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35: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铁路信息化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目前为止,对于BIM技术暂未有明确的概念定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专家对BIM技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想法。初步BIM技术定义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3D技术形式构成的有关数据信息模型进而应用在建筑管理中,影响深远。
1.1BIM模型完整性特点
BIM技术在项目工程中不仅能够对几何信息与拓扑关系进有完整的展现,也能够将项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例如:项目名称、结构、特点、材料属性、施工流程、经济投入、安全性等完整的展现。
1.2模型关联性特点
信息模型内的目标具有自动辨别、相通性特征,系统可以根据有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进而以文档、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若模型内的一个目标变动,那么其他关联目标也将变化,进而确保模型的关联性与整齐性。
2铁路勘查设计现状与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翻了传统铁路勘查设计管理形式。立足于不同理论知识体系与网络协同方法,BIM技术是基于设计与实际内容为落脚点,进而实现信息化铁路勘查设计管理形式。根据勘查设计环节分析,建筑模型的拆合、数据信息搜集、调节,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成为设计过程完善、分工协作的内在原因。因为勘查设计内容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模型,例如:数据处理、设计方案、施工流程、施工组织、指标控制等全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这一角度得出:BIM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数据信息整合还是成果展示上都具有帮作用。BIM技术也成为今后铁路勘查设计的主导方向,设计单位工作重心变为建筑信息模型建立与应用。其中,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效果也得到了凸显,对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如:质量、设计、知识管理、技术水平等,并且在今后发展中BIM技术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3铁路勘查设计BIM技术应用管理建议
3.1BIM软件选择
铁路勘查设计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点,设计站前、站后等不同设计内容。对此,应用BIM技术首先应对站前、战后等专业列出具体内容,与信息管理单位进行预算商议、比较进而选择最佳BIM软件。
3.2组织结构分工
BIM具有一定严谨性与系统性,能够改变原有组织结构。部分组织变为新BIM技术的应用。想要确保BIM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其过程中做好责任分工。例如:BIM经理主要分配BIM资源与权限;BIM信息部门则负责规范信息原则制定与调整;BIM设计人员负责模型设计与构建。通过不同责任分工使勘查设计单位的管理更有序化、制度化。
3.3人员技术水平提升
BIM技术对于人员要求较为严格,需要人员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掌握与经验进而确保BIM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单位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BIM技术讲解、教育,教育安排需要综合技术水平、人事、时间等多项内容。
3.4系统管理
BIM技术的应用对信息化基础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做好各专业的有效配合,数据信息的产生对于通讯网络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要求单位确保硬件与通讯的符合信息化要求。第二,三维设计效果具有一定复杂性,电子文档完整、格式多样、文档间的应用也尤为繁琐。因此,要求对文档下载、编辑、批改等做好权限管理。
3.5BIM与信息化平台应用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BIM技术的应用的基础,如何将BIM技术应用与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融合是重点研究的方向,将是行业内企业信息化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BIM技术的应用主要基于各个独立软件的单一、分散的应用,在应用BIM相关软件的同时,应加强BIM软件应用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融合,结合铁路勘察设计的专业系统多的特点,打通各软件数据的接口,实现数据在平台系统间的流通和应用。这将是我们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的目标,也是行业推广和应用的目标。BIM技术和知识管理融合方面。以往的知识管理中,知识提取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需要结合较多项目经验进而制定较多方案,为铁路勘查设计提供参考。不过,不同的标准方案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设计师时常由于经验不足而未能掌握不同设计方案要求,成为现阶段设计知识的当务之急。对此,应用BIM技术首先能够将知识库和BIM数据库相连接,进而提出前提要求,应用各研究成果。其次,不同专业中的技术研究在数据库建设与设计阶段的应用。第三,知识地图和数据库的有效交互。如今,各设计成果与业务逐渐趋于BIM化,知识管理与BIM技术结合成为必然。
4结语
在今后发展中,BIM技术将紧跟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广泛应用各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在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也将随着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等国际行业标准组织的推动,更多交通、铁路行业BIM标准的推出和,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不断趋于成熟。
作者:徐茂元 单位: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骏,李安洪,刘厚强,叶明珠,张洁茹.BIM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4(03).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铁路运输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局铁路各专业的信息系统各自为营、独立开发建设,不仅各系统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就连各系统内部都难以即时沟通。而且,因原始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达不到要求,致使现有部分系统运用效果不明显,这些显性弊端,严重制约了综合应用的发展和投资效益的发挥。
