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3-03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第2篇

【关键字】湖南;园林绿化;经营发展

引言:

园林绿化行业一般分为市政绿化、地产园林与生态修复三大类。当前,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园林绿化作为其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绿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园林绿化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对于园林绿化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现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把园林绿化产业称作是“绿色银行”,很多企业也都纷纷在园林绿化产业上投资,不少地区把园林绿化产业作为农产品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目前园林绿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存在无限潜力的朝阳性产业。

1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历程

1.1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的起步阶段

早在1952年,建筑工程部于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各省市开始进行有步骤、有计划了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湖南省于此也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园林绿化行业。在湖南的各市、县逐渐开始新建公园,绿化道路,加强对苗圃的栽培,不少市相继成立了园林处、绿化处等园林单位。在1960年以后,湖南省贯彻国家“园林绿化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大力鼓励群众发展苗圃,同时广泛开展各种种树活动,实现城市的普遍绿化目标。在这近十年的发展,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建设在不断壮大,到1960年初,绿化苗圃已经超过400公顷。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湖南根据中央要求,明确提出全省要做好园林绿化行业工作,要努力发展苗圃,尽快达到苗木自给的目标,逐步达到全省城市园林化。从此,湖南省各地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苗圃建设与培育工作。长沙等城市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园林绿化公司。

1.2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绿化条例》的颁布,湖南城市园林绿化逐渐进行了法制化的轨道,确保了湖南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在这个阶段,湖南省在全省开展了建设园林单位、园林城市与园林小区等活动,加强了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系统规划,重点建设城市公园与动物园,注重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优化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和园林工程的管理。这个阶段在湖南出现了私营的园林绿化企业,不少商家看到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广阔前景,纷纷下海投资园林绿化行业。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湖南省的园林绿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相应得到了长足发展,不少绿化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企业达到约2000家。

1.3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蓬勃发展阶段

2001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后,湖南省各部门更加重视了对城市绿化的建设,形成了全民参加的绿化热潮,带动了湖南园林绿化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绿化市场广阔发展,涌现了大批的园林绿化企业,同时园林绿化企业经营水平迅速发展,不少国有企业也纷纷开始改制,把以前的绿化工程处进行改制、重组,改建为股份制的园林绿化生产企业,湖南园林行业到了蓬勃发展阶段。据统计本世纪前5年的时间里,盆栽植物与观赏苗木的平均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2.03%、44.78%,要高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1.02%、33.81%,特别是观赏苗木非常显,说明湖南省内园林绿化市场已基本开始接近饱和,出口量不断增大[2]。

2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的现状

2.1.1 绿化行业发展迅速,内容在不断扩大

近几年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的花卉种植面积近8万公顷,盆栽类植物总产量为1289.17万支,观赏类苗木的产量为6203.47万株,各类草坪种植面积达723.89万平方米。总出口额为2067万美元。目国省内具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绿化企业约有1000多家,花卉企业有900多家。随着省内外市场化趋势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行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内容被不断地丰富扩大。例如,近几年因为市场的不断扩大,工艺美术与林业都突破了原有行业的界限,都以生态活景观的名义涉入了风景园林行业的设计领域,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也融入了像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建筑等学科。在加入WTO,大型绿化公司的进驻,带来了新的行业理念与实践经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前进方向[3]。

2.1.2 行业产值不断增长,仍有市场潜力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湖南园林绿化行业每年产值约为70亿左右。同时还有平均21.55%的增长速度,省园林绿化平均每年投资近15亿元,平均的投资增长速度约为17.24%,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与行业档次的提升,使得园林绿化市场进一步得到扩大,同时大量兴建的旅游度假村、工业园区以及各地高校新建与搬迁等成为湖南省园林绿化行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随着省内园林绿化行业经营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纷纷把市场拓展到像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对园林绿化产品需求量较大的省市。

2.2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2.2.1 园林绿化行业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

当前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存在着行业系统不完善、标准化的程度较低、体系结构不科学、体系发展不平衡、技术含量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园林绿化的标准体系没能覆盖当前的风景园林以及未来的主要行业领域,很难真正体现出行业的结构语特点,特别区域生态与资源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发展很不平衡,各个领域标准体系发展不相协调,比如花卉领域的标准就比较全面,而园林绿化工程中的质量、维护标准却几乎没有体现。所以,对于当前的情况,必须建立健全园林绿化行业的标准体系。

2.2.2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随着物流领域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产品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园林绿化生产者大多是依靠经验与已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没有运用现代的营销策略与建立现代化销售平台,致使市场信息流通缓慢,市场竞争无序化严重。同时我省销售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产品包装质量不够以及售后保障服务措施不到位,流通费用大,环节繁多,时间长等都严重制约了我省园林绿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3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3.1 大公司、大资金的运作将主导市场

由于园林绿化行业的资产结构往往视流动资产,所以很难抵押贷款,因此融资困难是园林绿化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障碍。但是随着省内一些公司的上市,不少公司的融资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产品种植基地得以扩大,接单能力也迅速提升,最终园林绿化企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壮大。所以,大公司、大资金的运作将主导市场,而落后的小企业面临淘汰出局的趋势。

3.2 市政与房地产园林绿化将继续快速发展

由于城市绿化对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国家始终不断地加大对市政绿化的投资,越来越多的城市、县区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镇规划发展的重点之一,对园林绿化的投入也不断的加大。所以市政绿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园林绿化企业应注重对市政绿化一整套产品的生产。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行业而带动园林绿化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势头迅猛。

4 结论:

目前,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处在发展转折时期,我们只有认清当前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在各个相关部门的不断探索、合作,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探索,才能开辟出湖南园林绿化行业更广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晓东.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第3篇

关键词:园林管理;发展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在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对整个园林行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园林工程管理创新意义分析

1、园林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企业要向基业长青,就必须遵循客观的发展路径和严格的管理方法。而企业的生存与市场的繁荣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企业只有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为社会创造出效益。因此,企业以科学而客观的方式对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其交出质量有保障的产品,进而实现其自身发展的目标。

2、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建设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管理依旧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对园林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尚未规范,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还没建立起来,而且为了争取到项目,部分企业往往会做出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举动,包括相互压价,操纵市场等等,这种违背了竞争规则的举动往往最后造成园林工程质量隐患的导火索,使市场失序,园林行业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施工与设计衔接不畅

在园林施工中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往往不是一家,这就造成了施工单位不能完全领会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施工中的工程参数,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就很难实现预期的工程效果。要想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首先要使设计单位了解工程施工技术,在园林规划中既要考虑园林工程的科学性、审美性,还要考虑施工的成本和工程技术是否能实现。

2、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差

因为园林施工是一个集生态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工程,工程施工队伍必须有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组成,缺乏专业人才的施工队伍很难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植物重栽不重养护

只有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园林工程各项施工指标实效,后期加强园林养护才能发挥园林园林工程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打造出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生态园林。

