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0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典文化的传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①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②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③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④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⑤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我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本书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人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①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②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③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勿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彩虹”总在“风雨”后
有了名师的引路,有了他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中有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整合资源,把握基点。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②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2.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人佳境,读出层次。
3.启发想象,人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人境悟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关键词:古典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一、日本对古典文化的推崇
1 近年来日本古典文化被推崇发扬的代表
近年来,有关日本古典文化的书籍和影片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最出名的代表是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以及根据此套书改编的同名电影《阴阳师》。其中电影版《阴阳师》一经公映,在日本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电影大获成功。位于京都的晴明神社也在电影公映后受到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参拜,“晴明祭”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较大反响。更多日本人开始关注本国的古典文化,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日本,并对日本的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日本古典文化的代表“祭”
“祭”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祭祀死去的人的节日,但是这是一种错觉。日本的“祭”,与中国的祭祀意思稍有不同,日本的“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庆典存在。
日本的祭典活动规模大小不一,但很普遍。日本各地的祭祀活动,大多与祈福与驱恶有关,但最多的是以“祭”形式出现的庆典活动。无论是在日本的哪一个地方,都有充满了古典风情的节日活动,活动现场也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友人前来参观和游览。这是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完整的传承与发扬。
二、日本现代社会的古典文化
日本的古典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历史悠久,注重修养的日本人将其古典文化传承至今。日本全国各地都广泛分布着神社、寺庙,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日本古典民俗活动,并且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比如著名的札幌“雪祭”,京都的“祗圜祭”等。
除了节日方面,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古典文化也得到了体现。现在仍有很多家庭居住的是日本的古典庭院,庭院里的布置就充分体现了日本的古典文化美,即日本古典文化的“和风之美”。最具代表性的是已经有了千年历史的“竹筒敲石”。一敲一打之间充分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化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日本的古典文化已经深深地映刻在每一个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对中国的启示
1 古典文化应与时俱进,进行改良
目前中国在传统节日方面做得还不够,只是商家的炒作,并没有赋予所应有的文化内涵。在这一方面,中国应向日本学习成功的经验,赋予传统节日应有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习俗通过庆祝活动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国人参与其中,以达到传承古典文化的目的。
2 运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发扬古典文化
日本国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其古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还有一些艺术上的、精神上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法律保护,古典文化的传承就有了依靠,有了法律的支持,传承这些文化就有了强制性。而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非常容易流失的非物质文化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也造成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古典文化的失传,对于世界来说,这都是巨大的损失。
3 让改良后的古典文化为现今中国社会所接受
中国现在在高速地发展着,而与其一同高速发展着的,还有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许多古典文化在文艺作品或者是以其他方式进行的改变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些许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来让这种改良后的古典文化为现今的中国社会所接受,被现代人的思维所接受,让古典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现代国人的面前。
从日本成功发扬其古典文化的经验中,可归纳出许多关键点。如何突出重点,学习日本的经验,并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发勇于探索创新,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扬不无借鉴意义。我们应参照现今中国的国情,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一步步地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承给国人并发扬至世界。
