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8: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级审计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管理和运作基金的活动情况、使用管理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以确定社保基金收入、支出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国外审计经验表明:绩效审计是规范社保基金运行秩序、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一、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监督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
我国社保基金的组成基本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 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从国家财政、用人单位、职工个人三个渠道进行征集的用以对特定劳动对象提供物质补偿的专项基金。社保基金是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作为受托方,对社保基金负有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的责任,需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社保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和运作的情况。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社保基金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对社保基金负有不断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责任。通过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能有效地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监督审计法律规定执行情况的需要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早在1997年,《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实施办法》第三条就已指出:社保基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保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通过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对社保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目的是将社保基金筹集、使用全过程以及管理的效益性置于经常的审计监督之下,充分发挥社保基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增强公众民主意识的需要
社保基金是事关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公共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要求政府审计机构加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希望获知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使用和管理社保基金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信息。而审计部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从独立的第三者的角度向社保基金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或其代表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因此,由专业审计人员实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就成为必然。
二、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目标
审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因审计项目而定,笔者仅就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作简要探讨。笔者认为:绩效审计目标是指通过绩效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绩效审计必须达到的目标。就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而言,就是工作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是否遵循现行法规。据此,确定其一般目标为:
(一)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地执行国家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
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社保基金的社会团体,其工作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是否遵循现行法规,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是否遵守了有关经济性和效率性问题的法律规章制度,是绩效审计的首要目标。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示问题,监督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
(二)对被审计单位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向政府中的决策者和社会并通过他们向人民提供信息来加强行政部门的责任。从社保基金收支和管理的角度看,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审计机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社保基金实行严格的监管,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通过建立规避基金风险的“防火墙”,监督实现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目标,为政府机关或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三)发现并分析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绩效不佳的领域,提出审计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不高和不经济的原因何在;有无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由权力机关确立的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正在实施。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通过绩效审计,应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打好基础,为经济性更强、效率性更高和效果性更好的公营部门管理作出贡献,并促使公营部门的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
(四)提高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率
保值增值是解决基金在未来遭遇贬值风险时确保实际支付能力不降低的重要手段。审计机构可以通过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的有效监督,促进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和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基金运营结构和信息反馈体系,逐步改善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效益,最终实现安全的保值增值目标, 提高基金的支撑能力。
三、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内容
在经过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并确定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目标的定位之后,笔者拟将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保基金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
内部控制通常被看作是保护资产、预防和发现错误以及违法事项的第一道防线。审计人员通过对社保基金经办机构、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健全性测试,以确定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重点关注:社保基金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各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是否按规定分别单独核算各项社保基金,个人账户管理的基金收支情况是否清楚等内容。
(二)社保基金政策执行效果性审计
社保基金审计政策性强,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征缴、使用、管理基金的职责任务重大。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领导对与社保基金相关的财经法规知识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失误等情况。现行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了对违反条例的处罚措施,但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从而制约了对违反该《条例》行为的处罚力度,影响了社保基金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社保基金收入征缴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是指社保基金筹集成本与使用成本的节约性,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社保基金收入征缴的开支成本是否适当,征缴管理基础性工作是否完备;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是否按规定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有无提高或降低征收比例、随意减免、搞多头开户、账外存储或者将基金运营所得、收取的滞纳金存入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四)社保基金支付使用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是成本效益比较,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性审计应该围绕基金使用来展开:1.社保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基金,是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基金,有无拖欠截留、擅自改变用途、贪污私分等问题;2.社保基金使用中预算控制是否得当,相关资料与信息是否完整,基金结余的账面数字是否正确;3.基金支出是否按规定编制计划,调度和用款计划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有无采取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等手法损害、侵蚀基金的问题,有无违反规定将基金用于风险投资或将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
(五)社保基金资源管理效益性审计
社保基金资源管理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在于保证劳动者在特殊情况下仍能享有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定;经济效益则是尽可能地争取赢利,使筹措积累起来的社保基金大于各项社保基金的支出。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社保基金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或个人,有无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用于投资、放贷、经营、搞基本建设等情况;是否按规定管理社保资金,是否严格审核用款计划并按预算足额及时下拨财政补助资金;社保基金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发放社会保险费,有无虚列支出和挤占挪用等情况。前几年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社保基金收益率也不断下降,国债利率受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也大幅下调,社保基金的投资效益较差,使社保基金资源管理效益性目标难于实现。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连续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专家分析认为加息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社保基金资源管理效益性目标有望较好实现。
为进一步强化对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规范社保基金审计工作,审计署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把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按照以上精神要求,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也一定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审计的工作重点,成为规范社保基金运行秩序、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映辉,钟贵江.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绩效审计的探索[J].审计月刊,2007,(1):15-16.