1.当前,铁路信息系统信息化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营等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协调发展。虽然铁路当局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只是在单项应用上收获了一定成果,并没有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也没有在局部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更没有实现全局的利益目标。
2.目前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多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力。而当前铁路部门投入的大量资金,主要用于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与此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进行明显转变。因此,投资回报非常有限,甚至因管理模式的滞后和僵化,竟然弄巧成拙出现了负效益。
3.铁路运输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信息通道能力与铁路运输业务量的增长不适应,铁路光纤数字传送不能满足运输的需求。大致具有以下几项特征:信息不能实现数字化接入、陈旧设备超期服役、铁路信息安全保证系统不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不统一。这些弊病的存在,已经成为了阻碍信息通讯的主要瓶颈。
二、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铁路运输,具有非常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具有安全性、速达性、准确性、经济性、操作性强等诸多优点,在运输市场中竞争力极强。通俗地讲,发展信息化技术需要具备以下优势:
1.形成全局数据库。如果能形成强大的全局数据库,那么,就可以满足数据通讯、邮件传递和远程会议的需要,显著提高网上信息服务能力,经营、管理、决策水平都可以得到极大提高。
2.尽快完善票务系统和财务系统,适应客户的更多需求。呼铁局辖区地跨中国北疆,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开发开放前沿地带,也有多处重要的陆路口岸,利用多样化的软件做各种不同的结算,符合国内国外客户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3.建立并完善铁路运营信息系统,它的规模要比常规的铁路运输管理系统更大,数据库更多,且利用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4.建立统一的调度指挥中心,以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信息传输技术为指挥调度服务,让此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务实。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80年代,北美的铁路运输业也曾受到公路运输的强烈冲击,损失惨重。但是,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之后,短短20年时间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世纪初,在美国排名前2位的铁路公司,仅凭借7万多名员工,就可以顺利掌控10万公里的运营规模,并可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亿美元。
三、如何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实现铁路运输信息化
在新形势下发展铁路运输信息化,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
1.审时度势,明确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首先必须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发展思路,围绕提高运能的硬性要求,优先安排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保障运输安全的项目。其中的关键是开发新一代集中调度指挥系统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现代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当然是人才。我们现有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因此,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一些文化水平高、技术优势明显的职工提拔到更好的岗位。同时,还要集中精力网罗科技精英,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议可与专业的铁路院校、交通院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以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培养一大批业务骨干。唯有抓住人才建设这一重点,才能够快速推动信息化的建设水平。
2.以自我批评的态度,找问题、找差距,全面加强基础工作。要想保证基层系统的运营质量,必须采用有效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录入手段,强化铁路运输生产信息系统的技术保障,完善铁路运输的数据通信功能。例如,在加快通道建设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联网方式,消灭信息报告的盲区;可采用移动设备、语音设备和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等,增强信息报告的能力,保证信息传输准确、完整和快捷;可积极开展无线通信系统建设,解决车上和地面的信息交换问题;并可将列车运输信息纳入系统管理,实现车辆调度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以保障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转。
3.科学规划,加强系统整合。关键在于,要让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一个融合为一体的完整系统,并且规范各专业系统的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欧美强国的大型铁路公司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实践证明收益良好,在中国铁路系统同样适用。这样,机务、电务、车务等相关部门就可以紧密合作,在铁路运输系统中尽快完善列车控制等系统,特别是对临时性抢救系统、监控系统和道口列车的监测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同时,有必要在各指挥中心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相应的办公室,在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集体实施的前提下,发挥铁路部门的传统优势,在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4.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重视标准化。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统一的技术标准、基础编码标准和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不仅有利于铁路各信息系统内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铁路与其他运输业、物流业和社会各行业的资源共享。在实践工作中,首先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并且要针对各种标准完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同时,更努力地加强科学标准的应用和落实。具体说,就是要加快信息装备制式标准的统一,加快统一基础代码的建立、维护、机制和配套管理措施,促进各信息系统采用统一的基础代码,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1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铁路中应用的背景
