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第1篇

关键词:职工权益;工会;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08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企业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构成机制,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职工权益维护和队伍稳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劳动合同签订履约难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短期化、试用期限延长化、解除合同随意化。部分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少数私营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为减少自身责任,资方不愿意与劳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或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规避对劳动者的法律义务。还有个别单位忽视劳动者合法权益,不严格按照劳动合同办事,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长期存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裕劳动力相互交织,导致资方强势环境短期难以得到改变。

2、劳动法律监督调解难问题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劳动法律监督形式单一、劳动纠纷调解力量薄弱、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滞后等方面。究其原因,劳动监察环节薄弱、社会监督力度不足、纠纷调解力量缺失、矛盾疏导渠道不畅等,是制约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劳动经济权益维护难问题日渐明显。随着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单纯性向复杂性、求义性向趋利性、相对稳定性向多变性的转变。因此,如何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维护问题,成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解决。

二、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具有的独特优势

1、工会是劳动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是各级工会依法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监督。1995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它的出台,为工会组织结合企业劳动用工实际,探索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2、工会在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劳动纠纷调解是以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会参与劳动纠纷处理试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处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工会作为调解主体地位被劳资双方广泛认同。

3、工会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工会一直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大力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在协调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方面,贴近职工、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的独特优势。在协调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切实达到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企业建设的目的。多样的活动形式,扎实的活动效果,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欢迎。

三、工会组织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主要方式

1、发挥源头参与职能作用,代表劳方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平衡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因此,工会要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定期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进行平等协商。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内容不规范、有许多无效合同甚至是违约合同的实际,工会可以帮助指导职工就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切身利益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通过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来维护好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

2、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依法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工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是为调整、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否得到切实维护。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作为劳动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活动。在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工作中,工会组织应当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第2篇

1.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这是由我国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来造成的。第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都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这种客观环境就要求我国经济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发展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国外企业相竞争。第二,国外企业与我国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还存在着诸如企业认同度低、技术落后、人员稳定性差、内部组织松散、管理落后等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弊端更为突出,尤其是经济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通过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来提髙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以价值形式为基础,对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现代企业可以科学的规划与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生产过程,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

2.2 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的所有管理项目都要涉及到对企业资金的应用和调配,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这样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所有的下属部门和人员,因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与个人自身收入、企业发展壮大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只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才能够有效推广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

2.3 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髙层领导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由最终形成的全年、季度、月份等财务指标来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的制定,有效调整生产技术、营销策略、经营活动,这样既能够实现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又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

3.1 实现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

对于任何企业的管理活动而言,更新观念都是极为重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更新企业员工观念,特别是企业髙层领导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在实现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引入战略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等最新观点,以保证企业髙层领导者能够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时,形成科学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观念。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影响面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企业应该在实现经济管理观念更新的指导下,注重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3.2 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组织结构,改变过去那种经营观念,多采取柔性化、虚拟化的组织结构,重新建立健全新的企业经营组织结构,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的弹性、宽度和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是指企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通过生产、技术、销售多种措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固定的企业间经营联盟。创新企业的品牌就是指企业改变过去那种代入加工的低水平生产,创建新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髙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进而赢得市场。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必定能够为企业赢得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有效提髙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环境。

3.3 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这样就很容易做到有章可循,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按制办事,以节约资金、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提髙企业的各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注意细化部门预算,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髙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每个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及时分析研究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此外,建议建立企业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可以制定企业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企业在进行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者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每个月的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3.4 不断提高对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各项收支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冲突、有利于加强企业廉政建设,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要对症下药,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

3.5 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新经济的髙速发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目前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數字化和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这样就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审计、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同时也能够强化管理层对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网络财务的协同业务和远程处理能力,使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进行转变。建立专用财务管理數据库,既能够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进行常规决策实践,又能够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减少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智能化、髙效益的财务管理。

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不仅帮助财务核算人员极大的简化了日常工作,而且要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的平台。软件的财务分析功能,可结合自定义财务分析报表,以账务核算數据为基础,采用专业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当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评析,并且以图表等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事后分析,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还可以引入引出标准格式的凭证、报表、摘要、工资核算方法等,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还可以向上上报报表和凭证、往来对账单等账务數据,供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或进行账务數据查询,满足企业应用的需要。

3.6 注重“协同”效应,提高对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传统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与企业其他的业务子战略的关联度不够,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支持企业、强调服务的整体战略,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越来越显得不协同了。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不再是过去那种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上下游企业间在市场、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协同效应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协同”的企业财务战略模式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与外部业务的协同,即下游与经销商(客户)业务、上游与供应商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对外财务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二是与内部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对内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进行内部财务“流”管理。这两方面业务的协同,即企业与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的整个价值链协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这种协同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是目前企业共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好的方法,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经营风险的前提。

