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实践探索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Flash教学;任务驱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09-02
Flash学科在普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中只占一小部分,但我校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能学会,在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动画基础——Flash8课程,本课程开设一年,共144学时。从事该科教学三年有余,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解决了一些问题,就此写些小记,与大家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更合理、更适合。
一、从简入深,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保学苗,在一年级上学期千万不能开设一些无趣的专业理论课程,即便有趣的也不能太难,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例可循,在工具箱的使用中,钢笔工具有些难,尤其教材中的例题“画一个嘴型”,更让学生望而却步。现在的学生知难而退是常事,所以在讲到钢笔工具时,就不要按书上的例题去讲,第一年时,我按书上例题去讲,爱学的学生就能接受,对于那些本来就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学生来说,遇到难题就从此不学了。第二年我吸取教训,在讲到钢笔工具时,就讲如何画苹果,这个简单,只需两个点(一个尖点,一个曲点),而且还把钢笔的使用方法都讲得很全。我在这里详细说一下讲解过程:首先用鼠标单击画出一点,在第一点的下方再用鼠标单击并稍微拖动画第二点(这样会画出一个曲点),最后单击第一点闭合曲线。好了,基础画完了,钢笔工具就这么用,不难。关键在于Alt键与部分选取工具的配合,按住Alt键修改切线手柄,苹果的形状就这么画出来了。神奇,又简单,又将钢笔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的功能都介绍全了。等学生掌握了钢笔工具的使用之后,再画一些白菜、香蕉之类的水果,最后再画人物的脸和五官,就不觉得难了。
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帧这个概念在Flash中是比较难理解的,怎么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各种帧的概念?在讲到帧这部分知识时,我先拿出一卷照过的胶卷(当然要有电影胶片是更好的),告诉学生,电影的播放过程,形成影像的个体即照片,就是我们动画中的一帧。帧的概念由此问题解释清了。我会再让同学们在自己的书角上的每一页上画人脸的各种表情。画完之后,各自快速翻开,动画会展现在面前。由此关键帧和逐帧动画的概念就理解了。继续,我们还可以继续画下去吗(书没页了)?可以,我们可以加页,但未加页时这个就是空白帧,我们拿来一张空白纸贴在书后面,又可以在页角上画了,这时它就是空白关键帧了。回过头来,我们再讲时间轴上的各种帧,同学们就好理解多了。在这里,同学们动手又动脑,又观看,在玩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很难理解的概念,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觉得有些太随性了,那实际上中职生就是这样,有些难度,他就会彻底放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学习,即便是这样有趣的专业课也是如此。所以只能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继续下去。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即使是Flash课程也要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动画理论讲完之后,如果能综合利用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也是一个难题,如何把难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创造、去想象、去实践,最后在自己完成的作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才是成功的。
课程讲到这里时,往往都快到了“感恩节”、“圣诞节”,这时,我就布置一项任务,用Flash制作一个动态的贺卡,其内容表达你内心深处那份感恩、那份爱、那份祝福,并送给“那个人”,同学们听到这里想的都是怎么送、能不能送到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做,这个问题好解决呀,同学们的手机都很高级,播放及传送影音文件很方便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心底那点小心思都流露出来了,有了目标,就有了劲头。同学们一个一个都开始做了起来,老师在这里就充当一个指导者,谁有什么问题如何去实现,怎么实现,老师就加以指导。几节课下来,作品就都出炉了,看看吧,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是精益求精,近乎完美。有送给父母亲的、送给朋友的、送给老师的……
当课程快结束时,我们又有了新的任务,参加下一届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活动,以这个任务为教学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目标,即下一学期教学主要目标,完成一个动画小品,从寒假开始准备剧本,这个就得让学生多观察、多体验才能写出好的剧本,想象剧中的主人公形象,画出正侧面人物图像、各场景背景等一系列任务,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剧本,挑选剧本,修改人物,进行分组,细化任务,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进行分组,整个过程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其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完成这项任务,虽然只有3分钟的动画,实际完成起来过程会很久,这个时期没有50个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学们经历手绘—动作设计—场景切换—交互设计—声音效果的加入,每一段同学们都会有放弃的想法,这时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多指导,多启发,对学生的创意要多加赞扬,在这个过程中,以分组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这学期的教学关键在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光把大的任务布置下去是不行,那样学生们会感觉很难,无从下手。教学中主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场景中,即把“大任务”划分成几个小“任务”,即把整个动画分成几个模块:手绘、动画设计、场景切换、交互设计、最后的配音等,再把一个模块再细分,细分到每组中的每个学生身上。课堂上学生就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中体会制作、创作的成就感。
四、通过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学生的多元才能,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审美情感的宽松环境。我从事美术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人的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能力的优劣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我、塑造人生的根本。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一、以生活体验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实践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感受价值,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主体,要帮助学生明确所学习知识的价值,在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批判和反思的实践中达到知识的建构,根据教育专家研究:人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的80%,所以,生活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所学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掌握所学与巩固记忆的最佳途径。