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8: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实力的体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是增强县(市)区域内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主题,也是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包括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有了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我认为,以力促力、以力带力、以力借力,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
一、以观念更新产生的能动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思想新,才能一新百新;观念变,才能一变百变。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固然有物质基础方面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加快壮大县域经济,要特别注意克服几大观念误区:一是见物不见人的“资源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要凭借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但一个县发展的主导思想、工作思路、战略决策,才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县的领导,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对于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多多益善的“支柱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克服“多、小、散、乱”的通病,确定支柱产业不益太多,关键是要有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路子。三是南橘北枳的“经验误区”。发展县域经济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作为一种成规。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别人的经验。四是画地为牢的“界线误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破除条块分割,强化区域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分亲疏,为我所用,共同致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整合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和市场的法则,需要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只要是能够加以开发利用,作为市场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应该看成是一种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不仅注重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重视人才、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提高资源利用率。
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化上,园区建设的实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整合,把众多的工厂聚集在一起,便于统筹土地的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行政杠杆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信息交流,整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xx市确定了“六区一带”的工业园区建设新格局,就是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在城市化上,要重视和加快县城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从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看,搞小城镇遍地开花不可取。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人口和生产要素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尽管从我国国情来看,不能单纯依靠大城市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即主要依靠小城镇的做法。首先,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弱,不可能满足中国人口城市化的需求;其次,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太小,达不到规模化的要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效益低下;再次,小城镇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减少大量耕地,引发新的问题。城市建设要突出战略规划和依法管理,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总体规划突出超前性和特色化,城市管理突出法制化。xx在城市建设上的重点是实施小坝城区北扩东进工程,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五年内,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农业人口全部转为城市人口,城镇人口达到15万以上,城市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0%以上。在农业产业化上,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注重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着眼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实现从低投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转变。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重点抓、抓重点的工作方法,改变了过去乡乡建温棚、村村搞养殖,点多面广、形不成规模、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弊端,着力抓了一些规模养殖示范园区和种植基地,突出抓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工厂化、农民工人化、服务市场化、产供销一体化。
三、以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有没有优势主导产业,是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从xx的实际出发,在依托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主要是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冶金、电力、建材、酿酒、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行业“排头兵”。酿酒葡萄产业是我市目前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增加我市财政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吸纳农村劳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力争在3年内建成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形成5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规模,实现产值3亿元,建成全国较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到2010年使葡萄基地达到10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财政收入10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万人,使之真正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四、以开放水平提升的互动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地间经济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强,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断提高,谁游离于经济大循环之外,谁就难以在竞争中立足。在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走出“体内循环”,从观念上打破资源、市场的行政区划,在竞争、合作中拓宽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引”字,引资促发展,拓宽招商引资的路子。同时,要突出“改”字,改制促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点是税源型、龙头型、城市型、民营型、特色型经济,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之一来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双增双赢,即:老板增收、财政增收,业主赢利,政府也赢利。
一、信息获取陷阱
通过提供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是浙江省高考“能力立意”的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利用储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等,形成准确的综合信息系统的思维过程。
例1:(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文字材料提供地理信息,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非常隐蔽。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节能减排、公众、抑制全球变暖。作为文科生,对节能减排的理解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也会非常熟悉。从试题提供的四个选项来看,每一项都具有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但很多考生没有看清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公众可参与。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有多个角色,题目要求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分析说明,自己能做到哪一些?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掉入“陷阱”。选项中有些行动是公众能够做到的:充分利用太阳能,如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袋等。但有些是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充分利用风能、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这些措施靠公众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行的。
对策: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首要任务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把握试题的考查意图。回避此类陷阱的重要方法就是正确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高中地理有许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平常复习时需要正确地辨析。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二、思维定势陷阱