三、园林管理的发展创新措施

1、建立复合型施工团队

因为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集生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工程,园林工程体现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完美融合。需要园林施工团队有即懂园林知识,又具有审美素养。园林施工需要掌握一定生物学知识,懂得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更适合哪些植被生长,这些植被有哪些生物学特征,生物群落相生相克,以及植物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另外,又要有一定审美素养,懂得按不同植被的季相变化、色彩变化、形态特点进行植物绿植组合。园林施工管理既要注重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进度,还要做好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低成本。

2、引入严格的问责制

一般而言,一项园林工程往往涉及到很长的时间周期,园林工程规模庞大,参与机构众多,所以其施工管理的复杂度也相对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理顺施工中的各方关系,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不一样的园林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而对于管理的侧重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而其管理核心均涉及到项目的责任制管理方式。所以,对于目前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园林企业而言,可以引入严格的问责制来加强和自身的管理水平。

3、加强植物全程养护

园林工程施工一般由园林道路、绿色植被、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等几部分构成。在园林工程中,绿色植物是园林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园林小品与园林植物巧妙搭配,相得益彰,园林工程才具有生命力。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生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重全过程的养护。要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就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运输、搬运、栽种、后期护理等全过程中加强管理,植物在运输、搬运中保证不折断、减少水分流失,在种植过程中保证土壤、水分、树坑的大小都要符合工程要求,在栽种后植物都有一定的缓苗期,在这个期间注意适当浇水,炎热天气遮阳,冬季防冻,以保证植物成活率。

4、设计与施工加强沟通

因为园林设计与园林施工单位往往不是一个单位,园林设计既要考虑到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绿化价值,还要考虑到工程的造价、施工难易程度。园林施工单位要看懂园林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纸,正确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前与园林设计人员深入沟通。例如,在施工前组织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共同交流会,由设计单位主设计师,进行施工图纸交底,而施工方组织专家对图纸会审,发现设计方案中不利于实施的环节,双方相互探讨,对施工图纸进行适当微调,一旦确定后,施工方就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纸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施工图纸施工,及时和设计单位沟通,做好施工工程调整,切不可擅自调整施工方案。

5、环境保护管理与文明施工创新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国家、当地政府和总包方对环境的要求。项目部设立环境卫生专职人员,负责施工期间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协助总包方环境保护机构开展日常工作,对违反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导致环境遭受破坏的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各类自然资源。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废弃物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总包方的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尽量减少施工队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6、进一步完善园林企业的管理体系

园林企业应该对其施工管理、技术管理、市场管理进行责任到人,并通过完备的合同来约束各方机构,施工方在合同的约束下严格管理其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充分协调和组织施工人员与施工现场,并引入必要的机制进行工程的组织与协调,最终对园林工程的施工进行控制,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才可以克服我国园林市场传统做法中仅仅注重工程进度却忽视了工程质量的旧的管理模式。此外应引入严格的问责制,通过责任到人,来夯实工程质量,使企业在维护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为了提升园林企业的技术力量,可以创建技术机构,引入和借鉴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先进园林企业的技术方法,并通过自我消化与技术创新,来增强自身的施工质量与效率。

7、工期保证创新措施

为保证工程进度按计划进行,施工过程中成立以生产管理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进行配合的工期保证体系,建立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检查组,定期检查生产进行情况,及时汇总完成的工作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时,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纠偏方案,及时调整劳动力和设备配置,使施工进度能够按计划进行。施工过程中实行劳动定额制,制定奖罚措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急工程之所急,想工程之所想,有效缩短各工序时间。

结束语

有经验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能够结合园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现场进行实时的调整,这是由于一项工程涉及到的因素众多,因此每一个因素的变化均会对工程整体造成影响,必须随机应变,才能实现效益与质量的保证。此外还应牢牢树立工程的质量意识,尤其是对工程实施是否合乎施工标准,以及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现象进行严格的监督,结合行业内的检验规范进行测试,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与进度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永芳.当前形式下园林施工管理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0)

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技术规范;行业标准;

作者简介:吴承照,教授,电子邮箱:wuchzhao@vip.sina.com;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作者简介:臧亭,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构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是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行业各项标准得以发挥功能的保证。风景园林行业横向和纵向范围不断拓展、分工趋于细化,对风景园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构建标准体系,理顺各标准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对行业今后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指明方向,实现整个行业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使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水平,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

1现代风景园林行业实践范畴

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和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在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在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在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MichaelLaurie(1986)认为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应当包括景观评估和规划、场地规划、景观细部设计和城市设计四种实践类型。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没有明确的界定,丁绍刚(2009)将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分为规划、场地设计、要素设计、工程和管理五个部分,较为详实完整的概括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从景观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园林工程、养护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本文依据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实践对象将国内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划分为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工程与管理四个方面。

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包括城乡与自然地。具体可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乡村景观环境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

场地规划设计是结合场地特征,针对该项目方案的用途需求做出的综合性创作过程[1]。主要是对城市中的开放空间、附属绿地、道路进行的景观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城市设计、废弃地景观改造、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古典园林及历史遗迹保护设计、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道路及附属绿地景观设计、康体游憩专类场地设计等。

景观要素设计是在各类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景观要素进行的更为详尽的设计。包括专项设计和具体设施的设计。具体可分为种植设计、环境设计、建筑与小品设计、游憩设施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

园林工程与管理主要负责园林的实际工程建设、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以及后期的维护与更新。具体表现为园林材料、园林工程技术、施工建设与管理、养护与管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上述四个风景园林的实践方向同时也是从大区域的规划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实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四个方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组成完整的风景园林实践范畴。

2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现状特征与问题

2.1研究现状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卓国祥[2](1986)将城市规划视角下对环境噪声标准的研究延伸至风景区,结合杭州西湖实际案例,探讨风景旅游区环境噪声的允许标准,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各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上的参考。从近30年的研究来看,风寒园林的标准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研究趋势。从研究的实际范畴来看,上世纪末对于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以对各项制定实施的标准进行说明为主。潘家莹[3](1994)和刘载芳等[4](1992)分别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的数据来源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进行说明,以确保方法和数据的科学性。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已经逐步向规划设计方面拓展,包含评价、规划、设计、设施、工程图纸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起初笼统的绿地绿化标准研究发展到现在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公路绿化、城市公园、园林标志等不同对象的标准制定与实施研究。袁振国[5](2001)结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阐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标准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细化的具体措施。殷云龙、王双生[6](2004)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交通量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资源和政策等制约因素,综合制定公路绿化建设标准的方法。王菊萍等[7](2010)从深圳公园建设与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制定深圳综合公园建设标准的相关建议,为今后综合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爱新觉罗毓宇[8](2012)通过分析风景园林标志系统设计中的解读,阐述了风景园林标志标准的应用对策。从研究的层级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制定各类风景园林地方性标准的必要性与建议[9]。在标准体系研究方面,周向频、任婷婷[10](2012)尝试从风景园林行业、工程制图标准2个领域着手,构建出风景园林制图标准体系。张凯旋[11](2007)对国际标准体系以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风景园林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该框架突出园林行业的纵向层次,对风景园林所涉及的众多领域(横向层次)关注不够,实际上不同领域由于其关注问题与内涵不同,相应标准要求也不相同。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目前风景园林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下一阶段的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框架,依照这个框架逐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相关标准。