[2] 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一)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受理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在7日内进行审查,审查的期限计入审查起诉的期限。
人民检察院收到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后,应当指定检察人员审查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起诉意见书以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备,案卷装订、移送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是否单独装订成卷,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是否随案移送及移送的实物与物品清单是否相符,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经过审查,对具备受理条件的,填写受理审查起诉登记表,对移送的起诉意见书及其他材料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或者有遗漏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按照要求制作后移送或者在3日内补送。
对于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采取措施保证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另案移送审查起诉,对在案的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应当照常进行。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受理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按照上述程序办理。人民检察院受理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时,应当写出审查报告,连同案卷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同时通知移送起诉的公安机关;认为属于同级其他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时,应当写出审查报告,连同案卷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或者报送共同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同时通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公安机关。
上级人民检察院受理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认为属于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时,可以直接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审查,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通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公安机关。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只要其中一人或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二)审查起诉的内容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7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以下内容:
1.犯罪事实、情节是台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查明犯罪事实、情节,是正确定罪量刑的前提,查明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正确定罪量刑的依据和基础。在查明犯罪事实和取得确实、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应当对犯罪的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恰当进行鉴别。犯罪的性质与罪名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如果只认定了犯罪性质,而不认定具体的罪名,性质也难以定准。因为在同一性质的犯罪中,法律又规定了若干罪名。可见,审查犯罪性质与审查具体的罪名,应当同时进行。
2.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人民检察院追诉犯罪应当客观、全面,因此,在审查起诉时要注意审查有无遗漏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要查清案件的全部犯罪事实,就必须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罪行,对共同犯罪案件要查获所有实施犯罪的人。例如,在审查盗窃、诈骗、走私案件时,要注意追查销赃犯和包庇、窝藏犯,对于已构成窝赃、销赃罪的,也应对窝赃、销赃者一并提起公诉;在审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要注意审查有无教唆犯;审查个人犯罪案件时要注意发现团伙犯罪活动;审查团伙犯罪时更应注意审查有无漏诉其他犯罪成员。
3.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责之一,因此,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必须查明犯罪嫌疑人有无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刑事诉讼法第15条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作了明确的规定。
4.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于全面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首先要审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否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被害人是否提起了附带民事诉讼。已提起的,要保护被害人的这项权利,没有提起的,应主动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其次,还要查明国家、集体财产是否因犯罪而遭受损失,如果造成了损失,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提起公诉时一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5.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过程,也是对侦查工作进行法律监督的过程。因此,人民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时,要注意审查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特别要查明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的过程中是否有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情况。
一旦发现侦查活动中有违反法律的行为时,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审查以下内容:
(1)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按照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就不能提起公诉,而应该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一、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特点
1.政策性强。
为了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国家对管理和使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资金制定了许多相关法规及规范标准。正确执行和运用这些法规及规范标准是管好、用好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资金的保证,更是审计人员进行工程审计的重要依据。
2.涉及面广。
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既涉及资金使用、往来结算的资金运动全过程,又涉及材料供应、图纸设计、项目变更、价格浮动等各个环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上述各方面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无误的调查、审核和认定。
3.技术含量高。
对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要精通信息系统工程图纸识读、工程量计算、综合单价确定、金额计算、项目建设各环节的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正确掌握和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审计的质量。鉴于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性较强,审计中可认真参考工程设计、咨询、监理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专家的评审意见。
二、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内容