思维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通过高三的复习和强化训练,很多考生已经对某一类试题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加上有些教师通过思路和模板不断强化考生的这种思维定势,导致高考时某些考生不经意间就掉进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例2:(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读图1,完成(1)~(2)题。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解析:本组题主要通过图像提供地理信息,而且是考生非常熟悉的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对考生来讲是非常普通的,所以很多考生按照固有的思维定势很轻松就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为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判断出来后,可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答案,在这种解题中白白地浪费了不少时间,且可能还拿不到该得的分数。实际上命题者在命制此组题时,暗暗地设置了两个陷阱:一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图例。考生在平时复习和训练时,遇到的气候类型统计图基本上是用曲线表示气温,用柱状表示降水,而命题者一反常规,把两者的图例颠倒了——用曲线表示降水,用柱状表示气温。二是纵坐标刻度上的差异。平时训练时,同一组题的统计图,纵坐标的刻度一般都是相同的,而此组题的四幅图中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气温,其标注的数字都有区别。明确了这两点,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正确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这种定势思维的陷阱在其它年份其它地区的地理试题中也多次出现。
对策:思维定势的作用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表现。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是高考复习时提高考生应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既要培养考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培养考生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不同的地理图像有不同的判读方法和步骤。对于坐标类统计图,判读时一定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图例、横坐标、纵坐标、变化趋势、极值点等都不能忽视。特别是同一幅图有多个坐标和多条曲线时,一定要分清不同曲线表示的不同地理事物。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图幅之间纵坐标刻度上的差异,千万不要只关注曲线和柱状的高低。越是熟悉的统计图,越是要仔细认真,切勿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
三、知识迁移陷阱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效果。
例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读表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关键词】低碳经济;室内设计;理念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生活的进度不断加快,能源消耗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全世界面临着能源过度消耗、资源匮乏等严峻的问题。低碳、环保等理念已经逐渐进入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低碳经济理念在我国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具体现状
(一)低碳经济理念的内涵
在人们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低碳经济的理念。对于低碳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况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况是减少绝对量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一种能耗低、排放低和污染低成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并且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以及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从而实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二)我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跟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室内设计起步是比较晚的。我国作为人口排列较前的国家,由于对于室内设计的需求量较大,从而其发展的步伐是非常之快的。由于在我国室内设计理念中传统的设计理念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因此,我国室内设计领域中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的了解和认识是相对来说较晚的。即使是专业的室内设计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因此导致没有将低碳经济理念在我国室内设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同时,由于受到建筑材料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和达到有效成本控制的目的,行业中打着低碳经济理念却仍然执行传统设计理念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严重导致了低碳经济理念没有有效渗透和融入到我国室内设计领域中。
(三)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达到有效改善环境问题以及降低资源能耗等目标,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积极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多使用天然、环保产品,秉承当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现人们得到精神世界满足和价值追求成为室内设计所崇尚的最终目标。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所坚持的低碳经济理念原则
(一)对于传统设计理念的评判标准进行一定的转变
低碳经济理念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适度消费、避免造成过度浪费是低碳经济理念的所追求的设计理念。在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下,通常情况下将装修的豪华程度作为其装修质量是否达标的唯一评判标准。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室内设计理念之下,不管是专业设计人员或者是用户,都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标准,将室内设计的舒适程度、健康程度以及环保程度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低碳环保等设计原则。
(二)设计过程中注意持久性、低碳化等根本原则
在低碳经济设计理念下,室内设计向来所遵循的原则是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对设计领域的合理规划。例如,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将阳台设计成小庭院来摆放绿色植物,从而可以实现为房间增添绿色植物的目标。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达到增加氧气释放量,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绿色植物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达到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的目的。设计师在选择装修材料和室内家具的过程中要遵循节能、合理利用资源以及有效降低装修成本等原则称为低碳化原则。现在在装修市场中,装修建材品种丰富不一,在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大部分功能。因此,设计师在选择设计材料的时候,合理利用各种装修材料,不仅可以实现环保低碳的目标,同时也会增加居住者的舒适度。
(三)在室内设计中注重生态美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其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之一,并且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低碳经济的设计理念下,人们的设计标准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已经越来越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并且生态美学随着设计理念的发展出现了新思想和新发展。在传统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生态美学,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以及审美观念进行有机统一集合,不仅实现了室内设计对于美的要求,而且实现了人们对于环保、健康以及低碳等理念的要求。总之,生态美学已经成为现阶段室内设计下的新发展方向。
三、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一)重视材料的环保性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随着低碳、经济以及环保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设计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设计理念以及实际需求,因此,人们在选择装修材料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材料的环保性。所谓低碳环保材料,就是指该材料不仅能够满足相应的功能,而且其具有能耗 少、污染少以及再生性等优势而受到设计人员以及居住者的青睐。在室内设计领域有效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选择的材料要符合时代特性,并且注意减少材料种类和数量。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选用简单节约的设计方式,在保证空间布局和空间设计美学的基础上,使得环保性、健康性以及低碳化等标准得到相应的保障。最后,合理循环利用各种材料。在装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废弃材料等,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点,通过将这些废弃材料进行再回收利用变成生活必需品和装饰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选择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室内环境以及居住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选择装修材料。例如,如果居住者中有老人或者小孩,应该倾向于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材料;对于主要是存储和堆放物品的房间,应该选择防潮性以及防火性较好的装修材料。同时,设计师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材料本身的低碳环保性以及后期加工和组装的环保性,遵循就近原则,有效降低设计成本。
(二)空间设计上要有效融入低碳经济理念
在我国,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所占住宅面积较少。因此,在设计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满足低碳化、经济化以及合理化的设计理念。首先,应该坚持功能分区合理化的设计原则。对于室内环境进行功能区域划分的过程中,要坚持公私分隔、洁污分离以及动静分隔等原则,从而实现室内环境整洁、舒服适宜的居住环境的目标。其次,在分区的时候要注意面积分配的合理性。在进行功能分区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每个功能区面积的合理性,注重面积利用率的提升。第三,在进行空间布局的时候,设计师要充分全面的考虑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理念,从而灵活、机动以及有效的实现空间功能的划分,在空间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住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化的空间布局,从而为以后的重新设计装修预留余地,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经济消耗的目标。
