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02: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采购管理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采购;企业管理;对策建议
物资、工程和服务采购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管理与监督,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但在实务操作中,采购业务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问题普遍存在,既降低采购效率,增加采购成本,还可能引发法律和廉政风险,需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采购活动,是指企业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物资、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委托、雇用、租赁等方式。一般而言,采购活动是企业内控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求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做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制订相关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操作标准、规程及模版,成立采购管理活动领导决策及执行机构,完善组织架构,固化工作机制,指导督促企业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原则,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采购活动,约束规范采购过程。同时将采购管理活动以公招率等形式纳入内控或绩效考核的范围。从采购活动开展情况看,企业一般会设立由综合管理、财务、监察、法规等部门组成的采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采购管理的具体业务。采购方式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模式,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5种方式,其中,公开招标以其透明、公正、安全等特征,在企业采购活动中广泛运用,已成为采购的主要方式。以某企业2015年采购计划落实情况为例,剔除未执行项目、集中采购等特殊项目后,公开招标项目已占总采购量的84%。总体而言,目前企业采购管理的规范意识已普遍增强,制度体系已逐步建立,规范执行已成为常态,采购项目从计划提报、审核、分解、变更到采购方式的选取,再到采购运行过程组织及签约履约,大体能够对照制度有序实施、留存记录、可查可溯,但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二、采购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招未招
即将本企业规定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如某企业2015年非公开招标项目共771个,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量16.43%,主要系服务类采购项目,其中5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10-50万元的项目134个,10万元(含)以下的项目609个,占总数79%。(详见图1)抽查发现,部分项目的立项依据与企业采购制度规定不符,未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编造理由或借口来逃避公开招标。有的项目以“来不及招标”为由未实施公开招标,有的项目以“涉及商业机密、服务延续性”等理由采用非公招方式,有的项目在限定地域、品牌后,人为造成“唯一性”而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2、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未公开招标。部分单位在面临安置分流人员、长期用工稳定、照顾原三产等历史遗留问题时,有针对性地选用单一来源方式。3、异常公招流标后转入。一些单位通过限定区域、品牌等方式人为“安排”公招流标,而采用为非公招采购。通过这种方式,使非公招项目理由更充分,操作“更加规范”。4、受市场环境或其他外界因素限制。如网络运营商、书籍采购、广电、纸媒等,虽有多家供应商可供选择,但受地区市场所限及居民消费习惯影响,采购单位的选择余地实际并不大,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有些项目因地方保护、协作单位要求等因素而未实行公开招标。
(二)虚假招标
即采购活动未严格按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公开招标要求及程序执行。实际采购过程中,有的利用信息盲区,设置倾向性条款、调整评分规则、操控或影响评标过程等,选择预设供应商;有的则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的定点供应商“中转”开票,提高公招率。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将非公开招标项目包装成公开招标项目。对涉及到垄断市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项目时,部分单位选择承受违规追责风险采取非公开招标方式,而部分单位则选择为预设供应商“包装”公开招标流程,实现形式上的公开招标。2、将直接采购包装成公开招标项目。一些单位在常规项目采购中,或纯粹为提高公招率,或为掩盖实质上的直接采购行为,而包装公招流程。3、利用公开招标供应商“中转”开票。由于中标供应商难以满足采购项目的需求,将业务转由第三方执行,费用发票仍由中标单位开具。4、将不属于采购的费用报销支出“包装”公开招标流程。在采购实务中,采购和报销之间存在模糊地带,如110报警服务年费、防雷检测费、白蚁防治费、特种设备安全监测费等项目,无须通过采购过程即可直接列支,但有的单位为规避道德风险,或为实现采购流程“全覆盖”,进而将上述项目也包装成公开招标流程。
(三)编造采购文档
除为虚假招标编造文档材料外,部分单一来源采购的真实性并无疑异,但由于谈判和采购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导致部分文档不符合制度要求。如公安、电力、医院等供应商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往往提供格式化合同,不响应和配合采购单位的谈判、询价等采购程序,部分采购文档只能编造存档。
(四)采购缺乏实效
部分采购项目在前期若干环节出现失误或错误,造成采购质量无法达到预期、采购效率大幅下降或采购成本大幅上升。1、采购文件编制粗糙影响采购成效。如办公用品、车辆维修、零星维修、培训等项目采购文件中,有的对标的物描述不精准,有的在某些与标的属性关联不大的条款上设置分值过大且没有评分细则,采购操作性不强。如某企业办公用品定点库招标,仅标注了标的名称但没有明确品牌、规格、型号、计算单位等,致使5家投标人报价从184元到857元不等,影响采购行为。2、采购控制价未设置或设置不合理。有的项目没有设置采购控制价,致使中标价高于企业财务预算,或高于同期库内供应商报价。有的企业设置的控制价不合理或直接以预算价作为控制价,使控制价严重偏离市场行情,造成高价采购或项目流标。3、采购文件的公示范围有限。有的企业规定采购单位必须在省级以上媒体采购公告,但由于省级以上采购网与多数本地供应商的信息获取渠道存在偏差,采购与供应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部分市县分支机构公开招标项目流标。4、评标或谈判随意,存在失误甚至过错。如评标方式简单粗暴,不考虑数量权重直接加总单价并作为中标依据,落入不平衡报价陷阱,选择的中标人采购总额并不一定最低或最合理;评标人员为减少工作量,评标时实行“分工协作”,一人负责一项,以个人评价代替集体评价,造成对主观性较强的软性指标,其中部分是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时出现重大差错,导致不符合需求的产品中标。上述情况均会对采购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原因剖析
采购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普遍在于方式选择、采购文件准备、采购公告、招投标组织、评标谈判、材料存档等过程中,既有程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对采购效率和采购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应招未招,甚至编造材料掩盖虚假招标行为,不仅影响采购成本,更可能形成舞弊和利益输送,加大廉政风险。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公开招标的项目强行组织公开招标,表面上虽提高了公招率,但会严重降低采购效率,或大幅提高采购成本。从效率上讲,拟定招标文件,到采购公告,到实施招标,履行整个招标程序至少1个多月,如采用人为安排流标再采用非公开招标形式的,则需更长时间,采购效率大大降低;从资金成本上讲,请专业机构编写招标文件、设置招标流程,均要支付费用,特别是对一些通过第三方中转的项目,实际采购成本甚至比直接采购更高。更值得关注的是,采购活动的随意性,表面上看是工作缺乏责任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和社会诚信缺失,规矩和法制意识不强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也不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对国有企业而言,甚至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鉴此,有必要认真分析采购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真正做到应招尽招、真招实招,提高采购成效。目前而言,问题原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够完善
1、“应招”的范围界限不够明确。现行制度规定了非公招的特定条件,除外,只有公招流标才能采取竞谈,金额小、公招成本高的项目只能采取邀请招标方式。实务中如创新、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咨询类供应商的人合性较强、服务质量事前难预见、难评价,相比公招方式,竞谈能更好的了解供应商。而大量的小、零、散项目,因利润绝对值低,对供应商的吸引力不强,加之应标成本高、卖方市场等因素,历来流标率高。从考虑招标成本,提高采购效果和采购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竞谈等非公方式采购更合理,但显然与制度规定的适用条件不符,致使部分企业“另辟蹊径”,通过公开招标流标证明其非公招的合理性。2、控制价设置相关制度规定缺失。合理设置采购控制价,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实效的关键。由于制度未强制要求设置控制价,因此不设置或未合理设置控制价并不违规,加之确定合理控制价的难度较大,多数单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有意规避。3、采购信息公告的要求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目前,制度只规定必须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告采购信息,但未明确在本地媒体公告的要求。导致采购单位是否在本地媒体公告,取决于当地政府采购网是否接纳企业采购项目,也取决于采购单位是否重视并愿意付费刊登公告。4、采购与费用报销的边界不明确。采购的要义是以合同方式取得资源和服务,看似明确,但实务中仍存在边界模糊、难以判断的情况。一些开支,如报警系统采购和年费开支、税务金税系统采购、白蚁防治、防雷、高压配电、车辆尾气检测、协会会费等,费用开支的对象大部分不属于政府机构,但不具备选择供应商的条件或议价基础,究竟应走采购流程还是走报销流程,各单位处理方法不一,有的单位甚至将其全部纳入采购,造成低风险采购项目的高成本投入和低效率产出。
(二)认识不够清晰
1、对应招尽招的认识存在误区。采购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落实“应招尽招”,主要目的是防止“应招不招”,但并非全部都招。而公招率是侧面反映采购状况的指标,而不是采购机制的运行目的。但实务操作中,采购工作参与各方,制度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之间,领导和部门之间,对采购方式、程序要件或某些具体节点要求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企业将公开招标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或虽不考核但定期在系统内对采购情况进行公示,部分单位把“应招”理解为“都招”,为应对考核或使公示结果更漂亮,片面追求公招率,将本就不需要公开招标或不适合公开招标的项目,甚至是费用列支项目都“包装”成公招项目,造成公招率的虚高。有的单位甚至利用信息盲区,设置倾向性条款、调整评分规则、操控或影响评标过程等,选择预设供应商,造成虚假招标。2、对采购效益理解不全面。有的单位片面地认为“采购价不高于历史价格才是采购效益的体现”,不主动了解市场状况等基本情况,凭主观臆断设置门槛和条件,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采购流标或采购质量下降。
(三)执行不够严格
1、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部分单位采购的前期市场调查方法简单、手段落后、调查取样不够,或询价供应商恶意虚报价格,导致控制价大幅度偏离市场,影响采购成效。2、采购业务能力缺失。采购成效的高低,与经办人员主观态度和客观能力密切相关。实务中,负责采购的部门或人员对采购制度流程和标的物的熟悉程度,采购文件的制作经验,市场调查方法的熟练运用,商业谈判的经验和技巧,对市场博弈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能力,与采购要求尚有差距,影响采购的实效。3、工作随性不负责任。有的单位对标的物特性未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招标文件只简单设置几个指标,且未进一步设置评分细则,甚至直接拷贝、抄袭其他采购材料,造成招标材料与实际采购要求脱节。如肥皂采购项目中,对关联度不高的服务方案和服务计划分值设置达到25分,绿化采购项目中对苗圃面积的打分只简单设置0-10分。
