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未来教育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未来教育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原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2006~2008年间,我分别以主讲教师和主讲教师兼培训点项目执行人的身份参与了我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工作。这三年的培训实践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问题很严重。报到率不足90%;出勤率平均在80%左右(市区学员甚至不足50%);合作学习、过程评价流于形式,作业水平普遍低下;培训后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为零。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从这三年的培训反馈来看,学员普遍认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不允许,信息化设施差得远。

当前的学校教学秩序和信息化设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理念的积极性。但通过对部分学员的访谈后发现,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比较肤浅才是导致学员不积极实践的根本原因。而导致学员对项目理念理解肤浅的原因主要有三:培训时间不足;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

1.培训时间不足。教材设计的教学时间是2610分钟(不含回家作业),合43.5小时,如果按每天8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计算,则为7.25天。而且这个设计应该是建立在美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国的教师而言则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我们现在的有效教学时间是5天。这就使得主讲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让学员去充分地阅读和思考,更没有时间去开展各种相关活动以充分地探讨一些重要的理念问题。

2.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也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培训课堂上,这一理念的体现却很不够。我们的主讲教师大都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不能给学员有效的示范,而且也不利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绝大多数学员反映,他们是抱着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来的。这是因为他们在来参加培训之前,该县(市、区)组织学员参训的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他们的“这次培训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信息技术”。这种参训动机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心理——重技术而轻理念,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项目理念的深入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假设

(一)改变参训指标的分配办法,选择一些信息化设施较好、课改力度较大的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然后集中培训其教师,辅导其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信息化设施不足而导致的学员的错误认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改善学员单打独斗得不到有效支持的局面。此外,这样做或许还能走出一条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子:特区—成果—示范,从而以点带面地、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发展。

(二)对管理者(参训学员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参训学员所在学校校长)进行培训,改变管理者观念。这样或许就能解决学员参训动机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的营造。

(三)实践“项目教学法”,给学员作有效示范。也就是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来实施培训的教学,让学员亲身体验一下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样或许能让学员在亲身的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以延长培训时间。这样,主讲教师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学员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三、对策实施及其成果

2009年3月,市项目执行机构审批通过了我们的《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①缩减培训规模——由原来的500人减为100人;②增加培训时间——有效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84课时;③增加培训经费——由原来的100元/人增加到300元/人;④改变培训指标分配办法——遴选4所市区小学为项目实验学校,并将100个培训指标全部用于4所项目实验学校教师(包括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的培训;⑤改变培训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

2009年7月7日~7月14日,培训顺利实施。这次培训,报到105人(报到率105%);7天(每天9个小时12课时)的培训,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旷课(出勤率100%),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

好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学员的反馈来看,培训成果都是令人欣喜的。

1.数据统计:合格率100%,优秀率19%,良好率81%;培训结束后的半年时间内,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占到了学员培训总数的16%。

2.学员反馈(博文):“此次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培训的形式很特别,没有了主讲老师的夸夸其谈,参训学员完全是在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引领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工具支持下,或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课堂上参训学员不再是昏昏欲睡,不再是哈欠连天,而是都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精心设计自己的单元设计方案;参训学员不再两手空空回到各自的学校,看看我们老师设计的单元设计方案、反思日志,就知道老师们收获了许多!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不断地问自己?这完全是因为采取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1]

“如此的学习密度加上炎热的天气,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讨论,还没有任何培训学习如此安排。老人、孩子、家庭的牵挂,是什么支撑着老师们的激情?事业的需求?社会的压力?我看都有,但关键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独特的学习方式,只要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显现,这正是我们学生需要的,也是我们老师们追求的教育。”[2]

“自主学习开始了,孩子们的学习井然有序。看着孩子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感慨良多。还是这间教室,还是我,还是这群孩子,可又分明不是我,也不是他们。离开了老师的讲授,他们如同鱼儿入海般畅游着。看着他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第一次从心底里感觉到学习是他们的事情,而自己则是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支架。这样的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赞叹不已。”[3]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12-9-29].

.

