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教学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教学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文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死去活来”。何谓“死去活来”就是无论老师下多大功夫教,学生下多大功夫学,可效果却总是不明显。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被文言文弄的“死去活来”。具体体现为:“少费慢”。

(一)学生的阅读量“少”。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是我国古代一种书面化的语言,且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读懂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来讲,由于文言知识和语感基础的缺乏,读起文言文来,不易感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所以学生在通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少阅读文言文作品。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阅读从量上少于现代文阅读。比如当你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林中,文言书籍犹如被遗弃的婴儿,无人问津。而各种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供不应求,一版再版。这足以说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之少。

(二)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曲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文言几乎从未走进我们的生活,因此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来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上花费大量精力,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

(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慢”。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遇到困难不但不去努力克服,反而退缩不前,这样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自然就很难有大的提高和快的进步。

“文言文应不应教”这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中学不应该教文言文,尽管两种观点的说法不尽相同,但目的却十分一致,就是将文言文从语文课堂中除去。笔者认为,文言文不但应该教,而且文言文不难教。以下几点说明文言文应该教:

(一)教好文言文有利于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朱熹认为学得“心中喜悦”就能进入“其进不能自已”的最高境界。文言文作品多为当时出类拔萃人物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作品中工整的句式、隽秀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深刻的哲理、经典的笔法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还能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

数以万计的成语、格言中,文言色彩之浓、范围之广是随处可见的。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被消灭,而是以融入现代生活和白话文的方式继续存在。这点可以说明文言文不仅没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而是以更多的方式表现在融入白话文之中。因此,教好文言文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修养,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增强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

在全面推行新课标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有以下侧重点:

(一)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教学,老师“言传”固然重要,但学生是“意会”所得更可贵;一定的“认知”手段也能收到某些效果,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体知”。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我们提倡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这方面可选择如“四大名著”等浅易半文言半白话的经典名著;一少,即少做脱离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二)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学习文言实词首先自然是要结合教材多读多记,培养语感;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或不常见的用法,可以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重视文言文诵读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地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至于诵读方法的提出,也是为了学生文言是语感。在文言文教学比较重视言传,重视认知,重视分析的当前,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咏,心口相应,烂熟于心,还是适宜的。为了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目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文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4]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不应该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学业上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真正作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学习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的“断层”现象,得到健康,茁壮的发展,是我们每位中国公民的义务,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一样,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局面。纵观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各类文体均有涉及,而且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以上所述,不过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改革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诸多同行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坤.中学文言文现状与出路[J].语文教学通讯,2006,(7):27-29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2003年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9-240

[3]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M](2005年版).华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5-207

第2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艺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陶艺教学的灵魂。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陶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使其创作出别具匠心的作品。

一、初中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对陶艺是非常感兴趣的,期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了解陶艺,提升制作陶艺的技能。目前我国虽有部分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陶艺课程在教学计划上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成型技术,指导学生创作陶艺作品,具体到教学内容,主要是捏塑、拉坯、泥条盘筑三种基本成型工艺的教学。这就说明一些初中的陶艺教学局限于基础的陶艺造型过程。另外,一些学校配备的硬件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陶艺教学资源不充足,与校外的陶艺教育资源缺乏联系,课程内容不系统,缺乏教材,等等,这些都限制了陶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陶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现代陶艺形象、生动、直观、文化内涵丰富且创造性独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从而促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构思独特;要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时尚元素。

1.教师做示范,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思维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成为思维活跃的人,然后感染学生,用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带动学生创新。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首先应具有国际化的思维和视角,关注国内外陶艺成果、最新动向,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不断地向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注入新鲜血液,继而传递给学生。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自身这种导向优势,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兴趣

