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0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村经济, 休闲旅游, 环境建设, 绿色生态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current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whole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ector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city life, close to nature, short outing has become a way of people leisure dominate choice, especially since the number of tourists has increased sharply suburban driving, but also the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An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rural cultur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ural playing a reckoned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rural economy, leisure tourism,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攀升,人们的出游观念开始转变,集休闲、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城市生活者开始将目标定位到周边环境好的农村游玩,路途时间少,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舒展心情等几大优势吸引着旅游者趋之若鹜。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惠者当之无愧为农村。客观的分析,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自然优势满足了人们拥抱原生态、返璞归真等个体化需求的同时,一系列现代化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立,极大的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中1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浙江乌镇、云南丽江等周边村镇中,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已经占到55%以上,旅游经营户的年收入均值超过40万元,旅游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人气激发了本地百姓投身旅游业的创业热情,从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中, 最为直观的效益莫过于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壤贫瘠,并不适合耕地发展,所以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必要有效手段之一。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线路引导、民间技艺演示、民风民俗食宿等内容吸引着旅游者的眼球,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与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本身具有人员需求多层性、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也大幅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光,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一些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正大力发展中西结合新型休闲经济,甚至在西北等一些偏远的农业地区也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开始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三、强化农民素质 改善文化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物质和资金的三大流动,也带动了先进与落后之间信息、观念的交互流动。在整合了各种资源、技术等乡村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旅游业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语言沟通、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集体荣誉观等企业管理中的相关观念,正驱动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展示的一言一行来作为本地旅游的“活招牌”,主动寻求各种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农村健康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乡村旅游业的崛起,依托其自然优势及文化优势,促使旅游业反哺文化,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观,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缩短城镇差距 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多方位的缩短了城镇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已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显而易见当地的农民有着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具备着农民最淳朴的民风,他们诚实厚道、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他们又是精明能干、合作互利、团结发展的。这种双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知道作为农民最会做什么,又懂得生活压力渐增的城市人最需要什么,从而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穿梭的城市人有机会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促进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简而言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缩短了城镇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三农”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面貌、精神面貌、文明面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文素质、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推上一个新台阶!
小结:
在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注意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底蕴,扶持形成具地方风格的特色旅游,也要杜绝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保护旅游资源,消除城市旅游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蔓延。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的扩充,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切忌盲目跟风复制,应加强政策性导向,不求立竿见影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求适时发展、突出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的开发,逐步全方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唐德荣.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关键词: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35-04
A research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ourist satisfactionanalysis
-Case study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Li Se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4 , China )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commentary element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and weak performance were "Scenic spots commen-tary content", "scenic region traffic and scenic attractions guide" and "interpretative signs layout" and soon.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desig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s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一个优秀的旅游解说系统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效果,增加市场美誉度和重游率。文章选取三江县丹洲景区作为研究地,通过对游客的实地调查,运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优化方案,为构建合理高效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
丹洲景区位于三江县融江下游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景区内的丹洲村属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村落。景区内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环境优美,素有“家家盆景,户户奇石”的美誉。丹洲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区的游客类型以自驾车散客为主。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以及对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运用IPA法,对各解说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进行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丹洲游客的问卷调查。调查实施时间为201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丹洲景区游客较为集中的丹洲书院、东门城楼、北门城楼、码头、返程渡船等地对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辅以人员访问,共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7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整体评价中,有47.7%的游客认为一般,有16.6%的游客表示满意,有35.7%的游客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丹洲景区目前的旅游解说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与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l。
从分析结果看,游客对丹洲景区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与性别、年龄、职业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学历.收入和出游方式负相关,其中学历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游客的学历和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团队游客相比散客满意度高。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评价的IPA分析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与绩效表现分析。首先,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然后,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重要性(I)及其表现性(P)的分值,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见表2。
