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02: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市场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五峰县;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8009)08-0077-08
1 五峰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属于湖北宜昌市。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苞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
五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随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熏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2 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实施产业化的切入点把握不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已经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在丰年时还会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的发展不起来。要使的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能够得到较高的农业利润。
(2)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
五峰县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同时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将,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3)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
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题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5)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
作为贫困山区,有些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整体农业产量经常出现仿佛。
3 加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1)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
依据市场,资源和趣味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激越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防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格局。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凄切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一般偏小,难以发挥组织带动作用。五峰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引进“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将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①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②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光,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挡升级。③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附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五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滞后。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农产品市场,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农户专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以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为重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
(5)完善利益连接机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专家+法人+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题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种机制。①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恰当处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双赢。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题的经济行为。③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环节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用于调节天灾,减收之年农民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
一、农业巨灾风险的定义及其特点
巨灾是指因一种严重的社会功能失调而造成的大范围内人类、物质和环境的损害,且这种损害已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农业巨灾风险则主要是因自然灾害带来的,超过个体及保险公司和政府承受力的农作物或牲畜等的巨大损失的风险。农业巨灾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
农业巨灾风险的系统性,表现在受整体环境因素或区域性同类气候等因素而对标的物产生的影响性。农业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大多数农业巨灾风险为系统性风险,往往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牲畜的严重损失。
2.损失严重性
农业巨灾风险一旦发生,其损失后果不可想象。例如:洪涝灾害就会导致大降雨淹没大面积农田,并冲走养殖场牲畜等。
3.损失发生频率低
一般而言,农业巨灾损失发生的频率很低,大部分损失主要因自然灾害导致。例如:地震、飓风、特大洪水等巨灾往往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发生一次。
二、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有学者认为:“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商品市场的自发调整,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将回归到一种供求平衡状态,自然而然的决定工资率、利润率,以及各种用途的货币比率等将达到一种最优的均衡。”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只要信息是不完善的、市场是不完全的,那么就不可能达到约定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市场存在失灵。”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就属于典型的非有效市场,主要基于它存在的信息不完善、市场不完全等。同时,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
1.农业巨灾风险的模糊与不可保性
在Houston提出了理想状态下风险可保条件后,就有不少学者将农业巨灾风险与风险可保的条件进行了对照,得出了农业巨灾风险属于超额损失的结论,并认为它已经超越了可保风险的承保条件。这也是目前用于解释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完全竞争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不存在性
Skipper提出,在理想状态下的竞争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不一定偏好所谓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性”,盲目的对效率进行追求显然有失公平;另一个是“帕累托有效模型”应该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实现,但现实中这些条件难以满足。因此,保险市场存在失灵的问题。基于这种观点,不少学者对竞争性巨灾保险市场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巨灾保险市场非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各种保险相关的数据资料等都不够完善,保险和巨灾保险金融衍生品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充分,信息失效等。
