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5 16:3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

第1篇

关键词: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

(一)导向性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活动,是以一定的目标、需要、愿望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描述与评价,教育者及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动态性

考察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注意经常收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查与定期评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再次,评价者往往会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某些指标的权重,引导评价对象积极主动地去克服某些薄弱环节,朝着既定目标发展,更好地发挥评价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调节作用。

(三)对比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对比性特点不仅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评估指标的对比,还表现为评估对象过去同现在的对比,也表现为评估对象之间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可以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水平,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与工作重点。

(四)系统性

评价活动需要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在设计评价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准确把握它们各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在具体评价时,既要重视对某些阶段性、局部性工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工作开展情况的总体分析,在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二、发挥评价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的作用

(一)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和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应体现这一目的要求,同时结合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来具体规定。首先应该结合实施质量提高工程的目的要求,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并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目的要求,从完善工作体系、优化教育活动过程、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标准与指标的具体设计。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过程与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由认识、比较、判断三个环节组成的活动过程。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为评价提供全面准确、充分有力的事实依据和事实支撑。评价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的比较,重点是把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加以对照,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品德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同时,不同单位之间、教育者之间、大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提供了相互比照、知己知彼的机会,使大家能够找出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不足,营造比学赶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评价的第三个环节是判断,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判定评价对象的价值及其实现程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与方法,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这一评价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定,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起到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体现了总结性、鉴定性评价与指导性、发展性评价的统一。运用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根据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评价目标和运用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不同的评估方法。

三、结语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系统与隐性系统的矛盾关系,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系统的竞争力、影响力与渗透力,充分发挥显性系统在博弈中的优势,针对隐性系统的状况进行吸引、引导,把隐性系统控制在最小状态,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质量的新方式。

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现状;方法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和祖国的希望,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乃至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有责任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发展负责,也是为国家的发展负责。作为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教师来说,更应该首先担任起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一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高校是承载大学生梦想,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积极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很多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以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没有走进社会,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因此这些因素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意义深远,因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多元化因素的碰撞和冲击之下,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面对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笔者总结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

(一)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不得不承认新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仿佛这种压力不是要毕业的大学生才有,就连大一大二的大学生而言也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同时当今大学生自尊心极强,自我意识也高,部分大学生初到大学,离开父母还表现出生活独立性差等问题,总之新时期大学生情况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二)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的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课余生活和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书面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大学生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思想政治的教育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落实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而目前的高校教育显然没有做到兼顾实际这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表现不相统一的情况。

三、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多方面下手,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要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三是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的教育离不开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因此要注意营造这一文化氛围。大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都在校园内,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思想政治的教育,这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故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极为必要的。

(二)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积极改进创新教育方式,带给大学生不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辅导员要彻底摒弃,改而与学生进行想法交流,针对具体问题相互交换看法,进一步展开探讨,以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三)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想政治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的灌输,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注意引入新颖的、富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通过改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加强其对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光姝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6)

[2]姜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

[3]张智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03)

第3篇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9-02

一、引言

微博可以说当前在我国并不陌生,其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一出现就受到了较大范围的欢迎和使用,并且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潮流,这也是微文化的起源。随着微博等一些列网络媒介的出现,微文化已经逐步的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的,尤其是作为历来处于潮流前端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微文化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且其影响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作为较为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深受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也有弊,不仅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机遇,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加强对于微文化的利用,采取合理的对策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微文化简介

微文化主要是指近几年才流行的一种网络潮流,其主要是从微博的盛行开始出现,并且随着一系列的网络微应用的出现而风靡,尤其是在当前年轻人中间更为盛行。对于微文化而言,其实也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规定,只是随着这些网络媒介的盛行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文化途径,或者说是背景,并且随着这些使用途径的不断变化和革新,微文化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变化,其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影响也必然会进一步的加深。尤其是作为年轻人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必然也和微文化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大学生推进微文化发展的同时,微文化必然也会对大学生的相关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

微文化和以往的一些传统文化相比,存在着较多的差异,具体来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首先是在具体的内容上,微文化重点突出在“微”上,其更为简洁明了,一般不会出现长篇的论述。(2)其次是在信息的传递上,微文化所依托的一些网络媒介对于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便捷,也更加的灵敏,便于相关人群接受或者发送相关的信息资料。(3)最后是表现在影响力上,虽然微文化所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化影响力而言,其迸发出了更为强劲的活力,不论是在影响的范围还是在影响的深度上都优于传统的文化,这主要和相关使用人员更易接受相关的信息有关。

