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业;女大学生

自从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女生比例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大学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不单单是高等教育行业关注的难点,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女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就业尤其难,随之在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种种措施中,创业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突破点。

一、女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1.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考入高校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无非是想学有所成、成为所用,就业是实践的过程,是检验学有所成的效果,也是检验是否成为所用。而创业也是就业的另外一种形式,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与其坐以等待各个企事业的挑选,甚至干脆连被挑选的机会都没有,倒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自己的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去自我创业。

2.挑战自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创业虽然也是就业的另外一种形式,但相对就业而言有更多的难度。就业之初无非是按各个单位的计划安排和自主意识去实现计划内的单一任务指标,远没有创业复杂。而创业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结合才会出成效,比如资金整合能力、长期创业的热情和坚持创业的毅力、综合的企业管理能力、财务常识、法律法规常识以及人员管理能力等要面面俱到,面面想到。所以,选择创业的同时也是选择了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具备这些能力,这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有利于健全女大学生的人格

面对就业难的形势,尤其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情况下,一些女学生完全靠等过日子,等待家人和朋友为自己奔波忙碌,一副小女人弱不禁风的态势;也有的女大学生心存抱怨,一味地抱怨社会不公、男女不平等的旧社会观念,不曾记得巾帼也能不让须眉。所以说就业和创业本来就没有男女之分,主要在自己,在于自己的自信精神和社会的责任感。而创业会使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也会锻炼她们更突出的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摈弃主动放弃、怯懦、退缩的不良情绪,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

二、女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业资金

资金是启动创业最基本的条件,部分创业者正是由于缺乏必需的资金而放弃了创业之路,从创业的实际过程看,资金也是制约创业规模的重要因素[1]。女大学生当中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家庭甚至连支付上学费用都很艰难,更别提资助她们就业和创业了。

2.社会对男女的社会角色期待不同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植于人心,使得人们总是把女性定位于贤妻良母,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种影响制约了女大学生创业的动机。

3.创业政策问题

目前各地政府对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尤其在对于女性创业方面,几乎没有倾斜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还不到位[2]。大部分高校只是开展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活动,培养创业意识,并在就业指导课上讲授一些创业理论知识和一些创业成功的例子。

三、女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创业

1.在大学期间培养创业意识

想要创业,必须树立创业意识,只有提前加强意识和清楚地认识,才能有意识地去刻意培养自己和锻炼自己,提前培养创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创业经验的积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培养和锻炼自己。比如在大学期间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挑战杯活动、听取关于创业的各种报告等来启发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创业知识的储备

在自己有创业意识的前提下,就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储备,因为创业知识是学生创业的基本要素[3]。而创业知识又包含着方方面面,比如创业的专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知识包括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等,创业前必须把这些知识通过书本学习、其他人言传身教等方式储备起来,这样,在创业的过程中才能有备无患。

3.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

在前期的创业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广泛的积累情况下,如何能够使创业成功几率增大,是很重要的。而创业成功很关键的因素又在于创业项目,只要创业项目有好的市场前景,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说女大学生要想成功创业,首先条件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项目。目前女大学生创业多从事商业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以及以高新技术为工具的现代服务、知识服务业等。利用自己的前期创业积累和对创业的自身优势及特长,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及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创业项目,会使创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例如笔者所带的一个学生就抓住大学生需求较多的打印、复印和网购业务,自己组织几个学弟学妹开了一个复印社和一家网店,利用在校期间课余时间既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同时也靠这种创业解决了自己学习生活所需费用,使父母减轻了经济负担,自己不仅感觉自我价值有了体现,也对未来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关注创业政策,合理利用周边资源

大学生创业要经常关注创业政策,因为国家或当地政府都有一些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这些政策,会使自己的创业借东风之力,更易进入正轨。另外,也要合理地利用自身的周边资源,比如寻找亲朋好友的帮助以及成功创业者的丰富经验等周边资源,也是使创业之路走向成功的有利因素。

