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支部思想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3 16:35: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支部思想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支部思想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新的起点/推进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重要思想为部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临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面对新的使命任务,部队各级党委必须准确理解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深刻内涵,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努力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继续解放思想”列入大会主题,意义深远。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能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然而,从当前部队实际情况看,不少同志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有的墨守成规,研究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有的固步自封,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工作推进速度慢、落实不到位;还有的顾此失彼,在指导部队建设中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之所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学习不刻苦、思考不深刻、实践不主动。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解放思想,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必须符合部队发展实际。为此,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刻苦学习。学习是促进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各级领导要带头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做到学之求深、信之求诚、用之求实,真正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植根于头脑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层次,促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是勤于思考。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基础的。各级领导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看看落后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跟得上;经常思考中国特色军革和部队建设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看看工作落实情况,如何总结反思;经常思考兄弟部队建设发展态势,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后了,差距在哪里,如何赶上去。只有不断地思考,开动脑筋,才能自觉地从时展、实践需要、他人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跟上时代进步、实践发展的要求。

三是积极实践。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勇于实践。实践为解放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一些摸不清、把不准、理不顺的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实践,往往就会变得清晰和明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深入部队,在实践中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践中寻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二、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眼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

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有的同志还没有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上来,不少工作还没有真正聚焦到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来。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关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关系到部队训练改革的进程,关系到基层全面建设的水平,必须将其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筹划。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能力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相配合,必须进行系统思考、整体筹划。各级党委在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时,要紧紧抓住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这一主线。服务于这条主线的,要全力以赴,抓出成效。军事斗争准备是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经常性中心工作,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从工作全局上突出出来,做到领导精力重点关注军事斗争准备,政策制度制定切实保障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抓落实。要紧紧围绕担负的作战任务,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每项工作、每个课题、每个指标具体分解到政治工作的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人头。游离于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这一主线之外的工作,要删减合并,能缓的则缓,能不干的坚决不干,避免干扰和冲击中心工作。

二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使命能力来落实。工作落实是个动态过程,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把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清晰的目标指向,牢牢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党委要从全局上把握部队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现状,深入分析工作落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具体可行的对策。这几年,我部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作战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抓好战斗精神准备、科学组训方式创新、重难点问题攻关、重大战备任务完成、综合保障质量效益提升等等,为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三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要下功夫解决制约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在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作用。对于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制约因素有哪些,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四是要把是否具备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检验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标准。要把军事训练质量作为衡量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党委工作政绩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抓思想政治建设偏离军事训练工作、不实不深、搞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等现象。各级党委要把创造政绩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战斗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上,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以人为本”已进入部队工作指导的方方面面,为部队建设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但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上,当前仍存有与部队特殊要求不统

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与官兵的新期待不合拍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真心诚意地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坚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要坚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尊重并努力满足官兵求知成才、完善自我的发展需求,既是官兵的迫切愿望,也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客观要求,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必须统一起来。各级党委要把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委领导的重要职责,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官兵健康成才,引导官兵学习成才,帮助官兵在岗成事,并由此推进部队的建设发展。

二是要坚持把解决部队建设的突出矛盾与满足官兵的新期待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兵对训练生活、政治教育、文化娱乐等产生了新的期待;而随着中国特色军革的深入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推进,部队“快节奏、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给官兵的学习、休息、健康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力关注和解决这一矛盾,引导官兵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当前,尤其要在引导官兵跳出自我,自觉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上加强教育,确保官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军事斗争准备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善于把官兵的新期待同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文明进步联系起来,从官兵的呼声中感应时代前进的脉搏,从官兵的愿望中获得开拓创新的动力,以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的矛盾为突破口,引导官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

三是要坚持把加强科学领导与尊重官兵创造精神统一起来。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的领导是前提,官兵的创造精神是关键,尊重、激发官兵的创造精神也是科学领导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必须在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素养、提高领导艺术的同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委无论是作决策,还是落实决策,都要到官兵中听一听意见,看一看效果,善于从官兵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官兵的实践中去落实、检验、总结、完善决策,从而使各项决策真正成为激发官兵创造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大力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部队党委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着党委领导成员对官兵的根本感情和态度,关系到党委领导成员在官兵中的形象,反映着党委领导干部的水平和素质。为此,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不注重了解官兵,不注重学习修养,嘴上喊得多、实际做得少,工作不扎实、不落实是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必须按照“始终务实”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以是否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党委领导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一是要把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贯穿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的始终。求真务实,既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又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而深入基层、了解官兵是各级党委求官兵呼声、愿望、疾苦之真,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之实,求部队建设发展规律之真,务部队又好又快发展之实的基本途径。各级党委要把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贯穿工作始终,切实做到真诚倾听官兵呼声,真实反映官兵愿望,真情关心官兵疾苦,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基层的良好形象。