三、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重要的载体作用。上文中提到微文化主要是由于网络中的一些微型应用被广泛使用所引发的,所以对于这些微博、微信等微型应用的利用也就是微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也体现在这种途径上,即可以把这些微应用当作一种主要的传播载体来进行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微博使用数量已经占到了所有微博使用者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利用微博等媒介作为重要的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前的大学教育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单纯的进行理论的教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需要更加凸显实践的价值,把学到的理论切实的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受到了某种教育之后,就可以把这一教育内容通过微广告或者是微电影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践展示,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真正的理解运用水平。

3.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创新可以说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在各行各业中也都在大力的推广创新,在大学生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教育的质量。而对于大学生普遍感觉兴趣索然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创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微文化的盛行恰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途径。无论是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信息的获取形式上,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上,我们都可以合理的融入微文化的内容,来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四、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权威性在以往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传达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更是具备着不容置疑的属性,其权威性比较明显。但是随着微文化的盛行,大学生通过微文化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信息,大学生受此影响就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2.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文化的信息内容最大的特点除了简洁性之外,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尤其是随着当前网络上内容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大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庞大信息的优劣大学生有时候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

3.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程序。上文中提到微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传递特别的快,特别灵敏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和过程。因为很多信息的过快传递,导致原先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序不再适合于当下的大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具体的学习效果,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程序,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4.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难度。微文化的盛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也蕴含着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微文化中很多的信息则和这些传统内容存在较大的冲突,当代大学生面对着这些冲突必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增大了相关管理工作的难度。

五、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深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当前微文化中一些不良信息的传递确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使得大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主动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微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谨慎的接受,不要过于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

2.提升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因为大学生对于这一新事物的好奇进而就可能不自觉得接受一些不良信息的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合理的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加强自身对于微文化中信息的判断辨别能力,进而能够在微文化中汲取对自身有益的成分,而排斥一些不良信息,最终使其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杜绝不良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受微文化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其中的不良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过滤。

4.合理利用微文化传播手段。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载体作用上,这一点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因此,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载体作用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效率和水平,恰当地利用微信、微博、微小说以及微电影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教育。

5.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分层”。很多研究都表明,社会分层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重大,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水平、择业还是对于其人格的培养都具有重大作用,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了解大学生各自的社会层次,然后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制定,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六、结语

综上所述,微文化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潮流,而随着这种微文化的盛行,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微文化的影响,并且表现在了其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也会受此影响,这种影响既存在一定的干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机遇。针对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如何恰当的应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值得我们深究,也理应得到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大家,2011,(11):16-18.

[2]盛世兴.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2,(11):12-19.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适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为之服务。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问题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内容、目标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教育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主要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谈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发展变化阶情况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传统的灌输教育形式,那么其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方法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阶段,从国内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同时,精英型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掌握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变化和发展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他们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他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存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方法,只有持续不懈地进行创新,才有可能愈益深入地认识规律,认识方法。相反,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变动的脚步。

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主动根据其基本原理和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完善、优化、整合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遵循人性化的原则,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产生更为明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实行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道光.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0(1)

[2] 丁政,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5篇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平台也变得越来越多。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也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新时期,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微信这种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1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起着主导性与决定性作用。微信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对教育主体带来的挑战集中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主体素质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基本的政治理论方面的素养,还要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能力、必要的心理素质等,此外,针对新形势,还要有一些简单的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技能,对微信功能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是对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是教育的“中心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微信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快,教育主体从原来的中心位置变成跟客体平等的参与人员,要认识到这种转变,才能更好的应对微信媒体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2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就是大学生群体。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表现在:由于微信上充斥着各种观点,信息的开放度很高,大学生群体通过手机能够方便、快捷的浏览到这些信息,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的范围也非常广,这些都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够从微信社交软件中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理念,甚至躺在床上就能收到多方消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负面、阴暗的信息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大学生,让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此外,由于手机微信的身份验证方面的功能限制,导致一些学生的账号被盗之后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其信息,这些都对那些安全防范教育不强的学生群体带来了挑战。

2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1以微信为载体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面对微信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微信为载体,把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加大对学生的科学疏导力度,利用微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微信圈,定时跟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信息,运用微信为学生服务。班级辅导员可以跟思想政治老师一起完善微信平台建设,运用微信圈跟学生沟通,把校园新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主流意识跟微信平台的对接。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充分开拓思想文化资源,在微信中为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用微信平台进行“微访谈”以及“微咨询”大学生群体可以针对网络中以及现实中的新闻事件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沟通的有效性,能够引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教育成效。

