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我国水资源不足,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地域广大,时空分布不均,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包括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据统计,我国600余座城市有300余座缺水,全国城市缺水60×108m3/a,因缺水而减少的工业产值估计为1200亿元/a。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制约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近年展开节约用水,但各地用水量增势强劲,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开展污水回用则开辟了一种新的水源。

    一、国内外污水回用现状

    污水回用归纳起来有三个层次:第一,大型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城市用水水源;第二,小区内(例如一个工业区、居民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并在小区内回用;第三,在建筑物内部的回用。

    对一个城市,特别是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而言,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79%以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既需要高质量的,也需要一些质量较低的,例如大量的冷却用水。因此回用水重点应该防在量大、质量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其次是农业用水、地下水回灌,再其次则是城市的杂用水、景观、绿化等方面。

    1、回用与工业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伯利恒钢铁厂自1971年回用水即作为工业冷却水及部分工艺用水,用水量最高达76万m3/d。美国亚利桑那州帕洛弗迪核电站污水回用冷却水,水量达1.2~1.7×108m3/a。南非发电厂用约翰内斯堡回用污水作冷却水,水量达5×104m3/d。

    北京华能热电厂用高碑店污水厂二级出水作水源,经加速澄清、加氯接触,变空隙滤池加氯消毒、过滤后入循环系统作冷却水补水。按电厂70%~90%额定负荷计算,每月平均节约自来水45×104m3,每年节约自来水540×104m3,节水率为40%。按相同用水量计算,可增加发电能力1倍以上。

    大连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脉冲澄清、双层滤料滤池,消毒后回用于红星化工厂作工艺用水,水量达1×104m3/d。

    天津石化总厂供排水厂二级出水,经微絮凝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供工业冷却及居民小区冲厕,水量达1×104m3/d。

    山东淄博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絮凝气浮、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出水计划用于电厂冷却和居民区,水量达3×104m3/d。

    2、回用于农业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自20世纪60年明滴灌技术后,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腾飞的经济奇迹。年利用污水2.6亿m3,占总用水量1/6。美国加州是一个农业发达大州,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德克萨斯州干旱缺水,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主要用于地下回灌。实践证明,地下回灌是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缓解和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防止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我国利用污水灌溉已有多年历史,当前是要利用经一定处理后的污水,满足农田灌溉标准,做到对农作物、农田及环境无害。

    3、回用于城市杂用水

    范围极广,包括绿化、景观、浇洒马路、洗车、空调、消防、冲厕等等。

    日本国内并不缺水,但是它创造了中水道系统,在建筑物内设置双供水系统。室内可用于冲厕,室外则可用于绿化、消防、冲洗马路等多个方面。1985~1996年用再生的污水排放在城市河流中,复活了150余条小河,达到“清源复活”、修复与保护水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污水回用(价格为自来水40%)供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及建筑冲厕等。

    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内1×104m3/d污水回用于厂内及部分生产、消防。大连经济开发区污水回用于绿化、浇洒马路等。

    北京市政府1986年作出规定:即建筑面积在2×104m2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及建筑面积在3×104m2以上的机关、科研、大专院校、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应配套建设回用设施并应与主体建筑三同时。已在北京市清洁车辆厂、劲松宾馆、环保研究院小区、国际贸易中心、方庄小区等等,多处应用。

    天津市梅江住宅小区,以纪庄子二级出水作水源6×103m3/d作冲厕用水。

    二、污水回用技术

    污水回用技术,必须抓住两头,即取什么水质水作水源和经过处理以后作什么用,即回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何种水质标准。

    1、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出水作水源的区域性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回用,一般称之为区域性回用。其利用形式有两种: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工厂工业冷却、农田灌溉、回灌地下水、草场、市政用水等。回用的途径及方式受到地域的限制,比较单一,调配运转不方便。间接回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回归于水体(此过程构成了水的循环),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地区利用。间接利用是将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在水体自净容量的限度内,对水体基本不造成损害的一种利用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传统活性污泥法:

    原污水格栅泵沉砂一沉池活性污泥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排放。

    二级出水仍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其中:BOD5 20~30mg/L;COD 60~100 mg/L;SS 20~30 mg/L;NH3-N 15~25 mg/L;P 6~10 mg/L及细菌、某些重金属。为达到一定回用水质要求,需做深度处理。它的核心技术是过滤,经过滤后,BOD、COD、SS、浊度、色度等水质指标均可达杂用水水质要求。在过滤之前一般均设有加化学药剂混凝、沉淀或澄清,因此对磷应当有所去除。

    实例:北京华能热电厂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引用北京市高碑店处理厂的二级排水作水源。回用水源水质和回用水质标准见表1。

    表1 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及热电厂回用水质标准

    项目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热电厂回用水标准PH6.5~8.56.5~8.5SS (mg/L)<30<30BOD(mg/L)<30<20COD(mg/L)<120<60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加速澄清池中加入石灰、聚合硫酸铁作混凝剂加入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在澄清池内进行混凝沉淀,再经过加酸、杀菌和过滤,其作用是去除暂时硬度、游离二氧化碳、胶体硅等杂质,还可降低色度、磷酸盐和COD等。

    聚合硫酸铁  石灰乳  硫酸  液氯          液氯

                         