自从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和新生产线年里程逐年增加。作为铁路建设管理的主要责任所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目前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仍然将传统铁路、桥梁、隧道施工的组织管理作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大规模、高标准的铁路建设,施工组织管理需要被赋予新的模式[1]。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公司已经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对铁路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既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又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并且加快了项目进度,实现了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这是未来铁路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国内铁路建设迫切需要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组织发展水平[2]。所以,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要求下,信息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到了铁路建设的方方面面,下面以从盐城到连云港的铁路铺设为例,介绍铺架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铁路铺架施工中的应用。
2铁路铺架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连盐铁路中的应用
2.1连盐铁路铺设信息化管理的背景
十二局标段内的连盐铁路铺架工程双线全长203.715km,全线涉及新建滨海站、阜宁东站、射阳站及盐城北站改造任务[3]。铺架作业线长,铺架物资运输多,四电及线下、桥面系上线施工等诸多因素,造成运输安全压力大,调度作业工作量大,上线施工人身安全压力大。为此项目部建立了一套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网络化作业,既能保证全线工程列车的行车安全以及上线作业的人、材、机的安全,又能减少全线调度作业量,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办公。
2.2连盐铁路铺设信息化管理的介绍
该系统实现了连盐铁路铺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性,同时还集项目的施工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等多部门管理于一体,通过信息化手段使项目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又互不干扰,提高铺架施工的效率、确保铺架施工安全、提升项目综合管理水平。2.2.1运输调度信息化管理连盐铁路项目行车调度管理功能主要分为3大模块[4]。1)第一模块:施工信息化管理模块,用于调度员编制列车运行图、计划图及区间封锁,能够下达调度命令和语音播报,能上报和查询各工区路段的工程进度,编辑查询调度人员信息,对登录系统权限进行管理。2)第二模块:机车运行管理模块,呈现铺架基地到滨海之间的线路图、站场图,该模块能够实时反映机车运行位置、速度及线别,同时可以根据线路质量情况设置限速区段;工程线路上有施工作业时,可以进行防区设置,当机车接近防区时进行预警,预警分为:机车超速报警、临近报警、防区报警3类。3)第三模块:视频监控模块,该模块分为3部分组成:(1)由铺架基地的南、北咽喉区、基地龙门吊的3个实时监控,能够全方位实时的呈现基地内作业实时情况;(2)梁场运梁线及运梁线道口的2个实时监控;(3)机车车载视频监控。2.2.2施工管理为了时刻掌握项目建设的施工进度,有效地发出施工计划,系统增加了施工管理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现场调度控制能力,及时进行指令调度,处理突发事件,建立重点难点项目预警机制。通过系统及时地收集工程的工程日报,分析、研究和解决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信息化的施工日志实用性强,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2.3物资与安全管理物资管理中对各站点材料日月季出入库统计及材料型号、出厂、运输方式的统计,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安全管理中可以通过系统查看线路施工作业项目,根据施工等级、区间防区及封锁等情况,做到重点监控,提高安全防护。同时通过手机客户端还可以随时监控机车运行、站场调车作业、基地生产等,实现了移动化办公。
2.3启示
当前我国很多的铁路施工企业仍然处于相对劳动密集的阶段,不管是企业管理水平,还是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都有待提高。从整个铁路建设大范围来看,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技术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很低,很多标准化的管理措施难以在实际施工中得到高效地执行。部门内部或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流畅、工程材料管理不够科学、人员设备的调配效率低等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施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要仿照连盐铁路铺设项目,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此外,项目管理者也要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迅速地增加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时地、精确地控制施工的成本,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发展。
3结语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仅仅依靠经验和传统的运营方式已经不能管理好现代化企业,工程建设领域亦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具体表现在控制点多,波及面广,需要处理和协调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多方面的关系,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手段已然无法胜任如此高度复杂的任务,所以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的必然产物。最早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北极星导弹计划比预计提前了24个月完工,充分说明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工程中应用的巨大优势。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大趋势,连盐铁路铺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投用为我国其他大型工程项目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李志义.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铁路,2016(1):14-18.
