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学生成就,发展学生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并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是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能,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传统智能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探索 (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和生存智慧(加德纳后来又补充)。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传统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依靠语言分析、模仿和死记硬背,不可能发挥个体的最佳潜能并激发兴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而多元智能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研究型、任务型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多元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来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不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而且在美国组织开展了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实践。他主张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的人”,与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特别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又具有时间、空间选择上的自由和方式灵活多样等优越性。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中,我们发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第二课堂的宗旨是一致的,这也恰恰是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完美契合点。

三、 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 以多元智能为主线选择教学内容

为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层次、多样化,我们必须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第二课堂活动,突破了课内教学的局限,通过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不断提高语用能力,发展多元智能。我们可以通过英文演讲比赛提高言语语言智能;组织英文辩论大赛发展数学逻辑智能;开展英语广告设计大赛等,培养视觉空间智能;举办英文歌曲大赛发展音乐智能;编排、表演英语话剧发展身体运动智能;另外,我们可以在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互动方法,发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人际智能;鼓励学生写英语日记,定期召开英语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而发展内省智能等等。

(二) 以多元智能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策略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施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协助。而教师如果在指导和协助过程中,注意不同智能活动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的指导手段,也会极大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 以多元智能为指导进行教学评价

过去,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就是考试,这仅仅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智能观。所以我们应该克服这种观念,在评价学生的时候纵向横向一起看。因此根据多元智能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评价应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结语

每个个体都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组合,我们要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和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向传统的评估方式提出了挑战,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理论,并为外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美)阿戈尔,陈琳.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 美育 地理教学 教学探索

将美育融入地理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21世纪强国的大事。培养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美育,这已是人们的共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美育有机融入地理教学全过程,这是地理教师要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现将几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与体会从五个方面阐述。

一、在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内容

美育有与各学科相辅、相融、相生的特点,而地理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更能体现美育的这一特点,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美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2.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3.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与美学内容的融合。4.审美能力与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5.环境资源的利用、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等相关内容。6.地理环境各要素与改造世界之间的关系。7.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美育内容。8.地理知识的运用与祖国建设之间的美学内容。如在《旅游》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将本节课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及名山大川、飞瀑险峰等旅游资源,充分融入美育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审美能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教育,真正达到美育内容与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相辅、相融、相生的境界,使书本知识与美育内容完美结合。

二、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充分体现美育作用

美育的渗透是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充分把美育与地理学科内容融汇结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美育教学,这是美育融入地理学科教学的关键。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切忌生硬、牵强的简单相加,要寓美于教,有机结合。如在《长江》一节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现长江那种“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把长江所特有的丰富内涵,以视觉、听觉的最佳角度体现出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充分体现出美育不可代替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三、美育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没有美育内容的地理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这充分反映了美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学生群体审美观念的塑造、世界观的形成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如在《土地资源》一节中,充分叙述我国地形的复杂性,教者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的。这里面既孕育着美,又透着危机。山脉、丘陵、高原、盆地、荒漠、草场无处不美,这是从审美的角度看,环境破坏、土地沙化,人们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从这一角度看又有太多危机,这对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帮助甚大,从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美不仅是感受而更是理性,以理性的审美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改造自然、创造美的生活、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美育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美育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掌握相关知识,增强美育教学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驾驭美的教学语言,对美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广博的美学知识;这需要在群书中点点滴滴地搜集、积累,使美育素材更加丰富,在教学中能引经据典,言之有物。如在《西北地区》一节教学中,查找大量资料,从古丝绸之路对世界商业的影响到古诗词对大漠风光的描述,以及近代西方列强对西北地区的掠夺、破坏和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西北地区虽然有自然风光的雄浑之美,但也有不堪回首的屈辱史,这样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解了西北的过去,更加激励学生将来建设西北的雄心壮志。

五、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用美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自然、经济、环境、人类、气候、历史等诸多知识,这些为丰富美育内容并把美育融入到本学科教学中创造了有利条件。美育内容的融入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想教育和爱国教育的进行至关重要。如在《中国疆域》一节中,充分利用近代史资料: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我国失去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中国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结合近年来“分子”妄想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运用这些资料不但能避免生硬说教式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利用思想教育和爱国情感的培养这一美育的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育地理学科教学全过程的有机结合是需要长时间探索和完善的。在几年的实验中,我们切实感受到美育在本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一如既往地将美育融入地理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第3篇