    原水机械搅拌加速澄清池推流式氯接触池变空隙滤池推流式氯接触池─

    循环水系统过滤水池

    图1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

    95%的出水回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水,5%作输煤系统冲洗和绿化、冲厕等用水。

    在循环水中加入天津化工研究院提供的TS-9508型阻垢剂3~5mg/L或中天兰清水处理公司提供的TRL-400B型阻垢剂2~6mg/L,以及每周三次冲击加入有效含量为9%的次氯酸钠,维持余氯0.1~0.2mg/L。浓缩倍数可达4倍,一般在2.5~3.0倍下操作。

    传统活性污泥法加生物脱磷脱氮:

    污水脱磷脱氮深度处理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1996年日本有162处污水厂有深度处理设施,西欧各国远早于日本,已相当普及。

    最典型的生物脱磷流程如下:

    原污水                      排水

    ──── 厌氧 ──── 好氧 ──── 二沉池 ───

    (释放磷) (吸收鳞、去除BOD)    │

                    │

第2篇

【关键词】石油测井;测井技术;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石油测井或者地球物理勘探测井都被称作测井,测井技术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工程技术之一。测井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1927年,油井中第一次第一次获得测量地层电阻率。国外石油测井仪器历经了五次换代更新。而我国测井技术工作始于1939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石油测井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重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石油测井技术也一代代的更新,即:半自动模拟测井仪、全自动模拟测井仪、数字测井仪、数控测井仪和成像测井仪。现代测井是在石油工业中技术含量含量的最搞的技术之一,没有权威的石油测井技术,就无法准确判断油气藏含量和位置,就无法进行工程定位和实施后续作业。可以说测井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地质条件的探索和描述,是对钻探井工程质量的判断和评价,是提高采油效率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一、国内外石油测井技术现状

使用传统的原始的分辨率较低的测井技术和测量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石油勘测的需求。就当代的勘测而言,需要的是高分辨率深层探测和高测量精准度的石油测井仪器。国外石油工业企业已经将石油测井仪器进行了五次换代,我国内陆即将做到第四代与第五代仪器更新。

1.电法石油测井技术

通过使用井下测井仪器,向地层单位发射一定频率的电流,对地层单位进行测量得到地层电阻率的石油测井方法被称作电法测井。电法测井技术还包括通过发射电流获得地层自然电位的石油测井手段。

2.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

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又被称作核测井技术。其具体形成原理是通过研究地层岩石见空隙流体的核物质性质,探测油气储备的一种石油测井技术。根据所使用的放射源或者测量的放射性物质和所研究的岩石性质,核测井技术可分为,伽马测井技术和中子测井技术。伽马测井技术是以伽马射线为基础的核测井技术。中子测井技术是通过对岩石及空隙流动体与中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核石油测井技术。最为常见的是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技术与自然伽马密度测井技术以及中子空隙测井技术。

3.声波石油测井技术

通过对环井眼地层的声学性质测量判断井眼工程现状和推断地层特征的测井方法被称作声波石油测井技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声幅测井技术、声速测井技术以及声波全波测井技术等。声波测量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声波能量揭示井眼与储备层特性,同时也可以用来测量次生孔隙度、岩性空隙密度压力、渗透率以及流体类型裂缝方位等。其中,声成像系统是通过超声比脉冲扫描井壁并且接受回拨信号,通过计算图像处理技术将信号数字化并转换成图像的测井技术。

4.套管钻井测井技术

这是一种尚未成熟的石油测井技术,目前还处在概念化阶段。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同时完成一口油井的钻井和下套管。这种技术简单说就是用套管作为钻井的钻杆,井眼在成形时,套管也下到了井下。

5.可发性石油测井技术

在整个有天开发期间进行的全面是测井活动被称作开发性石油测井技术。其主要的任务是油田储备层评价开发和油井作业实施以及井下技术状况监测和效果评价等。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剩余石油储藏饱和度、生产测井以及井间测井等。

6.套管井测井技术

这种测井技术能够减少仪器故障以及裸眼井测井风险,通过较少的测井次数使用不太贵的完井钻机和修井进行最低成本作业。同事在何种技术能够全面清楚油田现状并且取代裸眼井电缆测井技术。国外有数据显示,套管井测井技术已经占全部测井工作量得50%。

7.成像测井技术

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即兴计算机处理成像。主要有声成像系统、电成像测井仪以及核磁共振等仪器进行数字遥感系统、采集系统与计算机工作站等设备构成。与其他的勘探设备相比较,成像测井队复杂的油气储藏层具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

8.随钻测井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勘测仪器安装在靠近钻头的位置,在钻井工作开展中同时测量地层的信息。其具体的工作原理为测量地层倾角和方位、钻头压力和方向等对钻探方向进行定向控制。这种测量技术避免了由于井眼直径扩大,泥浆入侵等井下恶劣环境。通过提供井身信息地层信息对地层做出快速评价的同时,能够优化井眼轨迹指导钻进方位。

9.电缆地层测试测井技术

这是一种直接针对估算地层能量和验证储层流体性质最为直接有效的勘测方法。与一般的钻杆勘测相比,他更加的经济简便。它本身的石英压力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的测量地层内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主要用于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和计算流体密度以及估算地层有效渗透率等。

二、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测井技术已经成为石油气开发勘探的重要需求质疑,也是石油工业的主要动力之一。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