故选择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我十分注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促使他们从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手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了兴趣、喜欢上美术课,学生才会去主动的去研究和思考,这个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要把知识的内容与生活贴近,并且要创设和提供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机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自主学习课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当今的世界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普通的社会现象,富裕、孤独、任性、焦虑困扰着这些孩子,他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更没有与人交流和关爱他人的机会,人间的情感,合作的伙伴观念十分淡漠。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特别关注孩子们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心理缺陷。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长环境,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有的可说、有的可想、有的可玩、有的可做。在与同伴的交往和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在集体生活体验中增强公民意识和道德规范,教育依靠的不是单纯的限制式的管教,不是要你怎么做,而是学生们在与同伴的共处中的相互约束力,从中感悟到的应该怎样做。人的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人的智能发展的轨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式,在少年时期应该充分利用环境,尽量为孩子们提供机会,使他们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同时教师要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们的天赋,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进行指导。在孩子们的合作交充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应该互相依赖、休戚与共、资源共享、互相成长。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同他人合作的快乐。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孩子们相互交流影响,互相观摩评价,互相促进发展,认识到自我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及伙伴的长处,智能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开发。
三、充分利用激励性评价与评价的多样化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受教育者取得的成效的判定,在教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评价理念和方法,以说教、约束为教育手段,学科知识为中心,通过讲授和记忆获取知识,这种“标准件”式的教育,必然要通过考试和定性评论。甄别筛选出合格这种忽视过程只重结果的量性评价,看似好像“分数面前从人平等”,实际都无时不在的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限制着他们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正发生着由静态向动态,量性向质性的转变。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和学生个性学习的培养。我常用的方法是:1.自评:每次作业完成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全班同学的作业,对自己的作业认定等级,讲讲在这节课中的学习状态,思考的问题和最成功的地方,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总结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察觉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反思和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互评:学生间的互评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为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互相尊重的信任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力图对学生采取全面总体的评价,尊重学生差异,以鼓励更多的学生,肯定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努力程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
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而人自信的拥有又离不开成功,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呢?因此学生需要更多方面的鼓励,更多方面的扶持。一个鼓励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学生谈想法和创作体会,师生一起分享了创作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表现性评价成为一种动力,推动着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一、重视阅读,尤其倡导“大语文阅读”
“大语文阅读”是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一)影视激趣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实施“大语文阅读”,必须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实施大阅读。
影视欣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趣”之法。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阶段,精选一批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片,如《三国演义》《窦娥冤》《钢琴师》《美丽人生》等;二是配以有关生命、环境、自然科学的科教片,如《帝企鹅日记》、《微观世界》等;三是穿插一些有关古迹名人的史料、纪录片,如《孔子》《孙膑》《》等。这种直观的欣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一种“大语文观”。
(二)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教学就不应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
“大语文阅读”要的不单纯是文学阅读,而是融合音乐美术,交织哲学历史,渗透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深入社会生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一种真正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确立了一种策略:创设情境,边缘渗透。在各种文化的纵横交织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短歌行》时用《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出人物,沉雄苍凉又大气磅礴的音乐会迅速带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学习《孔雀东南飞》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渲染铺垫;学习《春江花月夜》中不时以音乐作品来引导启发学生的理解;有的古诗词还可以通过配唱,配画等形式引导学生研讨文本。
(三)自主阅读
