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9:2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由于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拟从以上两点出发,着重讨论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油画教学、创作中。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而继承下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释文化为主的文化。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美术专业油画教学过程中传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奠定基石。当前,国内正大力宣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并有“中国油画”之提法。油画来源于西方,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想超越西方,须以民族性为宗旨,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当前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油画始创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画多以基督教及希腊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正是这种对宗教题材的表现,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民族性。西方现代油画虽强调个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识,反映西方画家在自身成长环境中所拥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奋斗目标,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西方绘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绘画的意境,或将中国绘画精神引入油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画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画的民族性得到了体现。西方有达·芬奇、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世界级的油画大师,而就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来说,要产生大师,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未来灵魂塑造者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高师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对油画创作的重要性,才能使这些未来美术教师们有着中国文化的自觉精神,并将之传播开来,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总体来看,国内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学生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89%的学生认为京剧至少在明朝就已诞生;100%的学生不知道“玄武”为何物,多数学生听说过“青龙”与“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过方位,属于“四灵”,而知道二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港台影视剧中常出现这一说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但跟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文化,而不少年轻教师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识也不够丰富,无法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民族文化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减弱及民族生命意识的衰退。一些学生的写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却难以说明,或者一知半解,与其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随着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学习油画必须立足于西方油画传统,必须进行严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民族文化授之于课堂,将民族文化同油画写生、创作等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创造力预示着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太多收获。中国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发展至今,充分说明其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儒、道、释三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张“以和为贵”,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剪纸、皮影等。将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这些表象事物及内在的精神实体,渗透到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其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油画大师米罗、康定斯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凡·高则对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着迷,进而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受到相应影响;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国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对自身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非形式主义绘画大师,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蕴,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油画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油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外,还能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学生区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个性区别,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创作素材,为其毕业创作积累经验;三是使学生知道艺术创作同写生的本质区别,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四是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成果,必须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交流话题,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更具互动性。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尝试
1.高师油画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指导思想。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各种图形、文字、构图方法、节奏、动作;二是通过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来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及生活,将传统文化有目的、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力量。
艺术实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行为。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一是要注意将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图形、符号、价值、思想、行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要有本质上的了解;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民族艺术的创作规律,突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实质及其适合表现的题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别是绘画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意”写“形”及以“形”表“意”,以“意”来追求“忘我”和“无我”的境界;现代西方绘画虽然极为追求“个性”,但就本质而言,其所表现的“形神”“气韵”等方面同中国传统绘画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文化理论基础。