2.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能力:

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能力决定了其是否掌握主流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在微信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加大专题信息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信息素养,还要提高其微信的操纵能力,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认真了解微信的主要特点与功能,利用其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提高新媒体的运用技术,积极转变教育模式,能够学会从学生碎片化的信息中发现其思想动态,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对学生动态思想进行关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实处,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中去,把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此外,还要提升教育主体的“魅力”,在信息时代,要能够在了解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成为教师的“粉丝”。

2.3善用微信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创新: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LBS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经常活动的地方等,用相应的话题跟大学生进行互动,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充分利用微信自带的推荐功能,了解学生群体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根据这些现实热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分别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理念,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远离不良信息,减少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利用微信语音对讲机这个功能,在微信群中为学生相关的消息通知,组织思想政治集体教育等活动。第四,可以利用微信的“摇一摇”这个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微信账号放置到网络中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微信作为手机媒体时代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大学生群体畅所欲言的小天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交友环境,激发其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特点与功能,明确微信带给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挑战,研究相应的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青年教育,2014(3).

[2]高淼.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校园文化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4(2).

第6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1]。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指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都会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行为。同时,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主客体相互推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认识和主动行为的主体。具体说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通过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使之形成内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用这些自主的能力指导有意识的行为;使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格特征及健康的个性心理;并通过创造才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主体性的一般表现

1.主体意识:前提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就是让其能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思考,自主地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内容,这样,大学生能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会要求能动地更新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

2.自主能力:重要保障

自主性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生能够自觉能动地接受学习,他们再不是单纯的受教育客体,不再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意识地将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吸收,并在所接受到的知识上不断思考、内化,产生自己的认知。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大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之间存在矛盾时,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更将得到发挥。

3.创造才能:最高表现

创造能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大学生能够将教师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并在内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过程,产生更具有个体特色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在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断提升自我的认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实现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实现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和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强烈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的学生个体,他们对新的知识有着发自本能的渴求需要。面对需要,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上,我们就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把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注意学生主观体验,通过观察不同的反应来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最终达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主客统一原则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关键在于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看待。要把培育、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核心任务落实到实处,着力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和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能够由客体接受内化为主体运用,最终达到主客统一的最佳状态。

(三)积极互动原则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除了强调主客体在教育对象身上的统一之外,还应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育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传授、吸收、运用的过程结合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想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就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让容易受我们忽视的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重视和强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愿意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感悟、要求、希望等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能够将自己所接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有效反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性,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重视价值主体,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中,人占着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让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对其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的程度。要调动个体的心理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正确引导大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人认知结构和特点,切实传授给个体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帮助个体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各种方式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动个体采取积极的行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二)推动教育客体不断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需要教育主体的不断进步,也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1.更新教育理念,赋予时代价值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吸收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胆借鉴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优良方法,尊重人的特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优化教育方法,深化教育课程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积极拓展教学的时空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进行良性的互动之后,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具有主体性特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多方教育力量的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除了主体的努力、客体的发展外,还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和扩大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影响,把社会对学生有益的自发影响转化为教育支配下的自觉影响,抑制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引导大学生道德品质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优化校园环境,关注学生成长

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校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德性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3.优化家庭环境,力求育人常态化

第7篇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 要】高校是培养多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表现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能够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本课题笔者在分析90后大学生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对于高校来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为重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80后相比较,在思想方面较为奔放,在观念方面较为多元,并且个性突出,这些特点有利也有弊,所以便需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此使他们能够具备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然而,现状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较为问题的问题,比如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缺失等[1]。鉴于此,本课题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1 现状下90后大学生思想性格特点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进一步为培养人才提供保障依据。现状下,大学生年龄普遍分布在90后,而90后大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与80后比较起来,存在多方面的独特性。一方面,由于我国“少生优生”观念的落实,大部分90后大学生均为家中的独生子,因此独立意识较为强烈,个人具备强烈的自信心,但是意志力方面显得极为薄弱。常表现为不愿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热衷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2]。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情感较为薄弱,因为环境变化巨大,90后大学生接触情感时间较早,但是对情感的正确认识较为缺乏,常容易受挫。除此之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一些新型的社交软件风靡一时,比如微博、微信、QQ等,使得90后大学生主流思想较为先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面对网络的巨大诱惑,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早熟。