参考文献:
[1]梦枕貘,阴阳师,南海出版公司,2005.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相关性;文化
0引言
中国古典舞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提炼、加工和创造,孕育了十分丰厚的文化意味,民族色彩鲜明。同时舞蹈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相当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元素,历史文化特性一目了然。时至今日,有关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的研究备受关注。
1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与积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舞蹈作品,并展示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这些舞蹈作品的赏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具有独特的魅力色彩。其中,中国古典舞作为蕴含中国特色文化与艺术的舞蹈形式,集众家所长,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包括中国太极、体操武术以及戏曲身段等。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舞结合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千锤百炼,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而戏曲舞则糅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精髓,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点,更善于塑造人物内心活动,抒发浓郁的思想感情。对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挖掘其艺术共性,是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有助于使其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2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
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到很多戏曲舞蹈身段的身影,可以说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决定了其与戏曲舞之间紧密的相关性。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相关论述如下:
2.1身段与身韵
身段与身韵作为戏曲和舞蹈的重要构成,是再现两者精神审美内核的关键。其中,身段在某种意义上可解读为戏曲舞蹈的姿态,是更加美化、精细的戏曲中的舞蹈,通过手、眼、身法等诸多元素的有效配合,确保了艺术上的高度统一性和完整性。某种维度上讲,身段作为戏曲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源头。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典舞将身段素材不断提炼加工并升华,从而呈现出了更为优美、精炼的舞蹈姿态,称为“身韵”。“身韵”与戏曲舞的“身段”相似,是将身体作为唯一的艺术语言,使中国的传统审美在舞者的身体上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来。
2.2服饰道具
舞蹈中对服饰、道具的运用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服饰、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受众的视觉感受,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舞的元素构成体系中,借鉴了戏曲舞的众多道具,尤其以“剑”“水袖”为代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器械舞,以达到“以身带剑(袖),以剑(袖)练身”的目的。其中,“剑”本身具有一定的攻防意识和技击本色,形成了进退起伏、灵活多变的身法,刚柔并济,对身法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将剑法精髓与舞蹈表演相结合,同时保留其共性,突出舞蹈艺术特点,刚武、健美的审美印象迎面而来;而水袖最突出的特点是“反衬劲”用力,如“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其千变万化的身体律动,给人出其不意的视觉审美享受,将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塑造得淋漓尽致。
2.3融入体现
中国戏曲多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相关舞蹈作品的生成也不乏生活元素。中国古典舞则负载浓郁的古典审美意象,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及生活最好的表达。近年来,除了上述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身段技法、道具应用的借鉴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舞的构成元素也出现在戏曲中,使戏曲的画面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大大提高了戏曲的观赏性。如京剧男旦李玉刚的《贵妃醉酒》,将中国古典舞中的长绸舞融入戏曲舞中,成为惊艳四座的经典舞段。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中国古典舞在吸收戏曲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掺杂了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古典舞蹈元素也为戏曲舞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两者互为独立,又紧密相连。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悠久,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开始,到清朝末年,历经了众多园艺大师的创造与发扬,才形成了独特的属于中国的古典园林风格,同时在世界的园林设计史上也写下了恢弘的片段。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同西方园林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体现了民族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反应了古代的哲学观点:即“天人合一”。那么,历经岁月的磨练,现代园林设计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传承呢?以下简要进行论述。
沿袭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道法自然”
在我国古代进行园林设计时,推崇的是“道法自然”,即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现代园林设计多遭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过分追求整体设计的对称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大量融入线条,并注重比例关系,使园林布局工整、统计的同时,却丧失了原本的自然风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讲,应继续沿袭我国古典的园林设计中“道法自然”的观点,崇尚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将对自然的尊重作为设计园林的重要标准。另外,在园林设计施工前,要再一次确认其是否表述了设计的观念与想法,实现了设计的价值。