【2】铁总.国内首套铁路铺架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连盐铁路投用[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15):18.
【3】柳波.基于SOA架构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关键词: 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面临的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铁路工务工程是保证铁路安全运输、延长铁路相关设备寿命的基础。我国铁路运输速度的加快,铁路运行密度的增加导致铁路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这些故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依靠传统的工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工务工程的需要,同时传统的铁路工务工程管理常常会因为巨大的维修工作量而导致一些潜在的故障被忽视,结果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因此加强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于铁路工务工程对铁路运输、铁路设备以及铁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是铁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铁路工务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内在本质。
1.1 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 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 Graphics 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
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
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
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铁路运输 信息化管理 系统建设
1.铁路运输综合管理系统(TCMS)定义
TCMS是基于多数炼化老企业铁路运输现状,甄取铁路及其它企业单位的先进水平和技术经验,研发的一套能够全面、详实、准确地掌握铁路运输信息,能够实时、高效、精密地监控调装车作业的综合管理系统。TCMS基层网子系统由销售调运管理子系统,无线调车控制子系统、微机监测子系统、车号识别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和综合事务平台子系统组成。基层网子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2.部分炼化企业铁路运输现状
2.1业务衔接、工作沟通缺少严谨、连续、高效的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主要依据销售计划部门下达的销售调运计划,结合实际市场情况及铁路动态,科学合理制订运输方案,并下达具体调装计划至现场相关单位敦促其执行。由于各职能部门异地办公,所有业务对接和工作协调都停留在电话、传真、人工取送表单等传统模式,信息沟通缺少连续性、高效性,且计划变动或人为误差时可以随时修改,缺乏严谨性。同时运输任务的现场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不利于快速处理解决问题。火运计划完成情况的总结分析大部分是手工报表,文件的归档全部存储在部门或个人电脑中,不便查询使用。文件的权限(修改、阅读、打印、保存等)没有任何保护,多数文件都没有设限,且文件作后没有痕迹记录,信息安全保密性不强。因此,为了实现跨地域、高时效地协同工作,提升销售调运业务管理体系,有必要建立TCMS的销售调运管理子系统。
2.2调车作业、设备设施缺少有效、实时、可控的操作系统
多数炼化企业铁路专用线路分布广泛而分散,分别设有成品油装车线、化工产品装车线、检斤线、交接场、安全线、停车线等功能线路,设有道岔、色灯信号机、轨道电路及室内联控系统等。由于设备种类繁多、作业范围广泛,制约行车安全因素较多,调车作业存在安全风险较大。目前部分企业缺少全面的微机监测系统及先进的无线调车控制系统,对电气集中、设备隐患、故障分析、机车运行状态缺少有效、实时的操控管理,同时现场调度工作硬件条件匮乏,仍采用落后的人工抄号方式,影响调车组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完成车号识别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建设后,能够实现路企运输管理系统对接,铁路部门预期达到对企业危险品运输实施全过程监控,实行集中受控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TCMS的无线调车控制子系统、微机监测子系统、车号识别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
3.TCMS建设目标及预期效果分析
3.1销售调运管理子系统
以销售调运计划、铁路运输动态、运输实时完成、其他运输情况四个模块构成,具有实时记录、统计分析、汇总查询的功能。对于运输任务执行过程中,每个环节、部门、人员出现工作滞留,都会被系统真实的记录和反映,实现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全程集中受控;对于销售调运部门的调装车通知、请发车下达等重要业务,按照用户角色进行权限分配,实现系统内拟定、审批等规范化流程作业。解决运输管理中业务衔接、工作沟通缺失严谨、连续、高效性的短板,在解决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在线业务流转和管理,真正提高办公效率。
3.2无线调车监控子系统
通过地面和车载主机及线路应答器,对调车作业过程中的信号、车速、距离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有效消除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规避各项行车风险因素,有效地控制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确保机车调车作业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3.3微机监测子系统
对微机联锁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在线监测电气集中系统的各项参数(如电源屏、转辙机、轨道电路、对地漏电等)动态,提前预知设备故障,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同时可记录15日内的现场微机操控作业情况,便于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结合实践工作排除日常安全隐患,确保调车作业环境安全有序。
3.4车号识别子系统
对进出厂车辆自动识别,更新线路车辆信息,提供调车作业基础依据;对进厂车辆完好状态进行记录,方便车辆信息查询,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能够规避手工抄号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偏差,保证数据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连贯性,确保产品调、装、卸车作业高效准确。
3.5视频监控子系统:对现场装载情况实施全程监控,尤其咽喉区(依据铁路规定)视频图像清晰度必须满足货车装载加固状态监控要求:能够清晰监控车辆装载状态;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货物、篷布、篷布绳网状态及货车门、窗、盖、阀等关闭状况,确保车辆安全出厂。
3.6综合事务平台子系统
为铁路运输管理部门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信息访问入口和管理平台,员工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感知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可以进行各种知识的交流和存储,沉淀日常工作中的成果、心得,并进行沟通分享,提高员工响应能力和技能素养,间接减少单位培训成本,最大限度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带动部门整体工作效率。
最近几年来,各个铁路施工企业都积极参与到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把物资工作的不同职能都统一起来,这一决定顺应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并且提高了铁路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铁路施工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构筑清楚明了的责任制,让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有一定的程序
通过《物资采购管理准则》与《物资采购控制过程》控制其服务质量与采购的过程,从而使得采购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是符合相关的要求。相关的控制过程如下:根据项目约定把物资需求量汇总表做好,根据此表调查物资的供应方;对供方严格把关,通过调研和评估,制定《合格的供应方名单》,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每年必须对供方进行一次复评,并填写好《供应方业绩评估表》,根据复评的结果,比较、分析、帅选出优异的供应方;根据项目的需要,及时编制出物资的采购计划,其中包括总计划和月计划,项目总负责人审核其可行性和科学性,在项目经理审批后实施;严格把关物资的采购层次和买卖合同;对采购过程进行控制,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向供应方提供采购计划、采购合约和其他一些有助于采购进行的文件,让供应方了解项目的物资需求信息;严谨对待物资的验收,采购物资缺少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的。