1.审核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审计是使用政府资金的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一项重要内容。要仔细查阅工程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合法合规。要审核施工企业资质,严格审核施工企业的资质,对挂靠、无资质等级及无取费证书的施工企业,应降低综合单价或审计确定综合单价及造价。
2.审核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依据。
信息系统工程竣工结算涉及工程全部资金使用内容,是信息系统工程审计重点。首先要了解工程竣工结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资料是否齐全,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图及竣工验收单;工程施工合同或施工协议书;施工图预算或招标投标工程的合同标价;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记录资料;设计变更通知单及现场施工变更记录;经建设单位签证认可的施工技术措施、技术核定单;预算外各种施工签证或施工记录;合同中规定的设备、材料数量、品牌、配置及预算价格。
3.审核工程施工量。
工程量是决定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核定施工工程量是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关键。审计的方法可以根据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结算中的工程量计算表,对照图纸进行审核,也可以依据图纸重新编制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计。要重点审核项目资金使用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如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工程、软件工程以及机房工程等项目。要重点审核容易混淆或出漏洞的项目。如软件工程中子系统数量、机房工程中墙面、防静电地板面积。三是要重点审核容易重复列项计算的项目。如机柜、连接电缆或网络跳线如已计含在相应的机房或综合布线项目中,则不能再计算相应数量。对于只有结算表但无图纸的项目要进行现场核实,必要时可采用现场丈量实测的方法。
4.审核分项项目及变更清单。
信息系统工程金额较大,少则几十万,多则数千万。工程一般由多个系统子项组成。
因此,一是审核结算所列项目的合理性。注意由于清单计价招标中漏项、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纪要等发生的高估冒算、弄虚作假问题;工程项目、工作内容、项目特征、计算单位是否与清单计算规则相符,是否有重复内容;重点审核价高、工程量较大或子目容易混淆的项目,保证工程造价准确。同时要审核计算的准确性。计算公式的数字运算是否正确,是否有故意计算错误及笔误等等。
二是审核工程变更内容。对工程变更,要核查原施工图的设计、图纸答疑和原投标预算书的实际所列项目等资料是否有出入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于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的部分,属于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应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属于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相应综合单价由施工单位提出,经建设单位及工程监理审核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审计时以当地的预算定额确定的人工、材料为最高控制线,参考当地市场人、材、机价格,根据施工单位报价合理确定变更价格。
5.审核隐蔽工程的签证。
由于信息系统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消防安防、广播音响、门禁一卡通、电子巡更、停车场等基础工程均涉及布线安装等隐蔽工程。这些工程项目因早已入墙埋设,不易核实真实数量。因此,审计人员要详细了解隐蔽工程布线材料签证、施工的手续是否齐全,书写内容是否清楚、合理。含糊不清和缺少实质性内容的要深入现场核查并向现场当事人进行了解,核查后加以核定。
6.审核规费、税金及其他费用。
要审计工程招投标、系统集成、监理、检测等规费、税金费率计算基础是否符合规定,费率的计取是否正确。
三、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审计中有的施工企业利用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结算的知识了解较少、有些工程无采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不能对建设工程结算进行有效的监督的情况,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高估工程造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程施工合同签订不观范,工程结算计价难以确定。
部分建设、施工双方承包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在签订合同时签订与招投标文件相违背的合同或者按投标文件的内容逐一填写,尤其是建筑规模和中标价,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目的是为了竣工后高报工程结算价格打下伏笔,使原本十分严肃的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建设单位失去了对施工单位工程报价的有效监督,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高,同时,给工程结算造价审核带来难度的风险。
2.材料成本难以确定。
现阶段IT材料市场不够规范,不同品牌、不同质量的线缆、材料价格较混乱。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悬殊,造成信息系统工程材料实际价格无法核实,成本难以测定。
3.监理单位没有尽职造成工程结算审核难以深入。
限于目前审计机关的技术力量和装备水平,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难以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因而审计所依赖的工程实施过程资料,只能以监理部门提供的监理日志为主要参考依据。但有时监理单位提供的监理但并不能客观反映工程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或填写的不规范,或当时编造虚假记录.或事后补做虚假记录等等,没有按规定进行监督管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增加了审计难度。
四、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步骤
1.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它依赖于建设单位及部门所提供的原始资料,包括图纸、变更、签证,隐蔽工程验收等现场等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是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许多造价审计风险就是由审计资料的不实、不真、不准造成的。为此,内审人员要把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作为核心问题来对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熟悉工程审批文件、设计方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竣工图等材料。学习、了解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和所采用标准。明确采用的设备、材料单价及调整原则。
同时要建立完善市场价格调查机制。一是建立建筑安装工程材料价格调查信息网络,通过Internet网络、当地主要经营商建立价格调查网络;二是审查施工企业材料成本账;三是调查了解建设单位当地市场情况;四是直接向供应厂商调查取证。
2.优化审计力量配置,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在组成审计组时要努力做到:审计人员数量要与审计任务大小、完成时间长短相适应;审计人员结构与所审项目和专业特点相适应;审计组长或主审驾驭整体项目审计的工作能力与项目审计要求相适应。在审核过程中实行分级审核制度,主审、初审、复审相互制约,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杜绝风险的形成。同时,由于工程规模不一,合同订立时间不一,施工企业不同,在审计前,通过收集资料,经过论证,应对不同情况,选择采用不同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3.提高审计技术运用水平,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技术保证。审计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审计准则的同时,必须在其内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严格审计道德标准、审计工作规范和业务质量标准,以规范审计行为,为防范风险提供制度保证。要做到“五查”:一是查竣工项目是否按原设计图纸施工,有无未施工项目、未完成工程量;二是查实际变更是否与变更签证相符,所办签证是否合理,与工程量清单中所包含内容是否有重复计算;三是查实际施工、工程做法是否与设计相符,有无偷工减料、低档替代现象;四是查变更工程量增减情况,看有无虚报、多报情况;五是查实际使用建设、安装材料规格、品质、等级情况。
五、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办法