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有对新知识的渴望,才会去探求,才会有可能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利用陶艺的形、色、材料等一切可认知的资源,引导学生体会陶艺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陶艺实物展示、博物馆展览品展示等,有效发挥陶艺的视觉形象优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出来。教师要做到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为了能使课堂内容更新颖、丰富,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创作,最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出色地完成陶艺作品。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陶艺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陶艺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使学生的创新萌芽获得成长,同时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机会。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才有可能完成创新。所以教师在陶艺教学中,仅仅在大屏幕上展示那些能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图片、录像、影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督促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形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处处观察、时时观察的意识,并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科学的观察方法,摄取有效有益的学习信息,从而丰富大脑中陶艺素材的储备,丰富想象力。其实这也是素材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创作坚实的基础。陶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拓展思维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并进一步激发想象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自己的语言优势、周围环境优势、活动等给学生创设出能够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形成完善的创新意识。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陶艺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陶艺教师在引导示范、设计、启发方面要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炳钦.现代陶艺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涛.创新陶艺教学的方法.文教资料,2011(3).

[3]郑振雷.浅谈现代陶艺教学.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第3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苏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物理教学 教学目标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为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双语人才,满足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实现中小学与大学在教学语言上的衔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语言人才,中学学科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1.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交流工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不少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看待,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应当在交际方面基本过关,能在英语交际需求日益增强的环境中,顺利地为以后的学习,进入社会,及参加社会活动打好基础。所以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

1.2信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交流的需要。

新世纪信息和网络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和网络技术营造了一个信息化的环境,它正逐渐改变、发展我们的社会,推动学习和生活效率的提高。我国要真正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就必须运用网上的通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环境的背景下,英语特别是学科英语的熟练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物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对备课、讲课、命题、考试等教学环节进行综合研究,这显然不适应面向世纪的教学要求,加强国际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通也成为必然趋势。物理教材中很多公式、定理的证明都要借助于相关的国外原版教材,这就要求在中学引入双语教学,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定理、定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正确英语表达,了解物理的推理过程,同时还可以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

2.上好物理双语课需要注意的方面

2.1课堂用语的规范性。

课堂常规用语的标准化有助于学生多听、多说日常交际用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增强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如“Open your books,please,who wants to make a try?let’s discuss the problems,etc.”将英语课上所学到的交际用语合理地运用到物理课堂上,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营造了说英语、用英语的良好互动氛围,使学生能够适应自然说出英语的状态,对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词汇量、知识面、口头表达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边教边学,当然最好能够参加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培训。

2.2根据物理学科教学要求,制定恰当的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

物理是中学理科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结构复杂、内容多、程度深,很多习惯性思维还会干扰课业的学习。双语教学作为正常学科教学的补充,也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应该是正常教学的简单附属品。在一节双语课中不仅要求达到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还要达到一定的英语教学要求。一定要考虑到物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恰当处理汉语和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

在一堂双语课中母语与外语一般是交替使用的,能否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决定了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这方面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能用英语说,就尽量用英语说(允许有一些小的语法错误,教师及时纠正),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定理、规律,则主要用母语表述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理解英语的叙述有困难,则应及时用母语给予解释。例如在教学“力的种类”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摩擦力、万有引力、弹力等的中文名称,还要掌握它们的英文名称。在习题练习中中英文可以交替使用,如学生在听英文名称时有困难,则应及时说出中文名称,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3.物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

3.1新课引入力求妙趣横生。

引入一段新课时,引入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投入程度,还对整堂课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对物理充满热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英语资料,并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语言,把双语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3.2概念表述遵循由浅入深。

物理语言的运用应当准确规范,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在对物理概念进行讲解时,应努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层的涵义明朗化。对此,在双语教学中,可以先用汉语把概念的内涵解释清楚,后译为英语,不过一定要注意物理学有的英语表达方式。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双语教学,所以,不经过训练和强化是很难学会物理方面的应用英语的。这是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讲清物理概念,又要用相应的英文表述。

3.3例题讲解注重层次。

物理例题的严谨性和层次性,对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交流的训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一些轻松和谐,具有科学性、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自主研究、讨论,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英语的专业表述、口语的训练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尽管双语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大范围展开,但双语教学的优点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比如,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尽早得到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学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双语教学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概念课型;教学研究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一般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和课型研究的一点成果,谈谈一些看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立体几何里讲异面直线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看异面直线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圆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球的定义。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2.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里“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的含义,一定要透彻理解,让学生知道如果漏掉其中一句甚至一个字,如“同一个常数”中的“同”字,都会造成等差数列概念的错误。

