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0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想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好汉语这种文字,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国家的语言,提高祖国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应该在语言教育出发,将更多的教育因素利用起来,培养学生民族方面的观念和对国家的感情,让更多的学生更加具有爱国心和远大的志向。
一、文学对德育的影响
语言文字和其包含的意义是无法分开的,文学本身是社会性的行为,文学也属于一种社会产品。而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是属于社会的,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也包含了一个民族、个体以及群众的整体利益,而利益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感情、愿望以及意志等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学是有一定意识形态方面特征的,其对人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非常的明显,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努力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素养,也是这个科目教学的目标;语文本身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其有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虽然不同老师的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老师都认可“文以载道”这个说法,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最高的目标便是利用语文来进行汉语教育要素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德育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
(一)感染性
在语文中进行特与是将理论教育和情感方面的熏陶结合在一起的,并且其结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造成影响。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包含了文学成分,情感教育方面的材料可以说非常的丰富,这也将语文在德育中的优势很好的展示了出来。
(二)分散性
和政治的系统教育不同,语文虽然德育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其是分散的,而单元和单元之间、课文和课文之间在德育方面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三)隐蔽性
语文课本中课文虽然主题非常的明确,但是在德育方面,其表达方式往往是比较隐蔽的,隐藏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文学性非常强的文章更是如此。
(四)复杂性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很多以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进入到了教学中,这也导致了语文的内容比较的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二、德育教育的传统
进行德育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且在德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计划、目的和针对性,努力的将社会道德方面的规范,转化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在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并且其是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阶级性非常的明显,统治者也非常的重视。
德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在我国德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能够帮助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并且其教育层次包含了思想、道德以及政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能够帮助我国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水平和整体品德素质。在我国,德育是和经济、政治影响的,并且还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有这直接联系。
三、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是得到心理学理论支持的
在进行语文教育实践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仅仅依靠一些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的困难。一个学科若是仅仅总结经验和理论思辨,那么其价值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但是随着心理学的进步和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的角度和范围也有了新的定位。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教育特点规律的发现和揭示提供了基础。也是因为心理学的存在,让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稳定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更强。想要对小学语文中德育进行研究,便必须需要心理学方面的支持。
(一)对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内涵进行研究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也愈加的丰富,而认知心理学派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解释则是个人根据一些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来对自己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倾向或者特征。
(二)在利用小学语文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发展水平进行
根据心理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是长时间形成的,小学生本身已经养成了一些道德习惯,但是水平却比较的低下。在小学时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习惯,并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其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动机也在不断的成熟。在小学时期,特别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可塑性都非常的强,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进行,选择合适的办法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
在小学时期,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会给学生的一生造成重要的影响,而在德育的过程中语文的作用优势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本身便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非常的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语文在德育中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结语:
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还可以借鉴教育史、国外教育以及教育学方面的内容。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老师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德育的贯彻,帮助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
[2] 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8)
[3] 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4] 黄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负担”一词在词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承受的责任。比如,家庭负担、精神负担;二是所难以承受的东西;三是用以形容人的累赘感,不和谐感。无疑,过重的课业让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学习成了负担,学生越厌学,课业负担越重,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屡次减负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呢?
一、课程改革的副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设置了三级课程管理,在一线教师不很科学的解读下,名目繁多的课程让人眼花缭乱。师生忙得团团转,却不明确到底在干什么,为了什么。教师、家长心中所谓的“主科”学习得不到时间保证,只好大量布置家庭作业。如此,学生不堪重负。
二、家庭教育的急迫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找好工作。于是,家长们对送孩子上辅导班、特长班,买复习题的行为趋之若鹜。忙了一天的孩子回家做复习题,累了一周的学生,周末上特长班。这样的家庭教育急迫之下,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岂能不重?
三、教师的考核机制不配合
素质教育满校园,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看学生的成长发展。现在的期末测评试卷上不准出现成绩,不准向学生公布成绩,但教师期末的考核中仍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论“英雄”。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师考核,又怎能不让师生埋首于过重的课业中呢?