二、建立了适合我国市场规律的招标投标采购的体系
招标采购是招标单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约定,将降低采购成本作为寻求供应商的最终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铁路施工企业的施工供应项目物资中建立招标采购体系,并且制定相关的《招标采购规则》,让招标采购的组织、准备、签约等三个阶段能够得以明确,并且落实到整个过程的负责人,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工程的成本与规范了采购的行为。但目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目前在铁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大部分文件都是手工编制,缺乏数据管理软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劳动,统计核算时工作量大、误差大,影响物资工作质量,资源不能共享等等方面,使得物资管理不得不向信息化发展。
三、提升铁路施工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上级信息管理部门要有效发挥其作用
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信息化管理的提高离不开上一级信息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发挥其宏观把控、合理配置的作用。第一,对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信息化系统进行全面彻底的检验调查和做出合理评价,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充分研究,整合出一个优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地集成各个专业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第二,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需求,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企业项目和信息化高度融合,及时合理地优化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专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开发前,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论证审批,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铁路施工企业系统的实际,留意数据结构的采集,集成标准和接口的规范,避免管理系统的重复建设,推出一个适合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
2.拓展铁路施工企业业务模式,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物资管理体系
全面、完善、健全的系统深深影响了铁路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施工模式。铁路施工企业可升级平台,进而改善、优化、拓展系统的业务模块。把系统管理中的物资成本核算、搅拌站管理、周转材料管理等内容由信息统计转化为决策的支持,进而让物资占有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从源头上控制物资的采购成本。铁路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实时掌握相关的物资管理信息,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铁路施工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自然而然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
3.物资信息化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想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信息化建设是依据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人员是核心,所以,将“化”人看作是促进物资信息化的核心。从某种程度而言,铁路施工企业要注重物资管理人员的影响,这样才可能吸引人才,推动物资管理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正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个人的效益,促进经济等领域加速发展。例如,通过引进信息化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出错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部门及单位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其数据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而显得十分繁琐和复杂。铁路运输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铁路档案的管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因此,大力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通过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和实践,大大改善了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管理效率,从而避免了文档的堆积以及工作的延误;其次,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使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进行检索,从而及时的补充、查找、调取需要的档案;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方便其他单位人员的查找;另外,可有效缓解档案的供需矛盾,提高档案信息质量;最后,可实现档案的多元化存储,方便相关档案信息的理解和取用。以上这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对铁路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改革成为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匮乏的状况是目前铁路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使用,这就要求相应管理人员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但在目前仍比较缺乏既有档案管理经验,又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具备较高能力的全面综合型人才;第二,由于铁路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使得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较少,难以真正提升个人能力,对工作的帮助也较小;第三,由于目前在铁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大多数刚进入的新人在一段时间后就离职或调离岗位,使得管理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二)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完成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作为支持。但在目前铁路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制度,与当下的环境形势严重不协调,从而对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在档案质量的控制中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必要的检验,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显著下降;另一点是在实际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体制,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化改革的进度。
(三)缺乏相应资金