在教学中,整体感知是我们必备的一个阅读环节,在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其个性阅读。同时教学目标是随机应变的,尤其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变讲解为对话。
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教学以及名著体现“自主阅读”较为充分。比如《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等的教学,大都遵从“自主阅读”理念。在每单元示例教学之后,通常都会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的进行口头交流,有的进行书面交流,“读书报告”常常成为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启发,双方都是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在是老师一人的“地盘”,而成为师生互相提升,一同探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场所。
二、专题拓展,引发思考
“大语文阅读”的一个目的便是要优化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作辅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联想,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从联系、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专门设计了“专题突破”这一拓展模式。
如讲古诗词时,在分类学习了作品后,专门阅读一组解读这些诗人的文章,像梁衡的《读柳永》《把栏杆拍遍》《战乱中的美神》《柳侯祠》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走向诗人,体味诗人的精神世界,阅读理解互相生发,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更提供写作的借鉴。
再如,讲授孔子时,我设置了“孔子的三大弟子”,“孔子的仁”,“孔子的义”,“孔子的礼”,“孔子的友”等几种专题研读,虽说耗费了好几节课,但学生却在交流中扎实地领悟了孔子的思想及形象,同时也参悟了古典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三、探究写作
探究写作是学生从自己面临的实际任务中提出问题,在探究中主动激活已知,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写作。它把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书面表达、丰富知识体验等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的探究写作活动有四种形态。第一种是课堂探究中的随堂写作。比如《赤壁赋》中的人物评传、《诗经》中爱情的比较等;第二种是专门性的作文训练,比如第一单元的“打动心灵的往事”主题作文,是在探究交流后的收获;第三种是解读类写作;第四是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比如读书小组合作完成的书评等等。
【关键词】“结晶学与矿物学” 教学实践 实习课 启发式教学 晶体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地质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好晶体光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材料学及宝玉石学等课程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牢固的结晶学与矿物学基础,这些课程很难学好。同时,矿物学作为研究固体地球物质成分的基础科学之一,其本身也具有为地质找矿服务的性质。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地质人才的渴求,如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地质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这几年在“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高校地质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对策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以晶体和矿物为研究对象来揭示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该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学改革针对课程特点采取如下措施:①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如晶体的投影、微观及宏观对称、晶体的定向以及晶体和矿物的微观组成与排列方式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生动的教学多媒体和晶体模型,以便学生直观地观察、理解和融会贯通。②实践性比较强。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对晶体模型进行实际对称操作和实际鉴定矿物的能力,掌握几何单形的描述,如晶面的形状、数目、相互关系、晶面与对称要素的相对位置以及单形横切面的形状等;掌握常见矿物的结晶学、矿物学特征,能用肉眼或者借助简单手段对矿物进行鉴定。因此,要加重实习课的力度,同时给学生创造室内外多途径接触各种矿物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际鉴定能力。③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如晶体的对称要素、对称操作、对称型、晶体定向、晶体符号及单形分析等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如果前一部分内容没有很好地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教学实践及探索体系
1.教学理念
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不够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学生应该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本次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即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决定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主动、自觉地参与者和探索者[1]。同时始终把素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2],促进个性全面、和谐、自由与充分的发展。树立学生热爱地质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寂寞、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
2.教学内容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讲授对象为晶体与矿物,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授课内容是讲好这门课的关键。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抓住主线,提纲挈领。结晶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晶体的宏观对称及其与微观结构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晶体的定向及晶体符号、单形与聚形分析。在矿物学部分,抓住矿物的物质成分、晶体结构、形态、物理性质及形成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这一主线,使学生理解矿物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形成条件控制了矿物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矿物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的外在表现,是鉴定矿物、判断成因和加工利用的重要依据。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以便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次改革后“结晶学与矿物学”总学时设为64学时,其中44学时为理论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验教学增加至2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1)理论教学。