第2篇

我国每年都会有一批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老干部队伍在不断地壮大,老干部的作用并没有就此终结,如果对老干部队伍进行很好的建设,将会在各个领域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老干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必须重视老干部做出的成绩,加强对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发挥老干部的余热,为党和国家继续贡献力量。

二、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老干部是在祖国建设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在各个领域的不同岗位之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必须得到大家的尊重。老干部不但具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具有熟练的较强的工作技能,政治觉悟相对较高。老干部对党和国家具有高度的忠诚,在工作岗位上更加的认真负责,具有较高的责任感。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工作对落实老干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干部在企业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群众基础,加强对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可以将老干部的思想与党的重大方针、路线相统一,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1]加强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可以将老干部对于工作的热情进行积极的转化,使其更多的关心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和技术上的支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带动身边的职工和群众,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余热,促进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特征

老干部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还在进行适当的活跃,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具有很明显的特征。

第一,分散性特征。老干部在退休之后的居住比较分散,有许多老干部在退休之后就选择回到老家或者移居外地,人员流动性很大,使得老干部政治思想工作的难度加大。老干部的年龄偏高,在退休之后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落差,极易产生心理上的疾病或者生理上的不适,无法对老干部进行集中的管理,政治思想建设工作很难展开。[2]

第二,追求多元性。时代在发展,一些老干部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并且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就更加的多元化。由于老干部基本上都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对于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具有很好的规划,晚年生活的追求层次不断提高,使得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第三,思想差异性。老干部群体虽然具有很多共性,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老干部在年龄、工作经历、文化水平、劳保保障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也有一些老干部是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在干部等级、政治待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方面的差异使得老干部在政治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对老干部进行政治思想建设时也具有差异性。

四、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一直在不断地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转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全面展开,降低了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效率。

第一,缺乏对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视。许多单位对于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没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忽视了老干部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将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进行落实。[3]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工作是对老干部队伍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老干部队伍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思想上进行提升,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

第二,政治思想教育体制不完善。在对老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时,没有形成完善的政治思想教育体制,使得老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与实际严重不符,工作重点不突出。

第三,工作落实不到位。很多单位都在强调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但很多都是形式上的口号,缺乏有效的执行,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于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保障不及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得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缺乏一定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第一,提高对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视。各个单位要提高对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对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各个单位要在内部建立专门的政治思想建设小组,对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进行积极的领导,并且加大对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宣传,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

第二,完善管理制度。在对老干部的政治思想进行建设时,要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完善政治思想建设的管理制度,对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采取多样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形式,将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结合,在教育内容上要与时俱进,避免教育内容的空洞,与实际进行紧密的联系,切实提高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水平。[4]

第三,注重细节,认真执行和落实。在对老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把握,采取不同形式,如电话联系、登门拜访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老干部的政治思想以及生活状况进行了解,从细微处观察老干部的需求,加强对老干部的关心。对于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要进行认真的落实,按照制度要求和制定出来的计划,对老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落实。各个单位要对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工作进行精心的组织,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建立监督小组,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确保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第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通常都是采取传统的教育形式,比如讲座、培训等,老干部已经对这些形式过于厌烦,无法对老干部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对政治思想建设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提高老干部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兴趣,采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教育形式,及时了解老干部的思想动态,加强对老干部的关心和理解。提高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扩大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可以与时俱进,将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六、结语

第3篇

首先,自我要求意识差。在一些离退休后的企业干部看来,离开了企业就代表着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归属感下降,对企业主人公般的责任感也不复存在,他们将自己弱化,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生活生都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他们不再关心政事,不再心系企业的安危,将自己排除在企业之外,将自己视为只能被关爱,无力付出的弱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一些对离休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位他们或者认为离退休干部的素质高,思想觉悟高,文化水平高,再加上这些老干部已经离休无需再做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认为抱着一种怜悯的态度,认为这些老干部在职期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离休之后,就应该让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占用他们享受生活及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束缚,让他们在思想上不能够彻底放松,从而使得这些教育单位对企业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意识淡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党支部一般是由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组成,一方面他们的身体机能减弱不能从事繁重的工作过长时间,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比较陈旧,他们的工作方法也不具有创新性,因此使得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不明显。除此之外,由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逐年增大,使得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现象,贪污受贿情况屡禁不止,使得这些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干部们产生新生一代企业干部不如老一代的想法,然而受到国家政策和自己年龄得而局限,自己又无法再次上任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企业离退休干部不满情绪严重。