(四)监督不力
1、现场监督流于形式。现场监督的要点不够明确,部分单位的现场监督人员仅出勤,实际作用发挥有限,却在形式上为不规范的采购活动背书。2、执行与监督职责不明确。执行部门未切实履行采购活动的主体责任,提交审核的采购文件错误较多,而参与采购活动监管的其他成员则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对问题视而不见。
四、加强采购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企业应加强研究与实践,探索符合经济规律与管理发展进程的采购管理模式,有效平衡效益与规范,切实提升采购成效。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有效控制采购风险
目前企业采购活动缺少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要素,执行、控制、监督“一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应招未招、虚假招标、执行随意等情况较为普遍。对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从规范性与效益性兼顾的角度出发,研究处于不同市场地位时的内部控制要点和控制规范,确保更加全面地适应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如全面推进采购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模板化管理;细化采购目录、明确释义、修订流程,进一步厘清认识,明晰采购边界,有针对性地梳理操作流程,明确操作要点;研究物资和不同类型服务采购的特点,合理界定不同类型项目的评标权重区间,评标更科学、规范;将设置采购控制价作为强制性条款列入相关制度,同时加强对合理确定控制价方法的研究;完善前期调查的相关规定,明确市场调查的要求、方法与手段,增强事前调研力度;利用大数据打通采购信息互通的屏障,确保信息共享;打通政府采购平台,利用政府采购信息提高采购效益和效率。
(二)进一步推进集中采购,有效增强采购实效
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实现程序与业务双集中,用业务集中推动业务流程的趋同,以点带面,形成从业务计划、财务预算、管理流程的联动,全面深入推进采购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完善采购制度、标准与流程,并以模板化的形式,持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统一标准、提高效率。首先是要立足实际,合理“建模”,经上下协同,充分把脉,明确不同采购方式的操作流程节点、各类招标文件模板及记录表单。其次是要强化常态“用模”,将其作为依规办事、简约管理、弥补短板的有效措施,融入采购全过程;第三是敢于否定,持续“优模”,实时关注模板使用效果,针对操作难点及时解释引导,并能根据采购要求与市场变化,不算优化,确保实效。
(三)进一步理清职能定位,有效实施采购监督
执行与监督分离,明确采购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有益于采购政策的贯彻落实。由于部分单位的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往往都是采购委员会或办公室的成员单位,在角色识别和职能定位上存在混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较为普遍。建议进一步理清监管流程和要点,从制度层面统一操作口径,明确执行与监管部门的责任定位,避免职责推诿与监管“背书”的现象;探索“分层监督”模式,整合优化监督方式,建立现场监管模板及有效的责任落实与追究机制,突出监管实效。
(四)进一步关注系统运行,有效提高数据运用效力
信息化是控制采购流程,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重要抓手。建议要加强对采购数据的常态采集与分析,建立采购基础信息库,从微观数据出发,以宏观视野审视,用“大数据”手段重新挖掘数据价值和内涵;在完善信息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购流程完全系统化,逐步取消线下审批流程;以系统项目编号为标记,实现采购报销等业务流程的融合,实现采购行为的硬约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材料采购;管理现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材料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直接成本由劳务费、材料费、机械费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绝大一部分,显然,采购成为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采购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工程总成本,以较低的工程造价完成项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也逐步成熟和兴盛,材料采购渠道日益增多,能否选择经济合理的采购对象、采购批量,按时按量完成采购目标,对于促进施工生产,充分发挥材料使用效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材料采购管理的概述
1、采购采购是一种最常见的经济活动,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运作等都息息相关。一般而言,采购是指以不同方式从系统外部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过程,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采购的主要特点有:采购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人们从资源市场获取他们需要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材料、设备、工具等)和非物质资源(软件、技术、信息等;采购的本质是资源从供应者转移到用户手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转移,首先是资源的所有权的转移,其次是资源的实体的转移。前者是商流,后者是物流。采购过程就是这两者的完整结合,缺一不可;采购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要追求采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使用科学的采购方法,不断的降低采购成本,以最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
2、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整个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项目采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甚至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效的采购管理可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项目采购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在正确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买良好质量的原材料、服务和设备。它包括采购需求确定、采购方式选择、采购合同签订、财务结算及采购验收等的整个采购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的管理活动,有效的采购管理可以为大多数现代企业做出显著贡献。
二、材料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采购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材料采购基本由采购部门独立完成,材料采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采购计划制定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执行不彻底,采购价格受人情影响,如领导直接决定货物供应商,不考虑性价比,导致工程材料成本难以控制,货物储存管理混乱,出现丢失报废现象严重,存储货物不进行定期盘点或盘点后的结果不及时处理,责任不落实等。
2、材料采购管理人员履职不够。工程项目中材料采购一般由采购部独立完成,该部门权限过大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因此,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与采购的控制直接相关。在实际过程中,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利益与少数供应商串通一气,抬高材料价格,更有甚者以次充好,从中谋取私利。这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更败坏了企业的声誉。
3、材料采购管理水平低。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的材料采购工作都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对工程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这样,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成本费用高、时效性差、管理不规范且难以控制。
4、采购信息管理难度高。由于工程项目需要的材料数量大且种类多,因此,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意义重大。考虑到在材料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和供应商为了各自利益都会保留自己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样不经提高了交易成本,也带来了交易风险,导致采购难度增大。
三、材料采购管理的原则分析
1、要遵守政策法规。材料采购,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有关政策和法令,以物资管理政策和经济管理法令指导采购,熟悉有关经济合同法、财经制度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
2、要按计划采购。采购计划的依据是施工生产需要。按照生产进度安排采购时间、品种、规格和数量,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盲目采购而造成积压,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3、注重适时适量。要保证适量采购,采购量不足或者过剩可都能造成浪费、增加额外的仓储和保管费用。因此材料的采购要适时适量,既保证供应、又成本最小。
4、要坚持“三比一算”。即比质量、比价格、比运距,成本最低是对采购环节加强核算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条件下,要选用价格低、距离近的采购对象,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四、材料采购管理的优化措施
1、建立健全的材料采购管理体系。首先,材料采购计划包括了目标任务、采购原则、程序等,它是项目采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严格控制材料采购计划的制定是项目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其次,采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具有风险大、业主要求严格等特点。因此,建立专门的采购组织队伍,与供应商达成战略联盟,得到最低价格。另外,专业化的队伍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规范采购工作,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增大利润,增强项目部投标竞争力。
2、定期人员培训和考核。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效率直接挂钩。因此,定期组织材料采购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对采购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将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实行奖励机制,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3、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系统。材料采购信息系统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等几个子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的事务处理,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又能够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动态监控材料采购信息,能及时对采购信息的变化做出反应。
