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0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发展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工作目标
重点对全县农户的信息化产品运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的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拓宽农村信息获取渠道,改善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
计划于5月24日—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农村信息化程度摸底调查,在年摸底调查基础上,再由各乡(镇)安排村委会主任、村小组长协助移动分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把新增及遗漏等用户认真填写在摸底调查表上并反馈移动分公司指定机构。
(二)信息普及阶段
计划于6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信息富民产品普及工作。信息富民产品普及过程中,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移动惠农网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此阶段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全力协助移动公司开展相应信息化产品提供、培训、普及工作。
(三)授牌奖励阶段
计划于10月份起对全县范围信息化产品普及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关村委会或乡(镇)进行评选、授牌和奖励。授牌及奖励时举行授牌或奖励仪式,根据时间安排分批、分次举行,奖励费用由移动分公司负责。
三、年“深化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奖励措施
在实施移动信息富民村建设项目中,移动分公司对获得“移动信息富民村”称号和客户维系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
评选组织:首先以移动分公司为单位,对所辖行政村、乡(镇)进行初评,汇总符合达标条件的行政村、乡(镇)上报州(市)分公司,州(市)分公司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移动信息富民村”相关奖项和“移动信息化乡(镇)”相关奖项。
评选内容如下:
(一)行政村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
2.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
3.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
(二)乡(镇)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化乡(镇)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进步奖
(三)个人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先进工作者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先进工作者
评选标准
行政村评选办法
评选前提。行政村必须完成90%的行政村人员明细摸底资料完整度、60%的行政村通信客户摸底资料完整度、80%的移动惠农网渗透率、90%的在网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方可参与“移动信息富民村”、“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三个项目的评选。
奖励标准
行政村奖励标准
1.“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奖励标准。每年对“移动信息富民村”进行量定,若达到“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评选标准则进行授牌和发放奖金,奖金发放到村委会,奖励标准为在“移动信息富民村”奖励标准的基础上相应增加1000元。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环节。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要顺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一定离不开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作为曾经促进经济发展的资金提供者,农业银行今天所面对的农村已不是那个旧农村,而是已在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农村,因而农业银行对农村发展支持的力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有效破解“三农”问题,事关能否顺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这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二、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分析
作为曾经深深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国家正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来说,存在违约风险大、业务枯萎的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在各种时间节点上,对所有农户的资金需求情况灵活调剂资金,满足借贷者的申请,它是内生于农村金融需求,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核准的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农业银行的运作脱离不开行政体制束缚,加之它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化的管理方式让它很难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不得不作出撤离农村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撤并农村落后地区的经营业务。综合来看,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所设计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金融产品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但作为市场产品,在供需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出售产品前必然要开展需求分析,否则容易造成供求不平衡。虽然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盘踞多年,但是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却紧密围绕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脱节,无法有效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与农村市场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资金使用量都非常小,来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大部分都为小额信贷申请。由于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农信社一般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资金供应,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二,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也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农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也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这就容易耽误农业生产时间。加之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畏惧复杂的信贷申请流程,转而求助民间金融借贷。由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想借款又借不到的尴尬情况,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二)人员聘用上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各领域都加快了人才战略的实施工作。各行业公司热衷于追逐高学历人才,一时间人才抢夺战烽烟四起。农信社作为正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个体,在人才招聘上也有过之而不及,但是高学历人才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长期生长在城市,对农村金融工作知之甚少,比如高学历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尽快掌握信贷流程和业务,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有效识别农业信贷申请者的信息真伪。同时,高学历人才要求高薪水,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苦果,严重影响企业综合效益。
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公共财政在农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大的实际,成功上市的农业银行,在市场商业化经营思维下,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农业银行这样一家大型国有商行,要有效解决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市场商业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出面,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农业银行顺利剥离了不良资产,并于2008年完成股改上市。对如何确定上市后的农行市场发展方向,吸引长期合作者顺利上市,还要依靠日后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及人事任用的误区调整
