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0: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复习 作用
一、高中历史复习现状分析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因此历史的学科性决定了知识无法再现,留给后人的遗迹也未必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很难再现知识的主体,这增强了复习的难度。历史事件以时间为发展脉络,包括社会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等要素,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如果没理清事件发展线索,就会造成错综复杂、盘根交错的混论思维,这是学生复习困难的又一因素。当然还有学习兴趣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效率低、耗时长等情况,而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冷菜热炒、毫无新意、毫无突破的情况,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教学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不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思维导图的涵义及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模拟大脑的思考方式,外显人的认知结构,因而也被称为“脑图”或“心智图”。它吸收了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生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成果,利用直观的图形表达人们大脑中隐性的知识、概念等,用发散性的分支体系建立起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思考。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且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历史知识的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历史复习不是对已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记忆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综合重点、难点和其他零散的知识点,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丰富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认识,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思维导图引用到历史复习过程之中,既能解决平常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等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复习效率。历史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全面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历史复习任务。
三、实例说明思维导图的作用
接下来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通过对比传统复习方法和思维导图复习策略说明思维导图在复习过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一)思维导图呈现的是关键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
学生的复习任务是对这节课或者这个专题老师教的内容进行识记,传统历史复多是在课堂笔记的基础之上进行背诵,而传统笔记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现,逐条记录。如本专题的复习要点如下: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概念2.原因3.标志4.过程5.表现6.影响
(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2.主要途径3.地点4.代表性企业
(三)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原因2.著名实业家3.代表性企业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12一1919年)
1.原因2.表现3.结果4.影响(近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2.结果3.认识
(三)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原因2.结果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命运及两面性
1.命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
2.的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2.发展困难
(三)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推动因素2.阻碍因素3.认识
从这份笔记可以看出,这一专题内容多、细、杂。按这一思路复习,学生难以认识重点,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单一的文字表述,无法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造成复习效率低下。
下面我们再用思维导图进行这一课时的复习。首先,确立一个中心主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然后据此主题的主要内容向外扩散,包括发展过程、特点、地位作用、影响因素,等等。
(二)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则复杂的文字表述难以在第一时间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利用简单的线条就可以说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视觉冲击力是直观和快速的。如思维导图一目了然地看到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而且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可以找到实例。
(三)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次创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扩散的过程。这并不是简单的画图,首先要思考几个内容,中心主题,分支主题,分支主题的重要程度,与中心主题的关系,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确实给历史复习提供了一个好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或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习。如何实现历史复习的高效率,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4(8):45.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导图;新课;复习课;探究课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出并创立的。思维导图强调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它以新颖的形式让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融合,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接受和整理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教师目标明确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清晰、简洁地绘制思维导图。
一、细化探究新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新课授课学习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思维导图在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炼出了重难点,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要点内容的逻辑,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在对高中物理新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形成自己的理解。面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围绕在关键词周围进行探索和深化。这些关键词对于学生的探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可以直击要点,更快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准确地了解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阅读和探究,并给学生一些关键词: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发作用力、内容、理解、平衡力等,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关键词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探究。学生在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地扩展想象力,就像是滚雪球一样,把相关的知识够融入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促进自己思维的不断完善和完整,从而实现学生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夯实,为学生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图,明确知识联系进行复习课授课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都联系起来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以往的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感觉到知识太多纷繁而复杂,无从下手,从而产生恐惧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理顺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从一个关键词展开,向着知识的纵深方向探究。