4.结语

第3篇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普遍经济受刺激后导致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巨大,形势非常严峻。这一切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将发展策略进行调整,做好相关工作,极有可能在将要到来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淘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应针对金融危机,吸取经验教训,适时调整,不断创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货币供给,然而这同时却形成了新的经济泡沫。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财政救济,但也导致了新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一)事前控制不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重视不足。事前控制工作不完善,大多企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提及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没有很好地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控制等方面。

(二)未能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许多企业存在着片面强调审计监督职能而忽视审计服务职能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提出问题多,帮助解决的少;提出建议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大多都是为了检查而检查,没有将服务作为监督的最终落脚点,对服务在内部审计中的功能认识较为模糊,严重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正是由于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忽视,使得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无力及时有效地修正频频出现的问题,以致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

(三)忽视效益审计的作用。同样,许多企业只是一味地将财务审计作为工作重点,而没有很好地把效益审计摆在相应的战略高度。内部审计传统上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关注财务的收支是否真实准确等。但是,新的历史环境下,企业的性质、产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企业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经营者面临的首要任务。目前,在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多是管理问题,如投资决策失误等,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动态审计的关注度不够。许多企业更多的只是将结果或者某一时间点的静态情况作为审计对象,轻视了动态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对金融风险的变化缺乏全面的掌握,对其严重性重视不足,以致在防范和化解危机时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结果孕育于过程之中,仅仅审计结果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的,只有对全过程实施审计,才能深化结果审计,才能构建起“控制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审计运行机制,从而能够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促进增值,提高运作效率。金融危机中的许多企业都没有充分注重对动态的过程进行审计,继而导致企业及其被动地遭受金融冲击。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负面经济冲击的同时,也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完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更应该反思,明确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进化。

(一)未雨绸缪,时刻关注内外环境变化,强化企业预警机制。公司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公司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扫除风险。

(二)作为管理层的助手,提升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加强风险监控与应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其监督职能的内涵已发生改变,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管的一个职能部门,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企业经济运营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顺应时代变化,在继续做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充分重视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实现由检查式监督向研究式监督转变。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重要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益,企业资金投入使用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对当前的企业状况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还对今后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远期经济效益作出预测,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等各环节的控制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把握全局,做好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的转变,及时拨乱反正。要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全程监督转变。将审计“关口”前移,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跟踪监督,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发展重点

金融危机导致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严重受挫,内外舞弊明显上升,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矛盾激化,使得人们对其产生疑惑。针对一系列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握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利用效益审计的结果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首先,内部审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考虑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关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有无重大疑虑的事项和情况,从而考虑持续经营能力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并评价企业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很重要;其次,建立弹性的效益审计指标,强化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试、更新,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二)加强舞弊审计。内部审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面了解企业从外到内、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的可能舞弊行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企业实际信息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单纯地依赖以往审计中形成的历史信息。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如果发现某项错报,应当考虑该项错报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并不应将此项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在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方面,如果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采取适当措施,并确定是否向监管机构报告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对于舞弊审计尤为重要,熟悉常规审计程序的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更有能力掩盖其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行为。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正确监控与评价。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监管层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变得更加谨慎,但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股指期货的出现、融资融券和信贷资产的转让更证实了中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对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征求意见稿,根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将进行调整。此外,鉴于各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提示,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完善。其实,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并无好坏,我们应立足于内部审计,正确利用并引导其为企业可持续经营服务。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内部控制是关键,内部控制不健全,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以至于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六、总结

整个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摄取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使我了解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概念,对内部审计也有了新的认识。金融危机暴露出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使人们高度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战略地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要努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华.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J].价值工程,2010.4.3.

[2]袁丽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内部审计[J].公用事业财会,2010.1.

[3]王珏.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浅探[J].经济观察,2004.4.

[4]卢传锋,万剑.金融危机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探讨[J].财政监督,2009.16.