2.2标准制定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第一本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标准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早期标准主要有《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CJ12—1986)、《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CJ14—1986)、《城市容貌标准》(CJ16—1986)等。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笔者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部分地方标准进行筛选和归纳。上述两图分别显示的是自1986年我国第一部风景园林专业的标准颁布至今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相关标准逐年制定的情况。进入2000年后,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每年出台的标准数量较之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其中,图2显示的是国家级(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制定的情况1)。可以看出,国家级标准的出台数在2000年到2005年达到峰值,其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而相较之下的地方级标准却发展迅猛,尤其是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标准的出台数量已明显高于国家级标准。从各类标准的制定情况(图3)来看,工程管理类的标准出台的时间早、数量大,其次是细部设计类。而景观规划类和场地设计类的标准虽然起步略晚、数量较少,每年出台的数量相对稳定。

2.3标准制定快更新慢

一般情况下,标准出台实施后每隔3-5年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核以判断是否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目前的标准更新较为缓慢(图4),现行的217项标准中,更新过1次的标准有16项,更新过2次的标准有5项。

2.4园林工程与管理类标准多,规划设计类标准少

由于风景园林综合交叉的特点,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某些标准难以界定,因此风景园林标准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截至2014年1月1日,我国共颁布涉及资源环境、规划设计、设施设备、工程技术、园林机械、植物、管理等风景园林相关标准159项,其中国家标准93项,行业标准66项2)。此外,现行的可查询到的地方标准有57项。

按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类型划分来看,园林工程与管理类的标准较多,而规划设计类的标准较少。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相对滞后,标准数量少,内容宽泛,远没有形成系列,加之更新缓慢,难以覆盖行业整体、指导具体操作。

2.5标准体系不健全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03年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在城镇建设部分对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结构进行了归纳(图8)。该标准体系含有技术标准26项,分为城镇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综合三个部分。该标准体系明确了风景园林涵盖领域,协调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标准与城市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中相关标准的关系。但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归入城市规划标准体系,风景园林信息化建设标准归入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园林工程主体标准归入风景园林技术标准体系,不适用于构建完整系统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加之近10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领域不断拓展、专业分类更加细致化,使得该体系结构显得过于粗放。新的标准体系框架应当基于当前以及未来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对其进行重新分类。

(1)标准所涵盖的范围不足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现行标准所涉及的领域仅有21类(详见表3),而对2013年发表在《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上的文章所涉及的实践范畴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中国园林》(2013年1-12期)共涉及45类,《风景园林》(双月刊2013年1-5期)共涉及31类,现有的标准无法满足整个风景园林实践的需要4)。因此,今后风景园林标准的编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应当是尽快建立各专业方向的标准。

(2)标准的种类过于单一

从现有的标准种类来看,规划设计类的标准类型过于单一。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标准为例,国内现行的标准仅有《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一项标准,其内容难以顾及整个规划设计内容。而国外发达国家涉及的有关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标准种类丰富、关系明确、各有特色。以美国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相关标准为例,其包含的标准种类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管理、从整体到专项、从国家到地方、从游憩到设施和安全等,使得标准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风景园林未来的标准编制工作的另一重点是尽快健全各系统下的各类标准。

2.6风景园林标准多头管理

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我国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和各自的职责范围。以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性管理模式,是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特征。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企业、地方归口单位批准设立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特定领域或范围的标准化归口工作,包括跟踪对应世界主要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动向和我国的有关标准进程,受委托起草相应标准,解释、宣贯重要的技术标准,开展相应级别有关专业技术标准化的课题研究等。2009年5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于成立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8)等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复函》(国标委综合函[2009]30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10月16日,风景园林标委会在北京成立。主要负责城镇风景园林设施的分类、评定、保护、监测和管理(不含旅游服务)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

目前,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出台或归口任何一部关于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标准。现有各类风景园林行业标准的归口单位主要有: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林业局(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住建部(建设部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建设部城镇建设技术标准、建设部给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建设部地产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国家水利部,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8)、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3基于风景园林实践范畴的标准体系架构

3.1基于标准制定的风景园林分类系统

风景园林是一门结合了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操作方法多样,其实践范畴的分类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标准的体系方面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实质是构建每项标准使用范围之间的关系。随着标准的使用范围的缩小,其内容也应当更加详实、更加具有针对性。风景园林按照实践范畴分为4个方向: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4个方向可再细分出24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根据以下4种情况再进行细分:

(1)根据上一级对象不同构成元素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子系统之间差异较大的类型,如村镇景观与环境规划、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等。

(2)根据不同资源属性划分

资源属性在风景园林的实践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场地中资源类型的不同、资源重要程度的差异通常也是操作者选择不同操作方法与流程的依据。如不同资源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度假区和森林公园,不同资源的废弃地等。

(3)根据不同地域或气候特征划分

园林中的植被对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和人工环境也受到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差异、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是分类的标准之一。

(4)根据特例或专项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于通用的管理或技术类别,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加强或特别说明时采取的划分方法。

3.2工程建设类标准体系结构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将标准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层关系,将标准的性质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层级上的划分,上层标准的内容包括了其以下各层标准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共性技术要求,并指导其下各层标准,共同成为综合标准的技术支撑。

这种划分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类的标准体系结构。因此,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层级划分方法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范畴可以构建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的三维坐标系。

基础标准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建筑结构术语和符号标准等。

通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专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等。

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层级的专业标准同时也是其下一层级的通用标准。

3.3国家级标准与地方级标准的结构关系

国家级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两大类。地方标准是在国家级别标准的基础之上,针对具体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更加详实的标准。整体而言,地方标准是国家级标准的专用标准,但同时,各地的地方级标准也应当自成系统(图11)。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的三层结构中,基础标准所包含的术语、制图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是制定后续各项通用和专用标准的基础,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以及为了便于风景园林行业的统一规范操作,笔者建议各地方不需要在国家级基础标准的基础之上再制定一套术语、制图或分类标准,地方标准编制的重点应当在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通用和专用标准。

3.4风景园林各类型下标准的种类

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系统从范围上应当包含整个实践领域,从类型上来说应当囊括该范围下的各类操作,从内容上应当包括整个实践操作的流程。为了构建出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势必要探讨各标准结构所需包含的标准种类。