总之,女大学生创业虽然是就业的另辟蹊径,但创业的道路仍很艰难曲折,这就要求大学生自己在大学期间就要培养创业意识,进行创业知识储备,并能寻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依靠坚韧不拔奋力拼搏的精神,才会既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又能在创业中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惠.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教育,2008,(10):9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影响因素;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85-03

创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各类创业者指明了方向。作为社会就业群体中最具创业优势的大学生。应正视目前的社会现实以及面临的机遇,创新创业,奋发有为,实现人生和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据最近一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0.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有55.4%的在校大学生有毕业后创业打算,但实际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向的比例仅为15.8%,有3.3%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干啥”,1.4%的学生选择“其他”。而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并成功创业的仅为2%-3%。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在20%以上,并且成功率较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的相对薄弱,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是创业的先导,广泛的认同和扎实的基础是创业不断前行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基本满意的仅有37.9%,不了解的占30.8%,不满意的占19.7%。可见,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高,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创业资源仍未得到合理的配置。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多还不够清晰,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和固定的教材,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不系统,与专业结合度低,并且课程的随意性较大,用创业活动代替创业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高校往往较看重少数学生的创业竞赛成绩和学生创办公司的数量,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系统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因为,在校创业并且能获得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带有功利性就不足为奇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还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本身也处于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学科地位的不确定,导致资金投入受限,影响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专职教师少或根本就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并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既有创业教育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求知需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甚至会误导学生。在这种格局下,学生的创业往往比较盲目,中途夭折或误入歧途(传销、灰色中介、倒卖车票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思想启蒙和文化引领者的高校来说,其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更显得任重道远。

(二)创业氛围与创业机制的缺失,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在我国来说,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其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相对保守的国度来说,我国的国民创新创业意识还亟待提升。创业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既满怀憧憬又饱含艰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风险投入。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另一方面,很可能会顾此失彼,除了留下经验和教训,其他方面输得很惨。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不看好在校大学生创业,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大学生家长和亲友。在他们看来,花钱甚至是借钱让子女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要“创业”也未必要上大学,更何况创业风险较大,即使要创业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同样,大学生创业也会有来自学校的压力。近年来,政府和高校都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主要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出发的,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有一些鼓励政策,但雷声大雨点小,大多停留在允许学生停学创业、提供办公场所上,还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实质性利好措施,如抵算学分、担保融资、校内孵化等,其真实想法还是希望大学生毕业后创业,而非在校期间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多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由于大学生创业起点较低,科技含量不高,还可能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在不少人眼里仍属于不务正业的“瞎折腾”。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自然是困难重重,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创业与学业发生冲突时,领导、教师、同学就会出来做工作,使创业的学生处在一种不利的舆论氛围和压力之中,进而使创业更加艰难。机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分散在各个地区和部门的文件中,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而且政府部门主动地宣传、服务还不够,有些政策的主体和职责不明确,可操作性差,有将近70%大学生几乎不了解这些政策,即使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清楚和很少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就更难得到其实惠了。

(三)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对大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和艰难的考验,它对创业者(团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新颖的理念、独特的项目、优秀的团队等。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所拥有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还缺乏实践锻炼,社会阅历浅,人脉关系少,管理能力弱,对创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等,是创业大学生存在的通病。好的项目是成功创业的关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创业项目选择的着眼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运作能力,如有出其不意的好点子,有拥有知识产权的好项目等,然而这一块目前还是创业大学生的软肋。不少大学生的创业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就在于此。团队是影响和制约创业成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团队成员追求的一致性、气质和性格的相容性、知识结构互补性都直接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这对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外,社会认可程度低,也是大学生创业发展艰难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得不少单位和个人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它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持怀疑态度,因而,大多数不愿意和学生公司打交道,认为可信度低、风险大,学生公司(学生创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殃及大学生创业,再加上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创业鲜有成功的先例,大学生创业难以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也使得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创业教育、创办企业及其运作、政策导向等重要环节有着直接的联系,梳理并反思这些环节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说创业的本质是创新,那么,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定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应该注重两个结合:一是点面结合,既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典型的打造,以发挥其示范及辐射作用,更要注重面上的广泛受益,培养创新创业扎实的群众基础。不能只进行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忽视系统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创新创业学科地位的形成;而缺乏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延缓有创业欲望学生积极创业的步伐。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多赢格局的大好事,它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产物。因此,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首先,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不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初步掌握创业技能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更多的、潜在的创新创业者为目标,来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其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离校就去创办企业,而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一旦时机成熟,就能脱颖而出。其次,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尽快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编写本土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创新创业课程尽快纳入正式课程序列。同时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与水平。