2加强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需从生活、思想、政治三方面着手。首先,从生活上,要保障企业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只有从生活待遇上对企业离退休干部有所保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健全离退休干部退休金的发放制度,确保老干部的退休金能够及时地按量发放;完善离退休干部社会保险制度,对那些退休的老干部要免费为其上保险,为其消除后顾之忧。提高企业离退休干部管理水平,正真做到企业健康迅速发展,该企业的离退休干部的退休金随之增加,而如果企业发展滞后或者破产倒闭,该企业的离退休干部的退休金仍然能够得到保障,让离退休干部真切感受到企业对于这些老干部的关心,国家对这些老干部的重视。其次,在思想上,要加强与离退休干部的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分担其烦恼。定期针对离退休老干部开展国家政策宣讲活动,一方面让离退休干部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增加其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国家政策进行详细地讲解有利于引导离退休干部对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从而拥护国家政策的实施。定期对离退休干部进行走访,了解其生活中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及时解决离退休干部生活上的难题,对于离退休干部思想上的困惑进行详尽地解答,便于对离退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在政治上,积极组织离退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定期讲座或者设置离退休干部党小组的形式,使离退休老干部集合到一起,对党的路线、纲领、理论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的最新动态,确保离退休干部的思想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与党的性质,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

3总结

第4篇

【关键词】业务干部;政工化;队伍建设

本文认为,推进业务干部“政工化”,应抓好“四个三”:即把握好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综合、全局和局部“三个关系”;树牢发展、责任、创新“三个意识”;提升预判、协调、疏导“三种能力”;建树学习、培训、成才“三项机制”切实为业务干部打上“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鲜明烙印。

业务干部作为烟草商业企业税利保增长的中流砥柱,是上层链接基层、思路链接落地、谋划链接执行的重要纽带,是创造企业利润的关键环节,其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改革稳定发展大局。

当前,行业发展正面对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四大难题”和产品销量下滑、生产成本上升、商业利润透支“三个严峻形势”。在2016年烟草行业提质增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上,国家局党组作出了“止跌回升、调好状态,控制货源、均衡增长,重点发力、冲刺目标”三步施策的战略部署,既为全行业实现“一个发展目标”、落实“五个基本定位”明确了精到注脚,也为业务干部攻坚克难、干事创业指明了奋斗方向。

新常态下,业务干部如何攻坚克难,实现个人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坚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国家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把责任刻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进业务干部“政工化”,把“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引领业务干部牢牢把握国家局党组“三个没有改变、一个有所作为”的基本判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落实的带头人,多谋夯基固本之策,多建滚石上山之功,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中,自觉实现从“单纯业务型”向“政工、业务复合型”的角色转变,切实在行业改革发展的大舞台中当先锋、做砥柱。

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推动业务干部“政工化”,要主动顺应一个“时”字,牢牢把握一个“势”字,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好“四个三”,为业务干部打上“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鲜明烙印。

一、把握“三个关系”

(一)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业务干部既要在理想信念、理论修养、方针政策、战略目标等方面宏观起来,也要在提振信心、提升结构、打假打私、提质增效等方面微观下去,时刻以“讲政治、熟业务、重品行”的标尺衡量自己,以过硬的政治定力,引航“十三五”“两个略高于”目标良好开局。

(二)把握好专业与综合的关系。要坚持“学好业务是天职”,不断精湛专业知识、砥砺专业方法、丰厚专业素养,做好行家里手;更要坚持“学好政治是本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严以修身,自觉强化意识、党员意识,把工作业绩体现到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到落实中央、国家局党组决策部署上、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做到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

(三)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要站在“十三五”改革发展的高度,主动向国家局党组看齐,不为“一时”“一域”所困,敢于担当强化责任,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充沛动力,做到“目标不动摇、标准不降低、工作不懈怠、落实不打折”。

二、树牢“三种意识”

(一)树牢发展意识。业务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正视当前困难压力,更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冲锋在前,看到行业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仍将处于可以有所作为的平稳发展期,着力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改革发展汇聚众智众力。

(二)树牢责任意识。业务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认真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理论文献,开阔视野胸怀,切实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树牢创新意识。要坚持向创新要发展,紧紧围绕“利税保增长”这一中心工作,找准业务工作与政工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拿出专项奖励资金,鼓励业务干部对“降本增效、调整状态、狠抓双基”等重点工作大胆探索,让党建的良好成效转化为护航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三种能力”

(一)提升预判能力。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稍纵即逝。

(二)提升协调能力。业务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责任意识,借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业务党支部、党小组建设,扎实开展“走一线、访客户”、创建党员示范岗、困难零售户结对帮扶等活动,将党建触角向生产经营一线延伸,激励业务一线党员干部增强“四种意识”,践行“四讲四有”,努力把党员的先锋形象竖起来。

(三)提升疏导能力。业务干部要多做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工作压力、事业难题、生活烦恼,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四、建树“三项机制”。

(一)建树学习机制。坚持“荤素搭配、点菜配菜”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既要有业务技能知识,更要有党建理论知识。