例如在复习《相互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指导学生以相互作用为关键词,围绕着力的合成与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为要点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会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张密集的知识网。学生在探究中会由点到面的进行扩展,不断地进行分析,从而细化到知识的内部,提炼出物理知识的精华,把关键词通过语言或者是图画的形式展现在知识网络图中。在想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合力和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力的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等等。想到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又会想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多边形定则……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不断地拓展开来,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促进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相关的知识都会被学生绘制到一张思维导图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理顺知识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可以把知识点通过几个思维导图就可以概括出来了,实现了学生把书“读薄”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清楚的认识和判断。
三、教师促学生合作,掌握基础知识进行探究课讨论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思维导图的绘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个性的舞台,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完善和绘制。每一个学生可以负责一个方面,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引导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促进学生把相关的知识都进行整理和归纳,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增加学生的探究热情。思维导图从一个简单的词汇或图片展开,使学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不断地进行发散思维,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促进了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对于知识的全面认识。思维导图的出现方便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总结,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究能力,他们很擅长搜集信息和资料,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例如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搜集有关功、功率、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功能定理、动能定理、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等方面的信息,促进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和套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总之,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学生可以更快地进步和提高。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积极地参与,让学生可以在绘制的过程中张开自己想象力的翅膀,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可以产生“我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导图;运用策略
高中物理是一门相对抽象和高难度的科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可视化的呈现出来,展示出逻辑结构,促进学生理清脉络,使其构建清晰明了的知识关系图,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思维导图预习,提升预习效果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针对预习环节,学生通常是快速浏览一遍教材内容,效果显得极为一般,随着思维导图的普及,教师可在预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设计导学案,将孤立、零散的知识点统一呈现在思维导图中,为他们提供明确的预习要点。同时,在思维导图下的高中物理预习中,教师需要求学生把已经理解的知识点与内容标识出来,对于不理解或存在疑惑的部分则同样标明,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让他们有针对性的认真听讲。比如,在“万有引力定律”预习过程中,教师先把本节主要知识内容集中起来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式的导学案,以“万有引力”为关键词,第一个分支是牛顿第三定律、圆周运动和开普勒三大定律相关知识,这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理论基础;第二个分支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揭示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第三个分支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和公式,及计算简单问题的运用;第四个分支是公式的应用范围;第五个分支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测定方法,及卡文迪许实验室相关内容。之后,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为依据展开预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如果遇到不懂之处可以查阅资料或相互询问,然后将个人心得、收获与疑问标注出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如此,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导学案,与传统的纯粹阅读教材内容相比显得清晰明了,让学生找到预习重点,使其大概了解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提高预习行为的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讲述新课,强化师生互动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对师生双方来说均是一个严峻挑战,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新课的讲授,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整合在一起,制造更多互动良机,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先查阅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疑难点,据此找到教学重点,再往思维导图中增添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使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在进行“向心力”教学时,教师以“向心力”为关键词,先在思维导图中设置第一分支:定义,同步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把细绳的一端绑在笔筒上用手固定,另外一端绑一个电动小汽车,让细绳拉着小汽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元素。提问:小球受到哪些力?他们知道有重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追问:这些力的合力方向和向心加速度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将会说出相同,告知他们这个合力就是向心力。接着,教师在思维导图中出示第二分支:向心力的表达式,指引学生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及牛顿第二定律展开推导,然后第三个分支是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演示实验:让小球在纸面上的某一圆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组织他们结合实验画图展开探索。这样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讲授新课内容,显得极具层次感,同步搭配实验与问题制造更多互动契机,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收获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1.思维导图的基本阐述
(1)思维导图的定义。作为一种综合教学模式,思维导图以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发散教育。其主要形式为引导教育和象征教育,可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记忆的同时持续积累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影像,并凭借科学组合和生发方式实现有效因子的有机融合。持续学习的过程中,相关性和必要性知识还会不断补入,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构图。
(2)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在应用过程中拥有诸多优势。这得益于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包括:第一,可实现信息到图表的转变,将枯燥的知识转化成富有趣味性、易于记忆、组织性强的知识;第二,可实现知识的有效归纳,使学生可以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对宏大课题进行把握;第三,可实现大脑数据处理功能的优化,使大量信息的获得和掌握更为容易。
2.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分析