2.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具体实践。要在高师油画课堂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水墨画的表“意”手法及其精神实质、“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观念的实质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程、中国一些传统图形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及其反映出的民族生命意识等。其次,要让学生把握好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同时,也必须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静物油画写生,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所摆静物的文化特性,并教授学生不同的表现技法,如古典画法、厚薄画法、刀法、肌理法等,使学生掌握油画的材料工具和基本技法;二是在油画风景写生课程中,加大对学生地文化历史的介绍,特别是一些以古建筑闻名的写生地,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房屋建制、建筑特点、图案的寓意以及色彩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性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三是在油画人物写生课程中,可以让模特穿着民族服饰,并向学生讲解中国不同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其对色彩的偏好,为学生的油画创作打好基础;四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主题性创作,要求学生将与主题有关或者有相同寓意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之中;五是将毕业设计中创作课部分内容提前介入,加大“写意”在教学中的分量,通过对学生讲解水墨写意的风格及现代油画中的一些作品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为其将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打好基础。
1.政府网站话语权
政府网站作为少数民族事务、公布新闻的网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此,以民族宗教网为例,可看出少数民族政府网站的传播内容和话语权的表达。民族宗教网是民族委员会部门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介绍、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政策法规、调查研究、八协工作、蒙古语文”几个分栏,除此之外,该网站在首页上设置了“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民贸企业、民族团结”四个专栏和便民服务、网站满意度反馈几个部分。
在网站首页从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一年的54条政府要闻中,会议新闻占22条,政府官员调研新闻19条,慰问新闻6条,表彰新闻4条,政策新闻2条。可以看出该网站以政府公务新闻为主,不涉及民众新闻和批评性新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少数民族网站的新闻倾向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地区特色工作的开展,民生新闻较少、且新闻性不强。
2.传统媒体网站话语权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传统媒体纷纷上网,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我国大型的新闻网站有共同的特征:时效性强,页面丰富而紧凑。下面我们以内蒙古新闻网为例,浅析传统媒体网站的内容和话语权流露。内蒙古新闻网由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创立,是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自治区唯一一家重点新闻网站。互联网新闻中心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整建制划归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该网站内容包括“内蒙古新闻、政务、国际国内、民族文化、道德法制、自然地理、文体娱乐、草原社区、影像日记”等10多个分栏,现有20个行业频道、33个盟市旗县区频道。
在网站首页有各地区新闻频道的链接,并设有新闻搜索、地区联盟活动展示链接、部分广告和公司网站链接。网站表现形式除传统的文字新闻外,兼有图片和视频新闻,并独辟论坛以供网民讨论。通过以上对该网站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媒体网站新闻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关注与百姓生活切实相关的新闻,将政府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以新闻背景形式传播,并间接肯定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关注与网民的互动,有部分商业性,批评性报道较少。
3.商业网站话语权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不是他们的义务,但这些网站是否应该承担部分文化传播的任务,有待商榷和考量。在此,仅以搜狐网为例,可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在商业网站传播的内容和话语权流露。搜狐网主页包括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等20个分栏,在搜狐网首页还包括“创业商机”、“商讯动态”等小专栏,放在分栏新闻的右侧。
在首页的上千条新闻中,没有找到有关少数民族的新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由以上分析统计可以看出,商业网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意识较弱,这些网站关心的是自身在互联网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并因此关心所提供信息的市场效应,因此,此类网站与本文例举的其他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结语
综上所述,以设立者作为考量依据,这四类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站基本可以囊括现今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这四种网站传播特点各异,文化传播的效果各有优缺点。
(一)具有历史资源优势且极具跨文化传播价值的武当太极文化,应成为武当文化品牌形象传播的标识。“天下武功出少林”,所谓“先声夺人”,少林功夫文化早在20多年前就因尽得先机而名满天下。比较而言,武当文化传播则是近年来在省市政府的关注支持下才高调启动。在少林功夫传播已成大气候之时,武当如果仍以笼统的武术概念向外界推出,显然不利于自身内家功夫文化的传播及其武当文化形象的塑造。面对盛名之下的少林功夫,武当文化传播毫无疑问当独辟蹊径,以展示自身特长为优势,将武当内家“三宝”之首的太极文化作为其形象展示的标识性内容,依此打造独具个性的武当文化品牌形象。
从跨文化角度而言,最具有中西方受众交互接纳性的影视作品,当属西方枪战片与中国武侠片。与西方枪战片格斗双方胜负结果的直截了当相比较,中国武侠片更能够展示对峙双方个体的自身潜能以及相互胶着的竞技状态,更能够体现其形态之美、力量之美与运动之美,因此也更加受到观众的热捧。但是,无论西方枪战片或是中国武侠片,在影视作品中多以胜败输赢的比拼为目的,它更多的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背后的搏击甚至是搏杀。而武当太极恰与这种类似于人的动物性的格斗厮杀形成对比。它所追求的是修心养性、健体养生,其外在体格与内在心性的修炼是其终极目标。这种以传统内家功夫的形式表现人对自身内在与外在“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境界的追求,是武当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也是武当文化具有现代性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世界正在变小’,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造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使每个民族在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这样,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民族性与人类性的有机统一。而在世界交往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规定。在这个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传播的根本就在于其本质特色的不可替代,其交流内容人类共享。太极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张扬。因此,从传统内家功夫发祥地的角度而言,武当文化传播当选取最具跨文化价值的太极文化为标识,在此基础上向形意八卦、养生之道等全面拓展,从而以武当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历史蕴涵,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形象。中国太极文化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所喜爱,武当太极文化及其品牌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既可以让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太极文化之道,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武当文化传播应注重形态与理念的创新,武当山应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心。武当文化形象传播,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武当的武学武道浑然一体为其又一优势。近期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通过描述李小龙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传播中国武术文化。观看此剧的观众不难发现,无论是李小龙习练的咏春拳或是李小龙创新的截拳道,其拳法理念的核心都是中国道家思想。“《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劈头:‘太初有道。’