4、加强供应商管理。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关系,则供应商势必会提供更多的优惠,这样直接降低了采购成本。另外,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进场材料质量稳定,验货的频率大大降低,降低了验货成本,也避免了进场材料质量不稳定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等问题。
5、推行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要求,在不需要客户来订单的情况下,确保客户的库存量最小化。在一些行业里的很多公司,已经实现了依靠供应商的责任和能力,而基本不靠自己的能力来实现库存管理。依靠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客户公司,会在这些技术方法实施后,降低相应的成本,供应商也能从相应的实践中增加收益。因为,在和客户确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后,供应商能获得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可能性,依靠收集来的更精确的数据来指导计划和稳定生产。对于企业来说,积极同材料供应商开展联合库存管理,将有助于减少企业这方面的库存,同时促进双赢与合作。
结束语
材料采购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每个企业关注的重点,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选择合适的采购管理模式和策略,同时加强采购管理建设,对降低工程项目主要材料采购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提高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材料采购管理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敏亮.工程项目建设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大部分是私营式的家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阶段,各项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制度还未成熟,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但是近些年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项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难题,其中,采购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采购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其发展的软肋。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对采购给予足够的重视,其认识程度有限,认为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这种错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所以,要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对采购的管理,对采购进行合理的规划。本文首先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采购的特点入手,对中小企业采购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的采购管理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其实现健康长期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采购的一般特征
1.采购数量有限,品种单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从很小的家庭式的作坊发展而来,其规模化程度很低,缺乏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采购数量十分有限,而且采购的品种也是十分单一的。整个采购环节很难形成完整供应链,从总体上讲,其采购的规模十分有限。
2.采购决策过于简单。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其性质上来说大多属于私营企业,企业采购的主要控制权在很少的企业主负责人手中,企业制定的采购流程过于简单化,对采购缺乏合理的筹划,决策过于简单化。其实行的一般模式是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由负责人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相关原材料的采购,缺乏严格的规划。整个采购决策不需要严格的审批、没有采购资金的合理预算,程序过于简单化。
3.采购中体现出较多的订单式采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制造型的企业,其基本没有自己的完整品牌,大都是为一些大型的企业生产制造一些其需要的产品,根据大企业的订单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中小企业的采购活动主要是根据大企业的需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缺乏规律性,其灵活性较强。
4.承受物价冲击力较弱,风险意识强。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十分有限,生产所需的资金不足,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稳定,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其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十分严格,这种控制程度远远大于大型企业。对物价上升造成的冲击力的抵抗能力较小,对物价波动引起的风险十分敏感,风险意识很强。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
尽管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其规模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运作模式相对大企业来说还是很不完善的,管理人员以及大多数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企业采购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的技术缺乏深刻的认识,目前还难以对采购环节进行专业化、高程度的信息化管理,目前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采购人员缺乏应有的监管。目前,中小企业主要是以家族式的企业为主,对企业采购的认识不足,本着节约资金的目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把企业的采购任务安排给企业主周边的人去执行,并且赋予其充分的自,对其缺乏严格的监管,因此出现的采购监管漏洞较多,造成了中小企业的采购部门的权力相对十分集中,产生了很多信息不透明的相关问题,主要有采购的回扣、采购的效率与采购的过程与总成本等,这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
2.采购管理的观念十分滞后。从中小企业产生到不断发展以来,在其采购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观念,主要是其充分重视销售问题,而对采购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对企业采购环节的重要性没有显著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采购环节与销售环节在企业的价值链中是同等重要的,也是属于企业的基本价值增值活动。过于重视企业产品的销售,而缺乏对采购环节的监管,认为采购只是资金的耗费,而不能真正创造价值,这种观念相对于大型企业的采购观念来说是十分滞后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可以通过对采购的管理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差异化,以增进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实现中小企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滞后的采购管理理念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3.采购缺乏计划性,采购成本较高。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十分有限,其批量的生产活动相对代企业来说较少,整个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流动资金较少,其对企业的原材料以及库存的管理要求较高,近几年,由于通货膨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库存管理的问题因此不断显露。
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根据大企业等客户的订单进行,其生产活动缺乏自身的严格计划性,其组织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能力有限,企业受到资金、规模等的限制,对采购环节的比较敏感,采购的方式比较传统,很难通过采购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大多数企业缺乏严格的采购计划,没有形成固定的供应商,很难对企业的采购进行长期的分析与筹划,因此而造成的采购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大型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原材料相关信息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实现采购的规模效益。很多原材料供应商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更高,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会故意抬高原材料的价格,而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以及自身经营能力的限制,会通过赊账的形式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支付更高的利息,其资金的周转能力受到进一步的限制。由于采购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其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在同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其竞争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企业的库存管理也在不断增加,影响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相关人员缺乏战略采购意识。很多中小企业的采购人员目前只是认为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就可以买到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把企业的采购仅仅视为是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只是注重双方的价格谈判,很难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购意识不强是目前中小企业在采购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与供应商之间难以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很多中小企业在其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考核以及监督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其程序也过于简单化,这时,企业会在每一次的采购过程中都要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采购风险。总之,企业的采购人员对采购战略缺乏科学化的意识,会使企业在采购方面面临很多不可预期的难题。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的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尤其自身不同的特征,为了促使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在采购环节的监管,提高其采购管理水平,实现采购规模化,降低采购风险,必须要更新采购观念,对采购流程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优化,这样才能在采购环节中实现成本最小、效益最高的目的。