3.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第6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9-02

1 学生“自考”法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近几年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后进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笔者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自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研究数学“自考”的教学中,把班级学生进行分层“自考”和分层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所谓“自考”就是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农村中学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普遍较差,基础较薄弱,特别是高中学生(生源影响),为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教师就必须在考虑个体差异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制定教师与学生所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规则,合理有效的安排时间,对典型的习例题,在讲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提高不同层次的要求,把该题当作学生自己出的考试题,连同他们自己收集到的“好题”一并抄在专门的考试本上,以备考试。教师每周、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抽考。

3 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成功,增进其自学的信心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指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要的数学”最基本的是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自考”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 研究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数学能力有明显提高

研究方法:(1)文献法;(2)尝试法;(3)检查法;(4)总结法。

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方式去学习和尝试。

检测法: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即让学生“自考”)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效果。

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研究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5 实施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分层。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层,比例分别的1:7:2。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力思考,达到相对于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精选习例题,难易适当,目标明确,各层要求具体,以便能很好地让学生“自考”。这样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对中层学生要能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学习和实践。

(3)分层“自考”。每周上课要求的典型习例题、公式;学生平时自己收集到的“好题”(以2—5题为好),以卷子形式摘抄在考试本上,以备考试。考试时,每组抽1或2名学生到办公室进行独立的考试,教师监考,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

(4)分层评价: 每次“自考”结束,教师当场批改,出示评价结果,并及时找学生反馈,合格者给予鼓励、表扬,不合格者让学生进行认真改正;然后在班级上出示本次“自考”及评价结果,随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后辅导,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掌握为止。

未抽到进行“自考”的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可把“自考”题当作阶段性的测试卷进行“自考”,并交于老师批改,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或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6 运用多种批改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布置、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分层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第7篇

一、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塑造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

二、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灵活改变教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丰富作业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三、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整体发展

面对教改新形势,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立足学生乐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列举时政案例,立足学生理论、实际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四)借助精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除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提高学生自信心

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改变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观全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平时作业、练习、上课质疑问等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六)丰富作业设计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作业,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课前排练,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此类作业时,不做统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2.作业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布置作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如创办学习报,自出测试题、小组互助纠正错题、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可自控作业量,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

(七)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立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结合课内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8篇

文章针对中学体育选项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探讨。在中学体育选项课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兴趣提升,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构建学生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学;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

一般的体育教学中,都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阻力变大,学生厌学,师生互动不良等局面的发生。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在体育选项课中,教师若一味采用长期不变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会导致学生中成绩好的无法继续提高,成绩不好的又无法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不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要注意到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体育选项课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在中学体育选项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兴趣提升

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自发养成热爱锻炼的习惯。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了不同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素质。一改往日体育场上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体育活动目标的学内容,使学生对选项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奔跑、跳跃在操场上,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且目标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尤其是原来选项课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信心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精神面貌也不再J懒散,可以在活动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原来表现较突出的学生也不再苦恼于目标能轻松完成、无法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和体育能力,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后,需要努力发挥潜能才能达到,使自己在体育选项课上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分层教学承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只需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评价中,要尽量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肯定他们已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体育检测时,要践行量力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使他们能够先后达标。

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首先,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间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而产生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育课上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作者简介:任海云(1987一),女,江苏泰州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运动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主动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整个课堂氛围会显得活跃、轻松,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运动水平。其次,教学内容的分层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大多是由易到难,使学生可以专注于当前目标的实现,努力达到当前目标。学生在充分夯实了自己运动方面的基础时就会增强信心,有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逐步提高。最后,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简化了许多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过程,增加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时间。在一般的体育选项课中,体育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这导致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中的时间不足,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间还不足20分钟。而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减少了教学活动的组织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可以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形成有效的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三、分层教学,构建学生的交流合作