传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见微知著”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多应用象征手法,除了帝王家的园林设计外,都体现着“见微知著”的意境。而今,伴随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传承古典园林的设计观点,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将有限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给人以无限的视觉享受。第一,可以在细小的空间借用层次的方法进行园林设计,将其独有的特点体现在高低、比例、外观等方面。在地域较为宽阔的场所设置大面积草坪、树木等进行意境的烘托;第二,可以设计出延绵不绝的小路,为园林设计出意味深长的氛围。例如:我国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就将“见微知著”的理念很好的融入设计中,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下沉花园就有着我国古典的设计特点,从皇城的红墙到北京的四合院,一号庭院的宫门、二号庭院的花亭、三号庭院的礼乐等都以“见微知著”的设计手法展现老北京的景象与特色。
传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因势利导”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推崇的是“因势利导”,不但要保证所设计的园林适应恰当的地理环境,同时要使设计符合整体园林需求,建立好适宜的主配关系。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根据地势进行园林设计是每个设计师都需掌握的基本设计方法,但却经常忽略园林自身的意义。进行园林设计的目的在于在规定的范围内将自然特性及文化表现出来,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独特的园林环境。当代园林设计不但要传承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因势利导”,同时还要考虑人力、财力方面的内容,控制设计成本,以最经济的价值创造最灵动的设计。
传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曲水流觞”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受到山水、诗词的影响较深,园林设计师们也在追求将“曲水流觞”表现在园林的设计中,展现深邃的氛围。对于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来讲,最常用的设计素材为竹林、清泉、假山、奇石等。这些素材虽然很小,却可以为空间营造一种深邃、恢弘的山水氛围,表现了我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在竭力展现意境,崇尚立体感,进而使园林设计不管是从整体还是局部都体现了浓重的诗情画意。现代园林中也传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曲水流觞”,根据场地的不同,借用设计素材,展现设计师们的理念。例如:上海的世博会就传承了古典的“曲水流觞”设计理念,在中国馆、意大利馆等展馆的四周,展厅的房顶都设计了一些蜿蜒的流水,配置了精小的山石,并没有依靠科技方法,就营造了一种“曲水流觞”的氛围。想到“曲水流觞”,不得不提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正是设计师们的兰亭情结,才转化为设计理念,实现在园林设计中,也就可以说,《兰亭集序》不但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巨著,同时也是园林设计的根本,影响着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风格。
传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四季风韵”
四季风韵,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将一年中四季的变化通过花草、山石、流水等展现在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一般以迎春等植物象征春天的勃勃生机,以杨柳等植物象征夏天的郁郁葱葱,以枫柏等植物象征秋天的萧飒,以松梅等植物象征冬天的素雅。现代园林设计也传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四季风韵”,利用不同特点的植物为人们勾勒四季变化,带给人们以视觉的盛宴。
总 结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在不断追求对称性、整体性的设计理念同时,更应传承古典园林设计的设计思路、自然情怀。现代园林设计应在传承古典的同时,大胆进行创新,将古典文明同现代文化相融合,这样,不仅传扬了我国自身特有的美学意境,同时为园林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作者单位:河南东宝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古代女乐舞蹈;传统文化
0.前言
女乐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分支,其在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产生,在封建社会结束,长久以来都是以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发展的方式改变和流传下来[1]。在汉唐两代时期,女乐舞蹈的主要经典的风格是细腰长裙和婉约俊逸等,这些风格对于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2]。女乐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断被一些政治方面等的原因导致其一直被忽视。笔者主要探索中国古典舞对于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体讨论如下所示。
1.古代女乐舞蹈概论
女乐又被称为是女子乐舞,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女乐指的是古代一些专业的女性乐舞艺人,其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王室贵族之间以及奴隶身份等,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女乐包括所有的女子参与的乐舞的活动。女乐舞蹈者因为技艺比较出色而备受当权统治者的喜爱,但是女乐舞蹈者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其身份处于从属地位,在权贵之间不断被进行赠送和买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女乐舞蹈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女乐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为宫廷女乐和民间女乐,具体见下表1。
2.中国古典舞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及其发展
我国的舞蹈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时期内,形成了主要的三个流派,分别为身韵派、汉唐派和敦煌派[3]。身韵派就是指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古典舞,其主要来源处是戏曲舞蹈,而汉唐派和敦煌派的舞蹈风格加入了一些西洋的舞蹈元素在内,能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区别,又能够证明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元素在内,表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特点。
