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3 16:3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数学实验,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实验中隐藏的知识点,在知识点的应用上也会更加容易。

一、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操作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把公式和一些定义讲清楚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强制记忆记住他们,并且应用在做题中,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当时记住了,时间长就会忘记,印象不深刻。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实验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这样记忆起来会比较深刻。尤其是在初中几何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思考能力,可能凭空想象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这样的话就更需要动手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定理的推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等画图工具,让学生随意画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对三角形各个角的角度进行测量,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只要学生能画出来都能够拿出来测量相加,多进行几个三角形类型的计算,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相加都是180°。教师再给学生一些时间相互讨论,角度与三角形的边长是没有关系的,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向误区,学生的理解也会提升,保证学习质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同时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学生需要在学习中记住很多基础的概念并对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更难的知识点时灵活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学习的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对以往学习的内容还要总结,与新知识点结合在一块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新知识点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硬的纸盒还有剪刀尺子,最重要的还有量角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得到书本上的观点。首先,教师先给定学生一个固定边长、固定角度的三角形,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在准备好的硬纸盒上画下来,然后用剪刀剪下来。教师再给学生规定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但是没有规定角度,让学生自己画下并裁剪下来。最后,教师再规定三角形每一个角的度数,让学生画下来并裁剪出。学生把这三个三角形进行对比,如果没有错误的话应该能够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讨论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与书本上的内容相互吻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也能有更好地切入知识点的契机。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也不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并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

三、构筑思维型实验教学

思维方式的提升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体现,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时候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维用在提升学习能力上,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以下几个环节,通过每个环节相互联系,保证课堂质量。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其次,就是灵活地运用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然后,就是让学生动脑,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动手操作,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点结论;最后,就是教师的总结和概括。

总之,初中数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非常关键的时刻,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课业要求多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富有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图像识读主要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数字图像以及生活中的图像符号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其造型、比例、色彩、技法等。美术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借助现代与传统的技术、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者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想法、情感表现出来。审美判断主要是指学生结合形式美的原理,分析、感知、比较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各种美,并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创意实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方法,构建具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方法将创意变为实际。文化理解主要是指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民族的美术特点进行分析、诠释,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内涵的精神。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化教学优势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化教学,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变课堂教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新概念,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出现在课堂上,如翻转课堂、校本课程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单元化教学可以补充这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深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一方面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纠正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偏差。在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节课一节课地传递知识。教师需要整合知识,通过单元进行划分,并保证每个单元都包括新课导入、开展活动、实施课程、总结归纳几个环节;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不同的调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同时,每个单元在内容上环环相扣,课堂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自由,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实现针对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艺术作品鉴赏、绘画技巧等,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保证每一个知识、每个单元都具有针对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艺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艺术家的生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其特点,最后由小组汇报等;在绘画技巧教学中,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主实践创作,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单元化教学实践策略

为了更好地分析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单元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文章以《藏书印》一课为例详细分析。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主要涉及藏书印的学习、制作等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单元化教学模式,制订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1.第一单元:学习印章历史和特征

在第一单元学习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印章的发展史,并掌握印章的种类,接着对比一般的印章和藏书印。在进入课堂后,教师要将制作印章所需要的工具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些工具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利用PPT播放印章发展中的小故事,实现课堂导入。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印章的趣味故事,并为学生发放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印章发展历程,包括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最繁荣、印章分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把控、引导学生的整体行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便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整体把控,如通过故事、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活动中,不仅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环节,而且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这样有助于学生大胆探寻印章发展史,并在对比中发现藏书印与一般印章的区别。