(三)充分运用清洁以及智能的低碳能源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带有自动节水、自动断电等装置的智能家电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只需要将手机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用户就可以简单方便的实现对这些智能家电的控制。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将这些现代化、先进的设计理念有效融入到室内设计中,用户通过将手机和这些智能家电进行绑定,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对自己生活区域的有序管理。从长远情况来看,清洁能源以及智能家电必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大胆的尝试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达到低碳环保理念宣传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加深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达到在设计的过程中低碳环保意识和思想的普及和推广的目标。现阶段,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充分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将会为居住者提供集舒适、健康以及环保于一体的居住环境,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环保、低碳以及经济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侯文娟.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室内设计原则研究[J].职业,2017(04)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市场机制经济价值
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健全市场环境的经济价值
1.1 引导市场主体,正当求利并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通常情况下,市场经济是井然有序的,一旦市场经济出现混乱状况,那么将会相应提升经济成本,加大经济风险,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所以,混乱秩序的市场经济将会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与市场秩序规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在系列规则之中,有一部分是纯技术的商业交换规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系列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就是将社会视为本为的伦理道德规范。马克思经济理论思想能够有效主导市场,在寻求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实现个人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必须要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理论思想跟西方相关经验进行有效融合。例如,萨伊曾经明确表示有效保障个人利益,崇尚拜金主义以及重商主义,将会有效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备至关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现今市场经济发展,能够促使我们客观评价市场经济,从而有效保障个人效益。不能仅仅只是以自我意识对事件进行判断,必须要依据实际状况,通过调节与限制,使其逐渐转变成为绝对化。市场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是有矛盾存在的。经济伦理能够通过不断转化、结合或者是减缓张力等有效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两者之间和谐共进。
1.2 市场不具备心脏及大脑,经济伦理弥补市场机制缺陷
所谓市场缺陷,就是当理想条件得以满足,市场机制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上,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依然是无能为力。市场是不能够有效解决负外部效应这一系列问题的。所谓生产负外部效应,就是工厂废弃物将会致使水源污染严重,将会严重危害到下游生活的居民,使得他们不能够进行正常生活。除此之外,还会污染到系列植被。马克威茨曾经明确表示:“市场是不具备心脏以及大脑,所以市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这将会使得社会出现很多不平衡状况,而市场是远远不能对此类现象进行纠正的”。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市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发挥调节作用。但是市场机制也不是全能的,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它依然存在系列不足之处,而在此状况之下,伦理就能够有效发挥补充效用。
就现代经济伦理而言,其尚未得以充分发展,所以,现今最为紧要的就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思想的指导效用,将之与儒家人伦规范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或者是将政治跟哲学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此种方式较为落后,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现今,国内各个经济层次或者是领域已提出系列伦理方面问题。除此之外,经济伦理跟经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紧密,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特殊经济伦理的不断深入,在伦理学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列与之相关联的可行伦理规范。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推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促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价值
2.1 伦理道德制约着社会人类活动,降低交易成本
伦理道德将会严重制约人们的社会活动,各项社会活动将会对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交易费用。当人类行为一旦缺少伦理道德规范,那么就会提升交易成本。例如,商业欺诈这种行为,将会使得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而人们若想要减少被骗几率,就必须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对交易对象信誉进行了解与分析,还要对商品真伪进行鉴别,对商品质量进行辨别,明晰交易合同等。假使已经具备优良商业道德,那么耗费在这方面的费用将会相对较低。因而对于某个道德水平低下的社会而言,其交易成本将会相应增加,社会资源将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对于某个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而言,通过交易成本节省,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促使社会福利的增进,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就逐利动机而言,不会仅仅只是功利性的有效满足,重点在于更加深刻的事业动机以及道德动机。假如逐利动机和到的动机都存在,那么将会充分调动功利动力,甚至是远远超越功利动机,就像是国内众多民族企业家所展现的一样。因而我们拥有足够缘由通过此类动机结构合理构建经济伦理结构以及社会道德结构。不管是事业性意识,还是民族忧患意识,都将会有效推动功利,对功利环节给予肯定。我们只需要抓住这一环节,并通过它使功利动机得以有效升华,就可以摆脱掉两重道德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
2.2 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促进、引导经济发展
从科学伦理道德来看,人们必须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确珍惜与完善两者之间的关联,通过理性方式创造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此有效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将此种功能有效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之中,个人素质的提升将会促使和谐社会的前进,将会推动有形资本效用有效发挥,从而产出效益,提升劳动生产率。名牌产品不仅仅与科技有关,与此同时还与工艺含量以及伦理道德含量有关。不管是计划产品,还是创造产品,只有具备强烈责任意识以及服务意识,并将之逐渐渗透于生产环节里,才能有效生产出相对优质的产品。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揭示伦理道德所具备的经济功能,逐渐深入经济运行环节之中,并对道德力作用以及运作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在一定的意义上,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可以带来效益,还能给经济带来促进和引导作用。在经济主体活动运作中经济伦理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和作用,而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基础。从而就表明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伦理道德,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基础从而也决定着经济基础。伦理准则和规范也是从经济基础中产出出来的现代市场中的经济的。如果没有统一高度的经济伦理规范,就一定不会有统一高度的经济秩序。经济基础的内在要素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伦理的思想,和经济基础有着数也数不清的关系,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一种特别的经济资源,从而就决定了有着一定关系的经济价值方向。
3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价值
增强我国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品牌效益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根本方式就是把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规范模式相结合,在一些知名的国内外企业中,都会培育好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一方面通过规范管理制度从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效益;在另一方面企业就想办法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企业内部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将员工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而且具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调控机制。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做到互相不欺骗,忠诚老实讲信用等,从而形成重要的“无形资本”,而其结果将直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同时,在现实中,一些贫富差距问题、国际贸易不平等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也诱发了大量道德不规范和道德严重缺失现象。这些现象明显的反应出,中国市场经济缺乏一种理论精神。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迫切的需要一种伦理精神,并倡导和强化伦理精神,而作为经济伦理精神的代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成果并不是要高高的挂在理论界,而是要实际应用到现实中来,通过在现实当中的进行验证,以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一门指导性科学理论体系,对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经济伦理领域,马克思为我们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经济伦理价值,同时,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伦理上的支持支撑,正确地引导我们解决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初根,肖接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9.