1.2 现状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发现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1)教育效果不佳。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教育效果不佳是明显存在的问题。导致这方面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90后大学生思想个性突出,崇尚自由,不愿被传统观念束缚,因此面对一些个性张扬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便显得极为棘手。(2)教育内容缺失。传统模式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样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因为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质性作用。在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表现在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上,很难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3)教育方法的缺失。如前所述,“灌输式”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应用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3]。随着“微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微博、微信以及QQ空间发表心情以及心声,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维系在老一套的教育方法中,那么将无法达到预期高水平的教育效果。

2 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探究

2.1 掌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想使高校的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便需要掌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比如在生活方面的特点,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在面对情感方面的特点,多与大学生交流,在掌握90后大学生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做到“因人施教”,并且还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充分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4]。进一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强化。

2.2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充分融合,增强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便需要以身作则,开展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更懂得生活,进一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发展观。比如组织大学生去敬老院照顾无子女老人与留守老人,激发大学生“敬重长辈”的传统思想美德。比如组织大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演习,开展法律教学课堂,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加强自我保护等。

2.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融入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

对于高校来说,便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挥职能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并加以完善[5]。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筹划,做好教书、管理以及育人等多方面的思想工作。对于教师来说,便需要积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实施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比如,现状下,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通过微博、微型以及QQ等网络客户端交流身心,教师便可以通过建立QQ群、讨论组等形式,增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相处。并且,教师还可以收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微小说、微电影,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汲取知识,进一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奠定良机。

3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个性方面、行为方面以及思想特征方面,均表现得较为特殊。与此同时,还认识到现状下高校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教育内容及方法缺失等问题。因此,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比如掌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充分融合,增强实践教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融入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相信做好以上这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将能够得到大大的提升,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及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宇,邱增凯,叶鑫.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报业,2013,04:139-140.

[2]袁世俊,庄文娟.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2013,08:103-105.

[3]黄晓刚,于亚东.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J].理论观察,2014,03:151-152.

[4]张萍萍.微时代视角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才智,2014,19:35-36.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评价标准; 实质性评价; 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56-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理论领域,不少学者从观念、目标、内容、模式、途径、功能、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在实践领域,尽管人们一直在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但主要是依据社会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进而得出结论。也有一些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进行评价提出质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仅凭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或者是当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定,有些影响要在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其一生中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婚姻家庭生活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并试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立一个评价标准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从概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界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方法、对象、内容和本质,其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吻合度。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能得到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否则,只能得到消极的、否定的评价。

在实效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处于中心地位,无论是评价体系的确立还是具体的评价过程都离不开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否可能,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质性评价,确立科学的、理性的评价标准。二是动态性评价,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性评价是指依据科学理性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涉及到三个要素:评价标准、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和基准;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显性效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现实的可测、可感、可知的效果和变化。在这三者之中,评价标准是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是否契合的依据和根本。实质性评价要求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一标准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评价是指依据动态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隐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隐性效果是与显性效果相对的一个概念,隐性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或显性或隐性,有的影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表现出来,有的影响虽在眼前没有明显体现,但却伴随学生一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实质性评价强调了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重在当下,而动态性评价则突显了评价标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面向未来。实质性评价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即刻效应,而动态性评价则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生命力。实质性评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动态性评价的前提,没有实质性标准,动态性评价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动态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式评价,若只有实质性评价而不进行动态性评价,则不符合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机械性的、封闭性的评价归根到底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将二者辩证、合理地交融,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只有确立了科学理性而又动态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才有可能性,割裂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科学而可信的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综合性标准

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重任。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在确立评价标准时首先要确立政治标准。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三个“必须”,即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必须真学、真懂、真信,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毕生之奋斗目标。政治标准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的政治标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生的要求。

2.知识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还必须确立知识标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把握程度。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且自身也是一门科学。自创立以来,就以其自身恒久的理论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理论家和学者,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马克思都有大量的追随者,他们倾其一生,学习、研究、发展理论,为理论永葆青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是科学,其内容具有科学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有一个知识层面的考量标准。如果对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去认真学习理论课教材内容,不去读经典、读原著,深入学习原汁原味的著作,那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真学了,才能谈得上对的认同和信奉,才能真正以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并掌握理论知识。应该说,知识标准是富有理性和科学性的标准,具有可测性。即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知识的考量仍是必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知识标准主要是看他们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对教材体系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当然,知识的掌握不是全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还要确立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

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以知识标准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高于知识标准。知识标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力标准则是要回答怎么做,即如何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能力标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性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1]根据这一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理解力、分辨力、选择力、平衡力、协调力、竞争力等,另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能力既可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可能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与人交往等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能力标准是实质性评价标准和动态性评价标准的辩证统一,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的核心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借助课堂教学、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培养、锻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最终以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呈现的活动。品德标准是内在的,个体优秀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的行为习惯中得以表现。