由于目前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中尚不能直观的看到效果,使得铁路相关部门对其没有给予较大重视,对该项目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改革造成阻碍。信息化改革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设备来作为基础,还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保证管理的效果,同时,对人才的选拔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在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至关重要。通过对传统制度进行改革,去除其中已不再适合当下环境的条例,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补充需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可分为这几个部分:首先,要对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采取激励的措施,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制度中要包含保证档案管理技术先进化建设的条例,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有必要保证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时刻保持与新技术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制度中要对新技术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最大程度提升其对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缺失问题是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大量计算机人才作为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和最终完成就很难实现。因此,要从多方面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首先,铁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将信息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普及,使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特点有较好的认识,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大同037005
摘要: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职工保障制度。在铁路企业中,社会保险工作涉及企业的每一位职工,对他们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尚有不足,本文将主要针对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展开论述,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铁路企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铁路;社会保险;信息化;企业
社会保险工作是铁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保障企业职工基本生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我国加强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建设的前提下,铁路企业加强社会保险工作,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改进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1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是在国家积极引导、推动、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之用作社会劳动人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后给予的特殊的补助,以维持劳动者的生活。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社会保险已经基本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相关机制的建设还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进行。就铁路企业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存在着工作流程不规范的现象。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职工参保需要经过参保申报—审核—办理—反馈等四个环节,这大大便利了企业职工的参保,然而在社会保险的网络管理环节,由于社会保险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对同一类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也无法做到统一业务不同环节的分类处理,只能进行单一项分别处理,这就造成了许多的重复劳动,加大了保险管理工作的任务量。此外,目前的社会保险网络管理环节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漏洞,也极易造成管理工作中的不便。
其次,铁路企业的职工信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的有效进行。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也在进行改革和深化,保险统筹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职工的数据信息也更加详细,同时,职工数据的丰富也就意味着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也更加繁重。由于铁路企业的工种不同,范围不同,而且社会保险的险种也有所不同,各个社保经办机构对于自身保险数据的处理和收集方式也各有不同,这就加大了企业社会保险数据处理的难度。因此,铁路企业应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对企业职工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工作难度,提升工作效率。
再次,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网络化办公缺乏专业的公共业务平台。随着网络信息化在铁路企业的普遍应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和管理。然而,从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尚未形成一个专门针对社保管理实际需求的、覆盖面广的网络业务平台,保险业务的工作流程较为混乱,因此,企业在进行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还应该建立一个运行顺畅、规范的网络业务平台,促进企业社保管理的规范化。
此外,由于铁路企业的职工人数较多,职工的岗位变动较为频繁,企业在进行社保管理时,还应该根据企业职工的发展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方案,促进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动态化发展。
2 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规范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流程。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处是全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将规范工作流程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首先,要将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对同一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的分类处理,做到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坚持业务办理过程无错漏。其次,就是要对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顺序,使其紧紧相扣,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办事程序。最后,要规定严格的管理权限,将所有经办人员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详细的规范和界定,并对信息系统中各岗位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限定,避免出现推诿扯皮和越权办事的情况。
2.2 加快推进铁路企业职工数据库建设。为了提高企业数据建设的准确性,企业必须要建立基层单位与铁路企业统一使用的数据库,通过权限分配,各单位用户在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一个预操作记录,只有在铁路企业审核批准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补充和维护。同时要将各险种纳入同一数据库管理,将各险种的数据进行匹配,建立包括各险种信息数据的全险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2.3 创办专业化网络平台。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该创建专门的社保网络信息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首先,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权限,明确社保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避免其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还应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参保人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提交入保申请,再由社保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办理,申报成功后社保管理部门再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和申报人员,从而节省了社保申请和审核的时间,还能补充企业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率。