1.更新采购观念。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市场战略,尤其是采购战略,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购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采购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行为,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采购观念,充分重视采购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采购人员主要是企业主的亲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行为固化,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预期,采购观念十分落后,对采购环节的监管不到位。鉴于这些不利因素,更新采购观念是制定和实施企业采购环节的首要因素,是建立健全采购制度的基础。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市场目标与日益变化的市场行情,实时更新自身的采购观念,在采购环节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制定完善的采购的计划争取企业主及管理人员的支持。
2.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规范日常采购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律性,其对市场变化的冲击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为了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要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采购计划,并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准确预测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以及对采购周期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企业实现正常的生产,降低管理费用;根据企业的主要业务,采购适合企业生产运营所需要的原材料,最大努力的配合企业的生产,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专一化的生产经营;制定采购计划时应该考虑企业的库存相关性问题,要尽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库存最小化,减少库存浪费,降低库存管理的费用,减少市场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资金。所以中小企业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是十分重要的,要与生产部门及财务本门进行沟通,在制定采购计划时要争取上级的同意,这样才能保证制定的采购计划实现有效的实施。
另外,中小企业应该对其制定的采购计划实施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其行为,采购计划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是相关人员的实施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鼓励采购人员在日常的采购中对市场变化进行调查,掌握一定的基础资料,这样一来就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身的生产行为,合理变更企业的采购计划。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3.优化采购流程,提高业务效率。中小企业的采购环节的优化以及采购业务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对其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采购环节的审批过于简单,导致整个采购流程过于老化,采购成本不断增加,不仅影响采购的效率,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也早成不利的影响。中小企业应该编制完善的采购流程管理计划手册,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将采购人员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将采购流程划分为几个子流程,每个子流程都由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实施和监督管理,避免出现采购人员自作主张的行为。制定相关的企业采购管理计划,实现各个子流程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切实提高采购业务的效率。保证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
4.明确采购目标,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管理。企业进行采购要事先制定合理化的采购目标,采购目标会指引企业的采购行为,对其采购业务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的采购目标要符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在各个环节中实现成本最小化,对采购目标要实现科学合理性,避免主观性带来的问题。企业进行采购时必须要充分掌握所需要的各方面市场信息,加强对采购信息的管理是企业进行科学采购的重要基础,掌握正确的采购信息能够保证企业的采购决策的正确性。因此,明确采购目标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管理能够促使中小企业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能够保证其实现正常的生产。
5.加强对采购市场的调研,制定应变计划。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很大,目前市场经济的变化瞬息万变,因此企业在实施采购时必须要充分掌握市场行情,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采购原材料市场的调研,制定完善的应变计划,进行合理化的采购。中小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其原材料的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对所需的原材料的价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根据调研的结果对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化的预测,同时制定完善的市场应变计划,并根据采购计划进行采购。这样一来,不仅掌握了完善的市场信息,而且有完善的应变计划保证企业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正常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陈鸿雁.《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物资供应;采购管理;现状;措施
在煤炭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物资的管理,物资管理在管理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成本管控、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多方面。强化物资的采购和供应环节,是确保产品品质、提高生产安全的重要前提。但是就目前煤炭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物资供应和采购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就要对此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以便于更好的推动煤炭企业的发展。
一、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此方面虽然有所健全和发展,但是还并未完全成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是对问题的具体分析。
1.缺乏计划性
物资的供应要有很强的计划性,要依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和销售计划来进行规划,若计划性意识较差,或根本没有制定计划,则会造成企业在采购方面的盲目性,进而会使物资出现积压或短缺的现象。
2.物资供应管理水平较为落后,采购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的大多煤炭企业在物资库存管理方面还较为落后,大部分工作仍以手工为主,尤其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分支较多且分散,总部缺乏在这一方面的统一管理,各项供应制度不健全、编码不统一等,以至于为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在采购方面也缺乏比较健全的体制,对资金的控制如果监管不严谨,很容易为企业带来损失,影响其发展。
3.相关人员素质较为低下
现阶段,煤炭企业在采购人员的数量和结构方面配备缺乏合理性,缺乏对采购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至于素质较为低下,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计划,使得数据不够完善、准确,从而导致了采购物资余缺量的放大,形成供应不稳定、积压浪费的局面。在采购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的制定计划,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就会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直接去采购,询价环节也重视不够,使得采购得不到合理的控制
二、应对供应管理的有效措施
1. 利用现代化技术,健全供应环节的信息建设
把计算机技术适当的引进到供应环节,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物资信息数据的处理,让管理人员利用资源共享来查阅到相关的信息和报表,实时了解供应的动态,以便于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决策,掌控全局。将手工作业转换成计算机作业,将多种信息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从而为数据的查阅和整理提供方便,同时也增加了对采购过程的监督。
2.对滞留物资进行合理的处理,强化库存管理
由于技术改进、设计改变、计划变更、工程遗留等原因,经常会出现物资积压的现象。所以就要对库存进行妥善的管理,进行改制代用,盘活资金,合理的处置滞留物资,优化库存的结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强化供应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想使供应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首先就要对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包括专业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不论是采购还是供应人员,都要时刻坚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素养,将企业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一心为企业办实事。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供应管理水平。
三、应对物资采购管理的有效措施
1.增强采购环节的管理工作
采购的单价和质量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还牵动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煤炭企业在产品选择方面有较强的选择性,但是由于市场太过于繁杂,产品种类多样,因此在采购的过程中,要倍加注意。就要将采购行为和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并根据矿用物资稳定性、周期性的特点,实施集中采购;还要健全各部门,明确各部门所对应的职责,共同考核、选择合格的分包、承包商,严把采购渠道,确保采购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2.增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计划性采购
企业中的采购工作,不仅只是表面上花钱买东西的过程,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就要对采购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管。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设立供应商档案,将供应商的信誉、产品品质以及经营情况、价格等体现出来,定期对供应商的各项指标进行考评,以便于采购货物时依据考核的结果合理进行安排。此外,煤炭企业要与供应商的运营状态相互整合,从而使企业在效率、成本、品质、技术等方面的价值达到最优状态。
3.严把采购物资验收关
企业物资的接收是会计人员计算收入、成本、资产、负债的主要依据,在这一环节中, 就需要验收人员秉公办事,不受财务和采购部门的影响,针对实物的数量和品质进行严格的验收,以免造成企业的损失。
四、总结
对物资进行恰当合理的管控对煤矿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创新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地对企业物资和供应管理进行强化和完善,才可以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以提升,才可以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来说,也应使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以便于为企业创新和发现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雪. 某煤电公司生产辅助物料采购及库存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
