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3 16:35: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第1篇

 

一、气象性灾害的种类 

 

就全国来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水涝、风灾、寒潮、霜冻和冰雹。而东北地区则以旱、涝、低温、霜冻和雹灾为主。 

干旱: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长期雨量很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而造成的土壤干旱;另一种是因为温度高、风力大,相对湿度很低,空气十分干燥,土壤虽不缺水,但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本身蒸腾的消耗,因而产生青枯,萎蔫等症状,通常称干热风为害。 

涝灾:也有两种。一种是下雨时间长,河水猛涨,近河流的农田被大水淹没成灾;另一种是降雨强度大,土壤一时不能吸收,积水一时不能排出,土壤水分过多或洼地积水而形成灾害。 

低温冷害: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由于温度降低(并不一定低于零度),致使作物处于当时生长发育阶段下限温度以下,引起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损害,称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又有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延迟障碍混合型冷害。 

冰雹:冰雹形成于具有剧烈对流运动的积雨云中。雹心形成后,在云中上下运动而增大。当冰粒大到一定重量,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堕落地面。造成作物机械损伤或冻害。 

霜与霜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在降温时,如果空气的水汽达到饱合壮态,在低温影响下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这种冻晶凝聚在植物及其他物体表面上,便是霜。 

霜冻:当地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然下降至接近0℃或0℃以下,引起作物因体内结冰而造成的伤害死亡。这种短时间的低温称霜冻。由于霜冻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平流霜、辐射霜和平流辐射混合型霜。 

东北地区,除以上五类主要气象灾害外,还有寡照、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二、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 

 

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言,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些工程的、栽培的防范措施。 

1、对干旱的预防措施:一是要营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风速,降低气温,增加相对湿度;二是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如早熟品种,耐盐性品种;三是要加深耕层,狠抓适墒作业,早整地、整好地、春旱秋防;四是人工降雨,如采用高炮催雨等。 

2、对暴雨和涝灾的防御:一是挖截流沟,特别是沿山地号,要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二是要挖好低洼地的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三是平地洼地采取垅作,原则上不要在平地、洼地搞大田平播密植。 

3、对冷害的预防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省热量资源,尽量做到早种早收;二是扩大早熟高产品种面积,玉米、大豆严禁越区种植;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旱、排涝标准,使作物生长健壮,以增强其抗寒能力,减轻冷害;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如多锄多耥,增高地温,促进作物早熟;五是喷施磷肥、微肥促早熟。 

4、防雹措施:一是人工消雹。即在准确识别雹源,继而在尽可能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地面爆炸催化。不少地方和农场采用高炮群来催化。二是加强对遭受雹灾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如增加中耕次数,及时追施化肥,加强人工或机械的灭草工作,以促进作物生长。三是对雹灾较重,已基本无望的作物,应立即改种其他早熟作物。要强化对这些早熟作物的管理,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第2篇

(一)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五)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七)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教学;防灾减灾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寒潮、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防灾意识培养具有深远而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下面就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十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公民,他们担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了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我们才能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讲授自然灾害基础知识,树立防灾减灾生活意识如何应对灾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行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增加了“自然灾害”的这一章。如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分类?各种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等。讲授时尽可能地多举实例,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由衷产生忧患意识。如在学习关于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时,视频回顾2016年6月24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出现强雷电、短时强降雨、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2016年9月15日,厦门遭遇建国以来的最强台风,在“莫兰蒂”的肆虐下,厦门街头一片狼藉。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使学生在震惊之余产生探究灾害的兴趣和动力。2.讲授自然灾害产生机理,掌握防灾降灾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了解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例如春夏季节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常见旱灾,江淮则多发洪涝灾害。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有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的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我们一方面要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课堂上通过做在相同条件下植被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修建蓄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华北地区,一方面要兴修水库,在丰水期时尽可能地蓄水,另一方面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中线和东线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地区)缓解华北的旱情,但从根本上要节约用水。3.了解自然灾害形成规律,加强防灾抗灾应对措施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而且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对灾害进行预报,并采取预防措施。如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影响雾霾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等等。如2017年1月3日,新年上学的第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雾霾的袭击,能见度有的地方不足10米。学生出门时利用所学知识,佩戴专门防霾的口罩,做个自我防护。课间操期间取消长跑,改为室内锻炼。中午选择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雾霾的影响,才能在生活中做到低碳环保,保护环境。4.开展防灾减灾情境演练,提升防灾减灾避险能力5.12大地震时,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他就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他筹资加强对校园建筑物的改修和加固,以确保校舍的质量安全,狠抓学校安全教育、防灾教育和防震演练,并使之制度化和常规化,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地理课堂上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艺术性的呈现,激发他们认真学习防灾教育,如讲授地震时科学的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全身心都带进防灾教育的课堂,让他们“身临其境”,模拟地震发生时在教室、在室外、在野外、在商场、在电影院等震时、震后该怎么办,通过小组的积极讨论发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形式