在表2的基础上,画出标有刻度的lP图。游客对18项解说要素重要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I)=3.68,表现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P)=3.16。所以本文在分析时用I=3.68和P=3.16作为象限的分界线(图1),将IP图切割成四个象限。图1中的小黑点表明解说要素的位置,数字“l”至“18”分别代表18个解说要素。
第1象限要素分析第1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很高。落在第一象限的4项要素分别是“2.导游员服务态度好、热情大方”、“5.导游词对主要景点、土特产及美食进行解说”、“12.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简明、准确、生动”、“15.交通节点指引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根据数据分析也看出,除第15项之外,其他3项,重要性和表现性的差值较大。因此,景区应加强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导游员这扇窗口,使丹洲的风物人情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第Ⅱ象限要素分析第Ⅱ象限的要素表现性高而重要性低,包括“6.标示牌所选材质与环境协调”、“7.标示牌颜色美观,与环境协调”、“9.标示牌的高度合理”、“16.旅游接待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8.环境及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内容清晰,警示性强”5项。其中第“6、9、18”项的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为负值,说明丹洲景区对于这几项的建设较为完善,现状优于游客的心理预期,在今后的建设中这几方面不必再过于强调。
第Ⅲ象限要素分析第Ⅲ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比较低,包括“1.导游员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善于与游客进行沟通”、“3.导游词包含丹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4.导游词注重对丹洲生态美学价值的介绍,引导游客欣赏”、“8.标识牌样式与环境协调,趣味性强”、“13.景点、景观解说内容图文并茂”5项。这5项中,第1项比较接近第Ⅳ象限,且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达到了1.32,在今后的建设中,对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仍需加强。
第Ⅳ象限要素分析第Ⅳ象限的要素重要性强,而表现不佳,包括“10.标示牌的位置布局合理”、“11.景点指引标识牌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4.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17.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四项。第“10、11、17”项对游客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假若建设得不完善、不科学,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效率和旅游感受。经调查发现,不少游客在游览即将结束时还没找到闽粤会馆、丹洲书院,而非常具有乡村生态美的“融江沙洲”在整个解说系统中形象模糊,首次登岛的游客根本无从知晓。游客对第14项“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的行前期望较高,而其表现性在各项要素中居倒数第5位,亟待引起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散客为主,游客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依赖性较强,对景区交通及景点导引、景点解说内容、解说牌的布局、导游员的自身素质等解说要素有较高期望;这些解说要素和游客的期望均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
乡村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解说内容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主旨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主旨是对“乡村性”的解说。丹洲景区的乡村性体现在沙洲、柚林、小院、奇石、美酒、腊味等风物上,这是真正打动游客的“丹洲特色”。目前,丹洲景区的景点、景观解说内容较为平淡,只对古城墙、城门、丹洲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简单交代,而游客感兴趣的丹洲风物却鲜有提及,没有突出景区的“乡村性”特色。可针对具有丹洲特色的重阳酒、蜂蜜、柚子茶等乡村风物进行详细的解说,再配以趣味性的解说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领略到乡村旅游的价值所在。
构建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模式
丹洲景区现有的解说信息较为单一,在美感度、生动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除交通导引等服务性的解说信息外,景区应对其他旅游解说信息进行分层,从浅层次知识传播型解说到中层次技能传授型解说,再到高层次情感价值型解说。针对不同的解说层次,运用不同的手法,设计相关解说信息。如知识传播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技能传授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情感价值型解说信息的设计要能触动游客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解说媒介的多元化
景区目前的解说媒介以解说牌为主,比较单一。应结合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打造多元化的解说媒介。如解说牌、参与性的解说设施、互动型的解说平台、向导式人员解说等等。调查中有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儿请导游,并且如果只是花钱请人带个路,就没有必要了。说明游客仍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但景区的导游服务与游客之间没有建立便捷的服务通道。作为一个管理完善的景区,应拥有高素质的导游队伍,为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锦上添花。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必须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这样对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
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5项因子评价乡村旅游动机。
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旅游者动机提供了简便的衡量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1。
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二)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1.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2.乡村旅游动机差异性分析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情况平均值。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3.乡村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
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5。
(三)乡村旅游者参与活动意向分析
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因此,凭借旅游活动很难找出旅游者真正的动机。
引言
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是以沈阳、抚顺、本溪、营口、朝阳、丹东等土地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主体,在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后,这些地区皆有着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气候、特点不鲜明的困惑。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是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现有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时间短,很多景区都处在未能形成稳定客流的刚起步阶段的结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做出应对的策略并指出其发展的方向,其功能上的转型突破必须以迎合大众旅游需求为考量,在餐饮、住宿等设施上应抓住乡村本土气息这一氛围。第三部分第五章结合实地调研访问及充分分析调研内容后,对乡村旅游新业态下的辽宁省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方向去定位自己的,面临哪些机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政府的统一筹划。我们的环境分毫不差,但能否抓得住时间,抢占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先机,这将是辽宁省旅游的一大突破。
一、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从数字统计的情况来看,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与其它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相比,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在基础配套设施的搭建,乡村旅游服务机构的引导与监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具体的表现在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并不突出,游客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整体评价满意度并不是很高。这些问题暴露出了辽宁省乡村旅游在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其在今后需要大力扭转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东北作为我国的一个宝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辽宁沈阳现阶段更加注重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往往想要去乡村环境来感受最纯真的自然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城市,必然注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仅是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和保护,更是让游客们去亲自体验回归的快乐,电台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正是对乡村旅游的大力宣传,正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强,服务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但辽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例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是其基本的原动力,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不断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将旅游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政府没有出台有力的政策手段,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导致经营秩序不规范。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市场调查,设施设备不齐全,规模较小,组织较松散;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活动内容单一,特色不突出;经营者和旅游区居民等普遍素质较低管理和经营意识匮乏,又没有专业的管理培训,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的发展经营要求。保护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受季节影响大,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客源上,多以自驾游客为主,客源地存在局限,急需疏通宣传渠道。各地区政府主导定位不明确,各市⒉畈黄耄很难形成整体战略联合。