3.巨灾保险市场运行中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巨灾保险的产品供给有限,且需求不足。从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和公司融资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巨灾保险的产品供给有限;从政府行为扭曲巨灾保险市场激励的角度分析,巨灾保险的需求不足。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集中在对人们收入水平、参保价格及投保人心理偏好等因素上;另一方面,巨灾保险市场存在定价与风险聚散效应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巨灾风险属于典型的小概率、大损失事件,风险的集合分散效应较低,导致定价的难度较大。在巨灾风险聚散方面,以Froot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巨灾保险机制存在明显的偏差,如果定价问题不能解决,则不利于提高巨灾保险的供给能力。
三、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作用和目的
1.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进行矫正
在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干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执照许可、组织形式设立、所有权限制等手段来对保险市场中的垄断现象进行干预;通过政策控制、法律法规的限制等方式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干预;通过补贴发放、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外部性和公共属性问题进行处理。因此,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是矫正市场失灵的最佳方式。
2.达到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社会公平性
从追求效率的角度而言,政府应不干预巨灾保险市场以此来激励人们购买巨灾保险;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收入水平低的人们相对无力购买巨灾保险,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们则可以购买巨灾保险,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补贴和救助,一旦发生农业巨灾,出现巨大的人财物损失,恐难以达到社会和谐,满足社会公平性的需求。
3.增进市场效率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可以弥补巨灾市场的不足,更好的发挥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对巨灾保险市场进行干预,能够进一步增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效率。同时,尽管商业保险市场虽然可以有效的对最近的灾难损失给出回应,但要达到继续改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要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进而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能够对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保险予以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教育途径能够对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激励,刺激人们培养风险意识,这些都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构建
农业巨灾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与完善是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制,引导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同时,从政策上着手对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实现以法律法规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进行规范,明确政府责任和市场边界是政府干预的当务之急。
2.建立多样化的政府财政扶持政策
政府应积极引导并支持多渠道筹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建立,充分调动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以及农民等各利益相关者,鼓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保障基金。首先,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挖掘各种筹集渠道,如财政拨款等,扩大资金规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及启动机制等。其次,鼓励建立专项基金账户,将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向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支付的巨灾风险保险费计入其中,提高各方的积极参与。
3.建立更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再保险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和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国再保险市场有限。因此,政府应该充实其资本实力,积极提高分保能力。例如:北京市进行了农业分保的创新模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政府组织的保险市场,由于其聚集了大量的保险人和保险标的,使得风险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即可满足再保险人的要求。政府在探究如何更有效的组织分包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一、绪言
休闲农业是我国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一来是为了应对民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二来是为帮助农民的收入与所得的增加。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更是一种乡土性旅游服务业,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发展休闲农业首要任务就是吸引人潮。而未来的新型乡村、农村旅游需有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冒险旅游、美食旅游这五大类,休闲农业区提供的游息活动几乎可涵括其中,如健康旅游配合我国风俗民情,休闲农业区内的相关经营者可种植药草植物,针对注重养身保健的游客制作不同类型的养生餐,增加长期住宿顾客的吸引力。
未来农业应以多元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三大发展主轴中也提到农业深度旅游的新市场开发。应按照不同客层提供多元的主题游程。因此,吸引人潮,必须目标与分析营销,经由市场分隔、产品定位等工作,拟定适切的策略,进行市场客群开发,过去国内研究中以针对休闲农场游客的偏好、动机、体验、生活型态等变量进行市场分隔研究为主。如何提升休闲农业集客力、吸引力,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农业深度旅游市的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并探讨游客对深度旅游的偏好、动机、体验程度及满意度,来进行游客市场分隔,提出农业深度旅游开发的策略,并具体建议政府辅导休闲农业区推动、开发与营销农业深度旅游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项的选取依据
本研究由文献收集整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估准则进行增加、保留、删除或修改等建议,得出休闲农业深度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层级架构,借以作为本研究游客问卷与专家模糊层级分析法研究指标准则的依据。
(二)研究工具
质性访谈问项设计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休闲农业区环境特色、深度旅游的特色与认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四大方向进行访谈题项设计。游客问卷设计,以结构式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分为游客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视与满意程度、游客旅游经验及游客基本资料等三大部分。专家问卷设计主要为探讨专家对于休闲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评估指标,各个类型的权重,并与游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故采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度法。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休闲农业供应者(2位休闲农场及2位民宿经营者)与休闲农业需求者(2名游客)深度访谈的结果,作为探讨农业深度旅游产品项目与专家问卷调查的依据。游客问卷调查,各客群抽样的对象主要抽样深度旅游现有及潜在两种客群。现有客群,为必须在休闲农业区中的农业旅游环境下从事相关的体验活动,或在区内农场或民宿居住两天一夜以上的游客;潜在客群的抽样对象分为:在休闲农业区,以及在非休闲农业区之旅游景点,从事相关深度的体验活动之游客,旅程为当天来回或是居住在休闲农业区以外地区之游客。本研究采取便利性抽样法,于2013年8月底至2013年10月中的假日与非假日分别进行发放,选定需年满20岁以上具有独立填答问卷能力的游客进行发放。