第4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201*年10月12日,是一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建设,有能力的城市——灾难,让我们准备好了”。我们本着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证生命安全教师与学生之间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流行的教师和学生帮助灾区互救知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以避免灾难救援,促进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确保和谐校园安全的问题。

我们的国家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增加极端天气,干旱少雨,低温冷、台风、地震、水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是多元的,频繁,重发的趋势。我国通过不断汶川,近年来两次大地震,全国的数次大火造成严重损失。这些灾害发生时,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安全的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国家在去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发知识的宣传和防灾减灾教育,增强公民意识的防震减灾。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帮助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了解紧急避险常识,掌握基本的紧急避险的技巧,提高能力的抢救,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防灾减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省教育部门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们学校将集中在今年的“国际减灾,”发动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在此,我们倡议:

一、提高灾害风险意识,树立“预防胜于救灾”的思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和工作,灾害风险无处不在,总是有事故隐患。但灾害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面对灾害事故、准备和没有准备好大的差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大不一样;有措施和没有措施。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救灾,居安思危,变被动为主动减灾,主动了解身边的灾害风险,熟悉逃跑路线和住所的位置,增加输入防灾减灾,准备救灾应急物资,提高警觉,“灾难预防胜于救灾”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

第二,防灾减灾学习知识,提高避免灾难救援能力。

了解灾害风险、掌握技巧,逃避,远离灾难,甚至如果灾难来了,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尽量在第一时间拯救在公共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灾害。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网络、国际减灾日倡议书书籍、资料等多种方法去学习防震减灾、对冲自救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掌握紧急逃生,节省互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壁垒保护我们的安全。

三,开始从细节,加强家庭的安全。

家庭是我们生命的港湾,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根据规定安装和使用气、水、电等,周期性的;当切断ShuiDianQi的注意力从家里,关闭门窗;改变不了配电线路,不要点燃的香烟在易燃蚊香,有意识地配备家居急救箱,逃逸的绳子,收音机,手电筒,吹着口哨,常用的药品和灭火器,比如设备和救生物品,使每个家庭都成为推动社会综合减灾的力量。

四、参与减灾活动、营造氛围的防灾减灾。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政府、单位、社会组织的防灾减灾活动,你的家人、朋友和他周围的人义务知识和避免灾害防灾减灾宣传自理能力,决定在定期的安全隐患以及防灾减灾努力是义工,积极为避免灾难,其逃逸的钻子,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试图通过建立“防灾减灾,每个人都参与”的氛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对环境、人力资源破坏的加剧是今天的原因之一频繁的自然灾害。善待自然、减灾,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将开始从侧面,从小事做起,生态保护、节能减排,这场战斗是与自然的和谐的典范!

第5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

1、深入抓好学习贯彻。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注重打基础促规范,尽快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紧盯防御重点,坚决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会商机制。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统一机制,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专项督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

三、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强化救灾准备工作

4、健全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完成《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结合实际组织全县乡镇(街道)、村,各部门单位、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超市编制专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而使我县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根据预案规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5、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段为契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全力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大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进力度,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等知识教育培训。

五、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救灾效能

6、建立完善多灾种综合响应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灾前、灾中、灾后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县减灾委员会与气象、农业、粮商等相关成员单位间建立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形成救灾合力。

7、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应急资源保障等机制,实现军地高效有序联动。

8、完善应急值守制度,切实贯彻落实领导带班制、24小时值守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和突发灾害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灾前能预判、灾中能报送、灾后能统计”的“三能”灾害信息员队伍。

六、落实救灾物资保障,强化物资储备

9、物资保障计划,做到门类齐全,满足需求,保障供给,调拨快捷。立足常见自然灾害,加强先进设备和特殊装备器材配备,提高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满足本行政区域救灾工作需要。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探索多渠道救灾物资社会储备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机制建设。

七、确保救助精准规范、强化监督管理

10、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切实把“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当做当前头等大事。

11、力求“准”严格按照自然灾害救助程序确定需救助人员,严格落实“公平、公正、公开”评议制度。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 防灾减灾 ;意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崔静)民政部、国家减灾办8日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245.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此外,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199.7千公顷,其中绝收871千公顷。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必须以预防为主。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呢?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地理是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起防灾减灾教育的神圣使命。为此,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书,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使用。然而,我国中学地理在防灾减灾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一、防灾减灾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问题一: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能力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部分省区高考中涉及《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考题相对较少,而且过于简单,导致很多学校对该部分知识技能传授不够重视,仅仅停留在勾画重点,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层次上。

问题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忽略第二课堂。现阶段的高中学习呈现出这一特点,学习时间很紧,但内容很多。因此,大家把时间抓得紧,就连周末和晚自习都在传道授业解惑,那肯消耗宝贵的时间去开展第二课堂,做"无用功"呢?