三、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特色产品,扩大宣传推介,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乡村旅游“规范化工程”。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乡镇、村,即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特色旅游乡镇,旅游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环境,还应该对餐饮、住宿等环境方面加以管理,为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旅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旅游形象打造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指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和实施,例如旅游区内的水电以及道路等,这些都是旅游基地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一般都远离市中心,所以想推广自身的旅游产业,就一定要注重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乡村旅游所在的位置,这种宣传性的工作也是属于基础性的建设,会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保障。
三是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要引导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周末观光、短期度假、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我国旅游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会来参加各种旅游活动。这就让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从国内逐渐的走向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载体与媒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将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与进步。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我国进行旅游,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也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四是积极举办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辽宁省44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构成了“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主题,这些都成为重要的特色乡村旅游节庆资源。要积极支持、引导具有一定条件的节庆活动上升为县、市、省乃至国家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目前据调查营口市冰泉山庄乡村旅游度假点开展乡村旅游节,该节事活动得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五是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 级景区。伴随着乡村旅游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从服务质量层面来进行手段与水平的提升已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摆在了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面前。因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包括旅游从业者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是辽宁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之所在。
六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富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农事产品、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对游客过往的消费旅游记录进行分析,然后,从其基本的需求特点出发来制定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定制。例如,游客在过往的旅游记录中,比较倾向于购买具有原生态蔬菜水果等特点,那么在下一次的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可以推荐其进行乡村体验旅游。这种基于游客旅游心理诉求的旅游产品的私人订制,在很好的满足了游客旅游诉求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游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七是继续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乡村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性,辽宁省有着东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果能够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将会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的乡村环境建设中,人们一定要注重对城镇风貌的设计,避免现代化的时尚内容,很多时候人们去乡村地区游玩,更加注重的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所以结合结合农村林权、宅基地、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改革试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八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方向。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要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使乡村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只有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旅游生态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将“乡土味”、“地方性”、“民族性”视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核心,才会更好的提高市场旅游的生态品质。
四、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主导开发
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决策、协调、立法、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政府主导可以通过引导组织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1.景区主导、社区参与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府扶持与引导下,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且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2.政府主导型。政府作为一个权威部门,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和观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然后选择合适的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这些都可以更好的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策方面都应该给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支持,这样才会让旅游产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公司主导型。即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
(二)乡村主题旅游开发模式
在辽宁省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要从辽宁省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特点出发,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旅游发展模式,来进一步拓宽其在旅游发展层面的新思路与新路径。例如,通过特色的农事旅游项目来吸引外来游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各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餐饮与住宿在整体旅游业中的竞争能力,保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活力,大众的吸引力重点仍然在优美的乡村环境及具有新、奇特点的项目活动中。乡村旅游不能局限定位于旅游市场中的“老年人”,它必须重新点燃活力,形成丰富的乡村“水环境”,而不是一想到乡村旅游,让人浮想于脑海的是大妈们的广场舞,而应是幽雅天鹅湖形象。乡村旅游形象的转型将是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号召力。
(三)城乡互动的开发模式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城乡的互动与联合。一方面,充分体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联动关系,发]乡村在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层面的天然优势,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后需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城市在人才、技术、基础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力。具体来说,辽宁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发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都市生态农业作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产业依托,提高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五、辽宁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机遇