(四)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包含次级资料分析与主客观分析,游客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套装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次数分配、t 检验、因素分析、Cronbach’s α等。本研究应用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将受访不同客群之间对于各旅游资源问项的平均重视度与满意度加以归类,绘成重要―表现程度分析图,并利用此四象限分析结果进行拟定改善策略。专家问卷分析方法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的方式,求算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而得到各评估准则的评价分数,达到客观评比的目标。
三、研究结论
(一)农业深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专家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观光农业导向”、“文化旅游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度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生态旅游、教育体验、农业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旅游类型权重值之间的微幅差距,表示专家的重视程度几乎画上等号。次要为健康效益、主题旅游与乡土美食,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权重值偏低,显示专家较不重视。
整体游客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文化旅游导向”、“观光农业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渡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健康效益、教育体验、乡土美食、生态旅游、地方特色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次要为民俗活动、主题旅游与农业体验,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较不重视。在农业体验、健康效益、民俗活动与乡土美食等类型,专家观点与游客观点较不一致,专家观点认为农业体验与民俗活动为首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健康效益与乡土美食为首要开发产品,专家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其中,健康效益在开发产品的重要程度排序中,专家观点为第六顺位,而在游客观点为第一顺位。
本研究认为专家观点期望通过实际体验与知识学习的产品,提供游客知性的旅程,吸收新知,再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效益的产品,增加旅游的丰富性与深度。相对的,游客旅游的主要动机为踏青散步、放松身心(占34.7%),以及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提升,对于健康效益的产品相对重视。其次,对于教育体验的产品开发也是相当重视,列为第二顺位。由于产品开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进入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因此,本研究依据游客的观点,依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分别提出下列产品开发的方向:(1)顺序一:健康效益的深度旅游产品,包含体能增加的(如自行车),缓解压力养生的(如泡温泉),以及注重优化心灵的园艺治疗等旅游产品。(2)顺序二:教育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提供通过自然生态解说、环境教育、野外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亲手参与的DIY等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与接触大自然,增长日常知识与资讯,游客更主动参与与体验的方式。(3)顺序三:文化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著重于乡土美食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包含美食与料理,参观地方传统建筑,观赏与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与挑选地方特产与伴手礼等。(4)顺序四:生态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与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下,达到保育自然资源,增强游客的环境意识。
(二)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了解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本研究发现与IPA分析中,继续维持的旅游类型相同,显示以游客认为最重要与最满意的类型,作为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相当具有说服力。此外,本研究以IPA分析中,需要立即改善的项目,显示游客对于此类型与旅游资源非常重视,但却感到不满意,应当急需改善,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主要市场开发的方向。
一是以农业体验与主题旅游为整体客群的开发市场。农业体验的市场,利用农林渔牧的生产资源,转化成各项休闲活动。主题旅游的目的,主要通过休闲农业的环境,提供会议、打工渡假、团体员工旅游的性质,整体客群更认为主题旅游可以赋予休闲农业更宽广的市场开发。二是以教育体验与地方特色为现有客群的开发市场。教育体验主要在本身的生产经营之外,把重要资源用于体验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的市场,以欣赏、参观和认识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地方产业文化等,提供游客丰富的乡土体验。三是以民俗活动为潜在客群的开发市场。结合地区性或具浓厚当地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与庆典活动,提供民众感官刺激,与体验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一)产品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策略联盟助于资源整合与开发,政府积极扮演协调与整合的角色由于农业深度旅游的产品开发相当多元,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然而,目前多数休闲农业业者的发展现况,提供的体验活动大多为欣赏乡野景观的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教育的教育体验,其次为参与地方文化、品尝特色料理,且多数农场也提供体验农产作业、感受主题风情和旅居农庄民宿,而仅少数农场提供户外健身运动和心灵舒压疗养的健康效益旅游产品。因此,业主在发展过程中若无法直接资金投资或提供,除了可以借助休闲农业业主之间的合作,或是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异业策略联盟,利用异业的专长与特性来补强其不足,从双赢的方向思考,让合作的各方都能够提高获利,创造策略联盟的最高效益,进而增加活动提供的广度,助于多样性资源整合与开发,游客参与活动的意愿与选择相对会提高。
二是推动与规划深度游程的旅游产品。潜在客群的游程主要以当日来回的一日游为居多,若能够规划出附有价值与意涵的旅游景点,并与其他产业合作,通过包装与营销,推出与设计符合教育体验、健康效益与地方特色的多日游套装行程,将游客的停留时数延长与过夜,体会到不同旅游地区的深度旅游内容与资源。因此,建议政府相关单位与业主合作,规划小众的套装行程与路线,由政府进行大力推广,设计优惠方案,更可提供游客作为安排旅游行程的参考。
三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资源。本研究认为整体客群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接受度高且广泛,加上重游的忠实游客不在少数,约有六成的重游率,开发新的产品与资源,提供不同的游程体验,吸引新客群进入休闲农业的旅游市场,创造旧有游客新鲜感。
(二)市场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渔业体验需要近一步加强。渔业体验在旅游资源IPA分析中,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均认为游客重视程度低,满意程度低的旅游资源,属于优先顺序低旅游资源。目前我国的渔业体验活动较为少数,常见的为采贝、钓鱼,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连结性较低,也收到产季与气候的限制,使渔业活动较为单调,游客的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相对降低。本研究建议可以向周边国家取经,找寻适合的开发策略,打开渔业体验的市场。
二是设法打开主题旅游的市场。本研究的主题旅游包含青年旅游、会议旅游、农事工作假期与员工旅游,经由分析结果显示满意程度较低,IPA分析中是亟待改善的旅游资源。由于国内的主题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联接,尚停留在参观、用餐、选购特产的阶段,由于休闲农业业主规模不大,员工旅游与会议旅游属于小规模企业的接洽,大多还是倾向与饭店、渡假村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业主合作,市场发展具有限制;青年旅游注重在以有限的经费走遍世界角落,在休闲农业存在门票与消费的前提下,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推行与发展速度尚属缓慢;农事工作假期在国外相当兴盛,国内常见为学校实习的建教合作,以兼具旅游与打工目的尚属罕见。本研究认为国内环境可优先推动青年旅游,开发休闲农业青年旅游护照,政府提供补助,业者提供食、宿、行、育、乐各方面的整体配套措施与优惠,吸引与鼓励青年涉入休闲农业的市场。