……在东方的中国,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不论东西,‘道’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创造和认知现象的‘逻辑’或思考方式”。③中西方论“道”,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是,惟有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道”和“阴阳”,才能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含量将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武术的核心理念交汇贯通,阐述得充分而饱满。因此,武当太极文化传播毫无疑问应将道教文化与道家思想的传承传播放在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文化与道教文化一脉相连。因此可以说,太极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是武当文化形象的两个支撑点。我国目前的太极拳发展,杨、陈、武、孙、吴等多种门派林立,传播范围波及国外。而武当太极的传播范围则非常有限。事实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可分离。“从广义上说,一部民族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一部民族文化史又是一部文化创新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如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历史了。不断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而每一次创新又有其个性。造成这种个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的内外因的差异性。”④其他太极拳流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赢得中外公众的普遍性接纳。武当太极若在太极拳传播兴盛的当下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天下太极出武当”也就只能成为自唱自吟的一句空叹。“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文化竞争领域的不断前移,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决定生存。因此,武当太极文化传播应当借鉴其他太极拳品牌的发展经验,根据史料典籍理清发展脉络,整合其拳法理论,重新完善对武当太极文化的价值认识,并在传统武当拳法套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化元素,以开放的心态结合先进的技术打开武当太极文化传播的封闭局面,让武当太极由道教圣地走进天下人身边,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形成武当内家功夫的品牌传播之势。同时,武当太极还应站在一个国际化的高起点上,以科学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在和谐包容的国际交流中提高武当山太极文化发源地的声誉,让武当太极真正成为中国太极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内家功夫与道教文化整合传播的“意义承载者”,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的中心,由此推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武当太极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持续的关注支持,并借助于大众传媒实现最佳传播效果。2008年10月29日至10月2日,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世界传统武术节又称“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大赛,也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2004年以来,河南郑州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这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十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性大型传统武术比赛盛会,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武术节期间同时举行“走进武当”等系列活动。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国际武术盛会,更是武当山文化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如果作为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一个方面而言,文化传播就是社会传播,是人对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存关系。”⑥在媒介社会化的今天,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用不间断的信息感染、吸引受众,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建立一种稳定的文化形象。显而易见,这种信息的传播及其效果的实现,脱离大众传媒无法实现。而且,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不能是单向的、静态的、历史性的信息资料的无力叠加,而应当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动态的、现代性符号化信息的有力度的冲击。同时,无论是武当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形象的树立、文化的传承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关注和积极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播主体具有运用话语权抢占先机的主动意识。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依赖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媒介传播的信息,充盈整个社会的只能是一个相对量——没有传播武当文化,实际上意味着其他形式的文化传播享用着原本就极其有限的话语权。因此,过去那种保守的、仅仅将武当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封闭的历史遗产进行实地展览的被动做法,影响武当文化的传承和与创新。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曾在“仿像”理论中将符号或者图像传播划分为四个阶段。波德里亚将自己批评焦点针对第四个阶段——符号或者图像“与无论什么样的现实都没有任何关系:它本身就是纯粹的仿像。”“拿竞选这个例子来说,媒体的报道就是竞选,竞选不存在于对它报道之外……从这个角度看,在媒体图像环境之外考虑竞选是不可能的。图像就是竞选。”⑦波德里亚“仿像”理论对图像社会的批评,尽管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他观点的合理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媒介的传播就是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大众传媒对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应当充分利用媒介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传播,从而实现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
①⑤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②王锐生:《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新视野》2000年第5期。
③陈其南:《文化的轨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④肖玲诺:《面临信息化的民族文化》,《求是学刊》2000年第6期。
⑥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民族文化传播对提高民族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作用
民族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提高教学效果,以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使学生普遍具备民族文化特征,为民族文化的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 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民族理论课教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全方位整合,把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既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更能有效地加强民族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民族理论教师要加深认识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要以传播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认同为准则,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目标,以强化对民族文化进行现代意义的诠释为重点,使民族理论课程内容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促进大学生对学校所处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比如关于世界民族与中国民族概况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明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经济等多种形式交流的现实情况。