(三)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充满激情,也会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一定程度的呵护和支持,但创业者一定要清醒地明白,激情会退去,呵护和支持也会衰减,作为创业者最终要回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实中来。“高起点、高技术、大资金、大规模”的创业模式固然好,但目前显然还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就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立足现实,紧紧依靠母校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积极寻找和打造适合自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少许资金启动的特色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公司正常运转起来,并发展下去。只有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拓展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创业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及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及质量,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第一,政府可以通过明确的导向和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来进_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如制定全民的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形成全民崇尚创业、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高校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适时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第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建立“一站式”服务,明确各“节点”职责,增加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建议、信息、指导、孵化的可能性。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优化创业投资结构,重点应加快创业投资的发展,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第四,政府应积极建立并完善创业失败人员救助机制,设立创业失败人员救助基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障创业失败人员的基本生活。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中41%属于生存型创业,这部分人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比较弱,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防范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第3篇

现行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众所周知,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普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很难分神顾及到其他的事情,而不管是经验还是社会阅历都比较缺乏的在校大学生,既要投入创业,又要完成学校教育的规定动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这个问题,《意见》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将学生自主创业的经历折算成学分,二是放宽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休学去创业。这两个建议一方面可是使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主放弃一部分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学分,由创业实践来替代,降低了学生的修业压力,节省出的精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创业之中,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创业经历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创业的机会,而且,即便创业失败,也可以重返校园,继续之前的学习,降低了休学创业的风险和压力。不过,这两个建议虽好,但是结合学校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首先,将创业的经历折算成学分涉及到一个折算标准的问题,如何创业、创业多久、达到什么目标才可以获得这个学分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而创业的情况五花八门,要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情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校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既要保证学分体系的严肃性,又不至于使这个学分对创业的学生来说遥不可及,而且,这种涉及到最终学位认定的问题更是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其次,放宽修业年限应该是有限的放宽,一般来讲,多数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为6-8年,可以看出,原有制度其实已经考虑到学生在修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预留了一定的转圜空间,虽然之前的这种规定更多的是针对修业有困难的学生,但并不排除学生可以利用这多出来的时间进行创业,所以这条建议的提出是否可以理解为针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另外还有延长修业年限的余地,这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第三,选择过休学创业的学生会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无论他学习成绩如何优秀,在他的学位证和毕业证上都会显示他是一名延长学年的学生,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延长学年意味着大学阶段的学习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学生创业成功还好,万一创业失败需要重新走上找工作的道理,那这样的证书势必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些错觉,无形中也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在带领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更明确的角色定位