(二)建树培训机制。坚持“分类培训、区别对待”的原则,组织举办普及型、提高型、专业型培训班,重点抓好一线业务干部的政工培训。

(三)建树成才机制。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考评机制,切实让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干部脱颖而出,切实让“不作为、不会为”的“太平官”无路可走。推进业务干部与政工类、管理类岗位交流、轮岗锻炼、交叉任职,为业务干部增加阅历、开拓视野、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机制

一、当前乡镇卫生院执行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和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乡镇卫生院属公共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实行院长负责制度,这种制度一度对乡镇卫生事业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院长的家长式领导使权利过分集中,而有些单位对会计内控制度并不重视,致使内部控制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有制度却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执行力度不够,较易导致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经营不善。

2.运行成本增加,制约内控制度的发展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尚处于建立阶段,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差,内控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控制程序,且控制程序的执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卫生院缺乏合理的预算与投资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对相关投资风险作出正确估量,这样内控制度执行起来存在潜在隐患,影响卫生院的经济效益。

3.人员素质偏低,制度更新滞后

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能力,而乡镇卫生院多远离城市,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会计及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缺乏学习和交流,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职责操作意识不强,会计控制松懈;另外,有些地方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这些都给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建立于实行带来困难,在面对新情况与新问题时,缺乏科学的管控方法,无法对内控系统的相关制度作出及时补充与调整。

4.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医疗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当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才刚开始建立内控制度,但缺乏统一规范的考评标准与体系,监督检查和评价都流于形式,制衡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未形成。就实际工作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乡镇卫生所会计监督职权的丧失,职权划分的不合理导致财务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会计监督权限,无法清楚地核算卫生院的经营管理资金,存在着很大的财务管理安全隐患。

二、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 转变观念,重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上至院长,下至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各层次人员,都要层层把关,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坚决杜绝不合理开支。为充分调动院长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可对全体职工实行绩效工资制。

2.内部控制制的有效评价与实施

乡镇卫生院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同时兼顾制度的适用性、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而制度的执行则有赖于执行的部门和人员。因此,首先应做好院长的选聘工作,选拔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德才兼备的人来担当重任,建立院长离任审计制度,同时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其次,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会计意识、法律意识,督促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由此形成自检自律、自我控制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再次,对部分岗位实行轮换适度,方便职工的相互牵制与监督。全员全过程内部控制意识的建立,能帮助每个职工自觉对照制度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与修正,这样能切实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应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技能与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提高操作能力,鼓励员工多与其他兄弟单位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能力。另外,还要对乡镇卫生院的会计从业资格进行严格管理,杜绝无证上岗。

3.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强化资金管理

改革乡镇卫生会计审核办法,建立适合乡镇卫生院的成本核算体系。把成本核算纳入卫生院日常管理工作范畴,并将成本的控制作为对院长任期考评的一项内容。将成本指标结合工作量和费用情况落实到人,采取奖罚制度以进行目标控制。定期考核成本,提高卫生院资源利用率,稳定病人治疗费用,以保证卫生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明确财务人员职权,完善监督机制

乡镇卫生院应进行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会计监督职权,以及其监督职能、内容与形式。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小组,方便其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卫生院日常工作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其卫生院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严格审核,并将审计工作的重点,从时间上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排查与修正,保证财会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小结

当前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较为薄弱,观念的落后导致对内控制度的忽视,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力度不够,且人员素质偏低,制度更新滞后,还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给乡镇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管理,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兼顾制度的适用性、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做好院长的选聘工作,加强对全体职工的培训,以利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明确财务人员职权,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与发挥。

参考文献:

[1]黄佩佩 石超明: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经济视角, 2009,(14) :32-34.

第6篇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深化背景下,企业对人本管理越来越重视,对人本的诉求越来越多。基于人本思想下,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文化以确保企业健康经济发展,保障企业相关者权益,笔者结合自身对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的认识,提出从人文环境、制度体系和物质文化三层面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关键词 人本思想 内部控制 企业文化

企业为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将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充分考虑企业相关者权益,建设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一、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人文环境建设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人文环境建设不仅有外在展示,也有内质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人文环境建设中,要坚持人本思想,在员工共同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培养建设方面下功夫,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原则,促进企业有序发展。

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形成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培育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以奋勇开拓的企业氛围培养员工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奠基石,对企业文化的实施有重要支配作用,是整个企业员工观念意识的外化表现,是企业员工实践活动的外在体现;企业道德作为企业约束员工行为的手段,应以诚信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企业员工对诚信的深刻认识,将诚信作为企业的行为规范,将诚信作为企业价值取向,将诚信作为企业品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融合开展,结合考虑企业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员工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为企业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引导、帮助工作。