不仅要重视帮助全体学生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更应使学生们接纳和欣赏我国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认识到文化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必须要剔除偏见,打破文化的界限。2. 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理论课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作为课程价值评价的核心部分,积极进行以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为主要任务的独立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推动民族文化进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阐释民族文化精神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感。如针对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这一章的讲授,从中华文明起源开始,随着夏商周三代更替,华夏民族内部和华夏及四裔民族之间,通过民族文化传播,形成了民族文化繁荣的景象,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国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学习,达到提高民族理论教学效果,真正起到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的作用。只有把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信念与价值观,才能将自我实现融入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只有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才能使中华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有效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与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3、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理性的中华民族意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会不断产生出困惑和疑问。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面对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与自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痛苦和矛盾情绪,在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强烈碰撞中陷入疑惑状态。大学生要明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向,“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所以民族理论课程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达到同志所提出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把朴素的民族情感转化为理性的中华民族意识。4. 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民族理论教学中必须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提高民族理论教学效果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一) 以民族文化传播为教学重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现在大学生过多的关注于流行文化、西方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也不具备,如我国 56 个民族当中的一些民族的名称都会叫错,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和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密不可分。另外,学生平时也很少有机会接触民族文化,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对民族文化元素,却是一无所知或者是一知半解,民族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民族理论教师要提高自身民族文化水平,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民族文化内容授之于课堂,把民族文化同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民族理论课在民族文化传播中优越于其他课程之处,就是作为公共必修课,民族理论课可以有效地引导各专业的学生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融入他们的本专业当中,在各学科中进行渗透。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与学校主流文化疏离,有形而无神,忽略了民族文化对民族价值观等的生成作用,是不符合学校教育的育人取向的[3]。在民族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的同时,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了解浮于表面的常识,更要从深意入手,挖掘出新意,让学生真正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有选择地吸收并进一步利用民族文化对本专业进行创意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 合理设计民族理论课堂教学,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民族理论课堂是各专业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基本场所。民族理论课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实现民族文化融合、共享的地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双方获得文化的提升。要优化民族理论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文化传播效果。特别注重精心选择细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全面优化组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巧妙利用教学艺术,通过优化设计民族理论课堂教学,以实现民族文化的高效传播,不断地提高民族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可以进行多种尝试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与风俗习惯这一章,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具体民族文化特性时,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大量图片和适当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民族文化。比如针对民族服饰文化,可以先用图片或视频对比展示我国各民族的古今服饰,引导学生指出民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民族发展状况。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选择与主题有关或者有相同寓意的民族文化,讲解他们自己对民族元素与所选主题结合创作的一些想法,同时,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比较,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可以采取表演方式个性化地传达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民族讲起,从熟悉的生活当中找寻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和补充中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让大量有关各地民族文化的信息,通过本班学生间具有亲和力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大家更好地接收。( 三) 确定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恰好与民族文化的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契合,是适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极佳途径。要重视民族文化实践教学,突出与民族文化传播相关的民族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积极和相关部门进行联系,确定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文化宣传等。民族理论课要以传播民族文化为目标,灵活设计活动主题,如组织学校民族文化传统活动、参观民族古迹和民族文化、民俗博物馆等形式。目前民族理论课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少。如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课,每个教师都带有7 -9 个合班,一个教学班人数在一百人左右,有的班级甚至超过了二百人,难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现在解决的方法只能是在各合班内选个别代表或者抽一个小班去进行实践,不能真正实现全面民族文化实践教育。其次,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民族理论课程民族文化实践环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开展实践环节需要经费支持,用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的设置、购买所参加活动场馆的门票、提供学生进行比赛活动的奖品等。经费不足就导致实践教学的手段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带领学生参观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设施场馆,就只能选择一些免票的项目,或者选代表参加活动。对于在民族文化社会调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小组,只能给以精神鼓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民族文化传播实践教学的形式,需要更进一步完善。总之,在民族理论教学当中,教师要尽力挖掘、整理、研究各民族文化元素,全面开展民族文化传播。坚持创新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积累、形成典型案例,探索出民族理论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传播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以此提高自我的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渗透,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