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方法有多种方式,采取合理的审计办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逐项审查法,也称全面审查法。项目审计开始前,首先要重视项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解建设项目基本概况,包括项目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监理检测人员、施工单位等相关情况,理清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分析环境因素可能对审计业务质量造成的影响。此方法优点是全面、细致,审计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长。
2.标准预算审查法。由于信息系统工程业务的广泛性,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防监控,到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开发应用等一应俱全,且各专业间的交叉又不可避免。因此在接到审计项目时,内审人员应首先确定项目的类型和所属工程范围,然后再套用相应的定额和取费标准加以审核,避免所套用的相应取费标准与项目工程“风马牛不相及”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如对某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时,对计算机网络及应以按系统集成费标准执行。而对软件系统开发则应套用软件工程取费标准。审计中如若按一种定额和取费标准加以套用,就会增加审计的风险。此方法是一项有效的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方法。
3.重点审查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应于工程总价合同,审计重点放在变更和索赔上,特别是重点突出,审计时间短,效果好。同时,还可以利用对比审查法,“筛选”审查法,手册审查法等手段做为补充,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加强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是审计部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可以检查、了解政府资金使用状况,督促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也有利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经费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必须认真重视,抓紧抓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愈来愈大。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却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紧张。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思路取得全党、全国人民的一致共识。
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赖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而如何采取有效的环保教育措施,则往往需要学校的积极介入。比较来看,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均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安排环境保护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知识背景,实践证明,这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内容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生物教师在这种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发掘生物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寓环境保护教育于传统教学之中,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环境保护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渗透环境内容教育的本质与切入点
渗透环境内容教育就其本质来讲,是环境科学的基础性教育,而非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渗透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附属地位,应当从属于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其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渗透,使学生对环境有更加完整和理性的认知,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保护责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养成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渗透环境内容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社会背景、知识构成等差异,紧密结合教材与课外实践有关的环保内容,找准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力求实现环境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以初中生物关于植物学与动物学课程内容为例,在学习植物学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植物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和整个自然界的作用与意义。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氧气,同时又将各种有毒气体予以吸收和分解,净化了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此外,植物还可用来美化城市环境、调整大气温度和湿度、降低风速、减少噪音、防止水土流失等。不仅如此,植物还具有潜在的巨大经
济价值,每年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旅游产业价值,其经济意义亦不可小视。学习动物学课程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还原动物起源、分化和进化的漫长历程,即在经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之后,最终进化成人类,从中应当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尊重动物、尊重生命也是尊重人本身。
上述案例,都可作为渗透环境内容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进而点面结合,形成“点――面――点”生物课程与渗透环境问题有机统一的生物教学模型,在提高学生生物课程知识积累的同时,完成对其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环境保护综合素质。
三、渗透环境内容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渗透环保内容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生物课程与环境保护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应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生物学教材亦在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为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契机。新教材无论从选材还是内容要表达的思想上,都充分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或重点,充分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启发式教育,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媒介,获得相关环保知识,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如在教授生态学理论时,可以从生态学基本观点出发,穿行科学发展观、资源环境观、人口生命观等的拓展性教育,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教授有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时,应当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及预防手段,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讲述森林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其生态效益,引导学生将森林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进行综合比较,不能只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长远的环境效益……
2.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教育,教给学生生物检测的方法