二、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是企业正常运营管理的基础条件,但是企业制度具有刚性特点,很可能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最终失去工作积极性、创新性。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人本思想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基于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改善对员工的管理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制度的认同感,培养员工的企业归属感,通过对企业员工人文关怀、人文关爱、人性理解和人格尊重,实现企业内部人和共事,员工热爱工作,促进企业有序发展。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要以人为本,尊重企业文化管理,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实施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的原则,调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要综合考虑员工承受力、素质和能力,基于企业员工的诉求反应,科学规范员工行为,最大限度考虑员工利益,服务于企业管理目的,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企业日常管理中,有计划的将企业目标、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灌输于员工,充分发挥企业示范效应,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企业思想、企业制度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以思想指导行动,最终实现企业员工自我管理。

三、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建设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和硬件,是企业物质环境文化,可以体现为企业实体物质环境建设、企业实物资产控制、企业信息化控制。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要以其文化内涵对员工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进员工健康发展,培养员工正确价值观,养成员工主体性和创造性。

企业实体物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活动载体,是企业内部控制可视化环境,如企业建筑物的统一规划设计、企业构筑物的统一布局,企业内部传播设施,企业标识制作设计,企业现代化设施设置,企业内部环境的美化绿化,企业内部陈设布置,企业人文内部环境,为员工创设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企业实物资产控制,企业资产调拨制度设立,在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存量资产的作用,对新进公物仓库实物资产进行维修整合,合理调剂闲置资产;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以规范的资产转让程序,对资产进行合理管理处置,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采取公开拍卖形式回收利用,剥离不良资产,挖掘资产潜在效益,确保资产转让合规;建立企业实物资产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控制资产管理处置关,合理使用资产,提升企业实物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信息化控制要加强信息化资产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化资产的维护安装,尤其要关注企业相关信息软件的应用,提升企业软件的有效性,严格控制企业管理误差行为,并行行驶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活动。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以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为基础,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手段,以二者的综合力量为主线,凝聚企业力量,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洋晖,人本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管空间,2013(5).

第7篇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保障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的劳动力往往是其工业化初期的一个相对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经常使用的手段是国家政策向现代工业部门倾斜,由此而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我国就是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建国初期所建立的劳动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在主要的现代工业部门(基本是“国营”的)建立终身就业和雇主(企业)全部负担费用的“小”社会保险制度。而对城镇非现代工业部门(或“非国营”企业)职工以及农村人口,则没有社会保险。而政府又将“社会救助”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中国最初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同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似,是与二元经济相适应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极度向社会保险倾斜、极度向城市倾斜,而过度保护了城市中既得利益群体,同时剥夺了农村和非现代、非国营部门群体的利益。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一个新的庞大的“边缘”群体――农民工,而此时,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改革。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时,应分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首先,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其次,解决与生产密切相关、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至关重要的工伤保险;最后,考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二)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上海、成都等地以建立农民工综合保险为标志,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制度“门槛”低,政策可操作性也强。据此,有不少专家学者重点推荐这种办法,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另有人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其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三)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在适当时机,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接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城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教育救助,实现“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于有所学”。考虑到东、中、西部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再选择时采取的策略是梯度推进,即根据不同的经济类型地区选择不同的社会保障内容。在东部地区可选择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中西部地区选择社会救助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建成正式保障与非正式保障相结合,涵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等基本保障项目的、资源得到充分整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待其条件成就后,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形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统筹城乡,重新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社会保障既不能强行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也不能简单地另外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立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着力于建立制度模式全国统一、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和地区保障待遇有所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一并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建立独立的过度性社会保障体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那么较高的收费势必得不到农民工以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支持,而对本就薄弱社会保障基金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使其亦工亦农、在甲地贡献,在乙地享受社会保障,就违背了工作地点与其享受社会保障的地点相统一的原则,产生的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也势必阻碍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将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打破,重新建立起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新旧制度的交替必然引起更多、更大的问题;所以,目前,对于农民工应该建立独立的过度性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独立的过度性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另立出来,造成“三元”社会保障结构――那样只会使以后的改革越来越困难,而是在农民工现状和城镇社会保障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给农民工建立一条通向城镇社会保障的道路,使其逐渐过度并最终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首先,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

其次,要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因为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使其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而养老保险方面,由于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体年龄不大,所以对养老保险诉求与工伤保险相比较而言并不是十分突出,但作为政府必须考虑到谁为农民工的未来“买单”的问题,让农民工在城市中贡献青春,然后回乡养老是行不通的,所以应及早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他们的将来作好打算。

再次,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收回其在农村的土地使用权。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结为“三步走”:

(一)改革和完善不合理制度,并建立起农民工的工伤保险。

这是“三步走”的第一步,所指的不合理制度主要是指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城市的“二元用工制度”很难打破,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在国有企业,职工享受着全面的社会保障,而在非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基本上没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而且用工也很不规范,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与高失业并存,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与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特有现象。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城市政府采取了清退农民工,甚至规定了不准农民工进入的行业和岗位,从而将城市的就业岗位留给本地人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做法。在外来民工清而不退的情况下,城市政府又转而大大提高了对农民工及雇佣民工企业的收费标准。企业通过提高民工用工成本的办法来迫使民营企业接纳下岗职工。然而用工成本的提高只会导致企业愿意提供的就业减少,进一步造成了经济萎缩。可见,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试图单靠行政手段清退和限制使用农民工行不通,只能导致城市“灰色劳动市场”和“打黑工”现象的盛行。这样更不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完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许多问题在此之后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改革和完善各种不合理制度的同时应初步建立起农民工的工伤保险,这种保障项目不存在账户积累与保险关系接转问题,成本亦不高,对农民工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对用人单位则是符合国际惯例和建立在《劳动法》基础之上的工伤赔偿机制,政府部门负责组织赔偿也比较容易操作,且无需政府付出特别的成本。因此,政府在农民工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制度设计和依法强制推行。

(二)建立农民工医疗和养老保险,逐步向城镇养老体系迈进。

这是“三步走”的第二步。

上文中提到,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劳动者,由于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支付基本生活费用后,结余的工资收入再去支付建房、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急迫指出后,往往所剩无几,因而本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农民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低标准准入。建立之初,对于养老保险,企业按照本企业工资总额10%左右缴纳,农民工本人按照工资的5%左右缴纳;对于医疗保险,企业按照本企业工资总额5%左右缴纳,农民工本人按照工资的2%左右缴纳;然后每隔2-3年,上升一个台阶,按实际情况将缴费比例上调一次,这样用7-12年的时间,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制度模式方面,农民工医疗和养老保险应采取完全的个人帐户模式,因为其流动性极大,采取统帐结合的模式,势必会带来极大麻烦。待到其工作稳定,并有能力进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后,再将其个人帐户分割,一部分划分到社会统筹中。

(三)土地换保障,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养老体系的覆盖者。

这是“三步走”的第三步,待到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后,要收回其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给予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同时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给予适当补助。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养老体系的覆盖者。

最后需要指出,建立农民工独立的过渡性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三步走”的第二步,要想顺利调高医疗和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收入、彻底解决欠薪问题、多渠道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信息,否则制度的实施将困难重重,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农民工认识到参加社会保障的好处,为以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做好准备。

(作者:侯凤石,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09级本科;侯莹石,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专业11级本科)

参考文献:

[1]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4).

[2]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罗遐,夏淑梅.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

[4]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三种速捕程序(即检察院批准逮捕程序、检察院决定速捕程序和法院决定速捕三种)均是实行书面审查且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审查速捕程序,这种审壹逮捕程序不符合现代刑事诉讼结构模式与人权的保护要求,应进行改革和完善,特别是司法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批准逮捕程序。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应是我国逮捕程序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刑事诉讼法新一轮的修改中确立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们应确立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在批准逮捕程序中形成以检察机关为顶端,侦查机关、犯罪壕疑人抗辩双方的模拟三角结构。

一、现阶段我国逮捕程序现状

审查批准逮捕程序。是指规范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活动的法定程序。对于我国的审查批准逮捕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是实行书面审查且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审查逮捕程序。具体而言,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的,由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检察机关经审查后在法定期限内分别作出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和补充侦查的决定。公安机,-rex于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检察机关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提请复核。

二、我国现行逮捕程序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审查批准逮捕程序在立法上及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审查批准逮捕程序所规定的是实行书面审查且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审查逮捕程序,这既无法保证逮捕的正确适用,也与不符合刑事诉讼科学性、民主性。

(二)现行程序中,嫌疑人在逮捕决定后缺乏权利救济途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审查逮捕程序中缺乏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途径,这是不利于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

(三)没有规定严格的逮捕期限。要准确地计算出被捕后可予羁押的最长期限却并非易事,因为该法定期限中存在许多诸如“延长”、“补充侦查”、“发回重审重新计算期限”之类的“例外情形”。

(四)现行程序中赋予逮捕决定人员追诉职能,使逮捕决定人员中立性存在问题。在逮捕程序中,赋予了审查人员对于公安机关未提请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认为应当逮捕是可以直接作出逮捕决定,送达公安机关执行。该种积极主动追诉的职责使原本在审查逮捕中模拟三角结构发生了倾斜,使检察机关在逮捕中的中立性发生了偏差,不再是一个居中裁判者而变成一个积极追诉者的角色。

(五)现行程序中对于逮捕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尽管我国批捕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贯彻着公、检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但在。侦检一体化”观念的支配下,实践中该原则往往被异化成“重配合轻制约”的关系,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司法实践中、以捕代侦”、错捕滥押、超期羁押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三、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确立的重要性