1.1.课时、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标准要求中职文化课教学整体课时要少、内容精、质量高,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来改变教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但是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职地理教学课时虽然减少了,但是教学内容无太多的变化,甚至有些中职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与普通高中教材相一致,成为中职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的弊端,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开展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2.其次,教师在对地理学科教学认识上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教学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能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教学来说,由于地理属于文化课,不属于专业课,所以大量教师在教学中掉以轻心,不能将地理学科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中职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长期滞后,影响了中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2.中职地理教学创新策略的研究

2.1.第一,加强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学,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师生之间只有不断融合,才能为高效率教学做好准备。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是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师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样才有利于中职地理课有效教学的开展。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精神振奋。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学生有什么想法、事情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来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局面。

2.2.其次,要结合专业开展教学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发挥出专业课程的有谁,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职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地理教学,铁道运输管理专业所学内容涉及到运输方式的选择、旅游资源的分布,这些内容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所以,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铁道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如中职音乐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我们知道在中职音乐专业教学会涉及到民族音乐教学,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渗透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如在讲到区域地理内容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相应的介绍我国各个区域的民族音乐发展,即不同区域的人民创造出来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2.3.采用多样方法

中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职生比较懒,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如果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思维,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很多,如对比启发式、直观启发式、设疑启发式等。教学“自转公转”时,可以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与公转在方向、周期、线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先给学生讲解自转的一些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完成公转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加强方法的直观性。

2.4.进行有效评价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有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其实错误本身就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而不应视而不见,所以评价应客观,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有效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在原来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融入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等;其次加大情感比例。评价注重课内外的学习,建立考试+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等评价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运用对策

【分类号】G633.55;G434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无法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础上,结合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试图实现地理学科教学信息化,提升地理学科教学有效性。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007年,美国的两位学者乔纳森・伯尔曼与亚伦・萨姆斯开始研究翻转课堂。他们制作新颖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上传至互联网为那些没来得及上课的学生补课,且还尝试进行创新,例如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学习知识为主,而在课堂上以教师和学生就问题交流,解决学生的迷惑为主。之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风靡美国。

翻转课堂的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和课上。在课前,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或者录制课程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看视频,参加网络课程,通过自测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进行认知。在课上,利用小组协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自主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并把这些新知识运用于新的场景中,完成内化知识。然后,学生可以通过评测、反思、自省等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师和别的学生的评价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校“老师课堂授课,课下学生写作业”的模式,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大有裨益。翻转课堂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程式而言,翻转课堂打破了以往教学的课堂上和课堂下的知识教化过程,其注重n下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吸收,课堂上则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负责解答学生的难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掌握知识。

(2)从教学观念而言,翻转课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这和传统授课教师为中心的方式不同。

(3)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言,以往的授课模式是教师传播知识,学生被动汲取知识。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绝对的主角转到引导者,而学生则从被动接受成为主动者。

(4)从教学资源而言,以往的教材、板书等转到先进的网络视频。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浏览、复印、重复记忆学习的重点。而这些教学网络视频也使以往授课中学生学习的僵化模式打破,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从学习方式而言,翻转课堂趋向于针对问题的探索合作模式,这可以提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感,也可以扩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个性充分显现。

2、地理学科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

首先,地理学科文理综合性特征较为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科部分内容放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情感因素,将理科部分放入到教学视频中,以完成新知识学习。如此,既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又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其次,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几乎每节地理课程都与学生社会生活相互联系,所学内容往往是学生日常所见现象,这同样为翻转课堂提供大量的情境探索素材,为地理实验课程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第三,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视频本质层面相同。地理学科主要是探索区域性特征以及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同样必须体现出地域性、空间性等特征,例如直观教学方法、地理逻辑方法以及专题教学方法等。地理学科所采取的诸多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都能够得到体现。

地理学习过程中必须与地图相互联系,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能够将地图动态化的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地理学科方方面面都体现出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具体策略

