行为的打压显然是从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定位犯罪的体现,认为民间融资侵害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实际上是损害了国有垄断金融机构的利益,却完全忽略了民间融资行为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看不到民间融资行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刑法应当客观公正看待民间融资行为的性质,如果漠视民间融资行为的客观性和民众的正当需求一概将其犯罪化,必然得不到社会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也损害自身的权威。

刑法规制民间融资的理念

虽然民间融资行为总体上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刑法应当远离民间融资。出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降低金融风险和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考量,刑法应当对民间融资进行规制。而刑罚本身的“双刃性”决定了刑法在规制民间融资时必须在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之间进行谨慎的理性选择。

确立保护公民财产权利的理念。现代刑法应当以保护公民权利为己任。基于国家保护尊重国民和基本人权的原则,生命、财产等个人法益等应当是刑法优先保护的对象,而经济安全、公共利益等社会法益不应当被认为是超越个人的统一的社会利益,而应看作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体。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享有的经济自由权利,决定了刑法对市场主体经济自由的限制应当限于其滥用经济自由对其他平等主体或社会、国家公共利益造成伤害(或危险)的场合。而大多数民间融资行为本身并不存在具体的法益侵害,本质上违反的只是政府的行政命令,不应纳入刑罚惩罚。如果坚持认为民间融资侵害了现有的金融秩序而将其犯罪化势必扼杀公民的财产权利。刑法应当重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因为保护公民应当首先是保护其权利,而不是保护其利益。

尊重民间融资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现代刑事立法越来越讲求科学、理性。事实也无数次证明,与客观经济规律相悖的法律不会长久。科学、理性要求刑法在规制市场经济时,应当基于市场经济的发生机制和作用机制,尊重其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而民间融资背后有着复杂的客观经济规律,“金融抑制性”、融资结构的变迁规律以及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在我国是长久存在的,刑法应当对其予以充分的尊重,否则不仅公民民间融资的正当权利被剥夺,同时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秉持适度包容意识。刑法是最后法,刑法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刑法应当比其他部门法更具有包容性。“生产力和经济模式变化,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和首要标志。同时也会引起危害行为的种类、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行为的法律评价也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它是确立行为犯罪化、非犯罪化的最终依据。”⑥犯罪变化、犯罪圈的伸缩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的有机关联。如果犯罪圈太大,会在遏制犯罪的同时挫伤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犯罪圈太小,则可能助长经济犯罪从而最终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犯罪界定的这种利弊交织的“两难局面”要求立法者在圈定经济犯罪时要与时俱进,及时地实现行为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如果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助于维护国家金融秩序,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话,那么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无人可以匹敌,甚至有的已经成为世界500强的背景下,仍然固守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打击则实属不必要。刑法应当树立适度包容的意识,尤其不能成为阻碍民间融资发展的绊脚石。

刑法规制民间融资的限度

公权力的行使是要在社会需要的限度内,重建自由秩序,并不是为了给权利和自由设置枷锁和羁绊。考察民间融资的刑事治理效果可以看出刑法的适用完全脱离了刑法的本性,变成了垄断金融机构维护自身利益的“御用工具”。而刑法的本性和地位决定了民间融资的刑法治理应当保有必要的限度。

最后性原则。刑法谦抑的理念指引着刑法发展的方向,刑法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法益的保护不仅仅只通过刑法,而应当通过包括民商事法律、经济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内的法律体系来实现。基于刑法最后法的地位,刑法对民间融资的调整应当在其他部门法无力调整或无法调整时才出手。究其本质,民间融资过程本身是订立契约、履行契约的过程,是公民、企业之间意思自治的行为,只要形式合法,要充分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调整。同时制定完善有关民间融资的民商事法律,加强对民间融资的行政监管。只有在市场本身无法有效调节,民商事法律无力调整,超越了行政监管的范围,才考虑运用刑事制裁的手段,从而为民间融资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有限性原则。刑法所要维护的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刑法对行为犯罪化之前应当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谨慎的权衡。对于民间融资这样内生性、自发性的行为,因为其行为客观上本来就没有多大的社会危害性和物质损害,社会公众又普遍对其予以认可,立法者应当及时将其非犯罪化。当前首要的是限缩民间融资入罪的范围:

一是融资手段的限定。民间融资行为本质是一种出租或出借资金的行为,其行为的成立必定包含融出方和融入方两个主体。对于融入方来说,为了能够融到所需要的资金,必定会采取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其中当然包括融资之前明确如实告知时间、利率风险的合法行为和采用诈骗融资的非法手段。笔者认为,对于前者,司法机关实在没有干预的必要,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刑法果断出手。要摒弃从结果来推主观的现行司法定罪模式,对采用欺诈型手段融资的行为予以犯罪化。