高校教师无疑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才的最主要责任主体,高校创业教育改革自然也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参与。老师是除家长之外,学生最为信赖的对象。在创业的问题上,一般家长都给不了学生太多的实质性建议,学生更多听取的都是自己老师的建议。如果在创业的路上有老师手把手的提携,对学生来说无疑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创业教育责任和创业教育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然而,《意见》中提到的鼓励带领学生创业的问题还存在一些有争议。一般来讲,高校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阅历都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财富,用来指导刚刚踏上创业征程的大学生来说裨益不小,然而,带领创业和指导创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指导创业的时候,高校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老师的身份出现,不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而带领创业的话,高校教师直接参与到创业项目之中,甚至占据团队的主导地位,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以教师为主的创业项目,学生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中,其性质是否还能定义为大学生创业;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业,一般来说学生处在弱势的一方,在利益分配和项目管理中,正当权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教师带领学生创业,最后会不会发展成为学生为教师打工;大多数教师本身没有创业经历,自己也是在摸索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能力带领学生创业;另外,教师带领学生创业,教师的行为会不会被学校定义为“不务正业”,进而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意见》中没有提到也没能给出答案的,但是,要落实这一点却无法绕过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究竟如何鼓励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创业需要主管部门和高校再认真思考研究一下。

三、资金支持应该惠及更多大学生创业者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途径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一种需要。

1创业精神概述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一个过程,即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的和独特的方式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不管这些人手中是否拥有资源。创业精神包括发现机会和调度资源去开发这些机会。创业精神类似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

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其的定义是:“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创业精神可以简洁的概括为:“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关于创业精神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主题:一是对机会的追求,创业精神是追求环境的趋势和变化而且往往是尚未被人们注意的趋势和变化;第二个重要的主题是创新。创业精神包含了变革、革新、转换和引入新方法――即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是做生意的新方式。最后一个主题是增长。创业者追求增长,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规模或现有的规模上,创业者希望他的企业能够尽可能的增长,员工能够拼命工作。因为他们在不断寻找新趋势和机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

2大学生创业精神内涵

大学生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2.1高度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强烈的进取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要敢冒险、寻求变革和创新,具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2.3充满自信心

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具有创业精必要性

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创业精神的核心,是由创业活动的开拓性所决定的。由于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种创新。因此,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创新就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的过程。

3.2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自主创业是方法之一。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会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还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则富,节省更多资源。

4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途径

4.1系统学习创业课程

创业目标就是人生目标的浓缩,也是人生理想的现实体现。应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将创业理想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

4.2在实践锻炼中提升

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积极的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节节成功的喜悦;切切实实地投人创业实践中去,定能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人格。

4.3在环境中考验与磨砺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取得自信的快乐,战胜孤僻、害羞、怯儒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周直.创业精神及其培育[J].江苏行政学院报,2005(2).

[2]刘振亚.高校开展创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3]郑解,⒈峰.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日益严峻。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切实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创业意识教育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2010年,“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重庆市31所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还十分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毕业时主要依赖学校、家庭的帮助来实现就业这一现实状况,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其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二、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时间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和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反映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五种因素。健全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情感等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人格。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独立而理性思考的心理品质、敏锐把握机遇的心理品质、敢于冒险并善于驾驭创业风险的心理品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

三、创业能力教育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是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领导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挫折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决策影响能力。其中,领导沟通能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力高于其他四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有利于缓解新形势下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步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创业精神教育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活动的心理基础。创业者要自觉地、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包括进取精神、风险精神、奋斗精神、实践精神、守法诚信精神等五个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者应理想远大、勇于进取,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现状,这是进取精神的体现。有些人多次跳槽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那不如自己鼓起勇气踏上创业之路。创业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创业者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善于预防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创业者要能够“吃大苦耐大劳”,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创业者要勇于实践,抓住机遇及时行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创业者都要依法办事。道德方面则要求创业者诚信待人,讲究“信誉”。

五、创业知识理论学习

要想创业成功不仅要有创业精神,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学学科理论知识是从事创业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理念,它赋予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可以将创业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课程两大类。必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心理类课程、创业者素质类课程、创业基础类课程和创业指导类课程等,选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技能类课程和创业知识类课程等。开设必修课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开设选修课课程,其目的是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拓宽和加深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

六、创业实践技能训练

创业实践是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训练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是创业素质的外显、创业知识的应用、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可以分为模拟实践和创业实践两个方面。模拟实践是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公司或创业教育训练系统(如大学生创业沙盘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开设“虚拟公司”,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情况,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由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础过程,增长创业的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所学的创业理论,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创业实践可以通过创业中心或孵化器实习或借助各类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平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创业的真实过程,还可以通过建立创业者联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创业成功人士或已经创业的学生一起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该平台让创业者学习积累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石英姿.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刍议[J].内江科技,2006,(9).