第4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时代背景的需要。次贷危机如金融市场上方的雾霾,其引发其他危机都迫使着各个金融机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改革,来稳定企业发展。这种局势,势必会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不论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是否能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都需要一个更加全面的新管理方案。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企业都依靠向国外市场出售廉价劳动力和一些自然资源来弥补在国外市中竞争力不足。这种做法会使企业渐渐失去,产品创新能力与销售渠道拓展。由于产品都是一些低廉的小型商品,在制造过程中毫无技术可言,使企业对外国公司产生技术依赖。而这些公司需要引进一些高新设备或新型产品时,由于技术匮乏,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会花费巨额费用。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外国厂商本身已经自身难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降低以往的进口需求量,并通过出口量来稳定企业运营。面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国内一些企业必须创新管理制度,平稳度过危机。当然,从次贷危机的正面影响来看。我国各个经济金融机构,应该抓住这次经济增长周期,加快步伐,减小与国外一些机构的差距。尽早适应新型环境下的新要求,不仅升级产品也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推进经济全球化。2.企业内部需要。如上文中叙述的那些依靠向外国进口来提高外汇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企业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而这些企业,在面临次贷危机时也具有更大的危险,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在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不足所致。通常,这些企业都存在哪些不足?第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是一味模仿,缺乏自主创新的做法不但会失去产品认可度,还会因为产品较为落后而失去竞争能力。长期依赖技术进口,也会为企业带来安全隐患,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失去抵御能力。第二、经济增长所需资源不足。由于要向国外出口钢材,石油类产品。使我国工业化污染严重。加之汽车尾气与人类呼吸,我国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使用国与温室气体排放国。据调查,我国能源消耗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种资源约束,是企业能源利用率低,甚至需要从外进口,这都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三、服务工业发展落后。为了增长经济水平,我国将发展重心都放在了重工业发展从而忽略了相配套的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大多都存在服务设施不齐全,服务标准低,服务类型不全面。尤其是在一些医疗、教育、健康、文化方面的服务,需要征收费用才给予提供。这都会增加员工经济负担,使员工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些都是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缺失。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管理特征

1.企业管理具有综合性。企业,是具有盈利性质的组织,管理企业必须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要在后金融经济时代背景下全面考虑企业发展。首先要计划管理,预测经济走向,规划公司发展道路,设置有效目标,调动员工积极性。然后是生产管理上,对于企业各类生产产品,原料需求都要有详细列表。在生产前进行成本预测,在生产中要完善生产运营管理,在生产后的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查。最后是财务管理与劳动人事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对于一系列的财务活动都要有具体规划,在后金融时代背景下,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2.企业管理具有广泛性。如上所述,企业管理包含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诸多环节。在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下的敏感时期,一定要抓住各环节运营特点,协调各环节相互配合,做到有的放矢,让企业在后经济危机背景下也可以按部就班稳定发展。3.企业经济效益有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可以从财务指标中体现。企业经营者要具有一定的财务观念,合理经营企业的财务目标,定义财务对象,明确财务联系。使财务目标多元化,财务关系简单化,财务权责集中化。在每一季度末系统分析财务数据,从中发现不足,并确保下一季度企业的发展。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管理措施

1.创新管理理念。企业经营者在于其他公司竞争时,会发现公司内部不足,从而去除一些腐朽管理制度,学习先进经验,是企业以一个良好的状态发展,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管理就是知识管理。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将管理模式进化到相应知识模式,将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知识管理具有注重知识性和以人为本两个特点。前者是运用知识构建企业经营模式,是企业发展道路更加合理、规范,避免发生一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目标性错误。也让企业摆脱落后的经营观念,向国际化逐步靠拢。后者的以人为本,则保证了员工福利制度,使员工享受更好的福利制度,也让企业管理模式显得人性化。2.创新技术。只有技术上的保证,才能使产品拥有一个好的销路,也能促进公司持续发展。以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系列为例。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在旧金山会展中心正式开幕。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会场山了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机,型号为iPhone4。为了迎合消费者,国内很多企业对苹果手机外形进行模仿,一瞬间触屏类手机成为柜台霸主。而以往的翻盖类、滑盖类、直板类手机都纷纷下架。不只是手机外形,很多应用软件,甚至是手机壁纸都被贴上了iphone的标签,但这些产品并不是苹果本部所推出的。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将技术重点放在了模仿或是重复制造,是产品陈旧过时,并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众所周知,iPhone4外侧的不锈钢框,左下半圈天线,右上是蓝牙wifi,这都具有很强技术性,而很多公司在粗糙仿制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这一点。企业应在创新方面引用专业人才,大力投资。这样不但可以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还有助于摆脱技术依赖,在面临金融风暴时,利用自己的技术,有条不紊的保持发展。

四、结语

在次贷危机之后,人人自危,很多公司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自乱正脚,迅速倒闭。这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先天不足,在面对危机时没有妥善的应对措施,缺乏创新意识。能否应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市场,适应新型经济环境,很多企业都该在后金融时代下反复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老管理模式,生产产品,还希望企业可以平稳度过危机。创新管理模式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煜.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马远生.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彭艳霞.刍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40.