3.1 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范围,首先应该扩充一线教师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途径。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升地理学科教师翻转课堂基本素养:首先,学校可以订阅相关权威期刊,例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让教师了解翻转课堂的来龙去脉。其次,扩大宣传力度,引入部分教师、专家来校讲授翻转课堂理论知识,强化一线教师运用热情和成果。

3.2 多元化设计教学视频

地理教学视频是学生自学的重要材料,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效果。地理教学视频应该坚持“短小精悍”,教学视频内容则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并利用地理学科中的地图、景观图等进行呈现。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学视频可以以主题形成进行呈现出,例如“水循环过程”、“热力环流原理”等。除此之外,地理翻转课堂过程中,应该设计探究式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弥补自己不足。

3.3.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学科包含的内容范围非常广阔。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要求同样不同。地理教师在采取翻转课堂过程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才针对性的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以农业地理为例,新课标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能力。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农业区位的基本因素,课堂活动则应该给予学生具体案例,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分析。

必须承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依靠信息接收终端,且对地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同样要求过高。诸多因素的影响或许制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不能忽视,对学生自身而言,这直接打破传统被动式的接受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美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颠倒课堂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0.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主体性;策略

伴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中地理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教学,一方面能够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全面展示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提供更多可能。现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和相关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区别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通过直观、立体地将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具象、简单的视频、图像等要素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信息技术包罗万象,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为地理教材提供有益补充,使得地理知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关于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本册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采取传统板书加笔记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要求,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等,将水循环、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的具体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体现,同时出示相关的原理示意图,既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助其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但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因而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较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导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以取代教材中一些滞后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运用动画模拟、视频演示等形式,合理创设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并将地理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活跃其思维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及时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实施“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积极探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创新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应用为突破传统教学僵局提供了思路。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合理导入教学课堂,用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要素,将原来难以用讲解语言描述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促其积极参与高中地理学习活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进而确立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一)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具

诸多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视听结合是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于传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为高中地理教学导入现代多媒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主题和学生实际需求,恰当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其来描述、呈现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视听体验,促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究“太阳直射点为何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则很难将此问题描述清楚、阐释到位,且多数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忆,整个学习过程刻板、单一,且效率极为低下。而通过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具,使其作为重要教辅手段,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立体动态图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垂直照射点在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再结合相关几何知识,计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以此建立起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理性认知,同时促进该课教学重难点知识得以成功突破。

(二)打造地理信息应用平台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程度高低,一定程度上仰仗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水平适合的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既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实现优化提供重要手段,又可以为师生交流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提供空间。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地理信息应用平台的创建,合理配置地理教学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信息技术上传至综合服务平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为其他教师备课提供参考。

(三) 注重对教师地理知识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者与操作者,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其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教学的效率。面对教学新形势、新环境,要求教师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去,以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

综上可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记忆,达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地理教学

学科结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建的,是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科结构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结构。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科教学中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不只是了解概念、规则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以及与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构建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克服离散性。这样就既易于学习,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因为学习材料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之后,可减少复杂性而易于恢复,便于提取。层次形是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处于塔顶的就是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就能起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启示下,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学科教学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教学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统分析学科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编写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结构提纲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在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中,系统地理知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两大部分组成。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对哪些是地理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界定。以下是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为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前者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个地区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热带沙漠、中国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属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强;地理区域概念属下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类别概念当中,如气候这一类别概念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一区域概念。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类别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对地理学科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结构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结构如下:

1. 自然地理

转贴于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识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迁移有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技能方面的迁移,是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技巧。普遍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遍迁移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一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如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后,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所以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要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只有精通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而且“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他对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他还强调指出,通晓某一学科基本结构,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研究这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学科结构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需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够获得许多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中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4.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歇。因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识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学的气候知识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识更加关注气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识与逻辑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学习的难度加大。但通过对气候基本概念与简单成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候知识,也能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明远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刚 .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亚萍 . 地理学科教育学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启亮 . 困惑与抉择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第7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化,张小咏,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2):201-203·

[2]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71-74·

[3]赵捷·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研究[J]·阴山学刊,2006,20(1):32-34·

[4]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陈国生,陈修颖·高师本科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6):75-79·

[6]孙根年,黄春长·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73-375·[8]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5·