问题三:以教师教授为主,忽略预防演练。预防演练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演习过程都较为复杂,尤其是要实现高度逼真的模拟演练,收到良好的演习效果,难度就更加巨大。

因此,如下统计结果就不足为其了,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

二、提高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防灾减灾知识落到实处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老师照本宣科,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识记,解题答题的能力训练上,没有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这一点,和大家分享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台风"韦帕"来了,上海市里紧急通知中小学放假一天。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完全沉浸在不上课的快乐中,丝毫没有感觉到"韦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时,某地理老师感觉到一个绝好的自然灾害教育机会。于是他匆忙把作业布置下去。①.你知道什么是台风吗?②.台风来临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③.台风来临时,你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了吗?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将你看见的或听见的事例写下来。④.台风走后,人们又做了些什么?⑤.你认为台风有没有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的影响呢?带着问题,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老师的指导中全面认识了台风这种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频发的自然灾害。这样的亲身教育必将让孩子们终生难忘。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在班上,可以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主题班会;可以发动学生办相关的黑板报、手抄报;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等等。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大地震及海啸已确认造成8277人死亡,12722人失踪。针对这两组数据,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题讨论--为什么汶川地震比日本地震造成的伤亡更严重?通过讨论,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

在校内,利用国旗下讲话、大型展板、邀请专家讲学等等形式,深化防灾减灾意识。

例如:每年5?12,我校国旗下讲话的主题都会围绕"汶川地震"展开;每年国际减灾日,我校每个班级都会制作一张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大展板,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还定期征集"防灾减灾"小论文,发表于校刊之上。

在校外,可以开展实地教学。例如:每年我校利用小长假开展体验教学,带领孩子们参观汶川地震遗址,舟曲滑坡、泥石流遗址,在结合实地情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教会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等相关知识。

3、加强预防演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靠平时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去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灾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高度仿真的预防演练。例如:我校的火灾逃生演练,第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全程监控了孩子们的逃生过程,对照视频由班主任组织讨论每一位学生的经验和不足;第二遍,请当地消防官兵和师生共同模拟演习,同样全程监控后再结合视频总结教育。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加重的今天,我国中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依然相当薄弱,防灾减灾技能依然欠缺。因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最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技能。在自然灾害面前,谁具备了防灾减灾意识,谁掌握了防灾减灾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害的过程中沉着冷静地处置、机智灵活地应对、及时正确地自救,让生命多一份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议[J];地理教育;2008年02期

第7篇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 科学气象灾害观 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87-2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

近年来,全球气候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而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每年都会因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利关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到位,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更好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好,可以减少气象灾害,从而减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负担。因此,必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2气象灾害的分类

按形成灾害的形式来分类,气象灾害分为两个主类一个副类约数十种。

一个主类是大气运动以突变形式出现,而造成直接的、明显的、危害程度现实的灾害现象,称为突变性灾害,通常指天气灾害。

另一个主类是气候系统缓慢发生变异,甚至持续变异,有的还叠加社会因素,产生长期效应的、潜伏的、整体危害严重的灾害现象,称为渐变性灾害,通常指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灾害)及气候变化的负面和不利影响形成的灾害。

一个副类是指气象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暴雨山洪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登陆引起的近海区风暴潮、巨浪等海洋灾害,北方江河凌汛,干旱、焚风和雷击引发的森林、草原火灾,大旱、大涝过后和寒潮引发的病、虫、鼠、冻等生物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引发的生态环境灾害等等。

3科学的气象灾害观

3.1灾害的严重性和可减性

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严重的,但具有可减性。目前,我国已建成了星罗棋布气象台站网,特别是近来,电子、卫星、雷达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国的大气监测网络不断充实、完善,能力不断增强,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显著提高,大幅度地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事实表明,只要确定科学的对策,进一步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灾害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的。

3.2灾害的“灾”和“利”的两面性

气象灾害是气象变异向正反两个方面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的产物,它像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有些变异在造成危害的同时,又带来有利的一面。例如新疆“96.7”特大暴雨造成通往乌鲁木齐铁路、公路中断,首府成为一座“ 孤岛”,而全疆粮油瓜果喜获丰收,草场林带绿郁葱葱。可见,防灾减灾必须充分重视“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害中求利”、“化害为利”。