课堂教学固然是渗透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引入环境保护教育,寓教于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其施行环保责任的实践技能,从而实现对学生较为全面的环境教育。一是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教师可通过组织春游、秋游、夏令营等课外集体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博大与丰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与大自然建立密切的关系,真正用心去体会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环境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全民的参与,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实践,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如检测空气质量,观察周围有无苔藓植物;检测水的质量,观察水中能否养活金鱼;检测土壤质量,观察土壤中有无蚯蚓……通过检测,就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水、土壤是否受污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梅,范旭阳.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保护教育[J].科技文化(下旬刊),2010(2).
[2]杨纯.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保护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1(5).
[3]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2).
摘要: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当前的审计教学存在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各层次审计教学的不同目标,重构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一、我国审计活动、审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活动“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特征的“国家(政府)审计”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二十世纪初、中期,又从国外借鉴、引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审计形式共存。
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各层次的审计教学的蓬勃发展,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且不同层次审计教学课程体系几乎相同。
我国现行的审计教学,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初级审计工作或助理审计工作的人员”。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等课程。
“审计基础”应包括:“认知审计种类、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悉审计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学内容。“财务审计实务”应包括“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载体,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及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教学内容。“审计实训”应包括“实务训练,即以财务审计实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的目的”。
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加之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二、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现阶段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存。因而,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审计”侧重于“查错纠弊”,“民间审计”侧重于“经济监督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改善经营管理”。他们对审计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表述为:①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②识别、汇总、计量、总结、分析、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审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③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审计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提供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计教学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审查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写作知识”,除一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外,不同层次的审计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的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除审计基础、审计实务外,应侧重于审计理论专题。本科应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中、高级审计实务。高职应培养审计初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初级审计实务技能与知识。
(二)根据审计教学目标,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应以《财务审计实务》内容的构建为中心,向《审计基础》追溯和向《审计实训》延伸。《财务审计实务》内容应包括①初步审计活动:包括“认知审计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及评估、制审计计划”等。②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③审计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包括“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工作、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试算平衡表、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进行总体性复合、审计总结、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等。
《审计基础》课程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基础知识、方法。内容包括:①审计概述:具体包含“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职能、作用、特征;审计对象;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条件;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规范”等。②审计目标与审计流程:具体包含“我国会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会计报表认定;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流程、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评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等。③审计方法与审计抽样:具体包含“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顺查法与逆查法、错账查找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及运用技巧。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样本的设计与选取;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等。④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具体包含“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的过程;审计依据的特点、种类”等。⑤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含“审计证据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种类、格式及编制”等。⑥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具体包含“审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的编制”等。
《审计实训》按《财务审计实务》的体系安排具体的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体系构架研究[J].中国审计网,2013/4/30.