[2]王卫肖.渐入佳境[EB/OL].[2009-07-11].

.

[3]郭素英.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09-07-14].

第2篇

 1.研发新型的数字教材   

(1)又寸数字教材的理解   

提到数字教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各种电子终端和阅读器等物理载体,而忽视数字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数字教材不应是任何物理意义上的“书”或“本”,也不仅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富媒体系统,它还代表一种方法或模式,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工具与移动终端,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的内容资源与工具支持,满足现代教育对大规模个性化服务和跨时空共享的要求。  

 教材的学习是一个由教学设计者引导的按计划、有要求、受控制的过程,包含教学过程的特定环节或步骤,而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工具和载体。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做出计划之中的反应,教师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判断、引导、调整等一系列处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而非真正的学习对象因。我们出版的教材内容只是作为教学媒体承载了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以练习、测试、评价、研讨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无法从物理载体上体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研发能充分体现上述这些教育属}生的新型教材,将是来来数字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2> Mooc带来的新型教材出版机会 

  自2oi2年起,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发展如火如茶,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MOOC具有诸多变革性特征: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具备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将线下实体课堂的全部教学过程与活动在网上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性;能同时完成教学引导、效果评价等信息管理功能。这些变革性特征不仅改变了课程建设的方式和方向,而且正在重构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与生态链,必将带来相关学科教材建设的变革,加速传统纸质教材向数字融合出版的升级。MOOC真正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课程建设延伸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这也使得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传统教材无法适应课程带来的变化。从教材思维主导转变为课程思维主导,是教材变革的核心,课程与教材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MOOC元素将更多地运用到教材策划中,将会涌现更多适合MOOC背景的研发策略与教材形态,教材出版将迎来多种形态的出版时代因。  

 2.网络教育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网络数字教育平台是出版社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我国很多出版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完成从单一纸质教材服务模式向教学增值服务模式的转变。在前一阶段的出版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中,教师已经养成在教学中使用出版社提供课程资源的习(贯。当前,数字教育平台已经成为教材出版商配套销售的必需品闭。在线学习的成效来自学习者的个体自觉程度、认知水平、学习目标等,所以,来来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    基于学习者层面的分析研究   

在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兴趣偏好、学习状态以及在线学习过程中这些条件的改变,并没有反映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上。来来的平台将通过学习过程信息的记录、传输、分析,实现对学习者情况的准礁把握,并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情境的变化而调整。   

(2)    资源建设层面的设计研发   

来来教育平台需要了解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使资源可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这对资源内容的设计、认知负荷的处理、学习途径的选择以及支撑的学习王不境有更高的要求。  

(3)    学习支持服务的智能嵌入   

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趋势将从传统的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到对教材、教师的直接支持,再到对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的支持,甚至发展到对包括助学贷款等可能的间接支持。来来在线学习将能发现人与在线资源的沟通障碍,并提出个性、及时、精礁的支持。  

(4)    反馈评价的融入设计  

 反馈评价是检验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在线学习需要反馈评价的全过程介入,通过不断反馈评价,促进其理论的调整和实践的深入,并利用反馈数据进行改善,不断完善在线学习环境建设,以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囚。  

 3.从教育出版商向知识服务中心发展   

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教育活动的全样本、全过程数据,改变了以往教育测量、考试评估、教育实验等抽样样本、截面数据的本质,可以全面地反映事实,描述动态的发展。来来这些数据将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面向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服务。  

(1)    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   

①个性化:按照用户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和系统,让用户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②专业化:当需求指向特定的学科专业时,用户相同的知识需求就形成专业化知识的特定群,这时的知识服务将按照专业领域的方法来实施服务。③高智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目标为驱动的服务,是对信息资源深层次智能化开发的信息服务。④知识增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工具,使知识服务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创造。  

(2)    知识服务的研发流程  

 ①信息采集:采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信息,建豆专项数据库。②分析和整合:专家对收集的相关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等加工,形成结构化的有用信息。③知识化:专家以有用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和已有经验,将成点状分布的信息节点整合成可应用的系统专业知识。④知识应用:专家根据用户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即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⑤服务反馈:机构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产品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圈。   