[2]王苏喜.《中国经济伦理建设的困境与出路》[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
国内大型超市争上生鲜经营,起点、方法各异,苦辣酸甜备尝,但能维持初衷者寥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决策之前对于生鲜区在大型超市中的地位缺乏一种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
这四年在实践中的探索换来认识上的提高:首先,生鲜经营是现代大型超市功能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生鲜区经营及其效果可以反映出超市业态发展的成熟化程度,这一点已无疑义。
其次,在中国从事生鲜经营,由于生鲜商品种类繁多,又涉及供、产、销等多个环节,损耗极易发生,相应的管理较为复杂,以致生鲜区成为超市经营中管理要求最高的经营项目之一。搞好了可以达到集客和盈利的目的;搞得不好,也很容易成为超市中的亏损项目,更难指望顾客频繁光顾。同时还要看到生鲜经营的前期投入较大,所以在上项决策之前应慎之又慎,量力而行,切忌贪大图全,以致“尾大不掉”。
第三,生鲜经营在中国零售业中仍处于导入阶段,在生鲜区的经营项目、品类、经营规模和方式手法上,都还有一个逐步探索和积累经验的渐进过程。生鲜经营企业对于鲜货管理的难度要有一个充分的估量和心理准备,也不可因一时的困难而轻易改弦更张。生鲜经营的回报是建立在良好的管理基础之上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和细化经营管理,取得相应的回报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生鲜经营者来说,充分、客观地认识生鲜区在大型超市中的地位,是高水平经营的基本出发点。 二、把握规模定位的几个基本原则
生鲜经营企业怎样把握和运用企业的自有资源,选择适当的方式来体现经营规模,进而合理地安排生鲜经营的规模定位,对于生鲜经营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策划工作。
1、规模化经营与投资规模的经济性
一般来说,生鲜区的经营规模可以从商品数量、经营面积、设备投入和加工能力等几个方面反映出来,最终通过诸多方面的有效组合及其运行来达到规模销售的预期。在一些大型超市,生鲜区的设备投入约占到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谓举足轻重。毫无疑问,生鲜经营需要规模经营,但投资规模并不是表现规模经营的唯一形式,体现规模的各个要素是可以有侧重地加以组合的,因此在争取规模经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投资规模的经济合理性。
2、规模定位的考虑因素排序
在考虑生鲜区的规模定位时,常见的决策方式是先在大型超市中划定生鲜区的位置和面积,尔后根据资金实力规划和配置相关设备,再对经营区域进行细分,确定经营的品类和商品结构,用各类商品将陈列位填满。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很容易出现经营规模定位和生鲜商品结构之间的脱节,以致部分设备空置,其余部分超出使用负荷。设备投资安排不当,必然造成浪费。
选择生鲜区的经营模式、项目和手法,要以当地的消费环境为依据,确定生鲜经营的方向和商品结构;经营项目和手法定位既经明确,投资量和设备配置等就可以随之确定,项目的框架基本形成;最后才是加工区和销售区的布局及其它工作细节安排。所以,正确的规模定位要素排序应当是:首先设计出经营的生鲜品类和商品结构,并根据未来的业务发展考虑预留;其次按照资金实力合理选配各种规格和档次的设备;最终确定生鲜经营的规模。按照这种设计程序可以提高投资运用的准确性。
实现这样的决策过程有赖于连锁经营生鲜区的经验积累,并拥有经验丰富的生鲜区规划设计人员,否则,在面对选取生鲜品类和商品结构的不确定因素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3、生鲜区规模的常规测算参数
超市的业态形式直接影响到生鲜区的经营规模及其要素(功能、面积、设备、人员和投资等)配比,以下列举有关生鲜区面积规模的一些常规分析参数备考: 超市类型经营面积生鲜区的面积比重食品超市1000-1500平方米30% - 40%大型超市3000-5000平方米25%左右超大型超市8000平方米以上20%左右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生鲜区的经营面积是包括生鲜加工区和销售区面积的总和;二是超大型超市生鲜区面积的上限一般达到2500 - 3000平方米左右,由于受生鲜品项数量和商品结构的限制,生鲜经营面积并不随超市整体经营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三、生鲜经营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
超市生鲜区生存和发展的立脚点在于它同传统肉菜市场有根本性的差别:一是生鲜区内在购物环境上的质的改善,如干净、整洁的卖场,空调恒温,良好的服务等;二是融入了超市经营对生鲜区经营管理的要求,包括商品质量保证,无断货现象,明码标价等。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根本差别的生鲜区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经营目的的;而要达到和维持较高的生鲜经营水准,就必须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为基本保障。
1、生鲜区的管理标准
生鲜区的管理标准指每项工作所应达到和保持的基本状态,或者完成这项工作的一定水准。一般的生鲜区运营由于涉及原料供应及储存、生产加工和陈列销售三个主要工作环节,因此管理标准也相应分解为原材料供应储存标准(基本存量标准、储存条件标准、存放及使用标准等)、生产标准(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卫生标准等)和商品销售标准(陈列标准、质量控制标准、有效期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