2.1古典舞身韵派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舞蹈神韵派就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蹈,其在我国建立之初,提出了关于以我为主并进行多方位吸收的相关方针,以我为主就是指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体,特别指的是一些例如京剧和昆剧的舞蹈。多方位吸收指的是武术以及体操等在内的一些被中国的古典舞进行接纳或者是吸收的舞种。在宋朝之后,舞蹈就逐渐融入到了戏曲之中,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歌舞表演。但是由于朝代的更替的原因,一些当权者对于汉族乐舞的一些排斥反应导致舞蹈出现流变。身韵派对于女乐舞蹈有一些部分的借鉴,主要借鉴的部分是在宋朝之后的戏曲舞蹈部分中所提取出来的一些动作性的方面,然而舞蹈却只能是代表那个时期内的风格性特点,无法表示整个中国历史舞蹈的精髓。
2.2古典舞汉唐派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汉唐派能够和女乐舞进行重合的一种派别。根据相关的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基调都能够被定义为是大范围地搜索一些古代舞蹈的资料,并寻找历史上一些曾经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舞蹈类别,主要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古代舞蹈的真实情况[4]。在汉唐两代时期,舞蹈走向了集大成的时期,当时经济发展繁荣,国家实力雄厚,乐舞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一些统治者有了更多的剩余下来的财富用于欣赏,其中女乐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因为汉唐两代时期的舞蹈主要以女性为主,十分符合当时的审美特征,这个时期内的舞蹈发展成为了整个古典舞流派的宝贵资源。另外,从舞蹈的风格方面来看,汉代的舞蹈在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舞袖、舞足等,在汉代舞蹈中以袖进行舞蹈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其能够使用袖子的延伸来增加舞蹈者的曲线美,舞足主要是在盘鼓舞中得到体现,舞腰注重的是技巧性的动作。在汉唐两代时期,其舞蹈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对袖子的使用来达到突出其舞蹈风格的目的。
2.3古典舞敦煌派对古代女乐舞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舞中的敦煌派的成立主要起源于《丝路花雨》的成功演绎。古典舞敦煌派的主要的动作来源是敦煌莫高窟伎乐天等一些壁画中的静态的造型。在敦煌壁画中,其主要的形象都和当时的一些女乐的舞蹈有着很大的联系,即便不能说的上是完全还原其舞蹈的形象,也可以称上的一定程度上的形似。另外,甘肃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中间,其舞蹈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一些印度传过来的西域区域的舞蹈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仅仅从其服饰以及其舞蹈的基本动作方面都有一些印度和新疆地区舞蹈的影子,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为各朝代都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礼佛,这就导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面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飞天的形象,丰富了古典舞的类型。敦煌派古典舞的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描述,而这些莫高窟上面的描述情况都能够丰富地反映当时古代女乐舞蹈在例如佛堂和寺庙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古代女乐舞蹈的完整发展历程。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情况都是当时的一些画家将一些古代女乐舞蹈中的传神动作刻画在石壁上,才能够讲座这个宝贵的财富流传到现在。敦煌派对于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借鉴和传承都能够对后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考察提供重要的依据。
3.结语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发展了起来,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形成了各个流派并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这个辉煌成绩的背后都反应了很多舞蹈爱好人士和研究人士的努力,未来的中国古典舞蹈要走向更加宽阔的发展之路。笔者主要分析了古代女乐舞蹈以及中国古典舞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及其发展,以期为促进中国古典舞蹈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曾湘玲.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以“桃李杯”舞蹈比赛为研究个案[J].歌海.2010(06)
[2]史晓眉.刘凤学与唐乐舞重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受访者中,18~24岁的占24.2%,25~29岁的占39.3%,30~35岁的占36.5%。男性占51.2%,女性占48.8%。30.0%的人来自北上广深,16.4%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占32.7%,三、四线城市的占16.3%,另有2.5%和1.9%的人来自乡镇和农村。
70. 0%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偶尔能说两句简单的、熟悉的。”来自辽宁本溪的“90后”银行职员齐娇认为,谈话中引用两句诗词很有水平。“虽然能回忆起来的还是小学、中学时学习的古典诗词,但如今越发觉得有意味。”
家住成都的“80后”会计师刘丽娜(化名)则认为,古典诗词应用和现代汉语稍有脱节,“生活中很难经常说古典诗词”。
河北省某重点高中语文老师苗卫国(化名)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在他看来,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学生阶段的事,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调查显示,在平时生活中,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仅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70.0%的受访青年表示仍要培养古典诗词爱好,15.5%的人认为不需要,14.5%的人表示不好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介绍,中国的诗学传统非常悠久,人们发现精美凝练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利于传播,又有利于记忆,很多古典诗词很容易传唱。
59. 8%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影响古典诗词普及
“许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即便懂了诗词含义,能否运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齐娇认为,如今语言环境变了,导致古典诗词难以普及,“我们不光使用白话文,还生活在‘量产’网络语言的互联网时代”。