3.3减灾与致灾

减灾措施都是以牺牲某些或某一部分利益去换取价值更大的减灾效益的,故不仅要看投入产出比,还要看减灾与致灾的辩证关系。由于致灾才导致减灾。实际上还存在减灾也有致灾的另一面。比如避雷不当可成导雷天气,上游地区人工防雹可能导致下游地区出现雹灾等等。减灾与致灾是一对矛盾,减灾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综合考虑。

3.4灾害的自然和社会的两重性

气象变异只有在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才构成灾害。因此灾害本身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实际灾害大小除气象变异的强度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防御和承受灾害的能力以及成灾机制等多重因素。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减负等于加正”,防灾减灾即意味着GDP的增加。

3.5发展、环境、资源、灾害的辩证统一

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人类自创生之日起,就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对自然界进行着干预,一方面利用环境,开发资源,为人类生息与繁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无节制地、过多地、不科学地向自然界索取,致使产生灾害的综合因素不断增加,从而环境恶化、灾害丛生。因此,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是实现“ 人天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4气象防灾减灾措施

4.1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

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以台风灾害的防御为例,针对台风的可能影响,基层政府可以组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群众转移,有效减少了因灾的人员伤亡。我国的台风减灾成效和做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借鉴。但是,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在灾害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和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灾,属于一种被动的灾害防御。我们从一些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实例中已经看到,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缺乏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相应的防灾避灾知识,一些地方缺乏基本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发生了一些本该可以避免的气象灾害损失。由暴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往往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防洪排涝设防标准没有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由山洪地质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往往是由于灾害易发区居民设施建设选址没有考虑山洪地质灾害的影响;农村农民遭受气象灾害损失也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因此,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需要统筹气象防灾减灾的当前和长远工作,既要重视灾害来临的应急防御,更要重视立足长远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树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使气象灾害防御的端口前移,变被动防灾为主动应对,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向降低气象灾害风险转变,这也是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发展的新趋向。

4.2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已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各种媒体发展也呈现蒸蒸日上的繁荣。可以说,电视、手机、网络、广播等等都是非常方便有效的普及手段。然而,现状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1]。另外是人们对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存在着轻视的态度,认为这些知识无关紧要。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同时掌握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减少经济损失和自救。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为公众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和一些预防措施,对他们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讲解,包括对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以及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应采取的急救和自

救措施;转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形式,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更易于理解。比如说拍摄一些自然灾害的视频或图片,或者搞一些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小品或歌唱演出;发放灾害性天气防御手册,将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制作成小手册免费发放给公众,尤其是对学校的学生更加必不可少;其他方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渠道很多,比如在车站、村口、商场、超市设立LED电子显示屏,建立公共的气象科普馆,开辟气象防灾减灾网站等等。

4.3建设农村减灾防灾体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在我国占据了绝大部分。在我国的传统历史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脱离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然而,自然灾害依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对农村作物产量造成影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重要的影响。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各项措施和方案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首先在人员方面要提高重视,从领导到农民要有从思想上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其次,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建设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和防灾减灾防御系统及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信息系统,同时要注重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4.4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一是要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有效地发挥气象预警“消息树”和“信号枪”的作用;二是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应急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农村和社区基层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线,应作为“一案三制”建设的重点;三是要重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网络和应急防御的组织网络延伸到农村和社区基层,构建“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要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作为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基层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第8篇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浏览次数:0 【字体:[大][中][小]】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事业单位,各旅游企业: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为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公共安全意识,普及公众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本次宣传周活动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二、 活动时间

集中宣传活动时间为2017年5月8日至2017年5月14日。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基本技能。

(二)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应急预案。

(三)宣传介绍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及措施。

(四)根据自然灾害与应急救援的主要特点,结合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景区、饭店、旅行社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减少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四、活动形式

(一)充分利用电视台及日报、局网站、微信、微博、景区大型显示屏等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二)星级饭店、景区、旅行社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防灾知识讲座、召开防灾主题班会、观看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出宣传板报,举行消防应急演练等形式,扩大宣传面,提高从业人员与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推动旅游企业普及防灾减灾教育。

(三)5.12活动当天,全局各景区管理所要与乡镇应急办协调组织在各景区游客密集区域进行集中宣传,各饭店、旅行社要在本单位设立集中宣传点,采取设立宣传展版、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组织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集中宣传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全局各科室、各景区管理所、星级饭店、旅行社要把握重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精心组织。