(一)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辽宁地区属于东北的发达城市,其中沈阳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其中还包含着我国皇帝所居住的寝宫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热爱上了辽宁,其中阜新、喀左、辽阳等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不仅如此,人们对于新鲜的旅游事物也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最求原生态生活模式,很多人们开始对乡村旅游产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更多丰富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辽宁交通便捷。辽宁地区是我国交通较为便利的一个城市,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辽宁省与我国各个一线城市之间有着十分便利的高速公路,这将会为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提供更多的方便。不仅如此,辽宁省的一些乡村地区几乎村村都通有柏油马路。并且省内具有非常稠密的铁路干线,方便的交通能够推动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实现高速的发展,也会推动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二)发展机遇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为有效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全省实际,特提出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强化全国性农村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发挥其溢出效应,形成覆盖农业各种业态的旅游示范点体系。
六、结语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selecting rural tourism of business entities, employees, tourists, etc. of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as the survey object, obtained a more comprehensive first-hand data, made multi-angl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and found out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f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which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rural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Lijiang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 丽江市;束河古镇;乡村旅游
Key words: Lijiang;Shuhe Ancient Town;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1-02
1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大研古镇西北4千米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束河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投资5亿元保护束河古镇风貌,建设茶马驿栈大型主题旅游项目,分流了大研古镇的部分游客,整合丽江民居、民俗、宗教、历史等旅游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出融考察、休闲、探险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由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牵头、投资,与村民合作,保留了纳西村民的菜地、果园、农田,由公司统一部署,村民种上规定的粮食作物,形成规模效应。公司定期给村民发放工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即“企业+农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以束河为代表的开发模式,将为丽江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2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及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本次向乡村旅游经营者发放了90份问卷,回收86份,回收率96%,由于有的问卷的数据不全,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问卷率99%,同时对一些典型外地经营者和本地经营者作了重点深入的访谈,比较深入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相关情况。
2.1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情况实证分析笔者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水平、曾有工作经历及风险规避倾向等个人情况以及受访者所在经营实体的性质、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初始投资、融资方式、业务、经营时长、业务开展方式、从业人员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年人为主,学历以初中为主,经济地位不高和工作经历不太丰富。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性别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大多数;年龄方面,中青年人占的比例较大;学历方面,学历较高;家庭收入方面,中等偏上;经济地位较高和工作经历较丰富;风险规避倾向方面,敢闯爱拼型的占的比重较高,中间型和介于保守型与中间型居多。
2.2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实体性质方面,合伙企业居多;经营场所方面,主要是自有财产和花钱购置;设施设备方面,主要是花钱购置;初始投资方面,1万-5万的最多;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银行贷款和自家积蓄;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店;业务类型方面,单一型占的比重较大,组合型占的比重较小;经营时间方面,经营时间较短;业务管理方面,管理水平较低;员工情况方面,人员较少。
2.3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为了全面了解实体的基本情况,笔者从经营者来源、经营模式、农民自主开发意识、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和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文化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2.3.1 从经营者来源来看,外地经营者数量与本地经营者数量相当在束河古镇实体经营者中,本地经营者占52%,外地经营者占48%。在经营者中外地人占的比重较大,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2.3.2 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重要性重视不够为了了解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笔者对41名外地经营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2.4%的外地经营者认为纳西本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7%的外地经营者认为较重要,51.6%的外地经营者认为不重要,只有39%的外地经营者认为重要,说明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缺乏认识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4%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36%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与普通的观光旅游是有区别的。
2.3.4 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6%的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意识强的占25%,意识很强的占9%。
综上所述,外地经营者对深层次纳西本土文化缺乏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和自主开发意识不强。
3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笔者从员工的视觉进行调研分析。本次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发放问卷60份,实际回收59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98%。
3.1 员工文化层次低、少数民族多,主要来自于边远山区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经营者会聘请1-12名员工协助处理实体日常工作,打杂、做饭,为客人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从员工来源问卷调查数据来看,75%的员工来自于丽江市一区四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其余25%来自于云南省其他地州市。在与经营者和员工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是小学毕业,最高学历是高中。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很差,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经营者的影响,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文化知识等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服务意识不强。
3.2 经营者对员工培训教育的意识不强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为游客提供各种面对面地服务,因而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乡村旅游客源和美誉度产生了影响,从上文员工来源和学历层次来看,他们来自边远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在语言表达、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需要经营者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调查表明,45%的经营者为员工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经营者花钱、花时间和花精力培训出一个熟练而优秀的员工,并没有为自己的农家乐创造效益,甚至还没有收回培训成本时,员工就跳槽或被其他经营者“挖走”,经营者普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导致55%的员工没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尽管经营者意识到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他们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致使整个农家乐员工的培训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使员工服务技能得到提高存在观念和现实的障碍。
4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客源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客源情况,笔者对到访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9%。调研内容包括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的学历结构、游客的性别与年龄结构、游客出行的选择、游客的职业结构、游客出行时间的选择、游客的收入结构、游客的出行方式、游客的出游动机、游客游览信息获得的渠道和客源地域分布。调查显示,到束河古镇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具有以下特点:①学历方面:以高学历的游客为主,专科以上的占95.5%。②性别和年龄方面:17-26岁年龄组的性别有较大差异,男性游客人数是女性游客人数的2倍多;在27-40岁年龄组中,女性游客人数明显高于男性游客人数;其他年龄组中,性别差异不大。③出行组织方式方面:主要以个人出行为主,占50%;其次是家庭出游,占40%;单位组织最少,占10%,但消费能力较强。④职业结构方面:主要以教师、学生、文教工作者、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管理者为主,职业稳定者居多。⑤出行时间方面:多数乡村旅游者选择周末出游、十一长假、暑假、春节长假。⑥收入结构方面:中等收入群体占70%,高收入15%。⑦出行方式方面:主要以旅游巴士、集体用车、私家车为主,出租车及租赁车、公交车占的比重较低。⑧出游动机方面:主要以调整身心、吃农家饭、打麻将、参观农业生产、欣赏农村景色为主,鲜果采摘及其他动机占的比重较低。⑨信息渠道方面:亲友介绍占32%、网络占20%;电视占15%;报刊占15%;印刷品10%,其他营销方式还未发挥优势。⑩客源地域分布方面:主要分布于云南其他地州、省外、丽江市区、古城区、国外。
参考文献:
[1]王成.丽江典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0.