2.第二单元:了解藏书印的形式特点和章法

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印章发展史并对藏书印有简单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寻找答案。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印章进行全面梳理,并进一步探索藏书印的作用、发展及传承的原因等。对此,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目标:欣赏印章图片,梳理印章发展史,并剖析藏书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素养;欣赏不同印章的形式、构图特点,并学习藏书印的制作,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素养;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设计独具特色的藏书印,并介绍自己的设计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准备的印章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印章的创作形式、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印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分析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经典的藏书印展示出来,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分析藏书印与普通印章的差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如:印章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正方形,还有的是不规则形状;钤印用的都是红色印泥;等等。教师要肯定、鼓励学生的回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总结。在第二单元学习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了解印章的表现形式、构图、布局以及藏书印的特点、作用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印章作品,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不同。学生找出不同后,教师再补充学生遗漏之处,并表扬回答积极的学生,鼓励没有发言的学生。随后,教师发给学生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普通印章与藏书印的区别以及藏书印的作用。学生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归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藏书印作品并为学生提供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藏书印。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学生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观念,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感受,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第三单元:总结知识、实践创作

经过第一、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印章、藏书印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第三单元学习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知小篆字体,并自己制作藏书印。学生从第二单元的藏书印设计到此单元的实践操作,可以全面提高动手能力、美术表现能力,有助于学以致用,也能更好地感受美术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知识,鼓励学生尝试用小篆书写自己的名字,让学生对比小篆与简体字的区别,之后介绍刻章用小篆字体的原因。讲解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演示刻章的步骤,指出相关的注意点,并留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制作藏书印。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学生经验;初中数学;课堂参与;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学生经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吸收总结而来的生活经验,其作为人类生存学习的本能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然而,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发现,学生经验在有助于人类更好吸收知识文化的同时,也有可能阻碍学生部分的学习认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初中生接触网络的几率增大,正面知识的吸收与错误知识的获取同样轻而易举。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知识经验,并纠正其错误经验形成,对于现代教育教学而言意义重大,是本次教学设计研究的基础背景。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侧重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参与,其是展现学生自主性的关键。分析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教学往往并未全然脱离实际,在教学应用题中,无论是火车与汽车竞速,还是水池开放水,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题目,这些题目生动而富有趣味性,可有效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然而随着数学教学步入初中课堂,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令数学教学的逻辑性逐步增强,数学教学也由注重智力开发倾向于注重理论知识深化,使学生在课堂参与性上大大降低。对此,本文认为,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作为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衔接教学,其教学内容将越发深化,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有效引导小学生从固有经验中解脱出来,挖掘数学教学的简便算法,并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可有效促进其深化了解数学知识,并最终成为自身知识理念中的一部分。

二、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思路

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的打造首先应确定教学思路的设计。对此,针对现阶段数学课堂的教育模式,认知学生的学习误区与学习盲点非常重要。根据地域性差异、教学理解差异、基础教育差异,学生在以往教学中所获得的教学经验也拥有极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解题方法无法很好地融入方程式之中,部分学生的文字思维也无法与初中数学中的图形思维相结合。但可以肯定的是,方程式是传统思维的捷径,几何教学是文字教学的深化。因此,教师在打造学生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从学生学习的经验角度出发,令学生自我强调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与全新的教育思维之间相互博弈,在经历惨痛的失败后认识到全新的教学思维的重要性,并逐步接受、认同、学习与内化全新的教学思维。

三、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实践

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促进学生强调经验知识,并在不断地博弈中认识原有知识的不足。举例来说,在进行方程式教学中,率先鼓励学生借助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看看在方程解答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问题是否影响解答过程与解答结果。这种凭借学生经验去解答数学的过程,可促进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解答之中,悄无声息地形成学习意识,有助于其今后在数学中不断强调主体地位,并不断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

其次,在固有经验的解答中一元一次方程显然满足不了二元一次方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只会不断碰壁,不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这固有经验已经不适合解答二元一次方程。当学生存在一元一次方程满足不了学习现状的意识的那一刻,教师的科学引导将促进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深化与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思想中,在此刻开展二元一次方程的全新经验教育是最佳的时机。

最后,面对传统经验的碰壁,吸收全新经验的解惑,初中生将在参与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真正验证经验补充的重要性,并可深刻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机、应用方法与应用科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不断掌握与熟练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更多类似题目的解答,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参与到解答教学中,将二元一次方程的经验吸收为全新的学生经验,并辅助其解答更多的数学难题。