(3)    知识服务的技术路径   

在数据采集阶段,传统出版社的存量资源是知识服务的数据基础,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使信息数据进入语义标引库。在知识标引阶段,对特定出版领域的规模数据进行知识体系}生的语义标引后,通过相同或者相似维度的数据提取和汇总,进入数据计算环节。在云计算环节,通过日Base、日ive. Tez. Storm. Kafka等计算组件,将离线计算、流式计算、内存计算等计算框架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的数据调度和管控。在大数据服务阶段,通过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建模,综合采用共享、租赁、定制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用户所需的知识服务川。   

(4)    出版社的发展路径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未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越渐深化,市场上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越渐快速,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置于市场和社会双重巨大压力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未施以充分精力和时间对其未来予以设计和规划。为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助其强化主体意识,明确未来目标,有意识有规划地培养各类能力,将大学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其未来美好前程的开拓极具现实和未来双重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阐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为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分析、收集、归纳某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做出综合权衡与分析,并结合自身职业倾向和时代的特点,为其选择最优化职业奋斗目标,同时也要为此目标的实现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促使某人依据自身实际资历条件选择一份眼前适合工作,实现其个人目标,更深的意义是为帮助个人做到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规划未来事业,筹谋未来发展,并基于自身主客观条件设计出一套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职业发展规划意义

首先,对学生规避盲目就业极有助益。学生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能对自身潜在优势和特性做出准确认识,对自身价值全面定位,帮助其规避在择业中出现的各式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只能被迫盲目就业的情况。

其次,增强其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当前社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为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并尽量避免频繁跳槽、四处求职的情况。反之,不仅会消磨掌握的知识,而且会浪费个人青春和挫伤个人积极性,更会严重伤害个人对工作的锐气和激情。职业生涯规划能促使学生未雨绸缪,帮助其在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后迅速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平台。

最后,可以优化市场上的人才配置。学生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带来恶性影响,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往往会让市场和人才两败俱伤。一方面学生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只能盲目就业,另一方面人才应聘队伍的庞大加大了企业选拔适合自身的人才的难度,甚至有时候极难招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将学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择业选择道路铺整顺利,帮助市场理顺供求秩序。

总之,我国当前很多大学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类机构,这类组织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又可以帮助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必要要求和成果,又是职业心理学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看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尚存在很多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尚未完全普及

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意识到并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但真正应用和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尚不足。根据笔者进行的调研,在这些学校中,当问及学校是否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或课程时,23.5%的人回答有,剩下的要么回答没有,要么直接回答不清楚;在问及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一般从哪种途径获取时,通过网络的比例超过75.4%以上,而通过学校方面的甚至不足两成;在问及学校是否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门设立网站时,有39.9%的人认为自己学校中未设立此类网站,有57.6%的人认为尽管设立此类网站,但信息丰富度和时效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过早,认为这是步入社会后才应考虑的问题。综上,这些调查结果均揭示出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尚不足,更何谈全面普及方面。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规划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大学生成长和就业的神药,其需要学校和学生的身体力践。但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学校仅是在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直接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作学生就业的灵丹妙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测评工具专业化水平一般

职业生涯规划是依据自我分析和认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自我认识方面可通过测评进行。当前,市场评测网站和软件数不胜数,质量良莠不齐,某些测评工具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的,对大学生而言针对性弱;某些网站或软件更是由非专业人员草草编定的,缺乏测评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比如在一道针对人的团体精神的测评题中,问及“你与团体中其他人能否进行友好交流?”,问题答案分别为“是”和“否”,这种问题的社会称许性明显,测评者会感受到强烈的潜在暗示,一般很难满足心理测验的根本要求。如果这个题目这样问及“你日常交流或联系频繁的朋友一般有几个?”,答案分别为“一到两人”、“三到六人”、“四到九人”、“十人以上”,一样是考察团队精神,但其测评目的相较于上题很难被测评者判定,从而有效避免称许性的影响。