四、课堂效率的低下
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根本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无趣和低效。只有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钻研教材,课堂学习效果好,学生的问题就少,作业就少。相应地,师生的负担就轻。反之,教师忽略了课堂教学,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应付考试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苦不堪言。
1.学校语文教学要大胆改革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是学好教材中的课文就能行的,语文课堂的学习无非是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正确的语文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奠基。所以,我想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大胆改革。教材内容要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再者,语文作业的大胆革新,教师都反映语文作业类型多,不仅学生写得累,老师批阅得也累。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主题式、活动式日记提供了学生写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乐写,也就不觉得苦了。每学期规定的八篇习作,我不再让学生抄到作文本上,而是注重习作的体验过程,最后编辑整理成主题作文集。每次学生都要求我读他们的日记、习作,他们望着我的时候,不仅是他们,对于我也是一种教学的享受。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是“减负”的根本。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其实不然,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重复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立自己正确的教育思想,减负增效是可以实现的。
教师在课堂上要彻底摒弃对好学生褒奖有加、对后进生横眉竖眼的做法,而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和关爱,受到激励、鼓舞,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不可否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也就是我们要“因材施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不同的学习标准评价学生。
在阅读积累的评价中,组长不但要背得流利,还要背得有感情。需要帮助的学生能背过便可以通过,如果背得好,那就可以得到奖励了。
4.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孩子,承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所拥有的智力背景是不同的。相同的知识,不同的孩子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只要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不必要对其加重过量的作业负担,只要他达到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可以了。支持与鼓励是孩子最需要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学习;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2-02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较普遍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但探究学习似乎还开展得很不够。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近来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1.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2.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说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
2.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期)
[2]小学语文教材(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一、借助音乐,诱发想象
语文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的朗读恰当地配以合适的音乐,通过美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认识情感,从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他们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这时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启迪引导,就能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一小节,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我播放了一段优美动听的抒情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有感情朗读全文,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出来了,仿佛已来到了美丽的桂林,读得声情并茂。面对学生的表现欲,我适时诱发他们进行想象,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相信你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你想写一首赞美桂林山水的小诗吗?”“情动而辞发”,学生个个奋笔疾书,即兴创作了起来。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有人喜欢水平如镜的西湖,我却欣赏桂林的水;有人说泰山雄天下,我却认为桂林山奇于世……”音乐用它那无形的笔触和看不见的色彩线条,在学生的想象空间勾勒了一组丰富灵活的形象,在听觉中为自己幻化出可任意摆布的视觉形象,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从感知形象开始,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还有些课文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语文教学课件正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媒体,它那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大大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这些不仅为学生识字、学词、学句乃至学文提供了凭借,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在设计《云房子》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用Flas让学生观察云是怎样变成大楼房,变成大礼堂,变成大冬瓜、变成美美的画的,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云还会变成什么?像这样结合图像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激发学生想象提供了条件。这样,课文内容借助Flash课件,将以多种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变成活生生的东西,这些东西比文字更生动、更具体、更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他们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他们自然而然地将鲜明的表象和丰富的想象同准确生动的语言紧密结合。
三、运用多媒体,引发想象
多媒体采用超文本结构,即非线性结构,使师生通过该系统的操作环境,实现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如教学《黄山奇松》“陪客松”时,教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出陪客松独特的姿势,然后以“人们为什么称它为陪客松?”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接着播放“黄山四绝”,让学生随着陪客松饱览黄山秀丽的风光后,再次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黄山风景美如画,作为黄山的主人陪客松,她会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情感向游人介绍黄山呢?现在你就是陪客松,同学们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你能为这些游客介绍吗?多媒体的运用,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表象,使学生的想象自由飞翔。再如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配音》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口形,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对话,并进行配音,这也十分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言语想象能力。
四、通过练习,丰富想象
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大胆地创造新的形象。
1.创造性复述
《龟兔赛跑》一文中,当画面上出现动物们给乌龟戴奖牌时,画外音响起,兔子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和乌龟再比一次!”这就是本篇课文设计的《龟兔第二次赛跑》的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以原文为中心,进行入情入理的想象。许多学生创造出的新形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解答趣味性的问题
如上完《皮球浮上来了》一课,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大问号――小朋友,你还有什么方法也能拿到皮球?这种练习符合儿童求异好胜的心理,学生能以极其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
五、借助网络技术,拓展创造性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37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对于改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改进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语文课程教学策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便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不仅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还是学生认识世界,抒发感情的一个窗口和渠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的、全面的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染和影响之下,对语文篇目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和思想,进行细致的感知和体会,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那么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入手,改进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需要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节奏,进行知识学习和消化吸收,但同时小学语文课程也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文学性,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陶冶。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在向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教学所具有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将语文课程教学局限在狭小的框架之内,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背负着较大的课程学习压力,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产生片面性的理解和认知,对学生今后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等,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体出发,转变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将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学性等,纳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范畴。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各种思想情感以及人生感悟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感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程的魅力和趣味,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灵活多变,对于课程学习也往往有著较高的期待和需求,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将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引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被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所吸引,更加积极的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氛围之中,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所具有的刺激性和引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效的课程教学问题,能集中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教学问题,可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指引之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状况,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对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节奏和教学步骤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善。