(1)运用思维导图做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的引进,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上把握地理知识,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预习时间和内容的选择要以高中地理知识具体的难度和教学进度为基准。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①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以自己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听课,并对比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纠正,尽量在课堂上消化和掌握当堂的知识。②通过思维导图方式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这样做的优势在于:重点突出,可将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清楚地呈现出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应用灵活,可节省大量记笔记的时间和复习时间;利于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和迁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相应激发,能够更深入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3) 对以往的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复习和总结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琐碎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和归纳。思维导图的应用,通过关键词以点带线,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完善的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更省力更高效。思维导图应用灵活,知识的归纳具有可视性,这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4)增强学生对地理习题的解答能力。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并有效解决问题。思维导图从问题本身出发,通过逆向思维、举一反三等方式,糅合了多层次的知识并进行灵活应用,最终将问题快速解决。
3.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1)思维导图运用于每个地理教学环节。由上文分析可知,思维导图可运用于地理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图所示),如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并不断积累经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2)思维导图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还需注意两点问题,一是思维导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无层次性、段落性的问题,很难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呈现。二是思维导图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给高中地理知识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应积极应用该方法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飞雁.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思维导图;自发学习;发挥联想
送走高2012届的毕业生,我接着担任了四川省新课改之后的首届高三的地理教学工作。最初还是用以前的经验进行教学,什么新课改的理念全抛在了脑后,直到学生在成都市“一诊”考试中的成绩远没有预想中的好时,我才注意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理解迁移,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后我迅速调整了教学思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英国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合著的《思维导图》一书中的主要方法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制作成思维导图,复习时也让学生看这些图,学生反映效果很好。之后,在成都市的“二诊”“三诊”考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制作思维导图的步骤
1.准备材料
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于给思维导图作色的彩色笔,然后是铅笔、橡皮擦和纸张较好的笔记本。
2.找准主题和关键词
找出将需要制作图的主题,提取该知识点的关键词。如“黄河下游流量逐渐减小的原因”这个题目的主题是河流,关键词是降水、下渗和用水等。
3.回忆情景
回忆和知识相关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是通过电视等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与需要作图的知识联系起来。
4.独立作图
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将回忆的场景描绘出来。
5.标出关键词
在图上适合的位置标注上关键词,方便自己在今后的复习中看见图中的关键词就能联想到整个知识要点。
6.相互交流
先以各小组为单位,组内学生轮流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展示自己的成果。再在班上展示各小组的优秀成果,教师再根据情况作点评。
7.修改图
结合班上其他同学的制作,对自己的图作修改。
8.上色
用彩色笔给不同的事物上色。
二、制作思维导图的规则
1.突出主题
图1和图2是学生制作的两幅图,图1的知识点是“某地棉花生长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图中缺乏“棉花”这个主题,这些要点就是散的,学生很难将图上的这些条件与棉花联系起来,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不便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将图中土壤面积扩大,在土壤上再画一大片棉花,就会使主题突出,效果截然不同。
图2主题就很突出,但由于没有标注关键词,之后复习时,学生就可能会不知道当初作图的意图,需要再次重新思考而浪费时间。
2.发挥联想
“联想是改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人脑使用的一个整合工具,目的是让我们的生理体验产生意义,这是人脑记忆和理解的关键。”如在作图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时,可以先联想成都这个城市的区位因素,然后再作图,今后看见城市的区位,就联系到成都这个城市和自己所作的图,这样的记忆就会深刻、持久。这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练习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3.美观清晰
“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制作的图片越美观,大脑越喜欢,记忆越深刻。自己创作出来的图如果是线条优美,结构协调,就会使自己感受到作图的愉快,学习的轻松,记忆的持久。
4.突出个性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思维导图应该反映出我们这些独特大脑里面非同一般的思想网络和思维模式。”不同学生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思维导图必须要由学生自己创作,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制作出的才是适宜自己理解记忆的图。
三、制作思维导图的误区
1.没有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的益处,认为制图花时间较多,没有用心去作。
2.不能持之以恒地作下去。
3.作图时没有耐心,作图不细致,图像不美观。
4.完全临摹别人的图,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
5.后期复习时,头脑中没有浮现出作过的思维导图及相应的场景。
四、思维导图的益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作图中学习地理知识,不再是记忆那些枯燥无味的汉字,而是那些自己喜欢的美图,这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利于学生自发学习
为了要制作一幅合格的思维导图,学生会先主动去找这部分知识的关键点,其实这就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将厚书读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训练了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消化新知识的能力,画图之后学生看到关键词时想不起整个知识的内容,这就检验出学生在最初找的关键词不对,学生就会回过头来再分析,从而加深印象。其实这个关键词就是在考试过程中老师强调的“得分点”。有了这些训练,学生在考试时的审题答题轻松多了。要作好一幅图,学生自己还必须要主动发挥联想,这就使得学生自发地将知识迁移,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
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导图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框架图,只是比框架图更形象,更易于学生记忆,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层次更分明的整体。经常训练学生画图、复习图,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考试中就能顺利地从题干发散开去,打开思路,分析问题。
4.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思维导图”的制作是学生自愿的,其过程充满着乐趣。学生在回顾作过的“思维导图”时,大脑中浮现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教材中的文字,笔记本上的要点,而是一幅幅美观的图片,一幕幕经历过的情景,这能够解决学生记不牢、记忆不持久、苦于记忆的问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轻松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一、思维导图及其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初,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也称为脑图(Mind Map)。它是在对人的大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思考方式与大脑思维方式的一致性。大脑是树状结构,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树状结构。这种结构是一个从中心往四周发散出的一级一级分支的结构。它运用颜色、线条、图像、词汇和符号,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把一长串枯燥的文字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条理的图画,是一种把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外显的思维工具。
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即是把大脑思维用文字和图像形成发散式的结构在纸上显示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的运作效率,体现出人思维过程中的多向性与跳跃性,而且符合人们的认知结构,是一种能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和快速学习的好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支和层级结构来将知识进行组织和分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从而系统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概括如下: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有一定的伸缩性,主题的主干可以作为一个分支一级一级由中心向四周发散