[4]吕玲花,焦学强.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商贸,2012,34:136-137.

第5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货代业; 虚拟企业联盟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B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自2009年下半年,中国、印度、巴西以及俄罗斯等少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呈现出复苏反弹的迹象,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欧元区频频爆出债务危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刺激经济复苏不得不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更是风起云涌。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疲于应对高失业率、高债务等一系列棘手问题。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表现的相对平稳和较快增长,但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亚洲经济带来了越来越深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环境的诸多变化,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最严峻的考验。国际需求增长减慢,进口价格涨幅明显,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剧,贸易保护政策层出不穷,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和人力成本上升等等因素,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呈现出回落趋势。直接服务于国际贸易及其运输的我国国际货运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贸易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步较晚的我国国际货运业如何在后危机时代谋求生存发展,赢得竞争优势,构筑“虚拟企业联盟”应是当下最佳的发展之道。

一、虚拟企业联盟

虚拟企业联盟也称虚拟企业,由肯尼思·普瑞斯、罗杰·N·内格尔、史蒂文·L·戈德曼三人于1991年首次在报告《21世纪的生产企业研究:工业决定未来》中提出。其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其以全球化经营、动态实时性的最佳资源组合,以及它的高新技术优势、高知识高价值产出的产品与服务,受到企业界的普遍青睐。许多企业,如波音、耐克等,运用虚拟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于虚拟企业联盟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学者们分别从网络、合作、产品、运行方式、敏捷性等角度给出了定义,但业内广泛接受的是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虚拟企业实际上是从技术角度定义虚拟企业,比较强调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另外在组织特征方面比较理想化,强调一种完全松散、平等的组织形态。“广义”的虚拟企业可以理解成为内容上的虚拟企业.这种定义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而不强调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工具。

虚拟企业联盟实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各种优势资源临时聚集成事业共同体,实现以更快的速度(T),提供更具竞争力,即更好的质量(Q)、更低的价格(C)、更佳的服务(S)、更符合环保要求(E)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它具有组织结构动态性、优势资源互补性、市场响应灵敏性、信息技术支撑性、合作方式契约性、合作伙伴信任性、运营结果互利性等特点。自上世纪末,虚拟企业模式被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但应用于货代行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为数不多。

二、我国货代业构筑虚拟企业联盟的必要性

(一)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需要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对外需求减少,贸易管制加强,大有制造回归架势;而以亚洲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则稳步增长,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2011年我国GDP保持了9.2%的增长率,但由于成本增加,通胀犹存等因素,大批企业正在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美等国家转移。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实际来看,长期以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情况有所改变,而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在逐步增加。此外,针对新兴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攀升。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服务于贸易运输的我国国际货代业必须顺势而动,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新的网络,开发新地区、新国家的业务。而这一切都要求货代企业必须变换经营方向,在新的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降低风险的最佳之选无疑是构筑虚拟企业联盟。

(二)顺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在世界贸易进口总量下降12.8%的情况下,我国仍保持了2.9%的增长,是当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为了促进和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和快速增长,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国内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更加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方针和措施为国内企业创造有利的经营条件。特别是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中,为我国货代业在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期逆势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我国货代业起步晚,大多货代企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国内的网络布局上。因此我国货代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但从当前国内货代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时间内完成全国的网络布局无论在时间、资金上都较难,构筑虚拟企业联盟自当为最佳方案。

第6篇

【关键词】财务柔性;金融危机;投融资

1.引言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或影响,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企业造成非常损失,致使企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财务困境;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投资机会,使企业在波动的经济环境中得以发展。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企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财务柔性研究也逐渐得到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关注。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传统的刚性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柔性管理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财务柔性内涵的探讨,在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投融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提升企业财务柔性的建议。

2.财务柔性概述

2.1 财务柔性的含义

财务柔性是从资本结构理论中衍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近年来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同学者对财务柔性含义的界定也略有不同之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财务柔性定义为企业采取有效行动改变现金流量数目和时机,从而使其有效应对意外需求和机会的能力。[1]Byoun(2011)与Denis(2011)等认为财务柔性是企业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采取调动财务资源等行动以应对现金流量或投资机会的不确定性事项的能力。赵华、张鼎祖(2010)认为财务柔性是企业为了主动适应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效利用财务资源迅速处理相关事项从而实现财务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2]邓明然(2002)认为理财柔性是指企业快速且经济地处理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以不同侧重点对财务柔性进行了定义,但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财务柔性内涵的界定还是趋于一致的,都强调了企业在遇到不确定性事件时做出反应以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一种财务政策,财务柔性是指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时,及时有效的利用自身财务资源应对风险或机遇的能力。