1.石油测井采集正在向集成化和单点测量发展,以便适应复杂储油层等非均匀地质需要。分散项目的测量时一种高精准度的组合式测量,主要适应质量和效率的需求。随着套管井和随钻电阻率测井技术的不断完善,已经能够逐步适应复杂井况探井的要求以及老油井测井技术评价等。

2.为提高勘测解释的负荷率,用该由单井处理转向多井综合对比分析。将静态评鉴变成动态分析,以确保更高精准度的地层动态。非均匀地质以及各向异性地层的评价应该成为当代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重点。测井软件应该达到所有应用功能一体化,以便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应用。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和提高决策的信息化自动网络。最后是以测井技术为主导、在地质认知两个条件下开展多学科油气测井技术评价,从而为石油勘探提供良好的保障。

3.石油测井技术应该从装备和技术出发,通过高精度、高效率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以便适应新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工程环境。测量参数有二维成像向三位成像发展,提高井眼覆盖率,适应非均匀地层的勘测需要。完善井下传感器技术,并且将核测井探头进行普及式商业应用。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加上国外测井技术的不断跃进,我国勘测技术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在挑战面前我国测井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石油测井技术的基础理论培训。如,试验方法与是验收单、科学研发与软件研发、测量仪器制造等。石油测井技术是随着科技脚步发展,所以必须要做到自主创新,通过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因素,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石油测井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快速提高我国石油测井技术水平,缩小与国外技术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国欣,刘国强,赵培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测井技术的定位、需求与发展[J].测井技术,2004(01).

[2]张向林,陶果,刘新茹.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01).

[3]方朝亮,吴铭德,冯启宁.测井关键技术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05(01).

第3篇

【关键词】针刺;合成革基布;现状;发展趋势;市场

一、国内外现状

1、国际非织造布工业发展近况

非织造布工业作为纺织行业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纺织工业平均速度,且产品已广泛用于工业用布、服装、土工织物等许多领域。非织造布生产具有流程短、用人少、占地少、耗能少、成本低、品种多、用途广、效率高等优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非织造布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范围上讲,非织造布的生产和应用已由最初的以北美、西欧、日本为主体发展到了包括南美、中东欧、东北亚、东南亚、中东等遍及世界的各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非织造布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土木建筑、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家庭装饰、环境保护、服装、旅游、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非织造布生产区域,即北美地区、欧盟和亚太地区。目前,现在全球非织造布总产量为900-1000万吨。北美地区和欧盟各国是非织造布工业最发达的两个区域,其各自非织造布总产量约为160-170万吨/年。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其非织造布产能已经超过美国、欧盟,已成为世界非织造布的第一生产大国。

2、国内非织造布工业的最新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我国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振兴纺织业发展,国家提出以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非织造布作为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一个分支近几年飞速发展。我国1984年非织造布产量仅5000吨,2010年产量达279.5万吨,2013年产量已达384万吨,见表1。现在全球非织造布总产量为900-1000万吨,我国的生产量约占全球的40%左右,已成为世界非织造布的第一生产大国。

中国历年非织造布产量统计(表1)

时间(年) 1984 1997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3

产 量

(万吨) 0.5 29.27 63.25 86.64 104.26 117.7 139.66 172.16 201.4 240.9 279.5 384

比上年

增长(%) 32.3 24.65 12.89 18.65 23.2 17.1 19.6 16.02 11.7

我国非织造布主要有8种不同的生产工艺,2010年各类工艺非织造布生产情况如表2所示。

2010年中国各类非织造布产量统计(表2)

分类 纺粘 熔喷 水刺 针刺 化学粘合 热粘合 气流成网 湿法 合 计

年产量

(万吨) 131.5 3.0 23.3 63.1 25.4 20.7 9.6 2.9 279.5

占总产量(%) 47.04 1.07 8.34 22.58 9.08 7.4 3.43 1.03 100

3、国内外合成革基布的发展现状

皮革产品分为天然革和人造合成革,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皮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实行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恢复生态的措施,使得皮革产量逐渐下降,人造合成革正被逐步用来替代一部分真皮革。

合成革一般指以非织造布,机织布,针织布为底基。其中以非织造布做底基的合成革最具仿真性,广泛地应用于制鞋,服装,装饰等领域。非织造合成革基布主要采用针刺、水刺两种加固方式。基材在经新型树脂材料浸渍后,呈现立体交叉结构的拟革产品。

针刺非织造仿真合成革以涤纶、尼龙、粘胶或超细纤维为原料制成针刺非织造基布, 经整理或减量开纤、染色、研磨、聚氨酯(PU)贴合等特种整理, 制成高仿真、高密度、高性能的高档合成革。针刺非织造合成革基布具有高仿真、高密度、高性能等特点。进入21世纪初, 发达国家仿真合成革发展很快, 其合成革所用基材绝大部分已采用复合超细纤维生产的仿真非织造布。日本这种超细纤维仿真合成革的比例已占到合成革总量的56% , 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也已经分别占25%和13%的份额。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主产地逐渐由欧美向亚洲地区转移。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渐成生产人造革、合成革产品的制造中心。 近几年来,国内人造革、合成革行业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行业升级速度加快。在发展过程中,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缺口较为突出。一方面,PVC人造革和PU合成革产品比重过大且以普通产品为主,种类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呈现出明显的供过于求状况,企业以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另一方面,尽管国内超细纤维合成革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产业化生产,且差异性、功能化和高端产品产量有限,而市场需求却在高速增长,产品供不应求,每年即使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大量进口,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针刺非织造合成革基布市场前景