3.分支往往往由关键的图形或关键词构成,相对次要的内容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一幅思维导图就像是一幅艺术品,其创作的过程也是人进行全脑思维的过程,它的形式活泼多样,多用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文科教学。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切性
1.思维导图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学习规律高度吻合
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运用文字、线条、图像将人的思维在纸或电脑上画出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减少学生对大量文字资料的阅读,节约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局,并从整体上体会所学内容,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兴趣的地方。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从中心主题出发,根据需要添加分支,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帮助学生从纷杂的信息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的视觉模式、色彩、图像与多维度、空间感等因素能够很好地调动右脑的机能,而且可以减轻左脑的负担,充分地将左右脑调动起来,同时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除此之外,思维导图发散式的思维模式还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与思维导图高度吻合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为先导。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就是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反映地理事物的范围和所处的位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思维导图这种图式方式可以明晰地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变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了思维导图适合于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 新课改 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复习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随之更新。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复习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促使高中生积极地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需要。因此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和应用意义重大。
一、在高中地理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原因
(一)高中地理复习课问题。
在传统的地理复习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看得懂课本,却不会做习题;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比较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所以容易遗忘。还有很多学生面对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而一旦出现比较新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法解决。这反映了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维不敏捷。
高中地理课由于课时较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是进行新课的讲解或进行习题练习,很少进行系统的复习。再加上复习课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灌输式的复习模式更是让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更是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问题的提出。
高中地理复习课,内容多且繁杂,复习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有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教师在课堂讲述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出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成为高中地理复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思维导图,也称脑图。它是由著名的英国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法,遵循着简单、基本、容易记忆等原则,运用线条、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表现出来,使得枯燥的地理复习知识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变成一目了然的、容易记忆的图画。由于思维导图,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感,因此它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用途很大。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绘制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拓展一些典型试题,对刚复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激活学生的有效记忆。
(一)回忆知识点,确立知识的中心词。
首先,教师在复习课开始前,要明确整门课程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找出本节课或者本章的重点知识,并将其一一列出,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本节课所学习的中心词。
(二)绘制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点的复习后,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个小组绘制一份共同的完整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讨论的共同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归纳总结,适时拓展学到的知识。
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分析,找出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要进行表扬和推广,对于不足也要给予指正和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地讲解和细致地分析,同时可以插入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化。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思维导图既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活动中,又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的习题课中的学习活动中。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当成做题的工具,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试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而不集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利用图像、数字、颜色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记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记忆能力。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知识网络图形,不仅展示了整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每一个细节的知识点有很好的展示和注解,加强了学生对每一个细微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课中,学生可以先浏览知识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回忆学过的基础知识,而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主动地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提炼和整合,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变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基础知识总结,使学的知识由多变精,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课中的应用。
高考试题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中更是出现了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试题。而学生在面对这些比较新颖的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分析解决。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中的应用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高中地理习题讲解时,教师面对习题不用先给出答案然后讲解,而是让学生一边审题一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完成绘制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交流,进一步对自己做的导图进行完善,然后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和扩充。这样做使得学生学习学会一道题,就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改进学习习惯,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但是我国的思维导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还没有在地理复习中广泛地运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倡导,让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得到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鹿美子,牛朕.思维导图在协作学习中应用的案例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7).