[2]朱晨.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李冰冰. 供应链环境下煤炭企业库存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财政拨款与事业性收入逐年增加。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水平,各级政府及高等院校加大了经费投入。本文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十余所高校的采购管理的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状况,针对高等院校采购管理的特征,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院校;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一、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目前高校负责采购的机构名称尚未统一,不同高校对采购部门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南京师范大学的资产管理处、苏州大学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武汉大学的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挂靠在财务处的招标办公室、中山大学挂靠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招投标管理中心等。
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集中模式、分散模式、兼管模式三大类。集中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通常称为“招投标管理中心”或“招投标办公室”,是一个独立建立的部门,有运营开支,并且还兼有管理和服务职能,所有学校的采购工作统一由该部门负责,统一操作,如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已采取此模式。这种模式更有利于管理,具备专职人员和专门场所,对采购工作的管理也更规范。但是,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加强监管。分散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既没有专门的招投标机构,也不是某一职能部门集中负责,而是根据业务要求,不同的采购项目,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基建处负责重大建设和维修工程,后勤处负责后勤物资如药品、食堂用具的采购及零星修缮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仪器设备采购,图书馆负责图书采购,教务处负责教材和教科研设备采购。南京林业大学采取该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但采购机构过于零散,不利于监管,给监督招投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兼管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没有专门从事采购工作的机构,且没有配备招投标管理的专业人才,采购管理由某个职能部门集中负责,采购管理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如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宏观控制,又能微观操作,一事一议,职责分明,监管到位,缺点是人员配备必须加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采购管理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在招投标过程中,以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为基本法律依据,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政府采购法的行政管理性质,并注重招投标法的招投标具体流程。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校的各项采购和招投标规章制度,这对我国高校的基建和采购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笔者调阅了上述几家高校的校内采购和招投标规章制度并进行比较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所有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其次,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表明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采购的限额标准,如江苏某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校内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第三,部分高校将招投标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关于服务类项目、工程类项目、仪器设备类项目、教材图书、进口设备等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小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物业(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苏州大学的《教材与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购置进口免税科教用品若干规定》;第四,少数高校制定了评标专家管理制度,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招标和验收专家组产生办法(试行)》、苏州大学的《采购评审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未见高校有关于信息化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高校的采购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如果高校不改良或变革原有的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与社会脱节,采购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尤其是在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在招标投标中整合信息化系统,尽量减少经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三、采购管理的特征
(1)经费来源复杂,归口管理部门多。总的来说,高校的经费来源多样,并呈现出交织复杂的态势。按经费来源分类,高校资金可以分为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按经费性质分类,高校资金可分为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按经费类型分类,高校资金可分为专项经费、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
(2)经费使用时效性强,计划性差。按照国家规定,财政拨款按年划拨,专项经费也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到期没有用完的经费,需要收回,并影响到下一周期的拨款额。除此之外,某些经费的数额和到位时间也很难事前了解,因此,一旦经费到位,使用部门为了不至于第二年经费清零,就要求采购部门尽快安排实施,以便早日投入使用,导致无法按时进行采购计划的编报,采购计划性较差。
(3)设备专业性高,所需数量少。高等院校的专业和学科门类众多,导致所需教科研仪器设备的品种多样,差异性较大。由于用于教科研的仪器设备仅用于有限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属于专用设备,性能指标专业性高,不同于一般通用设备的采购工作。然而,高校对于单一种类的设备需求量不大,有时一个实验室或一个学院,甚至整所学校仅购置某一种一台设备。
(4)涉及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高等院校的采购项目往往涉及校内的多个部门,如使用部门、职能部门、财务处、采购处、校领导等,甚至有的项目还需要到教育厅或财政厅备案,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做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但是时间往往紧迫,给采购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例如江苏某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4年8月份需要采购一批钢琴,因数额较大委托江苏省设备成套有限公司作为招标承接本项目的招标工作,学前学院为使用部门、教务处为职能部门、艺术学院为技术控制部门,作为资产办的工作人员,需要同时与招标及校内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四、采购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采购手续繁琐,周期长,效率低。从项目申报至验收付款,需要经历项目申请单、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验收单、发票的填写,校领导需要对项目申请单、合同、验收单、发票进行审批,采购部门需要对项目申请单、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验收单进行存档。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发现时间主要浪费在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对文件的审批、反复的检查等非增值活动中;而在增值活动中,大部分活动都是串联进行的,耽误了大量时间。引入BPR核心思想和信息化系统可有效简化流程、缩短采购时间。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完成整个采购周期,不仅能规范采购步骤,而且更有效率、更便捷。
(2)专业设备技术指标具有倾向性。在前期的调研中,一些仪器设备供应商会借机和项目申请部门进行串谋,致使学校在招标采购文件中公布的技术参数倾向于某种品牌,甚至出现仅有一家能满足要求的情况。这种倾向性或排他性的技术要求显然有违公平公正原则,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招标办作为采购部门,不可能去了解每一种专业设备的技术参数,此时可运用两阶段招标法来确定具体参数。第一阶段,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交的技术建议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在这一阶段,招标人与投标人可以就技术方案进行充分沟通、反复商讨以及随时要求增加补充有关资料。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
(3)后续服务工作不到位。高等院校的采购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仅包括设备的采购,还包括合同的签订、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培训、付款等环节。长久以来,高校对设备、工程和服务都是重采购、轻管理。
(4)付款流程不完善。所有项目款项,均由使用部门提出付款申请,财务处按合同办理。对于一般的设备采购,这样的机制不会出现问题。然而,高等院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需要送审后才能确定最终金额,且该金额与合同约定出入较大。但是审计部门与财务处并没有共享信息,导致出现多付款的现象。在高等院校引入信息化系统,将审计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可以有效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高等院校采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不清,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二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工作中每个环节的衔接没有充分考虑;三是没有引入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传递不通畅,信息共享不及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高等院校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界定各部门职责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与质量,简化审批手续,引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
参考文献
1.盛志佳.对高校设备采购管理的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1).