近几年我国制鞋业、箱包业等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合成革行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由于合成革需求的强劲增长以及国外合成革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国内合成革总产量一直呈递增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合成革生产大国,合成革产能约占全世界合成革产能的80%。2013年,我国塑料人造革、合成革产量为347.02万吨,同比增长率10.69%。目前,我国共有合成革生产企业已达1000多家,近2000条干湿法生产线,合成革主要应用于鞋类、箱包和家具,约占合成革消费总量的3/4。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合成革年复合增速将达15%左右,行业前景可期。

1、鞋类市场是合成革最大的需求市场,我国皮鞋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据亚洲鞋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年人均鞋品消费不足2双,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8双,以我国每年人均鞋品消费量约2.5双计算,中国鞋类消费总量将超过30亿双,这为我国合成革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革、家具、箱包革与室内装饰用革的产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中高档、高附加值合成革将随其开发不断拓展应用领域而快速增长,这为我国合成革行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合成革业的不断发展,非织造革基布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中针刺非织造革基布以其良好的仿真性能,优越的物理特性,较低的生产成本,成为合成革基布的一个重要分支。针刺合成革基布以短纤为原料,经梳理、铺网,再经针刺机带有钩刺的高密度针刺技术的专用刺对基布进行反复穿刺,使得纤维之间互相缠结,织物更加密实,具有很大的针刺密度和纤维密度。国内有化纤厂家分析合成革基布的生产特点,通过对纤维生产工艺的调整,已开发出针刺皮革基布专用涤纶、锦纶短纤维,使其性能更适应高密针刺加工工艺。在相同的针刺工艺条件下,使用专用纤维作原料比普通纤维作原料其产品的撕裂强力可提高20%-25%,从而提高了针刺合成革基布的质量,增加了市场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仿真、高密度、高性能针刺合成革基布可广泛应用于服装箱包革、高档鞋面革、运动鞋、球革、车船座椅面料等,符合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带来了对国际市场过于依赖的经济风险。而国内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封锁、统一大市场难以建立等问题。为了实现内外贸的联动,促进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从内外贸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贸易的优劣势,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贸易 国际贸易 内外贸一体化

我国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国内贸易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近三十年中,我国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颇为可观。我国国内贸易一般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衡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商品零售额。从表1可以得到,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22.69%,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988年的32.3%和1982年的14.7%。这一数据从宏观上表明了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而与之相反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从2006年开始平稳上升,在过去30年间也比较平稳,保持在5.4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但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其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说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国内消费总体水平增长速度降低。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开始将国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例如家电下乡、农村医疗改革等,通过补贴等方式影响消费者对收入的心理预期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比率,降低对外贸的依赖。

(二)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使我国由封闭的经济体走向开放,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经历了由逆差向顺差的转变。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贸易逆差累计超过400亿美元。而自1990年起,除了1993年的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保持顺差状态,并且不断扩大,其中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3718亿美元(见表3)。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注重以生产技术的提高带动生产能力,宏观调控开始强调改善贸易结构,以出口为导向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贸易顺差为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在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但顺差规模的持续攀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例如我国内外经济的失衡,对出口的过度重视也是我国内需低迷和经济发展内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国加入WTO也为对外贸易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入世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和出口部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和竞争力,但同时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接踵而至。2002年到2010年中国遭到的反倾销投诉比入世前增长了近一倍,平均值达到29%。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在显著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仍待解决的问题。

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内贸与外贸长期分离的管理体制给内外贸一体化带来了政策、法规和机制体制方面的阻碍。国内外市场的分割、国内区域市场的分割以及行业市场的分割都不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则需要政府、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应的法律环境支持。我国的企业集中度较低,与国际上拥有雄厚资本与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难以竞争,这就需要通过企业集团化来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谭祖谊(2011)认为,内外贸一体化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供求规模和产业分工为基础,以国内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逐步融合为基本内容,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推动力量,并引致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政策协同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自发演进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会自然成为产业链的一环并与国内外要素市场相联系,其生产经营活动层面的一体化要早于政府管理层面的内外贸一体化。

(一)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值可以用于对国内总需求的数据分析。我国对内和对外贸易存在顺差,说明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包含了内需与外需两个部分,长期的顺差表明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对出口及政府投资的过分依赖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制度因素,产业规模和结构将会决定投资和收入的分配以及实际需求的规模。而贸易结构又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因此内外贸一体化会通过调整贸易结构来推进国内实际需求的增长,同时推动形成具有规模收益递增优势的产业结构。

第5篇

复杂经济系统的评价使用单一评价方法存在着不少缺陷。组合评价模型,可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使用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主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与排序,同时采用模糊Borda法进行组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用以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与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两种单一型评价模式相对比,得到可行性评价结果。

关键词:

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组合评价模型;综合经济实力

目前用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研究的,有很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单一模型的适用范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使用组合评价模型可以弥补单一模型的不足,让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本文通过设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与排序河南省18个主要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以模糊Borda法为基础,构建组合评价模型,运用此模型重新评价与排序了河南省18个主要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获取可行性评价结果。