[2]付晓,姚晓刚.高职审计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26-127.
《意见》了该办*年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改进审计实施手段,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升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加强审计数据库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确定15项主要任务,涉及计算机审计、日常运行与维护、金审一期工程建设、审计专家经验库软件开发、协助审计署完成审计专家经验征集评审、人员培训、信息化考核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计算机审计和人员培训成为该办*年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针对计算机审计,《意见》了五条保障措施:一是审计中注重推广运用《数据采集分析》、《通用审计系统》、《企业审计软件》等已有审计软件,并结合EXCEL,ACCESS,SQLSERVER等通用软件,积极开发审计实用型软件或程序;二是实施中注重计算机审计的系统性,逐步建立起各行业审计体系模型,使审计经验不断模型化、程序化;三是将计算机应用与贯彻执行审计署6号令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四是以审计署即将完成的《审计实施系统》为契机,做好该软件的推广运用工作,实现对审计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五是计算机审计处人员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整合,除安排一人负责网络及设备维护外,其他人员按照业务处的需要,采取对口支援与保重点相结合的办法,参与有关项目审计,协助解决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审计思路实现等技术性问题。
关键词:政府审计 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政府绩效审计是对各公营部门的经济型、有效性等进行监督。从这一表述中,政府绩效审计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对供应部门的资源使用、管理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和评价。这里的有效性至少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合规性。经济性,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终目标;效率性,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制定的政策目标即达成和实现程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完成的结果;合规性,即合法性,完全遵循我国的法律、法规。
二、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绩效审计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所以致使绩效审计还没有被国家审计放在主要的工作内容上。其中受到的限制包含多种方面例如:审计的法规等等的限制、约束。目前,绩效审计在内容上和理论完善等许多方面于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现阶段处于绩效审计的初级。
2.1我国审计监督通过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各政府机构部门、公营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财政的收入、支出等项目进行以合法、真实为目的,高效的进行监督。
政府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反映各公营单位财务的合法和真实并对其进行监管。但是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由于一沉不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的方法、手段。其中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的工作:主要是开展审计的真实性、合规性,但一些新开展的审计工作还是停留在审计的初级阶段。例如政府采购审计,等等一些审计工作。特别是基层在掌握审计的技术方面更是停留在初级的技术上。其中,我国的绩效审计由于内容复杂,审计的工作量繁琐忙碌。且审计的技术和审计的方法灵活化、多样化,并涉及的到各个领域。目前我国政府积累的审计经验,其实并不利于开我国的展绩效审计工作。
2.2在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采用科技化、电子化的管理方法。而在政府审计的工作中,大部分工作依然采用着以往的审计方式。而当今先进的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2.3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任务艰巨。而这就对我国政府的审计人员要求非常高。但由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无法达到训练有素。这会影响到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
三、 如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3.1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首先要做到的是:法律的完善,要加强执法的严格度。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指:在制度上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立法要更加规范化。使政府绩效审计的地位在法律上可以受到重视,从而提升政府绩效审计的地位。在绩效审计的合规方面应做到审计工作流程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做到完善绩效审计的工作。
3.2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目前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缺乏,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人员对于这一系统经常是熟视无睹,进而导致绩效审计的效果低下。因此这要求我们应该尽快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全面具有实践性:绩效标准应该包括评价行政管理效率的指标,政府工作和公共项目监管及生产的指标等;另外绩效标准还要能够涵盖不同政府部门的业务和项目的经济型和效率性,可以试着以财政划拨结余标准来衡量,充分调动职能之间的能力,发挥职权的最优化。
四、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综述
4.1在比较了各国政府绩效审计情况后我们发现,除葡萄牙外,其余十二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都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绩效审计措施,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实施适合自己的一套标准,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是从分析大卫,评价方式、评测范围和关注点上看,可分为效率性审计、项目效果性审计、绩效管理能力审计、风险性评估等类型。
4.2在对欧洲五国政府绩效审计角色和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政府审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角色,但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公共的会计师角色,负责提供完成公共组织受托责任和公共组织的透明度的报告;二是作为管理顾问角色,帮助公共组织进行改进;三是作为一个科学或研究性组织,创造、发现或区分公共组织和项目运作的情况;四是作为仲裁者,对公共组织的行为的对错予以正确的判断。