[2]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19-25.
[3]史亚军,黄映晖,董清华等.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8.
[4]王秀红.上海、武汉、成都城市近郊农家乐家庭相关目标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4):77-81.
[5]古红梅.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以北京海定区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30-33.
[6]粟维斌,陈尚玲.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5,16(6):36-38.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对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得出了大量的结论,综合起来,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活动”,这一类型强调地域性,即强调旅游是在乡村区域发生的。比如 OECD( Organization for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Arie、Oded 和 Ady 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Opperman 提出乡村旅游就是“旅游者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等。这一类型的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 乡村) 内发生的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学者们对于如何界定“乡村地区”的概念观点并不统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不同,给“乡村”下定义困难重重。其次,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旅游活动不一定都是乡村旅游。Lane指出,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过于简单和片面,并不是所有在乡村发生的旅游都是乡村旅游,城市的旅游景区经常会扩展到乡村,“城市和乡村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二者是一个连续体,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
第二类,将乡村旅游的定义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混同。这类定义大多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活动。比如, “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查、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观光农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很重要。直接将观光农业看成是乡村旅游过于简单和不全面,事实上,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内容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更为宽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可以被看作只是乡村旅游的供给部分,而界定乡村旅游,不仅要关注供给( 尽管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供给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的一方,更要关注需求的一方。
第三类,较为综合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Lane 的定义,他认为“乡村旅游应当界定为: 1. 位于乡村地区; 2. 旅游活动是乡村的; 3. 其规模是乡村的; 4. 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控制; 5. 由于乡村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多样,因而乡村旅游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Lane 的定义较为全面地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描述,但这些描述更多是外在的,或者说从形式和特征上加以界定。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
第四类,将乡村旅游定义为被乡村风情所吸引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强调旅游吸引物是与乡村有关的。比如 Fleischer 和 Pizam 认为,人们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愉悦,这些愉悦来自于乡村环境的吸引。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乡村地域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作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杜江、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风光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此类定义较第一类有所进步,突出了乡村本身特质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些定义中,很难找到农事活动在乡村旅游中的位置。换句话说,定义中忽略了传统农事活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的作用,显得不够全面。
因此在研究如何定义乡村旅游时,应当将旅游者的体验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旅游者需求上。
上述几类概念从不同侧面界定了乡村旅游的含义,都有其局限性。虽然综合的定义对乡村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揭示,但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核心问题仍然缺乏认识。直到有学者提出将乡村性作为界定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概念才逐渐清晰起来,OECD( 1994) 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何景明在评述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之后得出结论,由于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复杂,学术界无法达成一致,但基本上认同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性进行深入阐述。
二、有关乡村性的研究
乡村性应该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居民点规模小; 第二,土地类型以农业、林业等自然用地为主,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小; 第三,具有传统社会文化特征。乡村性包括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两部分。
冯淑华和沙润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性的定性分析之后提出乡村性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地域条件( 乡村旅游发生在非城市区域) 、旅游资源特性( 乡村性物质和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 、社区参与( 社区居民的全过程参与) 、旅游产业本地化( 旅游资源为当地人所有) 以及可持续发展( 古老遗存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五个部分。
从上述对乡村性的描述来看,学术界目前对于乡村性的理解大多是从地域性或者乡村资源本身属性的角度。地域性和乡村资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被社会建构的。显然,这些对乡村性的描述缺失了从乡村旅游者角度对乡村性的认识和感知。