基础标准主要是对使用范围内的基本术语、类型、图纸等做出规定,因而基础标准一般分为术语标准、图形标准和分类标准三种类型。专用标准是针对通用标准而制定出的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更为具体的标准规范,因而较之通用标准,专用标准所应当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灵活。在实践环节中,不同的对象与类型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所对应的通用标准所包含的种类各异。

(1)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规划层面上通常的实践操作是对对象进行总体或详细规划。由于这一层级的研究对象尺度较大,资源种类丰富且对生态与环境考量较多,应当制定出有关的环境与资源的评估、评价标准。此外,对于这类规模较大的场地,某些要素的系统规划对于其风貌、管理与服务上的统一协调也是必要的,如游径规划、游憩规划、设施规划等标准。因此,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范畴下的标准应当包含:环境或资源评价标准、总体规划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修建性详细规划标准、游径规划标准、游憩规划标准、各类设施规划标准等。

(2)场地规划设计

这一层级的操作内容较上一类型更为具体,并且与人类活动更加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制定出各自规划设计的标准外,游憩规划设计、各类设施规划设计以及景观风貌、安全和无障碍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也是标准编制的方向。此外,对于某些特殊对象如废弃地、古迹等,对其场地本身环境和资源的评估和分类标准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方面也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3)景观要素设计

细部设计的对象通常较为明确,因此一般情况下编制出各自的设计规范即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经济、低碳、乡土、智能、安全的设计是此类型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景观要素设计尤其是硬件设施类,标准化、产品化是其发展的方向。

(4)园林工程与管理

在园林工程方面,除了通用的施工建设、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外,对于特殊地质、建筑、环境等对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编制规范。在后期的维护、管理和服务方面,除了制定出通用的管理维护措施标准、园林质量评定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外,对于重点对象如保护地和古城古迹的管理者的操作规程,公园等的质量监管工作,风景区和度假区的服务管理等,可编制专门的管理标准。

3.5风景园林现行标准体系结构与差距

风景园林的分类是标准分类的依据;工程建设标准结构和国家与地方的标准关系共同构建出标准的层级框架;依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操作内容确定了各层级下标准所应当包含的种类。依据上述分类和层级关系构建出风景园林的现状标准体系,从中可以发现我国风景园林现行标准体系的差距(表3,表4,与表2可以做对应分析)。将表3、表4与表2进行对应分析可发现,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现有的标准涉及的实践范畴不全,对于设施产品、材料、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较多,而对于行业主体的规划设计类的标准存在大量空白。同时,现有的标准不够深入,大量缺乏针对具体对象的专用标准。由于国家级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各级地方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各项标准而自行编制国家级空白的标准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帮助地方各项标准得以系统化运作,但也存在着各地地方级标准雷同,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建议逐步完善国家级标准,具体化、特色化地方标准内容。

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303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为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风景园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要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联系的同时,倡导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风景园林价值。

一、风景园林学内涵与外延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风景园林学要应对城市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所以风景园林专业随时展其内涵与外延需不断被重新定位。

张启祥[1]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朱建宁[2]认为风景园林的含义就是领土的安排与整治,风景园林学本质特征是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整治行为。成玉宁[3]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必然着眼于系统建立 “人、场所、生态、功能、空间、材料、技术、文化”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型,强调设计与建造过程的科学化,突出环境空间、场所、功能、文化及技术支撑的一体化整合设计。由此可见,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高度整合与高度专业化并存的特点。二、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院校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包括农林院校、建筑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等。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和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如工科院校缺乏自然学科知识体系交融,农林院校的学生园林建筑及空间构建能力薄弱等。因此,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基于多学科的专业背景。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

吴良镛先生[4]一贯倡导建筑、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专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三者在技术进步、环境意识增强以及关注地域性的背景下逐步融合。

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现状,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文化素养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而且风景园林专业日趋重视本土文化内涵、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由此,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个途径。

三、风景园林多学科综合教学途径

(一)构建多学科共融的学科基础,形成特色领域

新时期,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必然要有共同的基础。吴良镛先生[4]提出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科构建共同的学科基础。科技基础:结构、设备、植物、交通、场地工程等;人文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和修养;艺术基础:绘画的技巧以及审美文化的修养;生态基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侧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研究,设立独立的理论核心以及支持该理论的核心课程,形成特色领域。

(二)将建筑空间感教育植入景观空间

空间感是建筑的特征,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空间建构以及细部等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点、线、面空间建构进行训练,由若干专题单元组建成园林空间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虽然国外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将建筑融入景观设计[5],但是国内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与建筑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两个学科间的融汇。

(三)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

现代风景园林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由此将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引入风景园林教学中,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路。在具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学生应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各项复杂问题,使园林规划设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四)新技术内容引入风景园林教学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先进技术,奠定专业知识基础,使其迅速适应社会需求。风景园林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园林施工技术、生态技术以及数字技术。

1.园林工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园林工程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园林工程中对水质净化技术、立体绿化的新材料新技术、园林透气透水铺装新材料、大树移植技术、水景技术、照明技术等均有其特殊要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材料相关的课程。

2.生态技术

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形势下,风景园林生态技术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生态技术包含以下内容。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为风景园林规划中因不合理开发建设或其他因素干扰造成的生态破坏提供解决之道。风景园林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多样、广阔的实践载体,由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层面[6]。

节能技术:生态节能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风景园林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等生态节能技术提供了途径,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及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人为虚拟环境,这种环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使园林设计突破“平面、立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不同角度直观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五)管理学知识汇入风景园林教学

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围绕设计师培养进行,但是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及社会需求总体情况表明: 设计实际上只是行业的一小部分,政府机构、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都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同时还应关注理论认知、政策水平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提供几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如政策法规、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风景园林师都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人才培养是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重任。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学科综合教学要求风景园林教学立足专业特色,兼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汇集技术及管理内容,强化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启祥.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2] 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1):38-42.

[3] 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25.

[4]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5] 何昉.站在新起点,遥望风景园林大师辈出的时代[J].风景园林,2011(2):25-26.