现在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间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利用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完成一定任务,从而使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传统体育选项课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由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使得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都不够理想。以往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基础层次的不同,在合作小组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进行着自己的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前面同学的脚步,信心不足,显得无奈与无助,不能有效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而在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学习小组是由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的,在这样的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也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提高。分层教学对于中学体育选项课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运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越来越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任海云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批评艺术

论文摘要:批评是对学生的否定评价,使他们认识到与教师要求或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慎重使用否定评价,必须注意使用否定评价的时机和场合,必须避免使用使学生感到绝望的斥责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总结教育经验,将批评教育的技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受到场地、器材、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形式、组织调动更为复杂。活动中,学生又都表现得个性鲜明,体育课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就显得更重要。

表扬和批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表扬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而批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所以轻易地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认为:继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法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而正确的批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口服心服,消除不良情绪,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采取何种批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对任何人都立竿见影的批评方式。一般来说批评比表扬更复杂,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往往体现出一种艺术性。

一、体育教师威信的树立是批评艺术的基础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爱。”这是说一个教师愈有威信,就愈被学生所尊敬、爱戴、信任和拥护,他的教导就容易为学生接受并付之于行动。没有威信的教师常常被学生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他的教导便难以被学生接受。优良的思想品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树立威信的保证,当然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等也不可忽视。

二、语言表达能力是批评的主体

研究表明:某一种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单纯语言)、38%的声音(语调、声音节奏等)和55%的身态语言(表情、姿势、手势等)组成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在语言、声音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身态语言的作用。如一声示意的口令“立正”,教师自己应该目光炯炯,身体直立,精神抖擞,信心十足,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喊“立正”时自己左右顾盼,精神颓唐,信心不足,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应该注意语言、声音和身态语言等的正确选择和配合。

(1)批评的语言力求准确,富有逻辑性。体育教学的复杂多变,要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选择准确规范的字眼,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手势,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用些粗鲁、生硬、讥讽的语言和表情,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书籍,平时注意现代生活用语和科学的外来语,以及民间谚语、歇后语,经锤炼、选择、积累,日益完善自己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学一点逻辑学,在批评时便可抓住问题的关键,语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理,无可争辩。切忌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文理不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批评的语言应形象生动,饱含激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的思想出发。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热情诚恳的,推心置腹的。教师在批评时,他的表情、音调、手势要在同批评内容相对应的基础上,或高亢激昂,或和风细雨,或形象风趣。

(3)批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实质上是把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分析,渐次引导,最后使学生分辨是非,提高认识。学生受批评时往往带有防御抵抗、惶惑不安、羞怯紧张等消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启发性教育,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内部蕴藏的动力,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强词夺理,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

三、要掌握批评的时机、时间和场合

一般在错误的苗头刚出现时,就要及时处理。如体育教师在队列训练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等,就应立即停下来,进行批评教育,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问题则应延时“冷处理”,如:连贯性集体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误时情绪过于激动,教师就应先让其一旁冷静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做处理。

四、要区分批评的对象

教师常有可能对体育骨干、班干部等学生以及和自己有交情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心“照顾”,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不仅会在其他学生中引起怨恨,而且受“照顾”的学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易产生自私自负,不关心集体等毛病。因此,不论是哪个学生,出现错误时,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处理。

五、掌握批评的尺寸

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首先就要明确行为准则与判断原则,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组织纪律方面以《体育课课堂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比较合适。同时注意某些不成文的,没有具体形式的规范,它是师生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自觉习惯,它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约束力。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还要杜绝提出要求却又不严格执行,或提出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过严的要求。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上课时却从不检查,或学生没穿运动鞋也不加批评指出;又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等等。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必须坚持要求的连贯性和严肃性,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需要而此一时彼一时。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批评要显示其艺术性,就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充分体现出批评的准确逻辑性、形象趣味性、自觉启发性、公正连贯性,并用批评教育的机智巧妙性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