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农村和城市都面临发展失衡的困惑。经济非平衡发展必然带来不尽相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生产性借贷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而在中西部省份,生活性借贷则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农业银行必须要对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才能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商业运作”的市场目标,最终赢得发展机会。要想更贴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农业银行在人事制度上,尤其是农村信贷工作岗位,要彻底改变唯高学历是从的落后观念。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型国有商行,农业银行必须将业务重心放在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农村地区,如果依然采用高学历的人才发展战略,而由于高学历人才对农村信贷工作的诸多缺点,必然会严重阻碍农村金融信贷业务市场的推进速度,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1.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1.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1.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约占50%)、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2.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2.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2.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2.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措施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一、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把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不滑坡。一要从农业内部挖潜促进增收。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很大的空间和潜力。要科学组织、统筹安排今年农业生产,在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品质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农产品物流配送运销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效益。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参与市场竞争,带动农民增收。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促增收。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各县(市、区)都要专门安排资金用于扶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政策性投入和补贴、依靠政府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三要稳定农产品和农资价格促增收。今年,自治区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我们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要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想方设法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让农民在稳定价格中得到实惠。四要加大劳务输出促增收。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尽管当前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但我们思想上不能放松,工作要更加有力,措施要更加扎实。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适应市场变化、诚信守法,靠劳动致富的务工意识,要培育规范劳务组织,创造劳务品牌,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和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对接,巩固在外务工基地,开辟农民外出就业空间。落实全民创业有关政策,引导具有一定技能、积累一定资金的农民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力争输出劳务2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 o. 6亿元。
二、全力推进农业“十大基地”提质增效
以建设“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山区节水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为目标, 加快推进“十大基地”建设,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要扩大优质粮食生产。抢抓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政策机遇,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山区水浇地、引黄灌区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方法,提高农业精耕细作水平,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确保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亿公斤以上。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发展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奶牛、滩羊和肉牛养殖业,抓好孙家滩、牛首山北麓畜牧养殖带建设,新建扩建各类养殖园区20个,在奶产业上重点要在发展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上作文章,要通过“出户入园”、建立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提高科技饲养水平、建立健全奶牛疫病防控、保险、鲜奶价格形成机制等,确保奶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养殖效益。要按照高起点、标准化的要求,以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牛场为重点,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国家扶持、企业和农户投资等多种形式,着力建设一批适应我市奶牛发展要求的技术含量高的奶牛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和奶牛场。乳制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产业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要通过实施奶牛出户入园工程,改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保障奶农收益。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对优质奶源的需求,有效化解牛奶不安全的问题。要在奶牛出户入园上多动脑筋,多做工作,多下力气,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国内奶牛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奶源相对集中、优质原料奶运送便捷、龙头企业和奶农利益共享的奶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奶牛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转变。盐池、同心、红寺堡要重点发展肉牛和滩羊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大青铜峡生猪养殖规模,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养殖水平。力争年底在现有9.7万头的基础上新增6万头,奶牛“出户入园上台率”达到 70%以上;肉牛出栏30万头,较上年增加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110万头。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在设施农业上。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在扩大内涵上下功夫,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扩规模,大力发展设施畜禽生产养殖,加快特色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步伐,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突出优化区域布局和主打产品;突出设施农业的物质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和效益。引黄灌区的设施农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发展,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园艺等方面扩展,走精品、高端、高效的路子。要切实抓好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产品包装和创立品牌,在扩大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外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狠抓落实,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调节指导产业发展,做好设施蔬菜种植的茬口安排和品种搭配,争取把我市设施农业的边际效益做到最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巩固提高利通区金积、青铜峡叶升、盐池城西滩、红寺堡大河等7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20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 全市20__年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高酸苹果3万亩、红枣10万亩、酿 酒葡萄5万亩、人工甘草20万亩。三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
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工程”,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娃哈哈恒枫乳业、塞外香、荣宝园、天予枣业、科冕酒业等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带动能力。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订单农业面积。通过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转化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支农项目和资金,提升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30个,初步建立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要加快农村市场 和物流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信息支撑”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方向,加快“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三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农产品物流公司、青铜峡仔猪市场、同心果菜市场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产地市场建设进程,建成孙家滩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市区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至少组建一个农产品物流公司,培育交易额亿元以上专业市场10 家, 5亿元以上市场5家。