一、设立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建立标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实力与潜力,以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所占有的位置和对国内外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是通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来反映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就是全方位评价该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要将对社会经济实力及发展产生影响的各个层面全部纳入指标内。(1)全面系统化。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是通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来反映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就是全方位评价该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挑选指标:社会发展现状、城市工业农业经济发展实情、人民生活水平、科教卫生发展状况等,归纳与权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全方位真实地反映城市综合经济实力。(2)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不能仅观察数量众多的变量与指标对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影响,还要观察这些变量与指标影响综合实力的程度。挑选变量与指标时,要以常识、经验及模糊数学法作为参考依据,也就是去掉影响力不大的指标,保留影响力较大的指标,以构建指标体系。针对关联程度高的指标,去除没有代表性的,保留最有代表性的。尽量防止同时纳入相关的指标到指标体系中,以免出现信息重复现象。(3)统计指标与统计资料有机结合。构建指标体系时,会遇到有指标却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数据的情况。就算指标体系较完备,但是若没有相对应的数据,它也发挥不了作用。挑选指标时,要多利用现有条件,多条途径收集数据。针对找不到数据的指标,就采用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替代或直接剔除的办法。

2.指标体系的构建。一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通常涉及以下统计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状况、通讯设备状况、拥有交通运输的能力、商业贸易水平、人才概况、医疗保险水平、对外交流水平。

二、单一与组合评价模型

1.单一评价模型。(1)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指数法是根据各项经济指标的重要性,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属于一种主观赋权值法,主观因素制约结果。

2.组合评价模型。组合评价模型采用模糊Borda法进行构建。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分值的差异,另一方面考虑到排序名次的差异。

三、河南省主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1.经济指标的选取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环节。指标需要反映城市的经济综合状况。指标间有着紧密联系,不必挑选过多指标,本文经过筛选与对比,最后确定9个指标,获得了相当准确的结果。

2.单一综合评价模型中,综合指数法是主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是客观赋权法。采用上述评价模型各自都存在不足。主观赋权法无法避免评价结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客观赋权法求得的各指标权数难以展现各指标自身价值的重要性。文章中采用了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主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模型实现对单一型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的优势互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与合理。

3.模糊Borda法在进行组合时,既将得分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也将排序名次差异纳入其中。与单一评价法优势互补,得出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与可信度的评价结果。

4.评价结果得出:郑州、洛阳与新乡三个地区位列综合经济实力前三名,三门峡、漯河与鹤壁三个地区位列综合经济实力最后三名。由此可见两类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存在很大差距,河南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河南省需要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协调地区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存在的发展差距。

5.推进河南城市综合经济发展建议:一方面强化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软环境。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政策与软环境给予大力扶持。所以,政府要全面考虑全省整体情况,在给予省内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政策的前提下,还要增大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防止进一步拉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差距。

要努力改善软环境,认真执行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的政策,打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给发展落后的城市,最终推动全省城市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城市群发展,强化各个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飞,邓光明,刘艳萍.基于循环修正组合优化模型的广西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4):44-45.

第6篇

关键词:廊坊;涉外网络经济;现状;对策

一、廊坊涉外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廊坊市围绕“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新方式,廊坊服务外包企业达17家,被评为“河北省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过去五年廊坊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年均增长12.2%,外资企业发展到737 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8家。同时廊坊市举办展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增加,许多展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会展旅游业已成为廊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去年接待国际旅游者11.7万人次,增长10.7% 。以上这些都带动涉外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服务于河北省及位于北京、天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全球高端企业数据中心,打造以云存储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产业集聚的基地。目前已有两栋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在润泽信息港项目的带动下,廊坊开发区云存储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发展迅猛,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是廊坊涉外网络经济发展的典型。与云存储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形成良好呼应的是,廊坊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同样进展顺利,项目一期11栋研发楼和配套服务楼已整体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近2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已入驻园区。目前廊坊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都有自建网站或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获取资讯和实现产品及服务的销售,电子商务已进入廊坊企业生产、展示、销售和服务各个层面。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一些小型外贸企业涉外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他们分布在制造业和加工业比较密集的胜芳、霸州、香河等地,依靠Alibaba、Made-I n-C h i n a、等B2B公司所建的英文网站将本地产品灵活高效地销往世界各地, 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廊坊注册企业有271家产品数量达到312266 种,实时在线的公司仅达到三分之一。Made in China 注册的廊坊企业有1054 家。这让我们看到了涉外网络经济的初步发展。但涉外网络经济规模很小,很多企业有自己的英文网站,但只是对企业和产品的简单介绍,也缺乏对网页实时的更新,对自己的企业或产品的对外网上营销和宣传不够。

二、廊坊涉外网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国际竞争策略。廊坊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对企业的有效对外宣传,对外开放水平不够,对外贸易量不大。此现状远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信息化要求。所以企业应该尽快实现向信息化转变,只有在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把电子商务应用到对外贸易中去,使企业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二)企业间缺乏一个涉外网络经济交流平台,缺乏合作,缺乏统一的监管与管理。廊坊还没有综合性涉外网络经济交流平台。大部分本土涉外公司或企业的英文网站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英文网站仅仅是“面子工程”。在组建和管理上都比较粗糙,远远没有发挥其网络优势。大多说企业只着重于介绍公司、产业方向以及提供联系方法等,缺乏网上互动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信息和实用功能。廊坊涉外网络经济的发展和腾飞需要有一个可信度高的综合性英文门户网站将廊坊及廊坊的企业整体包装推介给全世界。(三)涉外网络人才缺乏。网络经济下,涉外企业发展所需的是既熟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掌握一定国际贸易知识同时外语水平过硬的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紧缺。而那些挂靠在B2B英文商务网站上的本土小型外贸公司或涉外企业,由于其具体操作员的英文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多数公司的英文网页点击率较低,因而成交量较少,很多小的涉外公司一两个月才成一笔交易。