第8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中地理教学;优势分析;具体应用

目前,在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总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约束,无法去亲身感受地理世界的独特魅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有必要借助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比如,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电影、动画及录像视频等,虽然从本质上来看这些视频资源都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质,但事实上,这一类的影视资源仍然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在影像记录的独特视角中领略地理世界的特殊气息,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地理教学课堂的气氛活跃,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缺乏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其原因就在于多对数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身体会世界上风格迥异的各国风情和奇妙壮观的自然奇观,但学生们渴望看到的这些情景却能以影视视频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的应用影视资源,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2.提升学生对地理世界的审美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地理学科中涵盖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中在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学生在观看影视的同时把自己带入具体的情境,如在观看云海、瀑布、奇石等自然地理奇观的影视视频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的发挥想像力,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理学科特殊特点的需要。从地理学科的本质上讲,地理学科要研究的内容广度很大,数量也很多,如地球的结构和运行、地理环境及相关知识等。此外,它还包含繁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如自然地理现象及原因的分析等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影视资源的辅助让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到火山喷发的课题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世界地理频道》中关于火山喷发的节目视频,借助视频中真实的记录与讲述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山喷发的震撼场景,这样也更易于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影视资源,可以为高中地理的教学课程做更充足的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教学。

三、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借助影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灵活生动的表现特点,可以将地理学科中刻板的知识结构体系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陈述,也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成更易于被学生接收和了解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有关晨昏线的课题时,如果教师只是使用地球仪、蜡烛等一些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桌上进行一般的演示,那么座位在后排的同学就很难看清演示,或者也还有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会看不懂演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成效也就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晨昏线知识的影视视频,那么以上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2.借助影视资源缩短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地理景观以及全世界每个角落的自然奇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观影时渐渐消除对地理世界的陌生感,而学生与地理世界之间距离也就可以在视频的情景中被缩短,从而也能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综合上述关于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影视资源的应用在当下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巧妙地与一般的地理教材充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单一的教材内容做补充;另一方面,还能使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由此可见,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卓琰.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城市地理,2015,(10).

[2]罗勤.浅谈影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第9篇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高中;地理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体验性教学法之开展十分有利于强化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能够有效降低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从而让高中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产生以及获取之过程,进而提升高中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群体的地理知识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体验性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施体验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致力于创设良好的体验性教学情境,从而为体验性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生动而形象的地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十分逼真的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其能够从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当全力发挥多媒体以及网络之优势,全力整合现有的网络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将其和相关图片、文字及视频等结合起来,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从而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直接冲击,留下极为深刻之印象。在此基础上,运用课件展示手段还能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到宇宙环境的特点,让其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宇宙环境的无限性及其对于地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全力实施地理教学竞赛类活动,营造出争先恐后的良好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学生群体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其深入体会到地理学习中的进步喜悦。

二、通过实验教学引领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

现代人认知世界与总结规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地理教学和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完全可利用地理课程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来实施实验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直观认知。比如,教师可尝试在教室中点起一炷香,其后再打开门窗引领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让学生直接观察空气的运动方向,以此来强化其对于地理的认知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地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点是不仅需要借助于特定器材设备开展实验,而且还需在各类活动中开展,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或者合作开展地理调查以及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具体操作中更好地使用地理实验设备,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科学习之中。

三、通过地理图表丰富高中生的体验学习内容

地理图表的有效利用,对于高中生的体验性学习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地理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具体的地理理论知识,能够直接将教具形式应用于地理学科之中,从而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信息资源,化地理形象思维为直观思维,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解读地理图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让学生进行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及统计表等图表的阅读,能够多层次和多角度地获得地理学科的规律。比如,运用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地理事物的具体发展情况;运用地图,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空间意识,从而开阔高中生们的眼界,提升其观察、思维以及创造力。

四、实施合理提问以提升体验教学的成效

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与激发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对未知领域的困惑,这样一来就能引导其为有效解决问题而深入探索,以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一大半提问不合理,那就难以激发出高中生的深入思考,他们会因为觉得无从下手而感到迷惑,从而不得不予以放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觉得提问索然无味,未能激发出其心中的探究意识。所以说,正确的提问技巧是决定高中生开展有效体验之重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提问的技巧,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创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体验性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中生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体验式教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