积极发展农资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建设__市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国内先进冷藏设备,建成日储购1000吨果菜的预冷库20__平方米,半封闭交易大厅1500平方米,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更宽渠道,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抓好260家农家店的管理配送工作,发展各类连锁店20家以上,实现乡镇有超市、村有放心店,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五要切实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把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年内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个,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杜绝重大疫情疫病发生,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和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希望 也在科技。一要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围绕建设“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广泛开展科技与推广活动。深入实施科技派员创业行动和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农业科技人员进村驻点开展科技承包制度,全市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000名。着力培育市区10万头绿色奶源生产基地、青铜峡、利通区水稻有机栽培科技示范基地等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完善提高青铜峡、利通区万亩设施农业等17个示范园区的建设档次和规模。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平台,建立奶牛、设施农业、酿酒葡萄、甘草、马铃薯5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广奶牛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绿色有机栽培等20项实用技术。二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 等,完善各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建立种养加示范基地45个和高科技样板区20个。三要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大力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解决网络服务运行经费和信息员工资问题,充分运用好"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110等信息平台的功能,发挥好基层服务站的作用,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园到户。开展面向"三农"的综合性、专业化、特色化信息服务。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站,及时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建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信息资源收集和制度,实现生产、技术、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农村消费信贷主要分为经营性消费信贷和生活性消费信贷,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村消费信贷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消费贷款的领域过于狭窄。调查发现,愿意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占多数,对高收入的家庭来说用不着去贷款,对多数人来说愿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却不愿意贷款购买大件消费品,很多收入不高的家庭为了子女的学业,省吃俭用,积攒资金。即使要申请纯生活消费贷款,如购买家电、看病就医等,一般也会被拒绝。所以现阶段农村消费信贷领域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消费信贷。近年来,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农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顺应这一趋势,围绕国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导向,积极地开展了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重视程度,还是信贷产品的创新、信贷服务的适应性等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农村消费信贷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消费信贷总量不足。近几年来,随着更多地关注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落实到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农村地区的消费基础条件和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仍然滞后,影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进而影响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增长。农村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较小,且呈递减趋势。
2.农村消费信贷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手续烦琐。首先,农村消费贷款对象狭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品种比较单一,针对农村特点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信贷业务几乎没有,消费者没有自行选择产品的余地,只有被动地接受,消费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和其他生产性消费贷款上,而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贷款业务开展不足。其次,农村消费贷款方式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银行信用卡消费所占比例较低。再次,农村消费信贷手续烦琐,利率较高,相关费用较多。
二、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
1.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消费观念落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中国人崇尚的治家之道,“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已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或不习惯借钱消费,对于“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方式很难接受,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业务宣传不力,导致农民对消费信贷知之甚少。此外,当前农村居民主动消费意识不强,除家庭经营必需的费用支出、各种硬性税费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外,其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因此,转变消费观念,加强消费信贷业务的宣传十分迫切。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偏远和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更为落后。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乡镇(尤其在山区)不通公路,缺水缺电,有的即使通电通水,但电价较高,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如同买个“电老虎”,供电质量差,致使农民买得起电器付不起电费。从而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使潜在需求无法成为现实购买力。
3.相关法律制度严重滞后。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工作的严重滞后,迄今为止,我国在运用农村消费信贷等金融工具,开拓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法律和制度障碍。目前法律、法规规定,农民的宅基地不能进行抵押,农民的其他财产多数也难以用于抵押,因此,实际上农民基本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另外,贷款担保机构在农村也属鲜见,所有的潜在风险几乎都由金融机构全部承担。这种法律法规的滞后造成了农民想贷贷不到,金融机构又因为风险过于集中而不愿意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大展身手的两难局面。
4.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消费信贷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真正意义上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因此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但贫困地区靠天吃饭,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且由于粮食作物价格不稳定,粮食生产成本一涨再涨,增产不增收,许多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信心不足,因而不愿意寅吃卯粮,情愿过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安稳生活,也不愿举债消费,使信贷消费在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5.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缺陷。金融机构由于对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巨大潜力缺乏前瞻性认识,认为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周期长、利率低、见效慢。办理消费信贷时的程序与手续复杂,效率低下,附加条款林立,不合理的收费种类众多。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的金融产品品种少,信贷供应分散,对农民来讲选择面小,适用性不强,不能有效开发和满足现有农民消费信贷需求,消费信贷对农民来说只能是“可想不可及”的事情。一个对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有利的金融外部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
6.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农民不敢超前消费。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开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而自身养老、治病、子女就业和求学支出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农民存在明显的后顾之忧。受“积谷防饥”、“存钱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将即期的消费能力转为远期的消费意愿,不敢超前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