【关键词】市场营销;有机农业;网络营销;公共关系营销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信息,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无论多么好的产品,多么好的品牌都需要靠市场营销手段去推动,但是好多企业没有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一些广告推广对市场进行狂轰乱炸,效果却不是很好,有的还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金鲁班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GLB有机农业)是德州市的一家集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有机循环农业企业。GLB有机农业一定要研究和探索适合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市场回报,取得长期健康的发展。
1.GLB有机农业市场营销对策
GLB有机农业是德州金鲁班集团新筹建的企业,目前还存在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没有产品的销售渠道,也相对缺乏市场经验金鲁班生态农业示范园主要产品是人们日常的食品蔬菜,细分市场暂时是德州附近的几个城市中等收入以上的城市居民。德州市位于鲁西北地区,经济上属于欠发达的城市,这就限制了GLB有机农业的产品在成本上一定要有所控制。另外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和时代的进步,德州的消费者平时看电视的时间在逐渐减少,上网、看报纸杂志的时间在增多。在国内广告收费最高要数电视广告,其次应该是报刊广告,收费比较低廉的是公路平面广告,平均每千人浏览的成本相当于电视广告的1/10到1/30,价格最低的应该是网络广告。GLB有机农业必须避开价格昂贵的电视广告,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营销、公共关系营销与户外平面广告。因为这些方法投资小,相对本企业来说见效快,能过产生以小博大的效果,而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
1.1网络营销
随着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以上的数字在城市中还要高出很多,所以GLB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不能忽视网络的力量。构建网站是网络营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企业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建设一个规范的网站,首先要使网站的形式符合浏览者的喜好。不但要把企业的产品、资料放上去,成为登录者了解企业和企业理念的窗口,而且要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利用即时通讯技术随时接待登录者,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与疑问,体现企业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设置留言板及顾客论坛,只有彻底贯彻互动性才能真正发挥网站的作用。在网站上开辟各种专栏并及时更新,如健康饮食、生态养殖技术、烹饪方法、养生之道等,以提高网站的流量更好的宣传企业及有机产品。
网站的推广要利用好搜索引擎,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世界里,想让用户记住一个网站的地址是不太现实的,搜索引擎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途径。的通过了解互联网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与方式,在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把我们的网站信息推荐给消费者,以比较小的投入换来比较大的访问量,实现营销的目的。另外要组织员工利用博客与微博的方式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微博与博客是一种在线更新的日志或者日记,现在已经成为了口碑传播的重要手段,推广网站及企业的产品,即时解答消费者的疑问。博客的种类是各式各样的,但是它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能够把一些拥有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对消费者的说服力要比广告强很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年轻人中拥有微博成为一种时尚,在微博上信息就像召开一个小型的新闻会。据调查网民中大约有1/3的人会通过博客与微博查询一些信息,一个网站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众多的博客与微博就像森林里的小鸟们一样,叫声此起彼伏形成一个大合唱,以此来增加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1.2公共关系营销
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不但要和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经销商保持好关系,还要与大量的公共利益全体保持联系,所以一个企业采取具体的措施经营好与公众的关系对企业取得友好的社会形象非常关键。现在大众广告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很多企业正在营销公共关系,借此提高产品与品牌的知晓度。GLB有机农业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是首先在德州地区打开市场,又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为目的,因此要投资改善德州市区的居住环境,如新湖的水体治理及一些街道的公共卫生。与德州的电视媒体合作赞助一些青少年的才艺大赛与环保小发明项目,这些青少年的背后是德州市的年轻妈妈们,她正好是企业产品的销售对象,向他们宣传生态环保的理念,同时也能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向员工支付一定的费用,在企业内部发掘或者杜撰一些与企业有趣的故事,公共媒体就会主动的进行宣传,这相当与作了一次免费的广告。一些专家指出,社论式的文案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致相对于广告的5倍。这些活动与企业的其他广告想配合迅速打开德州的市场。
1.3平面广告营销
平面广告,泛指现有的以长、宽两维形态传达视觉信息的各种广告媒体的广告,因为传达信息简洁明了,能瞬间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在城市中已经随处可见,成为广告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随着国家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公路平面广告已经成为各类信息包括广告传播的途径。
德州市现在有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1327.6公里,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的密度为12.8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210.3公里,约占国道和省道总里程16%。德滨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全程116.9公里经过德州境内的德城区、陵县、宁津、乐陵、庆云等5个县市,另外两条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78.3公里)和京福附线高速公路(66.0公里)正在筹建过程中。德州公路局直属的收费站有七个,管理处有两个。GLB有机农业是由德州市公路管理局投资创办的企业,可以利用德州市丰富的公路资源做公路平面广告营销。车辆在收费站要减速慢性、停车缴费,在服务区停车休息,驻留的时间比较长,利用车辆的这些特点在收费站与服务区放置一些广告牌或者灯箱广告。公路平面广告虽然比不上电视视频广告那样生动,但是具有覆盖面广、宣传持久的特点。金鲁班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绿色环保企业,在广告牌的制作材料上要使用环保材料,不能污染环境。广告牌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广告内容严格把关、精心设计,要给旅客带来美的享受。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有车的家庭在逐步增多,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开车行驶在城市之间的公路上,空旷的田野上,制作优良、气势恢宏的一组平面广告肯定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消除旅途的疲劳与乏味,增加产品的知晓度。
2.结束语
有机农业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成熟的市场营销经验可以借鉴,GLB有机农业要熟练的运用网络营销、公共关系营销与平面广告营销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重视产品质量与其他服务,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渐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促进有机农业在我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学术交流.2010(11):107-110.