对于大学生的品德评价,可以从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维度,对大学生在这三大领域中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则主要涉及社会公德、恋爱道德、家庭美德等层面,也可以从道德所涉及的几类关系来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涉及四类关系,即人和超自然存在物(如上帝)、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主要有宗教道德、自然道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宗教道德是一种特殊领域的道德,关乎人对上帝是否讲道德,就是调整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是无神论的,因此,宗教道德我们不予讨论。个体道德主要是调整个人同自身的关系,涉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心和信念。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和内心信念,就是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恶。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是道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贯穿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两大领域。自然道德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讨论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否存在伦理关系,如果存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的道德根据何在,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人类是否要承担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等问题。社会道德则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乎道德地对待他人。

由此,我们既可以以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也可以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从而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

5.心理健康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必须确立心理健康标准。保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大学,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学生走到一起,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对校园的冲击以及青年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身心特点和规律,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危险性的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不经意的一根导火索也许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情况,也要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分类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抓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握住重点人群,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郁,走进阳光。

6.行为标准

行为习惯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政治方向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保持,最后都要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评价标准最终是在行为中得到了统一。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慎独克己”、“内圣外王”的修身方法最终也都是把道德修养的落脚点放在行为上。评价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考察该校学生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有理论认知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所能采取的行动。能力、品质和行为是内在统一的,能力和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前提,道德行为则是能力和品质的外在体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再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标准也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行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显现是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滞后性、渐进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师生交往、恋爱交友、参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对毕业后的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毕生力量,而这更为根本。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品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六大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发展的、动态的,体现了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统一。这六大标准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61-64.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作者简介:吴淑娴,三峡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亚露,三峡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实现交互式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环境则是指由新媒体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开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但过度依赖网络。在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不再局限于翻阅书籍、报刊等。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手机报等。但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大学生也出现了“网络依赖症”或“手机依赖症”,表现为没有手机或没有网络就感觉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2.自我追求个性化,但价值取向模糊。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追求个性的愿望越来越突出。从思想观念到举止行为到衣着服饰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的个性化追求。然而,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也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迷失或选择困难。比如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

3.交往方式虚拟化,但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由于新媒体的隐蔽性,很多大学生选择借助于新媒体进行交往。在这过程中,他们可以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宣泄压力。然而,也有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网络交往产生了依赖性,表现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4.学习方式网络化,但学术不正之风见长。在新媒体环境下,首先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进行学习;其次,大学生可以即时地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便捷性也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很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利用互联网快速搜索,然后复制粘贴。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宽,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着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能够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

1.利用新媒体可以创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课堂是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平台,而通过新媒体所创建的平台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主题教育网站、校园数字化平台等来进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

2.利用新媒体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往的教育素材大都来自于课本,且内容单一、枯燥,往往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搜集到多种多样的教育素材。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或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与引导更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新媒体可以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且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流。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使得学生能够打破心理障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够正确的疏通、引导和教育。

4.利用新媒体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于理论化和政治化,且教育者一般都采取“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而这并不能够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手段来吸引大学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新媒体,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互动,这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以及信息的虚拟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过度依赖网络、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等问题,这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很便利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再对老师言听计从。在当代社会,人人都是信息“把关人”的局面使得各种不良信息满天飞。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取哪些信息、什么性质的信息是无法确定和控制的,这无疑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新媒体挑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占据着教育教学的主导性地位。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和学生是同步获取信息的。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老师的话语权被削弱。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却使得老师的教学被边缘化。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俨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不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需要不断提高,主要是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加强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道德自律。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理念。“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全员育人是指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者之间协调统一,形成全方位立体育人机制。全面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造就新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程育人则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到毕业走出校园的全过程。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关系。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老师则处于权威地位。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主体性已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摒弃从前的枯燥与呆板,实现创新发展。

3.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主旋律教育为主导,同时辅之于多样化的教育内容。首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爱情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等都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规范其行为。只有始终坚持主旋律教育的主导作用与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多样化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4.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首先,将课上互动与课下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一贯的灌输教育手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离开课堂,教育者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其次,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指导相结合。网上教育主要是要大力加强校园主题教育网站的建设及网络课堂的建设,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的限制,实现隐形教育。同时,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所反映出的问题,仍然需要教育者在现实中加以引导和解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充分对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