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语文教学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教学作用,但是为了节省课程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教师往往不能静下心来,真正的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影响语文教学问题的有效提出,不利于语文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课程备课做起,在备课环节中,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挖掘,找到教学内容中可以设置教学问题和应该设置教学问题的教学关键点,并且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能力出发,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和设计,使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符合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有效的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精力,串联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63-01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学科的教学加以有机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的特性。根据目前学校计算机的配备情况:多媒体电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和互联网,我们力图在其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上作一些整合途径的探索。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下面仅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几条有效途径:
1 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
2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
3 信息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机整合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很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
4 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在一个“用”字上。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运用。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练习途径。
5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师生交流的工具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教学中统一,其中“交流”便是最好的途径。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我们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有效”的含义
“有效”就是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有成果。著名教育专家钟启泉提出,“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应用到语文学科中的有效教学是指具备一定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之后,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2.“高效”的含义
所谓高校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二、有效语文教学在课堂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课堂意义非常。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优化的教学课堂必须是以有效课堂为导向的。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有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1.有效的教学因素
有效的教学是以课堂为载体,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与课堂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这样就涉及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是有效的,语文课的教学语言必须有效,语文教学辅助手段必须有效,在语文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方法也必须是有效的,只有影响课堂教学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才能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2.有效的教师
以上我们分析了关于有效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有效因素,但是要想让他们能够融合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位有效的教师才可以保障。有效的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榜样的角色,而是在新时期下赋予教师的新的要求。
3.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效地执行,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有效性。我认为要达到有效的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清清楚楚地授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晰地聆听知识;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讲授课时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确保学生学习的成功率,也就是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三、高效语文教学在课堂
小学语文虽然是基础语言课程,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的“高效”就是要最大化地发挥课堂效果,借助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最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最佳的提升。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落实学生 “自主学习” 。在课堂中往往都是教师讲得比较多,产生一言堂。学生很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行“合作学习” 。在班级中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返璞归真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在有效的语文教学基础上产生的。其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没有什么神秘的,是非常普通的在师生之间产生的真实、简单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尽可能做到求真务实、返璞归真,在落实中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内容,真正落实课标的三维目标,彼此互动达到和谐统一。语文教学中要展现语言价值,要在课堂中注重语言的积累,并能够有语言的实践。对于要求记住的内容就要学生不折不扣地记住,尽量能够在课堂中完成,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体会课堂背诵的成功感,不断地积累知识。语言的积累要借助广泛的阅读来提高,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阅读的范围。
3.调整时间和督促机制
一、“前言”修订突出学科特点
在《2011年版课标》“第一部分前言”中,将《实验稿课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修改,更加具体、清晰地阐明了语文课程内容特性,即“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技巧。因为,一直以来,“语文”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有人定其为“语言文字”,有人称其为“语言文章”,也有人说是“语言文化”,还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学”。实际上,不顾概念指称的对象,而只是纠缠于词语讨论“语文”是什么,是不会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但客观上,我们也承认,如果不考虑语言环境,“语文”一词的确具有上面提到的几种意义,而且也当然可以指“中小学里一门有关母语教与学的课程”。本次课标修订,就绕过这种可能存在的读者分歧,直接以“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陈述,可以说简洁明快,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以下一段文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从《实验稿课标》在这一部分采用一个相对模糊的“语文素养”比较,把可能存在的分歧压缩到最低限度。让人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才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从这一段文字还可以看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等,都必须建立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以下一段文字:“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是对前面思想的具体落实。即要使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言素材,多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实现“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目标。
二、学科特点与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中小学开设多种学科,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等不一而足,理所当然,所有的学科共同承担着教育的任务。1940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像轮辐一样凑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就是说,中小学各学科是服从于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的的。但是,在承认中小学科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把握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正是在这意义上,叶圣陶先生在说到语文(当时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学科时就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指“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圣陶先生此处由于特定的言说环境,只提到“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而没有提到“听”与“说”的训练,事实上,早在圣陶先生参与编写的国文教材或参与修订的几次国语国\文课程标准中,都一再提及“听”与“说”的训练,而在圣陶先生其他相关文章中,更是屡次提及。因此,可以说,圣陶先生一直都非常重视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育人功能问题。
为什么我们这样重视中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问题呢?道理很简单:我们之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这一学科,就是因为语文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就是因为语文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否则,语文学科在中小学就没有开设的根据,就没有开设的必要。
的确,《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但是,语文学科在怀抱这一情怀的时候,是不能不顾自身的特点,甚至抛开自身特点去“实现”这一目标的。《2011年版课标》对此作了重要的修订,在“教学建议”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一段中写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因此,我们认为,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才是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立场和必要原则。否则,极有可能将语文教育滑进“空谈教育”、临空踏虚的观念灌输的泥潭之中。
三、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特点空言“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颇为诱人的话题。可是,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勤于思考的人,必然会追问:“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样做,教学就有效?那样做,教学就无效或低效?”