逮捕程序主要具备两项功能,一是防止滥用逮捕权,二是保障羁押的合理性。确立正当的现代批准逮捕程序,并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是发挥逮捕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防止错捕、滥捕的重要保证。

(一)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与国际接轨和履行国际法义务的需要。通过对批准逮捕程序的司法化改造,改变现行的书面审查程序,建立直接听取侦查人员逮捕理由、犯罪嫌疑人陈述、申辩、主张等抗辩式的逮捕程序也是与其他国家的逮捕制度相呼应的。

(二)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保障人权的需要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赋予犯罪嫌疑人对羁押的合法性及正当性提出质疑和辩护的权利,是国际刑事诉讼规则的要求。允许犯罪嫌疑人参与审查逮捕过程,是他们诉讼参与权与知情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当事人资格的体现。

(三)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完善刑事诉讼结构的需要。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法律关系的组合。现代刑事诉讼以控审分离、控辩对抗为其基本构造。这种构造不仅在审判阶段应具备,在逮捕程序中也应体现。就逮捕而言,意味着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进行强制性处分,从本质上看,是具有裁断性质的事项,因此应当由司法官在审查侦查机关的逮捕请求时作出,应当在逮捕程序中形成以检察机关为顶端,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抗辩双方的模拟三角结构。

(四)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保证犯罪嫌疑人获得公正、有效的司法救济的需要。逮捕是直接涉及公民基本人权的强制性措施的适用,势必给犯罪嫌疑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法律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公民相应的救济性程序权利。通过对逮捕程序的修正,赋予犯罪嫌疑人充分的救济权利如申请重新审查、复议、复核甚至要求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等救济途径,可以减少错误羁押的发生。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批准逮捕程序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批准逮捕程序,其根本方向是确立批准逮捕司法审查程序,强化逮捕程序的公开、公正性。即设置检察审查和司法审查两道程序对逮捕进行审查,建立以检察机关为顶端,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抗辩双方的模拟诉讼三角结构模式,同时赋予被逮捕人司法救济权,被逮捕人可以通过法院的审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基本原则。确立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首先应在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中确立一些现代批准逮捕程序的基本原则。

1,审查逮捕主体的中立性原则。在检察机关侦查阶段尤其是审查逮捕过程中,检察机关的行为应具有中立性,至少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中立性。2,逮捕过程的公开原则。批准逮捕过程应当采用一种透明的、公开的过程,应当是一种吸收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侦查机关共同参加的司法审查程序。3,抗辩原则。抗辩原则要求在批准逮捕程序中,实行听审制度。4,消极审查原则。审查逮捕程序中,主办检察官应当放弃积极追诉的功能,仅仅只是等待提请,消极性审查,不应主动出击,配合侦查机关。5,嫌疑人教济途径的保摩原则。审查逮捕程序中,应当着力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对批准逮捕的救济性权利。在检察机关作出逮捕批准决定后,犯罪嫌疑人认为该决定有错误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时,应当有要求重新审查、复议的权利,或请求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利。

(二)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具体构想。笔者认为保持批准逮捕批准决定权原状,但对逮捕适用的具体程序作较大的完善,主要是,公安机关认为根据现有证据材料。认为符合逮捕犯罪嫌疑人条件且有必要,应在最短时间内将犯罪嫌疑人带到专职检察官处,由专职检察官公开开庭听取侦查部门的意见、听取犯罪嫌疑人的陈述。必要时可以听取所委托的律师的意见,然后依法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果被批准逮捕人对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不服,可以向法院申诉,请求法院对逮捕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这样在不对司法机关作大的变革的前提下,建立了司法审查制度。这种司法审查制度,虽然与话方国家的事前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的司法审查制度有区别,但毕竟建立了以检察机关为顶端,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抗辩双方的模拟诉讼三角结构模式,赋予被逮捕人司法救济权,被逮捕人可以通过法院的审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人权保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设置检察审查和司法审查两道程序对逮捕进行审查,更有利于保障人权。具体是,

第9篇

关键词:线状工程项目建设;测量控制网布设;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A

线状工程主要指道路和管道等有“线状”特点的工程,如国家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的建设,石油、天然气等的输送管道,城市水电输送工程,还包括一些索道工程等。线状工程的测量目的是为工程的科学设计、安全保质施工、顺利经营管理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为提高工程的质量,就要确保测量的精度。

一、导线测量法的布设与实施策略

线状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测量控制网布设和实施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运用导线测量法,二是运用GPS技术对控制网进行测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两种方法各有异同,根据线状工程测量的需要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