[3]殷锡武,程江.创业教育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彭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杨六栓.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5,(6).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理性思考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各高等院校有关人士的重视。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高知群体的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应该积极地去创造工作岗位。因此,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国家的不断号召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步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不过,在传统观念、社会现实、教育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并不是十分完善的,有待于进行理性思考,力争探索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涵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人格。要将该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以便满足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新需求。实际上,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及适应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创新战略转变的长远之计,也是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一种拓展。

1.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

1.2.1 创业教育目标的多样化

一方面能够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诚信、勇敢、自信等意志品质,而这些品质对他们的综合发展有积极意义,从而实现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与此同时,注重创业技能培养的创业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或热衷创业的人能够获得谋生的手段或开拓自己的新事业。

1.2.2 创业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创业教育内容要与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相渗透,创业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模块,分别是创业教育基本理论模块和创业教育基本素质模块。创业教育基本理论模块课程以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工商管理课程为主要内容;创业教育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为主,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和实干意识等诸多创业理念与精神。

1.2.3 创业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为了达到最佳创业教育成效,只有正确的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是不够的,还要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此满足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乐创业、会创业、能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尤为重要。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创业教育实施过程变成培养、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场所。

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2.1 相关各群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2.1.1 创业教育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目前,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偏差:一是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当大老板;二是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瓶颈,只要有资金创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而忽视了知识、能力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三是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认为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可有可无,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今后实际创业的重要性。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企业、开创事业,更重要的是孕育着创新的理念、创造的观念、创新的能力和潜质。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既没有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实的问题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传授的层面,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真正创业的实践训练,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2.2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待改革

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比较侧重于形式,即较多地热衷于举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例如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创业计划书大赛、模拟营销比赛等,这些活动固然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一些帮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系统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业教育教材不统一;二是创业教育课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要处理好创业教育课程同其它专业课程之间,以及创业教育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三是创业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科内容也没有形成体系。由此看来,设置科学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创业教育的实施规程还不完善

我国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创业计划大赛,由于赛事时间、场地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每所高校往往都是在赛前组织几支队伍参赛,能参加比赛的学生数量占不到学生总数的10%,鲜有学生能真正参与其中。如此看出,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校中还没有普及,创业教育在实际上并没有纳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课程体系中,还只是存在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缺乏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实际上,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理念、市场经济知识和创业的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会对他将来就业或创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其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各高校必须考虑如何能将其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

2.4 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创业教学团队力量相当薄弱,多是由具有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经过短暂培训上岗,基本上缺乏创业经历。然而,创业教育却要求从教人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因而创业教育授课团队的力量和整体创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待于提高。

3 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快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的事情,而是全体教师的事情”。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是首要的问题。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过程中。除此之外,还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创业理念,使大学生树立“大创业观”。创业其实不只是开公司、办企业、做老板,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也是创业。同时,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大学生要树立到农村,到基层,特别是到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去开创事业的思想。如此,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的社会发展状况相符合的积极的“大创业观”。

3.2 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涵盖以下内容:一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对商品交易的兴趣;二是培养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创业能力、创业品质、挫折承受能力等;三是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如融资、注册、企划书撰写、商品营销策略等。通过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启发、唤醒、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鼓励大学生思想活跃,培养其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视野开阔,勇于实践、敢于实践、能于实践的创新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3 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