综合而论,学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导学生知识的科学发展,但其本身也有桎梏性,面对学生经验的桎梏现象,教师科学认知参与教学及解惑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传统经验,了解传统经验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入全新的经验,促使其深化并内化成为学生的全新认知,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并保证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吸收。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以新颖性和改革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很多地方开始试行。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它通过学生在家或在其他地方观看教学视频来实现教师授课的目的,这就使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等有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之后,回到课堂,与教师、同学交流,以习得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解除学生视频学习中的困惑,与学生讨论、探究更多问题,这样就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使课堂教学成果得到最大的呈现。

初中阶段,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在这个阶段里,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有较强的对比观,因此,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能更大地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视频学习的进度,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

从学习效率上看,“翻转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从初步学习到深层学习,从被动学习到自主探究,最终实现深层思考的可能,使师生沟通更具有效率。

“翻转课堂”是由最初的帮助学生补课到“可汗学院”等演化而来的,随着各种信息运用、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翻转课堂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适应这个过程,并使翻转课堂效率更高,值得每个中学老师思考和探究。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1.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多样的“翻转”,首先,是教师的“翻转”,教师的作用在“翻转课堂”中会有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他们在讲台上将自己的学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主要的平台,而到了课下,教师的作用也只是简单的答疑。在初中阶段,个别学生会有“畏师”心理,不敢和老师交流,因此,课下的答疑效果不显著。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引导和答疑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和任务,这样,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时间无疑会增加很多,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把握也会更精准,因此,教师在“翻转课堂”上,不应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应将学生当做主体,以更多的时间,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是学生的“翻转”,学生的角色在“翻转课堂”中也会产生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接收者,也不再是在课堂上不论有兴趣与否、能接受与否都要参与的人,他们可以在“翻转课堂”中选择暂停或者重听,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及时解除小的困惑,从而实现知识点真正的融会贯通,实现学习兴趣的最大化。同时,到了线下,他们成了问题的提出者和探究者,每一节课都会让他们产生新的问题,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将这些问题整理记录下来,以利用更多的学校课堂时间,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正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新的模式,教师应该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在这一模式的促进下充分发挥引导和帮助作用,指引学生在学习数学上更自主、更高效,更突显主体的地位。

2.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能学、乐学为准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更应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理清教学难度,以让学生有学习的“循序渐进”之感。“翻转课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他们能更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但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大多数同学遇到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或在学习中因为内容的不熟悉而受挫时,学习的兴趣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虽然学习条件有了提高,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不高,学习效率肯定也十分低下,因此,在设计“翻转课堂”内容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结合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题目,同时,用心挖掘,不断创新表现方式,通过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模式,结合图片、视频等等新方法,将抽象复杂的数学公式或题型转化为更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的内容,让他们在更快乐、更开心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奥秘,进而不断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实现方式与效率的双丰收。

3.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切实针对学生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翻转课堂”强调师生交流,学生有疑而问,教师应该有问必答,引导学生学会问,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强化师生互动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原则,只有充分利用互动的时间和机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才有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在下次教学设置中体现或者强化相关知识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思考更多问题,可以充分地利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数学素养,进而更好地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都需要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翻转课堂”中,每个数学老师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做教学策略的调整,也可以通过诸如集体备课、明确分工、制定不同辅导计划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以更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教师也应注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学习是一个需要督促和监督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在“翻转课堂”的模式里,教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多元,可以通过督促学生自己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等等方式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真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产生和发展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其优点是十分明显的,数学教师在实际践行这一模式时,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内外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更好实现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钱研,陈晓慧.南加州大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3]高志敏.初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分析[J].生活教育,2015(23).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对策研究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在对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环境闭塞等原因,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设计因循守旧的问题。为快速转变这一不利局面,开展对教学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现状

1.习惯以教材为中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环境闭塞以及中考压力的影响,数学教师依旧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看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即视为完成教学目标,很少有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认识不足

生本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

的,崭新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新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更新发出呼唤,但是,通过对“我怎样认识教学设计”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忽略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关键问题。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不足,缺少对教案与教学设计有效区分的正确理解。