三、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完善的建议

(一)灌输和普及相关理念

学校自身首先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认识,并将此类工作真真正正紧抓严抓,而非只是为完成任务而任务,流于表面形式。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积极、热情、有效地参与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处理好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汲取成熟经验,借鉴他人成功措施和途径,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和普及全国各所高校中。

(二)研发出一套适合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系统

大学生群体自身具备的特殊性也要求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遵循特殊性,为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也急需选择一种专业化的测评工具,或利用内部研发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发,与市场中的测评机构相联合,协同研发出一款适合大学生的测评系统。研发大学生职业生涯系统工具是一项实践意义凸显的工作,研发人员应从大学生自身特性出发,将实践性、经济性和专业性等充分结合。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

这样做可以强化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其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程序和知识,从而向专业化挺进。此外,通过引进专业人员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如引进从事职业研究的专门人员或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相关人员,吸收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既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指导,又可以帮助其展开实际的规划,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09:39-43.

[2]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68-70.

第4篇

英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满足我们日常交流、生活需要的英语,大体上可以理解为通用英语;其二是专门用途英语,即ESP,它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

事实表明,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和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基本功已大幅度提高。步入大学后,学生已没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通用英语。并且,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为此正在压缩。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应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学生?

2.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对英语人才有大量需求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国际分工在各个领域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客观上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从学生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步,高中毕业生的语言基本功与过去相比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很可能会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而CBI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客观的要求。

内容教学法主张用英语教授学科知识,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使语言与专业有机融合是CBI理念的核心内容(陈冬纯,2014)。它从侧重语言技能到语言技能与知识内容并重再到侧重知识内容逐步过渡,这一教学理念正好为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路径(孙有中,李莉文,2011)。

2.1从学生角度思考

中国的大学整体上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而每个学校又有不同的专业,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艺术类学生。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学生本身水平存在较大的参差不齐性,因此,大学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所带的学生是哪一类的学生,是哪一英语水平的学生,采取更适合该类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能盲目的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CBI等一些这一当下盛行的教学方法。

语言的教学流派一书中,作者回顾了从500年前教拉丁语的语法教学法,到根据时展要求提出的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暗示法等,到当今流行的交际教学法,内容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历史上基本所有的教学主流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适用到具体不同的学生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例如,语言交际法能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覃成强,2006);任务教学法描述而不是规定做事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在完成一系列任务时运用自己的交际能力(蔡兰珍,2001)。这些方法可以用到不同水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身上,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法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做到教学上游刃有余。

2.2从教师角度思考

长期以来,公共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便能够通过国家的四、六级等考试(张杰,2005)。而现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摆在高校英语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并运用与其专业相适应的高校英语 (王利红, 王玉芝,2012)。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侧重文学文化角度,它更侧重于实用性。可以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讲授商贸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文科专业的学生讲授文秘英语,旅游英语等英语知识;为艺术体育类学生讲授日常交流的通用英语。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要紧跟世界学术潮流,了解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便汲取新的知识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家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教育文献,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做到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己课堂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工作需求,为学生未来就业成功奠定扎实的英语基础。

在职教师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未来有意向当教师的人,在进入高校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只有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回到学校再多读书,使“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最终讲课达到栩栩如生,科研工作达到新角度,深层次,最终教学实践两不误。

第5篇

【关键词】未来教育艺术教育德育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互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02-0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消除人为的片面而畸形的个性发展,通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多方面良好素质的新人。在这神圣事业中,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艺术教育在未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简单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艺术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培养“真人”的德育目标,同时指出:德育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真的含义有两个方面:教育者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对象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更明确地提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可见德育是未来教育中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艺术包括建筑、音乐、舞蹈、美术、诗歌、电影等等学科。而通过欣赏、学习这些艺术的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艺术技能培训、练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情趣、陶冶他们道德情操、主体精神境界,进一步完善人的品德与修为。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中庸》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德育步骤。而通过艺术教育中各门学科的教育、欣赏、学习、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从思想上认识到并传承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鞭策、激励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云:“歌以咏志”、“琴以抒怀”。相传孔子重视乐教,“弦歌之声不绝于私学”。作为儒家教育计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不仅地位高,且范围宽广。乐不仅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而且绘画、雕镂、建筑等亦包容其中。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因此,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强、学科的多样丰富、喻意的深远等特点,更适合自然的发自精神内部的感染、渗透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人的情感是一种变化的波流”。而人与艺术美的感通共鸣为思想境界的提高、审美修养的沉淀与积累,对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升华作用。