[6]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ZHU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1,Jiangsu Province, P. R. China)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1-0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基于《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后,对所学的课内容进行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各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素质、空间想象与空间组织能力。所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类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高职类学生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农业职业院校由于本身性质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有着自身特性,是以突出实践能力为主。随着各大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的增加,有限的教师资源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教”与“学”之间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方面

1.教学目标形式上明确,内容上不明确且认识不足。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涉及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课程设计及野外实习等,理论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其中课程设计为核心内容,一般包含街旁绿地、小游园、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小型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城市广场、小型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园、城市公园等11个专项设计。由于师资和课时的限制,课程内容也相应的缩减,且各个教师在选择专项设计内容也不一致。现有教学体系的内容知识面过于狭窄,课程设计过于传统化,对社会问题、材料和方法上的技术进步缺乏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

2.教师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各大高校内的专业教师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与社会实践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而一旦进入高校后,教师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更少,更多的只是通过教科书或者网络来补充自身的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速度将会慢慢与行业发展的速度、动向不相匹配。而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涌现速度非常快,基本每3~5年就可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专业教师在教学初期尚能利用研究生学习阶段或者企业一线工作阶段所接触的行业前沿知识,但随着行业发展周期的不断推进,也会慢慢与社会实践脱轨,直接导致了学生面向社会后专业知识滞后、适应能力欠缺、竞争力下降的现象。

3.教学团队组成相对较为单一。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与之息息相关的课程包括文学、色彩、园林过程制图、树木学、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测量、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美学等,而高职院校由于其师资力量有限,好多专任教师都是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很容易造成同一个教师教授的几门课程内容雷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4.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误区。高职类教育突出对技能型实践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得以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从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被用人单位所青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已着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的想法,将来面向社会后真正能从事方案设计的并不多,所以在能力培养方面更多培养的是人云亦云的绘图员、抄图员,而不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的确能快速适应市场,但一旦缺乏创造性、思维相对禁锢的惯性思维出现与蔓延后,在中远期竞争中被赶超乃至被超越将不可避免,对学生从业后的长远发展将会相当不利。

5.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为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的缺陷,高职院校内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部分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授目前行业、专业动向,将一线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同时实践知识的传授也区别于理论知识,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也出现了学院过度依赖外聘教师的情况。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是一把双刃剑,要协调好这之间的问题。

(二)“学”方面

1.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方面还是按照填鸭式的学习模式,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作业,缺乏主观能动性,要深知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环境行为、建筑、城市规划、艺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只有主动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自己的设计才有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毫无逻辑的平面构成。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各种途径方便学习,如查阅网络、参观各类型展览馆和公园等。

2.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需要时刻了解行业动向、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实践,进而达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而由于资源有限,目前学生能接触专业、行业前沿、了解新事物的机会并不多,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创造力不够。

3.缺少创造性思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资料、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是课堂与专业老师,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外界反复刺激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提出质疑的批判性精神。在教学中,只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我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反复刺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盲目、机械的反应过程,并在无形中固化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学生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

4.轻实践,重理论。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必须很好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项目,不论是实际项目的真题还是虚拟设计的“假题”,其实质都是某一项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利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需要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与完善的培养体系

我们招收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园林行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园林规划设计的各项步骤、要求,将来能从事哪些行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社会形势等方面,属于切实的门外汉,所以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认识、了解、熟悉、掌握。

(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与“学”的互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储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三)专业特色结合学生活动

高校与高中及其之前的教育培养方式与目的截然不同,高校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安排也不再是单一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各项社团、文体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我系自2010年组织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很好的将专业特色与学生活动结合到一起,其中的画展、插花展、小花园设计展等通过一系列的评比、展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在学院层面也进一步展示了我系学生的风采。

(四)加强团队合作,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园林规划设计由于其专业涉及的综合性、工作量的庞大性,在实际项目中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提倡团队精神,创造团队学习的氛围。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两方面,教师团队要尽量融合如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工程、工程预决算等多专业的教师人才,在教学知识体系的传授方面力求全面;学生团队是将同一年级的学生以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协调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增强凝聚力,考核各位同学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或者满意的团队内如何与他人协作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前准备与适应,缩短学生与社会适应的时间周期。

(五)工学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实践、实际项目的机会非常少,学院通过外聘教师“引进来”为学生带来了一股行业清风,使学生告别了单纯的理论学习,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时就需要“走出去”,而且是有针对性的“走出去”。“走出去”既包括学生赴学院长期专业合作单位或由外聘教师所带来的便利资源单位学习实践,也包括学校教师经常赴企业接触目前行业一线的发展动向,让教师、学生带着平时教学、学习中发现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到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六)充分利用农业类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着重的就是“园林”二字,而有“园”有“林”,势必就离不开植物,而农业类院校在植物这一门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根据地方特性配置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并从植物生长习性、造型、色彩等各方面着重加强,好的植物造景设计可以直接决定一件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而这方面恰恰又是艺术类、建筑类院校所欠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农业类这一优势,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示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这一领域的专长。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模式

(一)实训化工厂

我院在校内为学生实训创造条件,根据之前培养体系中认识、了解、熟悉、掌握四个步骤,分别建成不同的实训化工厂,包括园林场景微缩模型展台、园林材料展示平台、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园林规划设计场景制作平台,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可以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增长自身职业技能。

(二)创新考核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学生考试采用技能考核的方法,考前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方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设计水平评定成绩,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实验考核+实训项目操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考核以教学纪律和实验教学作业等内容为主,占总成绩的40%;实训项目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占总成绩的60%。通过实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进入企业可直接上岗的目的[2]。

(三)系统化项目实践

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拉练,通过给定学生一块2.5m×1.8m场地,让其进行设计,并付诸于实施,通过设计文本、施工图纸、材料预算、材料采购、实际施工、竣工验收、综合评比等七个步骤,同时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后的综合考评。

场地尺寸的选择针对性强:(1)景观设计讲究小空间、大景观;(2)高职高专学生将来面向社会从事的工作主要以场地的整合为主;(3)场地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施工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仅仅是引导作用,并不会影响学生思路,学生以团队形式出现,可以锻炼学生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这项系统化项目实践已经连续实施了三年,实践表明,通过锻炼,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各位同学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与社会实践直接接轨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能比赛

中国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学生在经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也比较迫切想知道自己目前的水平究竟达到何种水平,此时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让学生通过参加省、市等各级别的设计竞赛,与各兄弟院校、兄弟院系之间的学生进行专业比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竞赛与各院校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取长补短,填补自身教学、学习中的盲区,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

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我院园林专业开办于2006年,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经过园林规划设计教研室各位老师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已成为园林科技系核心课程。毕业生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近3年来,学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在与兄弟院校的竞争中逐渐确立自身的优势。我院学生在2010年江苏省首届枫彩·缤纷杯彩色植物景观艺术设计大赛上在与近300件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学生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在2012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园林景观设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等。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直接上岗,完成项目设计与指导施工,受到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1,(2):1-5.

[2]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3]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4]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4-56.

第7篇

关键词 规模化苗圃;规划设计;苗圃建设;北京

中图分类号 TU986;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70-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Xibaita large-scale nursery of Beijing Anhai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LTD determined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 Afte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Xibaita large-scale nursery had functions of seedling production and sightseeing leisure,and it ha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large-scale nursery in Beijing Area.