2.2 财务柔性的来源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财务柔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持有。企业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务柔性,当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时,现金持有较高的企业可以利用内部资金满足其投资活动,从而避免由于外部融资约束所造成的投资不足等问题。

(2)债务能力。保持较低财务杠杆水平的企业在遇到外部不利冲击时,由于自身负债较少,财务风险也较小,因此比高负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这类企业一旦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仍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以使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3)资产销售。在理论上,面临现金短缺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增加其现金流,[3]这样也可以及时解决企业资金上的不足。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十分常见,因为多数情况下资产变现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亏损。

3.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特点

(1)融资受限

在企业资金筹集方面,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可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存在明显的偏好顺序,即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因为我国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多,所以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更倾向于前两种方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方面,市场上产品过剩,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这些都使企业内部现金流入量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的自有现金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危机过后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投资态度趋于保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紧缩、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虽然企业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危机给全球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企业在此时期所受到的融资约束仍旧很大,这使得企业无法筹集足够的外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扩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投资不足

在企业投资方面,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减弱。融资是企业资金运行的起点,也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由于后危机时期企业内部自有资金十分有限,而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会被迫放弃一些NPV为正的投资项目,进而导致了投资不足或投资扭曲。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投资等待的期权价值也随之增加,从而致使企业削减当期的投资支出。

4.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企业财务柔性的方法

企业的财务柔性包括融资柔性、投资柔性、营运资本柔性以及收益分配柔性,这4个方面的柔性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众所周知,财务柔性较高的企业可以在危机中有效减少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其财务柔性,以便应对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投融资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1)融资柔性

资金的筹集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点,企业的融资柔性包括对融资方式、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的柔性化管理。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企业不应单一依靠某种融资渠道,而是应该对融资项目的前景、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税收等政策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应降低债务比重,因为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会使企业更难获取较低成本的外部资金,同时到期偿还本金和财务利息的负担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危机。保持一定的负债柔性可以维持灵活的资本结构,并降低亏损、破产等财务风险。

(2)投资柔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行为,而危机后期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投资柔性包括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的柔性化管理。企业的投资决策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若干假设上,而在后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经营业绩的波动都很大,因此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投资决策进行相应调整。在考虑不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企业应保守的估计现金流量并采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4]这可以避免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也可以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增加一道保护屏障。此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考虑未来可能影响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制定多种备选方案及应对措施,不可盲目追加投资。

(3)营运资本柔性

营运资本柔性包括现金持有额度柔性、短期投资柔性、应收账款柔性、存货柔性及流动负债柔性等。在后危机时期外部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现金储备以建立宽松的财务环境,这样可以使企业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在存货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量降低,存货及库存成本增加。为此,企业应加强对产品销量和库存的预测,并做好各项控制工作,以降低产品成本,维持企业的成本优势。

(4)收益分配柔性

企业收益分配柔性包括税后利润柔性、分配政策柔性及利润分配实施柔性三方面。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必须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动对收益分配进行调整。企业可以采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收益分配政策具备较大的柔性,可以使企业在盈利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发放较低的固定股利吸引股东投资并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而在盈利较多的情况下使企业保留较多的盈利。[5]

参考文献

[1]何承丽.浅析财务弹性的重要性[J].财会研究,2011(11).

[2]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0(6).

[3]马春爱,孟瑾.企业财务弹性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11).

[4]陶学伟.企业财务柔性与柔性财务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6(6).

第7篇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高校; 资金; 风险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国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通常是由金融领域风险的负面效用累积引起的对正常经济运行的破坏性影响。金融危机多是由系统性金融风险引起的。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这样定义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剧烈波动,或由于许多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负担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

美国金融危机起因于次级抵押贷款。2001到2004年期间,在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之下,美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贷款机构推出了大批次级抵押贷款,随着房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美联储连续不断地提息,致使次贷市场上借款者不堪重负,违约率不断上升,同时金融市场上各种高杠杆创新工具不断将次贷风险扩大化并扩散。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发展,使得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在各主要经济大国间蔓延,欧洲和亚洲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

1.过于注重收益、忽略风险,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认识程度不足。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创新所存在着巨大风险。“看上去华尔街的那些科学疯子们又把实验室给炸飞了”。《时代》上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最新一轮金融产品创新产生的后果。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运用创新产品时,对收益的估计过分乐观,没有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定价,所以导致了贷款规模过度扩张,扩张风险的不断积累,以至金融风险最终爆发。