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处在研究之初,理论和实践都没有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经验也越显不足,这也成为了实务部分的一大障碍。因此,建立完善我国绩效审计标准体系成为了我们研究工作者的必要工作。结合我国实际,引进国外先进的知识经验,不断推进我国环境绩效理论的发展,为开展实践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构建一体化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中高职的就业领域和岗位面向。根据我们的调查,中职毕业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这里,当地更多的是指县级或更下面的基层区域,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小微企业,他们需要一个懂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出纳、仓储、收银、记账甚至可能是文秘和统计等工作。而高职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是省级或地级市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需求是不仅能满足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他们来组织或完成,如成本计算与管理、筹融资工作或所需资料的准备、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企业会计报告以及其它财务文件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面向应该是为小微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提供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其职业提升的空间应该是在基础岗位工作几年后可提升至企业财务主管岗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面向应为中小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也可拓展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或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税务咨询、审计助理等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和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具备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规范完成小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能熟练完成中小型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税务咨询等业务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岗位工作若干年取得经验和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可提升至企业管理岗位从事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出纳实务(可以分别珠算、点钞、小键盘以及票据业务等进行授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税费计算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财经英语、财经应用文、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审计基础知识等。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和财政金融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小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统计基础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设计上,中职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侧重于更深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中职更多的要求掌握该如何做的问题,高职则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具体到需要进行衔接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最为重要。在以上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需要解决衔接与配合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财务会计,不同的院校可能名称不同,如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初级或中级财务会计等,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掌握的内容应不超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范围就可以,高职掌握的内容不超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的要求即可。中职阶段掌握的内容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进行基本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需要;高职阶段的内容除对中职的内容加以深入以外,最主要的区别是涉及到金融资产业务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处理、减值准备业务的处理、长期负债业务的处理、所得税业务的处理等,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还涉及到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对会计准则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对会计进行把握,以满足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成本会计,中职的内容应该掌握在制造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高职阶段除了要掌握制造成本法以外,还应该掌握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从中职的成本核算层面上升到成本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层面。财务管理,中职阶段的内容侧重进行基本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高职阶段除了计算的指标更多以外,还要体现指标之间系统性和分析的全面性。税收实务,中职侧重进行纳税计算,能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相对简单的涉税事项;而高职则更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税务管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税。会计电算化,中职要求对个别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就可以;高职则要学会几种主要会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会计管理,即时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
四、实训体系的构建
中职实训体系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出纳实务相关技能实训,二是会计核算基础技能的实训。为培养学生出纳实务技能,所需要的实训包括:点钞、小键盘输入、珠算、票据业务、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等相关方面技能,而会计基础核算技能最核心的是要掌握基础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全过程,也就是能完成从凭证取得或填制开始到会计报表编制完成的全过程业务处理,既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等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也包括手工处理环境和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其毕业后能独立应对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的全过程。高职实训体系则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相应岗位工作所需的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成本计算与管理技能、财务管理与决策的技能以及税收筹划的技能。