三、廊坊涉外网络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专业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市场改造提升,加快传统市场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网上公共交易服务平台,开设网上销售店铺,促进商品流通方式创新。同时,还要大力引进像云计算中心、中国联通北方基地这样一批重大项目,以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和推进力度,来推进信息产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涉外网络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来。(二)加强企业自身的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建立并完善自己的英文网站,产品英文简介,扩大中小企业自身的宣传力度,从而通过网络经济平台,加大企业涉外业务总量。廊坊涉外公司或企业要想更好地塑造中国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客户服务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和消费者对公司或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就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并充分发挥公司或企业的英文网站的作用,宣传公司及其产品并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为了让世界更了解廊坊,并给国际商家留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一个综合性、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英文门户网站的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迫切的。(三)积极培养和引进涉外网络经济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涉外网络人才。企业可以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在高校推进双语教学,让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与网络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大幅度提升,也可以与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为廊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人才支撑,满足企业涉外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此外,依托一些培训机构,对有一定网络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展开外语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经过短期培训掌握涉外经济的相关词汇及他国文化也是培养涉外网络人才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毗邻津京的交通区位及产业互通优势,引进或利用津京的涉外网络高端人才。通过项目招标、联合开发、承担课题、专题辅导等形式,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灵活柔性引进人才。(四)建立廊坊统一的涉外网络经济业务平台,以便各企业、公司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进行涉外网络经济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因此建立把廊坊及廊坊的企业整体包装推介给全世界的综合性英文门户网站非常必要,这个网站有专业的人员统一管理,有综合的交流平台,企业可以每天自己的产品信息供国内外客商垂询。

参考文献:

[1]胡春.网络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闫杰.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

[3]于岚,王君.廊坊外贸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研究[J] 职业时空,2010(8).

第7篇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概述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内涵

高职教育中的“集团化”引自经济学中的“集团化”概念。经济学中的“集团化”理念指将经济市场运行中规模较小的市场主体通过合并、融资等方式组成一个有机的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取得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将该理念引入高职教育,是指高职教育院校通过联合中介、行业管理部等相关教育主体以及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以兼并、合资、合作等共同办学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集团化的高职教育实体。高职教育集团化的运作目的在于充分联合学校、企业、中介等各相关教育主体,以实现教育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行业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二)高职教育集团化的运作模式

高职教育集团主要有以下三种运作模式。一是纵向衔接,即在高职教育集团运作中,将中职教育及高职教育联合在一起,以分段培养为主要方式,以实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为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横向连接,即引进同类型的其他院校、行业,以及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高职教育院校借助行业、企业的优势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相关行业、企业通过参与高职教育,提出自己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获取满足自己实际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三是中介参与,参与高职教育集团中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人才交流中心,为高职院校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如市场所需人才类型等各方面信息资源;行业协会,主要为高职院校以及行业、企业建立共同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双方实现资源共享;教研机构,主要为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相应理论指导,以促进高职教育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接轨。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对比

以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作为高职教育集团化对比研究的突破口,有助于我们在了解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的异同点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知,为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支持。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相似之处

1.早期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国内高职教育集团化起始于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并不断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发展历史较为久远的国外高职教育有相似的一面。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出现是建立在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高职教育的出现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自身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减少传统岗位数量,增加新的技术岗位,造成企业对传统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降低。为应对这一状况,高职教育不断升级改造自身办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办学质量。当然,这也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满足各大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才会出现集团化趋势。2.现阶段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相似性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轨道上,为实现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做到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技术手段,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对工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工人的艰巨任务,因此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都在高职教育上做出了相同调整。通过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将不同行业领域的优势资源连接起来,以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教学模式的相似之处国内国外高职教育学校为适应现代职业需求,纷纷采取多样化办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实践中。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既要求各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亦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做到把自己的知识准确、迅速地应用到现实中。凭借自身的熟练技术,就业后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减少岗位培训所需时间,为企业减少人才成本,从而为自己争取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差异

1.办学主动因素在我国,国家对高职教育集团化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国家从宏观角度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而国外企业则更多参与高职教育集团化过程,使高职教育集团化培养出来的高职技术人才更能满足企业自身需求。2.办学理念方面由于高职教育集团化开始的时间不同,办学理念有所差别,使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存在差别,运行理念各不相同。从现实发展状况来看,国外高职集团化办学发展程度较高,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与极强的应用性。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处于起步阶段,对自身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同时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对高职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职集团化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发生脱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高职集团化的速度,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3.高职教育地位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作为本科教育的从属品,国内高职教育的地位较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使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热情远不如国外高涨,导致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较慢。通过分析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之间的差异,使我们对自身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现状拥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我国找出当前高职教育的不足,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职技术人才。