制定和坚持管理标准关系到企业形象,也影响到超市生鲜区最终能否做得起来。应当强调一点,在以上标准系列中最关键的是生鲜品的质量标准,而在这一点上常见的误区很多:超市生鲜区为了减少损耗,将过期商品重新包装、贴上新出品日期标签后继续售卖;不标明商品出品时间或有效期;生鲜品的陈列保鲜条件达不到规范要求;过期商品不及时下架;商品陈列整理不及时,影响陈列效果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导致生鲜商品对顾客的可信度下降,顾客光顾的频率也会明显下降,经营状况逐步陷入“次品-不景气-更次品-更不景气”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控制损耗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管理水平,而不应当降低生鲜品的质量,否则无异于“饮鸠止渴”。
2、经营管理体系
超市生鲜区的管理标准和经营效果的达成有赖于明确、高效、规范的生鲜区经营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工作常规、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督导机制配套组成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清楚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完成工作的标准是什么,自己的工作责任范围有多大?它是生鲜区管理达标、并步入有序状态的组织保障。
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体系取决于一批务实而且深入到管理细节的经营管理者,它要经过反复多次地修订、培训、检查、指导才能不断完善,进而加以系统化。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也是检验企业管理功力之所在。 四、生鲜经营的生命力:多样化和创新经营
人们的饮食消费多种多样,又处于不断变化中,生鲜经营的主力商品和经营方式也要因应消费更替而推陈出新,所以生鲜经营的生命力来源于不断创新,因时因地推出新的适销对路的商品,以维持和引导人们对生鲜消费的吸引力,最终达到集客和赢利的目的。没有个性、缺乏新鲜感的商品只能是陪衬或辅助商品。
每一种商品销售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在确定生鲜的主力商品群和特色商品的基础上,要掌握销售规律和季节变化,特别注意主力商品的投放上市、促销、维护和更新等工作,尽可能延长其销售的生命周期,使其在这个周期中产生最大的销售业绩。
目前,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商业企业都同样面临生鲜产品开发不足的问题,原有主力商品销售渐落,主力商品群老化,特色商品缺乏,适销的新商品开发滞后,每逢销售淡季矛盾尤为突出,这对于整体生鲜经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生鲜产品创新和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未能有效地形成自身的产品开发及其规划指导能力;多数生鲜商品供应商的实力较弱,开发基础和能力有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产品开发上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不够等。为扭转生鲜产品开发乏力的状况,生鲜经营企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力。生鲜经营企业特别是连锁经营企业应在形成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上下功夫,这种能力不仅指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包括对生鲜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指导能力,用以引导供应商加快品种更新,其中最关键的是主力人才的培养和相对稳定。
2、良好的学习能力。生鲜经营要求经营管理人员不断跟踪和研究居民的消费习惯及其变化,不断地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区和竞争对手的经验,捕捉和汲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良好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是提高生鲜区经营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3、提高销售规划的能力。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很多,产品开发要把握生鲜商品季节销售的规律和特点,做好年度规划,逐季而动,应景而发,争取最大效益。 五、生鲜经营方式:以自营和租赁经营的优化组合取胜
国内企业在生鲜经营规划初期,出于资金投入、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考虑,在经营方式上大多选择了租赁经营的方式;而选择自营方式的企业迫于管理困难重重,经营效果不佳,往往转向分区分类租赁经营,虽几经反复,仍感觉不甚理想。可见,在生鲜经营主体和方式的选择上,自营和租赁经营孰优孰劣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对于经营主体和方式的优选问题首先要看到的是,生鲜经营企业无论选择哪一种经营方式,都离不开经营管理能力这个基本条件。在经营管理标准未能确立、管理体系无从建立的条件下,任何一种经营方式都不可能取得满意的业绩和效果。
其次,从一些大型超市比较成功的生鲜租赁经营情况看,它们一般都具有一段时间的自营管理经验和供应商资源积累,其租赁经营部分仅占生鲜区的一定比例。因此在经营方式选择上,初期应以自营为主,待具备一定管理基础和协调能力后,再考虑自营和租赁相结合,逐步扩大租赁经营的效益和供应商资源的利用。
第三,在租赁经营中,注意扶持和发挥供应商的作用,加强互动和合作,营造好生鲜经营的外部环境,并在关键的销售高峰期谋求共同发展。在这方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很好考虑:
在品类和品种上,如何协调自制产品和供应商产品的搭配组合,以达到提高毛利和丰富生鲜商品品项的目的?
超市在产品开发上是否有能力自主开发,并引导和促进供应商推出新品?
超市能否提高半成品的进货比重,使加工环节有效外移,以减少超市生鲜区加工面积、设备投入和产品生产周期?