Key words large-scale nursery;planning and design;construction of nursery;Beijing

苗圃是林木种苗的培育基地,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施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建设,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北京生态建设水平、增加林木绿量、做大做强林木种苗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西白塔基地规模化苗圃(以下简称北京安海西白塔苗圃)为例,从建设背景、项目概况、规划设计、主题定位与特色、建设过程等方面对北京地区规模化苗圃建设进行了探索。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该苗圃形成了集苗木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规模化苗圃,对北京地区规模化苗圃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刺激、拉动了园林苗圃产业的迅速膨胀[1]。政府加大投入园林绿化建设的资金,给苗木经营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促使大批行业外人士加入园林行业[2]。当前北京市苗圃建设还存在规模化苗圃数量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苗木结构不够合理、大规格苗木自给率低、产业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很难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随着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和农村“新三起来”政策的实施,为北京市规模化苗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 项目概况

北京安海西白塔苗圃是2015年建设的新型规模化苗圃,地点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西白塔村,占地面积44.69 hm2。乡村公路环绕苗圃,苗圃东侧为白大路,南侧为西东路,西北侧为青礼路,白塔路自西向东穿过项目区域。苗圃建设地点距离安定镇政府2 km,京台高速3 km,京开高速瓜乡桥出口15 km,交通便利。苗圃土地为农用地,无建设用地,苗圃建设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土壤肥沃,适合苗木生产。苗圃范围内已经有7眼水井和2台80 kV变压器,能够满足苗圃用水用电需求。苗圃经营期限为2014―2028年,总投资为9 530.18万元,首年投资为1 502.48万元。

该苗圃地处华北地层区,是永定河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地连片,为黏质砂壤和砂质黏壤组成的两合土,海拔在22~24 m之间。地质较为稳定,无明显工程地质病害,地形开阔。该苗圃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天干爽,冬季较为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温度为12 ℃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 800 h,多年平均降水量500 mm,以降雨为主。全年农田蒸发量约为870 mm,远远超过降水量。年平均无霜期为181 d。全年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导,夏季以东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宜北风、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2.6 m/s。

3 苗圃规划设计

该苗圃规划依据《北京市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建设规范》《关于加快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坚持在政府的引导下,规模化发展苗圃和调整种植结构、平原造林、农民就业相结合,优化发展区域,提高土地的价值效益。苗圃规划从苗圃生产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学原理,发挥当地自然和地理优势[3]。苗圃场地应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而较肥沃的地区[4]。

规划设计目标是建成一个集苗木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规模化苗圃,在苗木生产的同时,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增加平原地区林木绿地面积,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也为北京市民提供休闲观光的生态景观区,详见图1。

4 苗圃定位与特色

面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苗圃规划必须有自己的定位与特色[5]。该苗圃为了满足北京市园林绿化工程和该公司园林绿化施工工程对精品苗的需求,将苗圃定位为综合性苗圃,种植的苗木品种较多,以精品苗、大规格苗木为培育目标。在满足该公司苗木需求的前提下,其余苗木面向市场,市场销售采用“网络化、品牌化、周年化”的销售模式,为北京市及周边省市提供绿化造林工程常用树种。

近年来,彩叶树种以其独特的表现已成为绿化苗木中非常突出的亮点[6]。该苗圃栽植苗木逾6万株,以园林绿化精品苗木为主打品牌,海棠和碧桃为特色树木,坚持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以“苗木精品化、管理机械化、生产节约化、成品苗容器化、销售网络化、树种专业化”为工作核心,力求将苗圃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规模化苗圃,为城市的绿化贡献微薄之力。苗木精品化是指苗木生产以苗木规格大、树形优美、规格一致、无病虫害为培育目标。管理机械化是苗圃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农林行业人员短缺,人工费不断上涨,机械化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节约化园林是我国一直提倡的园林理念,目前水资源、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生产节约化才能实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成品苗容器化能够延长苗木栽植时间,容器苗移栽成活率高,缓苗期短,可以缩短育苗周期,而且容器苗适合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园林施工。销售网络化是指在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向消费者展示丰富生动的产品信息和相关资料,不受场地限制,与顾客的沟通方便而高效。树种专业化是指特色树种专业化水平高,该苗圃将碧桃、海棠作为特色树种,其品种丰富、花色齐全、品质优良。

5 苗圃建设过程

苗圃建设的准备工作从2014年10月开始,签订用地合同、编制建设实施方案,初审通过后签订规模化苗圃经营管理合同,2015年3月开始动工,7月完成当年工作,并通过北京市园林局验收。苗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平整场地、定点放线、苗木栽植、道路工程、排灌工程、附属设施建设等。

5.1 平整场地

苗圃的平整场地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去除杂物、施肥、翻耕、耙平。苗圃地上存在部分农作物秸秆和老桃树,地坪下存在部分渣土,需组织土方队伍,进行清理。现场垃圾需集中清运至垃圾填埋场。施肥时有机肥必须经过腐熟,该苗圃用腐熟牛粪(施用量90 m3/hm2)作有机肥。施肥后进行翻耕,翻埋的肥料可调整养分的垂直分布;此外,将杂草种子、地下根茎、病菌孢子、害虫卵块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耙地是翻耕后用整地耙平整土地的作业,有破碎土块、疏松表土、保水、提高地温、平整地面、掩埋肥料和根茬、灭草等作用。

5.2 定点放线

根据施总工平面图,以测绘公司提供的坐标控点为依据,用全站仪对整个场地布设方格网,方格网间距为20 m×20 m,打好控制桩并做好保护。放线时每隔100、200、300 m间均进行控制校核,避免20 m网格的累积误差。打好控制桩后,用100 m绳分别连接各个控制桩,用白灰粉弹好白灰线(对角线不弹白灰线),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内种植苗木的株行距不同,分别进行细部方格网的放线工作,弹出白灰线找出交汇点,即为此处苗木的种植穴位置,区域外部分多余灰线及时进行清除。根据测绘公司提供的基准点,在建筑物周边引测出建筑物的标高控制基准点,以此控制标高并相互进行复核,在测水准点的过程中要进行闭合验算,最后平差。

5.3 苗木采购与栽植

公司选派苗圃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水电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苗圃项目的负责人,并直接驻现场抓技术、进度。选择有施工过大型苗圃项目的施工队伍组成作业小组,承担苗圃施工任务。苗木种植面积37.63 hm2,以绿化造林主要树种为种植对象,苗木数量66 835株。其中乔木占地33.98 hm2,占种植面积的90.30%,常绿乔木3个树种共7 684株,分别是油松、白皮松、桧柏,种植高度1 m以上;落叶乔木21个树种,胸径2~6 cm不等,以国槐、白蜡、栾树为主的乡土树种共24 765株,金叶榆、金枝国槐、金叶国槐、金叶复叶槭、银白槭、美国红枫等彩叶树共24 064株,其余树种3 872株。灌木5个树种,分别为碧桃、海棠、榆叶梅、紫叶矮樱、连翘,共6 450株。