2.商业银行短视,忽视经济周期性变化导致无法应对危机的产生。当经济处于扩张时期时,企业利润增加,还贷能力较强,此时银行对市场过于乐观,风险意识下降,降低放贷标准,大量的投放低信用级别贷款。一旦经济增长出现减速乃至衰退时,企业利润降低,还贷能力下降,银行的贷款就会出现大量的呆坏账,从而影响银行正常的信贷业务,当这种情形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危机。

二、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

(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及分类

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财政拨款。2.学费性收入。自从1994年实行并轨收费制起,成为学校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已占高校资金来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其他自筹类经费。包括了校办产业收入、外界捐助款、教育基金会收入以及科研收入等。4.银行贷款。这部分资金形成高校负债性资金来源,是高校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形成的,运用的不适当而过分的借贷,容易造成高校财务危机。

(二)高校利用各类资金的现状

由以上我国高等教育收入性资金构成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资金供给具有以下风险特征:

1.以政府财政性投入和学费收入为主体,占资金来源总量的八成左右。这两方面来源风险所在(不确定性)是在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变化。在国家不加大对高等学校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又不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的前提下,高校为保障办学条件的正常开支,就必须努力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2.其他收入性经费来源占比不断加重,已达总需求量的20%左右。

3.大量高校收入不能满足的经费需求,如临时性周转资金需求,长期基本建设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高校银行贷款2005年以前已达1 500―2 000亿元。根据高校贷款需求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将突破5 000亿元。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迅猛,银行贷款已成为高校弥补资金不足的经常性手段。银行贷款虽然是现阶段可供高校利用能满足自身经费需求的筹资渠道,但由于其有偿性,银行贷款筹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到期还款对本、息的支付上。因而银行贷款也是最容易导致高校信用危机的筹资方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校资金风险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纷纷倒闭、被并购,房地美、房利美、各保险业巨头、商业银行纷纷陷入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化扩散。近两年来,在各经济大国各项积极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仍然无法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

在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但亦无法独善其身。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到2008年增速的大幅下降,以至2009年增速继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减少,政府投入高校的财政经费亦减少;学费增长也随之大幅下降。

(一)财政收入增量减少明显,导致高等教育拨款增速减缓

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下行趋势。2008年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降至四季度的6.8%,减速非常明显。经济决定财政,200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 976亿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832亿元,下降了2.4%。在政府财政在其他公共领域支出的压力下,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无疑将受到影响。

首先,在GDP增幅下降的情况下,政府可供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量必然减少,同时,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也会受CPI涨幅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缩水。其次,政府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很难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各省在2009年度高校预算中政府拨款大多维持了2008年的水平而没有增加,有些地方还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财政收入目标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政府会缩减高等教育经费预算。如江苏省在2009年压减5%高校经费预算,各高校被压减了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的预算经费。

(二)就业机会减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学费性收入的减少,欠费率大幅上升

金融危机期间,导致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减少。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形势变化使未来就业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对新增就业产生挤压。而大量就业机会的减少不可避免影响到家庭收入的增长。有关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56.43%的家庭收入减少约两成,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严重,此时通过提高学费来满足高校资金需求显然不合时宜。

(三)企业投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导致科研以及社会捐赠等自筹经费下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下降为2009年的9.1%。表现在微观领域,企业投资需求减少,利润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表现尤为明显。而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必然努力地开源节流,在努力增加各种收入的同时削减各类非必要性开支。如减少与科研院所的各类非应用性的研发投入,减少针对高等院校人才储备进行的奖助学金的捐赠,减少与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的高技术孵化性投资。企业这些资金投入的减少必然影响到高校在鼓励教学、深化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高校资金供求矛盾的加大。

(四)高校更加依赖银行贷款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由于高校自我收入性资金供给的紧张,高校为了平衡自身资金需求,必然将目光转向负债性资金。而由于我国公办高校是由政府信用作担保的,同时高校以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资产进行抵押,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乐于向高校投放大量的信贷资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高校由于在扩招背景下,自身跨越式发展对资金的极度渴求,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性资金的筹集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体系乐意于为高校提供短期或长期的各种性质的贷款。这就导致高校在缺乏信用约束的情况下,具有盲目扩大借贷规模的冲动。

2005年以前,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 500~2 000亿元,有学者研究表明,2006年底高校贷款规模达4 500

~5 000亿元,而“十一五”期间高校贷款需求在1 456亿元。而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总经费只有4 346亿元,贷款规模已超出经费总量,很多高校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化解贷款风险。