[2]王永石.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营销中的问题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21-23.
[3]李政敏.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网络游击营销推广模式研究.中国商贸.2010(26):16-17.
关键词: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农产品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农户增收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缺陷,订单农业也在这个基础上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带动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以订单为媒介的产销售方式把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订单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给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订单农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多种风险的存在也使得订单农业的发展受到抑制。而期货市场凭借其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给农业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因此,利用期货市场来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何蒲明(2006)对美国的农产品市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验,对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陈燕、邓旭(2005)根据我国的实情,分析了订单农业对于农产品销售存在的的风险,指出了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化解订单农业的风险,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刘小梅(2011)对我国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解决订单农业的违约、农产品质不一等问题。何嗣江(2014)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延津县小麦期货订单为例,分析了农业订单进入期货市场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借助以前学者研究的经验,对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研究。
二、订单农业的概述
“订单农业”也是契约型农业,农户与农产品购买组织之间签订订单,然后按照订单的大小来组织生产。我国订单农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得其接受面越来越广,发展的订单品种也随之增加。一份完整的订单应该具有五方面的因素:订单的主体、标的、价格条款、保障条款和其他条款。在中国,主要是农户、公司、农产品科研组织和政府等作为主体参与到交易中,这些主体需要承担订单的法律责任。订单的买卖双方按照订单要求生产出相应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就是农业订单相应的标的。在订单农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条款,一般情况下,当市场充分竞争时,会采用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但这种条款往往会使农户和企业都面临着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于是农户为了避免价格行情下跌,会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价的价格条款,降低农户生产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但该价格条款会使企业的负担加重。所以企业和农户之间有时也会采用固定价格方式来签订合约。企业首先对农户的成本进行估量,再加上一定的利润,最终制定出这个固定的价格。虽然固定价格条款避免了价格变化给买卖双方带来的风险,但也丧失了获得更高利润的可能。除了价格条款还有保证条款和其他条款,他们分别是对农业订单的标的数量、质量,订单的支付方式、有效期等进行规定,保证交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当中,农产品的供给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可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分离。而通过订单的发展可以直接连接这两个主体,有效地让生产和流通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一直是以小规模生产为主体,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订单农业的出现则体现了市场的本质,让农产品生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规模进行。订单是依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的,农户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很好地符合了市场的要求,保证了产销平衡。
三、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析
我国的订单农业自开展以来,在保证农户增收、指导农作物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通过订单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户+公司”这一模式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造成的亏损,采用农业保险的方式可以进行规避,这里我们主要对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一)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户和公司在签订合约时不能够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只能使得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转移。订单农业使得价格的灵活性降低,造成价格失去原有的生产导向功能。若订单规定价格过高,则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过大,若订单规定的价格较低,则会降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二)信用风险
我国订单农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订单的履约率不高。买卖双方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推动下,经常出现单方履约现象。公司在制定订单时,要充分考虑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未来行情的波动。因为一旦订单签订,农户便把价格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了企业。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农户会为了当前的利益,拒绝履约;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为了避免损失,不履行合同。签约的双方仅根据对方的信用作为担保,这种形式也导致了订单合约具有不稳定的性质。
四、订单与期货市场对接
我国的存在使得农业一直处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处境,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农户若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则必须放弃当前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指导生产。但让农户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却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采用“农户+公司+期货”的模式让农户间接的参与期货市场中来。
(一)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具有一定的预期性,弥补了单一现货市场的缺陷。若农户只按照现货价格进行生产容易陷入“蛛网困境”,无论生产规模如何调整,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虽然农业订单在制定时考虑到了价格变化的因素,但仅凭借自己的预期的价格来调整生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期货价格是连续性的,它的变化反映了供求状况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期货合约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合约,它对标的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这些信息来制定农业订单。通过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并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得农产品销售在供求方面有所匹配。
(二)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
“农户+公司”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其发展并不乐观。较高的违约率使得订单农业原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此时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风险转移方式。农户在与公司签订订单进行实物交割的同时,公司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期货交易者根据现货交易的品种和数量在交割日之前进行对冲平仓,从而规避价格风险。相同的农产品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同,联系非常的紧密。不同的时间下农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波动,临近期货合约到期日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越来越接近。风险不仅能够通过对冲平仓消除,而且现货市场上的买卖差价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盈亏来抵消,达到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发展现在正处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如何通过期货市场减少订单农业的风险,以及使“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是当前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规范“农户+订单”的发展,加强农户以及公司从业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培育,降低违约率。积极培育期货市场人才,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扩大期货交易品种,从而使得公司和期货市场能够有效的对接,让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何蒲明.利用期货市场破解订单农业发展难题[J].粮食问题研究,2006(3):13-16