二是从资金用途上限定。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现代信用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商交换基础之上的,其运动过程是以产业循环为核心。信用资金的正常归还特别是利息的支付显然应当需要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否则,信用难以为继,信用链条会随时断裂。⑦对于融入方来说,如果用于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从经济学角度和法律角度来说融资者并无非法占有的恶意,也具备偿还本息的能力,即使因为正常的经营风险无法偿还也应当非犯罪化。而如果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则理所当然应当犯罪化。

被动性原则。基于刑法“以恶止恶”的本性,刑法本身运用不当就可能成为社会的灾难。自由是刑法追求的价值之一,刑法对自由的追求是通过对自由限定范围并在其范围内保护自由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刑法应当在保护自由和限制自由之间保持必要而恰当的平衡。民间融资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刑法如果主动介入的话,势必会破坏市场经济活动,扼杀公民的自由融资权,因此刑法应当在融资活动造成具体损害即有具体的法益侵害时才出面,其前提必须是有所谓的“被害人”报案,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介入。而如果没有被害人的报案,刑事司法机关完全可以放任不管。

总之,民间融资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刑法不应当也不应该过分干预。刑法应当纠正长期以来对民间融资的过度干预问题,控制其介入的广度和深度,以适度性证成其正当性。当然,“每一个法律的改变,都要求一场针对既存利益的斗争。”⑧这依赖于刑法的宽容,更依赖于政治上的宽容。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LX13-325)

【注释】

①⑦朱新蓉主编:《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50页,第47页。

②劳平:《融资结构的变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3页。

③④⑥许发民著《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第99页,第107页。

⑤陈兴良:“论生产力标准及其刑法意义”,《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8~179页。

第8篇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金融业发展和贸易行业的发展更是遥遥领先,进一步证明了马太效应的科学性。从商品的结构来分析,倘若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越发达,从而对该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贸易的发展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就可以生产出充足的产品;然而对于那些金融行业较落后的国家,对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优势。显而易见,金融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该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便完善出口贸易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社会经济得到了显着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美国在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由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当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美林银行被贱卖等等,从而向我们证实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美国很多银行濒临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也不能够独善其身。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风险、国际结算以及国际贸易融资都是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的范畴内。通常,国际贸易的金融服务不但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之间的融资成本,与之相伴随的风险和损失也大大降低,从而就有效地提高了该国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有关专家认为,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贸易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这样就可以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贸易的发展。在2003年Aizenman从理论上对国际贸易的开放与金融贸易化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贸易自由化提高了金融成本,从而促使了金融改革,也可以这样理解,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附加品。我国学者梁莉指出贸易开放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沈能指出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呈现出均衡的关系。不管是从长远角度还是从短期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国际贸易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同时具有因果关系。除此以外,认为在财政分权的状况下,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即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对外开放,政府加强干预金融体系会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总而言之,从长远的角度来讲,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属于均衡的关系,同时也验证了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均衡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行取得了显着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金融效率较低,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的制度较不完善,金融体系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就可以认识到金融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制定出科学且合理的金融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保证金融政策为国际贸易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1. 前言

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人才的使用效率;从微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危机

2.1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订单减少、效益下降,企业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都心存疑虑,既要担心企业会不会破产,又要考虑自身会不会失业,无法专心工作。裁员也是降低企业凝聚力的另一原因,企业大量裁员,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和团队的稳定性【1】。此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企业通过减少员工的娱乐和差旅费用降低企业资金自出,降低了存留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2.2加大了员工管理的难度

企业面对金融危机被迫采取的裁员和降薪等应急管理手段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压力和考验。一方面裁员行动给企业员工带来打击和恐慌的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形象,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2】。另一方面降薪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困难。由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绩效管理,造成薪酬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绩效和薪酬管理中操作难度较大。

2.3加大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

为了迎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企业根据世界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不断改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随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无法估算,企业在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时缺乏科学性和确定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

3. 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策略

3.1更新理念,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企业要想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更新管理理念。传统的、粗放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积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裁员、降薪等行动制定可靠地制度保障,保证裁员和降薪行动顺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

3.2加快改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逐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推进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形成。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推进薪酬变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和集体进行激励,以高额的奖金刺激企业员工努力获取订单,不断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改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员工个人的考核机制,实现绩效考核的全员化和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员工打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绩效。

3.3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

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选聘最优秀、最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另外企业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既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也要注重对员工进行世界经济形势的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3】。此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性调整,在健全的裁员制度的保障下,削减部分员工,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

3.4重视文化,积极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意义重大。企业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积极进取的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员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整体利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浅谈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29),2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