结晶学部分:共14学时。包括晶体与晶体的基本性质(2学时)、晶体生长模型及晶体投影(2学时)、晶体的外部对称(2学时)、晶体定向与晶体符号(2学时)、单形与聚形(3学时)、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3学时)。
矿物学部分:共30学时。包括绪论(1学时)、矿物的形态(1学时)、矿物的物理性质(4学时)、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的命名与分类(1学时)、矿物的形成演化与共生组合(2学时)、自然元素大类(1学时)、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2学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学时)、硅酸盐矿物(12学时)、碳酸盐、硫酸盐矿物(2学时)、卤化物及其他矿物(2学时)。
(2)实验教学。共10次,20学时。结晶学部分3次,包括晶体的投影和对称(2学时)、晶体定向与晶体符号(2学时)、单形与聚形(2学时)。矿物学部分7次,包括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学时)、硅酸盐矿物(6学时)、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2学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学时)、自然元素、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卤化物及其他矿物(2学时)。
3.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当讲到某一矿物的物理性质时,启发学生从其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方面思考,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此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并将矿物的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矿物的成因产状,进一步探讨矿物的组合、共生和伴生及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等问题。同时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不至于使学生感到该课程枯燥乏味。例如在讲到某些可以作为宝玉石的矿物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宝石、玉石的常识,并展示一些宝玉石图片供学生欣赏,一看到这些“精美的石头”,学生们马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再“趁热打铁”,讲授该矿物的成分、结构、物理性质、成因产状及用途,学生都乐意接受。这种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和谐互动氛围,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大实习课力度。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晶体的微观组成、排列方式难以理解,并且对常见矿物的鉴定也比较难。本次教学改革别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分析晶体模型和鉴定矿物标本,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总计安排了10次。
具体做法是每次实习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对内容进行预习,课堂前10分钟,教师先对每次实习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予提示,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具体的认识操作。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不同类型晶体结构模型和矿物标本的鉴定程序和方法,掌握将晶体结构和矿物标本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初步分析矿物的成因及其产状,并在课堂上完成实习报告。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实行实验室开放。开放“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室,这不仅能增加学生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有特长和个性需要的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更好的个性发展平台和空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或预约使用实验室,如果学生有需求,教师可随时参与讨论和指导。
4.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发明和应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等的传统教学手段所传递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除了常规的教学手段以及应用常规的教学仪器与设备外,要及时探索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此次在“结晶学与矿物学”的教学改革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制作交互式教学多媒体。优选了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专业水准的交互式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汇集在一起,使得该课件具有较大的互动功能,提供按键、按鼠标和限时等多种应答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供了许多系统变量和函数,可以根据学生的响应情况,执行特定的功能。
(2)构建矿物晶体立体结构模型。矿物晶体立体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往教学主要展示实体教学晶体模型,一来教学晶体模型数量有限,二来展示不生动,导致展示效果一般。本次利用flash软件构建了各种矿物晶体立体结构模型,一来这样构建的模型多,并节约了购买教学晶体模型的经费,二来可以在多媒体中多方位、多角度展示晶体的结构,并且还可以展示一个晶体的形成过程。这样把以往抽象的晶体立体结构非常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晶体的生长、对称、定向与结晶学符号的含义。
(3)走出教室,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该课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针。请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野外经验丰富的专家给学生讲解矿物的类型、组合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如何在野外鉴定矿物。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去西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矿物陈列室参观,去宝玉石市场实地考察,开阔学生的视野。
考核机制与教学效果
“结晶学与矿物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西安科技大学以往采用理论考试占70%,实验课成绩占30%的成绩计算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将抽象晶体结构与实际矿物标本有机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鉴定矿物的实际能力,在学生最终的总成绩中将理论考试所占比例调整为60%,实验课成绩比例仍然为30%,加入10%的标本测试成绩,改变了学生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提升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的教学效果证实,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探索在现阶段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相信该课程在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下会越来越适应地质学的需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地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鼎武,赖少聪,张成立等.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6(4):47-53.