在销售旺季,是否可以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给周边的供应商,提高商品的有效供应量?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体育改革;社会力量;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26-04
The feasibility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WANG Xian-liang1,2,WANG Xiao-fang3,HAN Ji-zhen1
(1.Post-doctoral St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3,China;3.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s the direction of spor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o promote effective competition among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Paths for boosting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nclude the followings: accelerate the return of the public power of sports governance to society;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sports resources from “internal circulation” to “system circulation”;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social power from “passive participation”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strive to implement such important measures as “manage running, promote changing, value regulating, boost innovating and strengthen ensuring”, so as to highly efficiently realize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ports reform;social power;sports development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不断强化,社会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体育和公益等公共事务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诸如社会力量办学[1]、社会力量办图书馆[2]、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3]和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4]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体育事业的发展亦不例外,包括事业单位、党群社团、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作为自然人的社会公民等在内的社会力量[5],在兴办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向社会开放、向民间延伸的效应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课题也提上研究日程。体育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涉及到一系列体制改革创新,其中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如何、社会力量办体育如何实现等,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
1.1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公共服务供给
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力量供给公共服务是新公共管理学派的观点,认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供给主体垄断而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故政府应由办理角色转变为管理角色,由市场选择有优势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6]。历经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后期出现学者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激烈的争议与批判,认为新公共管理导致了公共管理价值的下滑,非公共性、不公平性、责任缺失等问题不断涌现[7]。新公共服务理论[8]、整体政府理论[9]和网络治理理论[10]等应运而生,上述新理论提出“政府应该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应加强整体化和网络化治理”等公共管理理念。其中,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影响最为广泛,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是政府应有职责,不同国家应根据国情差异有效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主张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公平,注重协调社会各方面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公共服务根据公共需求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政权性公共服务(立法、司法、行政、外交、国防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和经营性公共服务(邮电、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和交通等)。政权性公共服务一般由政府供给,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多元化(包括政府供给、社会供给与合作供给等,根据效率与公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供给方式),经营性公共服务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企业居多)[11]。体育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既可由政府供给,也可由社会力量供给,而从供给内容分析,社会力量办体育具有可行性。因此,社会力量办体育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手段。
1.2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市场结构
体育市场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内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种不同类型[12]。借用市场结构理论对政府和社会力量从事体育进行市场结构分析,即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政府改革过程中,体育行业内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而言,政府一家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易形成过度垄断,且缺乏必要竞争必然导致效率低下,而引入社会力量供给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形成“政府办”和“社会办”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于体育产业而言,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力量主要作为市场监管机构或者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形式出现。而体育产业属于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过度干涉,故体育产业市场结构应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形成体育产业市场应有的结构特征。此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显示,体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适度垄断的必要性,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形成“竞争大于垄断”的市场结构,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垄断竞争型[13]。
1.3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价值管理
社会力量办体育是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还需从价值管理角度进行分析。价值链理论是对价值创造环节进行分析的理论,传统价值链被认为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价值创造活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价值链是一些组织或群体共同完成价值创造的一系列环节和过程,而价值链管理旨在控制关键增值环节、增强企业或者组织的竞争优势[14]。价值链管理强调对关键增值环节的把握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这与“服务外包(BPO)”相一致,即通过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到其他企业(传统概念是转移到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从而实现专业分工、成本降低和利润提升的目的[15]。按照上述理念,政府和社会力量是体育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环节由政府还是社会力量完成不必拘泥于某一主体,而是根据价值创造和目标实现的需要,由合适的主体完成相应的价值环节。
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按照价值链和服务外包理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完全可以由社会力量提供。正如政府将不擅长的体育事务外包给社会力量完成,社会力量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能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化、低成本、广分布和灵活性强等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既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也有拥有众多会员的行业协会;社会力量在各自不同的优势领域参与相应的产业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社会力量办体育是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行业有效竞争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体育资源有效配置和专业化分工的关键措施。并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也是未来体育改革发展的主流;改变脱离市场、单纯依靠政府办体育的发展方式,走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16]。
2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现实基础
在我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观念和做法早已付诸实践,但我国社会力量办体育并未成为体育发展的主流,也未能完全实现向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集中体现为体育社会组织薄弱、体育资源仅在系统内部循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1 体育社会组织薄弱,处于依附式发展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我国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3 590个,占社会组织总量的5%。其中,体育类社会团体17 869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0 353个、体育类基金会41个[17]。我国体育类社会组织的数量总体较为可观,但是体育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相对薄弱,集中体现为体育类社会组织依附性强但自我发展能力差。
我国体育类社会组织依附性强,体现为“典型的低层次依附性”发展方式[18],即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主要依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借助政府转移的行政权力和政府拨款实现生存和发展,直接导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失位、越位和缺位。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差表现为工作和服务能力差,没有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看似遍布全国,实际在空头运转”,体育社会组织工作开展脱离组织成员的现象严重。
2.2 体育资源系统内部循环,低层次徘徊
