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新课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新课标

第1篇

在初中的历史授课中,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更好地理解及把握教材。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教材。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是学习历史文化的基础阶段,对于课文中过细的知识点,老师不需要强调学生记忆,而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其一,对于宏观的把握教材,需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趋向及规律,从而更好地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认识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准则来评论历史事件,尽量做到思想性、生动性及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讲到的“减负”原则,为我们达成其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其二,对于微观的把握教材,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兼顾所有历史知识内容,特别是革新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充分考虑。如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方面的知识讲解,指引学生阅读、分析与辨别历史资料,优化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符合新课标的需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地深入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好历史课程,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的历史授课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目的。如,老师可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来开阔学生视野;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思维;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如此可以让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授《》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的经典片段,将学生带到一个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势压人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认知到从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人民是怎样抗争的,进而又是如何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的。通过对分析及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中国落后就会被其他国家欺压的道理。这样教学,最终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

三、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历史科目与时代的特征,通常会导致当代的学生产生历史没用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因此,老师需要让历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的十年》这一环节内容之前,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与文化革命相关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搜集了“”的历史知识,有的学生看了相关的电影,有的学生向家人询问他们在“”时期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等。课堂上学生都展现自己的收获,心情十分兴奋,从而使他们听课时精神也十分集中,最终我再把学生搜集的历史资料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展开条理化分析,从变革的原因及的面貌等讲解给学生听,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使历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让学生认知到学历史知识的有用之处,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忱,还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必然能够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经过指引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智慧增长

由于年代的阻隔,很多历史问题初中生是难以理解的,大部分学生一直认为历史教学是陈年往事,与现实没有联系,从而让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其实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涵括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文化内涵,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人理智,还可以使国家把握发展规律,汲取经验教诲,而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历史的传承,与历史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增长;用心找出历史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思维,学会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还需指引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及学习中,从而使学生懂得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最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途径中获得不断进步及成长。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与建议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其蕴含的是一个国家泱泱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毫不夸张的说,历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门课程,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历史教学,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热爱祖国,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人才。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探究发展的过程,下面总结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夯实基础,认真备课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与同行进行交流沟通,积极学习新得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新课标强调知识间的组织、串联,初中历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新教材的一大特点便是知识容量增大且涉及面广,其中一些知识对我们而言甚至有些陌生,例如古代哲学,艺术中的印象派、抽象主义等。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充电”,广泛而大量的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另外,教学的作用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导火索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蕴含的是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及社会状况等因素。所以,教师需要增加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备课是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设计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不仅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和知识结构梳理的过程,更是教师从各班级当前的学情出发以制定不同授课方式的一个过程。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因此,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学情出发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例如,有的班级孩子思维活跃,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授课方式;有的班级孩子思维紧凑,善于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这样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二、有效课堂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除了扎实的课前准备,更重要的便是提升课堂效率。歌德曾f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如百家讲坛中的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书本上的文字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改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历史不再是一本本泛黄的书本,而是一帧帧跳动的画面,使观众在兴趣之余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避免“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巧”作舟。当前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课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剧情的需要,电视剧多对史实进行了改编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但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电视剧不等同于历史。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例如,新闻中播报的“中东局势动荡”、“美俄对抗”、“乌克兰危机”等,由此出发,追因溯果。结合这些看得见的事实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引导他们就当前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相关知识也更易消化吸收,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校园,深入至课堂教学,它推动了当代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借助多媒体技术带了的春风,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组合形象地“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宛若亲临的体验中回味历史。

新课程的导入: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带入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使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或一段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从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拓展课堂内容。历史是人类以往活动的综合,历史人物个性鲜明、经历丰富;无数历史珍品璀璨夺目、美轮美奂;历史场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这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能容纳、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例如,在进行《》一节教学时,结合电子地图并配上活动箭头将二万五千里的过程加以演示,让学生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当涉及到重要地点时辅以影视资料,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就开始失败的原因,为何是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第3篇

1.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中,关于中国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这对于学生了解的性质及目的,在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2.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历史学科 教师方法 研究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转变,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改善教学策略,做到有效教学。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对于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够有所发挥。每一堂新课都是承接上一堂课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始之前,应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开始之前,都要求学生对本堂课程进行必要的预习和准备,而且经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尝试,使得学生在开始新课程学习的时候,都能够很好地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建设性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课堂预习作业要求,并不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进行实际预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经常督促下,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经常在一节课结束之前,将下一节课的基本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图书馆或者网上,去找答案,在下节课开始前和大家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也很好的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身心都还没有完成熟,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以及备课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进行相应的工作设置。历史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就会激发出无限的热情,也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新课标中,重点强调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促使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变化成“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转变,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教学生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课堂中来。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进行小组式学习,对于同一问题,每个小组经过各自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再和其他小组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仅使得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也能够帮助教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比如说讲到,把的历史资料在电脑上放映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要清政府?为什么后来会失败?通过运动,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引导同学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这个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进一步提高了主体性学习意识。

三、展开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都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学习兴趣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创新。开展情景式教学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在笔者讲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当“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顺势简单说几句关于西游记的故事,然后马上转到高僧玄奘的课本教材知识上来。这就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质量。开展情境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去进行实际实践。比如说在讲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缝衣针和磁铁,按照简易指南针制作方法,来制作一个指南针,学生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就会体会到历史知识的兴趣,更加兴奋的投入到实际教学中去。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会很好的实现,不仅为课堂教学铺垫了很好的基础,也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 结:综上所述,新课标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不仅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同时对于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在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下,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军.浅谈初中历史的创新性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2012(01).

第5篇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立足于精彩的备课。在此,我从自身的体会,根据初中现实教学状况,谈一谈如何处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中,关于中国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这对于学生了解的性质及目的,在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第6篇

在新课标下我们教育者应有新的教学教育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摆脱升学的指挥棒,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学习历史但不等于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还是要方法。在多年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三步教学方法。

一、首先是启发与预习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而且,在预习后,要求学生将课后习题完成,我在教授新课中将书本上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其次是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最后是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我们不能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再者,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学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如书上并没有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但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两课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对秦始皇究竟应该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第7篇

一、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

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有个依托或依据,这就是历史教材。新编教材寓能力培养于述史之中。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可培养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指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采取合作学习,促进尝试与探索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孩子享受合作。

要进行合作时,我准备了8套选择题,分别写在8张纸上,每套题有8道。第一节课是由7位小组长来抽题,各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自备的纸上并要写上本组的名字。时间为10分钟。从第二节课开始由我派发,原因是再抽有可能会做重题,这8套题每组都会轮到一次,最后是以总分取胜。对大家来说是公平的。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组是大家齐心合力,共做一道题,有的组是把题承包到更小的小组,提高做题速度。在第一节课上,king小组只做了4道题时间就到了。其他小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思考,问题永远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现实迫使大家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股内驱力,为了自己,为了小组的利益,每一个小组都全力以赴。

8套题做完后,我在课上对大家的努力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表彰,再次鼓舞大家的士气。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我要求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分数,以此作为基础,到第二次考试时,对有进步的小组予以表彰。让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保持下来,让历史课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三、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加深理解内容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学生自编自演,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一节课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也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通过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其次,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初中历史教学规律,要适合当代初中生学习。初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其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含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第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再比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讲述《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时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这充分的体现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的构建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第四,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让课堂上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五、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建构独立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万物的,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了。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 ,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新课标下,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人民教育,1998年(第9期)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3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