1.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消费教育。根据农民的现实状况,政府要引导农民破除陈旧的观念,进行现代消费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接受了现代消费理念,农民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也才能适应现代生活。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首先应致力于农村的“本土现代化”,加快以农村道路、电网、电视接受信号、农村沼气、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系统的作用,城市企业可以和供销社联手经营,成为联系企业与农民的桥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入农村市场,举办农村超市等,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村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3.尽快建立与消费信贷业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风险防范制度和担保制度。国家应根据消费信贷的特点和目前消费信贷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消费信贷各方的操作行为,防止消费信贷出现风险。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消费信贷担保基金,广泛实行农户联保制度,解决消费贷款担保难问题。
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合理消费的预期。农民只有收入增加才有信心和实力涉足消费信贷。一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同时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进一步清理整顿农村各种不合理的摊派、提留和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免遭损害;四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民增收。
5.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应关注多个“不同”,对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消费需求等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具有农村特色的消费信贷产品。就现阶段的情况,金融机构可适时推出一些可能对农民生活有需求同时也便于农民理解接受的消费信贷产品,在教育及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上多做文章,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促进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一、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使农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一、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二、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
(二)农村经济建设投资高,收益低,缺少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一、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国,农业是一种经济利益很低的产业。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二、近几年来,虽然支农资金逐年增长,但是与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的服务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过小。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健全、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子女文化教育极不重视,造成了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二、农民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欠缺。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强化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克服农业投入的随意性,规定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最低比例,才能在二、三产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相应增加农业的投入。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加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其次,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最后,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首先,发展优质农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紧盯市场,改良作物品种。其次,发展“订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广大农民要紧紧抓住利益这一纽带,围绕优质优价,引导农民、粮食部门和粮食加工企业有机结合,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升级。最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内部,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其问题存在的根源却依然没有得到根除,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如教育质量、就业形势等,使得农民对于教育的“风险投资”有所保留。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一)农村学校辍学率普遍较高
在山西省壶关县的几个农村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都普遍存在学生辍学的现象。大部分孩子小学基本上勉强能毕业,但升入初中后,便不同程度地存在辍学现象,等到升高中时就已经没几个学生了。而辍学的这部分孩子大都待在家里,帮家里做点农活,或者干脆闲逛,没有正经事可做,等过几年再出去打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人们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而新“读书无用论”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不争事实。
(二)农村大多数人不重视教育
首先,由于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认为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和自己家里无缘,认为读书无望,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还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其次,农村存在严重摆阔炫富现象,一部分人腰包鼓了,但是脑袋却空了,认为金钱万能,蔑视读书人,对于教育漠不关心。农村的风气受到严重破坏,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导致社会文化氛围缺失,人们只顾眼前物质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
二、新“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
(一)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升学率低
农村学校由于升学率低,使得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受挫,学生厌学情绪上升,由此导致大量学生辍学。升学率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教师。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因此很难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和优秀教师,甚至就连留住人才也是个问题,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农村很多小学的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较差,条件落后。虽然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一幢教学楼和一个大院子;在软件方面,学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管理方法也不科学,学校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素质教育开展成效不大,所有这些原因进一步拉大了农村教育质量和城市教育质量的距离,升学率远不及城市学校。第三,新课改主要是针对城市学生,在农村可行性较低。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学生的,在农村难以开展。新课改无论是在教学方法和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城市化”“、贵族化”的倾向,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
首先,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导致高学历者失业。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信任度开始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破了很多地区学生的象牙塔之梦,很多学生放弃学业开始打工挣钱。其次,相比起城市籍大学生,农村子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关系、人脉资源方面劣势明显,加剧就业严峻形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激励广大学子不懈努力奋斗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已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与歧视现象显而易见。此外,农村一些人依靠外出打工也奔了小康,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民工的高,成为引发新“读书无用论”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学费
“门槛”过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在校生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八百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五千元左右。而1995年至今十余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2004年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是2936元,依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子女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总支出的主要方面。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现象重现。很多学生、家庭面对无奈的现实只好选择放弃。考得起读不起成为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又一原因。