关键词:大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48-03
师范院校里的教育学类课程,是其师范性的专业课程,也是体现其学术性的特色课程。但是,由于任课教师偏向采用“传授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中所阐释的、主张的那些规律、原理、方法,常常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遭到事实的否定。教育学类课程与教学自身即是教育,是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佐证。因此,教育学类课程与教学自身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使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不清楚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堂理念,也很少有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自己学习方式的“影子”,如果师范生习惯了讲授型课堂,讲授法就会成为自己毕业后惯用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然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在师范教育里率先倡导和推广。
一、何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以交流与探讨的方式开展,将知识学习、反思内省与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师范素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紧扣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指导学习者运用“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的方法展开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同伴之间彼此交流和合作学习,相互激励,发挥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共同提高。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
(一)学习小组的成立与管理
自主合作学习首要解决的是分组问题,这是学习能够成功的前提。小组的划分,首先以自愿组合的原则为前提,兼顾“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让学生依据兴趣、日常交往情况来确定小组,班干部再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学业成绩、性别等对学生初步确定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公共课班额比较大,每小组人数也比较多,每组约10人左右,共7组。每小组分别选出组长、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保证合作和探究活动的有序推进。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教师要及时掌握各小组的分工合作情况,及时在合作态度、合作技能上辅导学生。
(二)教学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教师首先整合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主题。教师需要在第一节课将这些主题以课程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跟学生进一步讨论主题的增减。同时,在第一节课要确定哪些主题以教师讲授为主,哪些主题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的设计,不是任何的选题都适合学生自主合作的。教师将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分配给学生,并为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特别说明阅读材料的名称、出版社、作者和出版时间。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与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研究和展示的任务。学生准备的主题,需要提前一周将设计的教案和课件发给教师,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教学主题的设计,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教学是课程知识建构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必备工具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因此,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树立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把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必要空间。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突出“以生为本”、“交往互动”的理念。各小组围绕选定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在课堂上呈现探究的过程和内容。小组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的小组由个别人主讲,有的小组由多人共同主讲,还有的小组采用辩论、访谈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互动,不能将小组的展示变为单向的“表演”。“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互动”。通过教学互动可提高学生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行为的转变。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留下足够的时间与学习者一起对之前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评议。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参见图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全面、科学而又有激励性。在学期初,设计完成“学生学习评价表”,其中有学生自评表格、组员互评表格,主要用于评价小组成员的组内表现,还有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表格,主要用于教师评价整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量化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写作情况。评价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后反思,每个组员都要对自己的分工及组员的合作问题展开评价与反思。
三、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片面否定传统讲授,忽视理论教学、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成绩考评混乱等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实施中很可能会流于形式。为了确保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预期实施效果,该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探索与理论升华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基本原理”是一门理论思维较强的课程,要注意处理好问题探索与理论升华的关系。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更侧重于从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的角度来设计,即便是选择以理论概念为核心来设计教学课程,由于学生对课程有关理论不甚理解,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以学生自我探究的方式得出,原则性的理论知识需教师直接教授给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之前,应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讲授,由理论所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延伸探究。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沟通合作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意从实践中升华教育理论,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更为减弱。活动结束后j教师要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和必要的理论提升,这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二)学生主体性和教师指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学生自主学部分时间是在课下,在教室外,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懒惰的情况,甚至会造成放任自流,“放羊式”学习的结果将会背离模式的预期效果。不少学生是被动参与,甚至根本不参与,依赖小组其他成员或等教师给出现成答案,教师较难一一掌握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由此可能出现监控的懈怠;完全放任各学习小组自行安排,很可能使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形式化、模式化教学造成模式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适当引导、适时指导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有效开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自主学习不是说教师不作为,相反,该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引导、监控学习活动的展开与进程,同时还要关注自身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功能,即“启动-维持-深化”的发挥。教师需具备很高的辅导和控制能力,要全程参与、整体导控,课前主要是教学目标和要求盼明确,研讨问题的设计,学习研讨建议方案的制定,研习方法的培训;课中主要是理论导人与讲授,小组合作交流的现场指导,学生研习成果的总结点评、学生表现的记录考量等;课下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跟踪指导等。
(三)学习小组分工与合作有机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协作,共同探讨,是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首先,教师在设置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和明确性,避免组间或组内的“小团体主义”。其次,教师要及时掌握各小组的分工合作情况,及时在合作态度、合作技能上辅导学生。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善与他人合作;有的学生较为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掌握,并加以指导和疏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他们学会倾听,积极锻炼。组长和副组长也要注意协调组员的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小组文化,让每个参与者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原则