三、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优化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集团建设

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集团发展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集团明显处于落后、被动状态。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要从政策优惠、财政支持、经济杠杆等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集团化建设中,促进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社会企业更好地融合,推动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现代化发展。

(二)转变教育办学理念,提高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综合办学能力

现代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的综合素质人才是我国新型教育的办学理念。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在办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知识“灌输”型人才培养观念,降低对课本教材以及课堂教学的依赖,多开展开放式教学、实践型教学,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促进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发展,以教育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国内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办学热情

从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办学状况来看,社会对其认可度远比不上本科教育。这种教育领域的等级观念严重束缚了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因此,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宣传、政策支持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转变对高职教育的传统认识,提高国内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并给予高职教育办学机构与本科院校同等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方面的资助以及待遇,增强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认可度,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办学热情。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保定市 高速公路 近域城镇 经济发展

针对目前保定经济发展现状比较落后的局面,历史向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提速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关键问题是要突破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寻找能够促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依托北京、天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利用越来越密集的高速公路网这一有利条件,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因此,在保定市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时期,我们提出在离高速公路入口处10公里或20公里内建立新型的技术开发区、工业园、贸易区和小城镇的设想。为保定的经济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保定市目前的交通和经济发展现状

保定市目前还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总体水平低,发展后劲弱,遗留问题多,稳定任务重,处在爬坡过坎的特殊时期,面临“补课和赶超”的双重压力。

保定市现有的京珠高速公路和保津高速公路,带动了近域城镇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远远满足不了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保沧、保阜、张石、荣乌等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竣工,将带动近域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因为完善的交通设施必然带来频繁的商业交流和人员流动,促进近域城镇经济结构由初期规模较小,结构不稳定逐步向规模效益化、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的实现目标

“十一五”期间,保定市将投资437亿元用于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完成保沧、廊涿、大广、张石、保阜、荣乌等六条段高速公路724公里和550公里连接线的建设。“十一五”末保定高速公路网密度将达到4.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完善布局,并与京珠、京昆、荣乌、大广四条国家高速路网有效连接,贯穿该市20个县市,各县5~25分钟内可与高速公路连接,形成保定中心城市到所辖各县市60分钟经济圈,与京、津、石、沧100分钟经济圈。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为支脉,东西纵横、南北贯通、覆盖全市、功能齐全的路网体系。其网络化、一体化的布局对加强该市对外经济辐射能力、发挥交通枢纽作用,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及我省“一线两厢”区域经济战略的纵深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速公路的特征和经济功能

高速公路由于采取了限制出入、分隔行驶、汽车专用、全部立交以及采用较高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管理设施,从而为汽车的大量、快速、安全、舒适、连续地运行创造了条件,并以长途直达运输为主,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物资周转快,经济效益高和交通事故少等特点。

高速公路提供的便捷的运输条件必然加快其近域地区潜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本冲绳岛在未建58号高速公路之前,旅游者多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南部地区,北部交通落后,旅游业也不发达。58号高速公路建成后,1983年到北部恩纳海岸的旅游者占冲绳旅游人数的比例,从1976年的34.5%迅速提高到62.3%,冲绳的年旅游收入增长了52倍。

四、保定高速公路近域城镇经济发展的设想

首先要解决行政壁垒,促进行政协调,明确认识保定经济圈城市群的“整体结构系统”,从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等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上,构建保定经济圈21世纪城市群的“整体结构系统”,即把保定经济圈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由职能组织、地区空间、等级规模和网络结构等几个部分组成结构关系。在功能、空间和数量上使之处于平衡和有序的状态,在保持整体性原则下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功能,使各县域之间、城镇之间既整体协调,又各有特色、优势突出。特别是要预防结构同化、特点同化和功能同化的情况出现,使保定地区城市群能以其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

其次要协调共进。为了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和近域城镇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高速公路干线的建设要符合城际高速交通网系统长期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改善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提高其通达性能。城际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沿线工业布点,推动沿线工商业和小城镇的发展。第二,加强网络内各县域之间的功能分工,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品牌效应,促进城市的一些功能向县域扩散,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各产业应加强分工与协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第三,各县域的中心腹地建立网络信息中心,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总之,保定市高速公路近域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科学规划和设计,依托交通快捷、便利的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健丁松刚:建设高速公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利弊探讨.湖南经济,2001.11.13~15

[2]周靖:论高速公路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业研究,2006.3.190~192

[3]Scott?Campbell著,刘宛译,绿色的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平的城市―――生态经济社会诸要素在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平衡?国外城市规划,1997

[4]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保定市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规划

[5]相鹏涛:《燕赵都市报》 2005年3月07日.保定328亿打造高速公路网

第9篇

【摘要】从地域的形成历程来看,宁夏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西域中亚文化的交汇中枢地带。作为文化交汇带,自然会衍生出多元文化。本文试从影响宁夏经济开放的因素入手分析,并针对分析以探讨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区域经济发展中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宁夏经济开放形势的背景下,宁夏特色济的发展,就是要发展宁夏特色农业、特色工业,要以市场为向导,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特色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工业一体化,从而打造支柱型产业。借助经济开放形势下中阿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品牌,扩充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实现宁夏特色经济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特色经济 飞地经济 观光农业