3.严重脱离学生生活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动态多变、开放性的系统,与学生生活的经验世界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教学设计。但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考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理解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阻碍。

二、导致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不利局面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初中数学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比较封闭,这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但教师反映,新课程参考资料匮乏、教学资源有限,对教学设计质量提高造成负面影响。

2.教师因素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困难重重,农村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师普遍是本科文凭,有的教师甚至不是师范院校毕业,自身职业素质“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加剧了教学设计形势的严峻。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观念、数学课程学科规律、教育心理学等问题缺乏专业认识,职业素养频频扯后腿,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研会议时,大多数教师都是自顾自,敷衍了事,导致教研名存实亡,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成为一句

空话。

3.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学设计以学生能力为前提和基础。但在农村地区,学生成为制约教学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培养,因此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尝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他们经常跟不上进度,表现出厌学心理。学生明显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对策研究

1.深入与课程标准对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材编撰、课堂教学组织、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根本参考。教师应当深入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当中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笛е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这就明确启示广大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激发,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机会,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一道经典问题: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35个,数脚有9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鸡兔同笼”是最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大热的综艺节目中也曾经出现过这道题目。上课之前,笔者一在黑板上出示这个问题,底下学生就纷纷来了兴致,绞尽脑汁想要找到答案。笔者趁势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提示学生设鸡的只数为x只,则兔为(35-x)只,即2x+4(35-x)=94,解得x=23,所以兔有12只。通过对“鸡兔同笼”这一趣味问题的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知识顺理成章被导入课堂,再开展方程教学学生就明显配合得多。

2.深入与学生主体对话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应当对学生情况有良好把握,并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具体需求,将教学设计的重点转移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这方面来。

班级学生人数多,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将小组合作学习贯穿至课堂教学设计当中。学生可按照数学成绩高、中、低,均衡结合成4~6人小组,实行组内帮扶学习制度。学习上一旦有任何需求,可尝试先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组长向教师反映,从教师处获得帮助。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在互帮互助之间,学生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优等生学习品质进一步升华,后进生学习水平进一步提高,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3.深入与乡土资源对话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农村地区经济面貌落后的局面一朝一夕难以转变,教师不妨考虑如何在教学设计当中关注可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转变以参考书、教材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真正将数学课程内容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所。

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锥、棱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认识,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葡萄与球、水桶与圆柱体、砖头与长方体、纸箱与正方体、吊锥线与圆锥、走马灯与四棱锥等。又如,“数据在我们周围”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到本村调查10户人家,了解本村某一年11月水稻的平均产量。通过这样的调查任务,学生加深了对总体、个体、普查、抽查的理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成为一名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在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受到一些制约,想要彻底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利局面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全面提高,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在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荆楚特色文化;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荆楚符号

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在21 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及全球化文化背景下,本着结合湖北当地文化的同时,如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将荆楚服饰文化整合并应用在设计的各个专业里,这一直是值得探讨和发展的思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样可以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2.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3.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4.提升荆楚文化的认知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行业来发展。基于上述几点,本文将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谓荆楚文化,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楚文化,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靠着独特的楚文化精神底蕴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审美标准的服饰色彩、款式风格、面料材质及图案的楚文化,这些鲜明的特色都将作为本课题的重点推广理念。当下,随着在各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推动及带领地方经济是我们地方高校应思考的问题,高校现在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教学了,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设计的任务不仅仅要满足个人需求,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在设计课教学中如何积极运用荆楚服饰艺术和图案艺术在课堂教学里相互融入是此文章的重点。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多元色彩,在西风东渐的当下,设计潮流的本土化操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及如何渗入教学的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此我想从以下三点来进行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生对荆楚服饰发展历史的了解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注:古制上为衣,下为裳)。在楚国,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那么,历史上曾冠以“楚服”和“楚制”专称的楚国服装是什么样式呢?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楚国的衣有单衣(楚人称为褋)和夹衣,单衣即有面无里的衣服;夹衣即面和里夹合而成的。但若按照季节分,夹衣可细分为春衣和秋衣(写作[纟秋]衣)。而裳按照《说文》的解释为“下裙也”。裙的实用功用是遮羞,而不能防寒。因为裙内穿夸也就是古文献所说的“胫衣”,即穿在两腿上的筒套,两裆不相连,在背腰处开衩,类似于现在小孩穿的开裆裤。正因夸有开衩,因此夸上要加穿裙。显然夸是裤的雏形,楚服袖子的上部也收得很小,因而袖口和袖底非常大,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楚服收腰,它的裙摆一般相对很小,不会比腰部大很多,楚服给人的感觉,是紧凑、健美、有力的感觉。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袍,其服饰的色彩变化非常细微精妙,不仅有深有浅,或鲜或灰,同时其丝织刺绣工艺的造型、勾线、设色等匠心独运,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让后人所不及。面对这些鬼斧神工式的艺术绝品,我们不仅领略到楚人灵动飞扬、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及人文知识,更有待于我们去创新,努力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二、重视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荆楚符号”