2.尹勇,高校招投标机构的设置原理及法律依据.高等建筑教育,2009(1).
本文从分析国内机构理财产品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历程,阐述了目前市场中销售的主流理财产品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建议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措施。以保证我国机构理财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机构理财产品;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1 国内机构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机构理财业务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机构理财业务大幅扩展。为了顺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银行加大了开发力度,推出了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同时提升理财服务水平,培养大批优秀的理财专业人员为机构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理财服务。
机构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有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从最开始的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拒绝,演变为主动提出多样化的理财产品需求,这是与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密不可分的。首先,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部分现金流较好的企业产生了大量的沉淀资金。例如互联网行业,文化教育产业,大型商场超市等。但是受国内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限制,企业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相对狭窄。例如无法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同时,这些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风险较高,不符合大部分企业稳健经营的理念。银行理财产品正弥补了这部分市场空白。银行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开发了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企业的需要。
目前面对国内客户开发的理财产品,按挂钩标的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1 与汇率挂钩的机构理财产品
与汇率挂钩的机构理财产品是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取决于单一汇率或一篮子汇率的走势。例如1年期美元兑日元挂钩的看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参考利率为起息日东京时间下午3点整,路透社某一外汇页面的价格。1年后产品的最终收益取决于最终评价日的执行汇率,若参考汇率大于或等于执行汇率,客户获得较高收益。若参考汇率小于执行汇率,则客户获得较低收益甚至零收益。并且产品在交易到期日之前不允许提前终止。
1.2 与利率挂钩的机构理财产品
该类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是境内或境外货币的利率,产品的结构和利率的走势决定该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如商业银行发行的半年期与美元利率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参考利率是对应期限(即6个月)的美元LIBOR利率。同时设定本理财产品的执行利率是8%,收益取决于,若最终评价日参考利率小于或等于执行汇率,客户可以获得较高收益。若参考利率大于执行汇率,则客户只能获得较低收益甚至零收益。
1.3 与黄金挂钩的机构理财产品
该类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是黄金等贵金属。产品的结构和黄金的走势决定了该类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如商业银行发行的3个月黄金看跌结构性理财产品。初始价格设定为起息日伦敦金午后定盘价格,以路透社某一黄金页面的价格作为初始价格。若最终评价日,黄金价格小于或等于初始价格,客户可以获得较高收益。若黄金价格大于初始价格,客户只能获得较低收益甚至是零收益。
1.4 与股票挂钩的机构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是指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将该理财产品挂钩单一股票,单一股指,一揽子股票或股指,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取决于所挂钩的收益回报基准。例如:商业银行发行的6个月股票看涨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中国银行H股作为挂钩标的,初始价格为机构理财产品起息日中国银行H股的收盘价格。若最终评价日,中国银行H股价格大于或等于初始价格,客户可以获得较高收益,若最终评价日,中国银行H股价格小于初始价格,客户只能获得较低收益甚至零收益。
1.5 与原油挂钩的机构理财产品
该类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是原油。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取决于原油市场的走势和产品结构。例如商业银行发行的3个月期原油看涨的机构理财产品。初始价格是理财产品起息日WTI原油定盘价格。最终收益的判定是,若最终评价日,原油价格大于或等于初始价格,客户可获得较高收益。若原油价格小于初始价格,只能获得较低收益。
除上述机构理财产品分类方法外,按照是否有本金损失的风险分类,可以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保本型机构理财产品可使客户参与投资无需承担本金损失的风险。非保本型机构理财产品是指客户在参与投资过程中,有可能遭受本金的损失。
在机构理财产品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方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和银行两个方面。从企业方面看,主要是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机构理财产品的投资属性,而与银行的定期存款类产品混为一谈。其次企业并未真正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的流动性特点,盲目购买理财产品,使企业遭受一定的财务损失和流动性风险。从银行方面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银行人员在对企业客户销售理财产品时,过于追求高利润,哪个产品的利润高,就向客户主推哪个产品,没有严格的按照客户的风险评级和风险偏好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其次银行专业人员在向机构客户销售理财产品时,未能全面揭示理财产品的风险,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造成机构理财产品发生风险时,企业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所承担的风险。
2 机构理财产品风险管理
针对目前机构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如下方面的风险管理。
2.1 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来自于对市场价格敏感的所有财务工具,其中包括股权、债券、外汇和衍生品,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结构性头寸。机构理财产品市场风险来自于代客交易行为,交易组合中汇率及利率的变化,结构化产品挂钩的交易行为和自营交易。例如挂钩澳元兑美元汇率的机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近一年的市场波动中就出现明显缩水。不仅澳元如此,今年年初以来,由于美国较为强劲的经济数据及就业数据的出炉,进一步提振了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使得市场对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的预期更为强烈,在此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美元汇率走强,非美货币如日元、欧元、英镑、加元等纷纷处于下跌走势。所以挂钩非美货币看涨的机构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普遍降低甚至发生亏损。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行业客户在不同市场上的需求,谨慎研发新的机构理财产品。同时,在理财产品发行后应有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设置20%的止损点,以便在市场发生大幅度反转时,有效减少客户的损失。同时,银行的机构理财客户经理,应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技能和机构销售经验。应向企业客户明确清晰的介绍产品的结构,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不得夸大收益,误导宣传。对每个企业客户进行严格的风险评级,确保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在客户可承担的风险评级范围内。在产品发生市场风险时,及时与客户沟通产品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客户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争取客户的信任并取得客户的理解。从企业的角度,应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可只关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忽视潜在的市场风险。
2.2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银行无法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本身来源于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及资金的运作,商业银行应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满足银行日常经营的正常开展,满足存款客户的正常提款和银行核准贷款的正常发放。今年5月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出台了债市新规,禁止银行自营帐户与银行理财帐户关联交易,这无异于在银行两种资金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通常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时可以用银行自有资金暂时过渡。但在新规之下,则只有向市场融资。加之6月末,银行受到准备金补缴、假日现金投补、税款清缴、分红派息、补充外汇头寸、银行贷存比半年度考核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国银行业“6月危机”,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创纪录的最高达到30%,7天回购利率最高到28%,被市场称为“银行间的高利贷”。从而让市场恐慌情绪从投资、金融人士蔓延到普通老百姓中。商业银行应通过设置现金流错配限额来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同时还应采取流动性警戒线和流动性早期预警指标,用以揭示有可能出现的危机状况。在企业方面,应明确认识银行存款和机构理财产品在流动性上的区别,机构客户理财产品均明确规定到期前不允许提前终止,若需提前终止,有可能造成本金损失。企业应当统筹规划、合理错配各类资金,保证流动性的需要。
2.3 加强操作性风险管理
由于不规范、不完善的内部流程、员工和信息系统或者外部风险事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称为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既包括财务方面的,也包括声誉方面和公众信心方面。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声誉、可信度、交易能力、获取新业务的能力及保持流动性的能力。
近年来,银行前台理财人员勾结中后台人员,骗取、挪用客户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今年年初,温州一家商业银行就发生客户经理挪用客户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2400余万元用于向另一家企业发放高利贷,直到借高利贷的公司发生资金链断裂,不能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这一案件才被银行发现。当银行工作人员告知客户其理财资金并未进入银行的理财帐户时,该客户十分震惊。因为其全部理财产品的购买手续都是在银行的理财经理协助下完成的,理财合同中有该银行的公章。经警方调查认定,公章系伪造。这一案例充分反映了该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漏洞,使其内部人员有机可乘,给客户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银行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开发和维护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同时按该框架所要求的方式跟踪监视操作风险,并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和资产委员会提交有关操作风险的报告。在部门设立时,保证前台、和后台相对独立性并建立防火墙制度,以免上述部门的员工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在我国,机构理财业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制度的支持。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企业机构客户同样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只有企业和银行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机构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平.《人民币衍生产品》.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财务人员的素质整体上偏低,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要求