(一)定位点的选择

采用导线进行测量的标准是基于线状工程地图中所标注出来的最小比例尺的特点而定,通常使用两种颜色的旗帜(如红、白)来对待测量的线状工程走向进行定位,定位点的选择要和标志旗的路线之间空出适当的距离,为实测工作提供足够的回旋余地。如果线状工程为桥梁、隧道等,就需要对隧道或者桥梁的两个端点进行测量。在一些地层结构不坚固的地区,定位点的选择要确保拥有开阔的测量视野,待测范围内不要有障碍物,这样会影响到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若待测的区域的地势高低起伏,一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点位,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其它物体的阻隔。导线连接的取值要始终,两端的长度控制在400米上下,在测量距离较远的工程中,严格控制好距离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

(二)定位点的测量和计算

使用平差软件对已经测得的点位坐标和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要确保计算的精度符合线状工程测量等级的规定,避免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同时也要对已经产生的误差进行再次测量和计算,以便更加精准。线状工程跨度较大、测量范围难以控制的区域,在测量定位点的时候要保证起点和终点的距离间隔不要超过30米。

高程的测量方式包括三角高程和水准测量两种。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势。测量三角高程的同时可以对导线水平角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观测。记录垂直角的观测数据时,一点要先确保在仪器中观测到的镜头的十字中心和被测目标在同一条直线上,棱镜的盘中央坐标可以利用盘左右的读数计算得出,还要及时核算指标差,指标差修正后要对垂直角的重新测量,最终的测量结果区两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重复回测前要确保回测指数数值和仪器的刻度范围相符合,否则又会造成误差。计算机平差软件自动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计算,确定出定位点的地理坐标和相应的高程,利用已知点的计算所得,可以求出待测点的相对高程。高程的误差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若误差过大,及时查找影响误差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补测,同时标记补测的范围和数值,便于为重新计算提供依据。

水准的测量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的测量直线的附近设置水准点,在地图上的标注情况要符合测量的规范,通常两个相邻的水准点的距离控制在2千米上下,这样有利于确保测量的精度。地势和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测量区间,测量的难度大,且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还要将水准点的距离继续缩短。若线状工程的跨度在300米以上,如一些桥梁和隧道工程,就要在工程建设项目附近的位置选取水准点进行测量,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

二、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应用

(一)GPS技术测量的实施测量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全拼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GPS,该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也适用于线状工程项目建设中。

线状工程项目建设测量控制网布设和实施测量过程中采用GPS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静态定位测量,二是快速静态测量。

静态定位测量在实际使用中要控制不同的基站,需要用两台以上的接收机来实现对各个基站基本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还需要使用四颗以上的卫星来测控待测量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实现对目标的迅速定位,在这一过程中,依据所测量时间的长短,科学计算出载波结构的具体周期,并确保结果的精确性。采用静态定位侧测量要保证所有涉及到的基线可以依据定位成图的原则组成一个多边形,并且是封闭状态的,这不仅有利于检验外业的操作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基线定位的精确性,确保测量工作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快速静态测量实施过程中只需要在待测区域设置一台移动基站进行观测,并且要确保在地势比较高的区域设立基站,有利于采用同步卫星进行跟踪定位,所处的位置越开阔,卫星信号的接收力度就越强。再使用另外一台卫星信号接收机,将待测点的地理坐标及时标注出来。快速静态测量模式对每一个点的观测时间只持续几分钟,接着就可以使用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的计算方式算出测量结果,如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观测过程中,每一待测算点和基准点之间要保持恰当的距离,通常不应该超过20千米,因此需要有五颗以上的卫星同时工作。快速静态测量方法也有其使用的局限性,例如一些桥梁和隧道等线状工程对测量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此时采用只有两个接收机同时运作的快速静态测量法,则不能形成闭合的多边形结构,因此就无法检验外业操作的闭合差。故此种测量模式在基线较短的线状工程中应用较广,并可以对工程的各个控制点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定位点的精度。

(二)GPS技术的应用优势

无论采用哪种GPS测量方式,该技术都有其使用优势,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该测量技术通过相对的定位获得三维基线的向量,在GPS网中进行平差的处理,将极大地增强大地高差的精确性。大地高差的精准性越高,水平测点正常高程的精确程度就越高,在计算测点高时还要结合水准测量与重力测量的相关数据信息。在测量数据的处理阶段,该技术将主要的工作交由计算机系统处理,这就极大地保证了复杂程序和数字处理结果的正确性,通过计算机智能终端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技术,建筑工程的测量效果显著,并且还节约了成本。利用GPS技术实施测量不用受到时间、气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进行24小时全天候工作,且实施测量的过程连续性非常强,操作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技术人员主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再加上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

总结:

综上所述,线状工程项目建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测量控制网布设和实施技术水平不仅关系着线状工程项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要加大对工程科技的投入,并不断培养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测量队伍,为线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创新空间和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磬.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数字化发展[J].测绘时代,2009(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