二 艺术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影响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生存代表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问题在未来教育中、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现行教育体制即应试教育恰恰忽视忘记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实践、创造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也是被培养者的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观察能力,如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通过正确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思维认识,继而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实践、操作、参与的过程也同样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好比从各种素材、资料的收集到整理直至酝酿出一部或一幅好的作品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艺术教育过程是个问路石,引玉砖,是一种学习,学习如何开发综合能力的手段,正如乌申斯基说:“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充满思想的一种劳动。”未来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大力普及艺术教育则是保证能成功培养被教育者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开启、激发被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三 艺术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第6篇

【论文摘 要】语言是文明的产物,因此,在语用活动中,言语事件的具体性不仅在于具体场合,从更大层面上来讲,还在于具体文化。而对于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学习一门外国语言绝不仅仅意味着掌握单词和语法,各更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语言就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在语用学上,言语事件的具体性不仅在于具体场合,还在于具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大的语境。一个个具体的小语境都在文化的大语境之下运作,并要遵循这些大的语境所设定的一些规则。所有的文化都提供了得体的交际行为的准则,规定了在特定的语境里什么行为必须或可以发生,什么行为不能发生。打个比方来讲,不同的文化环境就像一个个不同的“场”,这些不同的场各有各的规则,相互之间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而处在不同场中的粒子(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者)只有遵照各自场中的规则,才能互不冲撞或将冲撞维持在不改变场的性质的范围内。相似地,要成为一种文化的正常一员,就要具有和那种文化中的其他人相同的原则、信念、习俗、价值观,要像那种文化中的其他人一样感知、思考、行动。而这种原则、信念、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言语行为中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由文化所决定的社会活动中,语言起着一个具体的、重要的作用。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语言活动是一种文化实践。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要和不同文化当中的人进行交流,只了解单词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要尽可能的多了解他们所在文化所重视的原则、信念、习俗和价值观,他们的感知、思考和行为方式(当然包括言语行为方式)。 

在其文章《文化设定与言语行为—语用方式的文化解释》一文中,著名文化语言学学者何刚对文化对言语行为进行设定的原因和方式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他认为,言语行为的文化设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言语行为的文化语境设定,言语行为的文化功能设定,言语行为的文化亲和力设定。 

首先, 文化语境(语用共同体)对言语行为的设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定。它先要设定互动的方式(模式、形态、原则等),再进一步设定会话参与者个人的行动。在文化语境中,权势、情感、礼仪、法度、道义等等都可以构成人际互动的条件。以权势关系为例,其对特定行为的设定主要表现在:行为的顺序、容忍度、可磋商度和磋商方式。比如,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位高者不说话,下属是不好随便说话的。从容忍度看,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异己行为和言语在容忍度上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的权势关系上,言语行为的可磋商度也是文化设定的。在民主政治文化中,权势的拥有不是永恒的,而是动态的,因此,具体语境中的权势可随一个人的身份、知识、经验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言语行为者之间的权势互动具有较大的可磋商度。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会话的不断进行获得权势上的优势,使拟想中的行为变得适合和可能。 

此外,言语者性别的文化设定也是言语行为文化语境设定的一个方面。文化语境除了可以设定不同性别的参与者参与会话的角色特征,设定不同性别的行为类别,还可以设定不同性别的参与者的行为模式。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文化设定差异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细微的行为类别上。比如,在古老的汉语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女性从不应主动公开表达对男士的爱慕之情;在政治领域中,后宫干政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的大忌,因此有“牝鸡司晨”的说法。 