具体来说,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为低下,主要是说他们的财务理论水平不够高,他们中的一些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单位非医疗人员中选的,很多人并没有相关的学历,走上工作岗位只是一个赶鸭子上架的过程。他们也缺乏系统的专业性知识培训,在新会计制度面前显得手足无措的,甚至还有些人不会熟练操作现代化的电脑等辅助工具。而且,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他们也没有充分的岗位培训,难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财务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的财务管理条件就有限,他们的财务人员进行晋升的途径更是较为受限的。一般来说,医院的财务人员晋升主要就是包含了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两种方式。那么,其中的职称晋升是需要经过全国统考来实现的,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些财务工作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对职称晋升失去了希望,他们在要求严格,考题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往往被限制在标准线以下。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比如说,卫生技术人员等,他们由于晋升职称时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参加一种非全国统考而获得晋升。这种晋升模式长期以来,使得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产生失衡,从而对他们的工作变得冷淡。
3.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够强,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其法制观念相对来说较为淡薄,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还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不严格执行《会计法》,往往会根据某些领导的意愿进行财务管理,他们处于不同的目的而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甚至还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不惜违反《会计法》规定,造成了相关财务信息的虚伪和失真。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够充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到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些乡镇卫生院里只配备总账、出纳2名会计人员,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会让护士、药剂师等人员来兼任财务人员。他们一般没有专业化的系统培训,往往缺乏必要的法制意识与观念,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会计业务的学习与实践中去,更不用说来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工作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现状的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财务队伍建设氛围具体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的财务人员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虽然说他们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他们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切实树立起“人是会计的第一要素”的意识,努力营造一个重视财会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这是因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人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当前医院会计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会计工作也应该与国际进行接轨。这就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真正以财务人员作为工作的重心所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把住“源头”,量才用人,强化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让他们成为综合型且实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知识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需要。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财务管理人员焕发出工作的激情与热情这就是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针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与打击的现状,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这就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敬业爱岗的工作精神,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年龄偏大员工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更多人能够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并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可以是一年一次,也可以是两年一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只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切实调动起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忱。当然,在建立这些相关激励机制的同时,应该切实增强这些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这就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带头学习并宣传相关的《会计法》,做好自身的法律学习工作,减少主观随意性,尤其是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来配备足够的财会人员,还要完善监督机制,依法理财,坚持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完整,并实施严格的财务监督工作。
3.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与药品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这就是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建立会计报账制度,抓好收入管理工作。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医院的运行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应该从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入手,抓好自己的财务收入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收费标准,也要执行乡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从而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集体以及全科医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尽可能的保障这三个方面的利益。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应该切实建立会计会审制度,实行强有力的会计监督工作。这是搞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与措施之一。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统一的表格与账册,详细记录相关人员的信息,还要对支出表格进行详细的项目说明,并对其实行收入检查和支出检查。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应该建立药品管理制度,理顺药品进货渠道,比如说,一切药品必须统一组织供应,实行零售价管理,建立药品明细账,做到“消耗准确、登记及时、购物相符”,还要对药品进行盘存,并随时给予核算。
三、结束语
摘 要 新经济环境之下,给予我国各集团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方面更为显著。财务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体制作为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的效果,最终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本文提出影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两大因素,包括经营者自身素质、财务管理环境,通过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使用分析和研究,结合我国现行集团公司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推进我国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集团公司 财务管理体制 影响因素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影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因素
集团公司在实施财务管理体制时将会遭受诸多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将从不同方面上对集团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经营者自身素质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其自身的竞争实质上为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往往能够直接决定到集团公司发展的成败。因此,就现行集团公司来说,其人才资源应具备以下几点特点:一方面是集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具有浓厚的财务管理意识,能够全面的掌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起新型的财务、会计观念;另一方面是经营者隶属于复合型人才,其不仅需要熟练把握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而且对计算机、经济学等知识有所熟知,以便日后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环境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环境主要表现在经济环境、财务能力以及组织形式。首先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隶属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实施基础,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体制、相关经济政策法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机制将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其次是财务能力。集团公司财务能力是公司财务资源的综合体现,其直接受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财务表现能力的影响,又反作用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我国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相对集权模式
(一)集团企业择选相对集权模式的原因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集团企业的需求,为此,诸多集团企业纷纷致力于管理模式的选择,统筹优势条件,相对集权模式能够满足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集团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多数集团企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财务失控现象日益严重,因此,集团企业必须实现集权,控制和整合集团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促进集团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打破集团企业自身管理能力限制行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集团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再加上,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分权管理未能够全面落实到位,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权力过度分散,导致集团企业有效资源闲置,所以,集团企业应采取相对集权模式,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过度分散行为,进一步提升集团企业自身管理能力。