以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出发点,从科学的角度对教育体系中课程设计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为突破口,将有效地运用地域图像符号来传达观念,把传统内涵灵活渗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里,牢牢把设计回归到传统人文意境当作现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去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文化体系,是传授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深厚、扎实的科学人文底蕴。因此,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创新理念,构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新体系。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拓展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收集资料是为了让自己重视及熟悉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更好的创新。熟悉及临摹荆楚特色服饰的过程中不需要还原或与临本相像,而是培养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发现旧有的表现形式以外的可能性,区别出传统服饰什么地方优秀,什么地方还有欠缺,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用继承的眼光去改进、去创造,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努力使现代的服饰设计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荆楚符号。

三、强调学生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

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现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创造性、功用性、自主性,为了充分表达出优秀设计作品的这些特性,必须借助有别于其他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由于楚服饰的着装模式及制作技巧丰富多元,这就更大范围的提供了设计素材,比如,在材料上可以首先通过新科技的方法将传统的工艺接合到现代人开放的观念与新的媒材中,设计出拓宽视觉的各种类的现代设计。从已有的服饰穿着资料来看,楚人使用的服饰主要有佩剑、佩玉、花卉及带钩。装饰上以花草的图形作为佩饰,这是楚人佩饰的一个鲜明的地区性特点。男女佩饰香草,除起装饰作用外,还可以避邪等。那么,从这一点上来看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展示空间,带来了创新思维的变化基础,我们可以在某一个设计课题里,运用其色彩及图形符号的内在含义表现在需要表达的媒介物上,例如色彩搭配、服饰图案设计、款式设计等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里,使设计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材料的多样性把借鉴中的具有单纯直接的荆楚色调进行分割布局,并且将其浓厚大气的装饰性进行夸张,直接展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风格,从荆楚地域特点及民风民俗中汲取和提炼设计元素。在教学中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努力解决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客观存在,通过以图像符号为媒介的传达路径,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深入挖掘荆楚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元素,提炼荆楚服饰(形、色、纹样)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更新观念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是我们教学的职责,只有学生改变固有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重视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的形式语言的研究,才能实现现代设计的丰富多样性,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设计创作教学的发展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

[2]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J] .职大学报,2008.1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4]张晓萍.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由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需要。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实验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地、有信心地学习数学。

一、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显得很有必要,数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两个侧面,可从某些方面让学生亲历“数学发明创造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及本质产生过程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模式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相同,数学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动手,更需要动脑。即通过对情境资料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或深层次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及本质。根据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把数学实验教学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1. 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组成:(1)实物准备;(2)创设情境;(3)实验操作;(4)观察猜想;(5)归纳结论。常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

操作性实验教学不是把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2. 思维性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思维性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对数学对象的不同变化形态的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组成:(1)构建基本情境;(2)想象变化过程;(3)猜想规律;(4)检验结论。

3.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数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并展示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2)实验探索;(3)提出猜想;(4)验证猜想;问题拓展。

三、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1. 初中学生数学实验的能力较差

由于数学实验是个“年轻”的课题,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此类问题,现在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第一是学生难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实验的过程中也提不出问题,完成不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第二是学生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容易放弃等一系列现象。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并积极倡导数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设计、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实验在能力培养上的载体功能。