从苗木采购、号苗、起苗、包装、运输、卸车、散苗、栽植、养护管理各方面紧抓质量关,确保苗圃建设质量。

5.3.1 苗木采购。苗木质量好坏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提高绿化效果,由苗圃总经理和技术人员到山东、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实地考察,观察苗木的冬态、春态、夏态,精心挑选优质苗木。苗木采购按照就近、质优、价廉和公开的原则进行,优先采购林木良种,认真考察种苗供货方的信誉和资质。苗木种类、品种名称及规格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采购,严禁使用带有病虫害的苗木。野生苗和山地苗应经北京市苗圃养护培育3年以上,在适应本地环境并且生长发育正常时才能选用。选定的苗木,要在树干上做出明显标记(涂色、栓绳、挂牌等),以免出错,并多标一部分树备用。

5.3.2 起苗、包装及运输。起苗、包装、运输过程要排专人监管,确保苗木质量。起苗要求即时,起苗后要立即包装、运输,不可在原地随意散放。根或土球规格要符合起苗要求。带土球起苗时要准备好合适的蒲包、草绳等包装材料。裸根苗木的起苗要注意随起苗随假植,将植株老根、烂根剪除,裸根沾上泥浆,再用湿草或草袋包裹。装车要即时,当天不能装运的苗木要在现场假植。土球苗木装车时,将土球朝向车头方向,树冠朝向车尾方向。裸根乔木长途运输时,应保持根系湿润,可洒水保墒。苗木运输量应根据现场栽植量确定,运输吊装苗木的机具和车辆的工作吨位,必须满足苗木吊装、运输的需要,并应制订相应的安全操作措施。裸根苗木运到现场后如不能及时栽完,应及时假植。带土球苗木当日不能种植时,应适当地喷水保持土球湿润。

5.3.3 苗木卸车、散苗。苗木装卸车应轻提轻放,不得损伤苗木和造成散球。卸车时规格较小的苗木可以采用人工直接卸车;对于卸车较困难的苗木,可用木质或钢质滑板等辅助工具将苗木从车上滑下来;对于规格较大的苗木一般采用吊车卸车。严禁用钢丝绳直接吊树干或土球。土球苗一般应采用2点吊卸法,即同时吊土球和树干,以土球为主要着力点。裸根苗则根据苗木的大小采用2点或单点吊树干的吊卸方法,吊装带与树干之间铺设软垫,以防损伤树皮。将苗木卸车后人工搬运或用小型运输工具运至种植穴边缘,散苗过程中要求做到轻拿轻放。

5.3.4 苗木栽植。栽植前,苗木应该进行修剪,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分的散发,保证树势平衡及树木成活率。裸根苗木栽植时应将种植穴底填土呈半圆土堆,放入苗木后应将根部舒展、铺平,不得窝根,填土至1/3时,将树干向上提动,但不得错位,使根与土壤密接,分层踏实,再将土填至地平。栽植土球苗木,必须踏实穴底土层,而后置入种植穴,随填土分层夯实。苗木入穴定位后,应拆除并取出全部包装物。土球松散的,腰绳以下可以不拆除,腰绳以上部分应解开取出;取出包装物困难的,应将包装物压至穴的底部,填土踏实。苗圃设计最小株行距为2.5 m×2.7 m,该株行距的设计是根据机械设备型号、尺寸量身定制,可以大幅度提高机械作业效率。该株行距方便使用旋耕机进行机械除草,比人工除草效率提高2.5倍。

5.3.5 苗木养护管理。苗木栽植后要加强养护管理,该苗圃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养护小组,实行组长责任制,对苗木进行养护管理,确保苗木质量。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灌溉、排水、中耕除草、施肥、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防风防寒、支撑固定等。

苗圃技术人员要掌握不同树种的检疫病虫害防治方法,做好美国白娥、白蜡窄吉丁、桑天牛、榆兰叶甲、红蜘蛛、松梢螟、松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了培育树干笔直、树形优美的精品苗木,苗圃对金叶复叶槭、元宝枫、美国红枫等树种做钢管支撑,镀锌钢管埋入地下50 cm,镀锌钢管地上部分高2 m,在1.5 m处用油丝绳固定,每10株树拉1条钢丝,使一排树保持直立。图2为北京安海西白塔苗圃苗木养护期照片。

5.4 道路工程

苗圃道路规划根据地形、现有道路、功能需求、机械化需求进行设计,道路互相贯通,形成苗圃道路系统。按道路使用性质分为主路和支路,主路沿区级道路青礼路展开,作为主要游览、生产管理路线,宽度6 m。支路与主路垂直,支路宽度4 m。

5.5 排灌工程

为了节约用水,苗圃内浇水采用滴灌灌溉与管道灌溉相结合的方式,管材采用UPVC给水管Φ110,间隔50 m设置1个出水口,用快速取水阀取水。灌溉系统的主管与支管均埋入地下,深度以不影响机械化耕作为度,开关设在地端方便使用。给水管在连接完成后,在管道还没有回填土以前,要进行水压试验,在试验合格后对管线进行隐蔽。

排水工程采用地表自然下渗、明沟、暗管相结合的方式。该苗圃排水走向为北高南低,青礼路东侧为东高西低,青礼路西侧为西高东低。青礼路两侧现状排渠上口宽6 m,下口宽2 m,作为项目主排渠。靠近青礼路两侧的地块铺设直径300 mm的过路水泥管,通过暗管向青礼路主排渠排水,避免占用耕地。西东路两侧排渠上口宽4 m,下口宽1 m,作为南部地块主要的排渠。苗圃新建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主路两侧设置大排水沟,支路一侧设中排水沟。

5.6 附属设施建设

苗圃附属设施建设包括硬化广场、管理与办公用房、围栏等。苗圃硬化广场占地面积312 m2,提供休闲场地,设置休憩设施,供游人使用。管理与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档案室、标本室、实验室以及食堂、宿舍、卫生间,还有存放工具、材料、机械的仓库,占地面积437 m2。沿苗圃设置围栏,围栏高度1.8 m,长度4 022 m。

该规模化苗圃项目申请北京市农机补贴328.90万元,用于购买苗圃相关机械设备和仪器。采购的主要设备包括纯水处理设备、滴灌系统、容器苗育苗设备、旋耕机、高射程喷雾机、打药机、移树机、挖坑机等。随着机械设备的投入,苗圃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

6 结语

苗圃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基础,对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模化苗圃是苗圃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规模化苗圃的建设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苗木品质,对苗木规模化生产起到示范推动的作用。但是,在规模化苗圃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苗圃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苗圃管理中,要增加科技含量,开发、利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精品苗木培育,避免出现树干不直、规格不整齐的现象;加强苗木日常观测,增加苗木试验,培育新优品种;加强网络宣传、通过多种媒体进行推广,使品牌更加响亮[7]。

7 参考文献

[1] 王苏龙.浅谈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山西林业,2007(5):12-13.

[2] 黄国学.北方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趋势[J].辽宁林业科技,2012(2):43-45.

[3] 杜湘萍,何勋,徐京萍.生态观光苗圃规划探析:以绿行生态观光苗圃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198-199.