评价是改革是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般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评价和测量,学生中普遍存在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考试后“忘却”的现象。教师要改变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把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表现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要让学生明确意识到平时懈怠而期待在最后时刻出现奇迹是不现实的。教学评价一定要从课程教学的整体计划切人,针对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具体的考评方案,避免临时起意,确保教学完整性。学生讲完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科学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避免对学生自主研习成果的点评流于形式和表浅,缺少理论升华,致使学生在惯性中形成了惰性。
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的成绩与问题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后,学生们得到了充分自由自主表达、探究与交流的机会,学习热情有所提高。
(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第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学生表示“没想到教育理论课也可以很有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艰苦的负担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第二,创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单向传授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出现,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样的形式,有助于营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信息的能力。这种方式,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信息来解决问题,真正学会“学习”。学生认为表示教学模式显示出“自由、思考、互动、交流”的特点,“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开始对教育有了一个‘自觉性的思考’”。
(二)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改革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来自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主体性
苏霍姆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突出标志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培养自我教育素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就成为学校和教师要明确的主要问题。翻转课堂以实验性强为特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适应性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其能力。翻转课堂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课前环节,需要学生利用一些网络教程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一些开展实验的方法。其次是课中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方法合作开展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自主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学习体会。最后是课后环节,学生要针对实验中掌握的各种生物知识加强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一、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前的引导是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翻转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的预习以及准备工作,提升教学效果。[1]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应用。这一节内容需要学生准确记住显微镜的组成以及作用,并且运用显微镜观察图像,养成规范使用及爱护实验工具的实验习惯。教师在课前通过视频文件让学生引入细胞的概念,并指出要观察这种基本单位的行踪,就必须使用显微镜,因此我们要认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够掌握显微镜由哪些部分构成?应该怎么使用显微镜?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网上的一些优秀视频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些动画进行演示,在课前做好实验开展的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正式实验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实验活动
课程正式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作快速测评,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内容,总结问题和难点,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测评,从而确定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在确定问题后,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周边事物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情境问题,开始独立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中进行探究、讨论,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验结束后,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成果展示的环节,要让每个学生都踊跃参加,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就能将知识内化。教师根据成果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继续探究。在这一环节,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的身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2]在显微镜案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预习的内容,并随机进行提问,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之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时教师要将显微镜使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学生再根据规范利用显微镜观察10分钟载玻片上放置的图像。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学生扮演教师监督另外一名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和记录。观察完毕后,还要对比显微镜呈现出来的物像和载玻片上放置的原图像,从而发现显微镜所呈现的是原图像的倒像。还可以进一步观察一种生物细胞,通过目镜以及物镜的更换,结合图像变化的过程验证显微镜的放大效果,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相乘所得的积。
三、总结反馈
课堂实验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的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学生实验和学习的结果反馈情况将成为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要做到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度开展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下,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设计的效果都要通过实验的总结和评价得到体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实验结论进行肯定性与鼓励性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学生在实验中的困难及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将问题和困难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总结答案。学生合作所得到的结论,教师要给予客观的总结与评价,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显微镜实验案例中,教师在实验开始前的检测也是一种总结。实验开始后,教师要来回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状态,鼓励优秀,纠正问题,实验结束后,根据规范表格了解学生的操作实际情况。根据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的情况检查,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体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纠正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3]初中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正值人生美好年华,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阶段正是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开拓视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我们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体的下一代,为了塑造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国家公民,激发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学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和问题进行提炼、拓展,通过实验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在实验成果的提炼中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上在教师心目中逐渐树立与学生的“主体间意识”更加重要,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在人格尊严上平等的生命个体,从内心深处真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这才是翻转课堂真正有效而无形的保障。