(三)各旅游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做好5.12防灾减灾宣传部署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形成总结材料(附加图片)于5月16日前报局行业管理科(QQ:xx)。

第9篇

【关键词】 社区;综合减灾;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变异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使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自然灾害由两个必须的因素或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界,它是通过非正常、非一般的方式释放破坏性自然力的主体;二是人类社会,是接受这种破坏性自然力的受体。[1]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综述

社区是指由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生话方式的一个地域单元,有时也指国家或地区最基层的社会行政组织。相对于社会而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相互协助、富有人情味的平等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

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的防灾减灾功能尤其重要。社区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由于其组织协调成本低,机动灵活,救援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便捷,谙熟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救灾设备等优点。在自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自救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地区居民的伤亡数目及社会财产的损失程度。减灾从社区做起,就是强调要落实社区各项减灾措施,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动员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社区防范防御各类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史培军,2010)。因而,如何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就成为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和理论成果。

从社区层面上看,各地防御灾害的水平差异较大,防灾和减灾能力总体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一是绝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基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二是没有储备救灾物资,没的相应的避难场所,医疗设备;三是居民防灾意识淡薄,没有救灾演练,灾害发生时,由于缺乏减灾知识,自救避灾能力很差。(李立国,2008)。中国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一般而言,城市灾害相对比农村少,但城市的社区减灾体系比农村完善,东部地区的灾害比西部少,而西部地区社区综合减灾体系比东部差。社区减灾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能够达到国家综合减灾要求标准的社区非常少。

大部分社区的居民减灾意识总体上还比较淡薄,减灾知识普及率低,避灾自救技能较差;社区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防灾减灾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张晓宁,2010)。由于严重和高频率的致灾因素,当地居民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为了逃生,在这些社区已经形成了“应对危机文化”。因此,灾害管理机构应采用当地已经形成的惯例和做法。应该了解和学习当地居民应对灾害的“土法”(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积累资源减少脆弱性,开展当地环境保护措施,小型和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等从而减少致灾因素(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对于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地区的人口来说,致灾因素是主要的风险。致灾因素往往对他们的生活和财产购成威胁和破坏,进一步加重了贫困。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在社区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几乎没有投入,这就加重了灾害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大部分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只是被动地依赖于国家投入。小额金融贷款对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还需要我们继续对其进行发展。小额金融信贷能与其他灾后重建机制相互补充,使灾民恢复正常生活,而且还能帮助社区减少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萨尔瓦诺·布里塞尼奥,2005)。科学、长效的事故灾害预防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建立依托社区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十分必要。世界上一些灾害社会学家发现,家庭、邻里、社区中经过长期建立的人际关系,在灾害到来时会发生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可大大减轻幸存者的心理创伤,对恢复家园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金磊,2003)。社区减灾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社区发展提供保障并强化社区的功能;二是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是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一个重点,是最基层、最小的社会单元;三是社区减灾包含了社区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风险,囊括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突发的各种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过程和全部内容;四是社区减灾是以减轻各种灾害对社区人居环境的影响为目标,最终要升华为一种“安全社区文化”(王志莲,周晓红,2007)。2009年3月-12月,民政部与UNDP开展了灾后重建及减灾合作项目。项目形成了两个主体报告——《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报告》和《推进农村社区减灾工作的研究报告》。俸锡金(2009)根据 《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项目成果撰文《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详述了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面临的7个方面的主要困境以及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沙勇忠、刘海娟(2010)在《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论文中,从全球日益关注的社区减灾建设出发,解读了减灾型社区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美国政府构建“减灾型社区”的背景及经验。从伙伴关系发展、风险和灾害评估、减灾项目、公共教育和信息四方面,阐述了减灾示范性社区及其建设效果,提出构建我国减灾型社区应重视社区层面的减灾建设、社区减灾规划建设、社区减灾资源配置、社区减灾队伍建设和社区减灾文化建设。杨军(2003)在《在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复杂性科学问题》论文中提出并分析了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中的4个问题,即如何界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角色和方向;何为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如何预警突发性灾难事件;社区防灾减灾系统是如何自组织的。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理论框架。金磊(2007)在《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中介绍国内外关注的安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发展现状,研究了对中国正兴起的安全社区建设与规划有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二、小结

如何促使社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低风险,除了坚固的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外,还应该从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的提高,社区组织与实施方案等方面着手,使社区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要在体制机制和法制上高度重视社区的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灾害评估工作,加强综合防灾体系的建设,加强社区培训,才能全面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2]开展社区减灾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培训向社区居民介绍防灾、避灾和减灾知识,提供社区居民开展自救的方法和实践。民间组织在社区减灾防灾培训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要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3]

【参考文献】

[1]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8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