对此,尤海涛等提出了用乡村意象来描述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的印象。他认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图像”,并且, “这种意象一旦形成,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等心理效应,会吸引人们前往乡村进行旅游”.此外,他还提出,乡村意象由乡村性决定,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事实上,从熊凯对乡村意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乡村意象不仅由乡村性决定,更是“人们对乡村环境产生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换句话说,是由“乡村性”和“人”共同决定的。乡村意象可以认为是乡村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同的旅游者,由于其本身各方面的差异,对于乡村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因此,不同的旅游者对于乡村的意象是有差异的。而从前文中人们对于乡村性的理解来看,乡村性应当是客观的,或者是被社会建构的,是无差异的。
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体验在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强调旅游者的主观感受,强调每个旅游者在相同的旅游情境下的体验是有差异的。因此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客观的”乡村性在乡村旅游定义中的重要地位,是值得商榷的。
三、地方感---一个新视角
地方感( sense of place) 的概念由 Relph 于 1976年提出,他认为地方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结合,这种结合以某种美妙的体验为中心。这种体验和意识集中于某些特别的设施。他们是基于体验的现实世界的现象,现实的物体。由此,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似乎都充满了意义,变成了个人和地方特性的重要来源,这种特性带着强大的情绪和心理联系”.他进一步指出,地方感并不是地理学家发明的,而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能力,它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连接个体与这个世界,它是我们对周围环境进行体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尽管 Relph 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其对地方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首先,地方感是基于人与自然间的一种体验为基础的; 其次,地方感是人特有的能力,任何人在某个环境中都会产生地方感。Tuan 是最早关注地方感的学者,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他认为人的主观性是地方感产生的主导因素,在其著作《空间与地方》中他指出,地方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地方固有的特性,可以称为“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可以称为“地方依附”.地方感是人对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地方本身可以被认为有一种精神或者性格,但只有人才有地方感。
地方感是由地方产生,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当人们把情感或者审美意识投向地点或者区位时,就显示出地方感”,人的地方感来自空间的地理特点,也受个人经验和经历的影响,这些经验和经历常常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是无意识的。
他还进一步阐述,人具有建构地方的各种能力。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长了,便会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山水、草木、砖瓦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地方感。这种地方感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具有主体性。Tuan 强调人的感知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人体所有的感官(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都能融入到自然之中,进而获得审美的感知和体验,他把这种复杂的体验称为对于地方的“感受特性”.在感知的差异性方面,他认为,每个人不同的身体、心理、性情等会导致人的感官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地方感也会有差异。
除了描述人具有建构地方的能力,Tuan 也着重提出了环境在提供意象时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并不能决定意象的生成,也不能说环境具有激发地方情感“不可抵抗”的力量,而是环境提供了感官刺激。 “环境可能不是地方感的直接原因,但环境提供感官刺激,作为可感知的图像能引导我们的喜好和目标。”“景观允许甚至鼓励我们去梦想,它固定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它具有我们能看能触摸的成分。”
从上述对 Tuan 的观点描述中不难看出,在 Tuan的理论中,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地方感就是人对于地方特性的感受,而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起到的仅仅是感官刺激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此,个体之间本身的差异和关注点、背景的差异,导致的地方感差异是永恒的。而在地方感理论领域最有影响的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形成中,现象学是其研究的基本方法。人的体验是其研究的核心。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因此,从地方感这一全新的视角定义乡村旅游,是恰当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从地域、农事乃至乡村性这样客观的角度去定义乡村旅游是不恰当的,旅游是一种人的体验,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地方感理论刚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将乡村旅游从地方感的角度去定义,是更为贴切和全面的。
参考文献:
[1]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 Rural tourism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 5) : 451 - 459.
[2]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 1) : 86 - 102.
[3]BRAMWELL B,LA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school on rural development,28 June 9 July 1993[C]. Bris-tol: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4]FLEISCHER A,PIZAM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 6) : 367 - 372.
[5]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2006( 3) : 12 -19.
[6]杜江,向萍。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旅游学刊,1999( 1) : 15 -18.
[7]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0( 2) : 119 -124.
[8]BRAMWELL B,LANE B. Editoria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 3 /4) : 179 - 181.
[9]谢彦君。 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 : 5 -9.
[10]何景明。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2003( 1) : 76 -80.
[11]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5) : 125 -128.
[12]尤海涛,马波,陈磊。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 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9) : 158 -162.
[13]冯淑华,沙润。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 地理研究,2007( 3) : 616 -624.