作者:刘海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院
关键词:彝族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火把节,西昌
本文通过分析凉山彝族火把节节日庆典如何塑造并传播“月城”西昌的旅游城市形象,来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一、文化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传播就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活动,它是传播的特殊范畴之一。从广义上来看,它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部内容的传播,新闻传播、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艺术传播等等都包含在文化传播之中。但从狭义上来看,主要是指对以精神文化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的传播活动,研究文化传播的特殊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凉山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及其现状
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发育程度高且传播形式多样化,凉山州儒教、道教、本土宗教交流交融,彝、藏、苗、蒙古等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人类留下了灿烂文明结晶,如藏彝文化走廊、南丝绸之路等。凉山州地区由于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小,保留大量的彝族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民俗。自2001年以来,凉山州开展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工作,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的实地调查和申报材料。凉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目前,已建立了四个国家、省、州、县的目录系统。
近年来,凉山州积极举办国际火把节传播彝族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彝人制造、山鹰组合等彝族歌手获得全国性比赛大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反响。凉山州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一座春天气息的城市”、“月城西昌”壮大凉山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凉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4月27日,被誉为“云端上的高速公路”雅西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长240公里、总投资超过206亿元的高速公路是全球高速公路中的奇迹。对于凉山州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
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的认知和公众的印象,城市的形象的核心是文化魅力。西昌市通过火把节来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塑造和传播西昌市的旅游城市形象
在21世纪,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能创立和维持城市的独特性,增强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城市文化具有聚集和整合功能,能创造消费需求,能创造品牌效应,能够建城市旅游资源。i
(一)西昌市借助彝族文化传播来塑造、传播西昌市城市形象的方式
西昌市以往以“航天城”(卫星发射基地)出名,而近十年为了城市的发展需要,西昌市开始大力开发它所蕴含的彝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选美活动选出“月亮女儿”作为西昌市的形象代言人,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大肆宣传,还在市区扩建、兴修各种休闲娱乐旅游场所。西昌市通过彝海结盟塑像(小叶丹塑像)、火把广场、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凉山民族体育场、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等建筑物即静态造型文化来展现彝族文化、传播彝族文化,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风俗特色、信仰和智慧。
西昌的城市形象被定位为文化旅游型品牌城市,西昌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彝族文化是西昌的灵魂,并通过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彝族火把节节庆活动来聚集目光以达到塑造城市特色、宣传城市形象的目的。火把节作为西昌市的文化行为符号,在正面意义上促进了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二)西昌市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保存城市记忆、明确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西昌市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昌市通过火把节有效地传播了彝族文化,使凉山地区彝族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展现,有效地保护并传承了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使全国各地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充分了解和认识了彝族文化的精神实质。
(2)西昌市通过火把节传播彝族文化,活动期间凉山州内各族人民都融入其中,使彝族文化与汉族、藏族、苗族等各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融合,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民族更加平等团结,并给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大凉山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文化与经济是紧密相连的。西昌市举办火把节节庆活动来传播彝族文化,可以对经济产生互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西昌市的经济发展。
(三)西昌市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构建意义
近年来,西昌市的旅游节庆逐年增多,促进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西昌市旅游的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提高了西昌市城市的知名度,它有助于吸引新的游客及相关投资。
成功的节庆活动能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形象,提高居住环境和文化地位。“火把节”活动,加强了西昌市作为宜居城市品牌。提高西昌市的知名度。使昭觉这样没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服饰的县城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2)改善了西昌市的基础设施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节活动将在西昌市举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星级酒店从1995年的15个增加至45。在2010年,旅行社数量从15到32个。西昌青山机场1975年开航,机场能够起降c—130、安124和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西昌交通便利,与成都之间有民航班机。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当地的旅游专列将被打开。几十年来这个城市的公路建设和4.1亿元,新改建油路487公里,等级公路1320公里。实现了省道全线绿化,辐射各区县、乡镇公路为网络的现代公路交通体系,打通了通往滇、川、藏三省(市)边界的山门,与此同时,雅西高速公路也顺利通车。
关键词: 广播 语言要素应用 民族文化 传承与制约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文化被认为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1]P3。广播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民族文化是广播语言要素应用的天然使命,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必然制约广播语言要素的应用。本文论析汉语广播语言要素应用与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传承与制约关系。