2.4 加强职工资料信息的系统管理。社会保险作为参保职工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是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与职工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进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就必须要将这些记录内容纳入系统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进行各项社保业务经办,同时也要将经办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日志,做到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延续,并且逐步形成完善、齐全的社保电子档案,以备历史查询和决策者参阅。
3 结语
铁路企业实施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专业的管理系统,用于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等,从而为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铁路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应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企业职工数据库的建设,并创办社会保险业务平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险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鸿.本钢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
1 概述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云计算就是这种经济模式催生下的科技创新。云计算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的由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铁路职工接受在职教育、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业务技术考核和技术比赛等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相关规定立卷归档以后即形成职工教育档案。职工教育档案用于记录职工个人教育经历的基本状况和动态,是职工个人文化基础,也是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本文以本教育档案为例,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职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2 云计算技术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将云计算应用于职教档案管理,首先不会存在纸张的浪费,通过上传,也减少了空间浪费。其次将资料按照系统要求上传,自动排序整理,节省时间成本。再次,严格的上传时间使更容易发现违规的操作。最后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料的长久保存,减少了文件丢失和损失。通过以上分析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得知云计算技术在整个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应用云计算技术导致人员观念、工作模式和服务功能发生转变,从而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2.1人员观念的转变
教育档案是对职教工作发展变革的记录。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把真实的记录内容保存下来就可以了。但是,如何做到及时装订、归档,对电子档案做到及时更新、备份保存,如何做到分类准确、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些都是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职教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
2.2 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教育档案管理环节多,工作复杂繁琐,工作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第一,由被动变主动。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机构都是坐等档案信息的到来。现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由被动变主动,深入到车间教学活动中去,收集各种教育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育档案资源库建设。
第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使用云计算技术,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储在“云平台”,终端用户不必了解具体技术细节,只要在给定的权限范围内,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
网络,就可以访问和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从而满足其对高质量的服务需求,这种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第三,“云”进行统一管理。各种移动终端只要能够接入到“云平台”中,都可以在相应的权限内进行访问、下载,操作简单便捷。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节约了时间成本。
2.3 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转变
转变传统的服务功能,加大对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比如,教育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特色教师档案信息”,具体做法是把这些特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学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教师的教学档案。通过对档案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记录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估他们历史业绩和教学成果的最可靠、最真实的依据。第二,为职教部门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第三,为我们进行优秀教师的遴选、人才推荐、职教队伍配置和职教先进工作者评选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3 云计算在职教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3.1 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由于铁路不同的站段或部门在进行职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依据本单位的职教特点和教育需求来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再整合资源之后,职教管理将会呈现出数据输入输出口径不一致的混乱局面。所以首先应建立和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度,使在“云”上进行档案管理上,使用统一的标准的档案的字段信息,使用相同的的数据的存储格式或者存储方式。这样才能使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带来便利。
3.2 建立数据共享接口
由于铁路各部门或各站段信息化程度各有不同,领导对大数据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所以对于数据共享端口的设计也会不同。因此在对于铁路个站段或部门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过程中,则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接口,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交流,还能实现数据交换。
3.3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所谓的“档案信息云平台”,就是将档案的基本信息和数据输入到云数据库当中并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以达到异地查询、快捷服务的功能。因此信息化网络成为了各种病毒传播的温床,档案信息就会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网络瘫痪。那么,如果想要档案信息不被非法窃取,并且阻止各种病毒带来的威胁,就要通过积极的建立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来实现。
近年来,为适应铁路经济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要求。信息化建设成为职教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可以说明其在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它不仅能促使职教人员增强教育管理意识、提高业务技能,而且促进现代职教管理的创新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加有序,更好地为铁路经济发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