近年来,信阳市利用乡村美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风情、深厚的家乡情怀、健康的食材等因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美丽乡村成为山水信阳的一张名片,为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更添助力。据统计,目前全市2800多个行政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的人口约5万余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信阳市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发展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但是信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反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应加快由“农家乐”等自主经济形式向“旅游度假村”等统一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中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河流众多,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等多种地形。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信阳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信阳毛尖、皮影、南湾鱼、华英鸭等特产知名度较高,为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信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信阳市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有56个,农家乐片区达10个。其中,新县和商城县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负忧睡仙桥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并成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有11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进入了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22个村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委、单位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信阳市共有125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信阳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因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政府大力支持和民众积极参与,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购物游、以采摘为主的亲子体验游、以农家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以温泉为主的疗养游、以青山绿水为主的洗肺游、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游、以品尝信阳土特产的养生美食旅游等旅游形式。但在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旅游生态化转型指的是为适应当今环保要求,旅游业在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要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需求,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
(一)生态化是信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利用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人文与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性是其根本特性。生态化发展信阳乡村旅游,不仅突显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感受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环保功能和教育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参与者的环保意识。生态化转型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合理利用资源,f调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为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但现阶段信阳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带动力,忽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害,这些“反生态”问题恰恰是在破坏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束缚了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化转型是信阳乡村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实需要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助力。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使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向低碳型优化和升级,促进乡村聚集经济的形成,加速实现由乡到城转变。信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托乡村自然、人文等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打开新的路径。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信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生态化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管理方面不够完善。一方面,执法和监管部门缺少处罚和惩戒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的依据,导致其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生态评价体系不足,使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缺少评价依据,易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瞒报谎报当地生态水平,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
(二)环保和生态服务意识不足
旅游经营者与参与者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服务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转型的重要保障。但因为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环保意识薄弱,他们肆意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信阳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然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态搞旅游,任意砍伐树木、随便搭建棚屋、排放污水、捕捉野生动物;大量游客借助各类机动交通工具涌入农村,造成废气排放量增加,污染空气,产生噪音;有的游客只顾自己休闲娱乐,在农村乱摘乱踩乱扔,破坏乡村优美环境。其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品低,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培训。他们大多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生活自由散漫,意识不到生态服务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不制止游客的乱摘乱踩行为甚至还会鼓励参与,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服务设施缺少文化认同
l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最根本特征。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所以保留的旅游资源的乡村性多寡,决定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也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大小。信阳的乡村要发展旅游,吸引接纳更多的城市游客,必然要修建建筑,摆设摊点,开辟索道等等,但在开发中一味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也使乡村性渐渐缺失。例如,有的农家改造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在修房时偏向西方风格,模仿城市建筑形象,使乡村气息被弱化甚至同化。有的乡村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习俗被 “商品化”、“舞台化”,使乡村文化被扭曲,失去了乡村旅游特有内涵及价值。
(四)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生态型旅游产品
当前信阳多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创意,游客参与体验性不强,有明显特色的生态性旅游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农户在经营思路上主要强调实用性、经济性,经营模式雷同,娱乐项目相似。旅游活动主要围绕“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等项目展开,旅游体验仅局限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没有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其对游客生态意识的培养作用。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为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市政府可结合信阳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开发和经营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立即叫停。可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旅游企业,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罚款甚至停业处理。
(二)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依据,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培训
信阳市政府为了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工作,进一步提高乡土旅游人才素质、能力,已经多次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缺乏相关生态意识、生态化服务的内容。此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首先,在教育和培训中注入生态服务理念。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乡村旅游能否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只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其次,将旅游服务与生态服务结合起来。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与服务相结合,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到质朴原生的乡村景观,还能接受生态教育和文化熏陶,提升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层次,真正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文化性内涵。
(三)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型服务设施
坚持和谐观念,遵守低碳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完成乡村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最新要求。信阳乡村旅游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应该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生态科技,供应低碳环保商品,不断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旅游区建筑材料和设施尽可能实现多次利用,发电可采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环保资源、挖建蓄水池盛接雨水循环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节约水电;开通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率;多设立环保标语提示牌等。
(四)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打造生态化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深度发掘乡村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设计和开发一批文明、健康、自然、质朴生态化旅游产品,帮助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形象。在产品形式上,加强乡村自然景观、风土人文资源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的结合,寻找多种表现形式;在保持乡村本土环境和生活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利用乡村土特产增加增加购物项目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经历,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五、结语
[关键词]国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 陂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型产业,借助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统一,乡村旅游对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是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国家,现在乡村旅游在美国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发展的已具规模。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以及市场成长阶段等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引起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一)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起源较早,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吸引游客,以此带动了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例如“农家长租房”、“欢迎来农庄”等,并为当地居民修葺和维护民居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法国政府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性,加强对古老村舍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原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围绕本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再者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之间巧妙的配合更是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定的标准制度和行业规范内自行制定质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规范,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指导,是农民与政府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最后法国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常常多种营销并用,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仅向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寻求帮助,还会与竞争对手相互联合,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的规模和影响力。