一、广播语言借助语言要素应用传承民族文化
“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中,广播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充分发挥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2]。广播语言总要借助一定的语言要素应用传承民族文化的。在汉语广播中,中华民族文化需要借助合乎规范要求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要素传承。
(一)借助恰当的语音要素传承文化
总面积13000平方米,虽不像北京故宫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山坡地形修造,位置上突出红宫,色彩上强调前后对比,使整座建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雄伟壮观。(中央台①2009年6月18日《雪域高原上的圣殿――布达拉宫实录》)
例中引文双音节词语占多数,朗朗上口,节律感较强,易于播读,如“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雄伟”、“壮观”。
除正常播x音节外,播音员还要正确发好引文中的语流音变,如“Zǒng(总)”当由“214”读如“21”,“yīwà(一万)”的“yī(一)”当由“55”读如“35”等。需要处理好句中的停顿、重音和句调等。
“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山坡|地形||修造”中,单画线表示时间较短的停顿,双画线表示时间较长的停顿,加粗者宜重读而经由重读处理等手段,“13000”、“红宫”、“主次分明”、“雄伟壮观”等很容易入耳、入脑。引文句调就总体而言,先平缓后上扬。
正确处理广播语音要素,才能正确传递广播语言信息,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成效。
(二)借助恰当的词汇要素传承文化
上例引文不长,但其中词汇类聚、词形类聚和词义类聚应用形式仍然较丰富。基本词和一般词都有较多的使用;使用成对词“前”与“后”、“主”与“次”;使用熟语――成语“主次分明”。因为广播语言表意要简明,所以引文多用单义词。这些词语,首先是规范的,其次是根据广播语意表达需要而选用的,有助于体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效。
前来学习抽纱刺绣技术、领取刺绣原料和回缴刺绣产品的本乡青年妇女络绎不绝。(商丘台2006年5月9日《虞城县积极向农家妇女传授农科技术》)
“妇”的义项有三:“妇女”“已婚的女子”“妻”;“妇女”义为“成年女子的通称”。汉民族文化语境中,“妇女”更多凸显“已婚”的义素。因此,称呼青年女性时,要慎用“妇女”一词。例中前来学习的“青年妇女”未必是“已婚”者,则“青年妇女”可改为“女青年”。
(三)借助恰当的语法要素传承文化
前述布达拉宫引文根据广播媒体特征及其语意表达的需要使用汉语词类和句类。引文多使用通俗易懂的名词(如“北京”)、动词(如“修造”)、形容词(如“巧妙”)、“数词”(如“13000”)等实词;多使用易入耳、入脑的介词(如“利用”)、连词(如“但是”)、助词(如“地”)等虚词。引文虽然使用了转折复句“虽然……但……”,但复句内部的分句及其他单句都较短,听众仍较易知悉已广播的信息。“位置上突出红宫”与“色彩上强调前后对比”结构上较为对称。
借由语音、词汇、语法要素的恰当使用,引文将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听众的脑海里,卓有成效地传承了藏民族物态文化。
(四)反映语言要素自身发展脉络
语言是心态文化构成要素之一,汉语言广播同样反映语言要素自身发展的脉络。
1.较多留存方音
戏曲类及方言广播较多留存了方音。“任何剧种,最初都起源于民间,都以当地方音为基本语音,再加以艺术的表现。只有当某一剧种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全国性剧种的时候,才与民族共同语语音发生直接的关系”[3]。早期京剧著名艺人谭鑫培等把湖广音融入京剧,成为京剧语音系统内影响最大的方音。高朗亭“三庆班”等“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又把安徽方音融入京剧中。
2.较多留存历史名词
讲述史实的广播语言较多留存历史名词。据节目制作、播音时间或相关史料,可大致推演某历史名词发展的脉络。
牛首、虎首、猴首、猪首等4件铜兽首18日在北京圆明园公园免费向公众展出。(中央台2003年10月20日《圆明园失散国宝免费向公众展出》)
例中“牛首”“虎首”等分别是“牛首铜像”“虎首铜像”等的简称,它们都是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
3.反映汉语语法发展的脉络
广播电台播报或诵读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汉语语法发展的脉络。
文言文中,“非……”句式有时语含假设,这种用法自先秦时期留存至今。
“夫gR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庄子》为先秦(上古汉语)时期作品。
我们非这条苦计,怎得性命在此?(《水浒传》)“非这条苦计”意为“如果不是采用了这条苦计”。《水浒》为元末明初(近代汉语)时期作品。
货车超载超限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中央台2004年6月15日《公路“短命”15年超载货车是“罪魁祸首”》)
引文中,“非”意为“如果不……”,例出现代汉语语境。
二、民族文化存在与发展状况影响广播语言要素的选用
民族文化存在与发展状况对广播语言要素的选用具有逆向制约作用。“从文化的角度说,不同的文化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4]。
(一)语音要素应用表现不一
1.汉民族语言更注重平仄和对仗
(1)中华各民族广播语言都注重韵律。
韵律包括押韵、平仄和对仗等。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中央台2010年4月21日《生死不离》)
诗歌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节选部分“离”、“里”、“丽”、“起”押“i”韵。
少数民族文艺广播节目也有自身的韵律,用汉语创作或译为汉语后的歌词等往往是押韵的。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
歌曲选段“开”、“待”等押“ai”韵。
(2)汉民族语言更注重平仄和对仗。
相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汉语广播更讲究平仄和对仗。
大车切轴,三轮放炮。(中央台2012年7月14日相声《口吐莲花》)
参照现代汉语平仄归类,例中,平仄对应为“|― ― ―,― ―||”。除“车”和“轮”的平仄不对应(按江淮方言发音,“车”为去声,则为仄声),其余大体平仄相称。从对仗角度看,“大车”对“三轮”,“切轴”对“放炮”,相对工整。
一般性V播节目也会出现平仄和对仗。
风雨沧桑中如何追寻梦想,波澜壮阔里如何见证传奇。(中央台201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60周年》)
引文中“追寻梦想”(― ―||)和“见证传奇”(||― ―)平仄相称。此外,除上句和下句的“如何”为重复者,其余实词和虚词大体对仗,如“追寻”对“见证”。
2.民族语言特点影响汉语声调的发音
某些少数民族成员说汉语时,经常发错声调,因为他们的民族语言有的原本没有声调。这种现象,在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广播节目受访人口语中尤其明显。新疆台2013年9月19日报道《新疆各地中秋节前情意浓》中,一位少数民族农民工回答记者询问时,把原本为上声的“好”(hǎo)和“很”(hěn)都读若阳平,即分别读若“háo”和“hén”。
3.民族文化影响姓氏用字的发音
姓氏汉字发音“异常”者,该姓氏往往源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万俟”为复姓,读若“Mòqí”,源出鲜卑族部落名称。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入中原,后即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出现的二字姓如:欧阳、司马、诸葛、上官、司徒、慕容、闾丘、皇甫、西门、尉迟、公孙、东方、令狐、申屠、端木、夏侯、东郭、呼延、拓跋、万俟、长孙、澹台、鲜于。(中央台2012年5月30日《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用作姓氏和非姓氏汉字的发音有时不一样,而排序非第一的姓氏用字发音更具“隐蔽性”。
据汉民族姓氏习俗,小孩出生后通常随父姓。有时为了表明对孩子母亲姓氏的敬重,家长往往会将母姓用字作为孩子全名的第二个字。播音员如果不知这些“第二字”为姓氏用字而照本宣科,自然就会发“错”音。如广播稿中人名“某仇某”,撰稿人应注明该“仇”字是否为母姓用字。如是,则播音员得播读为“某qiú某”,而不能读若“某chóu某”。
(二)词汇要素应用表现不一
1.介绍不同民族文化,常使用该民族特有的词语。
萨迦寺……寺内藏有8.4万余卷元代手抄佛经、贝叶经等,集成60米长、10米高的著名的经书墙。(中央台2003年11月12日《萨迦寺文物保护维修一期工程完工》)
引文介绍萨迦寺(南寺)藏族宗教文化时,使用“贝叶经”、“经书墙”等藏语词。
2.广播语言中汉译少数民族词汇多为多音节单纯词。
广播语言中,少数民族人名、地名等汉译后,多为多音节单纯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1年5月20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西迁247周年》中出现的“察布查尔”、“爱新舍里”、“纳旦木”等,均为地名,都是多音节单纯词。
(三)语法要素应用表现不一
广播语言中有时会有与现代汉语语法不一致的民族语言语法用例。
汉语和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及物动词直接带宾语的用例。汉语中有“飞北京”、“睡沙发”等用例。
最近这几天,由贵阳飞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的航班爆满。(中央台2004年7月14日《贵州:民航暑运高峰出现航线班班爆满》)
如果朋友感觉睡沙发翻不开身子,而睡床上家里又不够的话,那就干脆让他睡“地上”吧。(中央台2009年1月16日《春节“靓”家有招》)
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广播节目受访人会说出“出发北京”等结构搭配。
传承民族文化是广播语言使命之一,广播语言对语言要素自身发展脉络的反映散见于丰富的广播内容中。更多广播节目借由语言要素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以及民族文化制约广播语言要素应用的表现,有待更广泛而深入地探究。
注释:
①“中央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简称,以下地方台简称为“省/市名+台”,如“新疆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季世昌.弘扬民族文化――广播工作者的责任[J].视听界,1990(4).