三、扭转新“读书无用论”局面的对策
(一)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
1.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农村教育前进的主导因素,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才能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农村条件落后,相比起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人们更是宁要城市一块砖,不要农村一间房。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创造条件挽留优秀教育人才,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提高教师待遇是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关键的一环。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实际所需,他们才能无所担忧地一心教学,这是最起码的保障因素。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信息较闭塞,培训和学习能加强教师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对现代信息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此外,开展城市优秀教师下乡送课活动对于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也有一定的作用。
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
一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还要监督这些经费的落实情况,保证经费到位,设置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确保教育资金作用的发挥;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扩大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要不断探索,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的教育体制。农村学校教师应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合理规划农村教育培养体系
新课改应该针对农村的现实条件,制定一套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方案。我们必须根据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旨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培养目标和贴近农村生活的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用性,适当加入乡土教材和适应农村发展的生计教材。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新“读书无用论”观点的产生和就业难有直接关系,因此,解决就业难问题,改善就业环境迫在眉睫。第一,鼓励自主创业。各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理念的培养,提升其创业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从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国家实际需要人才入手来安排课程,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的质量;国家和各地政府要予以自主创业大学生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帮助,加大对自主创业学生的扶持力度,营造自主创业的环境。第二,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合理分配流动。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分配极其不合理,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整,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并尽力使这一行为自发化,解决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的局面。第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使广大农村普通学生变成高技术人员,而这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在我国市场上存在很大缺口,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改善农村子弟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局面,可以说是致富的一条捷径。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教育的质量,多借鉴一些成功职业学校的办学经验,培养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人才。教育的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面前存在的一点曲折和困难就否定读书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是难免的,农村教育的落后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等都只会是暂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切实消除新“读书无用论”思想,重新建立起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
1.农村公立幼儿园数量少,私立幼儿园多
许多农村地区在缺乏公办幼儿园的情况下,许多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和私人在农村开设的幼儿园,但与公立幼儿园相比,这些私营幼儿园的规模明显也小很多,他们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幼儿园的软硬件设施也相对简陋,而且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幼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明显不高。
2.农村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较多
第一,校车问题。大多数农村私立的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很难按照政府采购校车的标准进行配备校车,这就出现了将破旧的车辆通过改装,涂上和国家标准相同的颜色和标识现象,应付检查,蒙混过关。另外,在农村还存在着校车司机达不到校车驾驶资质就进行校车驾驶,由于农村的车辆检查相对较松,司机缺乏安全驾驶意识,所以经常会出现校车超速驾驶、校车超载等现象。第二,饮食安全。现在无论是农村幼儿园还是城市幼儿园都负责幼儿的一日三餐,但是在农村的私营幼儿园中,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在不顾及幼儿园的食品安全情况、食堂卫生状况、幼儿食谱搭配是否合理等,也不会像公立幼儿园那样配备相应的专职幼儿营养师。第三,保育安全。在农村的私营幼儿园当中,大多都是用闲置学校和自家房屋改建而成的幼儿园,在软硬件设施配置上远不如公立幼儿园,例如班级桌椅,儿童游乐的场所和设备以及教学器材等等。民办幼儿园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就会简化办学条件,所购买的设施和设备也都相对价廉劣质。
二、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严重
学前教育是奠定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可以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学前教育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甚至造成一定的伤害。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在大多的农村幼儿教育当中是非常普遍的。
三、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中的政府责任
首先,我国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法,在政策上加速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在资金上多倾斜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应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农村学前教育的力度,使公立幼儿园占农村幼儿园的主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增进农村幼儿园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缩短与城市公立幼儿园的差距。然后,鉴于民办幼儿园在目前农村幼儿园占主体地位,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农村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幼儿园的相应评价机制,引导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改善农村幼师的工作条件,增加农村幼师的工资水平,让农村教师安心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
2.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自觉性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要想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更应该具备一个稳定的、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农村幼儿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水平学习与实践反思活动,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尊重和热爱自己这份幼师教育职业,对待孩子要有爱心、有耐心。另外,政府要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投入,让她们有信心更愿意去做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家园共建,提高农村家长素质
因为幼儿年龄很低,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完全发育好,所以,建立家庭和幼儿园互联的共同机制,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时候幼儿园就可以协助家长来提高自身素质,例如,经常组织家长向他们宣传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提升家长对幼儿教育影响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念,家长这种观念的改变会逐步影响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转变,幼儿教育多采取游戏的方式,这样就减少了孩子从小对于学习的心理压力。通过建立家园共建机制,父母与孩子经常进行交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教育背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