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要能完成相对复杂的会计处理业务和报表编制,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都设计了分岗位会计实训,就是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分设出纳、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主管等不同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能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进行操作;成本计算与管理实训在进行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侧重把相关的成本数据指标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为管理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如变动成本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成本的控制与分析技能等;财务管理实训则要求在完成指标计算的同时,能对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税收筹划实训则是从筹划的角度对企业所需交纳的各项税费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做到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晚交税或少交税,为企业创造好的节税效益。另外,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审计知识和技能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应该掌握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构成,不同审计组织的审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以及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等。
五、职业技能证书的构建和考证安排
1 绩效审计的历史
绩效审计的概念来源于发达国家1940-1950年间,在这个时间欧美国家已经开始进行了绩效审计的工作,并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实现了财务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共同发展的一个全新局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实际的地位不断的上升,有些政府已经把审计的核心工作转移到了绩效审计上,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也把绩效审计放在了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技术审计的过程中,开展审计工作的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国也是较早一批接触到绩效审计的一批国家,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发展较为缓慢,绩效审计仅仅应用到了发达地区和一些公共资金的管理上,还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新型审计工作的要求。
2 绩效审计的目标
绩效审计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发展的特殊的审计方式,审计工作通过技术手段验证生产活动是否达到了活动的期望值,审计工作中任何审计目标都有相对明确的审查目标。这是审查的前提的条件,必须有目标才会尽心审查工作。我国现在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共自己浪费严重,国有资产流入国外和民间等,在审计的工作中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根据资金成长的要求,采用绩效审计是财政工作具体和人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财政审计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5个要点:
第一、需要健全相应的绩效审查的基础建设,强化资金的内部管理,通过资金的透明性。
第二、以审计财政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规范财务管理,提高审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三、利用绩效审计的手对岸揭示财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现象,才发挥资金管理的游戏,提高资金的审计力度。
第四、提高应评价系统为核心的审计方法,利用财政资金的绩效作为引导,把大量的资金引入更好的收益中,发展资金得做用,提高资金的利益的尽可能的放大。推动资金的良性发展和增收。
第五、以服务的最终的目的,绩效的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是对资金的服务制度,通过对资金的审计,为我国的资金的持有者提供合理的资金决策依据,在资金的管理上,与绩效设计工作相互帮助。利用审计的功能,为企业提高资金的效益,同时资金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体现在评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即通俗的将就是坚持政府投入资金是否有效利用,支出效率是否高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也是考核政府的重要依据。经济性评估反映政府树立成本的意识,节约开支,用有限的资金多办实事、好事;效率性评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评估反映工作最终结果,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成,人民和社会是否满意。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
从我国实施情况看,财政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公共资源支出经济性审计阶段,即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立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掌握影响公共资源支出绩效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围绕“经济性”,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节约上。二是全面财政绩效审计阶段,即提高阶段。该阶段要在“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审计国情的财政绩效审计制度,将初级阶段的无体系财政绩效审计发展成为适应中国审计体制的全新绩效审计模式。三是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绩效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
3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财政审计是考核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估一个政府的绩效,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在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那么,财政审计就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支出的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我国财政公共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重点解决各地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问题;二是公共投资领域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农业这种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等。
在上述财政绩效审计内容中应该确定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以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为审计重点。实施行政运行成本审计要关注与运行成本相关的事项进行审查,科学系统的评价绩效性,并拓展到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将绩效审计的成本转化为管理的成果,抑制行政运行成本的超计划增长。二是以财政支出管理为审计重点。要始终坚持“管理出绩效”的思想,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