2. 选择适当的内容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初中的数学知识是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探索结果的汇编,显然不可能逐一让学生去体验、探索、发现。那么,应当依据什么标准筛选开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呢?有调查显示函数、平面几何等是进行数学实验最多的内容。而大多数数学教师仅仅将数学实验用来“激发兴趣”和“客体感知”,而对“概念形成”“结论推理”和“复习巩固”进行实验的则微乎其微。但事实上,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很大的障碍恰恰在于上述几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选择适当的内容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3. 初中数学实验的“软硬件”跟不上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应用创新

新课程改革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初中数学课程相比,高中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具体化,深化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法不仅满足这一条件,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其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对实验教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国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对学生的关注度较低。许多数学教师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法是教师进行完整的演练,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手法重新演示一遍即可。师生、生生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甚至少数学生在实验过后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形式上的创新,说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意识还有待加强。针对这一点,学校应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使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善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其与高中化学、物理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化学、物理属于纯粹的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法在该学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实验器材和设备较为齐全。数学实验教学不是单纯的实验科学,其教材内容中许多知识无法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完成,如集合知识、函数知识等。但是对于部分知识的原理、公式的推导,需要教师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此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数学学科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教学。例如,数学几何知识中需要从原有的几何图形中截取一段曲线。此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将截取曲线的情况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型。

三、以学生和教材为中心,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教学法需要教师利用教材和实际情况,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从教材分析情况来看,实验教学法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做好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性格等特征合理设计实验类型;第三,课前教师应该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道具或者教学资源等准备好,方便教学。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等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利用生动的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有效提供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椎体的体积公式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以考虑学生比较熟悉的椎体几何体,事先将各种椎体物体准备好,然后根据学生对椎体知识的了解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案。

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部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先向学生演示,再进行原理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环节,其教学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应用实验教学时必须要认识到给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需要教师将提问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以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圆柱体的截面实验研究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我想要在圆柱体中截取一个长方体,请问可以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出来,教师给学生较少的时间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已经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又问:“如果我想要在圆柱体中截取一个体积为3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请问可以有几种方法?”问题难度逐渐加大,教师可以安排4个学生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给予学生15分钟时间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及实践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教学观念。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坚持以学生和教材为中心,做好实验准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杨家稳,王正萍,杨颖颖.高职院校数学实验课教学的探索与应用创新[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2-63.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二者密切联系,而其中最好的联系方式莫过于生活化教学。数学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数学现象都是在生活中出现后,继而引起数学家的兴趣,继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可谓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课堂还原,从生活化的角度着手,探究各种数学现象,学习并掌握各种数学知识。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涵义及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理解知识,还是教师教学知识,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用。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涵义

何谓“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引入生活化概念,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经验与教学主题、内容相联系,用生活化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解析各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现象与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透过数学知识,深刻认识生活并了解生活,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与探索,促进数学知识的不断丰富。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价值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工具性学科,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初中数学中的《课题学习――选择方案》一课举例,在对该课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时,笔者并没有空谈如何选择方案,而是通过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先后设计了如“选择何种灯泡最省电”、“采取何种租车方式最省钱”、“何种购票方式最便捷”、“何种调水方式最有效”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案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旦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知识学习自然就轻而易举。

二、初中数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如何有效地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付诸实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导入及实验教学。以下逐一进行讨论。

(一)创新教学设计

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学科由于接触的时间较短,因此不断认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还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应当与学生实际能力及发展情况相吻合,所设置的探究性内容应当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思维,积极拓展新思维不断创新,以避免僵化的传统教学思想统治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致使学生丧失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存足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才能真正将概念、过程及结论了然于心,并发现数学的基本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情景导入

课堂导入是每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时,要用生活化的情景进行导入。尤其是在上新课时,良好的导入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生活化情景,就很容易将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转化成为对新课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生活化情景导入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必要。笔者在教学中,通常会选取电视节目《非常6+1》、《数学解密》中的一些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奇特的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节目相结合,最终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听。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结语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立体地、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