(二)相对集权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对集权模式起步比较晚,其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共同作用下产生,基于母公司和子公司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以至于相对集权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首先是子公司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子公司而言,其生产经营的最终决定权主要集中在母公司,即子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权利受母公司的束缚,以此,使得子公司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职能,工作潜力无法全面挖掘,进而,导致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逐渐降低;其次是给集团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相对集权模式下,不仅容易造成子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损害母公司整体利益,而且还大大增加了集团企业经营成本,严重制约了集团企业的发展;最后是母公司难以落实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母公司受集权相对性的影响,导致决策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全面调动母公司管理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同时,相对性集权模式加剧了子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使母公司无法掌握到真实的信息,使其决策质量较低。
三、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我国集团企业应从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手段以及财务管理指标三个方面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确保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模式价值,一方面增强集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提升集团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优化财务管理理念
集团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主要致力于“唯权、唯益”思想,以至于各集团企业过于注重财、物支配权,忽视了管理的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国现行集团企业应转变其财务管理理念,树立“不唯权,只唯益”的财务管理理念,将其益贯穿到企业各成员单位的个体利益和集团企业的整体利益,确保通过借助“唯益”实现集团企业“唯权”,促进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财务管理手段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手段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集团企业将新型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彻底打破了财务管理模式信息传统速度慢,监督管理滞后等弊端,为保证集团企业信息流集成、资金流集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财务管理指标
财务管理指标是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向。一般情况下,企业往往依据财务管理指标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因此,集团企业应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指标,运用优化后的财务管理手段,结合以往财务管理结果,为集团企业制定全面、真实以及系统的财务管理指标,切实避免财务指标不准确,不规范等不良状况。
三、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集成化模式
(一)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1、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含义。集团企业通过实现信息的反馈,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促进子公司形成物流集成、资金流集成以及信息流集成,不断提升集团企业的生产效率、应变能力,进而,推进集团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2、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一是全程管理。即集团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全面管理;二是动态灵活管理。即集团企业子公司在无母公司支配状态下,可根据具体状况,围绕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对各项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三是远程管理。远程管理是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最显著特征,其主要是指集团企业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对子公司进行远程监督、管理。
(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
1、营造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平台是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营造网络管理平台,一方面要把握集团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并针对其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财务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是组建高素质、高质量的开发团队对其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实施,以确保集团企业能够实现预期财务管理目标。
2、依据财务信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常情况下,集团企业所需的信息需要经过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过滤后才能够被其所使用,因此,集团企业可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充分集团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东宁.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
1医用耗材档案管理的现状
1.1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医院的医用耗材管理内网管理凸显被动,医用耗材档案未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很多医院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医用耗材的有效管理与维护工作,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耗材浪费与外流、耗材过度使用,以及重复使用等现象。医用耗材档案管理局限于资质证件管理,没有对供应商与医用耗材进行充分有效地分析,难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与运用,导致医用耗材档案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
医用耗材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构建医用耗材档案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实现医用耗材动态管理,精确溯源,真正实现档案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有效保证医用耗材安全使用,防止其使用不当造成浪费、过度使用或超范围使用,从而减少医院和患者的损失,保障患者利益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2]。
2医用耗材档案管理的信息平台构建
将分布在不同信息系统的耗材管理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便于审批、调用、监管、存查,最终降低耗材占比,提高合理使用率和满意度,减少库存,降低医保费用。
2.1加强医用耗材研究信息的获得
首先,对医用耗材研究信息进行调研,采用实地考察法与问卷调查法。然后,研发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汇集医院电子医嘱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医院协同办公系统(OA)的相关信息,建立新的信息交互渠道。最后,上线测试并进行有效改进。在评价总结上将数据分为A组与B组,A组中讨论的是信息平台构建前我院医用耗材档案管理及其应用状况,B组中研究的是信息平台构建后我院医用耗材档案管理及其应用状况[3]。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医用耗材档案信息管理前后耗材从申请到可申领耗费的时间、百元医疗收入卫材支出、盘点的库存数,科主任/护士长、统计员、科长的满意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医疗器械的管理系统网站,以对供应公司与医疗器械进行有效管理,在系统设置上设置用户权限,包括供应商、管理员与相关的部门等,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资料的上传与信息数据的传递等。在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实现供应商资料的上传,产品资质的证明与医院审核程序的完成等各种程序,最终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动态化与精细化管理。同时进行信息数据的对接传送,从而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最终简化医院的工作程序,减少工作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等[4]。
2.2加强医用耗材档案的建立
为了实现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在医用耗材档案建立过程中针对每一个供应商分别建立各自的档案,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医用耗材档案管理模块,进行医用耗材申购单的上传与审批结果的论证工作。在信息平台上供应商可以通过登录上传业务员的授权书与产品的注册证等,同时还包括采购合同的扫描件等,为电子档案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加强对供应商工作的有效录入工作,与电子档案的目录表进行有效对接。要求供应商在信息系统平台中提供资质证件,从而从资质角度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运用医用耗材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形式能够节省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储空间。
2.3加强资质证件的效期管理
医用耗材是医院物品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比较大,在管理与查询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包括了大量的药品种类、来源与规格等,工作量较大,应当加强对此的充分研究。在传统内网的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已经具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系统,能够实现档案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难以充分获得供应商的有关信息,在证件更新方面不够及时,从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医用耗材质量安全,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而采用互联网管理的方式能够设置1个月的预警机制,以加强医用耗材资质证件的有效管理,如果没有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证件的及时更换,系统会自行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这部分耗材品种在未处理之前不再进行采购与发放工作,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充分使用这些安全品种,有效发挥这些品种的作用[5]。
2.4加强医用高值耗材的档案管理
医用高值耗材的档案管理能够实现对全部档案信息进行建档,包括供应商的档案、采购档案与出入库档案等,同时进行预入库管理。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供应商根据可能使用到的高值耗材进行医院二级库房的存放,在完成条码扫描工作之后,进行预入库手续的办理,根据此由系统自动生成入库记录。在患者使用之后,护理人员在系统中提取相应的生产厂家、经销公司的名称、产品名字、规格型号与产品批次等信息,并记录患者的名字、住院号、医师与手术护士等信息,将以上信息全部记录到系统电子档案中。在完成系统登录后,利用已经使用到的耗材信息,将其传送到内网医院资源规划系统库房的管理模块之中,从而完成出入库的调拨手续。同时供应公司登录管理系统平台进行货源补充工作,从而满足临床使用,减少运行过程中对医院资金的占用。将内网与外网进行有效对接,在高值耗材方面能够实现有效的全程网络管理,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3小结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能够采用信息技术,有效处置档案信息,实现对医用耗材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依靠强大的信息数据,最终实现将实物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的充分结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杨琼.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与利用[J].医疗装备,2017,30(5):61-62.
[2]白玲.医用耗材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8):166-168.
[3]唐丽琴.探究"9S"管理在医用耗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7(7):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