楹喂诺涫词难普及?59.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49.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其他原因还有:难以理解,让一些人敬而远之(46.5%),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40.3%)以及生活压力大,有效学习古典诗词的时间不足(22.5%)等。
尽管如此,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诗词鉴赏节目还是火了起来。为什么?65.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民间基础和强大的文学魅力,62.8%的受访青年认为节目借助现代创意包装,使古典诗词本身更接地气,47.7%的受访青年认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这是一个正能量节目,有网友评论是众多娱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苗卫国说,“通过这样的平台集中回味那些诗词,让我们也能二次学习。”
56. 6%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古典诗词是非常有魅力的,它确实符合人们对文学的追求。”在刘丽娜看来,古典诗词很浪漫,“几句诗就是一幅画,能够表达深层的含义。”
“我们讲陶渊明、讲苏轼等,看似在解读一首诗、一阙词,其中所折射出的处世之道更是一种值得细品的思想。”苗卫国认为,人一生都应学习古典诗词,“因为其中有着深远的哲学思想。”
调查中,64.9%的受访青年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56.6%的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刘丽娜认为国家有关方面应该广泛倡导赏鉴古典诗词,“当全民的文化素养提升起来,人们自然会去关注那些经受住漫长时光淘洗的美妙诗句,享受纯文学带来的高雅乐趣”。
“古典诗词教育更应放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轻,学习兴趣更易培养。”苗卫国认为,当下的古典诗词教育甚至可以借助美术、音乐、动漫等载体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
调查显示,76.8%受访青年认为中小学校应该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75.5%受访青年表示整个社会都要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程方平说,古典诗词是一种文学,不只是语句的凝练和修辞的手法,它还体现、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比正史还要真实。因此诗词不应当只在课堂上受到重视,还要把它变成一种锻炼语言、传承文化、精炼思想的理想载体。”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程方平表示,诗学的普及是分层次的,既有蒙学层次的感受,更有美学和哲学层次的理解。普及古典诗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养,很多老师只讲诗词字面的意思,不熟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品,当代人会教、会学、会体验了,自然能从其中感受到种种乐趣。其次,书法、音乐、绘画等展示方式,都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普及。现在有人用河南话讲宋词,用西安话读唐诗,都很有意思。
“要提高传承者的历史责任感,仅能背诵大量唐诗宋词还是低层次的。通过古典诗词去了解、感受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情思,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程方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雪莹 杜园春/文)
评论
学习古诗文,怎一个“读”字了得
近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上海16岁美少女武亦姝凭借深厚诗词积累和淡定稳健发挥最终夺冠,显示了这位“00后”上海女孩的非凡锐气。
随着一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一个才女的走红,古诗文被热捧,国人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激活。不少网友表示要速去读书,诸多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多学古诗词有益提高素养,会要求孩子每天都学。
毫无疑问,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古诗文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书。
然而,做事最怕三分钟热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忌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近年来流行的经典诵读、国学诵读等,常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当前,古诗文教育还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小学到高中,每个阶段必背的古诗文篇目教育部都有规定。学生呢?考什么,背什么,不考的就不在读的范围之内。而且,即使是此类规定好的教学篇目,学生也不怎么好好学,老师也不怎么好好教,原因是高考考古诗文的题目分值很小。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rt that creates beautiful environment for human. From China's current landscape design, th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inherit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landscap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also be timely innov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the studies of paper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传承;创新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inheritanc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82-02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与此同时,它还是世界艺术的伟大奇观,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的重要作用。“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园林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要考虑构思立意、园林建筑布置和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与塑造,而且还要考虑园路和场地、植物种植等。园林景观设计的宗旨是不断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从而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和共同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思想和境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渊源。笔者根据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现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要传承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精髓,进行改革创新,找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精华,针对我国园林的本土特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观念中好的东西融入到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之中,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 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