[2]陈燕,邓旭.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J].农村经济,2005(7):59-61
[3]刘小梅.浅析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1(5):6
[4]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5]白选杰.构建农户生产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接桥梁[J].求索,2012,(7):35-37
关键词:城市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队伍快速膨胀,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就业,根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961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375万人;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
然而,大部分农民工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城市就业体制的制约,只能跻身于那些工资低廉、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的城市自发劳务市场。这类劳务市场是雇佣双方自由形成的零工市场,没有组织、自发形成的,我们称之为“自发劳务市场”,或“马路市场”、“露天市场”等,其实是一种低端的劳务市场,但对缓解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活跃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样本选择与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样本为安徽省合肥市东二环与临泉东路交叉口、铜陵南路与淝河路交叉口、南二环与金寨路交叉口、南二环与桐城南路交叉口4个自发劳务市场的农民工群体,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91.25%。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结构特征
(1)性别特征
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74.89%,女性为25.11%,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农民工具有体力上的优势,而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大多是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型工作。
(2)年龄特征
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20岁以下者占3.2%;20-40岁之间者占42.47%;40-60岁之间者占49.77%;60岁以上者占4.57%。从中可以看出,20-60岁农民工合计占92.24%。这种年龄结构说明,青壮年是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
(3)文化程度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受教育程度大都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不识字,大约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一。调查还发现,农民工中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较少,47.03%的人没有专长, 因此在正规的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2 农民工就业与工作状况
(1)就业渠道单一
此次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由其亲属、同乡或朋友等熟人介绍,其次就是自己寻找,这2种方式占92.8%,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外出务工从劳动力市场等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很少,政府组织提供的就业信息也非常有限。
(2)就业工种技术含量低
调查结果显示,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群体工作类型大都为干杂活。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而且都是以短期工为主。
(3)无劳动合同保障
调查显示,92.24%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最多也只是口头上的约定。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他们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给自发劳务市场和农民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留下了隐患,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工资收入低,生活支出高
此次调查的农民工月收入普遍较低,最低为800元/月,最高为4000元/月,大部分农民工月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其中,女性农民工月工资普遍比男性低。
与其收入相比,农民工每月的生活支出并不低,随着物价、房价的上涨,70%的农民工每月花费1500元以上,有的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这对他们的就业与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和雇主双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自发劳务市场上的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强,而其中大部分人又没有专业的技术基础,一旦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人了,雇主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而92%以上的农民工和雇主不签订劳动合同,一般只是口头协议,定下每天的工钱和要做的事情,至于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或劳务纠纷,没有任何法律保障,这对于农民工来说,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基本保证。
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在女性农民工中欠薪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差,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三是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非常普遍,把农民工作为廉价的临时工使用,且存在实际工作强度与口头协议不一致的情况,农民工到了现场后只好“硬着头皮”干下来。
农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调查发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医疗、养老保险空缺等等。另外,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质量低下,基本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地带。
自发劳务市场影响城市形象。
自发劳务市场多处城市繁华路段,众多农民工拥挤在路边甚至占用路面,给交通安全埋下隐患,很多农民工找活心切,一旦发现有用工者出现就“一窝蜂”式地围上去,全然不顾周边行驶的机动车,阻碍了交通秩序。另外,多数农民工聚集在绿化带周边等待,有的甚至直接坐在绿化带上面,一有工作机会直接从上面踩过去,严重破坏了城市绿化;许多农民工还乱扔垃圾,不仅增加了马路清洁人员的工作量,还损坏了城市形象。
5 对策建议
城市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迫切需要政府寻找合适的地点、制定可行的政策把他们安置下来,这对规范自发劳务市场、缓解农民工就业与工作压力、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这种硬性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整合现有的正规市场,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真正符合农民工求职习惯的劳务市场,使农民工“敢进、愿意进”。
(1)建设过渡性“零工市场”。
调查显示,目前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普遍较差,95%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建一个官方的零工市场。在调查的过程中,有农民工建议学习山东临沂政府,建设一个过渡性的“零工市场”。在这里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便利实惠的食宿条件和就业机会,使他们成为有尊严的劳动者,体现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应在关注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抓好农民工就业前培训、素质培训和如何融入城市等引导性培训工作;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培训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一、北京农村常住人口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2006年北京市农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行政村就业人员共316.9万人,其中163.2万人集中在第三产业,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1.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88万人,占27.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65.7万人,占20.7%。与1996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9.8万人,比重下降了1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19.9万人,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97.3万人,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北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与10年前相比得到了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