(二)西班牙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西班牙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90年代以后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乡村旅游收入高于其海滨旅游的收入,占据了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上力求做到每个地方政府都拥有本地区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组织管理上,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为政府、村民之间搭桥引线,西班牙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产业都加入了旅游协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以提高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有一个亮点――将乡村旅游纳入国家旅游业统筹考虑。最为代表的属1992年推出的“激活和优先计划”以及2000年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高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多元化,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到旅游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十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提升了产业素质。
(三)美国乡村旅游
美国乡村旅游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式较为多样化,利用森林、渔村、牧场、农业等资源开展观光或者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从一小块公共游憩地到大肆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过渡,所以吸取教训后的美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以及本土的风俗文化等为宗旨,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美国乡村旅游强调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客源主要针对国内居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征收税款等在宏观上给予支持和调控。尤其各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通过税收提供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服务机构为当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旅游营销。另外,美国鼓励各州政府简化申报程序,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或村庄在手续上给予一定的简化并在一定政策范围内适当降低申请门槛。再者,美国乡村旅游善于借助节庆、事件、项目等营造氛围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节会、展会,极大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游客,拉动游客消费。
(四)日本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日本一般被称作绿色旅游,是在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渔村、山村或是农庄等地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战后日本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面临衰落,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与激情,日本政府全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绿色旅游是在日本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的即。在规划开局上,倾向自然地、乡村意向,采取得当的措施去激发乡村居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使绿色旅游产业与开发政策、农业政策、城镇居民的旅游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辨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政策。另外,日本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交流的对等与互动,不可将其分开进行对待和研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绿色旅游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城乡之间交流的障碍。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主导,促进资金到位
在上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中可总结出其共通点,就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首先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都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不仅从宏观层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营销,还应帮助村民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排水等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利用村民原有的道路、果园、院落、林地、鱼塘等盘活资产,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旅游资源评价,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
要想使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事先做好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及科学规划工作。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想从源头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适时调整策略,秉着其规划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深入调查其乡村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整体,抓住主题与重点,重视对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分步骤有节奏的按照规划实施,规划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缓急、远近、轻重,梯度推进。
(三)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健全,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前提下,应结合我国当下实际发展情况,稳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行为规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合理组建行业协会,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游客切身权益。认真归纳整理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围绕乡村旅游规划、游憩地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营主体上岗规范、质量安全投诉等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建乡村旅游规模化、独特化
国外乡村旅游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在政府、协会及农户的努力下使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而我国目前由于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综合考查整合乡村资源,健全产业经济结构,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独特化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体验。
(五)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存在私心或争抢即得利益等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也应该让政府牵头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工作的组织及协会,帮扶当地村民,有效指导村民科学合理的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梳理清楚社区、政府、协会、村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及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入认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农民带来收益,增加就业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中去,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六)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欧美国家对产品的营销非常重视,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更好的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我国应该根据各地地区差异性推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创办节日营销、民俗营销、假日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将本地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加强同质或异质旅游产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宣传共谋发展取代恶性竞争。
【关键词】乡村旅游;管理问题;策略浅析
一、我国乡村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我国乡村旅游初期模式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农家乐”,其经营主体一般为农户,这种“各自为战”的经营方式导致乡村旅游难以管理。二是政府参与投资的景区政企不分,没有真正的融入市场,个别单位管理涣散,吃“大锅饭”现象严重,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和竞争意识。三是乡村旅游管理缺乏全面型。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而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行业众多。而各个行业又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加之旅游管理部门和各个行业的管理部门在原则上是平级单位,这就导致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严重下降。四是管理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乡村旅游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法律还不够健全,一些政策法规的制定跟不上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重滞后。总之,旅游管理部门基于上述因素,管理范围大,执法权利小,管理手段单一,其管理能力和力度极其有限,导致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我国乡村旅游在地域、主体等方面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权利分散,管理矛盾突出,各个方面在利益方面你争我夺,毫不相让,一旦出现问题就推诿扯皮,相互推托,没有紧密的合作与配合,没有“唇亡齿寒”的危机意识。
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和缺失,早上生态和环境的肆意开发和破坏。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肆意破坏生态环境,这样会减少旅游地生命周期,损害当地旅游长期效益;如果生态造成破坏,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因素。一些生态环境还具有不可恢复性,这就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要从管理上先下功夫。因此,我国乡村旅游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策略
现阶段,我国要想发展好乡村旅游行业,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统筹管理规划,可以宏观调控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整合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尽量避开抑制其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关政府部门还应在完善有关的制度规定同时,依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管理者、服务者的经营服务进行系统的管理。第一,环境保护方面。政府要在制度上严格管理,在行动上正面引导。使各个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绿色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引导其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乡村旅游道路。第二,经济效益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以乡村旅游的大市场为需求导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部署,加强乡村旅游区的特色建设,创新思想,树立新颖的市场观念,通过资源特色吸引经济效益。第三,协调方面。外来资金的投资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而使当地村民成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和参与者。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协调好开发企业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最终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另外,可以给当地村民一些优惠的就业政策,从而产生经济利益之外的更大的社会效益。第四,就是在基层组织方面。政府也要与村干部做好沟通和配合,使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老百姓支持乡村旅游,并做好组织宣传,促使全村人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互助、互利。第五,是在乡村旅游的制度方面。由于乡村旅游才刚刚起步,尚在摸索中前进的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制定一套权威性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要包含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体现其整体性,又要展示出其细致性。有必要时,可以成立一个乡村旅游的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协调工作。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者可以直接通过管理委员会了解到政府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手信息,管理委员会可负责帮助乡村旅游企业与其它政府部门做协调沟通,又可对乡村旅游区进行规划管理。这样不仅节约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繁琐程序,又能够对乡村旅游做出整体的专门的组织安排。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旅游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还是充满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我们应首先从规范乡村旅游管理上入手,使我国乡村旅游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