[关键词] 产业 民族 价值 市场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安全。当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式,文化产业的多种产业形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通过文化产业不同形态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不同进路:
广播影视。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广播影视是融合了技术、艺术、声音等多种手段的艺术。在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方面,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具有迅捷、高效、形象生动等特点,显示极大技术优越性,是当代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播影视对跨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广播影视成为全球性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具。事实也证明,这也是成功的影视剧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类影视剧表现的韩国传统家庭伦理,美国好莱坞施瓦辛格电影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的宣扬。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李安的《卧虎藏龙》被西方影视圈肯定恰恰和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关。
正是意识到影视剧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鼓励、保护本国影视剧的生产、播映,即使象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以立法、财政补助等形式对本国影视也进行保护。而美国则把要求开放别国文化市场、推销美国影视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经贸外交内容,其中包含了宣扬美国文化的目的。“事实上,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全部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这从反面证明了影视文化产品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当然,利用广播影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并不能单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法律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广播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在产业化发展中,广播影视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拥有坚实物质基础。
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动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文化不再仅是大众认知的对象,而集认知、娱乐、经济、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重要表现。”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较之观光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容易引起众多旅游者的关注。通过旅游,感知异国他乡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感受旅游地的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的陶冶,成为当代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旅游地的各类人文景观联系着旅游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体现着旅游地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旅游地人民谋生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通过相对自由的身临其境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容易获得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心理上排斥少,精神上较放松,更容易接受异域文化信息、包容异域文化氛围。这为利用旅游活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机缘。
出版传媒。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民间自发的口耳相传阶段到文字印刷出版物的阶段,再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阶段。不同的文化传播阶段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带来文化传承的飞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出版和大众传媒是当代主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内容丰富多,产品多样,形式灵活,信息保留时间长。对受众而言,较少受到时间、交通和经济实力的制约,也很少受场所、文化水平、技术的限制。出版传媒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出版传媒产业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是出版传播传统文化典籍。其次是通过图像、文字、色彩、语言等手段再现历史文化、习俗风情、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最后是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缺少保护濒临生存危机,如一些文化遗址被侵蚀或毁坏,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失传,一些文化遗产被忽视……出版传媒部门可以利用自己信息、技术优势,对这些濒危文化进行及时的抢救性出版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节庆。传统节庆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能表现出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特点和凝聚力。许多民族节庆都经过了长期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和礼仪活动,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是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首先,节庆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民族节庆是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祈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节庆中多形态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的民俗礼仪,营造着节庆的文化氛围,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而节庆也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其次,节庆通过发展文化经济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通过节庆,可以把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汇聚起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反过来又会为发展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最后,节庆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民族精神创新。通过节庆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与大众生活产生联动效应,既可以推陈出新,也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学界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无定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形态,是当代世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产物,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者的产品创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依赖设计者知识素养的产业,其产品内容、形态、色彩、功用、线条等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文化知识、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心理性情等内容,是设计者文化人格的物化,传达着设计者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必然地体现着这种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其次,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出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而生产出各类富有精神文化意味创意产品,从而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和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作为一种产业实践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撑,这其中,民族文化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391
[2]钟大年等编《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3]胡克 张卫 胡智峰: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P71
[4]刘爱萍:《当代旅游业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代经济》2008年12期下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传播模式 表层文化 深层文化
虽然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只有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才真正进入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才成为广告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一、问题广告
2003年第12期《汽车之友》杂志刊登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霸道广告,2004年9月国际广告》杂志刊登的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恐惧斗室广告片,2005年6月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在我国播出的”下跪篇电视广告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广告风波。
这些问题洋广告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如立邦漆广告拿龙做文章,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霸道”的广告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引发了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
二、国际品牌,本土传播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广告并非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也引起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告批评就涉及到了洋广告和广告的崇洋问题,但真正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研究则在加入WTO之后。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对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的研究和介绍第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问题。
关于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李永、肖建春和陈绚分别做了介绍.他们指出.有三种基本模式:翻译式广告.模板式广告和指导式广告。
翻译式广告是根据在某国使用过的广告,用广告国的语言翻译过来。图像、音乐等部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语言上精心的翻译,适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和美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个以“Can’tbeatthefeeling“为主题的广告,这一口号在我国翻译成挡不住的感觉“,日文的译文大致为我感觉到Coke”.意大利的译文为独特的感觉“,智利的译文为”生活的感觉“……电视画面同样都是一群青春活泼的男女在跳舞的情景。但是.由于各国语言表达的差异.有时仅仅靠文字的翻译难以把广告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模板式(样品式)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消费国市场调查发现的共性,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广告公司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制作。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的射门动作,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牢牢地抓住了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通过某种他们所向往事物的表述引起共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指导式广告是由总部对广告的策略、运行.预算及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地区经理或广告公司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地区经理和广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总部的要求自主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广告,比样品式广告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柯达总公司为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提供一个中心的广告策略,由公司在当地确定媒体,而总公司会一直关注、监视着广告的策划与质量.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总部才会派人亲自出马。如壳牌石油公司曾要求其广告宣传应围绕”壳牌帮助你””壳牌是驾驶员、摩托车手的好帮手”的主题,各地可以依据当地的情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表现。指导式广告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大余地的自由度,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更能适合当地需求的广告,最大限度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不与总公司制定的广告主题相违背。