[4] 韩玉林.现代化园林苗圃建设需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53-154.

[5] 吉孝君.论城郊近区苗圃规划[J].绿色科技,2015(8):150.

第8篇

关键词:建筑 施工技术 管理措施 发展趋势

1 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两项基本问题

1.1 技术质量方面的问题分析。有关技术质量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在专业领域设计的层面要求较强,另外因为现代化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施工的人员却在相关的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着匮乏的现象,无法满足于工程的建设需求,因为每个专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特性空间及技术要求,同时这种要求还必须根据工程方面的施工时间与工作流程顺序及空间的位置相互匹配,如果不能够就技术进行全面的考虑,尤其是在部分相对敏感的交叉部位考虑不到位,那么便很容易出现技术上的疏漏产生质量的问题。再者每一个建筑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在每一条用于建设的管道上及每一套设施设备上都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安排布局,如果达不到特定的要求,那么对于技术施工的难度便会大幅度的提升,造成施工方面的困难,并随之出现各专业间的矛盾。另外随着发展而大量衍生的技术产品设施,都不同程度运用于工程的建设之中,而施工人员的技术却没有随着发展而相应提升,也就造成了施工人员在自身方面的不足,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

1.2 工程的管理方面问题。在工程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相关的不足问题:首先是在施工单位方面存在着转手承包现象,从而造成了工程承建单位方面的范围界定无法良好的进行,也无法做到明确的技术界定,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讲,每一个工程的承建方都希望在最快的施工进度下开展施工,从而降低施工的成本,这也就随之出现了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前工期势必会造成在管理上的混乱,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施工的组织管理方面也不完善,施工及管理的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职业素质及技术上的欠缺,这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施工的协调开展产生了阻碍和不便,这也是质量效益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2 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2.1 建筑工程在技术管理制度上的整体优化分析。在建筑工程前期阶段,要对工程相关的各类技术进行标准规范,以构建技术流程规范的书面文件,用于工程的建设指导,便于建立完善的技术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责任制度。组建这两项技术组织体制的原因,是为了对各岗位做好协调统筹的安排,保证施工的各流程环节都能够技术到岗,责任到人,防止出现施工责任不清或无责任人负责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技术负责人员的积极创造性构成潜在的激发。在设计图纸的会审时,要做到有组织步骤的审核,若没有通过会审环节的施工设计图纸,将不能用于施工。其次要对参与建设的职工和技术人员,做到工程重要环节、部位及特殊工程方面的技术交底,在对工程较大人员较多的工程进行技术交底时,可以选择分级的形式进行与管理,这可以有效避免施工的盲目性。在技术档案的建立方面:对于工程所需的档案,要做到无论是建设单位的竣工资料,还是施工单位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都要严格的按照要求做好收集整理入档,最后还要做好实验和测量及工程变更方面的管理。

2.2 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在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系列技术方面准备,是为了给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和任务为:分析了解工程具有的特点和进度要求,并对其客观存在的条件做好了解,来进行公共组织方案的设计,将人力技术及物资方面做好统筹规划,以便为工程创造必要的施工条件,使工程可以均衡有续的铺展,保证工期按时完成交付,做到既降低工程成本又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完善提升生产率。其具体的实施措施,首先应当从完善施工的组织方案进行,做好参加组织方案人员编写方面的分工,责任到编写的个人,详细对编制方案的依据及格式和内容做出明确要求,然后进行编写汇总,经过审核修改后定稿,以此作为标准化施工的指导依据。其次还要就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进行任务指导书的编订,做好施工方面的全面技术管理。

2.3 技术指导文件方面的管理措施。施工中要加强对工程技术文件的管理工作,因为工程文件是在工程施工中,所形成的对工程项目实际如实反映的技术性资料,具有着相当重要的保存及利用价值。另外在建筑施工中要求了各个环节的紧密协调性,如果做不到精细化的计划统筹,那么对工程的后期开展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这就要求了在资料的填写时,必须要把握好准确认真及时的规范填写原则,因而相关的技术资料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审查以免造成失误,影响工程的进度开展。其次工程的检测单位进行工作时,要严格按照见证取样的制度来对试验负责,出现违反要求的要坚决不给予试验报告的出具。再次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工作职能,不仅要就质量和安全方面做到严查,同时对技术资料也要做到仔细的检查。对于出现资料做假、试验报告作假等违反了技术标准的行为应及时喝止,还需要通过信息反馈给管理平台,曝光作假行为,并根据造成的影响情况予以处罚,以此来保障工程相关的技术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最后要加强竣工文件的管理方面,必须要做到不遗漏任何工程的技术项目,并详细的对各环节资料进行检查,有无基本错误。以确保资料的完整入卷封档。

3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如何以最少的施工成本实现最大产值的效益,一直被作为建筑行业的施工准则,在这一原则的促使下,各建筑企业开始进行了系列的管理技术及方法的改善探究,因而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逐渐呈现出了系列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化发展趋势。建筑施工中逐渐呈现出新材料、新技术方法多层次渗透的趋势,良好体现出了技术的运动特性,成为现代建筑业所需要的技术化改革依据,因为这种渗透式的技术应用良性的符合了当下建筑体系的技术发展内涵,可以在技术施工方面平缓推进其接受并运用新型的高新施工技术,使建筑行业逐渐呈现出:结构上的精密化、功能上的多元化、布局上的集约化及机械化的操作和智能化的控制等技术特点的发展趋势。在建材的方面也呈现出了技术高指标及多功能和构件化的特点。在此趋势下,建筑施工也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进程,利用高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将高效能合理化的施工作为了建筑项目的核心理念。

3.2 生态化发展趋势。诸所周知目前建筑生产存在着严重的污染现象,因而在生产中其也迫切需要进行质量高消耗低等建材产品开发,这都在根本上预示了建筑行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的来临,如何在生产中进行环境和效益的统筹兼顾,便要求了现代建筑行业在生产活动中,应牢牢把握好在生产方面进行低污少耗性能的技术设备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促使生产废弃材料的有效降解及建筑寿命的提升,使建筑与环境进行和谐相融。在这样的严格要求把握之下,促进建筑行业朝着生态化方向发进展越来越快。

3.3 工业化发展趋势。工业化管理施工同样也是当前建筑业的另一发展趋势。它在建筑活动的基础上,试图将互换性及流水线的形式结合运用于建筑施工中,以实施标准化和工厂化等系列技术来改变建筑行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大到建筑的构件,小到外部的脚手架等全部设施产品都能够等同于工业的生产模式,这样会使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更加标准化统一化,利于减少生产的成本和管理方面的复杂化。因此在建筑行业实行工业化的施工模式,成为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房平.关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2]虞礼周.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王磊.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351.

[4]杭朝辉.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第9篇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关系到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需求量增长和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 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 “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 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 .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 “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 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 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 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达,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4 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