四、当前形势下如何化解高校资金风险

(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借鉴其他国家应对高校资金风险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中,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学费上涨,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改善高校入学机会,也成为欧美等国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缓解严峻的高等教育财政紧缺状况,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为高等教育注入了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财政鸿沟。如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RRA),授权向教育部门投资总额近1 00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分别向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资助及提高奖学金标准。2009年度报告显示,ARRA法案实施后,填补了各州绝大部分高等教育财政赤字。

2.加大对学生的扶持、资助,鼓励学生就学深造

国际金融危机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大学生背负更沉重的学费贷款,不得不延长在学期间的打工时间以维持学业。英国政府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学费贷款与补助,以使教育经费能够惠及每一个人。

3.完善改进高校财务管理

金融危机直接冲击高校的财务制度,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潜藏着高校财务危机。英国各大学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捐款资金的投资和监管策略,积极寻求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来源,同时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以提高效率和节省经费。

(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化解我国高校资金风险

在当前时期,从我国高校资金来源的性质可以看出,影响我国高校资金风险,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高校不可控的由于系统性风险引起,要防范这部分风险只能从我国高校的经营环境入手,而内部因素是高校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所引起的,是要靠高校自身内控及管理来实现。

1.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2008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方案中,涉及教育、卫生合计400亿元,仅占1%,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更少了。同时,金融危机也使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面临严重危机。因此,为缓解金融危机冲击,在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达40%入学率目标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政府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资金投入使命,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2.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和高校接纳能力

政府在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简化学生贷款程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学费政策;在加大高校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各级各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高层次大学之间的衔接和整合。同时,关注弱势群体,重点发展一批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民族高等院校,以满足因金融危机诱发的少数民族求学热潮之需。

3.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规范就业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对残疾青年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等,制定适度的就业保护或倾斜政策,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设新的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4.拓宽高校融资渠道,多种举措努力降低高校贷款压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国家可以采用政府贴息方式,缓解高校贷款高额付息压力;完善规范商业银行发放高校贷款程序流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确保高校的各项资金安全运行。

5.高校自身强化风险意识,构建高校风险预警系统,提前预测风险

高校应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观念,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可以在现有管理和核算基础上,设立一些科学化的风险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提前预警。对各项指标超过了警戒线,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有效地化解风险,为学校健康持续运营提供保证。

总之,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不大,逐渐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然而,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深远的,其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仔细评估金融危机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真实性而非预测性的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调整和规划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资金上保证我国高校持续、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来卓,查道林.从次级信贷危机看我国高校贷款的金融风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65-67.

[2] 孙继辉.对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4):40-41.

[3] 刘礼明.金融危机对高校财务的负效应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16-119.

[4] 冯蕾.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N].光明日报,2008-11-0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教育蓝皮书》暨教育改革研讨会 [EB/OL].http://省略/

zhibo/2007-03/01/content_8785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金融资产

0 引言

2008年9月,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雷曼的破产像一根快速燃烧的引信,引爆了华尔街金融危机,随后事态不断恶化,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之强、涉及范围之广,令整个世界措手不及。当然,我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上,也出现了大额亏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全球讨论的主旋律,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月9日《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适当且可获得足够数据的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而且要尽可能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尽量避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并明确公允价值在计量时的三个层级,这一定位与FASB对其的规定保持一致。

1 国内外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

1.1 美国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

S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FASB在2006年9月15日了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07年11月5日起付诸实施。其定义是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为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FASB将其分为三个级次,分别为:第一级次输入值,存在活跃市场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第二级次输入值,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或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第三级次输入值,市场活跃极少下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的输入值,(需用估值技术、定价模型和假设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的风险和现金流量进行估测)。

1.2 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的最有利市场,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无论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还是用估值技术估计的。

1.3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指资产和负债按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之金额。其中明确指出,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会计计量的要遵循“可靠计量”原则。

财政部于2011年1月9日提出了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三个层次,这与FASB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保持一致。通知称,企业在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时,应当分别披露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是否发生改变及改变的原因、各个层次公允价值的金额、公允价值所属层次间的重大变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期初金额和本期变动金额等相关信息。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中,如果估值技术中使用的一个或多个输入值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将导致公允价值金额发生显著变化的,应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影响。

2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

2.1 金融危机下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

在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因为可能加剧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背负罪名的会计界则认为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因而反对修改规则。

2.1.1 反对方,损失惨重的金融界

他们的主要代表性机构和人物是花期,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美国金融家协会ABA,美联储FR,国际货币组织,麦肯恩等。他们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有:(1)FV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账面损失;(2)这些损失引起投资者恐慌,导致抛售次贷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3)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加剧次贷危机;(4)强烈呼吁修改、暂停、废除终止FV。