1.1 传承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源来自自然,但是它又是超于自然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它反对过于粗糙的人工雕凿和修饰。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思想是“天人合一”,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历史。“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称之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大地和谐相处,在和谐相处的同时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进而来取得安宁与繁荣的一种艺术”。通俗来讲,“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思想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思想渊源,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准则,是我们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秉承古典园林的思想精髓,将山水木之间进行合理的搭配,把自然界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去,把人们的精神需求落实到实处,从而做到让人们在园林景观中既可以得到休息又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说到古琴的传承,就不得不说现在的高职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了。当前高职院校虽然都开设了乐器课程,但主要是一些西方乐器,学习古琴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对于古琴专业的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有古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多的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授课的现象,教师一味地授课,学生单一地、被动地听课,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机。所以,高职课堂中教学的规律应适当地有一些变化。在一些课时的安排上,教师应做到有意减少授课的时间,主动增加一些鉴赏古琴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学习古琴所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
虽然中国古典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古典音乐现在的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音乐理论界甚至出现了“古琴必然消亡论”。近年来,音乐界西化成风,很多人忽视了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古典音乐,这就使古典音乐的创作没有大的进展,无奈地退出主流音乐的舞台。我们一直倡导东方式的含蓄美——清静、微妙、玄远,这与西方艺术有很大差别,很多人已经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产生了隔膜,而且相对于其他乐种来说,有关部门、团体对中国古典音乐较为忽略,如经费少、编制少、人才少等,致使现在了解古琴的人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古琴需要普及,需要“大众化”。一般而言,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音乐作品的形成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在特定的时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当社会条件有了变化以后,这些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也会有新的变化。古琴不受重视,无法参与大型音乐会进行传播,是由于古琴本身也有缺点,首要问题是它能发出的音量太低,演奏古琴的场所必须具备音响设施,这样才能够使观众听到它的声音,这就给现场演奏带来了一些麻烦,不便于让大众进行欣赏。然而有了音响的加入,又对古琴原有的韵味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这就要在音响装置方面进行研究和补救。此外,古琴的曲子较难懂,一般人不易接受,所谓的“琴道”“文人琴”“修身养性”等观念的思想包袱太重,让人们不敢与之亲近。这就需要坚守古琴音乐业者,尝试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嫁接,让两者间不可逾越的艺术鸿沟逐渐消失,将古典音乐在保持纯粹的基础上,融合进一些有利于贴近大众的元素。例如,改革古琴曲让其能焕发新声,改革弹琴方式与乐队结合,甚至改革琴学观念,让其合乎时代旋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等。在今日社会,我们要努力推广古琴,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弹奏古琴,在不违背古琴的本质内涵、继承中华琴学的精粹的基础上,将数千年来古琴文化中最优秀、精华的成分结合今日时代旋律进行发扬,真正弘扬中国古琴文化。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若在“大众化”的改革与创新中丢失了古琴的本质精华而迎合大众欣赏习惯、以博得大众欢迎,丢弃了古琴静美、清雅的品性,那便得不偿失了。
古琴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精英文化,也许,古琴的确不同于任何一件民族乐器,因其古朴、幽静的品位决定了它无法成为时尚,我们需要真正把握琴之特质,发掘琴文化之精华,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继承下来、弘扬开去,若始终使自己处于孤芳自赏的清高中,这有可能使曾经璀璨的文化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应该重视古琴演奏艺术的推广和传播,比如,专业团体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家经常进行古琴专题演讲,为电视台、广播编写古琴专题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欣赏古琴、传承古琴。
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正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的东牛村。在东牛村村口,有一座气势恢宏、极具山西晋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谁也难以想到,这样一座古院,竟然是异地高价收购后斥巨资整体搬迁回来的,每块砖瓦、石雕都遵循了原有的规制。门口除了挂着“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的牌子,还挂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派明式家居制作工艺研究所”“山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匾。