体育行政机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之间,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优质体育资源在体育系统内循环流转,造成体育资源的垄断和社会体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第一,体育治理的公共权力仍集中于体育行政系统,竞技体育(体育赛事审批、运动员注册等)、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购买、群众体育活动举办)等行政权力高度垄断,体育资源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附属体育协会的手中,在系统内循环造成体育资源流动不畅、体育市场结构不均衡、有效竞争的良性格局难以形成。第二,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参与途径不顺畅。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政策和制度钟罩,造成社会力量办体育“有心无力”的局面。第三,其它社会力量(非专门从事体育类业务的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吸引力不强,导致投资、金融、管理、咨询、服务、保险等体育发展急需的社会力量未能积极投身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中。
2.3 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低效益运行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9],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4 041亿元(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1.35万亿元),占当年GDP的0.64%。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比重的2%~3%数据相比仍落后[20]。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所占比重过低,未能引领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处于低效益和低层次发展的阶段,不能吸引社会力量投身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大潮中,社会力量发展体育的积极性有待提升。虽然,近期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未来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仍需要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3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实现路径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路径确定为:加速推动体育治理的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实现体育资源“内循环”向“系统循环”转变,实现社会力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着力推行“抓运行、促转变、重调控、推创新、强保障”等重要举措,以高效实现社会力量办体育。
3.1 抓运行
紧抓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的体育发展格局,建立有利于社会参与体育和社会发展体育的运行机制,抓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务的具体领域,将社会力量中更具供给优势的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的重点领域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主要内容,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的支持政策,形成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和基金等,及时考核、监督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情况。同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主体,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行,引入体育系统以外其它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提升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能力和效率。
3.2 促转变
促进政府体育机构改革,推动体育系统资源由“内部循环”向“系统循环”转变。通过体育事业单位改革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将原有职能转移给协会以促进体育协会实体化,实现体育公共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以促进体育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彻底打破体育系统资源内部循环的裙带利益关系,通过“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促进体育资源平台建设、招投标制度建设等,将体育资源向所有的社会力量开放,将体育资源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进行配置和开发。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体育资源的市场化开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社会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
3.3 重调控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调控职能,转变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实现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列“管理部门权力清单”,还要列“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清单”。列“管理部门权力清单”以明确政府管体育的职能,注重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总体规划、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从办体育的繁杂事务中脱离出来;列“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清单”以明确交由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的具体内容,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向社会公布、开放。
3.4 推创新
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创新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参与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方式创新,形成体育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体育行政部门应创新兴办体育的参与机制,采用契约制、招投标、订单制等多元化举措,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更多新型、高效参与途径和方法。社会力量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新型的投融资、运作方式等促进体育发展的创新来提高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质量和效率。推进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主体的发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合作的载体,树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型平台,建立体育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等。
3.5 强保障
加强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保障工作,重点做好政策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环境、发展中介服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制定《社会力量办体育实施管理办法》、《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等政策和制度,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税收、经费等优惠和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宣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措施;培养一支“懂体育、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投身于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工作中。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体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将产生一系列变革;社会力量办体育具备可行性和必然性,无疑将成为体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成为促进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和公共权力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未来一个时期内,全面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是改变体育社会组织依附式发展、体育资源系统内循环和体育产业低效益运行的关键举措,而有效建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机制、促进体育机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和加强保障措施等将是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实现路径的基本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 漫话“社会力量办学”[J]. 教育发展研究,2001,1(1):81-82.
[2] 王素芳,于良芝,邱冠华,等.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制度保障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4):4-9.
[3] 俞睿. 社会力量的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4):90-94.
[4] 刘晓亮,张峻. 让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J]. 社会观察,2008,1(1):27-28.
[5] 李毅. 社会学概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6.
[6] RHODES R.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J]. Public Adminstration,1991,69(1):10-15.
[7] 周晓丽. 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简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 公共管理学报,2005,2(1):43-48,90.
[8] ROBERT B D,JANET V D.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9,60(6):549C559.
[9] TOM L.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issues and problems[J].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80(4):615-642.
[10] KICKERT W J,KLIJN E H,KOPPENJAN J.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M]. London:Sage,1999:46.
[11] 孙晓莉. 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11.
[12] 陈俊青,彭连清. 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J]. 企业经济,2006,4(4):107-108.
[13] 石岩,舒宗礼,刘华冰.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 体育学刊,2007,14(5):45-48.
[14] 迟晓英,宣国良. 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25-30.
[15] 张磊,徐琳. 服务外包(BPO)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世界经济研究,2006,5(5):33-38.
[16] 何强,冉婷. 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2):113-118.
[17] 梁璇. 体育类社会组织或能降低登记门槛[N]. 中国青年报,2014-01-19(4).
[18] 康晓光.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0.