第7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涯发展

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大学实行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方兴未艾,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工科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学科,也拥有最多的专业和师生,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思考,对培养具备创新性和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尤为重要。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99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上针对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or Enterprise Education)的定义,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1]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广义定义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确立,建立在创新与创业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也应运而生。“创业型经济”需要的是能把创业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创新,高校的创业教育恰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需求,成为“创业型经济”的优秀创业人才。教育部在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使创业教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其中有5所为工科类高校。2005年,、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将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KAB项目引入中国,到目前我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开展了一系列创业教育课外延展活动并进行了相关质量监督和效果评估工作。[2]

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综合式创业教育,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也注重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并建立了若干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3]

二是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重点,进行商业化运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3]

三是课堂式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3]

此外还有结合地域特点的温州模式创业教育,借鉴温州企业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建立创业工作室,尝试开展创业活动。[4]

2.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认识到工科类高校由于在专业背景和教育模式上与综合类和文科类高校存在差异,导致创业教育的实施存在不同。工科类院校往往会结合自身特色,着重于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利用工科学生的技术特长进行科技创业。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工科类高校认识到,只依靠技术驱动的创业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模式,并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创业教育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1)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较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为目标,并不是要让学生马上去创业,而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素质基础。因此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设几门课程和进行一些创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中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大都是借鉴一些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并未形成适合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反映到创业教育实践中,各高校虽然都在努力探求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模式、管理模式等问题,但都未能真正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有机融合,在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育规范等方面也无依可循,没有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学科化、体系化还很薄弱,同时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2)在创业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的全面完善。创业知识结构一般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等,创业能力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5]由于工科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过多的偏重于对所学专业技术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不少工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知识在创业中的作用,后两类知识往往被忽视,而无数创业实践表明,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往往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创业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的培养也未被很好地重视,造成部分工科大学生在进入创业实践环节后体现出这些能力的欠缺,影响其在创业道路上的发展。

(3)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工科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工科类高校中,创业教育主要是以课程教学加实践活动为主。课堂教学的主讲教师大多数是理论出身,甚至有部分教师仅仅是接受过短期培训后就开始给学生授课。实践活动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要形式,指导教师中辅导员居多。这些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共同特点是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使得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创业实践的有效融合较难实现。而在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相对而言,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是很少,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滞后。

三、加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引入生涯发展理论,转变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

与发达国家不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源动力之一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这使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教育的补充,变成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缓解就业压力,目标功利化、短期化。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立足于学生的长期生涯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引入在西方和港台地区发展较成熟的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发展理论是由职业指导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而来的,立足于个人整个生涯的发展,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运用生涯发展理论,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教育转变,从群体灌输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服务转变,从以学校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的观念,让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为其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创业提供素质与能力储备,可以使得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和完善适应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要适应其专业教学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素质和物质财富。因此,完善适应工程教育背景的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创业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创业的基本素质,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等。因此,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一是应注意将工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创业知识结构。二是将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经管类素质教育相结合,强调文理渗透,不同学科间互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三是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通过各种创业实践环节,激活理论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业能力。四是借鉴国外与港台地区一些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课程与教学方法来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围绕课堂教学的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平台,集成相关课程,与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相结合,丰富创业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形成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创业课程相互渗透与功能互补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开设创业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与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知识产业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内在需求与动机;开设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财务、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等相关课程以完善工科类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开设心理学与创新思维训练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等。

3.建立和完善适应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是创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的补充,帮助工科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个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应该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才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

结合工科类大学生的特点,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应以理论教学平台为基础,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通过面上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学术性创新研究活动使工科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并孕育一批可进行市场化的科技作品。然后再通过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演练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并最终使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

其中,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以及自主创业的载体,通过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报告会等多样化的活动对工科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与支持,还可设立一些基金项目在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时进行资助,并提供项目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支持。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建在校内也可以建立校外,其类型包括大学生创业岗位、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和大学科技创业园(孵化器)等。

4.加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创业教育中,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实践服务体系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业教育师资应该具有创业经历,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与变化,提升创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结合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工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由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创业专业导师和工科各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兼结合组成。其中,创业教育专业导师尤为重要,其来源除了校内教师外,还应包括创业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风险投资商、创新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创业咨询顾问和律师等兼职师资。

工科院校除了要建立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对各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教学外,还应与创业实践服务基地、企业以及地方科技园区建立联动(合作)机制,一方面鼓励校内创业课程教师参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提高其产业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实践服务基地和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参与讲授一些创业课程,指导创业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中结合企业运行实际,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专业课程教师做导师,结合课程特点和生产实际授课或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行和生产管理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04,(2):179.