一、宁夏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宁夏开放经济的因素

宁夏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则是生态系统脆弱,生态问题突出。由于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其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宁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倾斜的干扰因素影响,各种资源分配并不合理,难以突出区域重点,未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要求,来发展特色经济,所以形成经济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科技发展速度缓慢造成生产力低下,社会生产要素短缺造成生产力总体水平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社会资源浪费,造成了人才的短缺。

除了上述的三个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制约宁夏经济开放程度,同样也在制约宁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他们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一,生态环境因素。地处干旱和半干旱过渡地带的宁夏,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宁北地区的土壤存在严重的次生盐渍化;宁南地区则是属于丘陵地带,经常发生水土流失;宁中地区则是干旱区,长年缺少水分,导致草原面积减少,土地沙化现象严重。这些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宁夏的经济的对外开放。

第二,水资源因素。宁夏区域的日照时间长,所以导致了空气干燥,少雨干旱,是特别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基本上都小于400mm,属于我国降水量稀少的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在城市内的一些景观和湖泊湿地的投建,使得宁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宁夏的工业、服务行业、生态、生活以及城市建设的用水不足,从而影响了经济对外开放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因素。宁夏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急需提高,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工业的发展停留在初加工原材料层面,毕竟过分消耗能源的情况下产生的价值却不高;轻工业方面产业结构上不合理导致其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在羊绒以及新材料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极度缺乏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导致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在新材料行业中,宁夏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难以规模化,因此还必须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进口等方面进行提升。

第四,人力科技因素。宁夏相较其他省市,明显制约其对外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人力和科技资源的短缺。据统计,在2013年,宁夏的企事业单位中各专业的技术人员总数为150432,仅仅只占其总人口的2.7%。而且在整个宁夏地区,只有16所高等院校,其中只有一所是属于“211”工程,所以明显暴露出了其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足。此外,在科学技术方面,大部分的企业受到研发力量以及资金的制约,进而影响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使得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所以,在人力和科技资源方面的短缺成为了影响宁夏地区对外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总体来说,宁夏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了宁夏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开放式经济背景下宁夏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

宁夏发展特色经济具有其自身的客观性,符合现代特色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在开放式经济大背景下,宁夏特色经济的定位及意义尤为重要。发展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摆脱经济滞后的发展现状,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宁夏必须要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就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并联合行政区域外的地区,利用其他地区技术、资本、人力等相对优势资源,有效开启飞地经济模式,从而将自身优势与外借优势整合,打造特有的支柱型产业链,从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形成有效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能够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打造健康产业链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以种植、养殖为核心的特色观光农业及原材料基地;根据其他行政区域资源的相对优势,打造集科技研发、专业化流水线生产为核心的特色工业级研发基地;宁夏由于传统农业优势发挥不够,产业分级不合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要想最大限度地吸收市场,就要注意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观念。只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的支柱型产业链,才能合理的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及开发资源。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以特色经济打开发展局面,才能使得宁夏在市场上取得占有额,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得到进一步的飞速发展。

三、宁夏经济的开放战略及发展特色经济的策略

(一)宁夏经的内外开放战略

第一,对外开放战略:1、优化出口结构。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宁夏首先需要优化和调整出口结构,改变单一出口局面,理应将出口对象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积极开辟中东、非、南美等市场。其次,立足自身文化产品优势,有针对性的对伊斯兰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出口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得出口规模不断的扩大,达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的。2、积极利用外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而我国市场经济稳定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宁夏地区应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投建一些高新尖的技术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业、新能源产业等。3、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宁夏需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形成生产与营销层面的优势互补,将宁夏的特色产业品牌化,并打入到国际市场,从而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二)对内开放的战略

吸引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首先,宁夏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沿海地区企业来投资建厂,将本地的劳动力与沿海地区的成熟技术等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其次,政府也要积极向宁夏进行投资,对其当地的特色企业进行发展,从而也能很好的吸引沿海地区企业与宁夏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向宁夏转移的目的。推动特色产品走向国内市场。特殊的地理条件创造了特色产业的发展的优势,宁夏的企业应当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地的特色农业,从技术上加强其产品的质量,引进健康理念、酵素技术等,有针对性的生产适合国内市场的健康产品,创办特色酵素工厂、特色观光农场等,从而不断扩大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宁夏发展特色经济的策略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学技术,扩充各种生产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以往交通瓶颈突出的问题,把发展区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起来。同时,要积极完善交通网络,把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传输平台作为建设重点,推动区域的信息化发展;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源泉,必须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注意区域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各种灌溉工程,提高整体的效益。三是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开展精准扶贫工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准则,积极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居民生活的整体水平。第二,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地转变观念,科学地规划未来农业的发展。第三,推进产业升级。要不断地引用新技术,发展绿色健康农产品,推进产业的标准化生产。随着宁夏资源的不断开发,中药材产业也迅速发展,这为发展观光种植业及观光工业都提供了良好契机。让酵素工业成为宁夏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充分利用中草药产业提供的原材料,大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宁夏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在全国推进开放式经济的大背景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宁夏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综上所述,宁夏地区要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坚定信念灵活运用内陆型开放经济的模式,进行特色产业的创新创造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东梅,杨国涛,刘算算.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2]章建忠.载探索磨砺,今朝远航―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责任审计小记[J].审计与理财,2009,(09).

[3]桑杰.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J].青海人大,2010,(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