言语行为文化语境设定的另一个方面是回应方式的文化设定。所谓回应方式是指互动中对特定言语行为的回应特征(话语的、音调的、语气的、腔调的)的总称。违反回应方式的文化设定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感甚至蔑视。比如,汉文化中谦虚是美德,如果面对别人的称赞洋洋自得无疑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而在英语使用者中,如果面对别人的称赞一味否认则会被认为是缺乏自信。再比如,一般来讲女性在社会角色上是比较柔和的形象,因此在对话中太过强势的女性就有被看作“男人婆”(中)或“dragon lady ”(西)的危险。 

文化对言语行为的设定还可以从它对一些优选类别的功能设定来加以体现。正如brogger 在定义文化语用学时所指出的那样,言语行为必须同时主动承担其应有的文化职能:文化维持(culture maintaining)、文化巩固(culture consolidating)、文化重构(culture reconstructing)、文化更新(culture renewing)。也就是说,语言不仅是对文化的一个传承,他更时刻反映、体现并承担着着新的文化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时代特征。比如中国中白话文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推翻了拉丁语的书面语地位,吸收并消化了庞大的外来语词汇,在发展中实现了较为规范的拼写法。 

言语行为的文化亲和力设定是文化对言语行为设定的另一个方面。所谓“亲不亲,故乡人”,文化亲和力是文化心理中一股凝聚个体、产生整体力量的力量源泉。它是靠文化核心信念深深扎根于个体意识产生的。文化亲和力不仅要在言语行为中得到体现,同时,也要通过言语行为和互动得到巩固和增强。在具体文化语境中,通过类似行为,说话者首先给听话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并通过具体的互利行为、利他行为来维持、巩固和增强彼此的互信和感情依附,从而达成彼此亲近的效果。试想,如果我们总是按自己文化所设定的理所当然的方式和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使用者进行沟通,那么这种沟通的顺畅和有效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众所周知,言语行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诸如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然而,文化设定似乎是凌驾于这两者之上的,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因遵循其文化设定而对合作或礼貌原则有所侧重和违反的例子。从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言语行为的设定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以致人们由于潜意识地遵循这种设定而下意识地违背了合作或礼貌原则。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如何用语言来进行符合文化设定的交际显得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由于言语行为所带有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而在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文化知识的匮乏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广大学生不应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多听多练,还应该多吸收更多文化知识,了解目的语文化的观念以及礼仪习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注意增加文化知识的比重和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冲突明显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将无疑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此外,言语行为承担着一定的文化职能。而这些文化职能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值得我们关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已经可以用“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形容的今天,在致力于使中国的语言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很难否认,其他的文化以及众多新生事物对我国文化以及语言的冲击也是空前巨大的。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母语和外语的迁移实际上是相互的,在对待其他民族语言对汉语的迁移问题时,是该致力于保持语言的纯净性、民族性,还是应该为新鲜词汇和语用方法鼓呼一直是语言学家争论的问题。相信这不仅仅是语言学家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一些语言教学者,所有语言使用者自身面临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刚.文化设定与言语行为—语用方式的文化解释[j].外语研究,2004(5). 

第7篇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证明,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语法的学习,而语法掌握得好有利于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每一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点学生在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的过程中,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在逐步提升。《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句型和会话外,还渗透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过去时四种基本时态及其他一些语法。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能在真实的语境中灵活、准确无误地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将语法知识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内化,才能是真正地提升他们的综合语用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语法教学理念

传统的语法学习通常采用对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忽略语法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在《标准2011》中,语法标准特别强调:(1)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法的形式和基本意义,还特别要关注如何创设有意义的语境,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语法项目,再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关注其用法,逐步学会该语法项目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该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在新课改的大氛围中,教师不再是直接向学生教授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知识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让让学生去领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用语法知识。

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1.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语法

我国小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大量创设情境,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语法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在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中进行语法教学,而是结合较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交际运用中感悟和体会语言法规律。教师还可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模型、白板和图片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环境,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系真实性和交际性,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具体化。