从全市三次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中种植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明显,由1996年的32.9%下降到了2006年的15.6%,林业从业人员比重由0.98%上升到了2.7%,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而言变化不大。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明显增加,由1996年的6.2%增加到了2006年的9.1%。2006年,第三产业内部从业人员多集中在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62.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9.8%,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8.5%,成为当前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9%、11%、4%,其他行业共占9.8%。
从不同功能区三次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来看,由于各区县功能定位不同、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不同,决定了各个区的产业构成和变动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分别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三个不同功能区中选取了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朝阳区、顺义区和怀柔区为例来进行研究。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三个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但三个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是不同的,与顺义区和怀柔区相比,朝阳区产业升级的速度要快得多,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有9273人,占区内就业人员总量的1.9%,比1996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11.2个百分点,以商贸、物流、文化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则迅速增长了24.2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70.5%。顺义区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居中,十年间第一产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下降了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变动不大,下降了2.2个百分点。怀柔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相对较慢,第一产业的农村从业人员下降了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不大,下降了1.9个百分点。可见,由于功能定位和发展速度不同,各区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时差。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区域
2006年,北京行政村区域内有136.6万人为外来从业人员,比1996年增加了124.3万人。其中,有125.1万人来自北京市外,占北京行政村就业人员的近40%,占外来常住人口的79.4%。由于北京市各区县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产业构成不同,因此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不同。朝阳、海淀经济发展快,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北京户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区域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中。
(三)由中心城向远郊区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呈现梯度降低的特点
北京市整体产业分布呈现由中心到的梯度分布特征,即离中心城区越近产业结构越高。具体而言,城市功能拓展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城市发展新区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工业产值位居全市之首;生态涵养区以第一产业为依托的农村观光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分布的梯度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梯度分布。总体上比较,城市功能拓展区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高于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高于生态涵养区。
二、趋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一)趋势判断
一是从劳动力就业区域上看,新城及新城周边将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聚集区。随着中心城产业逐步向郊区梯度转移,由此带动相关从业人员也向郊区转移。同时,奥运会后北京的城市建设重心逐步向郊区转移,新城建设、乡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为政策投资的主要方向。因此,在财政投资政策的引导下,房地产开发、绿化、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将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本地户籍农村劳动力和来京务工人员将大量从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向新城及其周边转移。
二是从劳动力就业行业上看,第三产业仍是主要就业领域,且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观光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未来几年,北京第三产业将持续发展,三二一式的产业结构分布格局不会改变,服务行业仍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随着城市居民消费向郊区进一步扩张,山区旅游业的升级和壮大,农业将出现与农产品深加工、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喜态势,以良好生态为基础,以重点景区为依托的山区旅游关联产业将快速发展,巨大的产业发展前景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房屋租赁以及“次生经济圈”的发展将会为劳动力创造新的自主就业机会。随着通州、顺义等重点新城和一般新城的建设步伐的加快,重点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城市发展新区和有工业园区的重点镇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与中心城配套的金融等服务业、服装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将吸引外来人口向新城周边和重点镇集聚,促使租赁经济进一步升温。此外,在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本地农民和外地农民开设小商店、小饭店、理发店、自行车或摩托车修理店等,为收入相对较低的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提供生活服务,形成所谓的“次生经济圈”,促进劳动力实现自主就业。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城市发展新区的租赁服务业、家庭生活服务业将会成为农村劳动就业的主要行业。
四是城市发展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将有较大幅度提高,与城市中心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差距将逐步缩小。随着中心城功能不断向郊区疏解、产业不断向郊区梯度转移、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发展新区的经济将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吸纳和集聚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该功能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未来几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核心区及拓展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差距将逐步缩小。
(二)对策建议
一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城市发展新区的农村劳动力要重点加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村劳动力重点要加强对烹饪、旅游接待、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市、区(县)两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和引导力度,采用政府组织培训与企业组织培训等不同方式,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和组织,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
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劳动力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信息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用工信息、就业需求的信息采集和,促进供需的有效对接,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区域间合理流动。
三是引导和规划合作组织发展,规范升级租赁经济和乡村旅游。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城市化进城较快地区的农村,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为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奠定基础。通过规范租赁经济,变农民以户为单位的租赁转为以合作组织统一对外租赁,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规范管理,不断改善来京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通过规范乡村旅游,将当前农民在民俗接待方面的低端竞争变为有组织、有规模高水平的有序接待,增加就业容量,提高旅游经营收入。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市场;依存关系;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2-02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农业的发展虽然慢于科技的进步,但经济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一紧密联系的存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定位,稳固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