谨慎地讨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受本文讨论话题约束,我们不过多展开。但就从语文学科特点而论,只有当语文教学把握了学科特点――即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并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技能技巧的时候,我们才能认可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这一点上做得越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越充分,教学的“有效性”越高。可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并不是一门纯粹技能训练功课,它当然要承担“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包括“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育,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等等,所以,讨论语文教学有效性也还必须关注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时候,能否将这些语文教学题中之义的对学生多方面的培育融汇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所以,讨论语文教学有效性,要有一个学科的视野,还有要有一个整体的视野。只盯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固然可能把语文教学弄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而只就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内容,空泛地宣讲“思想意义”或“道德价值”,也会把语文教学推到“夸夸其谈、空言无实”表演境地。因此,两者不可偏废。
语文教学,在其内核深处,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教科书中课文选择实现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对文章的要求,向有“文质兼美”之说。其“文”者,当言所选之文,要在语言表达技巧上高超,在篇章结构上精巧,在意境形象上美妙,在思辨阐述上严谨。而所谓“质”者,及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只要选文合乎“文质兼美”的要求,一般而言,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的教育任务,并不难实现。所以,圣陶先生曾言,“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但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语文教育中,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等等,自然也包含着教科书编写时的选材问题,同时也牵涉到语文教学的方式问题。应该说,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11年版课标》特意在“提倡”之前,又加上“积极”二字,可见其苦心。),在提倡教学对话,提出多元评价等等,无不有据此考量的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包括语文教学与内容的增减与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语文教育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对语文课堂模式进行改进,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导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为学生准备一节生动、传神的语文盛宴。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境。
我们制作课件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有效环境中。比如笔者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就搜集了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与视频,在导入时播放,学生很快被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和热闹所吸引和感染,进而进入到课本之中。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分析眼前的北京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异同,这样一来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本内容,还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语文创新的出路。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属于从属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创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潜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才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开端。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就应该首先从大胆质疑开始。在笔者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懒得提问,懒于回答问题。这样的现象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不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质疑提问心理,笔者在学生学悟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潜能,进行深入性的质疑、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课堂质疑氛围,尽可能地拓展与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四、注重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要栩栩如生,不仅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结尾处还要画龙点睛,深化主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实现扎实高效。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重要性,常见的语文课堂结尾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总结式的课堂结尾
所谓总结式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运用简单的言语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概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二次呈现,让学生了然于胸。总结式的课堂结尾一般以教师总结为主,所以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创造。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利用提问的方式予以配合,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总结不到的知识或者总结错误的知识点予以纠正,尽管学生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是此方法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完善知识点,使学生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更加完整。
2.学以致用的课堂结尾
虽然当下的学生最主要的压力就是作业,但是开放性作业显然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结尾手段。学生利用开放性的作业,延伸与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语文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些体现教学内容与目的而且还适宜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开放性作业。例如,笔者让学生写生活日记,调查自己周围生活与课本中的异同,写赞美母亲的小诗,记录节日风俗等等,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拉近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外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创新要立足实际、植根生活、放眼未来。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创新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师生平等、民主对话、相互交流,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