【关键词】生态学景观设计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及自身的居住环境。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涌现,人们不仅需要创造悦目的环境,而且需要创造健康、生态、安全的环境。一些设计师本着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生态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得到重视,将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高尚的自然生态圈中,兴起了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生态主义思想,并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之路。
1 相关概念阐述
1.1生态伦理学的概述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素,追溯到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的源头及进程,它广义的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方式[1]。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这里价值观念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人们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2]。因此,生态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首先就在于强调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强调重视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生态伦理学提出自然价值的明显意图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习惯性、偏颇性理解,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论模式[3]。具体就是:既承认人的尺度,又承认物的尺度;既看到价值的主观性一面,又看到价值的客观性一面;既承认自然物对人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又承认自然物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
1.2 生态伦理学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自工业革命以来,绝大多数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都没有考虑与环境的关系,当时的设计师认为设计就是一种自我个性和名气彰显。而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被人们所忽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思路枯竭,想要有突破,必然要有创新。设计开始涉足更宽广的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生态开始拓宽景观设计的思路,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
2 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价值
2.1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
2.1.1景观的由来
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2.1.2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工业社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环境问题同时也开始显现。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提供的机会,这些机会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与灵感从而实现一个真正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时代变化加速了景观设计观念的更新及知识的老化。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生态学为代表的景观科学化设计在不断发展着,生态学的观念影响着景观设计的理念。生态化景观设计[4]突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的减少负面效应,进而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 现代景观正在蓬勃发展,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从商业地产到文化建筑。各种观念和风格层出不穷,互相糅合。艺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丰富的面貌。但是景观设计也面临着重复、环保和环境影响的各种问题。自然无疑给寻求表达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2.3生态景观的发展价值
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来看,它与土地有着很大的联系,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的态度上。如今景观的意义不仅是对人文的崇拜,更是对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的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5]。景观设计,是对人类生生存的土地和生存环境做直接的规划,生态景观无疑对景观的发展给出了最有意义最深远的前景。
3生态与景观设计之间探索
3.1景观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造园相比,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提出了可持续景观。
3.2生态意识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姿态和文化的纽带。好的设计看上去就象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参照西蒙兹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以为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基于空间形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现代设计师是否能在设计中充分的调动和运用生态意识。不是在于刻意创新, 更多的是在于发现, 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
3.3 生态与景观设计的创新
工业化带来一些追寻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的理念新思。工业之后,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把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视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和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并看作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
如今的设计又开始了一次思潮的回归,在设计和布局上开始借鉴自然,融合自然。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创造出统一协调、优美而又富有个性的环境空间。崇尚自然这是传统的美学观念。
无论哪种思潮设计,都可以在以生态为原则上有所创新。著名的实例有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的金属广场,正方形钢板按正方形网格铺装场地,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钢铁厂区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该公园的改造为德国城市生态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启发人们对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含义与作用的重新思考,推动了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浪潮。它从另一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和启发。
结语:生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资源合理利用、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需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作为新一代设计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02).
[2]任文伟,郑师章.人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319.
1.改变限定语。
例.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偷梁换柱。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混淆史实。
例.《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4.因果倒置。
例.《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逆向选择。
例.“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排除法。
(1)排“错”法。
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排“正”法。
例.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定位法。
例.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l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关键字:准备;创新;激发;倾听;效率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18)24-0057-01
1環境的现状
1.1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在地球上一直都存在,近几年的荒漠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会造成直接的威胁。荒漠化会导致土地丢失,严重影响人类种植的基础。荒漠化现在正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更谈不上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了。
1.2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本身就只占平流层的十万分之一,尽管臭氧层的含量低,但是却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臭氧层可以帮助人类吸收紫外线,减少人类紫外线的伤害。只是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臭氧层的伤害。一旦臭氧层被无休止的破坏下去,人类也将受到紫外线的袭击。因此导致人类的身体出现较多的问题。
1.3淡水资源危机。
全球水资源较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到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在这区区的百分之二中,我们人类还将大部分淡水都使用于工业、农业。人类的生活用水也严重缺乏,甚至很多地方的人们的生活都成了一大问题。
1.4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温升高上。全球变暖既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威胁到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1.5垃圾成灾。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垃圾生产速度愈发加快,可是垃圾处理的能力却远远无法赶超垃圾制造的步伐。我国的垃圾问题也非常严重,人们用肉眼也比较常见,垃圾到处堆积如山。这样不仅占用了可以使用的土地外,垃圾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这一问题成为全球无法整治的环境问题。
1.6森林减少。
森林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代人类对树木进行过度地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损害。
2环境问题来源
2.1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来源是气候的无常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的行为而导致。
2.2臭氧层。
人类在当今社会,追求更高科技社会的同时,研发使用了空调冰箱等含有氟氯类化合物等的设备。因此臭氧层的破坏的随着人类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也愈发严重。所以,也有科学家说过,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臭氧层的破坏程度有多严重。2.3淡水资源。
地球本身就很少的淡水资源,可是在缺水的环境中,水却被人类无情的滥用和污染。加上我国淡水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极度缺水。可有些水资源较富余的地方,人们却将水的使用没有节制,有的人常常将水龙头开着,把生命之水无情的抛弃了。工业上,更有人选择把生产垃圾以及生产污水排放于河中,严重影响水的质量。
2.4全球变暖。
引发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特别多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也就会引发全球变暖的后果,同时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改变,最终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5垃圾成灾。
垃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人类不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等难以处理的垃圾。同时,人类为了追求高效和快节奏的生活,大多人喜欢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例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等等。同时人类也追求经济发展,工业上会残留大量且难以处理的工业垃圾。
3小结
3.1总结。
不管是什么事情,出现了相对应的问题。一定是有一方先破坏了另外一方,才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我希望人类可以做出改变:(1)不能恶意砍伐树木,不随便破坏地球资源。(2)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3)节约纸张,将纸张双面使用。(4)尽量少开空调。(5)不把脏水、垃圾、有毒气体倒入河中。(6)随手关闭电源。(7)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8)不能滥杀野生动植物,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9)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则。