[2]王扬铭.在大学生众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47-48.

[3]骆守俭,宋来,吴冰.全面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29-35.

第8篇

张彦颖

(山西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 山西 太原 030006)

内容摘要:创业法制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有效降低创业风险。完善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开放、多元、参与的教学模式及营造法治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 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业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经济的重要途径。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尊崇法律、捍卫法律应该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法治精神在推动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缺乏民主法治的基因,人治重于法治的封建理念根深蒂固。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尤其对于即将创业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不仅关乎自身的利益,更牵涉到企业的定位及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进行创业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创业法制教育,向市场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创业者,就能使整个市场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创业法制教育为国家培养守法的市场参与者。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市场参与者的为所欲为,法律为其设置了边界和范围,规定了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保障权利的程序以及其作出法律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乃至法律责任。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借助竞争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也不是无止境的竞争,它必须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竞争不足可能使经济缺乏活力、动力,使市场经济主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过度的竞争也可能导致垄断,垄断一旦出现,竞争也就化为乌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会受到阻碍。将竞争规范在适度状态的最重要措施只能是法律,是既能约束市场经济主体也能约束政府的法治。让准备创业的学生懂得自由的边界和竞争的规则是创业法制教育的重要使命。

    再次,创业法制教育是防范创业风险的有效途径。创业的过程都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完成的,市场经济的内容就是经济交易,有交易就有风险。而防范交易风险的有效方法便是使经济关系契约化。市场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契约要受法律保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素,而不是交易双方的为所欲为。作为即将创业的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合同法》等与市场交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而不逾矩,有效降低创业的法律风险。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创业伦理教育代替创业法制教育。现有的关于创业教育的教材中,创业伦理的论述较多,而鲜有创业法制教育的内容。孰不知,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道德是法律的哨兵,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与法律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相辅相成。道德主要靠自律,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而法律则有国家强制力做保障。正是因为法律所具有的强大震慑力,让许多人不敢冲破人类的道德底线,这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创业道德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业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为创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创业法制教育目的是为了增强创业者的规则意识,为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行为准则。二者内涵不同,功能各异,不能互相替代。2.把创业者法律素质排除在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之外。创业有成败,原因各不同。但是,创业者自身的素质高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创业者的素质评价是降低创业者盲目入市的重要手段,是理性创业的必然要求。创业者的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影响创业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评定。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体系中,心理因素、专业技能和道德自律被列为三大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创业者的法律素养却被排除在外。创业者法律素质是指创业个体所具有的能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殊不知,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更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每一位创业者,在进入市场前,就要强化法律意识,学会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创业的每一细节。法律意识淡薄的创业者,是潜藏在每一个市场角落的危险品。在创业者的素质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大对法律素养的考核权重。3.创业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间存在差距。创业法制教育意在通过学校教育,使创业者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树立法律权威。“知法”只是创业法制教育的初级层次,“信法”才是创业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法制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知法”应该是每一个创业者终身的任务;而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法律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信仰。而当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层面,忽视学生法律情感及行为养成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随着法律知识的遗忘而成为新的“法盲”。 三、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改革路径