1.1 农业产品大部分供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的后盾
农民日常生产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费,更多的则流向市场,供给食品制造加工业或消费者。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合作社进行一定授权,允许合作社代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判断、传达,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予以处理和解决。
1.2 农业消费市场带动农业发展,对农民合作社要求更高
消费市场的成长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要求更高,需要农产品有稳定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的规范操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要求合作社在代表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1]。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市场建立间接联系
农业生产下游是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如罐头厂、果汁厂、酒品企业等。原料直接来源于农业的特征,使这些企业直接与合作社产生合作成为现实。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与农民产生联系,达到“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多位一体,相互影响的效果。如龙口市作为葡萄生产大市,周边有张裕葡萄酒厂、威龙葡萄酒厂等,该市葡萄生产合作社可直接与酒厂协商合作,达到为农民销售葡萄、为酒厂提供原料的双赢作用[2]。
1.4 农民合作社可与大型商品超市建立直接关系,供给市场
农产品中一部分需要供给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一些大型商超中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是消费者产生日常购买行为的主导商品之一。合作社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与大型商品超市达成日常供货协议,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型商超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销售渠道,对农产品的销售负责,并不定期将市场需求情况回馈给合作社;合作社对农产品的供应量和质量负责,将农产品生产情况反映给大型商超,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是政府实际需要的体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市场经济,并伴随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相对于政府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其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自愿性和共同目标性来看,合作社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对政府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约束功能,避免执法失误、政策和待遇上的不公平,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2 方便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作为“治理抓手”缩减政府的管理量,政府无需直接面对数量庞大且无组织的外来小生产者。但从纯粹管理规律上看,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
2.1.3 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弥补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不足。如龙口市,政府可以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每年度关于葡萄产业的产量、销量、销售价格等资料的统计分析,从而减轻政府工作压力,使政府将精力集中到其他项目上,用少量精力实现更大目标。
2.1.4 发挥信息传达的作用。合作社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无形桥梁,使农民可以充分表达意愿,得到反映,政府制定政策有据可依,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活动,能很好地降低政府的调查、研究与组织成本。如自2000年开始,龙口市兰高镇镇政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1~2次有关农业方面的宣讲会,每户村民出席1位代表。经调查发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受限,迫切希望了解更多国家相关农业政策、葡萄种植、合理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2.1.5 帮助解决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平等参与,从合作社获取更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帮助农民实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2 政府的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根本
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既面临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压力。“三农”中的许多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体现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扶持。
2.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政府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持其发展壮大。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到2011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国是一个法制逐步健全的国家,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也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规。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于相对薄弱的农业板块,让其自生自灭而不予以资金支持是不可取的。为了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制定特定的农民合作社补贴资金政策,帮助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初期成立和后期运行。
2.2.3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资金数量有限,不仅需要自身建设的资金保证,还需要生产发展资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与政策帮扶结合的原则,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可以通过逐年增加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经营服务。
2.2.4 政府要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农民是一个文化素质低、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信息来源匮乏的主体,因此需要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走访发现,龙口市兰高镇农民了解信息,70%来源于政府宣传,20%通过其他农户传递,其余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方式。
2.2.5 加大培训力度。要解决合作社人才稀缺问题,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专家、有特长的农技人员、营销与管理人才的加入,政府可以号召各届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提倡大学生村官下乡政策。
2.2.6 注重品牌定位,技术创新。品牌策略在我国农村建设中逐渐得到重视,目前中国的农村品牌多为旅游,如江苏周公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水乡”,也可借鉴经验打造一支属于龙口特色的“兰高·葡萄”品牌策略。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创造出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的产品[4]。可以推广大棚技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品与质量的不可抗力影响;同时推广安全性高的有机葡萄。在这个品牌定位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以及人们对地区认知的总结,确定地区品牌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打造“酒庄模式”,既发展了旅游观光特色,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供给关系上。合作社在得到农民授权的情况下,可以与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建立联系,间接使农产品供向市场;也可与大型商品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直接使农产品流入市场消费,形成长期稳定的供货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实际需要上。合作社以其非营利性,在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的同时,可承担政府部分职能,传达信息,减小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上的阻力。同时,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是其存在的前提,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对农产品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因地制宜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引导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其与市场的依存关系以及其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建立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衍霞.山东省宁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53-154.
[2] 成国平,曹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决策咨询通讯,200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