作者:高培丽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正芳.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26:105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合作越来越多,国际语言的学习在这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就显得越发的重要。英语作为最常用的国际语言之一,已经逐渐融入到国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们,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为他们今后就业或者学习深造都大有裨益。因此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会写会听会说英语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能力,教育部2004年初对各大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此外,还大力提倡和鼓励“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听说能力,比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面对这些情况,英语视听说教学应运而生。
1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现状
1.1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特点
视听教学的目的是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完整、多元、立体化的英语教学平台,它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出一个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利用听说材料,全面的锻炼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课堂内外教与学充分体现结合起来。
1.2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视听说教学的初衷和想法虽然很好,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教材单一,内容单调。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多选用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或者是上外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在教材的选用上比较单一固定,而且教材中所呈现的语境落后于目前大学生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2)班级容量大,视听效果较差。大学英语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的一门课程,学生的人数导致了很多高校在师资上存在不足。在视听课堂上,老师不能很好的和大多数学生形成互动,特别是距离老师工作台较远的学生,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在听,说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教学目的相背离。
(3)学生素质不一,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国大学招生虽然采取统考的形式,但是很多省市都可以自主命题及制定教学计划,这就导致了各省市考生们参差不齐的英语基础。就目前来看,南方省市对学生们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们的整体英语基础也较好,而河北及东北等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没有英语听力这一项,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这些导致了学生们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内容简单,但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难以平衡,进而影响了学生们整体的学习效果。
2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探索
针对视听说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出几点办法,并且已经运用到了实践中,供各位老师参考。
2.1 拓宽教材选用思路,适当引入辅助教材
英语的视听教学目的是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必须为学生们创造出逼真的语言环境,并且要贴合生活实际,跟上时展的潮流,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学校规定的主流教材基础上,为学生们选择一些新颖的视听补充材料。比如,当下流行的美剧等,可以截取其中的一个生活场景播放给学生听,也可以直接播放一些时间不长的影片,一方面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影片中的英语发音等都比较地道,而且语言上言简意赅,还会有一些该国本土的俗语等,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还能体会到英语的真实美感。笔者曾经美剧《迷失》作为辅助视听教材引入到课题上,根据剧中不同场景中语言的应用,分析了语法的特点,由于该剧故事情节较好,学生们学习起来很容易,并且还进行了应用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分层次教学,分组管理
基于学生们人数较多,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在学生们入学时组织英语分层次考试,考试内容应当全面,包含听说写个方面,然后根据学生们的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由高到低一般可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出多留一些自主发挥的题目,着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就教材上的听说内容进行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学习完一阶段后可以再次进行考核,对学生重新分层次,做到公平全面的照顾。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要灵活运用,让他们感受到分层次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切不可让学生们产生差别对待的自卑心理。
2.3 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多种学习模式
为了提高英语视听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应当不拘一格,多种形式并用,比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正朝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飞速发展。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越资源,老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开展学生课外网上自主学习实践,很好的将学生课外与课内学习紧密相连。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灵活运用所学策略,在家中、学校机房、寝室等场所随时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可以开发一些小项目,给学生提出要求,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完成,老师进行宏观把握和指导,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们一起展示交流。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对今后就业有所帮助,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3 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视听说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一门真正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课程。它以语言训练为基本宗旨,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者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在视听说教学上多做探索,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新教学模式下英语听说教学体验[J].中国外语,2005.(4):53-57,61
[2]曾湘宁.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
【关键词]】社会医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42-02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与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整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医学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医学的社会问题,主要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亦是从医学领域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医学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最初的预防医学的专业课逐渐扩展到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2]。目前, 我校已经在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及研究生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社会医学》这门课程。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笔者在近2年的教学中, 就《社会医学》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 现浅谈如下。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各方面通过不断努力得到一定的改进,逐步实现了课程教学由不同的授课老师分章节承担,同时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授课,以使课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指导大纲不完善。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偏重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而轻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由于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长期以来在社会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单向直线性的“满堂灌”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效果欠佳[3]。(3)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 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偏向重视医学专业必修课, 而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难度不大, 同时考试形式也较单一,考试内容偏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通过。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内容, 而对知识的运用重视不够; 只重视理论, 不重实践。同时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很容易停留于表面, 不能从学习中汲取深刻的认识, 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为了提高社会医学教学的效果,必须积极探索及尝试改善教学方法。