(一)完善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把法律素质作为创业者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创业者的素质评价是重要的教育环节。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法律素质指标,构建包含心理因素、专业技能、道德自律四位一体的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强化学生的“规制意识”,建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法律素质考核不合格者,在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二)建立科学的创业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者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当前,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现在创业法制教育没有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要求未来的创业教育教材增加“创业法制教育”的专门章节,围绕创业主题选取法律理论与实践素材,按照创业流程设置教材逻辑体系。“进课堂”要求学校教务部门要给创业法制教育安排学分和课时,让创业法制教育从课本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授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制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好创业法制教育的“三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三)努力探索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创业法制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之外,还需探索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如邀请法律实务界的人到学校举行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学生走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基地。此类基地是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此模拟创业,不仅仅要思考管理、财务和营销,更要考虑创业过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如果创业导师能够实时指导学生解决法律问题,学生便会深化对法律的认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创新教育手段,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法律的熏陶。(四)努力健全高校管理体制,为创业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是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组织”。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赋予了高校“事业单位法人”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又是市场主体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依法治校,就是要建章立制,按章办事;民主管理 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凝聚力量。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理念一旦变为高校的自觉实践,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隐形课程将使创业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创业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育敏.创业教育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之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10月,第33卷第5期.

[2]曾朝夕,王卓宇.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艾红梅,刘荣华.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4]董青春、吴金秋.大学生创业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第9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

伴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创业教育以创业人才的质量标准为导向,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也是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加以重视。

一、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创业教育,是相对于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从狭义上讲,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拓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创业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经颇具规模,而我国的创业教育理念始于八十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未来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即学历证书);一本是职业性的(即职业资格证书);还有就是证明个人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即创业素质)。“第三本教育护照”概念的提出,把创业教育提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说明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新理念。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兴起的,自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九所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以来,许多高等学校陆续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基本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阶段。2005年起,,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BA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旨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迫切要求高校进行创业教育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难题,传统就业观念依然盛行,自主创业意识还很缺乏,因此注重挖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创业潜力,逐步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创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创业的理念,通过创业精神的弘扬以及创业环境的营造,在更多学生的心里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让更多大学生的进取,勇敢和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萌芽生长,这也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必备素质。

二、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途径

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业。社会呼唤创业者,创业者需要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

从一些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但缺乏创业的认识以及为创业而努力的意志和行动。学校在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创业竞赛,学校要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毕业生随时查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好“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学习其他院校的就业指导经验,丰富就业指导的手段,突出个性化服务,建立针对毕业生职业测评和求职技巧等的各项服务内容。

被动就业解决不了目前的就业压力,只有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就业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根本。可以在就业的岗位上进行创业,也可以先就业后创业,不能人为地将就业与创业割裂开来,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统一体。

三、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价值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精神”。目前,“企业内部创业”“岗位创业”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创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创业者,而是面向就业的全体大学生。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调整就业心态

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充分利用自己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学生虽然获得的创新知识和创业教育还不是很多,但是在整个劳动力队伍中,大学毕业生毕竟具有知识、信息、观念、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大学生应充分自信,从自己需要出发,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自己在自营企业、中小企业、艰苦地区就业来打破传统就业格局。就业心态从被动打工到主动为自己事业打工的转变,将极大激发起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得以有效提升。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就业过程将成为有目的创业准备过程,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在岗位上磨练自己,充实自己,这种由内而发的能量将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就业是为了更好地创业,创业为就业注入了激情和活力。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目前,就业市场存在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形成错位。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包括:责任感、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一个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发和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素质和能力;创业者除了具备以上就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洞察机会、承担风险、富有激情和坚忍不拔等特质。因此以创业者的素质和心态去就业,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说,创业教育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国际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通过创业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真正去创业,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而且也为未来解决更多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创业型人才不断去创新。当企业开拓新业务、成立新部门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从而使这些年毕业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顺利实现。

创业教育不只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才能实现创业成功,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品质,使学生能够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的真正成功。真正的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每个人内心的快乐和为社会发展进步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这个教育理念贯穿创业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徐振轩,廖忠明主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夕宝著,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