立足文化 唐人居蹒跚起步 唐人居鸟瞰图
在晋派家具的收藏和仿制中,曹运建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他从一件件古家具中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精湛的手艺,开始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与国内古典家具的泰斗王世襄,收藏大家马未都等的接触与请教,使曹运建对古典家具的理解从一件件家具实体走向了传统家居文化。
“古典家具在实用的同时,还融雕刻、油漆、绘画与一体,容纳了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喜剧人物、故事等内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传统思想都在家具上有充分的反映。当你使用一件件古典家具时,你才能理解中国古人‘坐有坐相’的深刻含义,当你在古典家具中看到一个个雕刻的故事,一幅幅绘制的图画,你就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真善美。古典家具的每一个实体,它摆放的位置、所处的环境,和它搭配的其他摆件、装饰都透露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共同反映着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这就构成了我国传统的家居文化”。曹运建说,每次当他端详古典家具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有了这些理性的思考,曹运建把它的企业定位为“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从“家具”到“家居”,带给曹运建和他的企业的不仅仅是对家居文化内涵认识的升华,而且给他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十年磨一剑,在曹运建一帮人的不懈努力下,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产业在不自觉间孕育并蹒跚起步。唐人居自1989年至今,已经成为集晋作家具收藏、技艺研究、产品开发、仿古家具制作、家居文化研究为一体的名扬华北,产品行销国内外的文化企业。
风格独特 制作技艺以家庭传承为主 唐人居员工在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安装老红木屏风
唐人居生产的晋作家具,总体保留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气、线条粗犷的风格,但是材质上多以高端的红木、草花梨为主。生产种类已从单纯的仿古家具扩展到古典砖雕、古典灯饰、玻璃画及家具古典装饰等领域。在功能上也比老式家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桌椅系列,因为古人房屋一般较高,有4米左右,为了保持屋内陈设的协调感,原来的老家具桌子一般在0.85~0.8米,椅子在0.55~0.6米,下面带脚踏,能起到防潮的作用。现在的房屋一般在3米左右,所以家具不需要做得太高,桌子就降到了0.8米,椅子不超过0.48米。这样的高度更适应人体的舒适度。还有一点,因为用料的讲究,现代家具的工艺细节也比原先更为讲究。比如描金五彩工艺会运用得更多。唐人居运营的这十几年来,产品远销海内外,包括人民大会堂等国家级建筑里面,都有唐人居晋作家具的身影。
曹运建介绍:“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主要以家庭传承的方式沿传,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技艺,也正是这种传承方式,造就了晋作家具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四大流派古典家具中,京派偏向于皇室家居,广派偏向西式风格,而苏派家具生产因为注入了流水线作业和批量性生产的特性,所以从家具的外形设计到质量,都不能和晋作家具相比,这也是现存的明清晋作家具很少能遇到重复样式的主要原因。”
随着家具制作造型、结构、彩绘、发光等技法的发明,晋作家具拥有了“龟裂纹漆作”“竹藤木三木结构”“五彩与描金术”等技术绝活,成为独立的一门家具制造工艺流程,并通过家庭作坊父系相传的传承方法流传下来,演变为一种具有历史传承的地方特色工艺,是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遗产。
曹运建表示,唐人居的立意是不仅要做生意,更要挽救山西古文化。明清家具代表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水平,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与雕刻艺术的各种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儒学、禅理的审美内涵,在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价值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唐人居一定要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要进行保护和传承。虽历经坎坷,晋作家具的血脉依然在延续。 曹运建指导员工工作
与时俱进 彰显晋作家具魅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唐人居也面临着订单减少、库存增多的发展难题。如何将“非遗”技艺保护好、传下去,又如何把古典家具这项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传承‘非遗’不是一成不变,只有以传统技艺为根本、以时代需求为方向,不断研发、革新,创制出融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于一体的晋作家具,才能将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保护好、传承活,将晋作家具产业壮大。”曹运建说。
推进制作技艺创新
针对传统画案费料多、难于搬动的“短板”,唐人居研发团队在不改变木性的前提下,革新煮、泡、烤、磨等制作技艺,在上、下案面分别设多个开楔形槽的组合块,通过楔形块与楔形槽的插合,将两个桌面紧密连接成画案桌面,既有效解决了独板桌面自然收缩开裂的问题,突破了传统技艺靠收缩缝防止家具因湿度、温度变化而变形的技术瓶颈,又保持了传统画案大体量的风格,增强了家具的流畅美感和实用性。这款历时一年半、前后改进近20次的新型画案,已获得实用新型、技术发明两项专利,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致力产品外形创新 唐人居的多功能婴儿床
运用镶嵌、丝翎檀雕工艺的卧室瘿木、红杨镶嵌双人床,适宜卧室摆放的带翘头多功能高电视柜……三年来,唐人居推出了百余种古典家具新品,这些古典家具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魂”,又顺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被众多客户青睐的一款多功能婴儿床,曾历经百余次改进完善,它以明式圈椅为座、明式轿车轱辘为轮、雕有象征富贵的踏板,椅背后的木档扣扣起时可做儿童餐椅,扭起档扣,椅座前推,椅后架下压则是一辆儿童推车,这款多功能童车获得了2014年“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5年被前来实习的中央美院师生作为教学蓝本。
加快企业内涵创新
唐人居与中央美院、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姻,形成了“产―学―研”联盟,增强技艺、产品的研发力量;举办两届唐人居“非遗”文化节,弘扬传统家具所蕴含的“祥瑞”文化,把公司作为临汾市摄影家和作家的采风、创作基地,开展摄影、文学创作比赛,唐人居的传统文化情怀,由自发走向自觉。抓住了科技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唐人居企业内涵日趋丰富,在业内的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曹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