2 加强社会医学教学的建议与措施
2.1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标准化教学课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基础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的与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精挑细选,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突出重点,凸显结构[4]。鉴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同, 带教教师亦不同, 为了实现教学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带教教师应坚持集体备课, 合理分工将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课件标准化[3]。教学方法亦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均应加以改进,以使各层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以达到区别教学,有的放矢的目的
2.2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强调合作学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5]。在课堂上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追求最优教学效果,恰当选择诸如SIMINAR教学法、PBL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目前授课基本还是以讲授为主。但实际课程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讲授为主,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讨论为主,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授予,应勇于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参与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互动,加强案例式、讨论式教学。要想使学生的课堂思维活跃起来.就得利用灵活多变.恰当有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多结合实践,多翻阅资料,多设想相关医学领域时点与热点的命题,引导学会观察、分析与社会医学有关的社会现象,就相关命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在讨论阶段,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3加强理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结合,丰富课堂内容。《社会医学》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积极开展社会医学教学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大课堂里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发现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理论教学,不能泛只是简单地介绍理论知识,可将有关的科研项目结合相关卫生问题进行讲授,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亦可适当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现场调研活及数据整理分析工作,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2.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医学》属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由于课时数较限制,讲课程内容时不能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应设置作为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授课教师师也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学生补充学习的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部分章节自学,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或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或科研现场活动,要求其根据相关社会医学问题,完成整理材料、撰写文章的全部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他们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或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写作能力。在课程考核的方式上也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的方式,其递交课程小论文可作为平时考核成绩,以避免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意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2.5 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社会医学具有内容丰富、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的学科特点,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关注现实、捕捉动态、掌握政策、探究前沿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在具体教学中,就是要抓好备课环节,及时收集资料,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改革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做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关注问题鲜活生动,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4]。这就要求作为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有意识地自我要求提高,努力汲取扩充专业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宽度与深度,以适应教学的要求。另也可通过到其他兄弟院校进修学习,加强本专业教师间的交流, 互相交流学习会医学课程教学的经验。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投身于卫生事业或卫生管理事业, 他们的健康观和医学观将直接影响到当地、乃至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医学已成为转变医学模式, 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加强医学生社会医学的教学, 是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 转变观念,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尝试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我们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鲁. 社会医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
[2] 罗秀.Seminar 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实践[J].社区医学杂志,2012 ,10 (14 ):72-73.
[3] 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等。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30,71.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实践
1正文与辅助文并重
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说明,还是从事例中总结而得出结论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图文并重育人思相
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用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
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书本事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时事,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时政热点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教师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必须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4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教材中有很多“小谀俊辈⒍几接幸恍┧伎继猓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时,启发学生用理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独立思考:“一些同学拥有某件名牌商品,怂恿你也买,你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从中锻炼其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资源,精心组织学生探究“小栏目”中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答题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有教师不够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收获了不少知识,过后又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缺乏课后复习巩固的意识,而教师并没有安排课后相应的任务加以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5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