[2]徐晨红,蔡亚萍.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3]耿夫相.基于“思维导图”的地理教学设计――以湖教版(必修)高中《地理Ⅱ・人口的增长》一节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77-04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历史只要多背就能得高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发现高考历史题看起来容易,但考生要得高分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主观题很大一部分是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历史演进线索和历史逻辑关系对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当前不少考生只是死记硬背单个的知识点,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历史认知结构,导致答题时思路不清,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即知识与思维“脱离”,从而得分不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如何使历史教学实现学生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mindmaps),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明的借助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在制图过程中必须思考,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优势所在,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把逻辑关系严密的复杂信息用图解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说,思维导图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正好适应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利用新课思维导图,梳理主干知识
新课思维导图即每学完一节新课的内容,教师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第四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为帮助学生轻松过关,新课讲授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一张图浓缩了教材7页书的内容,简单明了,形象直观。从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敏锐地发现启蒙运经历了由对人政治的启蒙到对人思想的启蒙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每次的思想剧变都会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二、构建专题性(主题式)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的纵向联系
专题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以某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着手,以时间为主线,整合一个方面或一类内容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图,进而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发展规律。一个专题讲完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张本专题的思维导图,当作一次作业上交。大多数学生的导图往往知识漏洞多,结构不合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的联系,教师批改时应明确指出其思维错误部分,促使其整改。批改完后可进行展示交流:既展示教师的导图,也展示画得较好的学生的导图,鼓励学生创新。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
通过此图,我们就把这一专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主干突出、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思维导图,效果明显优于用笔列提纲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对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思考,学生不难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探索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再到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建设道路不同的原因,这样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另外,构建专题性思维导图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整合同一类内容,构建主题式思维导图。如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长效热点之一“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我们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近代中国无法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问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阶段性思维导图,挖掘历史的横向联系
阶段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以一个阶段为切入点,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着手,注重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阶段性知识思维导图。如19世纪中期是西方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这些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三个模块中都有涉及,在学习完三本必修模块相应的内容之后,就很有必要构建如图4所示的“19世纪中期东西方历史比较”的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的梳理建构,把不同模块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之“形散神不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树立整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当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理性地分析。如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方式(军事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思想渗透、政治控制等);分析19世纪中期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逐步实现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了世界殖民体系);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变化的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四、善用习题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答题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材料问题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完整地写出答案,时间紧迫;不动笔,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解决程度,思维导图则能展示师生解题的思维路径。在复习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时,笔者以2010年高考福建卷第38题为例。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1912-1937年)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此题第一小问不难,第二小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针对第二小问,笔者给学生3分钟时间画出答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根据巡堂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抽取典型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并请学生本人说明其思维流程,再运用全班的集体智慧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使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最后笔者边讲解边板书,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界定问题(工业发展但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下滑原因),并以此为基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思维发散(发散出阻碍近代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因),逐步画出如图5的思维导图。
图5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目睹解题的整个思路,把握答案的来龙去脉,又能从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辩证地分析“参考答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不盲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下转第83页)
(上接第79页)
通过善用习题思维导图,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途径被强化,错误的过程被剔除,长期坚持必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
高考突出考核思维能力,就是要把考生的注意力从死背知识点引导到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历史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潜心钻研,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新型思维工具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沈君飚.例说知识结构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2(7)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学案 具体应用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教育教学领域内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和调整的机遇,为此,如何进一步促进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导学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当下教师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学流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带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相关的原则,并注意规避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教学问题,从而促进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发挥到最优效果。
一、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简单认识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自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学习方式,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所要讲的文本知识,制定相关的字词基础知识,以及包括文章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段落分析的表层知识。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主要获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提前预习的效果。可以说,导学案的学习是整个学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起步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促进教学整体效果的教学环节。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可以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导学案的设置中不仅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信息,也夹杂了许多检验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问题。比如,在具体的生字词的学习和检测中,学生需要通过查课本、查字典等获得准确的字词读音。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模式的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效果,同时在导学案的学习引导下,还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存在满堂灌的教学弊端,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地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关系,而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导学案的设置也是由教师进行把关和引导的,在导学案的设置中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前预习的学习意图。可以说,以导学案为沟通的纽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二、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流程,导学案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制定或者选取导学案的相关资料内容的时候就要注重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具体来讲,导学案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几点教学原则:
第一,导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在这里,主体性的教学原则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的教学情况相对立的。在主体性的教学原则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此,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导学案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获得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进而获得自我文本感受力,获得丰富的文本体验。比如在学习“孝文帝改革”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自我梳理相关的改革流程和具体的改革细节知识,导学案上的延伸和拓展的阅读性文本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加深其对这一改革内容的深刻认识。
第二,导学案的设置要遵循问题引导性的原则。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问题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设置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流程线索的完善掌握。比如,在讲“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孝文帝改革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掌握和探究,最终将获得对这一事件完善的思想构架,继而获得完善的知识体系。
第三,导学案的设置应当遵循层次性的原则。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应当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导学案作为一个引导学生预习性学习的环节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积极作用,为此,导学案的知识内容的设定就应当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的学习也应当停留在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层面上,难度不宜过大。比如在“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的设置中,对于深层的具体改革的细节性内容的分析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讲解式的分析。
三、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