2.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学习语法

如在学习There is…There are…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让学生区分并运用。教师指着课桌上的书说:“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is a pen in your pencil-box.”教师指着教室里各种能用到的单数物品,只要是学生学过的单词就多说几个句子,再让学生模仿“There is a…”句型就变得很简单了。

教学There are…时,可以先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男女同学,然后教师说:“There are 25 boys in our classroom.There are 23 girls in our classroom.”教师可以指着教室里的各种复数物品用“There are…in our classroom”来表达,学生就知道某处存有某物要用There be,单数用There is…,复数用There are…。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就很容易了。

3.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语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采取一些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时,我把主语、动词和时间写在纸条上,如SuHai,pick oranges,last week把这张纸给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到讲台上问全班学生:“What did SuHai do?Guess!”其他学生积极举手说:“Did she watch TV / read English…?”如果学生答错了,说:“No, she didn’t.”猜对了说:“Yes,she did.”然后教师给猜对的学生另一张纸条继续做游戏。如果学生实在猜不出时,可向台上的学生求助:“What did he / she do?”学生回答:“He / She …”教师也可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将图片里的动作遮挡一部分来做这个游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兴趣和动力获得成功,学生很好地操练了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教师在教授其他时态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4.让学生在对比和归纳中理解语法

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某些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通过举例说明来帮助学生发现其差异点。如: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句型表达为:“It’s time to do sth.”和“It’s time for sth. ”教师通过列举大量的句子让学生知道这两种表达意思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It’s time后面跟的是动词还是名词,如跟的是动词,前面要有介词to,如跟的是名词,前面介词是for。

第8篇

未来取向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1],它在发展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指向未来的事件[2],而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均处在巨大变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思考未来,准备向成人过渡。这是一个集中建构新思想、新观念、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有助于其良好成长[3,4],并且能够保护个体免受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5,6]。因此,未来取向的研究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接受性,让子女较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子女较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严厉监督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自身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乐观期待[10]。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即时行为,还能够促进其指向未来的行为和态度的积极发展[11]。诺米(Nurmi)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呈正相关[12]。在对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家庭的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比较中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家庭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投入及态度均最为积极[10]。森格纳(Seginer)等人发现,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开放性、对职业发展的支持度、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提倡个性的家庭,会直接促进青少年今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促进青少年适应性人格的形成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探索[14]。

2.2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认为,亲子沟通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方面[15,16]。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亲子沟通而起作用的。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父母对青少年未来规划和态度的指导、帮助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研究者指出,除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过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开讨论,对新信息和子女的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或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行动,青少年会更积极地进行探索[15]。兰兹(Lanz)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与母亲沟通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内部控制信念[8]。诺米(Nurmi)报告了亲子互动对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影响方面的发展性变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岁时起着降低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讨论水平在15岁时起着提高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当孩子们寻求自我独立的自时,青春期晚期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重要。诺米在研究中也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会提高11岁孩子的未来计划水平,而对于18岁孩子则会降低其水平[1]。总之,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变化,家庭互动的不同方面在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2.3家庭支持