2.1.2 支持方,背负罪名的会计界

他们的主要代表性机构和人物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机构投资者委员会,审计质量中心,注册财务分析师协会,Robert Hertz,David Tweedie,Dennis Nally等。他们反对支持的主要原因有:(1)指责FV旨在转移公众视线,为激进的衍生品、资本虚增Capital padding和失败的风险管理RM开脱罪责;(2)指责FV显示机会主义色彩浓厚;(3)FV增加透明度,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了解次贷危机严重性;(4)FV并非完美,回到HC并非理想,而是因噎废食的倒退。

2.2 尘埃落定:既坚持,又妥协

2008年10月10日,FASB第157号认为:当相关市场可观测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当局关于现金流量和贴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2008年10月13日,IASB发表解释性文告Press Release,允许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并将此执行可以追溯至当年7月1日。至此,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的FV之争暂告一段落,尘埃落定。但其中也体现了会计界通过有限的“调整”和“妥协”以达成坚持之目的。

2.3 公允价值会计尚需磨砺

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将其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克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该定义要求存在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显示,该假设的问题暴露无遗。FAS157也没有考虑到流动性缺乏的资产对FV的影响。在危机中,ABS、MBS、CDO等因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这些与次债相关的产品从第一、第二级次落到第三级次时,准则又未能及时提供估值模型方面的技术指导。

3 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为主,适度引入公允价值

对于国外很多国家来说,他们现代信息技术较为发达,会计人员普遍素质较高,由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这些国家迅速运用,并有效实施,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经济并不发达,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较低,尤其是那些懂得跨文化交际,整个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会计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公允价值在我国从1998年的引入到2001年的基本取消,再到新准则的重新引入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面对会计准则技术层面以及趋同、直接采用等战略层面的斗争异常激烈的复杂背景,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相关重大问题的解决思路是继续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以表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会计姿态以及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为主,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的原则。

4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4.1 对资产负债表B/S的挑战

未来B/S将逐渐简化并集中于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中资产负债表演变主要表现为:(1)现金、银行存款,未来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资产;(2)应收帐款未来可能不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资产;(3)存货未来可能不存在;(4)固定资产,未来可能不存在;(5)投资,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资产;(6)向供应商负债,未来可能不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负债;(7)税务负债,未来可能不存在;(8)融资负债未来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负债;(9)股东权益未来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股东权益。 转贴于

资产负债表的演变给我们以下几点的启示:第一,历史成本会计将被公允价值会计所替代。但是市值计价会计取决于:存在活跃的市场,而非Mark to Management,即不能管理当局说了算;要有科学合理的估值方法,而非Mark to Model,即采用不当或错误的数据模型或参数。第二,充分披露交易的意图。这是公司管理当局的义务,尤其是证券投资中的交易性或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长期持有、套期保值等的分类。第三,杜绝表外项目。主要指用于信用承诺、交易衍生产品的项目,如可转换债券的承诺合同;新准则要求对此按公允价值在B/S中披露。

4.2 对利润表I/S的挑战

利润表渐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益范围或边界值厘定:经营性的,理财性的。第二,多维度,如业务分布、产品或劳务组合、地区或客户分布等业绩。第三,时间线,由于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购买3-5年后的资源,企业竞争的时间线从1年拉长至3-5年甚至更长,I/S由披露过去一年业绩逐渐改为披露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变化,如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故从此意义讲,会计工作由回顾过去的会计正在走向面向未来的会计。第四,波动性,正在变大,资金成本对盈利影响加大,当资金成本及其时间线复合在一起时,波动更大;用户关心核心利润与财务利润的区别。第五,风险信息,未来时间线上的风险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机会或损益。

5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未来的展望

尽管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条件,并不是所有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而是只有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的企业或事项才允许运用。但由于公允价值客观上存在且难以完全避免的“主观性”,其运用的效果究竟如何,尚不能过早下结论,更不能盲目乐观。本人认为,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辩证地看待公允价值与可靠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当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会出现冲突时,以可靠性为先;在可靠性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相关性最大化。死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僵化可靠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盲目追求相关性,而不顾可靠性的做法则是危险的。二者的最终结果都会丧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降低会计存在的价值。

5.2 完善会计监管,强化外部约束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肯定会有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利润操纵。这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预防、发现、纠正和惩处会计造假的新机制。

5.3 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控制,避免财务报告引发的法律风险

监管部门必须督促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财务报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勤勉经营、诚实披露信息,以实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高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