上述”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或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广告制作模式考虑到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告的传播.即它所负载的使命.二是传播的目标地域的相关情况.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特点和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这些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实际上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沟通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洋广告,之所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愤怒,主要是广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道德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传播模式来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让国际广告能充分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用能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方法,将国际品牌的标准化创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文化隔绝之屏障,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三、文化的趋同化与多元化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划和创意中.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享性,更好地实施”国际标准.本土传播”的方略。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在所难免的。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中突的层面。张殿元《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冲动力”主宰了社会的前进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的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形式的出现.使享乐主义观念大行其道。他把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霍志坚、夏盼认为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孙顺化通过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历史考察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之初.国家权力和利益都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还是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家都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和操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强势更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孙顺化认为.”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有着鲜明的美国特征。基于美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强势地位.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国要战胜而且能够战胜让它恐惧的所有异类.”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的战无不胜即传达了这种观念,由此我们看到隐藏在广告背后的国家权力的作用。
这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中突的观念.显然是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的批评。在他们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到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的深深忧虑:西方广告通过媒体的传播,在无形中输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青少年正在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剩下多少?还能保持多久?我们是否应该对于西方广告的文化扩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流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能否引起文化殖民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能否消融”民族文化”。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反映出当今的人文学者对我们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命运的关注。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的观点,其一是肯定的答案.即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并不是经济上的强势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处境和命运也就堪忧了,这正是大多数人文学者所担忧的问题。其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因为当今世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上层建筑,也就不会出现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出现的貌似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不过是文化的表层现象,而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是不会被同化的,正如中国人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并不会变成美国人一样.美国人用中国生产的瓷器,美国的少年儿童用中国生产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就变成中国人。
论文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大省,有着特殊的民族分布和特别的地理地貌以及独特的历史变迁,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中是属于民族亚文化的一部分,其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借助李普曼的《舆论学》中的“拟态环境”理论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通过这些理论联系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理论来源:沃尔特·李普曼的《舆论学》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他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个重要的概念。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入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云南有着25个少数民族和15个独有少数民族,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同时,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结构等自然环境,以及族别和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形成了诸多类型和各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正是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得其民族显现出多样性,而民族的多样性使得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音乐、舞蹈、语言、服饰,禁忌以及由此生成的独特文化。如:摩梭族走婚习俗:成年的摩梭女孩可以自己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均不能干涉。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裂,男不走访或由女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彝族的“摸黑脸”习俗:“摸黑脸”是彝族很特殊的一种传统习俗,表示祝福、友谊、喜欢和乐意。至今居住在隆林一带的彝族,逢到节日或婚、丧活动的时候,属姑舅表关系的青年男女,双手抹沾着锅底的黑烟,各向对方的脸上涂抹,以表示祝贺吉祥、幸福和喜庆。2正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加剧了其在传播过程中难度,使其受者更容易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
四、拟态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化
李普曼很早就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他在《舆论学》中指出:现代报刊等新闻媒体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媒体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这样,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媒体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在云南,特别是其旅游业的发展,在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印象和认识就是这些媒体环境下形成的。
目前,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通的一种生活工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接触大众传媒都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日平均媒介接触时间的调查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日本人每天的媒介接触时间为4. 4小时,中国人为3. 7小时,这只是直接接触五大传统传媒的时间,还不包括人们观看电影和录像、听唱片等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时间,也不包括通过互联网接触大众媒介的时间。“我们不难发现,频繁接触大众传媒己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外,人们用了几乎一半的余暇时间来接触大众媒介,大众媒介已经充斥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而正是因为如此,大众对各种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媒介来进行了解的,特别是对民族亚文化,在旅游大潮中,当地旅游部门或者各种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大肆的宣传,而在宣传过程中,免不了夸大和虚假报道,从而吸引游客的眼球。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就一点点的被歪曲和夸大。很多人都是坐在电视机或者电脑前认识世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亲身经历去感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这样我们的媒体中的少数民族世界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少数民族世界。很多人认识丽江,认识纳西族,是因为电视剧《一米阳光》,电视剧总有很多关于纳西族文化渗透,其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电视剧女主人公飞身跳下殉情谷,从此纳西族跟浪漫的殉情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纳西族青年男女追求真爱的勇气从而让丽江有了“殉情之都”、“爱情圣地”的美誉。实际上,这都是传说以及古代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后果,而对于今天自由恋爱的纳西族来说这样的情形已经过去,不过很多人在看完《一米阳光》之后,仍然会认为纳西族青年恋人仍然会轻易选择殉情。对此,有的人大赞纳西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有的人认为这是对生命的蔑视,然而这一切,不管是赞扬或者批评,这正是大众对纳西文化产生了误解,没有真正理解纳西文化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 五、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见以及建议
客观地讲,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每一种文化存在都证明它有存在的价值,有其能够伴随历史前进的特长。不管是何种文化,作为民族与人类共同体验的结晶,也都含有特殊价值。所以,让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正确的认识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1.各媒体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都市文化以强势的形象不时撞击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大门,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加入一些莫须有的元素,来博取大众的喜欢。一部分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也不失时机的反映着这样的现象。如:表现云南红河州文化的《诺玛的十七岁》和 《花腰新娘》、傣族题材的《青春祭》等等。这些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但在电影中,不免有夸大和讽刺意味的元素,让人在看完后不免啼嘘。各媒体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中,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不要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披上华丽或者丑陋的外衣。
2.当地少数民族政府以及相关的文化宣传部门应当做好宣传工作
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宣传部门也应该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宣传工作,能够更好地引导各文化传播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从少数民族大众文化的形式建设来看,该民族主要是借鉴成熟的大众文化形式。通过大众文化传播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是指新闻、广告、电视文艺、大众音像、流行歌曲、综艺报刊文化和网络多媒体文艺等。这些大众文化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播效果,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年的欢迎。而这些资源,绝大多数还是需要依靠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的支持和运作,就因为如此,利用这些资源,做好本民族的文化宣传工作,政府和宣传部门的作用是很大的,才能有力地对抗了汉民族千遍一律的建筑大众文化。族大众文化要广泛传播,还得尽可能利用大众媒体的形式加以包装,这样才可能产生更大更好的效果。而这也会涉及到传播载体的建设问题,而资金的来源,政府是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3.少数民族应当担当起自己文化的宣传大使,用正确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文化,并要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民族的传统性和科技的现代化一直是个矛盾。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在媒介文化与现代文明冲击下加以继承和发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力量的在利用现代新媒体的技术下,宣传和推广了木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他们以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自发地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激起本民族同胞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就像花腰彝族网里的一个彝族女孩给网站站长留的言:“想当花腰新娘”所说的那样,一些少数民族浏览过网络上与他们自身民族相关的言论和图片后,他们内心自然涌现出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以后的生活和习惯上总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保持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也可能反对本民族过于汉化,这就在民间自发地保存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