与儿童期的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功能就变得尤为显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未来和对自身发展期望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长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计划活动水平[19],还可以增加其对未来的乐观性和内控性[17]。知觉到父母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将形成对未来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他们更相信未来的成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到未来目标成功的活动中去[20]。麦凯布(McCabe)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计划的支持程度能预测其对未来思考的频率和详尽程度,也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性程度[21]。这些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赖的时,他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网络获得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而成功地向成年期过渡。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树立了一个生活中的榜样。拥有态度积极的父母及婚姻幸福家庭的个体,在婚姻未来取向和家庭未来取向方面更乐观[17,19]。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通过为子女树立角色榜样并提供教导,来影响青少年应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态度及方式。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只有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应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对子女的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不予理睬或直接拒绝;对于合理要求,除了必须立即给予满足的要求之外,应尽可能的延迟满足,以使他们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借以塑造子女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要对积极行为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其次,对子女的错误行为进行正确教导。一旦孩子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及时对其进行教导。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可能造成其逆反心理,进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讽刺和奚落,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其身心,要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疏导,指出其错误言行的危害,使孩子感到羞愧,有所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倘若是由于家长观点有误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家长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9篇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思维的差别。毋庸讳言,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思维的差别,也可以说是思考的差别。有人思考得简单,有人思考得复杂;有人思考得全面,有人思考得片面;有人思考得深入,有人思考得肤浅;有人思考得缜密,有人思考得粗疏;有人思考得远,有人思考得近。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的行动。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国家只有善于思考的人多起来,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2“.不善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差别巨大。应该说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思考,但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善于思考的人,他的精神活动范围一定是受到相当大局限的,知识储备一定是不足的,能力表现一定是不充分的,情感表现一定是不活跃和单调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一定是肤浅、简单的。而善于思考的人则完全相反,善于思考的人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都将更强,且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人对事能基于科学的判断,讲求思维的目的性、逻辑性。其层次性更为清晰,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不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大凡成功人士往往都是善于思考的人。

    3.成为“善于思考的人”需要科学培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使一个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是必须经历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是“学会合作”,只有“学会思考”,形成“创造性思维”才是最主要、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老师给孩子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就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为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很坚实的基础。这与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把对这方面的培养一股脑地放在大学,而不是在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不讲求培养的基础性和连贯性,到大学再重视,一定是为时晚矣!

    二“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才能在教育教学方面围绕“培养善于思考的人”而改变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比例日益增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一定会发生深刻的转变,对人的能力要求会逐步提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成为主要需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此,要注重培养身心愉悦、健康的人,要把学生真正从为分数而学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注重培养会思辨的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将来成为通才奠定基础。所以说“,悦身心”“会思辨”“育通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并应努力付诸实践。

    1“.悦身心”是对生命的善待。“悦身心”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爱生活、身心健、会合作、做好人。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人。让学生主动融入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生活、社会生活都能乐观面对,做一个快乐的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人生的幸福,体验生活的快乐,在快乐中体会生活的真谛,丰富人的心灵底蕴。享受快乐是一个人的权利,创造快乐是一个人的能力,阳光的人生不能缺少快乐陪伴,让学生拥有快乐是我们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时时处处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追求身心和谐之美,懂得追求生活幸福,培养学生与人正确交往的能力。做未来社会和世界的好公民。要让学生从小明白,爱生活会快乐,身心健康会快乐,良好的人际交往会快乐,做个善良的好人会快乐。

    2“.会思辨”是对思想的尊重。“会思辨”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乐多思、能探究、敢怀疑、寻真理;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懂思考、会思考的人,培养的是人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明辨真伪,不盲从、不迷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不过是呈现的方面不同而已,对学生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做一名善于学思结合的人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决定人的未来。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辨思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怀疑态度,主动探寻真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校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这种思辨能力,学校的教师必然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也必须改变学的方式。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辨的环境,建设好学校思辨文化环境,打造具有思辨特点的课堂环境,开展好具有学校特点、具有思辨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思辨品质,为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3“.育通才”是对受教育者的期待。“育通才”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兴趣广、有个性、重人文、通中西;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通才,这种通才兼具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通才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个性鲜明,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东西方文化,并能很好地融合这种文化。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合理教育需求提供服务,不断扩充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科学面对教育对象,因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指导,因不同的兴趣爱好而培养,因不同的学生而对话,因不同的学习周期而设计。这种目标体现了学生向未来发展层面的内涵。

    三、学校要为“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提供必要条件

    “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不断反思完善,努力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上要敢于突破,使学校一切工作真正能从人的发展的客观角度着想,真正按教育教学的真实客观规律办学。

    1.课堂上要给学生善于思考的引导。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头脑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以来,我们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没有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走出来,人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变了味,走了样。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培养善于思考的人”必须转变我们落后的教学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于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一名同学表达和争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提倡自己思考,自己找问题,让每名学生思考的火花都能喷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敢于怀疑和审视,让每名学生都做善于思考的主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